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完整版1.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1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型、价值取向型、情感型、传统型。
1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违规违纪行为、违法和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1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教育和知识的社会构成的研究;二是教师常用的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的研究;三是课堂互动过程的问题。
1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_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1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重新界定情境定义、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1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班级风气、学习风气;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07秋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孔德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3、评价手段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6、传递功能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集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集单选题:题目:Z理论提出的背景是美国面临( )严重的挑战。
A.德国B.日本C.韩国参考选项:A题目: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有性别结构和( )要素构成。
A.阶级结构B.职业结构C.民族结构D.年龄结构参考选项:D题目:以下不属于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是( )。
A.学生自身变量因素B.课堂教学环境C.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科目的信念D.家庭的社会背景参考选项:D题目:现代管理学之父是( )。
A.彼得?德鲁克B.梅奥C.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参考选项:A题目:( )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
A.艾兹尼B.梅奥C.涂尔干D.科温参考选项:A题目:认为教育即文化或教育即高度的文化的学者是( )。
A.克罗伯B.帕森斯C.斯普兰格D.米德参考选项:C题目: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使后人对前人创造的社会文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 )。
A.教育活动B.文化活动C.社会活动D.政治活动参考选项:A题目:( )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A.政体B.领导制度C.组织制度D.工作制度参考选项:A题目:(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事业相对稳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涉及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任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A.教育管理体制B.教育经济体制C.教育财政体制D.教育办学体制参考选项:A题目: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接触类型一般多属于( )。
A.正式的B.非正式的C.低频率的D.非自然的参考选项:B题目: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社会现象C.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D. 教育制度答案:C2.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A. 杜威B. 斯宾塞C. 涂尔干D. 赫尔巴特答案:C3.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比较法答案:B4.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
A. 单向关系B. 双向关系C. 多向关系D. 无关系答案:B5. 教育的功能包括()。
A. 社会化功能B. 经济功能C. 政治功能D. 以上都是答案:D6.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
A. 教育的预期功能B. 教育的非预期功能C. 教育的显性功能D. 教育的潜在功能答案:B7. 教育的再生产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布劳尔B. 鲍尔斯C. 阿普尔D. 布迪厄答案:D8.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
A. 教育起点的均等B. 教育过程的均等C. 教育结果的均等D. 以上都是答案:D9.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
A. 传递文化B. 培养人才C. 促进社会流动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教育的筛选功能是指()。
A. 教育对个体进行分类和选拔B. 教育对个体进行培养和教育C. 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化D. 教育对个体进行激励和鼓励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C. 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D. 教育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答案:ABCD2.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
A. 功能主义理论B. 冲突理论C. 符号互动理论D. 社会资本理论答案:ABCD3.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
A. 传递社会文化B. 培养社会角色C. 促进个体发展D. 维护社会秩序答案:ABCD4. 教育的筛选功能包括()。
A. 社会分层B. 社会流动C. 社会控制D. 社会整合答案:ABC5. 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需要()。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A. 教育制度B. 教育政策C. 教育实践D. 教育理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A. 学校教育B. 家庭教育C. 职业教育D. 文学创作答案:D3.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具有以下哪种功能?A. 经济功能B. 政治功能C. 文化功能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 埃米尔·涂尔干B. 马克思·韦伯C. 赫伯特·斯宾塞D. 约翰·杜威答案:A5.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A. 实证研究B. 理论分析C. 历史比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在:A. 教育资源分配B. 教育机会获取C. 教育质量差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阶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教育选择B. 教育投入C. 教育成果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教育机会B. 教育内容C. 教育评价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是:A. 单向影响B. 双向互动C. 无关D. 不确定答案:B10.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文化资本主要指:A. 物质财富B. 社会关系C. 知识技能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机会、教育不平等、教育与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关系。
2. 教育社会学如何解释教育不平等?答案: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不平等是由社会结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网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成果。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教育社会学在当前社会中的意义。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教育制度B. 教育政策C. 教育技术D. 教育公平答案:C2.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哪位学者?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威D. 埃米尔·涂尔干答案:D3.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A. 单向影响B. 双向互动C. 无关D. 随机答案:B4. 教育机会均等化是指:A.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B. 教育结果的均等化C. 教育过程的均等化D. 教育目标的均等化答案:A5.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A. 传授知识B. 培养技能C. 塑造个性D. 所有选项答案:D6.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不包括: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实验研究D. 历史研究答案:C7.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 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分层B. 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反映C. 教育与社会分层无关D. 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强化答案:B8.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教育现象B. 社会现象C.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D. 教育制度答案:C9.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不包括:A. 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B. 分析教育的社会功能C. 提高教育质量D. 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10.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包括:A. 宏观视角B. 微观视角C. 历史视角D. 所有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制度、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化、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和社会变迁等。
2.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有什么区别?答案:教育社会学侧重于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作用,而教育学则更侧重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方法的研究。
3.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有哪些?答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个性、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等。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可编辑)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
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
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聊城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次级群体:2.角色失调:3.失误性教育问题:4.教育成层:参考答案,1.也称为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受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的情况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3.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又叫教育分层或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
二、简答1.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控制的产物?2.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及其功能。
3.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的特点:4.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什么?参考答案:1.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和意识形态2.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的组织,这是指:班级成员一般有未成年人组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发展。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
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有其自身的明显文化、心里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往往以班风体现出来。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形成之初,都属于松散的,偶然连接在一起的群体,但是班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功能:班级具有归属功能、角色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诊断与矫正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分层、文化传统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问题以及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等。
2.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并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逐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3.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所有公民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身体条件等因素,都应当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体现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4.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师生共同创造和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物质环境、制度安排等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5.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个体的知识技能、传播社会文化、维持社会稳定等方式服务于整个社会。
二、填空题1. 教育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答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2. _____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异。
答案:教育不平等。
3. _____理论认为,教育系统通过筛选和分类,强化了社会分层和阶级再生产。
答案: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4. _____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角色期待与其实际角色表现之间的差距。
答案:角色冲突。
5. 在_____理论视角下,学校被视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规章制度和层级结构。
答案:组织理论。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A. 教育政策的社会效果B.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C. 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D. 社会变迁对教育需求的影响答案:C2. 提出“教育是一种工具,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学者是()。
A. 涂尔干B. 布鲁纳C. 韦伯D. 杜威答案:A3. 下列关于教育社会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19.社会化失败: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目标的背离。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1.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
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4.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错。
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5.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
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6.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
错。
不能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应视为一种社会行为。
7.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关注的是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8.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错.是韦伯。
9.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对10.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
对11.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
对12.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错。
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13.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
未必。
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14.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错。
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15.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
错。
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16.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
错。
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17.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
隐性知识18.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
错。
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19.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错。
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20.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错。
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21.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材低用等是“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对22.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
错。
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而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23.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错。
一种失范性教育问题。
24.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改造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型将直接诱发教育失范。
错。
也可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25.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对26.过程性教育问题是指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
对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3.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4.简述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5.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其内容包括哪些?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6.简述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
✧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7.简述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学家萨色兰德提出,他认为所有的认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个体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该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犯罪动机就越强,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
8.简述手段—目标说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他认为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9.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10.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功能?✧教育改变了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在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教育年限的延长也在客观上推迟了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12.教育平等的含义.人即目的、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性对待原则四、论述题1、根据你的体会谈谈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从传统层面看在经济至上的社会,教师传统权威会因经济待遇较低而减少;✧从专业层面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专业权威的获得、巩固和发展变得困难;✧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2、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明星往往成为他们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各种明星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们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其影响方式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
✧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现象,加强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控制,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密切关注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做到前台与后台的一致;✧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4.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媒介对儿童现社会化、道德发展、学业成绩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看大众媒介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从负面看不健康的媒介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媒介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使儿童在社会学习方面无所适从;存在教育功能失调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
✧过多地将时间消磨在媒介上也会影响到学业时间。
5.试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对此的看法。
✧主要表现:✧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如贵族学校的出现等。
✧教育系统的外部原因:城乡差别、重男轻女思想、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别✧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制度化教育、应试教育、教育指导思想、学业成败标准✧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所限,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必然现象。
对此不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将它理解为教育上的平均主义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6.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等五个方面内容,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目前,在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教育平等问题上我们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活力的最初表现。
教育中的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通过合理的操作去控制教育中不公平的过程与结果。
当前解决教育中不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则之二是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
7.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提供专业服务✧具有专业自主✧接受专业教育✧信守专业道德有以上相近方面论述即可给分措施:针对以上原因提出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