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傅佩荣细说老子

合集下载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

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新意。

毕竟就是这么个题目。

海德格尔在哪里引用过老子的话,在哪里论说了汉语思想中的“道”,诸如此类,学界已经弄得相当清楚了。

不但德国学界清楚了,中、日、韩三国的学者们也清楚了(珀格勒尔的这篇文章就是他1998年在韩国汉城做的一个演讲,收在韩国人编的这个特刊上)。

在我们这里,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在《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一书中已经对这个题目做了特别精深的讨论,并且专门在书后做了一个附录,把海德格尔有关老子的论述都集中在一起了。

笔者也曾在一些地方附带议论过这个题目。

[3]这里之所以再来谈一次,倒也不是有什么新发现,而是因为读了珀格勒尔的文章后有一点点感想。

老实说珀格勒尔教授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太多惊人的东西,还是用了这么些材料编织起来的。

而首先令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个结论,或者说一个判断。

他在文章结尾处说:德国哲学家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已经不是一个“单行道”了,年轻一代的德国哲学家中也有不少掌握了日文,因此两方面可以进行真正的对话了;而“与中国的对话还需要时间”。

[4]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判断。

近代以来,日本人一直十分虚心、极其用功地向欧洲学习,不但把许多欧洲的东西介绍到日本,而且也把日本的东西推介到欧洲;他们甚至于干脆就邀请欧洲学者去日本做研究、当教授。

据我所知,日本人二十年代就邀请过海德格尔(时为弗莱堡大学私人讲师)去日本当教授,海氏一时心动,最后在雅斯贝尔斯的劝阻下才未接受这个邀请;但后来海德格尔的一位弟子,哲学家卡尔·洛维特却是在日本当了一阵子教授的。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也做了一点工作,但由于所谓“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这些个方面做得就比较差了,与日本相比差得太远了,所以现在差不多还在珀格勒尔所说的“单行道”上跑——莘莘学子跑欧洲、美洲去学习,而且如今更多的是学技术和工商的,愿意学哲学、学人文科学者还是稀罕。

《老子》精华100句

《老子》精华100句

《老子》精华100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3.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经·第五章》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经·第五章》1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12.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1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德经·第五十六章》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道经·第九章》1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反对儒家仁义?(上)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反对儒家仁义?(上)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反对儒家仁义?(上)“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8章,任何人第一次读这一章都会大吃一惊。

老子对儒家仁义的批判可谓不留情面。

继孔子和弟子们之后,经过董仲舒和宋儒二程、朱熹的大力弘扬,仁义已经是华夏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文化精英中深入人心,美好的情感油然而生。

老子对儒家基本价值观的批判使二程和朱熹这些儒家大宗师心中无法释怀。

华人最重视历史,仁君出现社会就安居乐业,暴君出现社会就民不聊生,因此读各朝历史,尤其是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们得到的收获就是“仁义是解决人类悲剧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我们为历史上的尧舜禹、商汤、周公的仁义感到自豪,看到秦末的社会崩溃、汉末的人相食、五胡乱华等华夏民族大灾难,我们更加期盼仁君的再次降临人间。

古代希伯来人在灾难时刻呼唤弥赛亚的出现,我们华人呼唤仁君的降临。

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建立的唐人街,这是世界华人对唐朝光荣历史的缅怀。

我们知道,唐朝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李世民更是中古时代仁君的代表。

世界各国都来向唐朝表示敬意,商人云集,周边小国派出遣唐使向中国表示友好,并向中国学习。

这就是李世民这位仁君的现实成就,华人引以为豪。

德是上古华夏社会的崇高目标,到老子和孔子的春秋中期已经衰落。

孔子是华夏文化领袖中最早意识到文化重要性的少数几个杰出人物之一。

孔子说:“文王既殁,文不在斯乎?”华夏文明的伟大创造者周文王虽然已经不住人间,但他传授的文化不是还在吗?孔子暗示,他身上承载着华夏圣人所传的文化精髓,只要他还在,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就不会坠落。

这句话所含的使命感是呼之欲出的,孔子极强的文化使命感,非常明确的宣说了传承“德”文化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厄于陈蔡之间,被卫国人追赶,在祖先的国家宋国被执法官桓魋追杀。

面对危难,孔子坦然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知道自己是华夏文化的传人,上天赋予自己特殊的使命,不管多么危难,也要勇往直前。

《老子》四章微学本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微学本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微知识——知识扫描】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2.完成下列题目。

①.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其无,有器之用当:连词,只有B. 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代词,它C.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者:助词,……的(人)D.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而:连词,表修饰②.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当其.无,有车之用其.安易持B. 故有之.以为利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C. 死而.不亡者寿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D.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凿户片庸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④.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前言:<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

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

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

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

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

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

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

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

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

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

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

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

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II.《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的概念与内涵- 阴阳二元对立与和谐-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III.《道德经》的伦理观念-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仁爱、谦虚与忠诚- 追求道德完善的境界IV.《道德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应对复杂社会的智慧- 自我修养与心灵成长- 对于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V.结论- 总结《道德经》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贡献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基石。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伦理观念和智慧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学者和政治家。

傅佩荣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对《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

道具有阴阳二元的特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这种对立与和谐,推动了万物的生成与发展。

在政治哲学方面,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家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沿着自然的轨迹发展。

在伦理观念上,《道德经》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仁爱、谦虚和忠诚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同时,《道德经》还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知足常乐,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运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此外,《道德经》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环保、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著作,傅佩荣教授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老子四章赏析

老子四章赏析

老子四章赏析老子四章赏析第一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章主要讨论社会的混乱现象以及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拯救社会。

老子认为,社会的混乱是由于大道废弃,人们开始追求仁义、智慧和功利,导致虚伪和欺诈的盛行。

在道德沦丧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六亲不和,孝慈被忽略。

国家昏乱则是因为领导者缺乏道德和智慧,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

针对这些问题,老子提出通过道德修养来拯救社会。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具备孝、慈、忠、诚等品质。

这些品质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修复,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同时,领导者也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第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章主要讨论社会的病态现象以及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消除这些病态。

老子认为,社会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们追求功利、虚荣和道德标签所导致的。

这些追求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失范和价值观扭曲,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老子提出通过道德修养来消除这些病态。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追求自然和平淡的生活方式,避免追求虚荣和功利。

同时,领导者也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第三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章主要讨论道德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老子认为,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

有些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德,但是内心却很虚伪和自私,这样的人并不能被称为有德之人。

相反,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内心却充满了善良和宽容的人,才能被称为有德之人。

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真正的善良和宽容。

同时,他也应该避免表面上的虚荣和功利,追求自然和平淡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实用版)
目录
1.傅佩荣对《道德经》的解读
2.《道德经》的核心理念
3.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关系
4.阴阳二气的作用和万物的生成
5.道家哲学的实践与价值
正文
傅佩荣是一位知名的国学专家,他对《道德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在傅佩荣的讲解中,《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实践指南,旨在引导人们领悟道家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生活。

《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是“道”,它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

这个原理可以解释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

因此,万物禀赋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

在《道德经》中,无名与有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无名指的是无形、无名的原始状态,而有名则指的是有形、有名、有形的具体事物。

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无名是万物之始,而有名则是万物之母。

换句话说,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原始状态中生成的,但无形的原始状态也依赖于有形的事物来表现。

阴阳二气的作用和万物的生成是《道德经》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阴阳二气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万物的两个方面,即阴性和阳性。

阴阳二气的相交和运动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础,也是维持万物和谐的关键。

道家哲学的实践和价值是傅佩荣讲解《道德经》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道家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领悟道家的智慧,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身心健康、和谐自然的状态。

总之,傅佩荣对《道德经》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道德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至善至美”的道德经典。

傅佩荣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对于道德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本文将以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为题,通过解读他的观点和阐述,深入探讨道德经的重要意义,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道德和道义的经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傅佩荣教授认为,道德经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应该被应用于现代社会,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傅佩荣教授强调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两个重要概念。

他解释道:“道”是指宇宙的法则和原则,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宇宙之中。

“德”则是指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们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

傅佩荣教授认为,人们应该凭借着对道的好奇心和敬畏之心来从事修身养性、整治家庭、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实践。

其次,傅佩荣教授指出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通过自律和节制,让自然而然地发展事物。

他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法自然,是为无为。

”傅佩荣教授解释道:“无为”的含义是让自然和道德的力量去引导和调节事物的发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和强制来改变。

他认为,现代社会应该学习“无为而治”的理念,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命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傅佩荣教授强调了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追求无私和利他的行为。

他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傅佩荣教授解释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放下自我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大道、天命和众生的福祉时,他的行为将变得更加自然和无私,也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进步。

他认为,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利他主义,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以建立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

最后,傅佩荣教授将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出了让道德经走进现实生活的主张。

《傅佩荣讲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读后感

《傅佩荣讲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读后感

《傅佩荣讲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了《道德经》,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哲学思想。

读完此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将古老的哲理融入现代社会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古老智慧来指导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首先,傅佩荣先生在书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他认为“道”超越了具体的事务和规则,是一种内在的、永恒的价值观。

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超然至关重要。

它提醒我们要从更高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

其次,书中对于“无为而治”原则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为而不为”强调的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行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功利或权力。

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鼓励领导者采取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员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潜力。

此外,《道德经》中的许多思想对个人修养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例如,“上善若水”这一原则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柔顺而不屈从于强权;“知足常乐”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学会感恩与满足。

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傅佩荣讲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道德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平静与智慧力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成为更加明智、平衡的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

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摘要:1.傅佩荣对《道德经》的简介2.《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思想3.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关系4.常无欲与常有欲的观察方法5.阴阳二气的相交与和谐6.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正文: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道家哲学的机会。

在这部经典之作中,傅佩荣详细解读了《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思想。

首先,傅佩荣介绍了《道德经》的基本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而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和定义。

在道的作用下,万物得以生成并获得各自的名称和定义。

接下来,傅佩荣阐述了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关系。

无名是万物的起源,是有名的基础。

当一个事物还没有形成时,它处于无名状态。

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演化,它逐渐获得了名称和定义,进入了有名状态。

因此,无名与有名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傅佩荣进一步讲述了常无欲与常有欲的观察方法。

常无欲,指的是没有私欲、偏见和妄念的心境。

在这种心境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宇宙的玄妙之处。

常有欲,则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欲望和需求。

在这种心境下,我们关注的是事物的实用价值和功利性。

通过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切换,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宇宙。

此外,傅佩荣还详细讲解了阴阳二气的相交与和谐。

阴阳二气是宇宙的基本力量,它们相交、激荡、融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和谐体,调养着万物。

这正是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的具体体现。

总结来说,傅佩荣讲《道德经》文字版为我们揭示了道家哲学的深奥思想,让我们对宇宙的运行机制和万物的生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以下是店铺精心推荐的《老子》名言名句翻译,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德经》释义我个人对《老子》有些探索,分片段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代表片段的秩序。

1、“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是什么意思?这句出现在帛书第十八章,对它的解释,分歧很大,一说,大道在社会上已经荒废的时候,仁义就出现了。

另一说,大道荒废,社会上哪里还有仁义呢?这两种说法导致对原句的解读是相反的。

这句里的关键在“案”字。

这个“案”字,在本章下面继续出现,共达四次之多:“知识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按照第一种说法,“案”是“于是”的意思,按照第二种说法,“案”是疑问词“安”的通假字,是“哪里”的意思。

到底哪个说法是《老子》的本意呢?第十八章以“故”字开头,这个字承上启下,所以地十八章里的语句,意思跟第十七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十七章的道理,直接导致第十八章的说法。

所以,应该根据地十七章的观点,去判断第十八章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在第十七章,我们发现有跟第十八章句式相同的一句,并且也带了完全相同的一个“案”字,这句就是“信不足,案有不信。

”这句的意思比较清晰,统治者诚信不足,于是就有人民对政权产生不信任。

在这句之前,提到了“知有之”、“亲誉之”、“畏之”、“侮之”这样一蟹不如一蟹的统治者治国水平的不同境界,整章意思清晰、连贯。

根据第十七章的内容,第十八章的“案”字,显然是“于是”的意思。

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会觉得想不通:大道已在人间荒废,怎么反而出现仁义呢?大道不废的时候,人间反而是没有仁义的吗?其实这里有个误区。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这句话,不应该用数理逻辑去推导,这句里的“有”字比较微妙,需要仔细弄明白才行。

“有”在这里是出现的意思,不是存在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大道荒废之后,仁义的概念也就出现并变得突出起来。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情况。

A、某所中学,打上课铃时,学生们都迅速回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全校没有学生例外。

即便有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只是在课堂里交头接耳、看课外书之类。

傅佩荣解读老子

傅佩荣解读老子

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解读老子《老子》前言一老子其人其书我们手边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

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容与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

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为例,《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一至三十七章)与《德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称《道德经》。

其次,《史记》卷六十三以“老子、韩非”并列为传,其实所述还包括庄子与申不害。

韩非是法家代表,著作中有《解老》与《喻老》二篇,发挥老子的部分思想。

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最后又总结说:“韩非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的思想当然比韩非深远,但是韩非“自认为”并且“使别人认为”他在推广老子的学说,以致老子的真面目反而模糊难辨。

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不幸啊!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学问与见解应该具有一定水平。

根据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一事来看,老子应该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稍长。

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训勉之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谓“龙”描写他是“乘风云而上天”,并非年轻时孔子所能理解。

老子眼见周朝衰颓,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请他留下作品。

“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事实上,老子是以《老子》一书而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此书与老子的生平际遇并无密切关系。

换言之,“老子为了什么”要比“老子是谁”更为重要。

那么,老子为了什么呢?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谁能担保这期间的传抄与刻印都没有问题呢?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

《帝范》翻译续4

《帝范》翻译续4

《帝范》翻译续4《帝范》翻译续4《帝范》翻译续4崇文第十二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乱世阅武,治世从文.二者皆王霸之道,缺一不可.崇,尊也,重也.《左传》曰:经纬天地曰文.夫天以文而化,地以文而生,人以文而会,国以文而建,王以文而治,天下以文而安.反是,则不得其正矣.盖文者,乃三才事物中和之气也.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广充之,天理存焉,非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而已.如其崇重絺章绣句、华浮藻丽之文,是为晋成帝、梁武帝、李后主矣.【原文】夫功成设乐,[《春秋》: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传》曰:振旅恺以入于晋.《周礼·大司乐》曰: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注云:大献捷于祖,凯乐,以军之功成之乐,故献于祖也.乐,音岳]治定制礼.[天下草昧,未及于制礼;天下既平,非礼则不服.《记》曰:礼者,可服天下也.汉高祖得天下,命叔孙通定朝仪之礼,礼成,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又《记》曰:王者功成设乐,治定制礼]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儒,柔也.《司马相如传》注:有道术曰儒.孔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通天地人三才曰儒.夫礼与乐,固从儒士之所兴也,惟君子儒可兴礼乐矣.何谓君子儒?真儒是己.《左传》曰:用真儒则无敌于天下,岂唯兴礼乐哉]【译述】功业完成,国家安定之后,就应该制礼作乐,专力教化.天下虽可用武力取得,但管理和建设则必须依靠礼乐.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因不明白礼乐的意义,结果群臣争功,纷扰不休.后起用大儒叔孙通颁定朝仪,于是天下肃然,莫不宾服.高祖感慨地说:有了这些章程和规矩,我才明白了作皇帝的威严和尊贵!因此,制礼作乐的大事,非武夫所能,而应以儒生为本.【原文】宏风导俗,莫尚于文;[尚,加也.宏广风化,导引习俗,无加于文术.《学记》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善,大也.敷宣政教,训诲人民,无大于学校.《学记》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因,由也.假,藉也.由以文术,可兴隆道德;藉以学习,可光显身名.《刘子》曰:未有不因学以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言不藉于学习,何以得光显其身耳]【译述】宏广风化,导引习俗,没有比用文术更好的了;宣扬政策,训诲人民,没有比学校教育更好的了.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依靠文术,可以弘扬道德;凭借学习,能够光显身名.【原文】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即此义也.源,谓本源也]然则质蕴吴竿,非筈(kuò,箭尾)羽不美;[质,形也.蕴,积也.吴,国名.竿,竹也.言吴地有竹,形端直,堪作矢.然无藉筈翎,焉足成用?筈是著弦处.《子华子》曰:疾如箭之脱.又《刘子》曰:故吴竿质劲,非筈羽而不美.即此谓也.筈,音筈,按:筈无筈音]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质也,天之理也.怀,蕴也.辨,明也.慧,解也.言人虽蕴怀明辨慧解之灵性,无学终不能大成.《刘子》曰:人性譞慧,非积学而不成.其义一耳]是以建明堂,[《礼·含文嘉》曰: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令、崇有德、章有道也]立辟雍.[辟,明也.雍,和也.以明和为名,化道天下之人,使之战士.又辟者,圆壁也.雍之以水,圆而像天,于阳德之施行,取流无极,使学者进德而不已,亦所以明和政教之至也.又《五经通义》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天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博览百家,[谓诸子百家之书]精研六艺,[精,至也.研,穷也.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端拱,谓端严而拱敛其手.无为,谓无所营治,天下自安矣.此用文之至也]飞英声,腾茂实,光于不朽者,其唯学乎?[《封禅文》云: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前圣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也.蜚,与飞同,扬也.腾,传也.言能飞扬英美之声名,腾传茂实之德,光曜无尽者,惟学圣人之道耳]此文术也.[此乃是文艺儒术之道也]斯二者,递为国用.[斯二者,文武之事也.递,更也.犹言更相为国家之切用]【译述】不靠近深溪,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明白智慧的源泉.吴地的竹竿虽然端直质劲,堪作良箭,但若不把它放在弓弦上,就没法显出其独特的功用.有的人尽管天资聪慧,善辨有识,但不学习也终究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天子设立明堂,作为尊贤之所;帝王建立学校,作为学习之地,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进德修业,养身增智.一国之主必须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学问;深入控讨六艺的精髓,才能增长见识.积学储宝,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就可以鉴古知今,安然地把国家治理好了.要想传扬英美之声名,播撒嘉惠之德行,从而使自己能不朽于世,不靠学习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文艺儒术之道的独特价值啊!文武之道,在乎张弛.文以安邦,武能定国.因此,两者交互使用,并驰不偏,才是驾驭天下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原文】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笔端;[言兵妖之长气遍地也.亘,古邓反,遍也]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滔,漫也.滔天,犹言漫天也.巨浪,言天下鼎沸,大乱巨大也]当此之际,则贵干戈[《书》曰:备乃干,锻乃戈.又曰:称尔戈,比尔干.干,盾也.《方言》云: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郭璞曰:干,杆也.戈,平头戟也]而贱庠序.[《礼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又庠者,有虞氏之学名,养老之宫也.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庠言养也.所以养贤德也.序者,夏后氏之学名,大学为东序,小学为西序.序,次也,以次序先生之道而学之也] 【译述】不管兵祸如何惨烈,但最后决定成败的仍是文艺儒道;无论灾乱怎样弥漫天地,兴盛和衰亡也只取决于战争.每当战事降临之时,人们往往只懂得追求坚戟利盾,却忽视了学校教育.自古至今,之所以在全国上下兴办学校,就是为了教育人们知礼养德,不至于胡作非为啊!【原文】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天下既定,则海水不波,兵尘不起,故云清晏]偃七德之余威,[《左传》曰:武有七德,一曰禁暴,二曰戢兵,三曰保人,四曰定功,五曰安民,六曰和众,七曰丰财.偃者,息也,卧也.天下既定,示不用也]敷九功之大化.[《书》曰: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注云: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序,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六府,谓水、火、金、木、土、谷.三事,谓正德、利用、厚生.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也]当此之际,则轻甲胄[在身曰甲,在头曰胄]而重诗书.[诗谓雅颂之诗,非寻章摘句之诗也.书谓上古圣贤所遗之书,非勾抹缮写之书也]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非文不治,非武不定,故定之以武,守之以文.夫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文之所加者深,武之所服者大,故缺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时乱则尚武,时平则尚文.文武之任,各要合其时事之宜]武士儒人,[武艺忠勇之士,儒学贤德之人]焉可废也.[二者不可偏废也] 【译述】等到兵尘不起,海晏河清,天下平定之后,君王必须放弃武功而专修文治,只有这样,才能够用高尚的道德去感化百姓,用丰厚的物质去养育黎民.当此之际,人们就会丢开兵器而钻研诗书.由此可知,文武之道,缺一不可.是兴文还是尚武,必须结合时事恰当运用.国家之栋材,既要有武艺忠勇之士,也要有儒学贤德之人,两者同样重要,丝毫不可偏废.【原文】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也.[《书》曰:若网在纲.纲者,网之总也.言上项十二事者,是为帝王大略之纲领]安危兴废,咸在兹焉.[咸,总也.言安平危乱,兴起废坠,总在于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此《商书·说命》之辞也.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唯艰.”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勉劝高宗,克终于善道也]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言暴虐荒乱之君,不是独见行恶之人也]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言圣明哲智之主,不是独见行善之途也]良由大道远而难遵,[《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以此思之,何远之有?遵,循行也]邪径近而易践.[《老子》曰:大道甚夷,而人好迳.迳者,小路也.故云易践履也] 【译述】以上讲的十二条,是推行王霸大略的纲领.江山是平安还是危乱,是兴盛还是衰败,其中的道理都包括在其中了.有人说,难的不是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不易实行;更难的不是一时能够实行,而是能否坚持始终.所以说,暴虐荒乱之君,原本不是只懂得作恶,而是不能把善行推延下去;圣明哲智之主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但他们能始终行善备恶.确实是大路幽远而难以循行,小路近在眼前而极易遵行.【原文】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东莱先生曰:始遇其易,即以易为常.以易为常,祸之门也]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东莱先生曰:先遇其难,必以难为常.以难为常,福之阶也]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左传》闵子马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又《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岂非人自召乎?]欲悔非于既往,[孔子曰:既往不咎.又《国策》有曰:见兔顾犬,非以为晚也;亡羊补圈,非以为迟也.以往非违之事,虽悔何及?是不可悔也]唯慎祸于将来.[《易》之“坤”初六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此岂人防渐虑微慎终于始之大戒也.故君子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也.将来,未来也]当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蜀志》先主语其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可效也.是以太宗得此义,故以自贬抑而谕太子:汝当可选上古圣哲之主为师范,勿用我之所行,以为鉴戒.毋,音无,禁止之辞]【译述】小人因为只选择那些容易的事情去做,不愿努力去做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难以获得成功,而倒霉的事情却往往与他们伴随;君子因为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不愿毫不费力地去做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们能不断进步,福祉和祥庆也总是环绕着他们.因此,是福是祸,本来无所谓天命,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努力和追求所决定的,正如《易经》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们能够在祸福面前幡然醒悟,痛悔过往的缺失,虽然类似亡羊补牢,但这也是明智的做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来做事就会谨慎有加,不至招来灾祸了.你应该选择那些真正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要以我为鉴戒,因为我的作为确实是不足为训的. 【原文】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孔子曰:取法于天而则之,斯为其上.颜孟取法于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后儒取于颜孟而远之,则为其下矣.既为其下,何足法乎?为儒者,当取法孔子、颜子、孟子;为君者,当取法于尧、舜、文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非有高上大德之君,不足慕耳]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言我自登君位以来,从前至今,制作多矣]奇丽服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自贬其奢也,防戒也]雕楹刻桷,[《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二十四年春,刻桓宫桷.《左传》曰: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楹,柱也.桷,椽也.《字林》曰:齐鲁谓榱为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役,谓工役,役烦其民也]此非俭志也;[自贬其侈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自贬其荒也.节,制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自贬其游田也.屈,曲也,又抑也.数,所角切,言频烦也]斯事者,吾之深过,[此等之事,乃我平日之大过错]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毋以此等之事,以为后之法度,从而效之耳] 【译述】从最好的学起,结果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水平;从中等的学起,结果只能获得下等的水平.自己只有下等的水平,怎么可以成为百姓的榜样呢?除非是高尚大德之君,如尧、舜、文王方可成为取法的楷模.否则,自己倘若起点很低,不去选择圣君明主作为老师,就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我从即位为君以来,建树应该说是很多了.但反省自己的功过,又不禁常觉汗颜.服饰华艳,珠玉满堂,大兴土木,筑台掘池,这是我不知节俭,纵欲奢侈的地方,每念及此,都深以为悔;斗鸡走马,纵情声色,招奇纳巧,搜求无度,这是我不懂约己,肆志荒唐的地方,每念及此,都深以为憾.上述各事,是我平日难以被人原谅的大过,希望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唯尤是效.如果拿这些作为后来的法度,从而让人们去效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原文】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苍生,谓万物.苍,苍然之生,又庶众小民也.济,救也.育,养也.益,利也.言我除隋之荒乱,救济、育养、利益人民甚众]平定寰宇其功大,[言我平治安定天下,为民除害,其功劳甚大]益多损少,人不怨;[怨,咎也]功大过微,德未亏.[亏,妨也]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鲁《论》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言我虽平定寰宇、治育苍生,有功于天下,亦有奇丽服玩、行幸盘游之好,不能尽善尽美.每回顾此等之事,甚惭愧于心也]况汝无纤毫之功,[此谓高宗,言何况汝并无纤细毫末之功绩也]直缘基而履庆?[径因父祖基业而登履庆位.直,径也.缘,因也]【译述】我虽然有许多毛病和缺失,但我也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功过相较,功大过微,所以德行还算圆满,百姓不会怨愤和计较.试想当年挥师平乱,救民于水火;荡涤天下,建都于长安,也可以说是贡献大于危害吧?尽管如此,回顾自己的一生,毕竟还是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反省之余,常深感惭愧.至于说到你,不曾建立过纤细毫末的功绩,却直接从父祖这里继承了皇位,又怎么能不更加奋勉呢?【原文】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如能崇尚善道,以充广其德,庶得基业康泰,身位平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如放肆情欲,以嗜邪淫,必是基业倾危,身位丧败]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商书》伊尹申诰于太甲曰:呜呼!唯天无亲,克敬唯亲;唯民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唯治,否德乱.与治同道,不兴;与乱同事,不亡.终始慎厥与,唯明明后.诚哉斯言!此伊尹当阿衡之任,曰“天位艰哉”一句,其激切之至也.于此太宗深得此理,唯忧唯惧,故发成迟败速、失易得难之痛诫也.为人君者念哉鉴哉,不可忽也.艰,即难也]【译述】如果追求善道,弘扬美德,那么就会基业康泰,身位平安.相反,如果放肆情欲,贪嗜邪恶,那么就会基业倾危,身位丧败.要知道,国家的基业,确实是形成很慢而败亡很快;皇帝的宝座,也确实是得到很难而失去很易啊!自己怎么能不珍惜呢?面对前代的治乱兴衰,成败利钝,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啊!崇文释评《庄子》曰:“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像庄子和老子这样的哲学家,惯常以逆挽法起笔.上述两则论述,就是从结尾说起,然后追溯形成此结果的根由.他们很少从正面去说应该怎样施行仁义礼乐,而是更多地从反面警示人们不施行仁义礼乐的恶果和危害.毋庸讳言,今天的学术界有许多人对道家哲学存有很强的偏见和很深的误解,最典型地表现在对“清静无为”思想的理解上.不少人片面而肤浅地认为,所谓“清静无为”就是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等机会,因而把“清静无为”看作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持论者甚至把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不与人争等命题也曲解为是保守倒退、不思进取等.殊不知,道家的这些思想并不是僵死教条、万古不变的人生准则,而贯溢其中的却是鲜活的生命的律动和制止妄为,反对暴虐的呼唤.老子和庄子面对春秋战国的刀光剑影以及由战祸摧毁了的世道人心,真可谓泪干心枯、往事成灰.兵灾由何而起,荒败由何而生,还不是源于人性之恶?人性之恶的表现又是什么呢?答案是欲望没有止境,争伐没有尽头.在这个意义上来看,道家从扼制人性之恶入手,大概比儒家单纯张扬礼乐之兴,仁义之作更深刻也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道家哲学的出现,是对儒家哲学盲目煽动进取有为因而不断导致罪恶产生的一种制衡,是一种正本清源,更是一种拔乱反正.当人们集体无意识般地沉迷于儒家哲学的有欲有为中时,道家哲学确实称得上是一味厚重的清醒剂,它既矫正了人类的自大狂,更尖锐地揭示了儒家哲学“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穷凶极恶的偏谬,起到了匡时救世的积极作用.正因为祸乱不已,所以才要清心寡欲;正因为征伐无度,所以才要清静无为;正因为争斗不息,所以才要抱朴守拙.那些用脚底板思考的人又哪里知道,儒家思想在正面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同时,又是多么巧妙地掩盖了其欲壑难填的恶劣倾向.环顾历史,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又给自身带来了多少难以克服的灾难啊!我们也必须明白,道家哲学并不是要否定人的欲求,而是试图疏导人们有所克制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儒家哲学是更多地从正面教育人们应该去做什么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就是更多地从反面训导人们不应该去做什么.因而从本质上说,道家哲学不仅不是冷眼旁观的哲学,相反却是热心救世的哲学;不仅不是消极悲观的哲学,相反却是积极乐观的哲学.当然,任何哲学都只可能揭示出相对真理.儒家哲学在讲求修齐治平的同时,业已潜藏着纵欲的危机;而道家哲学在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分明也孕含着虚无的色彩,这是我们必须予以警惕的.儒家与道家相比,前者更重建设,而后者更重破坏,尤其是在礼乐文化方面,儒家可谓建树颇多,影响颇深,贡献颇大.试以孟子的一段话为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则告诫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更明确地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著名主张,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强化人们的道德修养.《论语》《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阐扬仁教德化义礼智勇.它对于炎黄子孙性格的塑造和熔铸,对于中华民族礼仪典章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不用说古代,即使在今天,我们所遵循和奉行的仍然是以儒家之道为主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传统.比较而言,先秦百家以及后来的诸如宋明理学等传统,显然或消声匿迹或退居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思想在我们这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几乎演化成了一种国教、一种官方哲学、一种深入人心并历久弥新的理论准则.传统儒家虽然普遍存在着忽视乃至贬斥法治刑名的倾向,但它在重教兴学方面的突出建树,又是其它百家所望尘莫及的.从孔子的施仁政、办私学,到孟子的行王道、废霸道,再到荀子的法后王、重后学,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诗书继世、礼乐兴邦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它不断导引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们弃武修文、经邦济世.其具体的表现则是把马上得天下,诗书致太平作为最高的统治之术.因而,制礼作乐、文教德化、尊贤重道,几乎成为了历朝历代政治家们的终极关怀.自然,进德修业的课题也长盛不衰地被提到一个崇高的位置.如《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八年,太子李治初立时,散骑常侍刘洎的一番议论就极具代表性.他说:“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窃唯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当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同年,太宗有感于此,把自己教育太子的殷切之情坦言于大臣,他说:“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传说》所言,可以自鉴.’”太宗这一套教育方法,固然与其借鉴前代陈例有关,实则亦与时贤劝诫关系更切.贞观二年,大臣张蕴古上表曰:“今来古往,俯察仰观;唯辟作福,为君实难.宅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固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礼以禁其奢,乐以防其佚.”蕴古之说,仍落结于礼乐,其意在于为太宗提供驾驭天下之纲领,防微杜渐之方略.观诸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所作《帝范》之《崇文》篇中深自反省悔恨一节,则知确是由来有自.太宗之所以反省悔恨,大概是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而其反省悔恨的依据,似乎又可以追溯到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疏.魏征说:“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游畋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回想太宗刚即位时的情景,我们又不禁想到魏征的另一番忠告之辞.魏征说:“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太宗欣然接受,并奉为的矢.“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上以导之,下以劝之,君唱臣随,臣谏君行,有唐一代重儒崇文终至蔚然成风,确是势所必然啊!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说,唐代选拔官员,有四条标准:一是身,即身体健壮,相貌端正.二是言,即吐谈清晰,言辞善辨,富于口才.三是书,即善于楷书,字体优美.四是判,即文词优秀,论说有根据,理论水平高.为此,他进一步分析到,从朝廷到地方都是如此,所以不认真读书、不善于写文章是不行的.于此,我们也仿佛可以窥视到唐代文学异常发达的原因所在了.从唐太宗贞观之初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充任教席,到武则天亲自策问举人、开创“殿试”,唐代重文术重人才的政策应该说是一脉相承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贞观23年之中,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有205人,而在高宗和武后统治的55年间,录用的进。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霝〈líng〉。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

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05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06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傅佩荣的《道德经》译文

傅佩荣的《道德经》译文

傅佩荣的《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

名称未定之前是万物的起源;名称一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总是在消减欲望时,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欲望时,才能看出母体的广大。

起源和母体,这两者来自一处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声,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fuweifuju不有,为而部恃(shi),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

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为不治。

译文: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

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

总是要让人民没有(错误的)认知和欲望,并且使(有错误)认知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文言文慧星的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慧星的翻译及注释

昔者,孔子问于老聃,曰:“子何以教我?”老聃曰:“吾闻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昔日,孔子向老子请教,说:“先生,您能教我些什么?”老子回答说:“我听说,大道被废弃,于是有了仁义;智慧显现,于是有了大伪。

六亲不和睦,于是有了孝慈;国家混乱,于是有了忠臣。

”注释:1.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3. 问于老聃:向老子请教。

4. 子何以教我:先生,您能教我些什么?5. 吾闻之:我听说。

6. 大道:指宇宙的根本规律。

7. 废:废弃,失去。

8. 仁义: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

9. 智慧:指聪明才智。

10. 大伪:指虚假的智慧。

11.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关系。

12. 和睦:和睦相处。

13. 孝慈:孝顺父母,慈爱子女。

14. 国家:指一个国家或政权。

15. 昏乱:混乱,不稳定。

16. 忠臣:忠诚于国家的臣子。

昔日,孔子向老子请教,询问他有什么可以教诲自己的。

老子回答说,他听说,当宇宙的根本规律被废弃时,人们便开始追求仁义;当聪明才智显现时,虚假的智慧也随之而生。

当六亲关系不和睦时,孝慈之心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国家混乱时,忠诚于国家的臣子便显得尤为可贵。

这段文言文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世间百态。

孔子向老子请教,表现了其谦虚好学的精神;老子以自己的智慧,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展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这段文言文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论道家的仁义观兼论道儒仁义观的区别

论道家的仁义观兼论道儒仁义观的区别

2003年4月湛江师范学院学报Apr.,2003第24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F ZHA NJI ANG N OR MAL COLLEGE V01.24NO.2论道家的仁义观——兼论道儒仁义观的区别’张松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学界一般认为,儒家提倡仁义,而道家反对仁义。

这一观点不能成立。

老庄不仅不反对仁义,而且其行仁行义的标准还要高于儒家,道家主张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仁义行为。

但由于道家的仁义观带有理想化色彩,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家的这一观点远远不如儒家的实用。

关键词:道家;儒家;仁叉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02(2003)02—0012—06孔孟提倡仁义,老庄反对仁义,这几乎已一、老庄反对儒家仁义。

是因为儒家提倡是学界定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老庄确实的仁义带有功利目的;仁义已成为当权者玩弄讲过“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19章)uj、阴谋的工具;提倡仁义会破坏美好的生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老子及其后的庄子都公开反对儒家的仁而后礼”(《老子》38章)一类的话,所以后人就义。

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样一个认为老庄是反对仁义的。

以儒家道统继承人问题:老庄为什么会反对儒家所提倡的、备受自居的韩愈在《原道》中说:“老子之小仁义,非人们赞许的仁义? 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一)老子认为提倡仁义本身就标志着人非天小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类道德已经堕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当社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会提倡、鼓励某种品质的时候,刚好说明这个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2](P145)韩愈社会已经缺乏这种品质了。

把老子的“道德”与“仁义”对立起来,认为老子《老子》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仁的“道德”不包含“仁义”。

直到今天,学术界依义”这一概念的出现,是社会无道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废,有仁义——傅佩荣细说老子*导读:大道废,有仁义,意即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

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
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
译文:
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
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于混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意即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

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

仁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仁义,一种是所谓的仁义。

自然的仁义不用教,自然而然就会跟别人相处愉快,就会说话算话。

人具有生物的本能,跟其它生物一样有规则。

在动物的世界里规则很单纯,也没有什么侥幸或意外的机会,人的世界则不然。

而所谓的仁义就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社会要大家去做的。

人建立了一套价值观,以仁义来互相期许及标榜,但是,仁
义的行为耗费心力而不易持久,由此衍生出的假仁假义与不仁不义,更造成世间的困扰。

问题就在这里,一有仁义就有假仁假义,就有不仁不义,老子此说并不是为了批判或反对仁义,而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以下的各句亦有此意。

仁义有两种,自然的和所谓的,怎么分辨?从有心和无心来看。

譬如,我对一个人好,是因为我正好有能力,而他正好有需要,于是就帮忙他,没有存着利用他的目的,这是无心的;有心的话就是我对你好,图的是将来要你回报,那么我现在的行为就是设计、有目的。

无心做一件事而能帮助人,这样很好,谁还会反对仁义呢?但是有心做一件事就很麻烦了,会开始变得伪装、互相利用、勾心斗角,结局不可收拾。

我们也知道伪善、虚伪最让人讨厌,明明有别的目的却故意装出很仁慈的样子。

俗话说得好: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真小人可以防他,伪君子没有办法防他。

智慧出,有大伪意即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

智慧一词在这里是指智巧聪明,为了争奇斗妍而虚伪不实。

现在我们使用智能一词只有肯定之意,哲学就是爱好智慧,这个智慧是好的。

在道家里能体现道的要义,就是获得启明的智慧,譬如,第十六章就谈到,只有到启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是从道
来看一切,就是从一切来看一切,也就是接受一切。

一切都来自道,为什么还要分辨这个贵那个贱,这个好那个坏呢?一旦分辨就代表没有从道来看;从道来看,从一切事物本身来接受它,之后自然就没有障碍。

不执著于某一方面,就有启明的光,像光照一样,心中坦荡荡,一片光明,什么都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这就是一种启明的状态。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即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姐妹)、夫妻。

由于六亲不和才能分辨出谁是孝慈,若是没有不和之事,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孝慈。

的确,家里出事之后才知道谁最顾家。

当父母、家里有事时,子女的反应各不相同,从子女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各自在小家庭里的角色如何。

家人之间价值观接近最重要,价值观接近的话,一件事情该怎么做都有一致的共识,自然和乐融融。

最令人难过的是一个很愿意做,另一个在后面拉住他说千万不能做,千万别上当。

有多少力量是一回事,有多少心意才更重要。

西方有一项调查很有意思,当灾难发生的时候,穷人捐款的比例远高过有钱人,虽然穷人的捐款全部加起来,恐怕比不过一
个有钱人捐的数目,但是从人口比例来看,穷人捐款却很普遍。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穷的痛苦。

有些有钱人捐款就像在做广告,唯恐天下不知,企业捐款对企业形象有帮助,也是有其目的。

宗教的看法也一样。

《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带着几个门徒到了圣殿门口,那是犹太人聚会之地。

犹太人有一个规矩,每个礼拜六安息日去教会时,要将自己赚来的十分之一捐出来,以维持教会的开销。

这样一来,有钱人一到,牧师就会到门口迎接,因为有钱人支票一开就是几十万,这是衣食父母,当然要迎接,大家都歌颂。

有个寡妇趁四下无人注意时,跑到门口捐了两毛钱。

耶稣看到了,就对他的门徒说,在天父的眼中,她所捐的钱,远远比那个富翁所捐的钱更多。

重要的不是她捐多少,而是那两毛钱是寡妇身上仅有的,那是她的心意,而富翁捐的只是他财产的九牛一毛而已。

宗教为什么可贵?因为它只看心意。

道为什么重要?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不会轻视渺小。

宗教的表现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庸俗、外表的一面;好的一面跟儒家、道家相通,因为所有的一切既然都存在,凭什么标准说谁好谁坏呢?从道来看一切的时候,就可以接纳一切、欣赏一切,重要的是心意的真诚。

忠臣的情况也是如此。

换言之,老子并不是责怪孝慈与忠臣,而是在叙述客观的事实。

我们绝对不能说道家反对这种世俗的道德,没有世俗的道德,人与人怎么相处?道家不喜欢的是做作,不赞成有心人去宣传道德。

针对本章,王弼的注特别提到:鱼相忘于江湖,相忘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

意思是,鱼在江湖里面忘记彼此,水、江湖就是道;如果失去了,使自己忘记彼此的道,就产生了相濡之德。

相濡就是以气相濡。

《庄子大宗师》有这么一段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吹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还不如在江湖中彼此互相忘记。

以江湖来比拟大道,鱼当然希望在江湖中悠游自在,彼此相忘,但是奈何泉水干涸,连泉水都没有了,又奢谈什么江湖呢?
我们今天身在人间,就好像是泉水已经干涸了,只好设立一些标准来学习如何生活。

因为泉水已经枯竭,没有别的路走,所以相忘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

道失去了,德才会出现,大家
互相鼓励安慰对方。

我们都知道,人活在世上追求更高价值时,往往需要劝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英国哲学家休谟(D.Hume)曾说过,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都希望别人称赞他。

其实这种心理并没有错,如果做好事没有被称赞的话,谁还愿意常常做好事?譬如,我今天做一件好事,得到称赞,我并不是为了要称赞才做好事,被称赞总不需要拒绝吧?我被称赞也很开心,但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别人称赞。

在人的世界上是未能免俗的,要每个人都达到老子一样的境界,怎么可能呢?
还有,本章三个地方的翻译用所谓的,第一句以及第三句、第四句。

有些版本认为第二句是后代学者加上去的,但是并没有定论,就它的意思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就接受它当作原文,至少可以提供一些反省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