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2.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明)张元忭②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古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古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题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尽”“入”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⑵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点评】【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

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随着中考的临近,语文学科中的诗词鉴赏也成了备考的重要环节。

为帮助广大初中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语文部编版编写了大量的专项练习题,以下将介绍其中一部分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填空题1. “白露未晞月先挂,鹤栖何处楼初凉。

”这两句诗的诗歌体裁是______诗。

答案:唐诗。

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

2.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诗中比喻意义最为明显的词是______。

答案:星。

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春天花开的情景,其中“星如雨”是比喻桃花落下的花瓣像雨点一样。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着手准备B. 着书立说C. 着实难为D. 着眼大局答案:C。

解析:这四个词语中,只有“着实难为”中的“着实”是作为副词使用的,表示“确实;真正”。

2. 下列诗句中,表现出父母深情的是: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答案:D。

解析:这句诗是《诗经》中的《小雅·鸡鸣》篇,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敬仰。

三、解答题1. 解析“蓝田生玉”的文化典故。

答案:历史上蓝田地区因盛产墨玉而得名,所以有“蓝田生玉”的说法。

“蓝田生玉”的含义是指人才济济,像蓝田地区盛产墨玉一样,人才济济地涌现。

这个成语在《史记》中有出现。

2. 说明“叶公好龙”的典故。

答案:相传春秋时期,叶公养一条盘盘龙于庭院中。

但是,他的大夫们为了防止叶公过于奢侈,称赞龙只是一条鱼而已。

叶公听到后非常生气,便对大家说:“人人都知道鱼,但对龙的了解却不多。

像你们这样不了解龙的人怎么称得起大夫?”故得“叶公好龙”的典故。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的部分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和解析。

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可以提高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更好地应对中考。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1)秋瑾(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秋瑾。

(2)“篱”,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

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意对即可。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秋瑾;⑵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分析】①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长溪、野水、鹧鸪啼”描摹声音,“阴云尽向西、天南行渐远”到“山山树里”,视线由远到近,几个关联的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①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意象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2)本诗是描写西湖的名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

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

拳,屈曲。

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风灯”“宿鹭”“”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4. 【甲】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①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

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元·许有壬春山碧。

诗成马上应相忆。

应相忆。

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衬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

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

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3.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蹲露。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

(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

(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

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

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②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A. 曹操《观沧海》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C. 王安石《登飞来峰》D. 文天祥《过零丁洋》(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分析】(1)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寒”是从触觉来写,“黑”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因此“寒”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则没有这种效果。

故不能改。

故答案为:⑴ B;⑵“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点评】⑴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

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

如“缓”:缓慢、慢慢。

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

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

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

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

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

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

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如: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

故答案为: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⑴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①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②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桁:通作“行”。

一桁,一带、一列。

②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③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⑤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解析】【分析】⑴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①正确;②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③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④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⑤正确。

⑴“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故答案为:⑴ 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⑴ 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⑴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5.下列诗句节选自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答案】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解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结合八个“呈给”句式及结尾句“我敬你/爱你!”可以体会出这部分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故答案为: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