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的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如下:
孔融让梨。

《弟子规》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故。

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巧遇梨园之主,他父亲的好友张公,给了他一棵梨树。

孔融和兄弟们吃梨时从不会争抢,而是排队拿最小的一个。

父亲好奇
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孔融是为了尊敬长辈。

因为古代长者为尊,所以
这一典故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

黄香温席。

典故来源于小黄香,在九岁时夏天就给父母挥扇,冬天
用身体给父母暖被窝。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句“晨则省”也是指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的生活起居。

囊萤映雪。

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学习;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读书学习,
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

程门立雪。

杨时在拜访老师时下了大雪,他和同学在门外等待老师,不畏严寒,虚心求教,这便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深刻内涵。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1我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弟子规》,要我从小了解国学,学习礼仪。

关于我学《弟子规》,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高兴的拿出好酒给全家人倒上,却不让我喝,我闹着也要尝一尝,妈妈就说:“悠悠,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

”我撅着嘴不服气的问:“为什么?我就是要喝嘛!”妈妈想了想说:“因为你学的《弟子规》上明文规定了小孩不能喝酒,‘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再也没有闹着要喝酒了。

很多次,妈妈叫我做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拖拉,要么是不理睬,要么就说:等一会儿。

就算妈妈用了“狮吼功”也没有用。

后来,我看到《弟子规》上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后来,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弟子规的故事2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

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

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

”“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这时,我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从我开始记事起,我听到有人说学它会使学生变成小绵羊。

我也不愿意学它当小绵羊。

”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说:“不对,《弟子规》能把野马训成会跑路的千里马。

”我不明白,马也能认识《弟子规》吗?爷爷说这是比喻,是说学了《弟子规》孩子,能让孩子从小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如何孝顺父母,尊重父母。

做错事了要敢于承担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_故事大全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_故事大全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阅读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

使我感悟最深New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篇一: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篇二:王羲之教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图文小故事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部分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中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篇1在我们班,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设了“少儿英才讲堂”我也是“英才”之一。

其中我们要讲《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编著的,将中华五千年来立身处世的准则,精微而独特地浓缩在短短的篇幅中。

许博斓,班里的中等生,这个学期老师奖给了他一次登上“英才讲堂”的机会,他讲的是《弟子规》中的:“无心非,民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如果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就叫“过错”,如果是明之故犯,便是罪恶。

虽然我们班每人都免费拥有一本《弟子规》,但他为了讲这12个字,为同学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他父亲又用自己的血汗钱专门为他买了一本《弟子规解读》,他引用了其中一个恰当的故事《曹操割发》。

这节课我听的非常入神。

我懂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如果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做,那是错上加错。

感人的事情还有。

张奕哲,主动申请主讲《弟子规》中的:“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表示你心不在焉;写出来的字如果潦草不工整,就表示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

为了讲好这一次课她专门请求父亲从太原邮购了一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出版的《钱文忠讲解弟子规》,这件事班里流传,全班都被她感动了她以响亮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言讲完了这节课,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微笑地走下了讲台。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字要正要写规范。

经典道理我懂得了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容易,老师有时说我写的字像“扁柿饼”我感到很惭愧。

我发奋以后一定要把只写正,摒弃浮躁,踏踏实实。

愿我们班“少儿英才课堂”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加经典的作品,领悟经典精神,健康成长。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孩子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经典读物,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很多人的教育都离不开读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弟子规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经典读物的深刻涵义。

一、“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不以善小而不为”,它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不要认为小事不值得去做。

有一个古代著名的闲散子弟,他很不爱学习,对仆人也很毒辣,经常欺负仆人,被人谴责教育。

他后来看了弟子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做一些小事,如扫地、擦桌子等,他相信只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它们在总和中是一份很重要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去努力做,你就能赢得成功。

二、“温故而知新”弟子规中也有一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学到新的东西。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但总是看不懂其中的道理。

后来过了一些年,他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他真正的领悟故事里的道理,总结出了自己的体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不断回顾积累,才能积攒足够的智慧。

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的意思是说,每天我们都要有所思考,才能让我们进步。

有一个小孩子,他每天都比别的孩子更努力,晚上也总是会做梦。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人在城市里找他,告诉他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长的小路,他可以选择路的左边或者右边。

在梦里,这个人告诉他,不管选择哪条路,都必须孜孜不倦地走完,才能受到众人的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险,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弟子规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懂得从小事做起,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不断总结反思;每天有所思考,不断向前迈进。

这些原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地去追求你所想要的东西。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我们来看看先人是怎样行孝道,以古为鉴,孝敬父亲母亲,为子女建立楷模。

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服侍母亲三年之久毫无牢骚,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固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敬,不论每日公事多么忙碌,都不忘去给母亲问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昼夜精心服侍,一步也未曾走开,从未睡过一个平稳觉。

每日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生怕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被传为千古美谈。

反观现代人唯恐很难做到亲身服侍年老有疾的父亲母亲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料,假如自己照料预计还得诉苦父亲母亲耽搁了工作。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导,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告假回家,探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究竟死不死啊 ?我就请了 7 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1 / 5这样的案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倒是真切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周代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憎恶闵子骞,冬季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倒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但是由于衣裳单薄,身体严寒,一个不当心,不觉失去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开初认为儿子太马虎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由。

回家后,再摸摸此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倒是温暖的棉花。

父亲的内心理解了,是后母凌虐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假如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人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思悔过,而变为了慈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故事集

《弟子规》故事集

《弟子规》故事集(一)弟子规之入则孝“百事孝为先”,“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年纪大的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最基本的就是知恩感恩,要先懂得孝。

陆绩怀橘古时候,有个六岁的小朋友,名叫陆绩,有一次跟他父亲去作客,主人招待他吃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把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临别时,跪拜礼谢主人,橘子掉了下来。

主人笑他说:“你这么贪吃!”陆绩就和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主人惊讶于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

虽然这是个不好的行为,但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到母亲。

由此可知,孝顺不分年龄,不分贵贱,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体贴父母,你就是孝顺。

卧冰求鲤从前,有一个叫王祥的山东人,家里很穷,父母都患了重病。

他整日整夜不脱衣服在床前侍奉父母,非常孝顺。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我非常想吃新鲜的活鲤鱼”。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

但是,王祥不顾这些,脱下衣服趴在冰面上要把河面上的冰化开,全身冻得通红。

也许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刚趴下,冰就裂了一道缝,然后就跳出了两条大鲤鱼。

王祥非常高兴,赶忙拿着鱼跑回家给妈妈做了。

妈妈吃过后,病果然好了。

(二)弟子规之出则弟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

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

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

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

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

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第一篇:弟子规背后的故事《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

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

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

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原意】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郯(读作tán)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

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

郯子看到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心里头很难过。

他听人说喝鹿乳可以强健身体、治愈眼疾,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郯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鹿乳。

回程途中,正巧遇上了猎户。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育读物,被誉为儒家启蒙教材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其中蕴含着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孝心感天。

在弟子规中,有一则关于孝顺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这个孤儿非常孝顺,每天都会亲自给祖母洗脚、捶背、煮饭,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一天,祖母生病了,孤儿日夜守在她的床前,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细心呵护着祖母,最终祖母病愈。

后来,这个孤儿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故事二,诚信为本。

在弟子规中,也有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小商贩,他一直以诚信经营,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的一个顾客付了一张银子,但是商贩却找不到零钱。

于是,他请顾客先把货拿走,等他找到零钱再来取。

顾客听了很感动,于是就把银子给了商贩,说,“你不用找了,这个银子就当是给你的。

”从此以后,这个商贩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商人。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但是父母却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点食物和物品。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好习惯。

他们知道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不容易,所以他们都很珍惜每一分钱。

长大后,这些孩子都成了很有本领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因为勤俭节约而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些故事都是弟子规中的经典之作,它们教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孝心感天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诚信为本告诉我们要诚信经营,勤俭节约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牢记这些故事,做一个孝顺、诚信、勤俭节约的人。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经典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而编写的。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并附带一些教育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第一条:父母呼,应立、立则听,听则顺,顺则昌,昌则休。

故事一:从前有个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听话,经常做爸爸妈妈的事情。

有一天,父亲站在门口喊他回家吃晚饭,小明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朝父亲伸出大拇指说:“爸爸,我听到了,我马上回家。

”故事二:小芳的父母非常忙碌,平时工作很晚才回家,所以很少能够陪小芳一起吃晚饭。

但每天晚上,小芳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去家门口等待父母的到来。

父母一到家,小芳立刻迎上去给他们递上拖鞋,并关心地问他们一天过得怎么样。

第二条:父母教,须敬、敬而听,听而徙,徙则有功。

故事一:小华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经常教小华一些知识。

每当父亲向小华讲解时,小华都会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聆听。

父亲感受到了小华的尊重和听从,非常欣慰。

故事二:小杰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她教小杰如何绘画。

小杰非常喜欢画画,每次母亲示范之后,小杰都会仔细地模仿和学习。

多年过去了,小杰的画技日益精湛,这都要归功于他对母亲教诲的尊重和倾听。

第三条:朝起早,夜眠迟,父母有事,不敢坐。

故事一:小红知道母亲每天早上要起早去做饭,为了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小红决定在每天早上帮助母亲。

她每天一早就起床,开始做早饭。

即使她知道自己不会做得很好,但她还是坚持站在厨房里,给母亲提供一切帮助。

故事二:小明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小明每天晚上都会等到父母回家,只有在他们休息之后,小明才敢坐下来。

他知道父母辛苦工作,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省去一点麻烦。

第四条:称尊长,体恭敬,加朝服,拜见听。

故事一:小华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有威严的长者,在小华心中,祖父就像一个偶像一样。

每次小华见到祖父时,都会主动向他问好,并且会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1. 孝敬父母。

从前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孝顺父母,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母做家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父母对他非常满意,孩子也因此获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赞扬。

2. 尊重师长。

有一位学生,他对老师非常尊敬,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老师有问必答,从不敢懈怠。

最终,他不仅学业有成,还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校长的表扬。

3. 尊重长辈。

有一次,一个小孩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人,他连忙上前扶起老人,诚恳地向老人道歉。

老人看到他的诚意,也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4. 尊重他人。

有一对兄弟,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们总是礼貌待人,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5. 勤俭节约。

有一个孩子,他从小就学会了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不浪费食物。

他的家人都很欣赏他的品质,认为他是个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6. 诚实守信。

有一次,有人丢了东西,这个孩子捡到了,他主动找到失主,把东西归还给了他。

失主非常感激他的诚实,还送给他一份礼物。

7. 尊敬老人。

有一位老人过马路时摔倒了,这个孩子见状连忙上前扶起老人,送他回家,并照顾他一段时间。

老人非常感激他的帮助,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孙子一样宠爱。

8. 爱护小动物。

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他经常去喂食街上的流浪猫狗,还会带它们去看兽医。

他的善良行为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9. 关心弱小。

有一次,这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被欺负,他毫不犹豫地上前去帮助,让小朋友摆脱了困境。

这样的行为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小英雄。

10. 勇敢正义。

有一次,这个孩子看到有人在偷东西,他毫不犹豫地报了警。

警察赶到现场后,成功抓获了小偷,孩子因此得到了警察的表扬和奖励。

11. 学会宽容。

这个孩子曾经和同学发生过矛盾,但他主动和解,不计较过去的事情,重新和好如初。

这样的宽容让他的朋友们更加尊敬他。

12. 学会感恩。

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对父母说一声谢谢,他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教育读物,它以教育子女为宗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许多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传
递了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领略一些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弟子问礼。

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常常问师傅孔子有关礼仪的问题。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弟子何为不得不学,不得不问?”孔子回
答说,“不得已而学,不得已而问,这就是学问的开始。

”颜渊听
后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勤奋地学习礼仪。

故事二,弟子患难。

孔子曾经告诉弟子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
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勤奋好学。

后来他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对他说,“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
会有所成就。

”颜渊听后倍感鼓舞,他不仅康复了,而且更加刻苦
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故事三,弟子尊师。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尊师的故事。

有一位叫做季路的弟子,他非常尊敬孔子,时刻以孔子为榜样。

有一次,季路对孔子说,“弟子有不孝之行,无地葬身。

”孔子听后感慨万分,他告诉季路,“尊敬师长,是为人之本。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

这些故事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勤奋好学、尊师
重道、团结友爱等等。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宝
贵遗产,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教育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
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人才。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1. 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教育弟子时,曾经问孩子们是否都知道弟子规。

孩子们都回答:“知道。

”孔子又问是否都能按照弟子规去做,孩子们却都回答:“不能。

”这个典故表达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和教育的重要性。

2. 忠言逆耳孟子曾经劝告齐国君主,称他的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君主听后非常愤怒,但孟子却坚持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有时候忠言逆耳,但却是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

3.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目的是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鲁班七梦传说中的木匠鲁班在梦中得到了七种木工技巧的启示,从而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木匠。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努力和刻苦的工作可以带来成功和成就。

5. 鲁迅的教育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不能等待。

”这个典故表达了鲁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迫切性。

6. 孙中山的教育理念孙中山提出了“救亡、立志、自强”的三大教育理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立志奋发和自强不息。

7. 墨子的爱人教育墨子强调爱人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和谐社会。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爱和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8. 孟子的仁爱孟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爱之心。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仁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标。

9.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劳动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 雅典的希腊教育古希腊雅典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注重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培养。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里的故事1、文质彬彬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

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

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

但如果时间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

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2、晨昏定省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希望同学们要有「文王能够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古人!3、陆绩怀橘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4、老莱斑衣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现今很多青少年喜爱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味跟着感觉走,一旦发生车祸,常使自己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父母,造成许多不幸的家庭。

若经常想到父母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5、潘京孝母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6、闵损芦衣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

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

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7、亲尝汤药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

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的最好写照。

也是提醒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一个砥砺石。

8、百里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

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

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

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

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9、泰伯让位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

当周文王(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

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

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10、百忍成家唐朝张公艺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乐融融。

皇帝路过,仰慕他治家整齐,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先生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 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忍让,而得以维持。

这就是有名的「百忍成家」。

11、古时称谓古时候「名」是父母所取,成年以后则另外取「字」或是「号」。

同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重至圣先师孔子,遇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原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重。

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画写为「」。

至于孔子的朋友同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

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白称呼的规矩,就能体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交谈的对象背景,更容易走入经文世界。

12、曾国藩教子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是一位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

他很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多忙,一定给家人写信,从祖父母、父母、兄弟到儿子,都有家书问候。

尤其给儿子纪泽及纪鸿的信中,不知多少次提醒他们要「早起」,以保存祖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

13、子路不耻恶衣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

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

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

」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

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14、周处除三害东晋时,有名的「周处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难除的第二害反而是周处本身。

他平时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危害地方。

起初他自己不知道被列为三害之一,后来知道了,就很惭愧,决心改过,不只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师求学,从军报国。

周处「过能改,归于无」一发觉自己的罪状,决不掩饰,立刻拜师改过自新,这真是大智慧大气魄啊!15、李斯害韩非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

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非常欣赏,恨不得早日相见。

直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

秦王和他谈过话后,更加欢喜。

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故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

韩非想要陈述冤情,可惜没有机会表白,就这样枉死狱中。

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同样没有机会申冤,被腰斩而死。

常言「天道好还」,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16、宋宏念旧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妹妹湖阳公主的夫婿刚去世,她就看中了朝中另一位大臣宋宏,要光武帝为他作媒说亲。

宋宏回答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光武帝听了,就知婚事难成。

宋宏的不攀权贵,正是一位念旧的厚道君子呀!17、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完成外交任务,功劳很大。

赵王便封他为上卿的官职,位居武将廉颇之上。

廉颇自认出生入死,为赵国攻城野战,功劳更大。

而蔺相如只不过逞口舌之能,怎能和他相比呀!所以廉颇心中忿忿不平,故意为难蔺相如,但蔺相如却躲着他,不和他起冲突。

有一次,蔺相如的部属看不过去,就说:「廉将军故意为难您,一般人都觉得无法忍受,而您却处处让他,好像很怕他的样子,实在一点尊严都没有呀!」蔺相如却说:「现在赵国正受强秦威胁,如果赵国文武大臣冲突,国家将会分崩离析,外强必然入侵,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消息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认有错,立刻背着责打用的荆棘,登门请罪。

蔺相如一见,赶快解去他所背负的荆棘,两人不但和好,还结成生死不渝的刎颈之交。

这则「将相和」也成为历史上传颂不朽的美谈。

蔺相如不怀藏私人怨恨,以大局为重的言行,值得我们来学习。

18、曾国藩读书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他读书有个习惯,所谓「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

书桌只摆一本现在要读的书,则注意力全都会集中在这本书上。

有很多人,书桌上摆满了要读的书,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两个小时下来,每一本书都翻过了,好像摆地摊一样,通通摊在眼前,结果没有一本是读完的。

古今善于读书的人,一书在手,通本读完,正是把握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的读书原则。

19、柳公权笔谏唐朝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先生,他的字挺直苍劲,有一股正气澎湃的气势,这跟他安守本分,正直不阿的个性有关。

有一次皇帝唐穆宗问他:「如何用笔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他回答说:「用笔的重点在心,心如果正,用笔自然就能正。

」穆宗平日生活散漫,施政邪僻不正,听了柳公权的一番话后,穆宗知道这是劝谏自己的意思,便立刻端正仪容,这就是有名的「笔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