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师——黄宾虹PPT课件

合集下载

黄宾虹资料1

黄宾虹资料1

花了两三天的时间,集中看《黄宾虹研究论文集》。

学到了一些书画的理论。

中国画扎根于中华大地,树大根深,代代嬗递,生机不绝。

中国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画的特点是笔墨。

画家的情思、意向、境趣、性格、体貌、技巧在创作过程中无不通过“笔墨”来呈现。

发乎天籁,笔精而墨妙专利申请不列为上品。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黄先生就象宝山一样高大,蕴藏极为丰富,现在还远远没有开发。

他的画“浑厚华滋”。

正如他自己在题画中所说:“近观只见笔墨纵横,远望层层显豁,村庄日影无不毕露。

”他和石涛等人都受到新安大好山水的培育,留给后人以绚丽、丰富的画卷,构成一首雄浑博大的美术交响乐,而黄宾虹先生是最后一个乐章,最高潮。

潘天寿评他:“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积墨法,是指用墨的层次,累积于画面,表现出山水之氤氲。

积染千层而出明秀。

圣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不变,道亦不变。

墨从笔出,笔锋着纸运行,就出现起倒、强弱、顿挫、粗细、徐疾、干湿等变化,笔是蘸了墨水运行的,干湿浓淡毛光,是看笔中蘸墨含水的分量多寡,及其运行角度的徐疾、轻重、前后而逐一出现的艺效。

能使笔墨变化于无穷者,在蘸水耳。

一条线也有许多变化,有水墨交融之妙。

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空白之处。

空白也是画,使人联想翩翩,是无尽的天,无尽的水,是云烟,云烟之后是山是树,由读者迁想。

而实处则提供他一些资料,虚与实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易虚难。

然虚处非从实处着力不可。

借大自然山水,写胸中丘壑,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大自然山水纵美,皆不及画家胸中丘壑之美,画家是造物主,看黄宾虹的写生山水,来自大自然,但已超越大自然,真山真水哪有他笔下画美!书画本出一源,绘画根植于书法。

写生是学习绘画,熟悉生活,锻练观察、表现方法的很需要途径。

即“师法造化。

”真善美三字为近代论画之要旨。

黄宾虹

黄宾虹
中国 山 水 画发 展 . j] 清代 民 族精 神 一 样 衰 微 柔 弱 使中 华 大地 群 情 激 奋
, 。




《王 时 敏
,


王 鉴
王翠

王 原 祁 ) 之后

是 西 方 列 强 的 炮声
,
震 醒 了 中国人 民
、 。
与当时的 迫 在 眉睫 的 亡 国 危 险
, ,
,
而 表现 在绘 画 上 则需 要刚 劲
,
得益于 对 中 国 传 统 山 水 画 的 研 究 以 及 他

的 学
,


行 万 里路
:

的经 历
,
池5。 岁
, 、
前广 学 古人

,
孜孩 研摹
、 、
;
至 7 0 岁
,
,
遍历 名 山夫川
实地

茂 长 孙
写 生积 稿 盈万
.
0 岁 后 大变 其法 7


开 创 了 自 己独 有 的 艺 术 道 路 浑朴
.
力 图 以 质 量 朴

厚 的笔 墨 风 格 造 成 新 的 气 象 笔狠 力 极差
`
达 到遒 劲而 不 纤 弱
,

他 下 笔重

笔 法 多变
,
尤 喜 用浓 淡不 同 的 彩 墨
,
层 层 积染
使 画 面 充 实 而 有仪 量
,
晚 年因 视

所 作 画面 趋 黑 一 一一
不 重 形似
使 笔法 更 显 目 由 大 度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以前,又把积墨法改为渍墨法,完成了他的“浓、淡、破、泼、
渍、焦、宿”7字墨法论。这是他几十年对国画艺术理论研究和
国画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
黄宾虹的传世作品有:《蜀江归舟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谢灵运诗意图》轴(藏中国美术家协会)。1954年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黄宾虹山水画集》;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辟了一条新路。
黄宾虹一生多才多艺,尤以绘画为最,因此他的诗几为画名
所掩。除此以外,他还善书法,兼治金石文字、篆刻,精通鉴赏,
并对画论画史见解精辟。他认为明代名家的笔墨沉雄桀骜,而清
代各名家的笔墨流于柔疲,即使自以为笔下有金刚杵的王麓台,
也不能免修饰涂泽之迹。他从此得出结论,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获释。1905年应聘安徽公学任教。1908年至上海参加国学保存会
开办藏书楼。1909年与柳弃疾等人创立“南社”,并参与编辑
《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宣传
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21年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
任美术部主任。1926年任上海神州国光社编辑,发起成立上海艺
上山都要小住,少则几十日,多则累月经年,并自号“黄山山中
人”。黄宾虹每到一处,总是全身心地投入真山真水的怀抱,留
下了许多诸如“雨淋墙头月移壁”的动人故事。就这样,黄宾虹
在真山真水中探索艺术的真谛,他认为晨昏云雾中的深山幽谷具
有特殊的美感, 于是他的画多是苍黑的层峦叠嶂,形成了郁郁苍
苍、厚重深邃的独特风格,在古之画家所不敢逾越的荆棘丛中开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分院教授、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5年1月90寿辰时获华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和齐白石其名,却鲜为人知,与谭嗣同的会面,让他的命运发生意外转折,他是黄宾虹,晚年失明,依旧坚持做画,最终成为一代大师……黄宾虹作品欣赏---------黄宾虹宝铁研斋图142.5×50.6cm33黄宾虹岚影千寻图137×50cm68.75黄宾虹柴门独掩33×127cm94.6黄宾虹春光老屋127×65 cm132黄宾虹春山雨霁图121×40.5cm黄宾虹 1909 山水四屏146×38cm×4黄宾虹 1923年作虞山图83×41cm35.2黄宾虹 1925年作云归草堂图113×35cm46.2黄宾虹 1928年作山水80×38cm6.82黄宾虹 1929年作山水146×58cm275黄宾虹 1930年作风轩水槛图123×38cm50.6黄宾虹 1932 花卉合册黄宾虹 1932年作听帆图99.6×39.3cm77黄宾虹 1937陈仲鱼诗意图101×40cm96.8黄宾虹 1941年作浙东记游102×39cm黄宾虹 1942年作云林笔意山水69×30cm3.3黄宾虹 1943 元人诗意图115×50.7cm黄宾虹 1944年作拟董巨二米大意173.5×91.5cm1064黄宾虹 1945年作芍药74.5×33.5cm55黄宾虹 1946年作峨眉伏虎寺75.5×34cm99黄宾虹 1946年作粤西纪游64×32cm55黄宾虹 1947年作峨眉山色73×41cm90黄宾虹 1947年作夏山访友图115.2×34cm 132黄宾虹 1948年作桐庐纪游126×46cm187黄宾虹 1948年作虞山风景37×70.5cm黄宾虹 1948山水74×41cm黄宾虹 1949 山水四屏153×40.5×4cm643.5黄宾虹 1949年作山水85×41.5cm99黄宾虹 1950 湖乡小景35×27cm黄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68×30.5cm72.6黄宾虹 1950年作山水81×33cm22黄宾虹 1950年作西谿泛舟80×36cm28.6黄宾虹 1951年作纪游册册页(十二开)23.8×17.6×12cm341黄宾虹 1951年作蜀山记游图55×26cm19.8黄宾虹 1951年作夜山图88×31cm58.3黄宾虹 1951年作云山松影图70×32.5cm168黄宾虹 1951年作左湖右岭67.5×32.2cm33黄宾虹 1952 黄山鸣炫泉101×34cm黄宾虹 1952 青城山掷笔峰黄宾虹 1952 云树之思87×32cm黄宾虹 1952年作松筠高阁91.5×44.5cm 253黄宾虹 1953 富春山水125×48.5cm黄宾虹 1953年作浑厚华滋88.5×32cm198黄宾虹 1953年作山水31×21cm40.7黄宾虹 1954年作山水68.2×37.6cm80.3黄宾虹 1954年作溪山伐舟94.5×34.5cm198黄宾虹 1955年黄山汤口 4700多万黄宾虹沧江渔歌图101×40cm77黄宾虹苍岩浮碧158×55cm88黄宾虹层峦耸翠106×40.5cm26.4。

近代大师——黄宾虹

近代大师——黄宾虹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效应已显示出来,而其 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 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 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 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 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 “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 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 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 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 的画家”荣誉称号。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变化中
来。法备气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
录》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 “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 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
69~70岁, 黄宾虹有巴 蜀之游。这 是他绘画上 产生飞跃的 契机。其最 大的收获, 是从真山水 中证悟了他 晚年变法之 “理”。证 悟发生在两 次浪漫的旅 游中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 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 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 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 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 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 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 的境界。
他的花鸟画,偶 一为之,雅健清 逸,别具一格。 书法师承钟鼎文 和晋魏。行草取 法王献之、颜真 卿,楷书取法 《郑文公碑》、 《石门铭》、褚 遂良等。博采众 长,出以己意, 浑朴沉雄之中隐
含着清刚秀逸。
论文话语录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 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代表作品《秋林图》

中国近代画派 :海上画派之《黄宾虹》

中国近代画派 :海上画派之《黄宾虹》

中国近代画派:海上画派之《黄宾虹》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中国近代画派:海上画派之《黄宾虹》黄宾虹先生沧浪浩歌立轴设色纸本1931年作.湖乡小景单片设色纸本1950年作.湖乡小景单片设色纸本1950年作黄宾虹曾从陈崇光等学花鸟。

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

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笔墨淋漓、浑厚华滋;喜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着的特色。

黄宾虹作品《临流结茆图》.黄宾虹作品《临流结茆图》--- 此幅是黄宾虹84岁时所作六尺山水,从大处看,崇山峻岭,云缠水绕,气韵生动;从小处看,水口的位置,留白处理乃至色墨点线在溪桥、茅屋、树石等不同对象上的不同笔法表现,都呈现了黄宾虹绘画技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现了他的美学理念。

黄宾虹(1864-1955) 黄山横披.江行图1953年作.江行图1953年作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

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匡庐观瀑图卷水墨纸本.匡庐观瀑图卷水墨纸本此卷黄宾虹为陆丹林四十贺寿所绘,云山清晖,笔墨精妙,为细笔宾虹之作中尤难得一见者,盖陆丹林先生与黄宾公甚友契而能得此用心之绘,展卷把玩,不觉与匡庐神会。

卷有谢稚柳、叶恭绰、陈三立题跋题签,陈三立先生采以七古长诗《庐山黄家坡观瀑》,计二百三十多字,字字珠矶,尤可宝也。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2022-04-15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和齐白石其名,却鲜为人知,与谭嗣同的会面,让他的命运发生意外转折,他是黄宾虹,晚年失明,依旧坚持做画,最终成为一代大师……百年巨匠——黄宾虹(上)百年巨匠——黄宾虹(中)百年巨匠——黄宾虹(下)黄宾虹作品欣赏---------黄宾虹落日归舟黄宾虹(1865~1955年),国画家、学者。

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幼喜绘画,兼习篆刻。

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

擅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有纵横奇峭之趣。

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

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

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

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

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

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黄宾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

黄宾虹平湖行舟图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十分挺拔。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

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北宋的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

黄宾虹秋江垂钓图黄宾虹秋山草堂黄宾虹秋山图黄宾虹秋山幽居图黄宾虹秋水钓翁黄宾虹瑞岩庵黄宾虹山静日长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山水黄宾虹石矶晚坐黄宾虹蜀山避雨图黄宾虹溪山清话图黄宾虹夏山图黄宾虹烟云流泉黄宾虹严陵钓台黄宾虹幽壑松梦黄宾虹游山图黄宾虹游山图黄宾虹雨山图。

黄宾虹

黄宾虹

萬壑奔騰、蒼古蕭散——黃賓虹先生篆書作品欣賞
黃賓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
出生于浙江金華。

原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中年
更字賓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


年激于時事,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
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

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
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并主神州國光社編纂《神州
大觀》。

曆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
授、全國政協委員。

學養淵博,著述宏富,詩書畫印及
鑒賞皆精,爲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

著有《陶
玺文字合證》、《古印概論》、《古籀論證》、《古文字釋》、
《古畫微》、《虹廬畫談》、《鑒古名畫論》、《黃山畫家源流》、《畫法要旨》、《賓虹草堂印譜》、《畫學編》、《賓虹雜著》、《賓虹詩草》等。

黄宾虹经典山水画高清全集

黄宾虹经典山水画高清全集

黄宾虹经典山水画高清全集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画家、革命家、出版家、教育家,在考古、金石、书画、印学、诗文、鉴识、编辑出版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他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平生遍游山川,注重写生。

▼黄宾虹 1909 山水四屏146×38cm×4黄宾虹中年所作苍浑清润,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道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黄宾虹宝铁研斋图142.5×50.6cm晚年尤精墨法,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

并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

画风“黑、密、厚、重”,特色显著。

对画论、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

▼黄宾虹岚影千寻图137×50cm▼黄宾虹柴门独掩33×127cm▼黄宾虹春光老屋127×65 cm▼黄宾虹春山雨霁图121×40.5cm▼黄宾虹 1923年作虞山图83×41cm▼黄宾虹 1925年作云归草堂图113×35cm▼黄宾虹 1928年作山水80×38cm▼黄宾虹 1929年作山水146×58cm▼黄宾虹 1930年作风轩水槛图123×38cm▼黄宾虹 1932年作听帆图99.6×39.3cm▼黄宾虹 1937年陈仲鱼诗意图101×40cm▼黄宾虹 1941年作浙东记游102×39cm▼黄宾虹 1942年作云林笔意山水69×30cm▼黄宾虹 1943年元人诗意图115×50.7cm▼黄宾虹 1944年作拟董巨二米大意173.5×91.5cm▼黄宾虹 1945年作芍药74.5×33.5cm▼黄宾虹 1946年作峨眉伏虎寺75.5×34cm▼黄宾虹 1946年作粤西纪游64×32cm▼黄宾虹 1947年作峨眉山色73×41cm▼黄宾虹 1947年作夏山访友图115.2×34cm▼黄宾虹 1948年作桐庐纪游126×46cm▼黄宾虹 1948年作虞山风景37×70.5cm▼黄宾虹 1948年山水74×41cm▼黄宾虹 1949 山水四屏153×40.5×4cm▼黄宾虹 1949年作山水85×41.5cm▼黄宾虹 1950年湖乡小景35×27cm▼黄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68×30.5cm▼黄宾虹 1950年作山水81×33cm▼黄宾虹 1950年作西谿泛舟80×36cm▼黄宾虹 1951年作纪游册册页(十二开)23.8×17.6×12cm▼黄宾虹 1951年作蜀山记游图55×26cm▼黄宾虹 1951年作夜山图88×31cm▼黄宾虹 1951年作云山松影图70×32.5cm▼黄宾虹 1951年作左湖右岭67.5×32.2cm▼黄宾虹 1952年黄山鸣炫泉101×34cm▼黄宾虹 1952年青城山掷笔峰▼黄宾虹 1952年云树之思87×32cm▼黄宾虹 1953年富春山水125×48.5cm▼黄宾虹 1953年作浑厚华滋88.5×32cm▼黄宾虹 1953年作山水31×21cm▼黄宾虹 1954年作山水68.2×37.6cm▼黄宾虹 1954年作溪山伐舟94.5×34.5cm▼黄宾虹 1955年黄山汤口▼黄宾虹沧江渔歌图101×40cm▼黄宾虹苍岩浮碧158×55cm▼黄宾虹层峦耸翠106×40.5cm▼黄宾虹春山积翠121.5×33cm。

比较式鉴赏潘天寿和黄宾虹课件(一)

比较式鉴赏潘天寿和黄宾虹课件(一)

比较式鉴赏潘天寿和黄宾虹课件(一)教学内容课程:比较式鉴赏潘天寿和黄宾虹教学科目:美术教学准备•教材: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集•PPT:包括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介绍和比较分析•电子白板或黑板、粉笔或白板笔•图片投影仪(如果有条件)•课堂展示用的潘天寿和黄宾虹的画作图片教学目标1.了解潘天寿和黄宾虹的背景和艺术风格2.学习使用比较方法进行艺术品鉴赏3.比较分析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和特点差异设计说明本课程将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潘天寿和黄宾虹这两位中国画大师的艺术成就。

通过介绍他们的背景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艺术品,并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和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教材中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图片,导入话题,并询问学生对他们的了解程度。

步骤二:介绍潘天寿和黄宾虹(10分钟)•通过PPT放映展示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艺术风格。

强调他们在中国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步骤三:比较分析(10分钟)•将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通过PPT或电子白板,列出两位画家的共同之处和特点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发现他们的创作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步骤四:鉴赏指导(15分钟)•选择几幅代表性的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艺术鉴赏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方面,并讨论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五: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潘天寿和黄宾虹的画作进行比较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步骤六:总结讲评(10分钟)•对比较分析和小组活动中的观点和作品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潘天寿和黄宾虹艺术风格的理解。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潘天寿和黄宾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学会了欣赏和鉴赏艺术品的方法,并培养了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

(8)黄宾虹的用笔用墨及作画步骤

(8)黄宾虹的用笔用墨及作画步骤

(8)黄宾虹的用笔用墨及作画步骤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

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

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

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

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

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用笔一曰"平"运笔时,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

又以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

做到如"锥划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柔弱,不轻浮。

即使是灵动用笔,也不能"油腔滑调",毫无风骨。

二曰"圆"落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折钗股",不妄生圭角,即使是欲其曲折,亦当圆而有力。

"刚中有柔"和"柔中见刚"都在于用笔要圆。

三曰"留"用笔不疾不徐,有如"屋漏痕",不能使笔画放诞狂野,全无含蓄。

黄宾虹诗云:"我从何处得粉本,雨移墙头月移壁。

"雨淋墙头就是"屋漏痕"的另一说法。

雨淋到墙头,墙壁上有石灰,吸水后很强,流到哪里,吸到哪里,而且自然有其痕,这痕迹,就是"留"。

四曰"重"笔力既"能扛鼎",也如"高山坠石"。

还要做到举重若轻,虽细也重,犹如齐白石画的蟋蟀的触须。

五曰"变"是说"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

做画时既要有变化又要有呼应,没有变化不能灵动活脱,没有呼应不能协调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
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六十岁以后,曾两次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
江上风景甚佳,他起了定居之念。贵池之游在黄宾虹画风上的影响,便
是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变化中
来。法备气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 录》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 “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
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 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艺术简介
❖ 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 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 他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
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
人物简介
❖ 1907年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 ❖ 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1937 年由上海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
专教授。1948 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央 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因病去世。
朗最高层。”
他的花鸟画,偶 一为之,雅健清 逸,别具一格。 书法师承钟鼎文 和晋魏。行草取 法王献之、颜真
卿,楷书取法 《郑文公碑》、 《石门铭》、褚 遂良等。博采众 长,出以己意, 浑朴沉雄之中隐
含着清刚秀逸。
论文话语录
❖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
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游中
❖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 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 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 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 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 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 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 的境界。
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 统应遵循的步骤: “先摹元画,以其用 笔பைடு நூலகம்墨佳;次摹明画, 以其结构平稳,不易 入邪道;再摹唐画, 使学能追古;最后临 摹宋画,以其法备变 化多。”黄宾虹所说 的宋画,除了北宋的 大家外,往往合五代 荆浩、关仝、董源、 巨然诸家在内。“宋 画多晦冥,荆关灿一 灯;夜行山尽处,开
❖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效应已显示出来,而其 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 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 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 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 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 “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 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 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 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 的画家”荣誉称号。
❖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 黄宾虹是一位非常重 要的画家。其黑、密、 厚、重的画风、浑厚 华滋的笔墨中,蕴涵 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 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 取向。几十年来,黄 宾虹的绘画一直受到 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影响着当今中 国画坛。
笔墨是黄宾虹绘画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集中 体现,正如他所言“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 悟。明慧之人,得其偏纰,已可称尊作佛”[1]。 笔墨观念与笔墨实践是贯穿黄宾虹平生绘画艺 术始终的内容,是其思与行的统一和执着。但 是,黄宾虹很少单纯地就笔墨论笔墨,将笔墨 孤立起来。在他的大量文献和谈话中,莫不言 及书法对笔墨的实际功用,而言绘画用笔、笔 法时,又莫不和书法、书体相并论,直言用笔 根柢本自书法。就是单纯论墨法时,他也强调 墨法本于笔法,笔法又本于书法,至理相通。 关于书法与笔墨、书法与笔法、书法与画法的 言论,在黄宾虹的许多文论、谈话、题跋中随 处可见。他晚年总结的“平、圆、留、重、变”
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1928年黄宾
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
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
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在章法上前无古人。
69~70岁, 黄宾虹有巴 蜀之游。这 是他绘画上 产生飞跃的 契机。其最 大的收获, 是从真山水 中证悟了他 晚年变法之 “理”。证 悟发生在两 次浪漫的旅
近代大师——黄宾虹
❖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 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 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名懋质, 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 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 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 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 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 (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 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 鸟。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 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 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 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 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五字用笔理论,就是来源于书法。
代表作品《秋林图》

其作《秋林图》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
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
❖ 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 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 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 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 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 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 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 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 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