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源头探析 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作者:刘卫红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摘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源于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但并非是对供给学派供给管理的简单复制。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供需结构失衡、发展动力转换、经济运行面临“四降一升”、改革进入攻坚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解决我国当下经济面临的问题,必须供需双侧并举,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全要素效率中图分类号: F014.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3005606进入2016年,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是“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

2016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为全新的表述,供给侧改革指明了今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成为“十三五”改革发展的主线。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需求是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提供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体系。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经济增长率。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其理论深化和形成离不开国内外的研究和借鉴。

本文将从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和国内外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形成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早提出是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两会闭幕会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重要论断。

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速放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也不例外。

经济增长乏力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2.结构性问题突出: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出现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供给过剩、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3.内外环境复杂: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压力、环境保护压力等多重挑战。

二、理论渊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主要包括:1.新供给经济学:新供给经济学强调供给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提出了“经济计划的致命性问题”以及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对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市场经济,认为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限制经济自由度,可以促进供给侧改革。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出,供给侧改革应立足于劳动者的利益,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产权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和理论渊源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国外学者则主要从经验和理论两个角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

在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供给侧”改革分析

中国“供给侧”改革分析

中国“供给侧”改革分析作者:王冠群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14期摘要“供给侧”概念提出伊始,就受到广泛关注。

它是一个新的提法,新的概念,但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进行供给侧管理的国家。

供给侧改革思想部分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但也有适应当代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在供给端面临重重问题,供给侧改革,是深化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保证未来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我们需要从创新、土地、资本、劳动力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经济困境。

关键词“供给侧” 供给学派供给改革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供给侧思想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奉行萨伊定律,强调在供给方面对经济进行管理,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

[1]经济增长决定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使用,不管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提供生产要素,进行经济活动的。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依靠市场调节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把供给放在首位,减少政府干预,消除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的各种障碍。

供给学派始终把关注点放在供给方面,他们认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然后才有产出;取得出售这一产品的收入,才有继续购买其他产品的需求。

[2]凯恩斯理论的前提假设被供给学派认为与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相悖。

凯恩斯认为社会存在闲置不用的资源和设备的理论假设,只适用经济发展低谷期,不能作为普遍性原理。

即使存在闲置不用的资源和设备,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的价格不合适。

只要价格合适,它们就会被使用,市场中不再存在闲置资源和设备。

如果企业过分关注产品需求,而忽视产品创造,生产被市场淘汰的产品,不仅无法把产品转化为经济利益,还阻碍了企业创新,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

二、供给学派理论主张以及政策实施供给学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们的很多理论主张都得到了政策践行。

一是供给学派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

它们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经营是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关键,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正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供给侧流派源起

供给侧流派源起

供给侧流派源起供给学派强调“供给管理”,与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需求管理”形成一对概念,后者强调从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者收缩的宏观调控,而前者更强调税收中性和减税等“减少干预”,从而使经济自身增加供给原则。

即“生产自创需求”―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目的是消费。

生产,分配,交换只是一种手段。

凯恩斯主义:大萧条的产物1929-1933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这次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即“30年代大萧条”。

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扩大需求的思想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然而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可以在短期内奏效,但在长期中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

增加就业要看投资,但利率下降只是暂时性,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企业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利润率情况。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盈利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直接对经济进行刺激。

扩大内需最终导致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

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

供给学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

供给学派:应对滞胀20世纪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经独树一帜。

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只强调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却忽视了对相对价格、经济主体行为和总供给的影响,而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恰恰是供给方面的因素。

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它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引言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理念。

本篇论文将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深入探讨供给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关注供应能力的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而供给侧改革则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手段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瓶颈。

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目标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供给侧供给效率。

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可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三、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降低产能过剩、减税降费、扩大开放等。

降低产能过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供给侧的效能。

减税降费则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扩大开放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四、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就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通过降低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企业的发展和利润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扩大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五、对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尽管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短期痛苦,特别是对于被淘汰的产能和企业来说。

其次,由于改革涉及面广,政策的精细度和执行力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另外,对于跨行业的改革协调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细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

结论供给侧改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改革理念,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和评估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产能过剩和提高供给侧效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关系

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关系

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关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供给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与西方供给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供给侧经济学是指以供给为核心,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供给决定需求、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和市场机制等几个方面。

首先,供给侧经济学强调供给侧决定需求侧。

传统经济学认为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供给侧经济学则强调供给的重要性。

通过增加供给、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可以带动需求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其次,供给侧经济学倡导结构性改革。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向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领域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供给侧经济学强调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供给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后,供给侧经济学倡导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供给侧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二、供给侧经济学的实践案例供给侧经济学的实践案例较为广泛,以下以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进行说明。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去杠杆化、降低税费负担、简化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去杠杆化和降低税费负担,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还通过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降低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和服务保障,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的发展。

三、供给侧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供给侧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给侧经济学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供给侧改革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优化金融体系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一、理论基础1.供给侧理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供给侧理论。

供给侧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提高生产率和供给侧效率。

它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侧重于改善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改进技术、促进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等。

在金融领域,这意味着要从供给侧入手,通过优化金融体系的结构和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2.金融结构调整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结构调整也是其理论基础之一。

金融结构调整是指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该过程包括了优化金融机构的布局、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

通过金融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3.发展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发展实体经济,这也是其理论基础之一。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和经营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通过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二、实现路径1.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是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这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等工作。

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和强化风险防范也是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这需要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更符合实体经济和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流程,提高客户体验。

3.优化金融机构和产品结构优化金融机构和产品结构也是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作者:赵琴琴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6期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前不久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陛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和政府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当前,全球经济经过缓慢复苏,正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

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下,面临着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供需不匹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多重问题。

正因为国内外此时都面临严峻形势,所以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现经济转型。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前期全球经济增长的“良机,’。

一方面,从发达国家的增长趋势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美国2008-2009年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2.8%,2010到2014年虽然经济缓慢复苏,但GDP增长率一直低于3%。

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2008年之后,也同样面临着增长乏力的状况。

另一方面,2008年之后新兴经济体呈现出增长动力不足、速率下降等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再加上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

因此,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广东沿海等一大批外贸企业订单纷纷减少甚至趋零。

而随着整个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像危机之前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有必要。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近年来,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一、理论基础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增长和结构性矛盾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即通过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提出了加强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金融结构改革理论是指通过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金融市场的功能,改进金融服务的方式,以实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二、实现路径1.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具体来说,需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提高长期债券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深化货币市场改革,建立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功能。

2. 促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创新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期权、远期和掉期等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

3. 优化金融服务4. 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保障。

应当强化金融监管的定位,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强金融公平竞争监管,推动金融市场的公平开放和透明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优化供给结构为核心的一场全面的经济改革。

其形成及理论渊源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及形成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形成离不开深化改革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深刻反思和理论总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

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强调结构性:供给侧改革重点是优化供给结构,解决产能过剩、低效益等结构性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扩大需求或增加投资规模。

2. 强调市场化:供给侧改革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

3. 强调创新:供给侧改革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提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理论渊源的研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既有来自国内改革理论的借鉴,也有来自国外发达国家的启示。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学界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理论成果,这些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崇市场化改革和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理念,这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市场化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与供给侧改革强调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经济学界也在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比如产能过剩、低效益等问题,以及通过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借鉴。

特别是在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国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比如经济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等方面。

读懂宏观经济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读懂宏观经济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 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供给侧调整 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 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 的现象。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 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 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我国 全要素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9年 间从3.9%下降到了2011年到 2015年间每年3.1%。 照此趋势,“十三五”时期全要 素生产率会降到2.7%。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要素的进化
二要素价值论:财富的价值源泉是劳动和土地。 威廉・配第“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要素价值论: 土地、劳动、资本都是财富的源泉。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四要素价值 论,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管理。 20世纪后,发展为五要素价值论,即:劳动、土 地、资本、技术和管理。
读懂宏观经济
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内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探索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 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 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 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 了全链条部署。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改革举措。

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两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结构性改革之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提供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指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强调通过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推动经济实现结构性调整和升级。

在金融领域,这意味着解决金融体系存在的方向性、体量性和结构性问题,以满足实体经济新需求,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2.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金融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金融资源向高效率、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配置,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首先需要突破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国际化、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

还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

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需要通过减少金融资源对虚拟经济和房地产等非现实经济领域的投放,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投放,实现金融资源向效率更高、质量更优、结构更优的领域倾斜,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3.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金融科技创新也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供给学派与中国供给侧改革

供给学派与中国供给侧改革
由于供给侧的结构性缺陷,以及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不能有 效配置。因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市 场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由于过 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得到矫正。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要实现从经 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 提升,通过改进要素供给质量和进入领域,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 的提高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增进。 (四)摆脱人口红利依赖
宏观经济 | Macroscopic economy
供给学派与中国供给侧改革
卫宇晗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自“十三五”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主动吸收供给学派等理论的有益成分,同 时不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寻依据,推动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在调结构上大于稳增长,促进新的供给体制 的形成,是合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新时期改革的新思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 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供给学派;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发展国民经济、推动GDP总值为战略重点,在社会经济和各行业领域都取得了
在产业结构上,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不再增加投入甚至引导 发展受限产业部分要素流出。加快企业并购重组,化解过剩产能, 大力进行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供求平衡状态;在区域结构上,要增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209
Wide Angle | 广角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路径探索
赵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 100029

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什么是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的实质是什么?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瑟·拉弗声称,供给派经济学是一种“新经济学,即对人个刺激的新经济学。

”1伊文斯认为:“凯恩斯派的模型之所以不能处理好现行的经济问题,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需求问题上。

”他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经济模型必须强调供给方面,注意集中在调节生产率方面。

“中间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费尔德斯坦也指出:供给经济学家强调需要有新的税收刺激结构,去鼓励人们储蓄和鼓励企业在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工厂和设备方面进行投资。

2可见,供给学派都以重视供给的分析为标榜。

所谓供给,指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指生产。

所以供给学派又称生产学流派。

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出现“滞胀”以后,供给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症结在于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总的来说,供给学派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学派,它的政策主张走在其理论表述的前面,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还缺乏系统的经济理论作基础。

它是一种偏重于政策方面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新流派,正如托马斯·J·海尔斯通尼斯所说的:“供给经济学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供给效应方面的多种子段措施,为了调节经济增长和促进物价稳定而提供的一种政策研究。

”3(一)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承认,供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

”4他们所指的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从亚当·斯密到约·斯·穆勒经过萨伊所建立的以供给为理论出发点,以生产、成本、生产率为研究重点.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

吉尔德认为,“自从斯密为供应派经济学赢得首次胜利以后的两个世纪中,需求派经济学接二连三获胜。

”5吉尔德等供给学派成员竭力呼吁应该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返回到“古典经济学”6去。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或具有充分就业的经常趋势这个基础之上的。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服务业扩张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提出“服务业革命”的概念,即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型。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基于同样的理念,即加强和优化供给侧,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始于2015年,当时国内面临着工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乏力等诸多制约因素,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战略。

这一战略强调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经济结构,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开始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强创新和培育新动能等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从理论上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探讨和研究。

政府层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指出通过推动供给侧改革,将助力我国经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

同时,学术界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例如,贾康教授在《供给侧改革十论》中指出,供给侧改革是有效应对经济领域的多重挑战的根本出路,而具体的措施应该围绕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展开。

总体来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形成的,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目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供给学派在美国属于非主流,当时流行的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然而供给学派从滞胀中拯救了美国经济,一跃而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经济学流派,然而里根之后,供给学派在美国就不再红火,主要是该学派缺乏坚实的学理基础,理论比较简单,下面就介绍一下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

1.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的思想精髓


拉弗
禁区
税率
关于拉弗在餐巾纸上画出着名的曲线示意图的故事在此就不八卦了。

我们来看看“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

直观上来理解,即使不学习经济学,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都能看懂上图曲线所表达的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倒U型关系: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是随税率增加而增加的,而一旦税率再增加而超过拐点,政府税收就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减少。

然而,在这条曲线的背后,隐藏着税收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高税率必然浇灭生产者的热情,生产者不再生产,供给量为0,政府税收也就为0。

税收与供给量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反馈方式,拉弗称之为“赋税—收入反馈”。

它是指,税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产量不断减少,而低税率则可以使产量不断增加,这样由于税收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低税率也可以产生较高的税收水平。

2.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与生产率
萨缪尔森所说,神为了让人看见需求与供给,给了两只眼睛。

许小年也说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分析中不可拆分的一对,分隔两者如同分隔电池的正、负极一样荒唐。

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流派之间充满争执,要么轻视供给,要么忽略需求。

在(极端)供给学派眼中,供给与生产率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乔治·吉尔德曾经这样论述“在经济学中,当需求在优先次序上取代供给时,必然造成经济的呆滞和缺乏创造力、通货膨胀以及生产力的下降。


同时,他认为“需求是依附于供给而生存的”,“需求并不是非常明确地可以认知和辨别地存在着,它是欲望和情绪的不断变化,而欲望和情绪必须具有其所附着的特定形态”,这种形态即“对供应的流量作出反应”。

同时,供给学派还从供给上解释了产能过剩出现的原因。

供给学派认为:第一,产能过剩如果存在,那么过剩的也只是“劣等货”;第二,经济科学是为了解决资源的稀缺性而形成的,产能过剩现象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缺乏创造性的生产,缺乏新的供给而由此产生引致需求不足;第三,产能过剩表象背后还隐藏着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判断和认知,即判断经济发展到底是由供给主导还是需求主导。

供给学派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明“需求主导会导致经济萎缩”。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原因是“始终依赖于供给者的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供给者的创造能力必须要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生产机制”。

“创造能力”与“生产机制”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是“生产率”!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供给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经济发展来自于供给能力的提升,而供给能力提升的背后是生产率的上升。

形象表达就是下图。

生产率↑→供给能力↑→经济↑
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供给学派的企业发展观
供给学派并没有专门从微观领域去研究如何促进企业发展,既没有从内部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也没有从外部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外部环境,而是分析不同规模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供给学派的企业理论主要借鉴的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吉尔德与熊彼特一样对创新有深刻认识,“创造性的破坏永远是增长最本质的东西”。

供给学派认为企业作为供给者,从本质上来说在引起、形成和创造需求方面起着“首创性作用”。

企业以“创造性破坏”为原则,不断追求高效率,不断创造新供给,这种供给并非机械式被动生产,而是不管革新地去适应消费者的新要求,刺激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的消费欲望。

同时,供给学派从不同企业规模来分析这种“首创性作用”:一方面,从大企业来看,企业的成功依靠效率而非规模,“大公司成功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即产品的性能、制造的方式以及推销技术”,吉尔德曾对此做了形象的比喻:“任何人都不至于认为职业足球队的成功关键在于有一个能容纳运动员助威和喝啤酒的观众的巨大运动场,实际上足球队的成功在于队员的敬业精神、球技、战术等”。

吉尔德认为没有“效率”,大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另一方面,从小企业来看,吉尔德认为小企业从总体来说要优于大企业,因为小企业在技术革新上更为有利,吉尔德引用了伯顿·克莱因的观点“一个工业几乎永远不会从其现存主要大公司那里获得新的发展,在商业上新产品往往是由小企业开始生产的”。

4.费尔德斯坦曲线——供给学派的另一明珠
面对滞胀,拉弗开出的药方是减税,所以有了拉弗曲线,而以温和着称的费尔德斯坦则开了另一剂药方:减轻财政赤字压力,所以有了费尔德斯坦曲线。

费尔德斯坦曲线说明的是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资本形成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起资本形成率下降,即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存在替换关系;在保证资本形成率不变的前提下,财政赤字的
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

请看下图,完整的勾画出费尔德斯坦曲线。

A
B C 资本形成率





r1r2π0自然通货膨胀率
π3
π1
π2
π4
如上图所示,在财政赤字水平(A),要让资本形成率稳定或提高(r1→r2),那么同会膨胀了就会上升(π1→π2)。

现在,假如财政状况恶化,赤字情况变化(A→B ):为了保持原来的资本形成率r1,通货膨胀率就会升高(π1→π4);加入财政情况转好,赤字压力减轻(A→C ):为了保持原来的资本形成率r1,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低(π1→π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