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按使用功能分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 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 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 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
2、按使用功能分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 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 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 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 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 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 约占62%。
• 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 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 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 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 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 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
• 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 退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 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 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 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 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 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 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 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 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 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 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 。
1、按建筑材料分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 “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 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 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1、按建筑材料分 夯土楼是用三合土,即黄泥、沙子、石灰按比例 混合拌成,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夯土技术。当地多 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 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 数的5.5﹪。
• 开平特殊华侨文物:金山箱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 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 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 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 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 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 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 景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 发展的兴盛时期。
二、开平碉楼分类
开平碉楼与村落
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华侨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目 录
•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 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3
•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 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 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 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 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 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 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 量之多,建筑之精美, 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 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
1、按建筑材料分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 :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 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 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 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1、按建筑材料分 混凝土楼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清末民国 时期,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 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 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 ,造价较高。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 数量最多,占80.4﹪。
四、历史作用
•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 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1884年潭江大涝 ,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 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 日战争后期,为阻 止日寇开辟四邑直 通两阳之捷径—— 由新会、江门出广 州,连结成一条由 南路向广州撤退之 交通线,起过一定 作用。其中,以坐 落在赤坎镇腾蛟村 的南楼最为出名。
•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 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 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
19世纪末20年代初,“金山伯”(当地人称出国淘 金的人)挣到钱后的三件事: 回家 建房 娶老婆
• 源源不断的海外资金大量流入,侨眷的衣食住 行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富裕起来,很多华人归国 成家,买地建成了被当地百姓称为“庐”的建筑 。
•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 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 ,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 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 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 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样。这些不 同的建筑造型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 方。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 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 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一、历史背景
• 1848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 • 1865年 美国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 • 1868年 美国与清政府签定《蒲安臣条约》 鼓励华人移民
2、按使用功能分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 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 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 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 居高临下地防御;
Baidu Nhomakorabea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 或火攻;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 铁板窗门。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 民的攻击点。
三、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
•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 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 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 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