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 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 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完成高水平意义建构的 关键性条件)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 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 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⑵ ⑶ ⑷ ⑸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情境性教学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
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的过程 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 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 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并 指代学生的探索;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试,而 是采取融合式测试。 基本特征: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 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兴起于
20世纪80年代,是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笔记由山西大同大学教科学院13级小教一班柴航整理,版权所有。
这种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的哲学传统为基础的,认为学习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东西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认知派的信息加工理论把研究中心放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编码和存储等,但信息加工理论不把学习看作是新旧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互动作用过程,因此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理论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人以原有的经验为背景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解释。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出新的经验,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是建构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推论,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需要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这种命题也得到了普遍人的认同,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对此有同样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知识的,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中的学习历程。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教条式的知识掌握,而是不断深化,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灵活迁移。
(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
对于接触过的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认识,对于未接触的事物,他们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推理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六个方面。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于学习的评价
• 真实性任务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袋评价就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 生表现的好例子.
• 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评价内容包括: (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些协作 学习所做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含义
顺应: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 (2)个体经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识产生冲突,引发原认识结构的调整和变 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知识建构的机制:同化与顺应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学习者必须保持积极的学习心向、主
动地观察、探究。“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有 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杜威) 2、建构性的学习。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加工, 并将其与其它的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 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 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 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 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科学观:
20世纪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表明了传统
科学观的局限:
尽管我们希望科学家建构的知识能够确定为真理,科学知识并不能够
被证明为真;
科学虽然有一套建构和评价知识的可靠战略和标准,但它们并不能保
证提供真理;
科学知识虽然被认为是一组关于世界的可靠信念,但它既不是确定的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八)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复习课程
• 教师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 师生关系的原则:真诚一致、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三、人本主义基本教学模式 •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 开放课堂模式 •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学习是 自我实现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自由学习。这是对 传统教育观的冲击,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 发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由于我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 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确定我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 的最终写照,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 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3.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 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强调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且只 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 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 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随机通达教学。建构主义者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 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 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会使学生对概念知识 获得新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3.情境性教学。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以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 问题为目标。教师不是将已准备好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 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 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去探索。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3.尊重个人意见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
•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
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 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 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 义建构。
•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 验,缺乏抽象性;
• •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 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
•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
•
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 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 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 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的逻辑思维阶段。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认知-发现)
•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 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 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 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 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 的结构。 •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 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 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 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 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 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 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ocx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 、“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时代背景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从这以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
在20世纪50-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派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用的重视。
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才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获得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科尔伯格、维果茨基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由于建构主义本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认知的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改革者的青睐。
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
二、代表人物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皮亚杰、杜威和维果茨基等人。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建构主义的先导当属皮亚杰。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
他发展了发生认识论,区分出一个孩子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
他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提出的理论,主要的⽬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持者的⾓⾊。
建构主义源⾃关于⼉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传统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教师利⽤各种媒体与⽅法向学⽣传授知识,学⽣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学⽣为中⼼,教师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学⽣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充分利⽤创设情境、分⼩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使学⽣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地理知识的⽬标。
本⽂旨在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因此先对建构主义的主演观点做⼀个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决定,我们是以⾃⼰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主动构建并⽣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类认识的加深⽽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构建⾃⼰知识的过程.为“理解⽽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性教学( 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PH酸碱度网络虚拟实验室 酸碱度网络虚拟实验室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三)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研究性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板 案例一、 案例一、小学生看广告 案例二、美国内战 案例二、 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建构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当代哲学思想的 影响,比如波普尔、图尔敏、拉卡托斯、 影响 库恩等的科学哲学思想、新进化论、以 及当今的后现代哲学等。 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受到了 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 建构主义受到了 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这包括:杜威的 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 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 、 皮亚杰 的“知识建构”思想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验背景。 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 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 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 进行建构, 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 理解。但是, 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 加丰富和全面。 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 分支。“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 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 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每个人的经验都 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 从而也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七)乔纳生知识获得三段论
建构主义的四大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4.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谈一谈
(1)什么是知识? (2)学习是什么?或者 什么是学习?
(3)传统的学习观?
客观 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 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与 认识者之外的.知识只有在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 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传统的客 观主义知识观一直延续至今,并在指导和左右着学校 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一根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 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 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 一些排变化大小。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至成年)
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 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 料进行逻辑运演。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 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 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 和发展。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意大利维柯第一个使用“建构”叙述个体知识获得过程。
康德、杜威对建构主义思想有过积极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育历史渊源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知识如何形成和发生。
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
“平衡化”无论何时个体面对新的信息时,都会失去认识平衡,个体会随之力图恢复平衡。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是在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
低级心理技能是靠动物进化获得的,高级心理技能是由历史发展获得的。
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来推动:第一,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与原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学习的社会性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出发,十分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即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
(三)认知学徒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
(四)中介性学习维果茨基还强调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_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核心考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二、产生渊源:哲学渊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心理学渊源:杜威的经验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三、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斯滕伯格、卡茨四、理论观点及教育启示(一)知识观及教育启示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关键词:一种解释、假设,说明知识是变化的。
例如: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现在我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情境中不同,知识不同,说明知识是动态、暂时、不确定的。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但在凸面镜中、凹面镜中它就不是180度了。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关键词:每个学生经验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不同。
说明知识带有主观性。
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知识观带来的教育启示知识并非绝对的真理,教师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常考的案例分析题:牛蛙鱼的故事(二)学生观及教育启示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关键词:经验丰富、潜能巨大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关键词:经验之间有差异,每个人着眼问题的不同侧面。
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3.教育启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新材料或修正以往的概念。
(三)教学观及教育启示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牛的故事
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 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 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 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 及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 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 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 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 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 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 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 里吃着青草,……。 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六)教学原则
( 5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 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 者。
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学习建构主义 打造卓越课堂
垫江县天台小学校
徐小燕
2015年7月
建构主义的五个方面
建构主义基本介绍 学习理论 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设计原则
一、关于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 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兴起:近20年来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 (J.Piaget) 、科恩 伯 格 (O.Kernberg) 、 斯 滕 伯 格 (R.J.sternberg) 、卡茨 (D.Katz) 、维果斯基 (Vogotsgy)。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 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教师:指导作用 ( 1 )激发兴趣,动机; ( 2 )创设情境,联系; (3)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学习环境 教学原则
(一)知识观
1、强调没有永恒的绝对不变的知识 2、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3、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 4、随着人类的进步,认识水平的提高旧的解释和假 说会被新的解释和假说取代。 5、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要针对具体情境再创作。
(二)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主动建构意义,而不能 由他人代替。 2、建构意义的获得取决于学习者新旧经验的 相互作用。 3、学习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4、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5、影响学习的因素——先前经验、真实情境、 合作与对话等
(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 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 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 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 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 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 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 设。
1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 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 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 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 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随机进入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指学 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 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 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五)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 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 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 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 、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六)教学原则
( 1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 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 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 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 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 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 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 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4、教师应当发挥“启发者”、“质疑者” 和“示范者”的作用。 5、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 验和先备知识。 6、教师应充分注意各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 殊性和差异性,以便因材施教。
邓巴先生的一堂课:
“大家都回忆一下,”邓巴说,“上 周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和立方 体的体积,今天将探讨如何计算圆柱体 的体积。这次由你们自己去做。在你们 每个人的实验台上都有五个体积不同的 圆筒,一把尺子和一台计算器,你们可 以用水槽里的水。但是,你们所要利用 的最重要的资源应该是头脑和同学。
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 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 (1)探索、发现; ( 2 )搜集、分析有关 资料,对问题假设并 加以验证; (3)联系,反思
(二)锚定式
锚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它 也称情境教学模式,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锚 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 习——效果评价
(三)随机式
(四)、师生角色的定位及作用 1、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意义 建构不能被替代。 2 、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外动机。 3 、教师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培养出一 个好的“学习共同体”。比如:“小组学 习”、“个人学习”和“全班讨论”等多 种学习形式。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黑斑块
两只角
奶牛?
大 乳房 四蹄
吃草
源现象”
为什么会有“鱼牛现象”
学习者本身的认知心理与经验的
不同。 信息不足: 描述信息不足;信息交流不 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因此利 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 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 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 包含哪些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 锚定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
(一)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 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 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 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 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 学习——效果评价
五、建构主义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 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五、建构主义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