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发现、实践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强调整体性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能够改变小学语文课堂的形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和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方式。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实践的形式来完成语文任务,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完成语文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还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和实践活动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以手段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作文、写作、阅读和冲刺练习等实践活动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语言游戏和符号体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以及体验不同的文体的特点。
另外,可以利用实验和现象等来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纠正自己运用语言的误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小学语文课堂的形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这给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且是师生关系的控制者。
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被逐渐泯灭,课堂上时常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传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化。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平等参与的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教学过程不再单单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探究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探究学习的目标和途径。
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不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实验和观察来构建知识结构。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起到主体作用,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积极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实地观察来积累经验和知识。
2.发现和探索: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深入理解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
3.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和质量。
4.深入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们可以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索知识的本质和原理,从而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景,并通过观察诗词中的描绘,发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写作命题,让他们通过调查和资料收集来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作文。
3.实践探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生字和词语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字形结构和语义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和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不光要改革课程的功能、课程的内容,还要改革课程的结构,新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究”,通过这些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提出基础阶段的教材必须“有利于学生探究”。
一、探究性学习的构成因素(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由国外传入我国,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以一种“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从广义上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进行的学习。
在时空、形式和内容上它不受限制。
具有一定的跨越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而对于要探究的问题,它们的内部可以有相关联的结构性。
而从狭义上看,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色1、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封闭性的,即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将相关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则刚好相反,是把学生放置在一定的动态、开放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探索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对学生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而且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都是开放的。
2、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客观条件和环境支持的区别,所以不仅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学习的形式也要更加生动和活泼。
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对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开放式的研究,避免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3、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综合性和体验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实验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文化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他们更加了解现实和社会,进而不断的体验人生和生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探究性学习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意义: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研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理等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独立见解和个人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探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有效地实施:1. 提问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问:“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会讲些什么内容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先预测,培养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观察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语文知识。
例如,学习文字和语音的对应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字形和发音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3. 小组合作。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我们如果能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倡课内外一体,文本非文本结合,单项与综合多管齐下,倡导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它给教学带来的活力与新鲜感是前所未有的。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今的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
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
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用没有表情的语调朗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读来指出教师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更为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探究性学习
让 学生对在学习 中 自己提 出的问题 和对老师提 出的问 决问题 的过 程。 要将 问题探 究法引 向深入 ,必须教 给学生一些生疑 的
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 问题 的过程也就是提 出问题并 解 混编组 ; 结构分组 : 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 : 自由分组 : 根据
源。( 3 ) 异 同对 比生疑法 。通过对 比能在异 中求同的基础 上 后 , 再在全 班交流 , 组 内解 决不 了的问题 , 可 以由其他 同学
发现问题 , 借 助这 一新 的问题 , 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 帮忙 。课 堂上 , 各小组在合作学 习之后 , 根据 已有的学 习经 质的关键 。 ( 4 ) 借果推因生疑 法。 事物有果必有 因, 在学生所 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 习成 果 , 或有分有合地感情 朗读 , 或
兴趣爱好 自主组合 。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 , 针对好 、 中、 学 困生 的程度 , 分别提 出与之相适应 的探究任务 。异质分组适
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 大门的钥匙 , 知识之 门的开启将激发 合优质生带动学 困生 。 结 构分组适合小型探究学习 。 自由分
学生到探究 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 , 我们可 以让学生掌握下列 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 目的探究性学 习。 几种常见 的质疑 的方法 : ( 1 ) 类 比生疑法 。在 同类 的类 比 中 如: 我 在教 学《 富饶 的西 沙群 岛》 第二课 时时 , 让学生选
2 . 自主 探 究 法
的智慧便 由此 生成 , 课堂也焕发 出了闪亮 的色彩 。 合作探究小组 结构形式 的多样化 ,解决 了小组 合作学 习形式单一 、 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 的问题 。 多层次 的合作活 自由发表 自己的言论 , 每个人都 有了参 与探究 的机会 。 学生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建构多元立体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远持久的重要意义。
因此,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置疑,让学生在探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
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成‘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训练为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探究者。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
生的创 新 精神 。 二、 培养 学 生大胆 质疑 的 习惯 古人云 :学贵有 疑 。 “ 小疑 则 小进 , 大疑 则大 进” 无 数 பைடு நூலகம்。 事 实证 明 , 问” 培养 学 生进 行探 究性 学 习的切 入 口。有 “ 是
人 说 , 习的 过 程是 从 “ 学 无疑 ” “ 疑 ” 到 “ 疑 ” 到 有 再 无 的过
、
教师 的教 学行 为应 当转 变
教 师应 由传 统 的知识 传授 者 变为 学生 学 习的参 与者 、
点拨 和 补充 , 与老 师将 现 成 的答 案 一 下子 “ ” 这 端 给学 生 , 效果 会截 然 相反 。 三 、 育学 生提 出新 见解 的 能力 培
课 堂教 学是语 文教 学 的基本 形 式 , 目前 的语 文课 堂 而 教学, 还存 在 着 许 多弊端 , 重 知 识 轻 能 力 , 书 本 轻 实 如 重 践, 重讲授 轻 探究 , 而易见 , 显 这种 教 学模 式使 我们 的某 些
说 出不 同的见解 , 易创 新 。 容 也许 对待 他们 的 见解 , 要像 对
《 中学语 文课 程标 准 》 中倡 导 的“ 究性 学 >方 式”便 探 - - j ,
是 一 种科 学有 效的方 式 。学 生是 学 习和 发展 的主体 , 语文 课 程 必须根 据 学生身 心发 展和 语 文学 习的特 点 , 关注 学 生 的个体 差 异和 不 同 的学 习需求 , 满足 学 生 的好 奇心 、 求知
作 、探 究 的学 >方式 。而语 文教 师在 教学 内容 的确 定 、 - j - 教 学 方 法的选 择 、 价 方 式的 设计 上 , 应 有助 于 这种 学 习 评 都
方 式 的形 成 。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条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独立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命。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索性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的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提倡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课题,它发展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鼓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体验探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营造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观察中积极探索。
采用传统模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传授和接受关系,很难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建立合作理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
如做到多表扬,情绪饱满、教态亲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二、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感到好奇,求知欲强。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 、 引导学 生 质 疑 问题 。 有 问题 才会 思 考 ,有思 考才会有创造 。 有问题 的学生 才 是 好学生 , 为有 问题 的学 生 鼓掌 ,这 是 自 主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贯穿始终 的一 个新
理 念 。 学生 提 出问题 , 是他们积极思 考 的 结果 ,应 多加鼓励 。 让学生 形 成一 个共识 : 肯 于 思 考 问题 敢 , 于 提 出问题 。
制 ,上 课所设 置 的情境往 往 是虚 拟 的 。 如
让学生搞社会调查报告 ,他们可 以去 图书
馆 上 、 网 、 问 家人 等形 式 , 去 搜 寻 资料 。 然
后去讨论 , 以期综合达 成共识 。 在特定 的
问题情境 中,在 民主和谐 的氛 围中 ,学 生
们确定研 究 的方 式 ,增 强 了学生 探究 问题
3 、 组 织 学 生 合作研 讨 。 组 织学 生 研 讨 ,可 以进行小组 研讨 , 既能调动学 生 的 积 极性 , 又 能 发挥学 生 之 间 的互 补作 用 , 给学 生创造主动参与 的机 会 。
在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过 程 中 , 老 师要 把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并把培养学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 惯 和提 高学 生 的 自学 能 力作为教学重点 。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 作 , 在 合作 中发 现 问题 解 , 决 问 题 共 , 同进 步 。 也 要 通 过 各种形式让 学 生 体验到 自主 探 究学 习 的乐 趣 , 享受成功 的喜悦 , 为 自 主探 究 的进 一 步深 入 提供 了保 障。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性学习及特征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 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 源。研究就是研讨问 题, 追根求源和多方 寻求
答案。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
二是收集证据即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 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科学是以实验 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在探 究性学习中, 学生也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 出解释,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对实验过程 的变化和发展情况的记录或者通过教师、教学 材料、网络或其它途径获得证据来进行探究。 三是形成解释即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 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科学解释借 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 并在证 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
讨。
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 发现 “ 新”现象,通过联想、引导、启发学生 去综合分析,目的是通过探究这一过程,使学 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有 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提出问题即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 开探究活动。科学性问题以物体和自 然界的事 件为中心,与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描述的 那些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 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 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在课堂里提出对学 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 活动,而且创 门 不是深不可测的,能够通过学 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科学的知识来解
科该任济市场 2006年2月
伯体方 (云南省腾冲县明光中学 6741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语文课程在基础教 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语文教学将以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 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修订后的初中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式,龙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 的学习方式” 。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 活动中, “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 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 就是要以 “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 程的 “ 过程与方法‘ ’ 。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 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使教师的主导 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 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探究的权利和机 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 华。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进行 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发展性 学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应用探 究性学习呢,笔者粗略地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 , 教师 的巧设情 境, 通过 展示 图片、 多媒体动画、 师 生对 话 、 报刊 阅读等方式 , 出要探 究 的问题 。当然 , 提 问题
必须 与语 文现 象有 关联 , 还要有一定 的难度 , 否则不能激发 学生 的兴趣 , 还要能让学生尝到探索成果 , 其程度要足 以引 发学生探 究求 知的欲望 , 并能 引出另一 问题 , 或是更多的 问
好选择学 习中的问题 进行探究 , 是一个积极 的过程— — 这
学生去做他们想做 的事, 不是去做 为他们安排好 的事 。这
样, 就给 了学生个性发展 的空间 。 同时 , 还有利于学 生创新
思 维的发展 。在探究 性学习过程 中, 学生能体会到解 决问 题 的苦 与乐 , 还能体会 到人 际交往 的微妙 。因此探究 性学
探 究性学 习, 也是 我们语文教育 复归人文性 的重 要途
径 。语 文教学是提高一个 人的人文修养 , 神境界 的主阵 精
地 。教学中要追求工 具性与人文性 的辨证统一 从 目前 的 语文课堂教学看 , 教师只 注重 了学生的认识活动, 而忽 视了 学 生 内在 的体验 和感悟 。探 究性学习方法 的产生引入 , 给 语文教学 的人文 性复归带来 了福 音。 因为 , 究性学 习突 探 出学生 自主学 习的地 位 , 让学生 可以依据 自己的兴趣 和爱
中。 这种 学习扩展 了学 生学习的空 间, 既关注 了语文现象 , 又关注 了学生的生活 , 使语文 的学习恢复 了本 来的面 目。
语文探究性学 习是 学生 自 主参 与, 合作探究 、 断创新 不
的学 习方式 。 语文课堂教 学中 , 在 我探 索出如下几种 方法:
些主动思考发现 , 少~些单纯被动 的接受 , 就更能 自 主地运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法。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的内容或对象,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三大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
这对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呢?一、转变观念,重塑关系首先,由教师说教传授到引导的转变。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提不出问题或者回答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干脆摒弃了探究之法,采用“一灌到底”之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应由说教传授转为引导,教师导在活动之前,引在活动之中,评在活动之后。
指导的形式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或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指导是举足轻重的,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的成败得失。
因此,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探究活动。
可以说,语文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我”是师,学高为师嘛!所以“君临天下”,在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高深莫测、学识渊博,即使错了,也坦然面对、振振有词。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或是设计圈套“请君入瓮”,根本不理睬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甚至怕学生提出难问题、怪问题,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二) 关 注 文体 是 确 定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依 据 。
有 的 老 师在 教授 胡 适 先 生 的 《 我 的母 亲 》 时, 只用 了很 少 时 间 梳 理 课 文 内容 ,让 学 生 概 括 课 文 中讲 了母 亲 的 哪 几 件事 , 分
析 了母 亲 的性 格 特 点 。之 后 花费 大量 的时 间让 学 生说 说 自己的 母 亲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爱 . 也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愧疚 。后半 堂课 很 热 闹也 很 温情 。但 是 , 这算 是一 堂 散文 课 吗?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弄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是 非 常重要的 。 散 文 教 学 中所 指 的散 文 是 指 文艺 性 散 文 , 它 是 一 种 以记 叙 或 抒 情 为 主 , 取材广泛 、 笔法灵活 、 篇幅短小 、 情 文 并 茂 的 文 学 样 式 。根 据 内容 和性 质 散 文 可 分 为 以下 几 类 :叙 事 散 文、 抒情散文 、 写景散文 、 哲 理散 文 。 散 文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形 散 而 神不散 、 意境 深 邃 、 语言优美 。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 在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时 就 有 了 依 据 。便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 小 说 课, 更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政 治课 。 ( 三)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散文是什么?王荣生先生说 . 散 文就 是作 者 “ 要 表 现 眼 里 的景 和 物 。 心 中的人 和事 。 是 要与 人分 享 一 己之感 . 一 己 之 思” 。他 还 说 : “ 我们 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 者的所见所闻 . 体认 作 者 的所 感 所 思 , 是 读 者 与作 者 心 与 心 的碰 撞 和 交 感 。 ” “ 阅 读散文, 不是 仅仅知 道作 者写 了哪些 人事 景物 , 而 是 通 过 这 些 人事 景物 , 触摸写 散文 的那个 人 , 触摸 作者 的心 眼 、 心肠、 心灵 、 心怀 . 触摸作 者的情思 。 体 认 作 者 对 社 会 对 人 生 的 思 量 和感悟。” 散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 不 是 把 重 点 放 在 散 文 所 描 写 的对象 上 , 而是 放在 通过 对对象 的描 述 , 作 者 所 抒 发 的 情 感 上, 通 过 作 者 的语 言 体 察 描 写 对 象 内 在 的 倾 诉 、 折 射 的理性 、 作 者的情思 、 人 格 的 魅 力 …。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二、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确 定 在 教授杨绛先 生的《 老王 》 一 课时 , 很 多 老 师 把 教 学 内容 确定为两点 : 第一点 : 人物分析。 大 部 分 老 师 都 带 着 学 生 作 了老 王 的人 物分析 , 认 为 老 王 卑 微 善 良 。也 有 的 老 师 在 分 析 老 王 的 同 时 . 分析 了作者 , 认为作 者也很善 良, 于是得 出结论 : 这 是 两 个 善 良 的人 之 间 的故 事 。 第二点 : 通 过 最 后 一 句 话 的理 解 揭示 课 文 主 旨 。 “ 几 年 过 去 了, 我 渐渐明白 : 那 是 一 个 幸 运 的人 对 一 个 不 幸 者 的愧 怍 。 ” 这 句 话 在 全 文 中有 举 足轻 重 的 地 位 。 很 多 教 师 简单 地 把 这 句 话 解读为杨绛对老王的愧疚。 教 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呢? 根 据 之 前 提 到 的 三 点 原 则 ,我 认 为 散 文 教 学 内 容基 本 上 可 以概 括 为 以 下 两点 : ( 一) 作 者 写 了什 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对象 ? 是怎么写的? 这 样 写 会 达 到 什 么 样 的效 果 ?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 , 在 这 部 分 内容 上 我 们 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和自主实践,主动构建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讨论,通过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探究性学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创新,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书、文献、实物、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获取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和能力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构建情境化教学环境,设立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倡合作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度思考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在未来,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仍有发展空间,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情境化教学、启发性问题、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益处、发展方向、总结、反思。
1. 引言1.1 认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愿意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加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探究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识并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非常重要。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
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
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
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第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
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
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例如,我在教《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有个女生便对作者断言的“恐龙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导致灭绝”的看法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争辩。
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激励同学们将来可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第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
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同学们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公和乡人。
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同学们重新思考,结果,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新的评论: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噪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了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第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
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
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
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
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
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总之,只有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