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试卷2-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的药物是(分数:2.00)A.苏子B.马兜铃√C.瓜蒌D.旋覆花解析:解析:备选药物中有清肺之功的是马兜铃、瓜蒌,但瓜蒌无止咳平喘之功,而马兜铃性寒质轻,主人肺经,味苦泄降,善清肺热,降肺气,又能化痰止咳平喘。
故正确答案是B。
2.桑白皮最宜用于(分数:2.00)A.水肿兼恶寒发热,汗出B.全身水肿兼咳嗽√C.脾虚水肿见便溏D.肾虚水肿下身肿著解析:解析:桑白皮味甘寒性降,主人肺经,能泄降肺中水气饮邪,利水消肿,又可平喘止咳,故宜用于全身水肿兼喘咳者。
故答案应选B。
3.治疗痰涎壅胜、喘咳不得平卧之证的首选药物为(分数:2.00)A.葶苈子√B.苏子C.白芥子D.桑白皮解析:解析: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嗽,但葶苈子力峻,重在泄肺中水气、痰涎,对邪胜喘满不得卧者尤宜,故其为首选。
4.具有敛肺定喘化痰之功的药物为(分数:2.00)A.葶苈子B.苏子C.白果√D.桑白皮解析:解析:白果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具有敛肺定喘化痰之功。
故答案应选C。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半夏与天南星的共同点(分数:2.00)A.均能祛风解痉√B.均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C.均能燥湿化痰D.均能消肿止痛解析:解析: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
然半夏主人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
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而半夏无祛风解痉之功。
故正确答案应选A。
6.被誉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行之品为(分数:2.00)A.柴胡B.升麻C.桔梗√D.前胡解析:解析:桔梗性散上行,能载诸药上行,《珍珠囊药性赋》云其“为诸药之舟楫”。
故正确答案应选C。
7.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的药物为(分数:2.00)A.半夏B.天南星C.禹白附D.白芥子√解析:解析:白芥子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
川贝母――化痰之最
川贝母――化痰之最
贝母有很多种,如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等,一般以川贝母为好,平贝母比较大粒。
川贝味苦,性微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含有生物碱、皂苷等成分,具有镇咳、镇静、去痰、平喘、抗菌等作用。
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对于肺热咳嗽,肺虚久咳,大便干硬等有很好的疗效。
川贝母5克,雪梨1个,冰糖20克或适量。
洗净梨后,将梨顶部切去,挖去核,放川贝母粉入雪梨中,冰糖和适量清水入碗中,隔水蒸40―60分钟即可。
此汤可化痰止咳,润肺滋阴,久咳不好,痰多,气短等。
川贝雪梨煲猪肺,雪梨有润肺生津、清热化痰作用,猪肺有补肺作用,三者同用可以润肺补肺化痰止咳功效。
材料:川贝母12克,雪梨2个,猪肺250克。
先把梨洗净切块,猪肺切片,与川贝一起放入锅内,清水适量,大火后改慢火一两个小时后即可。
川贝具有清热作用,所以寒咳、湿痰者不要吃。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要知识点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一、重点药对比学习香薷麻黄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
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荆芥防风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涩敛而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则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弱,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均性微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桑叶菊花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柴胡、升麻、葛根虽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
首先,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但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
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竹叶源于乔木或灌木状竹的叶,清心除烦力强,并能生津,热病心烦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2019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记忆口诀
1.四大南药: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
2.四大怀药在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
3.浙八味:杭菊麦冬白芍术,玄参元胡萸贝母。
4.发汗:杜玄苓断厚汗5.生物碱(1)五个类型:狼来了,邻居比俺躲的快。
(2)碱性强弱顺序——呱唧呱唧脂芳酰。
(3)常用中药:千里之外深山里有座麻黄房子,用乌藤锁住了花仙子。
(4)液体形态:抽着烟,嚼着槟榔,吃毒芹菜(作死!)(5)挥发性和升华性:抽烟吸毒、喝咖啡(麻黄碱、烟碱具挥发性,咖啡因具升华性)(6)沉淀试剂:乌龟(硅钨)很苦恼(苦味酸),需要姓雷(雷氏铵盐)的人点化(碘化)6.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弱碱提强酸,强碱提弱酸。
7.秦前肿补香豆素,五厚连细木脂素。
8.黄酮水溶性强弱顺序: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花二姨卖纯茶)9.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我爱薄肉片(莪术、艾叶、薄荷、肉桂)10.含三萜皂苷的常用中药:商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合伙把黄草当柴烧11.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苦杏仁“心脏形”。
12.当归巧记方法: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13.地黄巧记方法: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
14.天麻巧记方法: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15.药用部位总结(1)块茎,即“两天三泻胡半白”。
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
(2)块根:何太草块根,二冬百地金。
何(何首乌)太(太子参)草(草乌)块根,二冬(天冬、麦冬)百(百部)地(地黄)金(郁金)。
(3)根及根茎:“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
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活、威灵仙、丹参。
(4)根茎:姜北豆山射玉狗,黄精二连和重楼;知母附芎升土苓,莪带二术循石菖。
姜黄、北豆根、山药、射干、玉竹、狗脊,黄精、黄连、胡黄连、重楼,知母、香附、川芎、升麻、土茯苓、莪术、苍术、白术、石菖蒲。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邱玏【摘要】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 先秦时期均以“ 贝母” 之名统之, 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 川贝母、浙贝母从“ 贝母” 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 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 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 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 解郁愁、散逆气” 之功以及浙贝母的“ 清降” 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 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 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作者】邱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36-37。
而浙贝母则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1]292。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秋高气爽,进入了秋季,空气逐渐干燥。
中医常说,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最易伤肺,而川贝母则是秋季清肺润燥的上佳之品。
川贝母中医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唐人记其事》:“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
或不食,则一臂痹焉。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本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中,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经疏证》:“刘潜江云: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
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
”中医:川贝母与浙贝母中国传统的五谷作物之薏米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于浙江。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浙贝(均为象贝母)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2g。
中药学学习要点
中药学学习要点要点: 1.各地的代表道地药材。
2.幼果、花蕾入药的药材。
3.炮制的目的 ( 要求能举例说明 ) ;炒和炙、水飞的含义。
4.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主要性能的含义、确定依据;五味代表的药物作用( 要求与具体药物相联系 ),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因素。
5.配伍关系;6. 用药禁忌、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内容;7.汤剂的特殊煎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解表药要点:1.解表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麻黄、桂枝、羌活、桑叶、菊花、薄荷、紫苏叶、荆芥、生姜、白芷、防风、柴胡、葛根、升麻、藁本、牛蒡子、蝉蜕的功效、应用。
清热药要点:1. 清热药的分类及五类清热药的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使用注意;2.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夏枯草、芦根、龙胆、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应用。
泻下药要点:1.泻下药的分类及各类泻下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大黄、芒硝的性能、功效、应用。
番泻叶、火麻仁、牵牛子的功效;甘遂、京大戟、芫花的用法和使用注意。
祛风湿药要点:1. 祛风湿药的分类及各类祛风湿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2.独活、木瓜的性能、功效、应用。
威灵仙、五加皮、防己、秦艽、桑寄生的功效。
化湿药要点:1.化湿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2.广藿香、苍术、厚朴、豆蔻、佩兰、砂仁的功效和应用。
利湿药要点:1.利湿药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与使用注意;2.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蒿的性能、功效、应用。
猪苓、滑石、川木通、金钱草的功效。
温里药要点:1.温里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2.附子、干姜、肉桂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行气药要点:1.行气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2.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的性能、功效、应用。
化痰止咳平喘、消食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念:凡能祛痰或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特点:多辛,苦或甘味,性温热或寒凉,入肺经,主要用于咳嗽痰多或哮喘等证。
消食药
概念:凡以消食化积,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特点:多甘平,入脾胃经,能消食化积,健脾开胃,适用于饮食积滞证。
临床可见胃脘或腹部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大便泄泻或便秘等。
注意:本类药药效和缓,适用于饮食积滞不严重者,重者常配合理气药使用,使气行而积消。
因脾。
《中药学》第五十八讲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
《中药学》第五十八讲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第五十八讲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下面大家翻在287页,继续介绍化痰的药。
后面这些都是属于清热化痰的药,先开始介绍川贝母。
川贝母的植物来源它也是多机元的,我们书上收载了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这个梭砂贝母四个不同的种。
那么这些不同的种呢,它商品药材里面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什么炉青贝,或者松贝、青贝这样的一些名称,但是它都用于商业上。
但是在处方的时候,一般都称为川贝母。
那么川贝母呢,它用的就是这个百合科这几种植物的鳞茎,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外面的一个大的鳞片,里面一个小的鳞片,紧紧的把它包裹在里面,就是所谓的这种怀中抱月,一个典型的性状特征。
那么这个贝母呢,个头比较小,有的可能整个这个高度还不到一公分,很小的,上面是尖的,所以有的又把它称为尖贝。
在本草学当中,传统从《神农本草经》开始用的贝母,主要就是指的川贝母这几个品种,等同的入药使用。
那么这个川贝母呢,是一个清化热痰的药,它对于肺来说,它主要就表现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
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也是可以用。
我们后面讲浙贝母,那相对而言呢,这个就是浙贝母的优势,那川贝母相对浙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润的性质,它主要用于阴虚的燥咳,虚证,偏于虚的。
另外,也能消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或者乳痈这一类,广义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热消痰。
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用川贝母,因为这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浙贝母也有,浙贝母因为药源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作用还强一些,所以一般不会考虑使用川贝母。
这个川贝母因为它主要产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当于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沟,这样的地区为主。
执业药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历年真题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执业药师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历年真题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既能清热化痰,又能除烦止呕的药物是A.瓜蒌B.芦根C.枇杷叶D.竹沥E.竹茹正确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了竹茹的功效。
竹茹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之功。
瓜萎能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芦根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枇杷叶能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竹沥能清热滑痰。
故本题答案选E。
知识模块:化痰止咳平喘药2.具有清肺化痰功能的止咳平喘药是A.百部B.川贝母C.浙贝母D.知母E.马兜铃正确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了止咳平喘药马兜铃的功效。
川贝母、浙贝母属于化痰药,应排除。
知母属于清热药,应排除。
百部为止咳平喘药,但性平,能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只有马兜铃性寒,既能清肺化痰,又能止咳平喘。
故本题答案选E。
知识模块:化痰止咳平喘药3.祛除皮里膜外及经络之寒痰最宜用的中药是A.半夏B.天南星C.旋覆花D.桔梗E.白芥子正确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了白芥子的性能特点。
白芥子辛散温通,气锐走窜,既温肺脏、豁寒痰、利气机,又通经络、散寒结、止疼痛。
长于祛除寒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最宜。
故本题答案选E。
知识模块:化痰止咳平喘药4.紫菀的功效是A.清肺化痰B.消痰利水C.泻肺平喘D.化痰止咳E.纳气平喘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紫菀的功效。
紫菀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之功。
故本题答案选D。
知识模块:化痰止咳平喘药5.白前与前胡相同的功效是A.降逆止咳B.降气化痰C.止咳平喘D.疏散风热E.开郁散结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白前与前胡均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白前具有降气祛痰止咳的功效;前胡具有降气祛痰,宣散风热的功效。
二者均能降气化痰。
故本题答案选B。
知识模块:化痰止咳平喘药6.川贝母与浙贝母相同的功效是A.润肺止咳B.开郁散结C.清热化痰D.润肠通便E.降气化痰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化痰药的功效。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化痰药: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具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证;以及痰湿阻关于经络所致的肢节酸痛、肢体麻木、眩晕、呕恶、阴疽流注,瘰疬等证。
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具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热痰咳喘,痰黄质稠或痰稠难咯,或伴唇舌干燥,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数或滑数。
亦可用于因痰热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证。
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喘息之证。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燥,主入脾胃兼入肺,有毒而力较强,能行水湿、降逆气,最善祛脾胃湿痰。
内服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外用能消肿散结,可治瘿瘤痰核及痈肿等证。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病证】①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②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③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善祛经络风痰,力强有毒。
既能燥湿化痰,治顽痰;又能祛风止痉,治风痰诸证及破伤风;还能散结消肿而止痛,治痈疽、瘰疬等。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①顽痰咳嗽。
②风痰眩晕,中风口眼歪斜,癫痫,破伤风。
③痈疽肿痛,瘰疬痰核。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气锐走窜,既温肺脏、豁寒痰、利气机,又通经络、散寒结、止疼痛。
长于祛除寒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最宜。
【功效】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病证】①寒痰咳喘,悬饮胁痛。
②痰阻经络之肢体关节疼痛,阴疽流注。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药性平和,质轻上浮,专走肺经。
既善开宣肺气而祛痰利咽,又能排脓而疗肺痈。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病证】①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
②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共同功效
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共同功效
川贝母和浙贝母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们在药用
价值和功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下面将对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共同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健胃止咳
川贝母和浙贝母均具有健胃止咳的功效。
它们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咳嗽、气管炎等疾病。
川贝母和浙贝母在中药方剂中常被用作镇咳平喘的重要药材。
润肺止咳
川贝母和浙贝母还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它们能够滋润肺部,调理肺气,使肺
脏功能恢复正常,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同时,川贝母和浙贝母还可以缓解干咳、咳痰现象,减轻身体不适感。
清热解毒
川贝母和浙贝母在中医药理论中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们含有多种生物活性
物质,可以清热解热毒,对于治疗热病、口腔溃疡等有一定疗效。
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应用十分广泛。
调理消化
川贝母和浙贝母还可以调理消化系统。
它们具有健胃消食、促进消化液分泌的
作用,对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同时,川贝母和浙贝母还可以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总的来说,川贝母和浙贝母作为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
们的共同功效主要包括健胃止咳、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理消化等方面。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川贝母和浙贝母可以发挥最大的药效,帮助人们维护健康。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
在古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收载药物 365 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都是中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
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治疗热证;热性和温性的药物能温中散寒、助阳通络,用于治疗寒证。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丹参等归心经的药物治疗。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三、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目的是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炮炙又包括炒、炙、煅、蒸、煮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黄可以增强药物的健脾消食作用;蜜炙可以增强药物的润肺止咳作用;煅制可以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四、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 常用单味中药第13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常用单味中药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医药卫生执业药师主题:2022年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全套4科》考试题库科目: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桑白皮与葶苈子均具有的功效是A.清热化痰B.润肺止咳C.敛肺平喘D.宣肺平喘E.利水消肿【参考答案】:E2、桔梗不具有的功效是A.宣肺B.利咽C.燥湿D.祛痰E.排脓【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3、款冬花除能止咳化痰外,还能A.润肺下气B.清肺下气C.平喘下气D.敛肺下气E.降肺下气【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4、患者,女,26岁。
症见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黏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肺阴亏虚,治当清肺化痰、润肺止咳,宜选用的药物是A.浙贝母B.竹沥C.紫菀D.马兜铃E.川贝母【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5、竹茹的功效是A.清肺化痰.清心定惊B.清热化痰,利咽排脓C.清热化痰,止呕,安胎D.清热化痰,利水消肿E.清热化痰,凉血止血【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化痰药竹茹的功效。
本品甘而微寒,清化凉泄,入肺.胃.胆经。
既清热化痰而止咳.除烦,为治痰热咳嗽及胆火挟痰之良药;又清胃而止呕,为治胃热呕吐之要药;还清热而安胎,为治胎热胎动所常用。
6、易损害肾脏,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药物是A.半夏B.海浮石C.胖大海D.海蛤壳E.马兜铃【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止咳平喘药马兜铃的使用注意。
本品含马兜铃酸,可损害肾脏,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7、患者,男,45岁。
症见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证属痰热内阻,治当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宜选用的药物是A.瓜蒌B.浙贝母C.半夏D.川贝母E.竹沥【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8、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清心定惊的药物是A.天竺黄B.川贝母C.竹茹D.瓜蒌E.桔梗【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化痰药天竺黄的功效。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1.半夏、贝母的功效与主治
①半夏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
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
用于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②贝母
Ⅰ.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痨咳嗽、肺热燥咳
散结消肿——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Ⅱ.浙贝母
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开郁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2.写出桔梗、百部的功效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
3.比较半夏与天南星
半夏 [ 性燥而缓,善治脾胃湿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湿化痰
消肿散结
天南星 [ 性燥而急,善祛经络风痰,又能祛风止痉
4.瓜蒌皮与瓜蒌仁,川贝母与浙贝母,竹茹、竹沥与天竹黄功效有何不同?
①瓜蒌皮——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肠通便,润燥化痰
②川贝母 [ 润肺止咳(偏甘润)
清肺化痰
散结消肿
浙贝母 [(开郁)(偏苦泄,象贝母)
③竹茹 [ 除烦止呕(竹二青)
竹沥清肺化痰 [(豁痰)定惊利窍
天竹黄 [ 清心定惊
5.燥湿化痰,祛风痰止痉天南星、禹白附
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海藻、昆布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杏仁、苏子
润肺止咳,化痰紫菀、款冬花
祛痰降气旋覆花、白前、前胡、苏子
清化热痰,定惊天竹黄、竹沥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马兜铃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桑白皮治咳喘要药苦杏仁
止呕要药半夏
风痰要药天南星
包煎药物旋覆花、枇杷叶、葶苈子载药上行的药物桔梗。
清热化痰用贝母,川贝浙贝各不同
清热化痰用贝母,川贝浙贝各不同
贝母在临床上主要是用来清热止咳,临床比较常用的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主要产地有所不同,川贝母主要是产四川、云南等地为多,浙贝母主要是产于浙江江苏一带,功效有所区别。
川贝母和浙贝母都有清热化痰之功效,川贝偏润肺,兼有一定补肺的功效,经常用于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等症状,临床上经常搭配麦冬、百合、桔梗等药物使用;浙贝母在止咳化痰的同时,而偏于散结,能够用于咳嗽咳痰胸痛,咳痰黄稠,或者伴有有淋巴结肿大、痈肿、增生结节的症状,取浙贝母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上也经常用于身体各个部位肿物的治疗。
一般的咳嗽咳痰黄稠等症状,浙贝川贝也可以相互替换,只是功效的稍有差别,一般体弱的兼有阴虚的,适合用川贝;火热重者,年轻气盛青壮年,适合使用浙贝。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风寒痰湿感冒咳嗽,咳痰白稀,鼻塞流清涕等症状,适合使用祛风散寒温性的药物治疗,川贝浙贝皆不适合。
另外还有一个中药土贝母,其性质偏苦寒,多用于清热解毒、消痈消肿等治疗。
《本草精荟》:清热化痰:贝母
《本草精荟》:清热化痰:贝母中药贝母有两种,一种是川贝母,一种是浙贝母。
二者功效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本经》言“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鳞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
因个头较小带尖,也叫尖贝母。
此外按性状不同,又有松贝、青贝、炉贝之分。
川贝产量较少,且价格昂贵,品种繁多,应用时,当以质量为第一前。
常捣粉应用。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的鳞茎。
现多人工栽培,且价格低廉,今多用之。
因原产于浙江象山地区,故又称象贝。
因其个头较大,又称大贝。
常捣碎或切片应用。
一、功效应用川贝母味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能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其特点尤善清肺热而止咳,实为要药。
常用于肺虚久咳,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等证的治疗。
浙贝母味苦,寒。
归肺、心经。
功效能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其特点善于清肺散结,乃治瘰疬肿瘤痰热之要药。
常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颈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
”《药性论》:“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瘿瘤疾。
”《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长沙药解》:“贝母苦寒之性,泻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轻清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其诸主治,疗喉痹,治乳痈,消瘿瘤,去胬肉,点翳障,敷疮痈,止吐衄,驱痰涎,润心肺,解燥渴,清烦热,下乳汁,除咳嗽,利水道。
”《本草备要》:“润心肺,清虚痰。
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目眩,淋沥,瘿瘤,乳闭产难。
功专散结除热,傅恶疮,敛疮口。
”以上诸论,多指川贝母而言,然浙贝母亦可作为参考。
二、配伍应用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干,以及外感风热咳嗽,或痰火郁结,咯痰黄稠等证。
03-化痰药-半夏 川贝母 浙贝母
痰病
(广义)
阻于肺窍→咳喘有痰
阻于胃脘→痞满,恶心呕吐
阻于胸膈→胸痹
眩晕
痰蒙心窍 癫痫
中风
瘿瘤
留滞经络 瘰疬
痰核
①寒痰:咳喘、痰稀量多色白,兼寒象
痰 ②湿痰:咳喘、痰稀、头晕,兼湿象 证 ③热痰:咳喘、痰粘稠、色黄量多,兼热象
药名 同 异
*川贝母
*浙贝母
清热化痰止咳→热痰咳嗽
开郁散结消肿→瘰疬/疮痈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润 肺 肺虚久咳
止 咳
肺燥咳嗽
长于清热消痰散结 ↓
风热咳嗽;瘿瘤/肺痈/乳痈
• 5.使用注意 (1)合理选药:根据化痰药的性能特点及功效,辨
证合理选药 (2)药物特性:性温燥的化痰药,凡热痰、燥痰及
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当慎用或忌用;部分药有毒,内 服宜用炮制品,生品多外用;注意十八反内容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 肺经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 肺经
燥湿化痰 →治湿痰之要药
中药学
化痰药
• 1.含义 • 2.功效与主治 • 3.性能特点 • 4.配伍应用 • 5.使用注意
概述
1.含义 以化痰或祛痰为主要作用,主治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
2.功效与主治病证 (1)主要功效:化痰,消除痰浊 (2)主治病证:痰证/痰病 致病范围广,病情复杂,病证各异
3.性能特点 味多辛、苦、咸,主归肺、脾经。主治寒痰、湿痰证的药
寒痰咳嗽 湿痰咳嗽 梅核气
+陈皮等 +厚朴等
降逆止呕→止呕要药
寒饮 胃寒 胃热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速记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归类整理(用于速记)双证执业中药师备考经验:先记目录,再记品种,事半功倍。
第一步:就是要先把目录背熟。
提到药品要能说出分类,提到分类要能说出有哪些药品。
第二步:再对照考试大纲,牢记每个药品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等。
以下整理归类中药二单味药399个,以供大家记忆。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共14个)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辛夷,白芷,藁本,香薷,苍耳子,西河柳。
2.辛凉解表药(共12个)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共12个)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2.清热燥湿药(共5个)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3.清热凉血药(共6个)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4.清热解毒药(共30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重楼,白鲜皮,穿心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大血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地锦草,紫花地丁,金荞麦,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木蝴蝶,半枝莲。
5.清虚热药(共5个)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三、泻下药1.攻下药(共4个)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2.润下药(共2个)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共7个)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红大戟,芫花,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共25个)独活,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蕲蛇,乌梢蛇,豨莶草,鹿衔草,伸筋草,臭梧桐,桑枝,川乌,千年健,丝瓜络,穿山龙,路路通。
五、芳香化湿药(共8个)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湿药(共20个)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滑石,海金沙,木通,茵陈,萆薢,石韦,瞿麦,萹蓄,车前子,地肤子,冬葵子,通草,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灯芯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I〜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宜用。
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II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
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
别名象贝母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心经。
《本草正义》: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
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
主金疮者,苫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
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
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绪。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功效与应用】1.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
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蒌、知母等。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本品苦寒,清泄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
治瘿瘤,配海藻、昆
布。
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
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镇咳作用。
此外还有镇静、
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