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狄更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多元整一的结构: (如《双城记》:5个叙事单元,相互独立、 平行发展。但各单元间又是整一的、紧密 联系的。) 4)夸张与幽默; 5)对内心世界的外化描写:相貌、表情、 行动、语言;
6)“儿童情结”——独特的艺术眼光 他在遗嘱中说:“除非你返老还童,否则,你不能进入天 堂。” 原因:自身的童年经历; 《圣经》--儿童是善与爱的象征; 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布莱克的《天 真与经验之歌》等。 儿童的善良与纯真--基督精神--人道主义,这是狄更斯 从精神意识到情感心理的三层面。 儿童情结还赋予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在这种角度观照下,那 些夸张幽默外化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
一生共写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15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散 文、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等,除了诗歌,几乎尝试过当时所有的文 学体裁。成就最高的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 分期:
第一时期:1837~1841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奥利弗· 退斯特》,《尼 古拉斯· 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 拉奇》;
艺术特征:
1)人物塑造:人物性格的单层次;人物本 质的确定化;人物形象的基调化;人物的 明晰性;深厚的人物内涵;
圆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与扁形人物 flat character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2)感受型现实主义:戏剧性情节;作品生 活进程中渗透的作者主观意识;细节的真 实和作者介入的褒贬评价;(《双城记》 中的“血”、“断头台小姐”)
外国文学史
狄更斯与《双城记》
……在英国,拜伦死后,好像大海平静了,维多利 亚女皇时代的繁荣、强盛和清教主义的理性有形无 形地控制或影响着作家们,从狄更斯笔下的城市到 哈代作品中的威塞克斯乡村,都笼罩着仁慈对于邪 恶的充满机智与讽刺性的谴责……英国人的风雅、 机智和文质彬彬的传统,直到20世纪初才被戴维· 赫 伯特· 劳伦斯打破。……在法国的情形就不相同。高 卢人的血液似乎永远在燃烧,法国的作家总是在寻 找和表现那种躁动不安的激情……国内的起义、动 乱和对外战争的失败,给法国蒙上一层灰色,但染 上灰色情绪的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也还渗透着各种情 欲的渴望和波动。p.188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对宽恕、仁爱、奉献精神的颂扬; (曼内特医生、卡尔顿)
主题思想:
人性本善观:对待恶者,应道德感化而非暴力复仇
“我看见巴萨、克莱、德伐日、复仇女神、陪审员、法官, 一长串新的压迫者从被这个惩罚工具所摧毁的老压迫者们身 上升起,又在这个惩罚工具还没有停止使用前被消灭。我看 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和一个灿烂的民族从这个深渊中升起。在 他们争取真正的自由的奋斗中,在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之中, 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 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 渐消失。”
么地方出生,我倒楣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 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 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 烦……”
引申三.感受型现实主义
7.反观之前学过的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的现 实主义观(“镜子”和“书记官”),结 合狄更斯的“感受型现实主义”,感受现 实主义在国别文学大环境和作家不同个体 下的各异样貌。
结构特征:
多元整一 悬念重重、铺垫绵密(曼内特医生被关押 和精神崩溃之迷)、绝少闲笔(杰瑞盗尸 的铺垫)
著名意象:
葡萄酒——血 磨刀石——断头台小姐 群众景象 足音——历史
主题思想:
对历史与人性的反思:贵族的残暴与革命的暴力 都会带来灾难;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狄更斯
在英国文学史上,伊利莎白女王时代以戏剧的成 就为最大;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即法国大革 命时代)以诗歌的成就为最大;而在维多利亚女 王时代则以小说的成就为最大。查尔斯 · 狄更斯、 威廉· 萨克雷、乔治· M· 艾略特、夏洛特· 勃朗特、 艾米丽· 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人形成了一个群 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狄更斯则是在众星之 中最为光华赫煜的一颗。 ——孙法理 《双城记· 序》
导入
是否存在“英国文学特色”或者“法国文 学特色”?
【法】H.A.泰纳(丹纳)(1828~1893)《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
人类情感与观念中有一种系统;这个系统有某种总体特征, 有属于同一个种族、年代或国家的人们共同拥有的理智和 心灵的某些标志,这一切使这个系统的原动力。…… 有三个不同的原因有助于产生这种基本的道德状态——种 族、环境和时代。 除了永恒的冲动和特定的环境以外,还有经过努力而获得 的动量。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的环境起作用的时候,它们不 是在一片白板上起作用的,而是在已经引满标记的底子上 起作用。人们在不同的时刻所用的底子上面的印记是不同 的;这就是整体效果不同的原因。 ——《英国文学史》,p.456,《文学批评理论——从柏 拉图到现在》【英】拉曼· 赛尔登编,刘象愚等译2000年
引申二:文学传统中的狄更斯
1)“流浪汉小说”—— 《唐吉诃德》—— 《汤姆 琼斯历险记》——《匹克威克先生外传》; 2)哥特小说; 3)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主人公:Holden Caulfield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
第二时期:1842~1858年,《马丁· 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 科波 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并有散文集《美国札记》; 第三时期:1858~1870年,《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 《艾德温· 德鲁德的秘密》
思想内容
核心:人道主义思想(“丁莱谷”、“圣 诞欢歌”、“董贝父子”、对暴力和复仇 的否定) 具体表现: 1)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 判; 2)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 3)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课本)
风格:
哥特小说(Gothic Novel) 得名于贺瑞斯· 华尔波尔(1717~1797)的住宅 风格。他把自己的住宅修建成了一个以高耸的尖 塔和林立的石柱为特征的哥特式城堡,并在那儿 办了一家印刷厂,出版了不少小说,这些小说的 共同特点是:神秘、恐怖。它们记述的往往是阴 谋、复仇、暗杀的故事,场景往往有古堡、地牢、 坟场之类的地方,甚至有幽灵出没。格调未必高, 但总能引人入胜。爱伦· 坡、勃朗特姐妹的《呼》 和《简》,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和《孤星血泪》 里等都有哥特式的情节,《双城记》中特别突出;
查尔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纪英国杰出小说家, 在英国古典作家中百度文库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墓碑上如此 写道: “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 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 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1.《双城记》(1859)
写作缘起: “若是大人为了上帝和最神圣的三位一体 的缘故而给我安慰,把我亲爱的妻子的下 落告诉了我——哪怕只是用一张卡片写上 她的名字、通知我她还话着——那也是我 所能得到的最大安慰,我也要永远祝福大 人的伟大。”(《法国革命》第一部第五 卷第七章)
1.《双城记》(1859)
生平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素:
1.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在十 九世纪中期,小说一下子成为表达进步思想 的最重要最富鼓动性的工具,成为最受欢迎 的读物 2.童年经历:鞋油厂小工(12岁),律师事 务所,速记员,议会记者; 3.为杂志连载写小说; 4.对表演和朗读作品的热衷:
创作:
情节线索:
1775年:曼内特医生被关押18年后获救返回 英国; 1780~1792年:因对查尔斯· 达尔内的审判, 各主要人物登场;其间埃佛瑞蒙德侯爵被暗杀, 查尔斯和露西结婚育有一女;(法国大革命攻 陷巴士底狱(1789)、法国吉伦特党执政 (1792~1793) 1792~1793年:群众暴力,贵族遭到审判关 押,达内尔为解救管家返回法国被捕;审判, 医生遇祸真相揭晓(埃佛瑞蒙德侯爵为掩盖其 罪行);卡尔顿代死;
引申一:反思
《双城记》能否代表狄更斯的创作特色? 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将其视为狄更斯的代表性作品? 哪部或哪几部作品可视为狄更斯的代表性作品? 参考评论: “„„往往只注重狄更斯作品反映现实的一面,而 忽视富有诗意的一面,结果把‘诗’降低到‘史’ 的水平,不能挖掘作品的全部深度和欣赏作品的整 体。“——《狄更斯的象征手法初探》·蔡明水
人物:曼内特医生;露西· 曼内特;查尔 斯· 达尔内(埃佛瑞蒙德);西德尼· 卡尔顿; 贾维斯· 罗瑞(台尔森银行雇员);女仆普 洛斯小姐;看门人杰瑞· 克朗彻;德伐日酒 店老板、德伐日太太。(复仇女神,密探)
1.《双城记》(1859)
著名开头: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 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 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 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 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 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