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性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9151e6abb68a98270fefa4f.png)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 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 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 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 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 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 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 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 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 间。
03
古代南北方代表性建筑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 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 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山西乔 家大院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 跟大家分享一下南北方建筑的集大成者。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 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 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 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当地建筑流派也较为多样,最著名 的有闽派、川派、皖派、苏派 ,当然,其建筑布局和风格 又各有所不同。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南 方四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 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 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 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 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 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 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 居、祠堂、牌坊)和“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 徽 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 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 出印象。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 (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 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 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论建筑的地域性
![论建筑的地域性](https://img.taocdn.com/s3/m/26a9d4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8.png)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及影响因 素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与功能: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研究不仅空间的形式,还强调功能性的实 现。不同地区的建筑空间形式各异,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使用需求。
2、文化传承:地域性建筑空间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本 土与全球的交融。例如,中国的园林建筑空间讲究意境和自然,体现了儒道文 化的融合。
在当代社会中,丹麦建筑地域性的研究现状也值得我们。丹麦政府在建筑领域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建筑师和居民积极参与建筑地域性的传承和发展。例 如,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那些能够体现丹麦建筑地域性的项目。此外, 一些知名的丹麦建筑师也致力于发扬本国的建筑传统,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 计中。
总的来说,丹麦建筑地域性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丹麦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丹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深入研究丹麦建筑地域性,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 参考,丰富人类的建筑文化宝库。
在装饰细节上,傣族干栏式建筑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的外墙通常挂满具 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挂毯和彩绘,而室内则摆满了陶瓷、竹编等手工艺品。这些 装饰元素既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 的敬畏。
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地域性建筑的重 要性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同时,不忘初心,尊重 和传承地方文化和传统。
3、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地域性建筑空间研究也开始可持续性发 展。在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努力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参考内容三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16752e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2.png)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102b7d1af1ffc4ffe47acf0.png)
地域性建筑地域性建筑【摘要】地域性建筑是每一种类型的优秀建筑的必然属性,也是其优秀的前提,建筑发展的趋势也必然是地域性。
一个建筑如果失去了地域性,忽略了所处的环境,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地域性全球化发展前提引言当今的中国建筑也受全球化的影响, 很多建筑几乎没有考虑场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把建筑放在一个被人为整理好的场地上, 这样的建筑放在哪都一样, 它没有与场所建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样的建筑也失去了意义, 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 而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
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比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无不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宗教信仰。
同时地域性建筑又具有兼容性,它跟当时的文化潮流,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甚至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个艺术品,它的精神涵义赋予其神秘感,历史感,美学观念。
一、地域性是优秀建筑必然的属性每一种类型的建筑的出现都离不开他所属的特定环境条件。
建筑的地域性都是某个地区种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要素中包括气候、地理、材料、技术、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的。
种种这些因素也有等级之分,其中“生产生活方式”是由之前各因素决定的,而它们在一起又决定了社会心理等因素。
可见在考察某个地区内的建筑地域性的时候,越“硬”的因素,越是最基层的影响因素;考察某个“地域性”的内涵时,固然不能忽视人文方面因索的影响,但是如果仅仅抓住了这些末端因素而不理会那些自然因素,也是错误的。
一般来讲,当建筑技术水平比较低时,往往自然条件是无法克服的,人们必须顺从;而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时,虽然提供丁局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经济因素仍然会限制人们的建设行为。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848b62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a.png)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建筑风格到建筑材料,从公共设施到市民生活空间,都深 受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例如,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名 片。
对青岛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对市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生活在殖民地式建筑和欧式建筑风格的区域内的 市民,他们的生活习俗、社交活动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天津
青岛与天津同为沿海城市,两地建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海滨建筑、殖民地风格等 。然而,两地建筑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天津的租界区建筑更加多元化,而青岛则更
注重德式风格。
上海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和多元化,与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差异 较大。
与其他内陆城市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04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八大关建筑群
八大关建筑群是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价值。
建筑群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
八大关建筑群包括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如日租界的日本式建筑、德租界的德国式 建筑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青岛地域性建筑风格与特色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与
传承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目录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其他地 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是指在青岛地区 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建筑文 化,它反映了青岛地区的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探析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f95b11011ca300a7c39041.png)
2019·03世界各地建筑莫不产生于实际需要,因受材料环境所限,建筑结构的系统与形式出现差别,后随本地的风俗制度、政治经济以及当时的思想知识而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是独立、完整和成熟的,纯粹的木构系统千年未有剧变。
地方传统建筑研究,主要分建筑结构技术的演替与环境思想在建筑上的趋向两个方面,而中国传统建筑表现的地域性实为环境、人文综合影响之产物。
神垕古镇现存的传统建筑十分丰富,从建筑形态上看,包括城寨、宗庙、桥梁、店铺和民居各种类型。
据统计,神垕古镇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便有1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宗庙有2处,此外近代被拆后重建的庙宇还有15处之多,普通民居更是布满神垕七里长街的胡同。
因此,本文选取其中文物价值最高的庙宇(窑神庙)和民居(“义兴公”商号)以及分布最广的自由型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建筑的地域性“地域”是地理学的常用概念之一,是指按照一个或多个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区域划分。
地域在地理上又具有相对性和等级性,例如中国在地理上可划分南方和北方,其中南方又可以分西南和东南。
而“地域性”又称为“地方性”,是指在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表现出的差异特性,这些特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其中,“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因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而显现出有别于他处的建筑特征。
这些地域特征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材料、结构和外部轮廓表现四个方面。
二、窑神庙在我国古代,代表一个地方最高建造技术成就的建筑往往是官衙、庙宇这些官式建筑。
神垕古镇地处河南省禹州西南的浅山区,因陶土丰富,自夏商早期便有先民在此制陶为业,又经过历代发展,后转陶为瓷,北宋末以创造钧瓷而极盛,几经盛衰却千年未绝炉火,因此当地人大多世代以钧瓷为业。
因古时窑变不易控制,人们便寻求神灵的保佑,神垕古镇因此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窑神庙,而这座供奉司土之神(中)、伯灵仙翁(左)和司火女神(右)的窑神庙便是其中最为华丽的庙宇。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4d7dcc3ad51f01dc281f1c9.png)
闽派建筑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 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 格,其中“土楼”是 其最为 鲜明的代表。福建土楼,遍 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 建西南部的漳州、 龙岩地区 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 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 安等县最为集中 ,是一种供 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 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 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 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 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然而中国建筑虽多种多样,文化、样式、
结构、材质等多个方面也呈现各种差异。 但最为显著的便是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异。
在这里我将中国建筑划分为南北两个地 域性。通过对南北建筑的差异来向大家 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差异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 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 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 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 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 的格局。而北方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京派建筑与晋派建筑,另外, 还有自成体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 。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 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 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 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 种庄重的布局, 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 格。
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 京派建筑的代表之作,其中故宫 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中国宫 殿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 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 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 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 想 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 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故宫缩小 1000 倍甚至 10000 倍实 际上他就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 只不过在功能分区上更加细致。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7dfc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1.png)
华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以江南水乡 民居为代表,多采用白墙、黑瓦、 木梁架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
协调。
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天井、院 落、水池等构成开放式空间,注
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装饰风格细腻,色彩丰富,以白、 灰、蓝、黑等为主色调,体现了 华东人民的细腻、灵秀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岭南建筑为代表,注重通风(通风在英语中的意思 是通风,通风在中文中的意思是通风)和遮阳,适应热带气候。
历史、文化、气候等特点。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是建筑多样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01
02
03
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有所 不同,如南方的砖、瓦、 石,北方的土、木、草等。
建筑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也有 所不同,如南方的园林建 筑、水乡建筑,北方的四 合院、窑洞等。
建筑风格
THANKS
东坯房为代表,注重防寒保暖和生态适 应。
建筑材料以木、土、石为主,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屋顶。
装饰风格粗犷,色彩以红、黄、蓝等为主色调,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豪放、 热情的特点。
03
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形成因 素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中国建筑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从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形 式和风格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建筑往往依山而建,利用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而在 平原和盆地地区,建筑则注重布局和空间规划,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保护传统建筑和地域特色建筑,限 制破坏性建设。
推广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
鼓励使用地方材料和技术,传承传统建筑工 艺。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72aa7fa0242a8956bece40e.png)
中国特色之中国传统建筑摘要:建筑的多样性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了一道独特风景,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不仅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设计。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各个名族的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更使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建筑布局装饰色彩引言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南方的干阑、北方游牧民族的毡房、黄河流域的窑洞等。
在中国古代便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牌楼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的总体布局方式是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一条中轴线将一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穿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者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日形的、L 形的、扇形的,等等。
而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材料的限制一般向横平方向发展,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中国建筑均以单层平房为基本点,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
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则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
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也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
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53cbe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f.png)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摘要: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如何使这些传统建筑在发展的潮流中,既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又能完善和拓展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乡村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传统建筑的相关概念,探讨如何运用设计,实现对该区域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乡愁感,强化村民的归属感。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一、传统建筑解析(一)传统建筑的内涵我国传统建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
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多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巧妙的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1]。
建筑与自然的融糅,形成半边山水半边城的景象[2]。
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发展中受到地势、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当地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传承和记忆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印记[3]。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中华民族依势生存的智慧[4]。
(二)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1.传统建筑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文化,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些地域性文化多种载体中的一种。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传统的东方美。
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能有效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5]。
1.传统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新的灵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人们对于住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建筑上体现在从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格局[8]。
在这个变化中文化内涵的置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其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往往需要借鉴传统建筑文化,让现代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5]。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再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
《建筑的地域性》课件
![《建筑的地域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e315c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3.png)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地域性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 关注和应用。许多建筑师开始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 中,使得地域性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趋势。
02
地域性建筑的特性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 空间形态、建筑材料等方面。
。
设计者应深入研究当地的地形、 气候、历史、文化等因素,将其
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通过采用当地材料、构造和色彩 等手法,使现代建筑与地域环境 相协调,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风
格。
推广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价值
地域性建筑不仅是实用的建 筑物,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
示。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地 域性建筑的宣传力度,通过 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 ,提高公众对地域性建筑的
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形成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现代感的建筑 风格。
对传统地域性建筑的再创新
保护与传承
尊重和保护传统地域性建筑,传承其优秀的建筑文化和技艺 。
创新与发展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结合现代需求和审美,创 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建筑。
05
如何保护和发展地域性建筑
保护传统建筑的原貌和特色
日本的木结构建筑
总结词
日本的木结构建筑以其简约、自然和和谐的 特点而著称,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详细描述
日本的木结构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 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建筑的外观简约而优美 ,内部空间多采用推拉门和纸糊窗户,采光 良好,通风透气。木结构建筑的细节处理也 非常精致,如雕刻精美的格子门窗、屋顶的 瓦片铺设等。日本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具有实 用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以常熟曾赵园为例
![浅析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以常熟曾赵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14594b2f46527d3250ce074.png)
浅析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以常熟曾赵园为例摘要:建筑,无论是具体的单个建筑还是整个城市中的建筑群,都是扎根于它所存在的地区,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江苏常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城,保留有完整的传统建筑,笔者选择曾赵园作为调研对象,以此对江南传统建筑进行探究。
关键词:江南传统建筑;苏州园林;空间布局曾园和赵园位于常熟老城区与城郊的交界处,原来是明万历年间钱岱“小辋川”的旧址,几次易主最终分成了现在的东西两园。
曾赵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有着非常突出的地域特征。
1、园林中建筑的布局“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钱泳的这句话道出了私家园林造园的核心。
江南园林讲究的就是取法自然,在人造之中寻求自然的意味。
所以这些园林都有着看似随意的建筑布局,从不会出现绝对的对称与规则。
从赵园的平面布局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入口即是照壁,绝不让你轻而易举地窥见园林的全部;沿着廊子向前穿过读书、生活单体建筑,就是全园的核心——荷塘。
而池塘也不会让人一眼望到底,中间架设了一条折桥,折桥上有观景休息的亭子。
围绕池塘有假山的堆叠,利用假山的高度还建有揽月亭等小建筑,平地上则是建有榭和轩,总之建筑总是看似随意地出现,星星点点散落在园子里,但“形散而神不散”它们所在之处必有美景,而它们自身也成为了景色之一。
除了从平面上来看,在立面和空间上园林中的建筑也是有着精心的布局。
如在赵园能静居前,便能看到近处的似舫、折桥和亭子,远处的一圈回廊和回廊之间点缀的不碍云山亭等建筑。
这样看来,这些建筑高低、形状不一,疏密有致,互相之间在立面上也配合成景。
2、园林中的视线景观与空间感受江南的私家园林讲究的就是步移景异,园内景观本身就经过仔细的安排,再利用路径和建筑来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风景,这样便呈现出苏州园林独有的特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在两个园子当中,由于保护修复的问题,笔者认为曾园的景观保留得更好。
从景观的序列上来看,一进入曾园所看到的是一块很大的照壁,周围有一圈回廊,照壁前的开阔与入口和廊子下面比较低矮的空间形成对比,所以照壁与其前方的树木景观成为了第一个视觉中心。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ca3f08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6.png)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创造,它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的深刻反映。
建筑物作为社会的折射镜,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体现了人类对于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性表达,分析其重要性与实践方式,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1. 文化符号与象征建筑常常用作文化符号,通过特定的建筑形态和装饰风格来传达地方文化。
例如,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可以从宗教、哲学、气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翘角、红墙黄瓦等元素不仅是美学的体现,更蕴含着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而在西方,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则反映了对神秘宗教信仰的崇拜。
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不仅构成了空间,更传递了独特的文化信息。
2. 传统工艺与技艺在地域建筑设计中,传统工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因其历史背景、材料资源及气候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云南的土瓦房采用本地土壤为主要原料,符合当地湿润气候;而在北方的民居则以砖木结构为主,能应对寒冷气候条件。
这些工艺与材料选择不仅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回应,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进行新建设计时,通过融合这些传统技艺,可以有效增强建筑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联。
3. 社会习俗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中还体现出社会习俗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比如日本,传统住宅往往具有“禅意”风格,其空间布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通透性和灵动性。
而在一些中东地区,由于宗教和社会习惯,住宅则更倾向于封闭式布局,以保护家庭隐私。
这种尊重传统社会习俗与文化背景的空间布局,不仅让建筑更符合使用功能,也使住户在空间中找到归属感。
地域性表达的重要性1. 环境适应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以色拉图-特科兰住宅为例,它采用高墙加以遮挡阳光,并利用庭院花园调节温度,实现了天然通风和合理采光。
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究
![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065c4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f.png)
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个地区在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各地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建筑地域性。
基于此,文章对建筑地域性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标签:建筑;地域性;研究1.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分析1.1广义的建筑地域性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他首先受到相应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区域性气候条件的影响。
就我国南北方而言就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够说由于地理跨度较大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在某个区域内由于环境的不同也可能早就不同的建筑特点以及建筑风格。
这种广义性的地域建筑差异存在在我国各地,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一种文化,他们形成了当地人群喜爱的风格,是一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实用性建筑。
1.2狭义的建筑地域性建筑物的建设往往还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地段以及相应所在的地形进行建筑的合理设计,往往建筑的周边环境也是影响、制约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
面对不同区域所存在的不同生态观念以及地形面貌,将相应设计的建筑使他与周边的城市浑然成为一体,才是重要的。
城市建筑的合理布局对于整个区域性的影响也是显著的,面对建筑与自然存在的密切关系,建筑自身的体型、重量、布局等相应的彩色涂料的使用等都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功能,进行相关技术的优化整合,使其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够有效的制作出一个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个性精品。
不仅如此建筑的地域性特点与当地的发展历史也是密不可分的,这造就了当地符合其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
1.3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浅谈中国建筑地域性元素的挖掘
![浅谈中国建筑地域性元素的挖掘](https://img.taocdn.com/s3/m/7c855ffd102de2bd960588c4.png)
浅谈中国建筑地域性元素的挖掘对于地域性的概念,众多国内外的建筑师做出过许许多多不同阐释,而共同的特点就是主张建筑中应该存在地域特色,并以各种手法表达建筑的地域特色。
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百年的发展,这是一段中国建筑师不断探索、蜿蜒前行的道路,也伴随着“地域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和碰撞。
说到地域性,第一个让我认识到这个概念的是芬兰现代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
他对民族性、地域性的探索成就了众多体现芬兰特色的建筑和家具作品。
我大一时的大师作品赏析作业分析的就是他的玛利亚别墅,在其中,他对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当地材料的选用以及民族风格的建筑表达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很是感动。
而中国的众多建筑师也不乏对中国传统和当地特色的挖掘,邹德侬先生认为地域性建筑是“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崔恺先生说“表达设计应立足土地,建筑要接地气。
这里的土地不仅仅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也泛指饱含人文历史信息的文化沃土。
”;王小东先生指出“地域建筑是一种泛文化现象,即特定地域中空间的构成与该地域中的自然、历史、人文、原型空间密切地渗透在一起,是谓地域建筑”;何镜堂先生也指出“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的地形条件和周围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建筑师如能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段的大环境和具体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单纯从形式方面,很多建筑师从传统的古建筑或传统建筑中提取元素,加以再创造,从而形成融合古今的地域性建筑,即通过某些符号性的元素使建筑的地域性加以区分。
这也不妨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途径。
古建筑和传统建筑有很多符号性的标志和元素,在此加以整理以对日后的设计有些启发。
一、整体形式1、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庭院早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
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与文化特色
![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与文化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6d7c4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c.png)
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与文化特色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住所或工作场所,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份象征。
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都带有其地域性和文化特色,通过独特的设计和构造方式,展现出这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和艺术风貌。
一、东方的亭台楼阁东方文化的建筑风格以亭台楼阁为代表,其特色在于注重水景、山景和园林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注重居住空间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寺庙、皇宫和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则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和宇宙观的追求。
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材料大多是木料,以及瓦片和砖块作为屋顶材料。
色彩简洁而典雅,常见的是红色、绿色和金色。
日本的传统建筑同样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景观的塑造。
日本的寺庙和庭院设计十分精致,建筑和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和谐共生关系。
日本建筑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它们经常使用木材和竹子,屋顶则常常是用稻草编织而成。
二、欧洲的宏伟与繁复欧洲的建筑风格注重的是宏伟、庄重和精密的构造。
哥特式建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大而细致的尖顶和尖拱门,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富有神秘色彩。
巴洛克式建筑则注重对称和华丽的装饰,它常常为宫殿、教堂等建筑使用,展示了欧洲地区的繁荣和财富。
对比之下,地中海风格的建筑则更加轻盈和柔和。
它常见于地中海周边地区,如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
这种风格的建筑构造简单,常常是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窗户,反映出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沿岸的生活方式。
三、中东的奢华与精美中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的影响为特点,表达了当地人对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的推崇。
中东建筑常常包括清真寺、宫殿和市场,它们的设计注重对称和装饰,拱门和穹顶是其标志性特征。
中东建筑常常采用石材和陶瓷,以及金属制品作为装饰。
阿拉伯地区的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被称为摩尔式建筑。
摩尔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复杂的装饰和弯曲的拱门,它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伊斯兰艺术和摩尔文化。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精确和精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5e597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c.png)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会受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印度的宫殿建筑则反映了该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2. 历史性:建筑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
价值。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高峰,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反
映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理念和价值。
3. 社会功能性: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需求和功能密切相关。
建筑不仅是人们
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社交、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建筑文化的特征也
在于不同社会功能对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要求和表达。
4. 技术与材料: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会使用不同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反映了当
时的科技水平和可用资源。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利用大石块建造,而现代的摩天
大楼依靠钢结构和现代施工技术。
5. 艺术与表达:建筑文化是艺术和表达方式的一种,通过建筑形式、装饰和细节等表
达出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风格特征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
和审美观念的多样性。
地域主义建筑概述
![地域主义建筑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6ff5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8.png)
地域主义建筑概述一、定义与特点地域主义建筑是一种强调与特定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注重对当地材料、技术和传统的运用,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地域主义建筑的特点包括:1. 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地域主义建筑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表达,使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2. 适应性和灵活性:地域主义建筑强调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和资源条件,采用灵活的建筑设计手法,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3. 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地域主义建筑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
4. 富有地域特色和识别性:地域主义建筑的外观和空间布局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易于识别,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文化多样性。
二、历史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的思想和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创造出了丰富的地域性建筑。
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地域主义建筑逐渐受到关注和发展。
许多建筑师开始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主义倾向,强调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地域文化影响地域主义建筑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建筑产生影响。
例如,北欧地区的建筑注重保温和采光,南亚地区的建筑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因此,地域主义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建筑材料与技术地域主义建筑注重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建筑成本,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例如,在热带地区,地域主义建筑常常采用天然的遮阳材料和通风设计;在寒冷地区,则注重建筑的保温性能和能源效率。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地域主义建筑也开始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实现更高的能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现代地域主义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继承了地域文化的传统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创新。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b8fa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9.png)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本文概述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推动对徽派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与发展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徽派建筑的源头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一带)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徽州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帮,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在家乡兴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徽商的经济实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一时期,徽派建筑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包括白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表现,更是徽州地域文化的象征。
白墙黛瓦的色调简洁明快,体现了徽州人民朴素、纯净的审美追求;马头墙则象征着徽商“马到成功”的愿景,同时也具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则展现了徽州工匠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徽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气候: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景观的空间的虚实构成,种种成景特点,均是
使其所构成的建筑景观完全适合当地的气候变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文
化因子。
北方建筑景观的封闭、内向性;
江南建筑景观的通透、外向性以及岭南建筑景观的玲珑、群体性。
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使其建筑景观因成片的石墙而形成稳固坚实的空间体量;
黔贵地区潮湿炎热,建筑景观则多玲珑通透。
陕北高原为了抵抗干燥的风沙环境,将建筑景观多于山崖结合,有效的抵御了风沙的侵蚀以及干燥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却也将陕北人豪迈、质朴的文化内
涵贯彻于聚落景观的营造之中。
丰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从细部塑造与彰显了建筑景观的风格,或质
朴凝重、或轻盈通透。
与自然共存的长期生活中,各地域在建筑景观创作中已经形成了较统一的建筑
材料
中原皇室山水园林中的的木构建筑景观多取材精良木质,甚至远途运输,精雕
细琢以成景,尽显大气稳重之美;
西南建筑景观的木构景观建筑则往往在哪里兴建则就地取木,无过多修饰,展
示质朴之美。
滇西北地区因材而筑所构成的民居土生土长,沉积岩地貌使得当地人民对石材
有天生的亲近感,石砌建筑在人们世代繁衍继承下,逐步成为一种石文化因子,石的坚硬品质在他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念,并渗透于屋景之构
筑之中。
高山谷地地区则发展了更多元的建筑材料,使诸如粘土、毡布等特产材料的粗朴、原始感在建筑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质朴文化的本质体现。
黄土连天的崖土窑洞高坡上传诵的是秦、晋两地文化的朴实与至诚。
复合材料
的运用更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沙漠崖土成为石窟的主要应用材料,二镶嵌其
中的石窟寺则为木质,既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又渗透着中原建筑文化的体系,体
现的是文化的交融与共通。
建造技术:民居的建造技术更是因地制宜,连绵不断的屋檐叠合,通过或迎合
地势、或结合自然能源而产生技术手段,成为形式与功能结合紧密的特色聚落
景观。
大理白族民居中一种常见的山墙装饰——硬山式“封火檐”,用一种特制的薄
石板封住后檐和山墙的悬出部分,起到很好的防风作用。
在解决防风的基础上,硬山檐部处理呈现出变化的形态,成为白族民居特有的形式语言。
同样为防火作用的岭南大头旗镬耳屋,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使房屋呈规范
化的体量及布局,突出的耳墙却突破了空间界限,独特的形制蕴含着独占鳌头
的文化寓意,形成整体连贯起伏的聚落景观界面层次。
大理白族民居的“檐廊”、丽江纳西族民居的“厦子”以及中甸藏族土墙板屋
的“前廊”,均是满足既将阳光引入居住空间又不至于被其晒伤的“阴影空间”,呈现虚实对应的景观效果。
独特的生活习俗影响:人类的生活习俗,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已经成为一
个内容繁杂的体
系。
对于传统人类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农业文化展开,包括采猎文化、牧养文化、耕作文化等。
不同区域内部的各种文化产生了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因子,这些
文化因子对于当地生活聚落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影响。
游牧文化区的游动、游猎生活文化因子,使居住于此的人们习惯流动性极强的
生活方式,因其生活文化因子所形成的建筑景观,诸如蒙古毡房以及哈萨克木
屋散布草原之中,景观形态与存在状态具有着一定的流动性与变动性,因地广
人稀,聚落散点般点缀于苍茫大地上,如苍茫天幕中的云朵,与自然环境相应
成趣。
秦、晋文化区,质朴的黄土文化孕育出了靠山住山的乡土聚落景观。
秦地在垂
直崖面上开掘的土窑,利用冲沟、断崖直接挖掘,彷如山坡自然生长,透着朴
质的文化意蕴。
晋区临京畿腹地,受传统儒学思想浸润,就地成窑,但仍运用建筑围合形成院
落空间,保持了聚落的规整性与严格的家族凝聚意识。
以水为家,近水而居的生活习俗,结合对灵秀、剔透之美的追求与渴望,水文
化成为江南古镇建筑景观的主要核心,表现了独有的文化韵味。
关东地区寒冷多木,鄂伦春族取桦树皮建屋,防寒可移动,符合狩猎迁移生活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