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降水教案

合集下载

《雨为什么会降下来》幼儿园大班教案

《雨为什么会降下来》幼儿园大班教案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教的是《雨为什么会降下来》这个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讲解雨水的形成过程、降雨对土地的作用、以及小朋友们在雨天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雨水的形成过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其实雨水的形成有一个很好玩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蒸发: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分会慢慢蒸发并升入大气层。

2.凝结:当蒸发出来的水上达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会渐渐变得潮湿,水蒸气会凝结成云。

3.沉降:当云中的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时,重力作用下,雨水就会从云中落下,形成雨水。

二、雨水的作用
雨水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它对土地和大自然的作用十分重要。

1.水源:雨水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水源之一,一些小河和小湖都是靠降雨来保持水量的。

2.植物成长:雨水能够滋润大地,使得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3.清新空气:雨天会清新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及灰尘,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清洁、卫生的世界。

三、雨天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雨天,我们同样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样才能过一个愉快又健康的雨天。

1.防雨具:既然是雨天,我们就要准备好雨具,包括雨伞、雨衣和防水鞋等,这样才能保护身体不被雨水淋湿。

2.注意安全:在雨天行走可能会有些滑,我们要小心行走,步履稳健,以免滑倒或摔伤。

3.避免感冒:雨天气温较低,很容易感冒,在雨天出门时,我们要注意保暖,多穿一些衣服和保护脖子等容易受凉部位。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雨为什么会降下来》这一主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呢?希望大家在日后的雨天中,能够注意一些事项,过一个快乐、健康的雨天。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8.评价与反思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吗?”“这些降水现象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降水变化与分布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降水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类型,结合实物、图片等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知识。
2.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进度,学习降水量、降水概率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阅读和解读降水统计图表。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区的降水情况,包括降水量、降水次数、降水类型等,并尝试分析这些降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请学生收集有关降水的新闻、故事或科普文章,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家人、朋友对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对降水带来的影响的。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的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对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绪论地球上的降水是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降水不仅影响气候变化,而且对地球上的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降水的定义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下的现象。

降水主要包括雨水、雪水、冰雹和霰等形式。

降水是地球上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地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降水通常以单位面积的毫米或英寸来衡量。

降水量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如小时、日、月、年)进行统计,并用于气候和水资源研究。

二、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在地球不同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并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 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降水分布的重要依据之一。

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季风和对流活动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由于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较低。

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受到温带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2. 地形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与山脉之间的洼地通常会形成降雨带,称为雨影区。

山脉阻挡了水汽的传播,导致风向上升时冷却和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与山脉背风的一侧相比,山脉顶端和背风的一侧通常降水更多,而背风的一侧则较干燥。

3. 水体分布水体的分布也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海洋的蒸发和释放大量的水蒸气,造成邻近陆地的降水量较大。

另一方面,大陆的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大型水体的蒸发供给,降水量相对较低。

4. 气象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也是决定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降水量较低的地区,而低压系统和气旋往往伴随着降水的增加。

5. 升温升温是导致降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上升时,空气冷却并达到饱和点,水蒸气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

三、降水分布的地理意义降水分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和林业: 降水是农业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能够解释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降水的概念及不同形式的降水,如雨水、雪水、雾凇等。

2.降水变化的因素–气候因素:介绍经纬度、季节、气候带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环境因素:讲解地形、海洋、湖泊、植被等对降水的影响。

–人类活动:探讨城市化、工业化、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3.降水分布的规律–全球降水分布图:展示全球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国内降水分布: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差异。

–季风气候的降水分布:解释季风气候区域的特殊降水分布。

4.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环境影响:探讨降水变化对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业影响:讲解干旱、洪涝等极端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生活影响:分析降水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使用全球降水分布图、国内降水分布图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呈现降水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进行小组报告和评估。

•实践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对降水变化的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估。

课堂延伸•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气象学专家或地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降水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教辅图书和科普读物,增加对降水变化和分布的了解。

参考资料•Smith, J., & Johnson, L. (2018). Understandingprecipit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降水的概念和分类1.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降水。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成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2.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的主要形式,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

3. 讲解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二是要有凝结核。

4.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5. 讲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水较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降水的概念、类型、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2. 强调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降水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合理的节水措施。

2.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降水知识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

大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

大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一、引言天气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的话题。

其中,雨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也是幼儿容易产生好奇心的主题之一。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会下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水循环和云的形成要理解为什么会下雨,首先需要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幼儿可以通过简单的实践和观察来感受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声朗读《小雨的故事》,并通过实验来演示水循环过程,让幼儿亲自参与其中。

水循环的主要过程有蒸发、凝结和降水。

当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时,水会蒸发成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后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组成的。

当云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它们就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雨水。

三、气象因素和降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下雨,我们需要介绍一些气象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这些因素对雨水的形成和降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温度:温度是影响水蒸气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空气温度升高时,水蒸气的蒸发速度也会增加,云中的水滴会更多,降雨的可能性就更高。

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指标。

当空气饱和时,就会形成云,进而产生降雨。

如果空气中的水含量较低,降雨的可能性就较小。

3. 气压:气压是空气对于地面的压力。

当气压下降时,空气会上升,水蒸气也会随之上升形成云,这有助于产生降雨。

四、地形和降水的关系除了气象因素,地形也会对降水起到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会对水蒸气的上升和下降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山脉和高地通常容易形成云和降雨。

1. 山脉:山脉通常高度较高,空气会被迫上升,山脉脚下的空气会变得潮湿,并形成云和降水。

这就是为什么山地地区通常比平坦地区降雨更多的原因之一。

2. 高原:高原地区由于高度较高,空气会升高并减压,水蒸气会凝结成云,从而形成降雨。

五、人类活动和降水的关系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可能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森林的砍伐和城市的建设会改变地球表面的覆盖情况,从而影响降雨的分布和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小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

小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

小班科学教案为什么会下雨导语:天气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

而其中最常见、也最引人关注的天气现象之一,就是下雨了。

对于小班学生来说,了解雨水的形成原理,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引入及目标:让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天上会下雨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通过本次科学学习,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雨水的形成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水的循环为了了解雨水的形成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的循环。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之间的不断循环。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蒸发:太阳照射地表的水分,使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3.降水:当云中的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重力作用,它们会从云中下降,成为雨水、雪或冰雹等降水形式。

4.地表径流:降下的雨水会流向地表的河流、湖泊等水源,再返回海洋。

二、为什么会形成云?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水蒸气凝结成云的过程。

为什么水蒸气在大气中会凝结成云呢?1.冷却:当水蒸气接触到冷的空气时,温度会下降,过程称为冷却。

冷却会使水蒸气转化为水滴,从而形成云。

2.凝结核:云的形成还需要凝结核的存在。

凝结核是一种微小的物质,例如尘埃、烟花等,在空中悬浮着。

当水蒸气接触到凝结核时,可以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云。

三、为什么会下雨?我们已经知道,水蒸气可以通过冷却变成云。

那么,为什么云中的水滴会下降形成雨水呢?1.重力:云中的水滴会因为重力的作用逐渐增大而下降。

当水滴足够大到无法被空气支撑时,它们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雨水。

2.碰撞:云中的水滴在下降的过程中,会与其他水滴碰撞并合并成更大的水滴。

当这些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它们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雨水。

四、降水的不同形式降水并不只有雨水这一种形式,还有雪、冰雹和霜等形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降水与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降水的概念,知道降水的主要形式。

(2)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

(3)能够阅读降水分布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降水的形成过程。

(2)利用地理信息资料,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降水概述(1)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降水的主要形式:雨、雪、冰雹、雾、露、霜等。

2. 降水的形成过程(1)水汽凝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2)云的形成:凝结后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云。

(3)降水的产生: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3. 影响降水的因素(1)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多。

(2)海陆位置:近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季节: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4.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上升,形成对流雨。

(2)两极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下沉,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降水少。

(4)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地迎风坡空气上升,降水多;背风坡空气下沉,降水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降水吗?降水有哪些形式?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4. 实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如东南沿海、西北内陆等。

5. 读图练习让学生阅读世界降水分布图,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地形雨)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世界“雨极”与“干极”分别在哪里?影响因素是什么?)澳大利亚东西两岸降水不同的原因)南回归线附近秘鲁沿岸降水少的原因检测小结: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问题。

2. 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A. 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 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D. 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3. 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

该气压带或风带是A. 赤道低气压带B. 东南信风带C. 西风带D. 东北信风带4. 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 甲站—乙站—丙站B. 甲站—丙站—乙站C. 乙站—甲站—丙站D. 乙站—丙站—甲站读图,回答问题。

(1)图7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分)(2)据图8分析,与Q城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3)据图7、图8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答出三项。

(9分)【答案】:(1)盆地(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10.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控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如图为世界某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5-6题.(14年安徽桐城)5.该城市年降水量约为()6.该城市地处()A.北半球低纬地区B.北半球中纬地区C.南半球低纬地区D.南半球高纬地区A.350cmB.550cm C.1050cm D.1300cm图1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1回答1~3题。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

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掌握有关气候、地理位置等与降水有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教材、PPT、活动手册等教学准备资料。

2.预先准备好降水记录表格,方便学生记录降水的时间、量以及天气情况等信息。

3.备好测量降水量的器材,包括雨量计等。

4.预备好相关试验材料和仪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用PPT呈现一些降水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回忆在课堂上学过的降水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降水的时间、地方和量都有所不同,有何原因?2.学习分组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影响降水的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气候、地理位置和海洋洋流等与降水有关的知识。

3.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例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加热水使水蒸气产生,然后测量凝结在瓶盖上的水滴量的实验。

4.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法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

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降水的时间、地方和量。

5.应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境,通过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运用图表等工具,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日照时间、海拔高度、降水物理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有关气候、地理位置和海洋洋流等与降水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应用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或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评价来提高本次活动的教学质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了解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的原因分析。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降水量测量器、地图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降水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生活的地方降水多吗?有没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2.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如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等。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量降水量。

2. 实施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使用降水量测量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

五、知识拓展(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讨论其原因。

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1. 学生归纳总结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全球、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当地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降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展开相关研究。

为什么会下雨小班教案及反思

为什么会下雨小班教案及反思

为什么会下雨小班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为什么会下雨小班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中的降水过程,特别是雨水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下雨原因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下雨的场景。

2. 模型或实物,用以模拟降水过程。

3.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水、冰块、喷壶、热水壶等。

4. 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些下雨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下雨现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下雨?雨水从哪里来?”实践活动: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透明塑料杯。

4. 学生们在塑料杯中倒入一些水,然后放入冰块。

5. 学生们观察并记录冰块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水滴出现在杯子的外部。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当冰块与温暖的空气接触时,冰块表面的水分子会变成水蒸气,然后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现象。

讨论与总结: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8.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下雨的原因: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

实验报告:9. 学生们按照实验报告模板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10. 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实验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1. 学生们将实验报告展示给全班,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反思:1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理解是否与课堂上的讨论一致。

1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

教学延伸:1. 继续探索其他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如雪、雾等。

2. 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下雨的频率和强度,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下雨原因的理解程度。

教案反思:在这个教案中,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下雨的原因。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3. 理解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 降水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 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形成条件的理解。

2.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3. 相关降水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温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降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有哪些形式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介绍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有足够的凝结核。

3. 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三、世界降水分布(10分钟)1.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观察并描述降水分布的规律。

2. 讲解降水分布的规律:a.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 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 强调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

2. 调查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绘制降水柱状图,并分析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降水知识。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语文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语文

初中降水教案大全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概念,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能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降水的形成过程;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2. 降水的形成过程:水蒸气的来源、凝结成云、云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3. 降水的主要类型:雨、雪、冰雹、雾、露、霜等。

4.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 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农业、水资源、城市规划、交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 难点:降水类型的识别,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降水的形成过程。

3. 地图教学法: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雨滴 falling 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概念。

2. 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3. 探究降水形成过程:展示云雨雾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降水的形成过程。

4. 介绍降水的主要类型,引导学生识别各种降水类型。

5. 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特点。

6. 讨论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降水对农业、水资源、城市规划、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降水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降水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降水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3.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地图和图表。

3. 实验器材(如雨量器、塑料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问题。

2. 提问:什么是降水?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讲解降水(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类型:根据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降水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类型。

3. 分析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雨是由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的;冰雹是由冰晶在云层中碰撞凝结成冰球,下落时遇到暖气流融化成水滴形成的;雨夹雪是由雨和雪同时形成的。

三、降水量的测量(10分钟)1.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用雨量器进行测量。

2. 演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将雨量器放置在开阔地面,确保雨量器轴心与地面垂直,测量结束后将雨水倒入量杯中,读取降水量。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降水量,记录数据。

四、降水类型的判断(10分钟)1. 讲解降水类型的判断技巧:根据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结合观察到的降水现象,判断降水类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测量的降水量数据,判断降水类型。

五、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2. 讲解我国降水分布的原因: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3. 分析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掌握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3. 能够分析中国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降水数据表格、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情况,询问学生对降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二、讲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展示中国降水的分布情况。

2. 讲解中国降水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降水分布规律,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

三、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15分钟)1. 讲解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如热带、亚热带、温带等。

2. 讲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海拔高度等。

3. 讲解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如夏季风、冬季风等。

四、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10分钟)1.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器、雷达等。

2. 讲解降水类型的区分,如雨、雪、冰雹等。

五、案例分析: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10分钟)1. 分析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如灌溉、防洪等。

2. 分析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城市排水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降水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掌握了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同时,通过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3.了解降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4.能够分析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气中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可以分为雨、雪、雹、霰等几种类型。

2. 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降水的变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季节变化: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分布不同,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2.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的降水量也不同,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降水量和分布,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量增加;4.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分布也有影响,例如山地降水量较多,平原地区降水量较少。

3. 降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特征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纬度分布:不同经纬度的降水分布不同,赤道地区降水量较多,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少;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分布也有影响,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干旱地区的形成;3.海陆分布:海陆分布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例如海洋上空的降水量较大,陆地上空的降水量较少;4.气候带分布: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也不同,例如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较大,荒漠地区降水量较少。

4.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2.水资源利用: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例如降水量减少会导致水资源短缺;3.自然灾害: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降水量过大会导致洪涝灾害;4.经济发展: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例如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第二章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
(章节)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班级八(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空气湿度及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一起,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了解降水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学会测量降水量,了解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湿度的观测,空气湿度与气温、天气的关系,湿度与降水的关系,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难点:相对湿度的概念,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的关系。

教具:热水、烧杯、温度计、玻璃片、干湿球温度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的空气里有水么?若有水,你怎样证明?
教师初步归纳:
1.打开电冰箱的们会看到“白汽”。

2.在玻璃杯里放上冰棍,玻璃杯壁上会出现小水珠。

学习新知
大家在第七册中已经了解到雾、雨、雪及云都是水汽形成的。

水汽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物态现象以及是怎样形成的?想了解这些的话,我们一步一步来。

首先,我们来学习两个概念:湿度和相对湿度。

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由于空气中水汽的多少往往是相对的,气温的高低不同,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数量也不同。

就像冬天会比较干燥而夏天则要湿润一些。

那湿度和温度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讨一下。

实验:在3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调节水温,使3只烧杯中的水温分别为25℃、45℃、65℃。

拿一块玻璃靠近烧杯口。

观察现象。

小节实验: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也就是相对湿度越大。

在实际的测量中我们会借助一种实验工具来测量空气湿度,这种工具就是湿度计,常见的有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在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干湿球温度计。

特点:这种温度计由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组成。

一支的球部直接与空气接触,称干球。

另一支的球部裹着纱布,纱布末端浸在装有蒸馏水的容器里,称湿球。

水浸湿了纱布,并从纱布表面蒸发,从而带走了一部分热量,使湿球温度计的读数低于干球。

(2)方法:先读出干球湿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湿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计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

得出相对湿度。

讨论:干湿球湿度计两温度计值相差越大时,湿度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
在相同的干湿温度下,当干湿球湿度计值相差越大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小,湿纱布中的水蒸发的越快,带走的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读书就越小,两温度计的差值就越大。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至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例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就是由于大雨前空气的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因沾上水分而不能高飞。

所以蜻蜓低飞,不下雨也是阴天。

空气中的水汽有了,要变成雨是不是要变成液体才能成为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现在就讲一下水气凝结的条件:
1.水汽凝结的条件:增加水汽或降低温度
当气温不变时,空气中容纳了最多的水汽,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这种空气称为饱和空气。

(即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

)饱和空气中如果继续加入水汽,会出现水汽凝结现象。

如果不增加水汽,这种空气的水汽能凝结,但要降低空气的温度。

如果想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有两种方法:增加水汽或降低温度。

实际上可行的是降低温度。

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都很小,形成云以后漂浮在空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

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谁起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降水。

降水的过程:
微小的水蒸气向四周扩散并向高空运动→高空气温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云滴增大,形成降水。

3、降水的条件:空气饱和—气温下降—有凝结核—水滴增大—降落到地面
4、降水的形式: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固态和液态的水),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讲解一下云、雨、雪形成的不同之处。

我们常常听到天气预报播某某地小雨、中雨、暴雨等等,这些等级是如何让衡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衡量的标准——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1平方米)上雨水的体积。

(让同学们说出日降雨量的定义)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

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

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简单讲解雨量筒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小雨:(<10毫米)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洼地积水慢,屋上雨声微弱。

中雨:(10—25毫米)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上沙沙雨声。

大雨:(25—50毫米)雨滴下降模糊成片,落地四溅较高,洼地积水很快,雨声哗哗作响。

暴雨:(>50毫米)雨猛如倾盆,雨声震耳,积水特快,江河涨水。

其实雨量杯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大家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筒。

大家可能知道,最近几年我国有些地方闹旱灾,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有很大的损失,在这个时候呢政府往往会采取措施,那就是——人工降雨。

在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用干冰、碘化银等可以作为“催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人工促成雨的形成,那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形成性练习
1.云飘在空中而不降水,这可能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汽不足
B、气温不够高
C、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
D、云的上升运动太快
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降水的形成过程。

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若此时气温降低(如气流作上升运动),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微小的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或冰晶。

这种混合组成的悬浮体就是云。

但云形成之后不一定会降水,如这时水珠和冰晶随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则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答案:C
2.形成云、雾、雨、雪等天气的重要条件是()C
A、气压
B、气温
C、湿度
D、风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100%时,才会发生水汽凝结现象
板书设计:
2.6为什么会降水
一、空气的湿度
1.湿度计的构成:干球温度计、湿球温度计
2.原理: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3.特点:示数差大相对湿度小
示数差小相对湿度大
二、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
(1)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2)相对湿度达到百分之一百以上
(3)空气中有微笑灰尘颗粒
2.降水的形成
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水滴增大,降水形成。

3.降水量的测量
(1)单位:毫米
(2)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降水深度。

课后分析自我分析:
课上的较为顺利,体育课后,学生较沉闷,教学思路清晰,应当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气氛。

实习同学评议:
时间把握的很好,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有效提出,与生活联系紧密,思路清晰,总结和习题安插合理。

可适当减少全体回答,增加个体回答。

指导教师意见:
思路明确,悬念连接,整节课上的还是比较生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