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美学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的植物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的植物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的植物美学作者:徐向安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日本民族受其所处地理环境影响,痴迷于以植物为对象来表达内心的审美感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植物美学观”。

这一美学观是日本美学的起源,成为日本文化形态的美的原型,在文学、艺术创作及色彩观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植物美学;起源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地形狭长,南北走向。

大部分面积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植物生长。

四分之三的日本国土面积都被森林覆盖,植物种类繁多,触目皆是绿色,四季都是美景。

“日本的气候风景,真可以自豪为世界乐土。

”[1]在岛国美丽自然环境恩惠下的日本人,深爱着大自然,对植物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之情,他们认为一棵树木、一片嫩叶都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存在。

在日本的古代神话和原始宗教神道里,甚至把山川草木奉为神明。

他们在四季时令转换中感悟自然之美,伴随植物的飞花落叶、随季荣枯,在植物的生命中体验无常孤寂之感,并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正如戴季陶在其《日本论》中所说:“海国山地当中,溪谷冈陵,起伏变幻,随处都成一个小小丘壑,随地都足供人们赏玩。

而这些山水,都是优雅精致,好像刻意离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她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2]川端康成也指出:“是日本的花草树木、山川海滨、四季景象孕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艺术和宗教。

”[3]一位日本学者曾说过:“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

[4]美学大师今道友信也指出:“审美意识的基本语词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来自植物的”,“诸如静寂、余情、冷寂等,也大多与植物由秋到冬的状态有关。

”[5]在日本汉诗、和歌、物语、日记、随笔等众多古典文学体裁中,他们在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中咏叹自然,完成其美学感悟。

在“日本的《诗经》”——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共出现了约160余种植物,描写植物的和歌多达1700首。

其中如山上忆良的著名的《秋之七草歌》:秋の野に咲きたる花を指折りかき数ふれば七種の花山上忆良《万叶集》卷八 1537萩の花尾花葛花なでしこの花をみなへしまた藤袴朝顔の花山上忆良《万叶集》卷八 1538他将遍开秋野的花草屈指数来,这七种花草(萩、芒、葛、瞿麦、女郎花、桔梗和牵牛花),至今仍是秋天自然风物的代表。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情以物迁感于哀乐_论_源氏物语_中_物哀_的美学思想_杨永生

情以物迁感于哀乐_论_源氏物语_中_物哀_的美学思想_杨永生
杨永生
摘要 :“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 作为统一的日本美的滥觞 , 它对日本美 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 。 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 。本文拟就恋情的 哀感 、人世的咏叹 , 对自然美的感触等三个方面 , 探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物哀思想的美学 风貌 , 并尝试就这一美学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贵族社会盛行奢靡风尚 , 《 源氏物语》如实地 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真实 。 六条院极尽豪奢 , 夕颜 的遗孤玉 髟 曼被接进“人间天堂般的六条院”就象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至于说梅壶女御与弘徽殿女
76
御的赛画 , 更是搜罗珍奇 , 争奇斗异 。奢靡的生活 加速了贵族社会的没落 , 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世 风日下的哀叹 。
第 19 卷 第 1 期 1999 年 3 月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A L O F FU ZHO U TEACHE RS CO 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9 N o .1 M A R . 1999
情以物迁 感于哀乐
——— 论《源氏物语》中“ 物哀”的美学思想
部物哀的美学思想是势在必行的 。 论及紫式部的美学风貌 , 首先应考察它的思
想成因 。《源氏物语》形成的 1001 至 1008 年间 , 正是平安王朝的全盛时期 。紫式部出身于中层贵 州家庭 , 祖辈多出著名歌人 。 她秉承家学渊源 , 对 日本古典文学浸润甚深 , 从而使她继承了日本民 族敏锐细腻地把握自然美的传统审美心理 。 对于 笔下的人的追求 , 反映了她为调和社会矛盾所 作的努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的良 知 , 她哀叹贵族阶级的没落 , 最终埋葬了她的理想 ——— 把她 曾寄 予厚望 的贵 族阶 级的 理想 人物 一一 送进了坟墓与寺院 。 紫式部的佛教思想也是她美 学思想的一个精神渊薮 。 她曾在《紫式部日记》中 写道 :“每当看到和听到一些喜庆的事 , 有趣的事 , 反而深深勾起我平素出家遁世的思想 , 增加我郁 闷 、忧愁之情 。”紫式部的这种脱离尘世 , 复归自然 的倾向 , 隐透着对人生无常的哀伤 , 对世事多变的 喟叹 。 紫式部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 , 使她的物哀 的美学思想摇曳多姿 , 呈现出绚丽斑驳的色彩 。

论日本《古今和歌集》中的“物哀"美意识

论日本《古今和歌集》中的“物哀"美意识

”在 日文 构造 中是一个 接头词 ,即 “ 广泛 意味
上的添加词” 。[ i j 据 《 和歌大辞典》的解释 ,“ 扬 扎 ”的情感 内容一般包括赞叹 、感动 、亲爱 、同
情 、共感 、爱惜 、哀 伤等 ,在该词 尚未语 言化专指
特定的感情之前 ,它用于指由身体深处涌现而出的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0 8 — 1 9
写着 不 同于 《 源 氏物语 》 的 “ 物哀” 。本 文试 图 以
日见 梅 花 ,遥 遥 徒 想象 。而 今色 与香 ,攀 折手 中
< 夕力

- C L / 二 素性法师 ( 秋
2 4 4 )独 自悲思 苦 ,垣 间蟋 蟀 鸣 。夕 阳斜 照里 ,石 竹一花荣 。
人的同情 、怜悯之意。由此可见 ,( 5 - 今集》中的
作者简介 :雷芳09 8 5 一 ) ,女,江苏南京人 ,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3 3
“ 哀 ”广泛 涉及 自然 、恋 爱 、杂歌 等各种 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溢于 和歌之 中 ,倍 感寂寞 的小野小 町的形象亦历历
要 用 于 表 达赞 美 、可爱 、恋慕 、喜悦 、怜 悯 等感 动 。随着岁 月 的推移 ,季节 的流转 ,触物感 怀 ,感 叹不 已 ,“ 物哀 ” 的内涵便 由此 而 出 。处 于平 安时 代 初期 的 《 古今 集》 ,其 “ 物哀 ”虽 然与 《 源 氏物 语 》 中的 “ 物哀 ”有相 似之处 ,但 毕竟不像 《 源 氏
屯. 弓L / 屯 物 老拈 屯矗 砉
力 否岛 ( 恋 8 0 5 )
t S " ¨


“ 哀’ ’ 的用例考察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三大美学指的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种核心概念:侘寂、風雅、渋涩。

这三种美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艺术创作,贯穿在日本的绘画、建筑、服饰和文学中。

本文将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

侘寂是日本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平淡、素朴、朴实、静谧”的美。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常常以简单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自然风景或花鸟虫鱼,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在建筑中,侘寂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日本传统的庭院和茶室都注重简约、朴实、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

这种风格的建筑在追求“无为而治”的也展现出了一种内外一体、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

其次是风雅。

风雅一词来源于中国的《诗经》,意为雅致的品味和耐人寻味的文化气质,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风雅美学的体现主要可以看到在屏风画、屏风贴画等作品中。

这些作品以儒雅的风姿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绘画艺术家们对于东方风情和人文内涵的追求与表达。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风雅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京都,以其许多历史悠久的庭院、歌舞伎剧场和传统建筑,展现了一种古典雅致、曼妙绽放的韵味。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渋涩美学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室和庭院建筑,都追求极简和朴素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内敛中流露出了不张扬的美,充分展现了渋涩美学所强调的朴素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是非常广泛且深刻的。

从绘画到建筑,从文学到服饰,都可以看到这三种美学对日本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贯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这三种美学的深入理解与领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日本传统艺术的内涵与精髓,也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启发。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

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日本文化中,和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承载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中,和歌中常常出现的“雪月花”三个季语,被视为日本美意识的象征。

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探讨日本古典和歌中“雪月花”的美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雪月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背景和意义。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四季格外重要,人们非常敏锐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其中,冬季的雪、春季的花、秋季的月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与美和诗意紧密相连的元素。

雪是冬季的象征,象征着静谧、纯洁和寂静;花是春季的象征,象征着盛开和生机;月是秋季的象征,象征着悠远、清冷和寂寞。

由于这三者的特殊意义,它们常常出现在和歌中,形成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

《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收集了一百首最优秀的和歌的文集,由大约一百位诗人共同完成。

其中,雪、月、花成为了这百首和歌中重要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雪,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李白》和歌中出现“几许之雪”一词,通过描写雪的轻柔和融化,表达出对幸福瞬间的感慨。

另外一首《东篱》歌中的“严风吹迸出飞雪”则通过雪花的飞舞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月,《小仓百人一首》中有许多和歌专门歌颂月亮。

比如《神楽坂》中写道:“夜坐花弁湿乱开,望斜月,想奈何?”。

这里将月亮与花朵结合在一起,喻意诗人思念的对象正如花瓣一样多样,而且无法控制。

再如在《江口本水床》的歌中也出现了“月光”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于月亮中蕴含的美丽与独特的情感的欣赏与赞美。

最后是花,《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花多数是以樱花为主。

在《夜桜》一歌中,诗人笔下的樱花开在夜晚,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美景。

另外,《织女》中表现了心爱之人与花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花的凋谢映射了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小仓百人一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古代和歌集中丰富且多样的“雪月花”描写,它们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景观描绘,而且体现了日本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
& 学教育 |2。17.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日 本 茶 道 中 的 “俺 寂 ”美学
® 王诸
内 容 摘 要 :“侘 寂 ”是 日 本 传 统 文 化 、世 界 观 、哲 学 思 想 的 根 基 ,日 本 古 典 文 艺 美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侘 ”和 “寂 ”原 本 是 两 个 分 开 的 概 念 ,“侘 ”是 “人 在 宅 中 ”的 孤 寂 落 魄 ,“寂 ”是 经 岁 月 流 逝 的 美 ,在 茶 道 发 展 过 程 中 ,二者 逐 渐 融 合 ,形 成 “一 种 不 刻 意 突 出 装 饰 外 表 ,强 调 事 物 质 朴 的 内 在 ,并 且 能 够 经 历 时 间 考 验 的 本 质 的 美 ”[1]即“侘 寂 ”之 美 。茶 道 集 大 成 者 千 利 休 创 造 了 “侘 茶 ”,而 又 提 出 “和 、敬 、清 、寂 ”的 茶 道 四 谛 将 茶 道 精 神 归 于 “寂 ”,可以 说 是 由 “侘 ”到 “寂 ”,表 达 了 一 种 去 繁 华 与 修 饰 ,甘 于 筒 单 和 清 贫 ,而 追 求 禅 宗 枯 淡 的 、“本 来 无 一 物 ”的高洁的审 美境界。
“寂 ”的 研 究 上 也 便 于 读 者 深 层 理 解 “侘 寂 ”美 学 。
三.茶道中“寂 ”的美学 从形成之初茶道就与佛教结 下 不 解 之 缘 ,而 “寂 ”又 是 最 能 反 映 茶 禅 一 味 的 。可 以 说 “寂 ”,就是 佛教说的觉悟。 1.视 觉 上 — “寂 之 色 ” 首 先 在 茶 室 的 建 筑 上 ,黄 灰 色 的 茅 草 修 葺 屋 顶 、泥巴涂抹的 墙 壁 、原 木 支 撑 的 房 梁 ,尽 取 自 然 之 材 ,而 使 之 持 自 然 之 色 ,正如 《茶 谱 》 中 所 记 :“千 宗 易 曰 :… … 对 墙 壁 加 以 涂 抹 ,一'种抹到墙角, 其材料是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 使 其 柔 软 ,与 泥 土 搅 拌 ,以此加以 涂 抹 ,叫 做 给 墙 壁 加 ‘寂 ’,看 上 去 好 像 是 烟 熏 的 颜 色 … … ”[4]这 种 独 特 的 颜 色 如 若 要 形 容 ,则 是 一 种 近 似 古 色 、水 墨 色 、复 古 色 的 呈 暗 沉 的 颜 色 并 给 人 以 磨 损 感 、陈旧 感 、黯 淡 感 、朴 素 感 、单 调 感 、清瘦 感 ,但 也 给 人 简 素 、低 沉 、淡 雅 、别 具 一 格 之 感 ,因 而 为 人 所 赏 ,逐 渐 形 成 以 “寂 ” 为 美 的 色 调 上 的 审 美 。松 尾 芭蕉在其俳谐中就曾用 过 “寂 色 ”( 色 ) [5]— 词 来 表 示 这 种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陈 旧 之 色 ”。 另 外 一 词 还 可 写 作 “鲭 ”,为 旧 化 、生 锈 之 意 ,而 这 种 意 思 似 乎 也 隐 约 包 含 在 了 “寂 ”中 而 又 具 体 体 现 在 这 种 “寂 色 ”上 ,

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美学思想

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美学思想

《财经界》2007年第1期 学术探讨249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美学思想寇 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邻国。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平凡的贸易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日本的美学思想中丝丝毫毫都透露出点滴的中国古典气质。

古典戏剧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微妙关系的艺术文化之一。

关键字:古典戏剧 集体本位主义 空寂美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7)01—0249—02古典戏剧的美学思想与其民族的民族精神必然是相联系的。

日本的古典戏剧虽不似中国古典戏剧般种类繁多,但是其传承下来的形式、内容之完整以及这些戏剧能并存的保持至今,在世界戏剧史上已经是奇迹了。

一般认为,中日戏剧之间的确存在着同宗和亲缘的关系,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特色保留的考虑,日本文化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渗透的发展。

所以,即使两国戏剧存在的形态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很多民族上、思想上的文化差异。

当然,其美学思想就更不可同一而论了。

日本古典戏剧的形成比中国要迟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

中国古典戏剧可追溯到12世纪的宋金杂剧,而日本的古典戏剧形成则是分为两个阶段,从14世纪开始。

14世纪的中后期形成了能剧与狂言的表演形式,而这两种戏剧相对发展至16、17世纪,又从其支派中产生出了人形净琉璃与歌舞伎。

虽然其后两种表演形式的综合因素较多,但是却也能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而保留,当然,与其相比,能剧与狂言则是较多的保留了日本戏剧的古典传统。

这四大品种发展至今,并称“日本四大古典戏剧”。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以上四种戏剧。

能剧是一种由吟诵,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组成的剧种。

它由六百年前镰仓时代的具有民间特点的传统因素所构成。

在镰仓末年,即14世纪后半期,能剧的构成起始自两种戏剧原型:其一是由杂技和滑稽表演组成的一种舞剧,在日本称为“猿乐”,它于奈良时代〔645─794〕时经由中国从印度传入; 其二是一种粗野剧,叫“田乐”,渊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的一种本土的滑稽舞剧。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闻名于世,其中包括雅、颜、粋三大美学。

这三大美学不仅体现在建筑、园林和服饰等方面,更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探讨日本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三大美学的具体含义。

雅是指高雅、优美、端庄的美,强调内在的品位和修养;颜是指外表和表面的美,包括色彩、形态等方面的美;粋是指独特、精致、精良的美,强调独特性和完美性。

这三大美学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独特的美学体系。

在日本艺术作品中,雅美学体现在作品的内在品味和情感内涵上。

在日本古典绘画中,常常体现出雅致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感。

比如江户时代的著名绘画家冨岛大谷的作品《净谈图》,画中表现了雅致的庭院和高贵的女性,通过对绘画中的细节处理和富有内涵的题材选择,完美地体现了雅美学的精髓。

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雅的美学。

比如《源氏物语》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品味的追求,都展现了雅美学的内涵。

颜美学在日本艺术作品中主要体现在色彩和造型上。

日本的传统绘画和陶瓷作品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颜美学的特点。

比如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作品,就是以鲜艳夺目的颜色和夸张变形的造型为特点,从而展现了颜美学的魅力。

日本的传统服饰也是颜美学的典范,如和服的色彩搭配和纹样设计都体现了颜美学的精髓。

粋美学在日本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细和精致上。

日本人在制作艺术品时常常追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工艺,这种追求完美和精致的品味正是粋美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陶瓷艺术品的制作,常常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打磨和细致雕琢,从而打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日本的传统木工艺品和刺绣艺术品也体现了粋美学的精髓,这些作品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细节处理上都达到了极致。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作者:孙小惠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追求是物哀,作为生活、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审美的表现活动,作为美学范围,是日本文化历史上,历史远久。

物哀为日本传统文学观,也是日本民族极为重要的审美追求。

这样审美意识形成有特殊民族环境、人文背景。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悲为美日本传统美学观要立足真实性,也强调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接近,是从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

作者在写作时,遵守诚实原则,要敢发生生活的自然之美,而不是特意去奢华展现。

在之后的发展中,日本人审美的基础上升到了物哀,以物哀表现对人、对物之同情,慢慢成为了日本文学的精华。

一、物哀文学内涵物哀最早见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

表明这本是一个感叹用词,其可用来表达情感,如我们汉语的“呀”、“啊”之类。

但是,现在对于物哀有不一样解释。

可说汉语词汇无法把物哀的内涵、韵味表达。

日本学者将物哀性质划分成五种:优美、情趣、感动、优美、哀愁。

最强调的就是哀愁。

从这里可以看出物哀配音并不是局限在于这个哀字,包含了其中的七情六欲之相。

可理解为人的一生其中的情感体验。

我们将物哀一词分开解释。

物可表示客观所有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世间的百态,而哀字则为主观意识,需要达到物心合一的高超之美感。

还有学者认为,物哀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具有层次感的。

包括三类:①对人的感动,包括了亲情、友情,物哀这一层面理解,主针对的是男女间的恋情来说;②对世态的感动,包括社会、人情世故等;③以自然之感动,欣赏自然之美。

二、物哀形成(一)独特环境因素影响物哀让日本人精神世界有了不同,其形成是和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可分开的。

其意识源于日本,和其岛国地理环境有关系。

由地理条件分析,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地方,集中了这么多美景,温泉、峡谷、森林、雪山、樱花。

但也没有如日本一样多灾多难,海啸、地震、战乱……他们看到的美景,一下就消失,化成虚无。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作者:王洁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侘寂寂茶禅一味本来无一物一.引言朱立元在《美学》一书中对美学的概括定义为:“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2]即围绕茶道的审美活动为“侘寂”美学。

本文首先分析“侘寂”美学由“侘”而达于“寂”,进而从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角度分析“寂色”“寂声”“寂味”,由具象到意象,由外在到内在,由物质到精神深化到“寂心”,完成对“茶禅一味”的美学探索。

二.由“侘”而达于“寂”的茶道美学“侘”在日语中读作“わび”,“わび”一词是日语的固有词汇,直到15世纪之后汉字传入,人们会意的理解“侘”字,以为此字“人在宅中”最能体现“わび”之意,于是以“侘”来训释“わび”。

而“わび”一词原本是由动词“わぶ”所演变而来的,“わぶ”在日语中是气馁、沮丧、感到心痛或凋敝、衰败之意。

所以“侘”在形成之初是含有消极否定之意味的,但在室町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它的含义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的变化上——由消极到积极。

而它的这种变化与在同时期兴起的茶道也有着密切关系,成为了茶道的核心理念,并形成了所谓的“侘茶”。

“寂”一词读作“さび”最初是由动词“さぶ”变来的,“さぶ”是变色、褪色之意,蕴含“生命衰败之光景”的消极色彩。

浅谈日本文学理念——幽玄

浅谈日本文学理念——幽玄

浅谈日本文学理念——幽玄浅谈日本文学理念——幽玄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精致而又深邃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

其中,幽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理念,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学的精髓之一。

幽玄一词源于中国古代著名文人谢灵运的《东篱乐府抒怀》:“幽冥之中,往来而观者,虽昼暗不能详见,微光亦可辨,故曰幽冥”。

这里的“幽冥”本指的是神秘和阴暗的空间,而后来被日本文化引申为一种特有的审美意境。

幽玄是一种让人深思熟虑、用心感知的美学理念。

它强调对事物的内在感悟和超越尘世的思考。

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曾将幽玄形容为“非常之感”,即与世无争、内心寂静,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美。

幽玄的体现在日本文学中,使作家有意避开直接表达,而是借用象征、隐晦和间接的手法,让读者通过思考和感悟来意会作品的深层含义。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幽玄意境往往以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和人物情感来表现。

比如,藤原道长的《梅花三弄歌合》中描述了春天梅花的美丽,通过淡雅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引入幽玄的情感氛围中。

在小说方面,夏目漱石的《草枕》中,主人公与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并非通过直接的描写来展现,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熟虑,借由幽玄的意境感受爱情的美妙。

幽玄的表达不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有所体现,现代日本文学中也时常出现。

宫部美幸的小说《秘密》中,通过对一个山村秘密的揭示,让读者在故事结尾处产生了一种深思和困惑,进一步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而村上春树的《1Q84》则透过空气中的变化和两位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营造了一种幽玄而超自然的世界观。

幽玄的文学理念丰富了日本文学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

它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而幽玄所传达的情感和哲理,与现代社会对表面的崇尚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幽玄的意境中,人们可以放下杂念,感受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然而,幽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中日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比较

览、 赏玩, 而是供人在其 中品“ 味。 禅”
中国古典 园林 主要表现为用更加纯粹 的艺术把

美学思想
握园林以及世界的方式 , 趋向于用审美的正面价值来
实现 园林 中欢喜的和悠然 的审美享受 ,审美终极是 “ 天人合一” 而 日本园林主要表现为偏向于用宗教把 。
审美主体不同. , 所追求的形式美 和艺术取 向也不
多元 化、 综合 化方 向发展 。
关键词 : 园林 ; 古典 艺术风格; 美学 思想
中图分类号 : O G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 4 3 1 (0 0 0 — 0 5 0 1 7 — 2 0 2 1 )6 0 7 — 3
园林艺术是人类在改造 和利用 自然以营造理想 生活环境 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 中
作者简介 : 常文婷 (9 2 )女 , 18 一 , 河北廊坊人 , 文学硕士 , 北农 业大学艺术学 院教师 , 河 主研方 向为景观设计。

7 ・ 5
二、 艺术风格
三、 造园手法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 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与 日 本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 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 园林 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 , 日 而 本古典园林则呈
同。作为园林 的审美主体—— 中国人和 日 本人 , 由于
审美取 向不 同 , 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也不 同, 所作用 于
园林的美学指导也就不尽相同。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9 1
握 园林以及世界的方式 , 向于用审美 的反价值来实 趋 现悲哀和枯寂的审美体验 , 审美终极是 “ 人佛合一” 。
21 年 1 00 2月
De .01 c2 0

优选物哀美学三大研究

优选物哀美学三大研究

优选物哀美学三大研究大西克礼习承席勒、黑格尔等西方审美哲学,自日本古典提炼出「物哀、幽玄、寂」三大概念为日本美学的核心,并与欧洲古典美学一般划分的「美、崇高、幽默」三种审美形态相对应。

认为「物哀」归属于「唯美」,「幽玄」属于「崇高(壮美)」的根本上的美,而「寂」则可以比喻为「humor」(幽默、气质)导出来的美。

这种对应有些许牵强,书中的论述也时有模糊之处,或戛然而止,让人如雾里看花。

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了解日本独特美学的经典之作。

1、物哀樱花落后:目睹美丽的盛宴消逝,大和民族千年来的美学追求。

(1)物哀的缘起物哀美学源自女贵族紫式部所写下的《源氏物语》。

风花雪月,人世情爱,平安时代贵族优雅洗练的生活,令人向往的岁时细节。

(2)物哀的艺术物语等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

(3)物哀的含义「哀」,是哀怜,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

物哀追求唯美,象征人类感受到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看樱花落下,感受到美与死亡。

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

「哀」的五种解读:第一阶段:狭义的特殊心理学含义,「哀怜」。

第二阶段:超越特殊感情的一般心理学含义,或悲或喜的「呜呼!」「嗟夫!」。

第三阶段:在感动的感情模式中,加入直观、静观的知识因素,「知物之心」与「知物之哀」。

第四阶段:静观或谛观的「视野」超出特定对象的限制,而扩大到对人生与世界之「存在」的一般意义,并多少接近形而上学与神秘论的宇宙体验,变成了一种类似「世界苦」的美学体验→特殊美学含义的「哀」。

第五阶段:「哀」摄取、综合、统一了从「美」的基本范畴直接发展出的优美、艳美、婉美等元素,变成一个浑然天成的美的内涵→「哀」在美学范畴上的意义的完成。

看见美丽盛开的樱花,觉得那很美丽,是知物之心。

理解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即「物之哀」。

——《增补本居宣长全集》我们最甜美的歌唱,述说的是那些最悲伤的思想。

——雪莱2、幽玄薄明之森:在朦胧中拥有永世閒寂,日本中世以降的阴翳美学(1)幽玄的缘起幽玄源自老庄思想与佛法,原指枯淡之心的深虑境地。

日本的阴翳美学

日本的阴翳美学

日本的阴翳美学在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中,有一种阴翳倾向,认为昏暗的、朦胧的、微暗的物体才是美的,因为这样的物体显得古色古香并且富有情趣。

阴翳美学源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现已渗透到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他早期倾倒于西方美学,后来随着精神世界的升华,回到日本古典美学的怀抱,发现了东方传统之美。

谷崎润一郎后期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日本风,流露出民族风情。

在其散文代表作《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以充满欣赏和怀念的笔调阐述了他的阴翳审美观。

他说:“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

”日本人从阴翳中发现美,享受暗,使得阴翳美学成为日本独特的美学传统。

谷崎润一郎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赞叹阴翳之美的独特魅力。

在日本的建筑方面,他以最不起眼的厕所为例进行阐述。

厕所,这个人们平常羞于提起的污秽之处,在谷崎润一郎眼中却充满着诗情画意。

奈良、京都等地寺庙的厕所,微暗古朴,清洁雅致,深得日本传统建筑的精妙。

就连日本传统民居里的厕所,也是“建筑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在如厕的时候,能一边欣赏薄暗中微透明纸窗的反射光线,也能在耽于冥想中眺望窗外的景色,品味鸟语虫鸣和四季情趣。

下雨的时候,听着淅沥沥的雨声,在微暗的光线中更觉静幽。

西式厕所光线充足,将裸露部分照得雪亮,使人心生不安,而传统日式厕所则取微暗光线,使清洁和肮脏的界限模糊不清,让人内心安宁,得以泰然处之。

身处这样的如厕之处,难怪谷崎润一郎会赞叹“悠悠情趣,难于言喻”了,他认为日本建筑最风雅的场所非厕所莫属。

除了厕所,不管是寺庙那种高大的殿堂,还是田舍茅屋,其屋顶都大而重,且高高堆砌。

这些建筑在屋顶的荫庇下充溢着暗,以致于人们往往连室内的墙壁、廊柱等都看不清。

但人们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之处所看到的外面纤弱的金色阳光,如梦幻般显出一种深沉的美,仿佛特意为居室涂筑了一层颜色柔和的沙壁,那墙壁上的余光或微弱的光线,比任何装饰都美。

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

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
概念 。宋 元 明清 之后 ,随 着佛 教 的式微 ,“ 幽玄 ” 渐渐 用 得 少 了 ,甚至 不用 了 ,以至 于 以收 录古
汉语词汇为主的 《 辞源》也没有收录 “ 幽玄” ,近年编纂的 《 汉语大辞典》才将它编人。
; 文系王向远承担 的 国家社科 基金 后期资助项 目 “日本 古典文论选译 ” ( 目号 0 F l c本 项 9 WWO 2 0 )的阶段 性成
影 ”等 审美趣味 的高度概 括 ,并体现于能 乐等各种文 学艺术样 式乃至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关键词】幽玄 日 本文学 日 论 日 本文 本美学 [ 中图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A [ 0 l[ 文章编号]1 0 1 X(01 4 0 9 0 0 — 1 21)0 — 1 —8 0 4 4
“ 玄趣 ” 玄览” 幽远” 幽艳” 幽境” 幽趣” 幽寂” 幽邃” 幽静”等词中, 、“ 、“ 、“ 、“ 、“ 、“ 、“ 、“ 没有一个词在词义的含蕴性 、包容性 、暗示性上能够超越 “ 幽玄” 。换言之 ,日本人要在汉语 中
找到一个表示文学作品基本审美 特征 ( 内容 的含蕴性 、意义的不确定性 、虚与实、有与无 、心
在表演方面在西洋古典戏剧中演员的人物面部表情非常重要而能乐中的人物为舍弃人的自然表情的丰富性直接性大都需要戴假面具叫作能面追求一种无表情瞬间固定表情最有代表性的最美的女面的表情被认为是中间表情为的是让观众不是直接地通过最表面的人物表情而是通过音乐唱词舞蹈动作等间接地推察人物的感情世界
广 东社会科学
词之 一。如 果说 “ 物哀”是理 解 日本文学与文化的 一把 钥 匙 ,那 么 “ 玄” 则是通 往 日本文 学文化 幽 堂奥的必由之 门。“ 幽玄” 概念的成立主要是 出于为本 来浅显的民族文 学样 式 “ 和歌 ”寻 求一种深度 模 式的需要 ,以此促使和歌 、连歌 、能 乐实现雅化 与神 圣化 。 “ 幽玄 ”是 日本贵族文人 阶层 所崇 尚的 优 美、含 蓄、委婉 、间接 、朦胧、幽雅 、幽深、幽暗 、神秘 、冷寂、 空灵 、深远、超现 实、 “ 余情 面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内容摘要: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思想都不尽相同,百花齐放。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很早就对自然有了明确的认识。

早期“山”、“川”、“森”等简单的大和语言的出现也为此做了很好的佐证。

要探求一个民族的美学意识,色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本文将围绕平安时代的日本古典文学进行叙述,以四季为中心,探求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学观。

自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以来,便大幅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五行思想也因此流入日本,给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色彩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日本人的传统色彩美学的基础是自然观。

樱色、紫藤色、红叶色等都是直接用自然风物来命名的颜色。

从色彩的命名中都能感到十分明显的季节感,也能窥探出各个季节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人又将色彩的使用和四季的循环一体化,逐渐融合到一起。

古代日本人的色彩美学观中充斥的“物哀”、“无常感”等也是十分明显美学特征。

面对来源于大自然的色彩,古代日本人又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逐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形成了今天日本色彩美学的基础,体现了对于闪耀一瞬即风华散去的事物的尊崇的美学意识。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色彩美学四季一.绪论世界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思想都不尽相同,百花齐放。

地理环境这一先决因素的不同是造成其原因之一。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方,两面环绕日本海与太平洋。

日本古代的平均气温比今天还要更加寒冷。

而从早期“山”、“川”、“森”等简单的大和语言的出现来看,当时的日本人就已经对自然有了明确的认识。

日本历史主要分为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五个时期。

而日本色彩的起源据说则是自绳文时期开始。

在上述几个时期中,平安文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顶点,因此,本文将以平安时代为中心展开论述。

在交通手段尚不发达的古代,日本由于其岛国的地理特征,极少能与外国保持交流。

然而,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却与日本有着很长的交流史。

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

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

作者: 王向远[1]
作者机构: [1]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寂;寂声;寂色;寂心;寂姿;枝折;松尾芭蕉;俳谐
摘要:“寂”(さひ,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

“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

“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ぉ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浅谈日本古典园林与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园林与美学

浅谈日本古典园林与美学
欧文霞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3(000)014
【摘要】日本传统园林深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佛教和儒学的冲击,并不归于同化,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总页数】1页(P266-266)
【作者】欧文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J], 张文清
2.浅谈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J], 李运生
3.浅谈中国文人思想在古典园林美学中的体现 [J], 杨铭
4.浅谈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管理 [J], 梅虹
5.日本古典园林的石景及其美学意义借鉴 [J], 江朝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典美学》读书报告
引言
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和传统风俗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阅读《日本古典美学》对我们了解日本美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内容概述
《日本古典美学》是由日本著名作家安田武编写,中国著名译者曹允迪翻译。

该书汇辑了日本学者关于论述日本古典美学的文章30余篇,分为:审美意识的基调、美的素材、宗教的传统与审美意识等4部分,对日本的美学进行了基础的讲解。

理论与方法
在这里首先应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美学。

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

大概分为艺道;佗寂美学;纯粹与洁净;“物哀”悲情美的阐释;死亡与残酷之美积累日本的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观,也就是艺道。

特点是细腻、注重精神气质、唯美、洁净、艺术与心灵的融合。

技能的“艺”和理法的“道”结合,形成“艺道”思想。

“艺道两进”:从技艺升华为与道为一成为真正的艺术。

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追求内在性的修养,以达到“幽玄美”和“风雅美”的境界。

艺道思想渗透到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艺能领域。

它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仍被承续。

日本佗寂美学讲求自然、朴实、空寂,即发自自然的本质美。

是一种走向禅,更纯粹、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以“清美”与“简约美”为主,反对“都美”,尊重心灵与自然的规律,给心灵以洗涤,讲求人性的空寂美与枯淡美,典型如象征人生无常
的樱花。

对岁月的沉淀,与生命无常的领悟。

“一朝一会”美丽的光景一生只有一次。

典型表现在茶道、花道、建筑、陶艺
日本物哀,「物」是客观存在,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是主观情感,是认识感知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

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优美、细腻、沉静、直观;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

‘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扩展讨论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
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

世上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

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风流雅趣,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传统绘画,反映日本人细腻的审美,也代表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

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世俗生活与四季自然变幻。

变形、怪诞、妖艳、浓烈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和内心世界。

注重感受,追求刻画动态的瞬间,以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把握变幻莫测的事物。

并非写实,而是夸张美和扭曲美。

对人物表情和内心的刻画极为生动,独特的色彩与创意,繁复细致的工序制作。

日本工艺美术也在其中有所表现,这里的美并非做工的精细和完美,日本美学表达以不完美达成完美,陶瓷的制作崇尚佗寂美学:自然、朴素、洁净美,甚至刻意地做旧或者采用朴实天然的材质。

个案分析
日本民俗生活也有甚多体现古典美学,例如花见文化,花见(はなみ,Hanami)是日本的一种民间习俗,意思即“赏花”。

每年3至4月间,日本人经常在樱花树下举行露天赏花大会,在花下席地而坐,闲谈赏花,品茶糕点。

日本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不一,也会受气候影响,所以每年樱花开花期间,日本的网站都会详列各地的开花情况,有些
还有照片显示开花度。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参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届时会有电视台的直播樱花的开放。

日本民族对这种美的执着与细腻根深蒂固。

樱花是美的,也是将死的,日本人珍惜这种死前盛放的美丽,也体现日本美学中的死亡之美,体现了日本审美对生命消逝之美和自然变幻之无常的追求和感叹,唯美主义的世俗化,情调与诗意美的极致追求。

作者很欣赏与消亡美学同属于一个范畴的“少女情趣”。

作者曾经请教过精通英文的鹤见俊辅,问“少女情趣”是不是世界上的通用词汇,答案是否定的,是日本特有的词汇。

所谓少女情趣既不是永久的爱a某或者b某|、c某等女子的存在,而是指被某个女子的某时期的难以言喻的美所吸引。

因此,粗俗一点,也许它带有一些轻浮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如此,竹久梦二的绘画境界,川端康成的文学境界在有可能形成。

评价与结语
《日本古典美学》在对日本美学的阐释上精辟而深刻,从对话中思考日本的自然美学,把很多复杂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阐明,使人对日本的美学更加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参考文献
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本居宣长《紫文要领》
346945637《日本美学》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