《东莞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指引》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08•【字号】东府办[2010]94号•【施行日期】2010.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0〕94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七月八日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发〔2009〕24号)、《印发〈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粤建规〔2010〕11号)及全省建设宜居城乡工作现场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意义全面建设宜居城乡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主要包括推进城市化、住有所居、环境改善、完善公共服务、村镇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于拉动我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我市广大群众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我市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推进住有所居、加强城乡规划、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等五方面工作,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
(二)分期目标2010年目标:市、镇要成立两级宜居城乡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相关的专项实施方案;抓好试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设工作;努力完成本年度的宜居城乡考核任务。
2012年目标:全市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能够享受廉租房保障或购买经济适用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建立和完善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90%以上,国控省控面水质达标率超过8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6%,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农村燃气普及率超过90%,自来水、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农村道路网实现镇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有条件的行政村通班车。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https://img.taocdn.com/s3/m/3682a00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2.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省政府《广东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法规和发展绿色建筑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决定对全市符合特定条件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新建房屋建筑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现就绿色建筑建设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通知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和《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1),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因地制宜,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市住建局牵头负责我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工作。
制定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编制相关管理细则、技术导则并监督实施。
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机关事务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本通知的实施工作。
各镇街(园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镇街(园区)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和实施工作。
《东莞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指引》

东莞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指引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前言为了提高本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使建筑节能设计人员更好的掌握节能设计方法,熟悉节能产品的选用,根据《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0-200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公共和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DBJ 15-52-2007)等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本指引。
本指引通过对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现状调研,分析目前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采用的形式及各种节能产品的使用情况,整理出常用的几种外墙、屋面等构造做法及其热工性能,便于设计人员选用。
通过对常用建筑类型外墙热桥比例分析,使设计人员能简单快捷分析计算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根据选用的外墙构造即可简单的判断外墙是否满足规定性指标的要求。
并介绍了空气能热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等。
本指引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包括东莞地区节能设计要点、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常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型建筑设备、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等。
本指引在编写过程中,主编单位组织了多次全体编写人员参加的讨论会,几易其稿,力求简明实用,并将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成果纳入。
但由于水平所限,定会挂一漏万,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在具体设计、施工实践过程中总结更多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东莞市大业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市莞龙路下桥路段79号市建设局大院门口右侧,邮政编码52311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目录第一章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1)第二章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 (2)2.1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2)2.1.1 总体布局原则 (2)2.1.2 外部环境设计 (2)2.1.3 自然通风 (2)2.2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3)2.2.1 外墙节能设计 (4)2.2.2 外窗节能设计 (4)2.2.3 屋面节能设计 (5)2.3 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6)2.3.1 电气专业节能设计 (6)2.3.2 给排水专业节能设计 (7)第三章常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9)3.1 外墙及保温隔热系统 (9)3.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9)3.1.2 混凝土空心砌块 (10)3.1.3 烧结粉煤灰砖 (10)3.1.4蒸压粉煤灰砖 (10)3.1.5 蒸压泡沫混凝土砖 (11)3.1.6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 (11)3.2 外墙热工性能 (16)3.2.1 常用外墙热工性能 (16)3.2.2 外墙热工性能估算 (17)3.3屋面热工性能 (19)3.3.1 坡屋面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 (19)3.3.2 平屋面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 (20)3.4 外窗热工性能 (22)3.4.1 玻璃节能性能评价的主要参数 (22)3.4.2 节能玻璃的主要品种 (23)3.4.3 常用外窗的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 (25)3.5 窗户的隔声 (26)3.5.1影响窗隔声性能的因素与隔声措施 (26)3.5.2 窗户的隔声措施 (27)3.6 窗户的气密性能 (28)第四章节能型建筑设备 (30)4.1 节能型空调设备选用 (30)4.1.1住宅空调特点及要求 (30)4.1.2常见的家用空调器 (30)4.1.3 确定制冷量 (31)4.1.4 空调能效比 (32)4.1.5 根据房间格局确定空调的类型 (33)4.1.6 分体空调器安装 (33)4.2 节能型灯具选用 (33)4.2.1 显色度 (34)4.2.2 镇流器 (34)4.2.3灯具面罩材料 (34)4.2.4使用寿命 (34)4.2.5 认准品牌 (34)4.2.6 常见节能型灯具 (34)4.3 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 (35)4.3.1热泵工作原理 (35)4.3.2 空气能热泵节能效果 (36)第五章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38)5.1太阳能集热器 (38)5.1.1平板型集热器 (38)5.1.2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 (39)5.1.3 集热器选用 (40)5.2 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41)5.2.1 建筑设计 (41)5.2.2 结构设计 (43)5.2.3 给排水设计 (43)5.2.4 电气设计 (44)5.3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44)5.3.1 热水系统分类 (44)5.3.2 集热器面积计算 (45)5.3.3辅助热源设计 (47)第一章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要点《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出发,将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为五个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广东)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2.建设地点:宗地号:3.建设单位:4.使用功能:5.总用地面积:6.总建筑面积:7.容积率:,覆盖率:% ,绿地率:% 8.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9.建筑总高度:二、设计依据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2.《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5-50-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三、节能措施1.总体规划①总平面布局留有足够的自然风入口和出口,建筑群室外空间气流顺畅。
②建筑物朝向以南北向为主,主立面迎向夏季主导风向,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
③在满足日照间距和卫生间距的前提下,尽量拉大建筑间距,强化小区内的通风换气。
④采取立体绿化系统。
地面绿化确保规定的绿地率,不做或少做硬质铺地,改做透水地面,减少地面热反射,避免“热岛效应”,阳台绿化、入户花园、屋顶花园等空中绿化可提高绿化率,并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有利于节能。
⑤其它——2.单体设计①采用简洁规整的体形,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尽量缩小体形系数。
②组织良好的穿堂风。
尽量使每户或每室均有两个朝向可开门窗采光通风,有利于夏季降温,降低空调能耗。
③适当控制窗墙面积比,使窗墙面积比尽量满足节能标准的规定,特别是东、西向外墙,宜少开窗或开小窗、不开窗。
本工程的窗墙比:东,南,西,北,平均窗墙比为。
④适当架空底层,以利通风降温,降低能耗。
3.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①屋顶:采用厚挤塑板保温隔热,倒置式防水屋面,浅色饰面层。
②外墙a.采用200厚加气砼砌块,内外批1︰2水泥砂浆,不做外保温,浅色饰面层。
Km= w/(m2.k),Dm= ,ρ= 。
b.采用200厚加气砼砌块,做25厚XPS板或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浅色饰面层,Km= w/(m2.k),Dm= ,ρ= 。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细则详述doc 46页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细则详述(doc 46页)广东省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科字[2006]20号)粤建科字[2006]20号广州市建委,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局、规划(国土)局、城建局(公用局、市政局、城管办)、房管局(住宅局),省直有关单位:根据广东省建设厅粤建科函[2003]622号文的要求,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经组织专家审查,现批准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15-50-2006,自2006年3月15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建设厅二OO六年二月二十日广东省标准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细则DBJ**-**-**广州2005年6月前言根据广东省建设厅粤建科函[2003]622号的要求,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全省3个单位共同编制本实施细则。
在本细则的编制中,编制组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进行了细化,补充了具体的规定,并对某些条文增加了相关的要求,并给出了常用的参考数据表等。
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的基础上,本细则还增加了“7 建筑节能的设计审查”和“8 建筑节能的工程监理、验收规定”两个章节。
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第2章的基础上增加了“2.1 附加术语、符号”,在第4章的基础上增加了“4.1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一节。
本细则由广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请各个单位注意总结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政编码5105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广州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仕超杨树荣孟庆林任俊石民祥目次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建筑节能设计一般规定4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的一般方法5 建筑节能设计的对比评定法6 采暖、空调、通风设计7 建筑节能的设计审查8 建筑节能的工程监理、验收规定附录A 夏季和冬季建筑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附录B 建筑物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附录C 典型的外墙及屋顶构造及其性能指标附录D 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系数附录E 建筑热工设计常用计算参数附录F 常用建筑材料性能计算参数附录G 节能空调产品性能附录H 建筑设计说明和节能设计参数表附录I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改善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空调和采暖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
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7.12.12•【字号】粤建科字[2007]113号•【施行日期】2007.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粤建科字[2007]113号)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国土)局、城建局(公用局、市政局、城管办)、房管局(住宅局),厅直属各单位:《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业经厅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本地区的建筑节能规划并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广东省建设厅二OO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广东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节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粤府[2006] 120号),根据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3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的回顾“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建立建筑节能机构、完善配套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监督管理、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宣传培训和抓好试点示范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工作框架,建筑节能工作在全面启动中稳步推进。
(一)机构建设有所推进2005年10月8日广东省建设厅成立了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担任组长,分管的副厅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业务处室担任成员,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全省建设系统资源节约工作。
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全部设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
其中广州、东莞、潮州设有独立的墙改节能办,珠海、惠州、韶关、肇庆、梅州、湛江、云浮、茂名、阳江等9市与散装水泥办公室合署办公,深圳、汕头、佛山、中山、江门、清远、河源、揭阳、汕尾等9市挂在建设局内部科室。
《东莞市民用建筑节能抽样调查报告》

《东莞市民用建筑节能抽样调查报告》为了解我市近期建筑节能设计选用的节能技术(产品)情况,由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对我市202x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资料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形成以下报告。
一、抽样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市202x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表,共抽样280项工程,其中公共建筑59项,居住建筑221项。
涉及到的建设单位有64家,设计院38家。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在民用建筑中采用的各项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情况。
(一)外墙节能设计在外墙节能设计方面,目前使用的主要墙材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占85.7%,其次是烧结粉煤灰砖、蒸压泡沫粉混凝土砖和灰砂砖。
外墙使用灰砂砖的比例为1.8%,比202x年抽查统计数据下降78%。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的比例为31.4%,比202x年抽查统计数据增长32.5%,其中外墙外保温做法占77.3%。
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是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占60.2%,其次是普通砂浆,占13.6%。
其中,居住建筑中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比例为86.9%;加气混凝土砌块+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外保温)的比例为14.9%;公共建筑中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比例为81.4%,加气混凝土砌块+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外保温)的比例为15.3%。
外墙采用的墙材和保温隔热材料情况见表1、表2:表1外墙采用的墙材表2外墙保温隔热材料(二)屋面节能设计目前我市居住建筑在考虑屋面保温隔热做法时,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的占91.2%。
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是挤塑聚苯板,占75.3%,其次是聚苯乙烯泡沫板,占11.8%,挤塑聚苯板+加气砼砌块、模塑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也有一定的应用。
具体情况见表3:表3屋面保温隔热材料(三)窗户节能设计居住建筑窗户使用的玻璃主要以普通玻璃为主,占68.3%,公共建筑的则以low-e中空玻璃为主,占56.3%。
窗框以普通铝合金窗框为主,居住建筑的应用比例为89.6%,公共建筑为88.1%。
具体情况见表4:表4窗户节能设计(四)照明节能设计在照明节能设计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节能灯具和照明节能控制两者结合,占68.9%;其次是只采用节能灯具,占24.3%。
东莞市建设局关于公布《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东莞市建设局关于公布《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东建函[2007]146号【发布部门】东莞市建设局【发布日期】2007.10.09【实施日期】2007.10.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莞市建设局关于公布《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东建函〔2007〕146号)各镇(街)规划建设办,松山湖规划建设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粤府〔2006〕 120号)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我局制定了《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现予以公布。
附件: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东莞市建设局二○○七年十月九日附件: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粤府〔2006〕 120号)精神,大力推动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回顾“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建立专门机构、落实和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开展宣传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工程试点示范等工作,建筑节能工作从无到有、稳步推进。
(一)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2004年3月成立“东莞市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2006年5月更名为“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贯彻实施墙材革新及建筑节能的政策、法律、法规;编制和组织实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规划和计划;负责组织和协调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等工作;负责征收、返退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按规定统筹安排基金使用;协调审核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建设单位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已经2009年第34次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十二日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为逐步改善广大新莞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新莞人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共同建设和谐新东莞,根据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建住房〔2007〕276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精神,就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房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明确用工单位作为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突出镇(街)、村(社区)在实施中的组织、统筹、协调和监管等职能,明晰责任分工,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管理,强化监督指导,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渠道提供新莞人居住场所,逐步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增强新莞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以人性化服务推动和谐东莞建设。
二、基本原则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居住环境;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主责;四要积极主动,引导社会参与;五要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和消化现有房源。
三、改善形式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形式:(一)用工单位改善本单位新莞人居住条件;(二)筹建新莞人居住小区、实施政策性租赁住房;(三)加强出租屋服务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四)优化政府服务。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运而生。
该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节能措施,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能效、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目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隔热、保温等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要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在建筑施工阶段,应严格执行相关的节能标准,确保建筑的施工质量。
同时,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要求在建筑使用阶段,建筑应配备高效节能设备,如节能灯具、节能空调等,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同时,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合理,保证室内采光和通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总的来说,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环境、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建筑行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执行相关的节能标准,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节能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共同为建设节能型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标准,共同努力,为建设节能环保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9•【字号】东府办[2012]170号•【施行日期】2012.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2〕170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1月29日东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核心任务,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556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价),比2010年的0.69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9.5%;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12.45万吨、1.81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5.73万吨、2.32万吨分别减少20.9%(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21.5%)、22.0%(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22.3%);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9.51万吨、14.38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3.71万吨、20.32万吨分别减少30.6%、29.2%。
东莞:新建居住、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

[ 涂逢祥. 2 ] 运用遮阳技 术 推进建筑节能[ . J建设科技, 0 ( ) 93 . 】 2 61 : —0 0 52
f TU F n — a g Usn S a ig e gxin . ig h dn Te h lg t P o oe Bulig cnoo y o rm t i n d
良好 的外 遮 阳会对 建筑通 风起 到一 定 的引导 作用 。 外 遮 阳可 能对 视线 造 成 遮 挡 , 因此 , 般 来 说 应 一 慎用 单纯 的挡板 式遮 阳 。 在外 遮 阳设计 中考虑 其对 视 线 的遮 挡 , 需 分析 建 筑物 的功 能要 求 、 住 者 的生 还 居 活 习惯等 , 以恰 当地 使用外 遮 阳技术 。 5 结 论
作者简 介: 田慧峰(9 9 。 , 1 7 一 男 山西长治 人 。 ) 工程师 , 暖通专业 。 单位地 址: 上海市打浦路 8 号海 丽大厦 l 楼节能中1 ( 0 2 ) 8 9  ̄2 03 /0
联 it i g mal o lh e .n
E eg E cec Mesrs] aig nit n nr f i y aue[. t Vetai &AiC n io ig 0 5 y i n J He n l o r o dt nn, 0 i 2
() 68 . 5: —6) 7
为 6 .0 采 用 活动 百 叶外 遮 阳最 为节 能 , 能率 可 6 %; 4 节
达 7 . %。南 向采用 外遮 阳效 果最佳 。 26 7 () 原 节 能率 为 5 .6 2对 1 %的小 型 办 公 建筑 , 用 6 采 固定水 平 外遮 阳 节 能率 为 5 .7 28 %;采用 活 动 水平 外 遮 阳节 能 率 为 5 .2 32 %; 采用 固定百 叶外 遮 阳节 能率 为 5 . %; 用活 动 百叶外遮 阳节 能率 可 达 5 .6 42 4 采 72 %。 南 向采用 外遮 阳效 果最 佳 。 ()h d Pu 软件 提供 的外 遮 阳设 计步 骤对 广 州 3S ae ls 地 区外遮 阳设计 具有较 高 的参考 价值 。 () 4外遮 阳设计 应该 综合考 虑节 能、 光 、 风 、 采 通 视
东莞市绿色建筑共性适用技术指引

附件1:东莞市绿色建筑共性适用技术指引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二○一四年二月目录0前言 (1)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策略 (2)1.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1.1.1 选址与场地环境保护 (2)1.1.2 建筑规划设计节地技术 (3)1.1.3 日照模拟分析辅助规划设计 (4)1.1.4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辅助规划设计 (5)1.1.5 景观设计综合优化技术 (6)1.1.6 室外声环境模拟分析辅助规划设计 (7)1.1.7 室外热环境模拟分析辅助规划设计 (9)1.1.8 低碳交通组织设计 (10)1.1.9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10)1.1.10 无障碍设计 (11)1.1.11 光污染防治设计 (11)1.1.12 建筑立体绿化设计 (11)1.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2)1.2.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2)1.2.2 集中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2)1.2.3 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14)1.2.4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 (15)1.2.5 建筑综合能耗模拟分析辅助设计 (16)1.2.6 建筑用电负荷节能设计 (16)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6)1.3.1 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设计 (16)1.3.2 避免管网漏损设计 (18)1.3.3 非传统水源安全保障设计 (19)1.3.4 建筑和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设计 (20)1.3.5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22)1.3.6分级分用途用水计量设计 (23)1.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4)1.4.1 建筑和结构减量化设计 (24)1.4.2 设计选材可循环材料优先 (24)1.4.3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25)1.4.4 工业化住宅设计 (25)1.5 室内环境质量 (26)1.5.1 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辅助建筑设计 (26)1.5.2 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设计 (27)1.5.3 室内噪声模拟分析辅助设计 (29)1.5.4 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辅助建筑设计 (29)1.5.5 防泛潮发霉设计 (30)1.5.6 户型防视线干扰设计 (31)1.5.7 建筑遮阳设计 (31)1.5.9地下空间自然采光设计 (33)1.6 运营管理 (33)1.6.1社区垃圾综合处理规划设计 (33)1.6.2 建筑智能化设计 (34)1.6.3 设备管道集中式设计 (34)2 绿色建筑技术产品 (35)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5)2.1.1 土壤氡浓度治理技术 (35)2.1.2 本地化景观植物产品 (36)2.1.3 住区声屏障技术和产品 (37)2.1.4 植草地面砖、路面砖 (38)2.1.5 废弃地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 (39)2.1.6 屋面绿化技术和产品 (40)2.1.7 墙面垂直绿化技术和产品 (43)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5)2.2.1 节能墙体材料 (45)2.2.2 外墙外保温系统 (46)2.2.3 外墙内保温系统 (46)2.2.4 屋面保温系统 (47)2.2.5 节能型玻璃 (48)2.2.6 浅色和热反射隔热涂料 (49)2.2.8 可调节外遮阳技术和产品 (50)2.2.9 中间遮阳技术和产品 (51)2.2.10 节能型冷热源机组 (52)2.2.11集中空调系统冷量分户计量技术和产品 (52)2.2.12 节能型空调系统风机 (53)2.2.13 节能型冷热水系统水泵 (53)2.2.14 节能分体空调 (54)2.2.15 节能电梯 (54)2.2.16 节能灯具 (56)2.2.17 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和产品 (56)2.2.18 集中空调系统排风热回收装置 (57)2.2.19 太阳能光电技术产品 (58)2.2.20 太阳能热水技术产品 (59)2.2.21 地(水)源热泵技术产品 (63)2.2.22 公共建筑能源综合计量收费系统技术产品 (65)2.2.23 幕墙通风器 (65)2.2.24 冰蓄冷技术产品 (66)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7)2.3.1 节水型卫生器具 (67)2.3.2 雨水入渗技术产品 (69)2.3.3 节水灌溉技术产品 (69)2.3.5 中水生物化学处理技术 (71)2.3.6 中水膜处理技术产品 (72)2.3.7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72)2.3.8 中水、雨水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产品 (73)2.3.9 雨水弃流设备 (74)2.3.10 雨水收集储存技术产品 (74)2.3.11 过滤技术产品 (75)2.3.12 消毒技术产品 (7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7)2.4.1 低有害物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77)2.4.2 预拌混凝土 (77)2.4.3 预拌砂浆 (78)2.4.4 高强度钢筋和钢材 (79)2.4.5 高强高耐久性混凝土 (79)2.4.6 废弃物资源化建材 (79)2.4.7住宅工业化技术和产品 (80)2.4.8室内灵活隔断材料 (80)2.5 室内环境质量 (81)2.5.1 光导管采光技术和产品 (81)2.5.2 棱镜采光技术和产品 (82)2.5.3 反光板采光技术和产品 (82)2.5.5 防泛潮发霉技术产品 (84)2.5.6户用通风器 (84)2.5.7排风换气扇 (84)2.5.8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85)2.5.9蓄能功能材料 (86)2.5.10调湿功能材料 (86)2.5.11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88)2.5.12 集中空调系统用户可自主调节末端 (88)2.5.13建筑设备消声降噪技术 (88)2.6 运营管理 (89)2.6.1住宅水电燃气分户计费系统 (89)2.6.2应急广播系统 (90)2.6.3 安全防范系统 (91)2.6.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1)2.6.5 信息网络系统 (92)2.6.6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93)2.6.7有机厨余垃圾生物降解技术 (94)3 绿色建筑施工控制和运营管理策略 (95)3.1 节地与室外环境 (95)3.1.1土壤氡浓度检测技术 (95)3.1.2 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95)3.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5)3.2.1 非传统水源水质监测 (95)3.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96)3.3.1 施工选材本地化建材优先 (96)3.3.2 建筑废弃物管理 (96)3.3.3 旧建筑材料再利用 (96)3.3.4建筑施工模拟拼装 (97)3.4 室内环境质量 (97)3.4.1 室内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 (97)3.5 运营管理 (98)3.5.1 绿色运营管理制度 (98)3.5.2住宅水电燃气分户计费 (98)3.5.3 社区垃圾综合管理和分类收集处理 (98)3.5.4 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物业管理 (100)3.5.5施工节地措施 (100)3.5.6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104)3.5.7合同能源管理 (105)3.5.8物业管理节能激励措施 (105)0前言为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委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东莞市绿色建筑共性适用技术集成分析研究”课题研究。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实施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东府[2012]16号【发布部门】东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2.02【实施日期】2012.02.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2012〕16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的实施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二月二日东莞市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的实施意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我市“十二五”节能任务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大意义“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省的工作部署,我市“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必须下降19.5%。
目前,我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继续快速推进,能耗仍将持续增长,节能空间十分有限,任务异常艰巨。
全市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节能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加强节能工作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和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节能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节能任务顺利完成。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任务,以建立节约型、清洁型、生态型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
东莞建筑节能设备设计应用指引

东莞市建筑节能设备设计应用指引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二〇〇七年十月前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能耗持续上升。
其原因,一是建筑面积增加,二是居民家用设备快速增长,建筑照明条件也愈益改善,三是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空调制冷面积不断扩大,时间也在延长,能源消耗随之增加。
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采取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不仅能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空调耗能量,还能减少空调机排放的废热废气等改善大气环境,且对削减用电高峰负荷意义重大。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能源规定和政策,提高设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我市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使建筑节能设计人员更好地掌握节能设计方法、熟悉节能设备选用,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有关专家论点的基础上,编写出《东莞市建筑节能设备设计应用指引》。
本指引简单介绍了一些建筑设备节能设计的基本知识,重点对建筑照明、太阳能热水器、空调设备的设计应用进行介绍。
希望本指引能对人们的建筑节能意识起到引导作用,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使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在建筑节能设备设计应用中应大力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利用地下水作为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和热源水,用制冷(热泵)从低品位热源中提取所需的冷(热)量为建筑供冷(热);又如太阳能是清洁而且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可提供生活热水,还可进行光伏发电,为建筑的照明系统提供光源。
另外将太阳能应用于空调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由于使用常规机械压缩制冷设备带来的大量电力消耗,从而减轻由于燃烧化石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所以设计人员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该努力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结合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
本指引是在大量调研、认真总结东莞市实际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省的相关标准规范,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编制的,可供有关单位在建筑节能设计、施工中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指引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二00九年十二月为了提高本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水平,使建筑节能设计人员更好的掌握节能设计方法,熟悉节能产品的选用,根据《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 -50-200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公共和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DBJ 15-52-2007 )等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本指引。
本指引通过对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现状调研,分析目前居住建筑围护结构采用的形式及各种节能产品的使用情况,整理出常用的几种外墙、屋面等构造做法及其热工性能,便于设计人员选用。
通过对常用建筑类型外墙热桥比例分析,使设计人员能简单快捷分析计算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根据选用的外墙构造即可简单的判断外墙是否满足规定性指标的要求。
并介绍了空气能热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等。
本指引共分为5 章,主要内容包括东莞地区节能设计要点、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常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型建筑设备、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等。
本指引在编写过程中,主编单位组织了多次全体编写人员参加的讨论会,几易其稿,力求简明实用,并将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成果纳入。
但由于水平所限,定会挂一漏万,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在具体设计、施工实践过程中总结更多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东莞市大业建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市莞龙路下桥路段79 号市建设局大院门口右侧,邮政编码52311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目录第一章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1..第二章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 2..2.1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2)2.1.1 总体布局原则 (2)2.1.2 外部环境设计 (2)2.1.3 自然通风 (2)2.2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3)2.2.1 外墙节能设计 (4)2.2.2 外窗节能设计 (4)2.2.3 屋面节能设计 (5)2.3 建筑设备节能设计 (6)2.3.1 电气专业节能设计 (6)2.3.2 给排水专业节能设计 (7)第三章常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9..3.1 外墙及保温隔热系统 (9)3.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9)3.1.2 混凝土空心砌块 (10)3.1.3 烧结粉煤灰砖 (10)3.1.4 蒸压粉煤灰砖 (10)3.1.5 蒸压泡沫混凝土砖 (11)3.1.6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 (11)3.2 外墙热工性能 (16)3.2.1 常用外墙热工性能 (16)3.2.2 外墙热工性能估算 (17)3.3 屋面热工性能 (19)3.3.1 坡屋面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 (19)3.3.2 平屋面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 (20)3.4 外窗热工性能 (22)3.4.1 玻璃节能性能评价的主要参数 (22)3.4.2 节能玻璃的主要品种 (23)3.4.3 常用外窗的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 (25)3.5 窗户的隔声 (26)3.5.1影响窗隔声性能的因素与隔声措施 (26)3.5.2 窗户的隔声措施 (27)3.6 窗户的气密性能 (28)第四章节能型建筑设备....................................................................... 3..0 .4.1 节能型空调设备选用 (30)4.1.1 住宅空调特点及要求 (30)4.1.2 常见的家用空调器 (30)4.1.3 确定制冷量 (31)4.1.4 空调能效比 (32)4.1.5 根据房间格局确定空调的类型 (33)4.1.6 分体空调器安装 (33)4.2 节能型灯具选用 (33)4.2.1 显色度 (34)4.2.2 镇流器 (34)4.2.3 灯具面罩材料 (34)4.2.4 使用寿命 (34)4.2.5 认准品牌 (34)4.2.6 常见节能型灯具 (34)4.3 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 (35)4.3.1 热泵工作原理 (35)4.3.2 空气能热泵节能效果 (36)第五章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3..85.1 太阳能集热器 (38)5.1.1 平板型集热器 (38)5.1.2 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 (39)5.1.3 集热器选用 (40)5.2 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41)5.2.1 建筑设计 (41)5.2.2 结构设计 (43)5.2.3 给排水设计 (43)5.2.4 电气设计 (44)5.3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44)5.3.1 热水系统分类 (44)5.3.2 集热器面积计算 (45)5.3.3 辅助热源设计 (47)第一章东莞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要点《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出发,将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为五个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
根据东莞地区所处经度和纬度,属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2003 )以一月份的平均温度11.5 C为分界线,将夏热冬暖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东莞各个镇街均属南区,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重点考虑夏季空调,可不考虑冬季采暖。
东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
年平均气温为22.1C〜23.1C, —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
年极端最高气温37.8C, 年极端最低气温3.1 Co日照时数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
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
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年平均雨量为1819.9 毫米。
可见东莞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漫长,冬季气候温和,长年气温高而且湿度大,太阳辐射强烈,雨量充沛。
由于这些气候特点,本地区居住建筑物能耗主要用于夏季的空调。
结合本地区的夏季高温、高湿,太阳辐射强烈的特点,建筑节能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1 .应注重夏季的隔热,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适当控制窗墙面积比,有效利用建筑自身的遮阳或外遮阳措施,提高屋面隔热性能;2.尽可能的采取通风措施,及时的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水分;3.合理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空气能等。
第二章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2.1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是指在建筑总平面布局,建筑平面及立面设计时根据所在地区及小区的特点,充分利用小区的地理环境、室外绿化、建筑朝向、整体布局等达到节能的目的。
作为东莞地区而言,则更应达到控制夏季热岛效应,减少太阳辐射对室内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的目的。
2.1.1 总体布局原则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
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一般宜采用南偏东45°至南偏西15°范围内,主要房间避免夏季受东、西向日晒。
2.1.2 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加以充分利用和改善,以创造能充分满足人们舒适条件的室内外环境。
如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
可有效阻挡风沙、尘埃,净化空气,同时起到遮阳、降噪的效果。
有条件地区,可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面平衡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收集雨水。
也可通过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渗水地面等改善环境温湿度,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热舒适度。
2.1.3 自然通风小区建筑布局对建筑群的自然通风有很大的影响,欲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周围的建筑物,尤其是前幢建筑物的阻挡状况是一定的因素。
对于常用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来说,错列式、斜列式以及自由式,比行列式,周边式好,建筑相互挡风较小。
窗户的位置与自然通风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相对墙面上设置可开启的外窗虽可形成很好的对流,但室内流场除了在出风口一边的两个墙角有局部的紊流外,对室内的其他地点影响很小,沿两侧的气流很弱,特别是在进风口一边的墙角。
在设计时能使风向偏斜45°,即可在室内引起大量紊流,沿着房间四周做环行运动,从而增加侧墙及墙角处的气流量。
房间的单侧开窗时由于风的压力梯度小,会有通风不良的现象,但采用平开窗,调整外窗可开启的方式,利用窗扇“兜风”可很好的改善室内通风状况,所以尽量采用平开窗形式。
室内的通风状况不仅与外窗的可开启面积有关系,而且与室内空间的分隔布置有关系。
一套房间一般都包含有几个相互连通的房间,进入室内的气流可能要经过数次方向的改变才能通过出口离开室内,而这些偏转会对气流产生较大的阻力。
所以在设置房间分隔时应使气流方向改变最多的路线其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压最大,尽量避免进风口和出风口风压小而风所经过的路线中分隔较多的现象。
小区整体自然通风和建筑单体的自然通风设计在必要时可借助CFD (计算流体力学)技术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通过模拟对建筑布局和建筑层高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也应避免局部风速过大现象。
2.2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通过对夏热冬暖地区的五类典型建筑进行围护结构节能潜力的详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率大小顺序依次是外窗>外墙>屋顶,其中外窗的节能贡献率为31%〜37%,外墙为8%〜16%,屋顶为0.23%〜5.14%,如图2-1所示:从节能贡献率上看外窗的节能贡献率最大,因此,夏热冬暖地区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要重点考虑外窗的遮阳,其次是外墙。
虽然屋顶的热工性能参数对整栋建筑的节能贡献率较小,但考虑到顶层住户的热舒适性屋顶的热工性能不可忽视,所以《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要求屋顶的热工性能必须满足要求。
」外墙1屋顶■外窗图2-1各类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分布图2.2.1外墙节能设计外墙宜优先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类自保温性能好的产品,在使用时应从产品源头开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技术规程,必须有防水、防裂等措施。
在热桥比例不大的宿舍类以及框架结构的住宅采用加气砼砌块外墙可不用再采取其他的保温隔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