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碉楼”是一种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历史性建筑,同时也是粤西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开平碉楼又称为“华侨碉楼”,其风格独特、雕刻细致、色彩鲜艳,是岭南民居建筑的一大代表。

开平碉楼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与建造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开平碉楼的外观特征及其设计哲学入手,探析开平碉楼设计中的特色和价值。

开平碉楼的外观特征开平碉楼高约3至5层,有的达到9层,宽大而高大,以较庞大的面积符合其使用功能。

碉楼通常由八角、四角或圆形的建筑形体组成,同时具有高大建筑之间的过道、过厅、夹层和内处外廊等。

其外部给人以极为宏伟壮观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其建筑设计风格的独特之处。

碉楼中部层的上层设计有天井,以利于借助采光,越到上层,外廊越窄,内厅越多,墙壁雕刻越细致。

此外,开平碉楼外部还配有彩色玻璃、狮子、花鸟、人物浮雕等精美的雕刻作品,丰富了碉楼的外观特征。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不同于汉族文化,合理利用了地形地貌和社会发展环境,开发出了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建筑文化。

而开平碉楼即为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设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开平碉楼具有高度的防御功能,可以抗御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同时也成为华侨用来展示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均衡对称,朴素风雅;粗犷对峙,雅致相济”的美学观念,以及岭南人“家有九祠,祖宅楼堂”的家族尊严,所以说开平碉楼的设计亦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代表岭南文化的重要建筑之一,开平碉楼的价值不仅是建筑艺术方面的,同时还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重意义。

开平碉楼反映了岭南居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岭南文化的特征。

其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体现了岭南移民极强的其他化与适应能力,在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艺术方面,既具备防御性的功能,同时制作精美、雕刻精确,成为当时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具有浓郁岭南民居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开平碉楼以其壮观的建筑风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对开平碉楼的设计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了解其独特魅力。

首先,开平碉楼的设计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它们坐拥山脉、俯瞰水乡,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将环境和建筑融合在一起。

开平碉楼是通过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技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来实现的。

比如,开平碉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它的底部一般是砖石而不是木头,这是由于南方地区环境湿润,木材易腐烂,采用砖石材质可以防潮防腐,更具耐久性。

而上层则采用木结构,以藻井为顶,顶部张贴青瓦,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减轻楼房的重量,还有利于室内通风、照明和保温。

其次,开平碉楼的设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开平碉楼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比如“鸣鹫楼”是表示宏伟,威严的。

开平碉楼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住宅的功能,更是在表达传承民族文化、炫耀家族强大实力的同时,亦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开平碉楼的“强”独特,”美”温婉。

它们既展现出岭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又呈现出了胡姬花园文化的富丽堂皇,经行世代传承、历尽千年沧桑的开平彩陶,也恰恰说明了开平碉楼的建筑与装饰艺术在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的丰富和深厚。

最后,开平碉楼的设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结晶。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结晶,因为它体现了南方地区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风水、家族文化、商业交流等等。

开平碉楼形成了一个小社会,有宗族、宗亲、朋友的交往,阶级的界限极为模糊,而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和整体性。

总而言之,开平碉楼设计不仅仅是一些建筑造型和构造的设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中国建筑史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丰富体现。

开平碉楼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造型美和建筑技术,更在于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 古建筑的探索之旅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  古建筑的探索之旅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古建筑的探索之旅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古建筑的探索之旅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是中国稀有的古代民居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领读者展开一次精彩的探索之旅,探寻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一、碉楼的历史背景开平碉楼建立于明朝时期,是当时地方士绅为了保卫家族和财产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

由于当时的广东一带经常受到倭寇的侵袭,居民为了自保,建造了这些独特的碉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碉楼不仅仅具备防御功能,还成为了家族居住和经商的场所。

二、碉楼的建筑特点1. 外观独特:开平碉楼外观雄伟壮观,多为砖木结构,高度往往达到四至五层楼。

外立面用砖砌成,并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浮雕等艺术元素,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风貌。

2. 结构稳固:由于碉楼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因此碉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牢固。

楼体采用了坚固的木质框架,内外墙面使用了厚实的砖石材料,具备优秀的抗震性能。

3. 内部布局:碉楼内部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一楼通常用作商铺或集市,二至四楼是居住空间,顶层是观景台。

不同楼层的使用方式为碉楼的居民提供了灵活的居住和经商环境。

三、探索碉楼的奥秘1. 游览开平碉楼:参观开平碉楼是了解其独特魅力的最佳方式。

游客可以欣赏到碉楼的壮丽外观,近距离感受其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

2. 欣赏壁画和浮雕:开平碉楼的外立面装饰有丰富多样的壁画和浮雕,反映了地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仔细观赏这些艺术元素,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

3. 感受碉楼的居住环境:游客可以进入碉楼内部,参观不同楼层的布局和功能。

在逛碉楼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当年居民在这里生活和经商的情景,感受碉楼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4. 了解碉楼的历史变迁:通过参观陈列馆或博物馆,了解碉楼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四、保护和传承碉楼文化1. 加强保护措施:对于古建筑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力度。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碉楼的维修、防火和抗震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传承。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中国风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开平碉楼的设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它以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巧妙的建筑结构而闻名。

开平碉楼的外观呈四方形状,高层多为三至五层,有的甚至达到七层以上。

楼顶上还设有观景台,供人们观赏风景。

整个楼体由红砖和木材构成,外墙常常涂上白色石灰,使得楼体更加醒目。

开平碉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

开平碉楼的楼梯不设直达,而是通过旋转式楼梯进行连接。

这种设计使得居民可以轻松地上下楼,同时也提高了防御能力。

楼体底层为厅堂式结构,兼具起居和商业功能。

中层是卧室和休息区,而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防御。

整个楼体结构紧凑,层层叠加,使得开平碉楼既能够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又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措施。

除了建筑结构的独特设计之外,开平碉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平碉楼的建造经验是一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聪明才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开平碉楼还是一个人文景观,记录了过去时代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开平碉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家庭观念、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以及宗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文化。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楼大厦的时代,但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建筑结构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进步。

开平碉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一座珍贵的文化瑰宝。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中国广东省开平市的一种特色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民间建筑的代表之一,开平碉楼在建筑设计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的特色。

本文将从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一、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防御功能、融合中西建筑元素、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强调家族集体精神。

开平碉楼是作为防御建筑而存在的,其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频繁的盗匪袭击和战乱。

在建筑结构和布局上,开平碉楼注重防御功能,采用了厚实的墙体、高耸的楼层以及多层的防护措施,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

开平碉楼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外观上,开平碉楼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屋檐和雕花,而在内部装饰上,则添加了一些西方式的装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开平碉楼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主要体现在选址上的考量和建筑布局上的安排。

由于当地多山丘陇,开平碉楼的选址通常选在山顶或山腰,从而具有利于防御的优势。

建筑布局上通过采用多层楼层和错落有致的风格,增加了居民的居住面积和生活空间。

开平碉楼在设计上强调了家族集体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价值。

在开平碉楼建造中,往往是由一个家族共同出资共同建造。

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家庭的需要和群体的利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独特特色。

二、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独特的外观风格、多样的结构形式、丰富的装饰艺术、完善的功能布局。

开平碉楼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主要体现在楼层高度的巨大差异、屋顶形状的多样性以及墙体的厚实坚固。

在立面上,开平碉楼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外观特色。

屋顶方面,开平碉楼的屋顶呈多边形或圆形,形成了独特的外观风格。

在墙体上,则使用了大块的青砖和花岗石,使得建筑更加坚固牢固。

开平碉楼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开平碉楼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开平碉楼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一,开平碉楼的起源及建筑特色。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它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二,开平碉楼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1、审美态度的形成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居楼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

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酉已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

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

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

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由花顶、穹预、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顼等形式。

2、审美感受的获得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特征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特征
江 门地 区 , 以开 平 碉 楼 为 最 。 随 着 “ 平 碉 楼 与 村 开 落 ” 作 为广 东 省 历 史 上 首 个 向 联 合 国 申报 “ 界 文 世 化 遗 产 ” 项 目获 得 成 功 ,开 平 碉 楼 的 建 筑 艺 术 特 征 又 一 次 引起 人 们 的 关 注 。 “ 筑 的 特 征 之 一 就 是 具 有 建
潭 江 边 的南 楼 ,抗 战 时 曾 遭 日本 人 炮 轰 ,只 有 一 个 窗 户 被 炸 去 , 留 下 一 个 大 洞 ,碉 楼 至 今 仍 旧巍 然 屹
那 么 我们 看 到 的建 筑 便 是 由其 特 性 构 成 的 精 心 作 品 , 我 们 才 能 获得 美 学 的感 受 。。开 平 碉 楼 便 是 这 样 一 种 ”] “ 式 与思 想 含 义 取 得 一 致 ” 的建 筑 ,它 无 疑 是 一 种 形
七 至 九 层 , 高 大 巍 峨 十 分 壮 观 ,如 锦 江 里 的 瑞 石
楼 、 自力 村 的 铭 石 楼 等 。建 楼 所 用 建 筑 材 料 都 是 华 侨 从 海 外 运 回 的 ,水 泥 当 时 被 称 为 “ 毛 泥 ” 红 ,用
木 桶 装 运 漂 洋 过 海 。这 些 建 筑 材 料 质 量 很 高 ,开 平
开 平碉 楼 的建 筑艺术 特征
朱 蕙
( 邑大学 五 艺术设计系 ,广东 江 门 5 92 ) 2 00
摘要 :开平碉楼是岭 南侨 乡的一种建筑形态,大多分布在珠三 角西部 江 门地 区。开平碉 楼吸 收 了西方 国家 众 多风格 建筑的样式 ,保 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 色,使 中西建筑 艺术熔 汇于一 炉。 因此 ,在侨 乡文化 背景下的
表 达 的 特 陛。 如果 建 筑 的形 式 与 思 想 含 义 取 得 一 致 ,

建筑风情: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

建筑风情: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

开平碉楼:融汇中西建筑之美Kaiping Buildings Are Combination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盎然的青苔和斑驳的墙壁缠绵,清浅的池塘在夏夜也许会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让人霎时间有回到了旧时的感觉。

开平碉楼与村落,数百年来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

凝固的历史在广东江门侨乡下辖的开平市,现存碉楼1833座,有“无楼不成村”之说。

碉楼是一种形状似碉堡的中国民居建筑,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

碉楼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其融汇中西的建筑风格最为让人津津乐道,因此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凝固的民俗,而在这凝固的空间之中,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人聚人散,万物生长,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悲欢故事。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明代末年,开平匪寇横行,社会治安混乱,加之这里台风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多发,为了应对这些天灾人祸,当地百姓在村中修建起碉楼,于是这种建筑形式逐渐ARCHIECTURE建筑风情普及开来。

清代晚期,开平百姓为谋生而大批出洋,经过几代人财富的积累,逐渐成为生活比较富裕的侨胞,因此这里也成了土匪集中作乱的地点。

这些海外华侨为了家眷和财产安全,回乡时纷纷选择这种带有防御性质的碉楼作为建造新屋的首选形式。

流亡过海外的开平人借鉴融合国外众多建筑风格,其中有伊斯兰风格,罗马风格甚至还有希腊风格。

到了民国时期,开平碉楼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最多时可达3000多座。

走在侨乡阡陌之间,于时空错位之中,你是否感受到这片热土的底蕴和厚重?功能各异这些高大的碉楼墙体坚固、开窗窄小,矗立于周围低矮的民居之间。

防御外敌时居高临下,各层的墙体上均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防御火力点,各碉楼之间也能形成交叉火力,设计得非常巧妙。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区,被誉为
中国碉楼之乡。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开平碉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更
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开平碉楼的设计进行探析,
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二、建筑特点
1. 结构稳固:开平碉楼建筑采用木质或石灰石结构,采用砌砖、木构架等建筑技术,具有较高的抗震抗风能力,能在恶劣天气下保持稳固。

2. 多层建筑:开平碉楼多为多层建筑,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居住,下
层用于贮藏物品和防御,内部还设有旋转楼梯等构造,方便居民防御和逃生。

3. 精美雕刻:开平碉楼建筑外观精美,常常在门楼、窗栏、栋梁等处进行精致的雕
刻工艺,反映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4. 独特造型:开平碉楼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外观线条简洁利落,
整体设计美观大方。

5. 中西融合:开平碉楼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在传统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
了葡萄牙和荷兰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三、设计理念
开平碉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过人勇气,既满足了生活居住
的需要,也保护了家园的安全。

在建筑设计上,开平碉楼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和社会需求,采取了科学的建筑布局和精细的装饰技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设计师们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奇迹。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种独特的村落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品之一。

碉楼因其独特的外形和构造形式,被誉为“东方的古堡”。

玉浔江岸边的开平碉楼分布井然,屹立于群山之上,景致优美、古朴典雅,古建筑文化显得非常浓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平碉楼设计具有多种特征,下面我来探索一下这些特点。

首先,开平碉楼的设计完美融合了文化、生态和社会因素,基于实用性设计。

碉楼结构安全稳定,堪比现代高层建筑,很好地屏蔽了外界的干扰,既可保护居民的安全,也能保护本身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

碉楼的设计也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意识。

碉楼的基座高,地坪未经处理直接用的是自然地形,即使在雨季汛期,也不会被淹没,而且楼内使用的是开窗通风,夏天不需要使用空调,直接感受自然环境的清爽。

其次,开平碉楼的外观设计有其独特之处。

碉楼的形状有四面围墙,呈不规则的多层金字塔形,塔身高耸整齐,外观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碉楼进深较大,多数文武分楼有4-6层,最高的可达10层,相当于现代12-16层建筑高度,因此外表上给整个建筑物带来火箭般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碉楼内部的布局设计也非常精妙。

楼房中庭细长,形似“人”字,有天井、井栏、井眼、井盖、堂前厅后、左右对称等多种设计手法,营造了一个整洁、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碉楼的内建设计非常注重隐蔽性和防御性,墙体厚实,墙面上还装饰着通风、放映、监视等功能性设计,让居住者更感到安全、宽敞和私密。

在毫无疑问的时代变革的今天,开平碉楼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每天都会有老建筑被拆除,尤其是像开平碉楼这样的建筑,在保护上肯定会带来困难。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事情。

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该如何保护这一文化珍品。

第一,应提高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大众化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开平碉楼的文化价值并产生珍视的意识。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们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典范。

碉楼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古老建筑物,其建筑特色独特,结构严谨,被誉为“东方的城堡”。

本文主要从开平碉楼的设计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全面了解开平碉楼的魅力与价值。

开平碉楼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碉楼的地理位置选择十分严谨。

开平碉楼多建在丘陵、山脚或海边崖壁上,既可俯瞰周边地形,又可利用地势险要,形成天然的防御工事。

碉楼的结构设计合理,楼体高大而坚固。

开平碉楼建筑结构多为石造或砖瓦结构,门窗设有明察暗访的通风孔或枪眼,方便守卫对外部情势的观察,同时加强了防御功能。

碉楼的外观造型别具一格,结构严谨。

开平碉楼造型多样,有圆形的、方形的、多层的等,每座碉楼都有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碉楼的内部设计精细,布局合理。

碉楼内部通常设有厨房、仓库、起居室、酒楼等功能房间,供守卫和居住者日常生活所需。

开平碉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在那个时代,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抗倭战争和抗倭民族叛乱,为了加强对外防御,地方政府便在边境地区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座高大坚固的碉楼。

这些碉楼被用来作为军事哨所,既便于守卫军队进行观察和防御,也可以作为人们暂时避难的地方。

碉楼还承载了地方政府、士绅地主等社会机构的功能,是当时开平地区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近代以来,开平碉楼也逐渐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文化。

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碉楼成为了当地特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也逐渐影响了当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当地人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建筑学角度看,开平碉楼的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防御工事的理解与应用,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对于当今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的作文

开平碉楼的作文

开平碉楼的作文开平碉楼是广东省开平市的地标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古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技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开平碉楼建于明清时期,是为了抵御海盗和保护家园而建造的。

这些碉楼通常都是砖木结构,外观呈现出简洁而稳重的风格。

它们不仅是建筑工艺的杰作,更是当地居民智慧的结晶。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开平碉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能够经受住台风和海啸的袭击。

这种建筑结构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开平碉楼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之处,其内部装饰也别具一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平碉楼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之处,在历史和文化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们见证了当地人民的苦难历程,也是他们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当地的旅游胜地。

开平碉楼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开平碉楼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其长久保存下去,让后人也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开平碉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在建筑结构上独具特色,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前来关注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

开平碉楼设计探析开平碉楼,也叫开平德信楼,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等地。

作为中国南方住宅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开平碉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富有文化内涵而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的设计建造起源于清朝末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演变,最初的开平碉楼以精致、高雅而又神秘的风貌而著名。

开平碉楼以其集防御、居住、观光、军事等多个功能于一身的建筑形式,展现出中国南方民居建筑极高的建筑技术和美学水平。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较为独特,其主要特点有“高大、精致、奇异和多样”等。

开平碉楼多为高层建筑,高度多达四五层,有的碉楼甚至达到了八层高。

主体建筑采用四边形(或多边形)布局,四周常常围绕着一圈高墙,大门通常设置在东侧或正南侧,另有四周封闭并设有护城河。

开平碉楼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复杂,通常可分为“防御层”、“生活层”和“观光层”三个部分。

防御层主要是用于防御外敌,层高较低,门窗口也较小;生活层是碉楼的核心,由带有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的大堂、卧室和走廊组成,卧室内设有雕花床、船头床、柜床等,装饰风格十分讲究,同时也突显了主人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观光层多用于观看风景和游玩,阳台上常常设有漏窗、亭阁、斗拱等,形成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空间。

开平碉楼还以其精美的彩画,多样的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

其中,碉楼彩画是中国南方民居彩画中的佼佼者,透露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

碉楼彩画多为荷花、兰花、牡丹花等花鸟、山水和人物题材,用各种线条、色彩和光影表现出细腻、典雅、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内涵。

总体来说,开平碉楼的设计风格独特,技术精湛,彩画精美,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南方民居建筑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未来,应加大文化保护力度,进一步探索研究开平碉楼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文化认识和体验能力,将其文化价值进一步传承发扬。

区域环境下开平碉楼建筑特征探析

区域环境下开平碉楼建筑特征探析

区域环境下开平碉楼建筑特征探析近十年前,开平碉楼申遗成功,碉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特色性的建筑一定根植于特定的土壤,不同地区碉楼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1],已有研究者探讨了巴渝地区碉楼建筑与山地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2],但是还很少有研究对开平碉楼的区域环境及其相应的建筑特征进行探讨。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平碉楼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然后结合区域性的环境讨论了开平碉楼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建筑特征,从而实现从区域到建筑对开平碉楼的整体性认识。

1、开平碉楼的区域自然环境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位于鹤山、新兴、台山、恩平之间,距广东省省会广州市139 km,地理位置为北纬21°58' ~22°44',东经112°13' ~112°48'。

开平市境内多丘陵,大多都在海拔50 m 以下。

横穿而过的潭江及其支流使开平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地貌。

潭江两岸冲积形成了平原,使得开平市地势低洼而土地肥沃,但是山多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少,当地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3]。

开平市濒临南海,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常年受海洋风的影响而雨量充沛,气候一般较为温和,纬度较低而阳光充足。

夏秋两季台风给开平带来大量降水,而开平又地处潭江的中下游地区,受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地势低平,密布的河网在遇到台风往往形成洪涝灾害。

2、开平碉楼的区域文化环境开平碉楼地处的开平地区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海外移民活动中形成了特有的多元化的文化。

2.1、开平地区的历史沿革开平历史悠久,最早在秦朝开始建制,当时划归南海郡番禺县。

后经朝代更替,开平所属州郡均有不同。

据历史文献记载,开平地区的居民主要来源有两方面: 1) 在金人入侵时从北方南迁到广州,再迁到开平的客家人; 2) 来自江西、浙江或福建等南方地区。

由于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处,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四不管”地区,故而常常爆发农民起义,匪寇也多在此盘踞。

基于比较分析的开平碉楼特征与保护利用

基于比较分析的开平碉楼特征与保护利用

基于比较分析的开平碉楼特征与保护利用开平碉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朝,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一带,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平碉楼在建筑形态、建筑构件、装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今天,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开平碉楼,是广东省文物界、旅游界和文化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首先,开平碉楼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

开平碉楼的建筑形态以多关门为特点,它高耸壮美,起伏曲折,虽在岌岌嶙嶙的山峦之间,仍可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比较分析发现,开平碉楼的建筑形态是较为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建筑。

在保护方面,应该支持和鼓励教育界和文化爱好者开展相关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和技能,复制重建和修复存在的开平碉楼,逐步拓宽其在文化、艺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其次,开平碉楼的建筑构件十分考究,更凸显了碉楼建筑的艺术价值。

比如,开平碉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楼体的“三重墩”,这些墩多为流线形或蒲圆形,是当时中国古代石雕的精华。

开平碉楼内的挑梁、彩绘等也有独特的技法。

在保护方面,应该加强开平碉楼建筑构件的重建、修复、保护,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碉楼建筑的技术与特色。

最后,开平碉楼不仅仅是建筑形态和建筑构件的堆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开平碉楼是广东省囊括了中国南方历史文化起伏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南粤文化的独到之处。

在保护方面,应该通过建设纪念性的文化公园、博物馆、文化展示中心等,让更多人了解开平碉楼历史,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感,增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要保护好开平碉楼这座南方地区唯一的石质民居建筑群,需要把自然环境、建筑形态、建筑构件、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纳入考虑范围,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探索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广大民众对开平碉楼的认知和了解,保持对开平碉楼的热情关注和持续支持。

从审美文化视角谈开平碉楼的文化特征

从审美文化视角谈开平碉楼的文化特征

从审美文化视角谈开平碉楼的文化特征
吴招胜;唐孝祥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开平碉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开平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

开平碉楼虽历经风雨,却风采依然,其建筑造型和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堪称为岭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和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开平碉楼是积极防御与攀比炫富的矛盾统一体,是艺术和美的化身,具有防御性、炫耀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文化特征。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吴招胜;唐孝祥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审美视角下的苗族竹竿舞的体育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 [J], 何祖星;史伟
2.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特征之比较 [J], 陈元龙;王艳芳
3.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开平碉楼华侨文化的原真性建构研究 [J], 林敏慧;林娜;黄琳玉;陈超;张译丹;范程琳;;;;;;;;;;;;;;;;;;;
4.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开平碉楼华侨文化的原真性建构研究 [J], 林敏慧;林娜;黄琳
玉;陈超;张译丹;范程琳
5.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开平碉楼华侨文化的原真性建构研究 [J], 林敏慧;林娜;黄琳玉;陈超;张译丹;范程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审美的多样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

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

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粋不足以谓之美。

”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

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

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

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于⼀般的民居。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致相同,只有⼤⼩、⾼低的区别。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由此造成了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的千姿百态,让⼈叹为观⽌。

有中国传统硬⼭顶式、悬⼭顶式,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

⽽⼤多数碉楼既有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有那个国家的建筑形式。

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建筑风格熔为⼀体;⽽西⽅建筑风格⼜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花、新⽂艺运动的装饰⼿法以及⼯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时期某⼀国家某⼀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

这就是我们⽆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某种西⽅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中国领⼟上西洋特⾊的建筑,⼤都是洋⼈⽤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殖民者硬性移植的⾊彩;⽽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化的⼀种⾃信、开放、包容的⼼态,他们把⾃⼰的所见所闻,加上⾃⼰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万苦建成的碉楼上。

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民在建造国家的艺术特点,很难具体界定。

北京⼤学博⼠后张国雄先⽣在《开平碉楼与民居》⼀⽂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建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不经意地便创造出⼀种绝世艺术,⼀种别具特⾊的⽂化。

开平碉楼尽管在⽤材、建筑、装饰形式上各有差异,但碉楼门窗窄⼩,铁门钢窗,顶层四边均设有枪眼,这是共同的特⾊。

枪眼⼤体上都开成长⽅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楼更是在顶层四⾓建有突出楼体的“燕⼦窝”,从“燕⼦窝”的枪眼居⾼临下便可以对碉楼的上下左右形成全⽅位的控制。

碉楼顶层多设有瞭望台,不少还设有枪械、⽕炮、⽯块、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这便使良民百姓的⽣命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审美的多样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

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

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粋不足以谓之美。

”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

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

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

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中国传统建建筑一直都稳定地维持着自身发展规律。

但是,在明代,由于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建筑技术的进步却没有推进审美的进一步发展,而局限在原有的审美体系中。

审美主体渐渐在审美中的重用逐渐独立。

到了清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堆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建筑走向了辉煌后的没落。

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接踵而来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与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其建筑也因此而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化影响力,为近代建筑美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中国传统美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逻辑上的连续性和建筑审美发展态势产生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社会审美变化,西方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中国传统美学排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建造师们对建筑风格有了更多的追求,传统建筑形式构成中很多有具有隐喻含义的各种元素被提取出来,与西方偏重自然和写实的造型元素相结合,产生了一种中洋结合,相映生辉的民国初期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种从各种形式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建筑语言自由地组合,使所谓的纯粹建筑时代成为过往。

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传统风格的结合,同一建筑存在众多符号的形式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融合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审美的历史转折点,是推动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样化的原动力。

.二、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审美的多样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广东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在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象征,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

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开平雕镂是在广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邑侨乡自身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融合、演进和发展,西方文化渐渐得到国人的承认和重视,以此为契机,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随着民间传播途径和早期通商渠道进入开平碉楼及周边城镇。

在抄袭和模仿过程中逐步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最显著的就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各种构图元素以及装饰符号的混杂或融合。

现存的碉楼很多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已经运用了很多先进的建造技术。

在建造中西方文化特征表现为灵活通变的创新型处理手法,主要是对西方建筑的吸纳整合。

雕镂的造型千姿百态,有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园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如图1-1),而碉楼内的使用功能依然是传统风格(如图1-2),房内长期居住依然是“中国式的生活”。

这些民居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西式的特征下融入传统的装饰元素和手法,有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人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1)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2)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传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不再强调其中的个性理念,而注重其中内在的使用质量,趋于“中西交融”。

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建筑形式被提炼出来,赋予各种隐喻的含义,被用来表达文脉、地域、以及设计者的情趣。

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是近代西方建筑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对广东侨乡地区产生影响的产物,是建筑审美趋于“中西交融”发展历史的见证。

从哲学的辩证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从现阶段的审美发展状况来看,审美主体结构主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建筑审美中的主体已逐渐呈现出群体的特性。

首先,由于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建筑设计风格被迅速的复制和广泛的利用,建筑师本身的个体特征被迅速的符号化从而转化为全球化的群体特征。

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已经阻挡不了对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美观以及对内部进一步的文化要求。

最初阶段建筑外观在功能性设计时,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随后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滤,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差异化逐步缩小。

其次,正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即知觉”,“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思考自己与各个事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结果,已不仅仅只是展现设计主体的独创性的发挥。

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参与到事物现实发展当中。

真正地影响着周围事物的外观和内部文化的体现”。

三、总结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建筑风格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一个国家独有的设计风格。

建筑的设计风格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的,它的流行风格形成于整个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归根到底,建筑是人性的几何空间化。

人性的界限,才是建筑语言的界限。

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中国风,现代主义抑或是欧美风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中国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而演变为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南岭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风格。

目前可以说是各种建筑外观设计流派并行的时期,众多建筑外观设计风格在最初的起步后,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如新古典风格、现代主义风格、欧美原创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新中式建筑风格等,现在这些风格不同的建筑外观设计相互交叉,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并且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开始体现科技的元素,尤其是通过一些科技元素将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融入建筑设计中。

建筑物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决定了建筑是八大艺术里唯一一种应用艺术——它不仅仅是被用来欣赏的,更是用作使用的。

使用者才是现今审美在进驻上体现的决定者。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背后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的非主流,这一期的非主流往往成为下一期的主流,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或非彼即彼,它们常常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适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替。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在促使本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其带来的大量文化的冲击,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情感特征、价值标准、审美意识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设计风格的多元化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