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无怨言,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顺,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每天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被传为千古佳话。

反观现代人恐怕很难做到亲自服侍年迈有疾的父母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顾,如果自己照顾估计还得抱怨父母耽误了工作。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全部故事

弟子规全部故事

弟子规全部故事弟子规全部故事篇一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小故事]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小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时,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

孙叔敖大吃一惊,因为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它就会死去。

孙叔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自己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的。

于是他就把两头蛇砸死深埋了。

孙叔敖回到家里后,哭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笑了:“孩子,你死不了,因为在危险时还想着别人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小故事]齐王派长相普通的晏婴出师楚国。

楚王想侮辱晏婴个矮,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小门让他进。

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里进去。

”楚国人一听,忙打开城门让晏婴竟区了。

见到晏婴,楚王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个规矩:上等国派上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对晏婴肃然起敬。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小故事]王昭远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统帅,平时他骄傲自大,总以诸葛亮自比,经常吹嘘说:“只要我手握铁如意,坐着太平车就可指挥大军,一统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军攻打后蜀。

后蜀派王昭远率军抵抗,平时趾高气昂的王昭远由于指挥失当,使后蜀的军队一溃千里,王昭远自己也做了宋军的俘虏。

结果,王昭远自比诸葛亮要一统天下的大话,成为了历史上的笑柄。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小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想大夫祁黄羊请教:“你看谁能胜任南阳县令的职位?”“解狐。

”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能去担当县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呀。

”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行?”祁黄羊说“祁午。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你问我谁能当军事长官,也没问谁是我的儿子呀?”祁黄羊就是这样,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他只推举有贤能的人。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如下:
孔融让梨。

《弟子规》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故。

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巧遇梨园之主,他父亲的好友张公,给了他一棵梨树。

孔融和兄弟们吃梨时从不会争抢,而是排队拿最小的一个。

父亲好奇
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孔融是为了尊敬长辈。

因为古代长者为尊,所以
这一典故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

黄香温席。

典故来源于小黄香,在九岁时夏天就给父母挥扇,冬天
用身体给父母暖被窝。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句“晨则省”也是指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的生活起居。

囊萤映雪。

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学习;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读书学习,
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

程门立雪。

杨时在拜访老师时下了大雪,他和同学在门外等待老师,不畏严寒,虚心求教,这便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深刻内涵。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
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 yǒuyúlì zéxuéwén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易解:《弟子规》所讲述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 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做事小 心谨慎,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 的人,做好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 习文献。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再广泛来讲, “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 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 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 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 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 的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
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故事8: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 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 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 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 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 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 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 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 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 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故事3: 孟 母 断 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 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 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 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 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 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 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 代大师。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图文释义:《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图文小故事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教育读物,它以教育子女为宗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许多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传
递了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领略一些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弟子问礼。

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常常问师傅孔子有关礼仪的问题。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弟子何为不得不学,不得不问?”孔子回
答说,“不得已而学,不得已而问,这就是学问的开始。

”颜渊听
后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勤奋地学习礼仪。

故事二,弟子患难。

孔子曾经告诉弟子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
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勤奋好学。

后来他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对他说,“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
会有所成就。

”颜渊听后倍感鼓舞,他不仅康复了,而且更加刻苦
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故事三,弟子尊师。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尊师的故事。

有一位叫做季路的弟子,他非常尊敬孔子,时刻以孔子为榜样。

有一次,季路对孔子说,“弟子有不孝之行,无地葬身。

”孔子听后感慨万分,他告诉季路,“尊敬师长,是为人之本。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

这些故事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勤奋好学、尊师
重道、团结友爱等等。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宝
贵遗产,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教育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
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人才。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

弟d ì子z ǐ规ɡu ī【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 孔 子 讲 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z ǒn ɡ 叙x ù】弟d ì 子z ǐ 规ɡu ī 圣sh èn ɡ 人r én 训x ùn 首sh ǒu 孝xi ào 悌t ì 次c ì 谨j ǐn 信x ìn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孩子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经典读物,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很多人的教育都离不开读弟子规。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弟子规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经典读物的深刻涵义。

一、“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不以善小而不为”,它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不要认为小事不值得去做。

有一个古代著名的闲散子弟,他很不爱学习,对仆人也很毒辣,经常欺负仆人,被人谴责教育。

他后来看了弟子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做一些小事,如扫地、擦桌子等,他相信只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它们在总和中是一份很重要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去努力做,你就能赢得成功。

二、“温故而知新”弟子规中也有一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学到新的东西。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但总是看不懂其中的道理。

后来过了一些年,他又读了一遍,这一次他真正的领悟故事里的道理,总结出了自己的体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不断回顾积累,才能积攒足够的智慧。

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的意思是说,每天我们都要有所思考,才能让我们进步。

有一个小孩子,他每天都比别的孩子更努力,晚上也总是会做梦。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人在城市里找他,告诉他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长的小路,他可以选择路的左边或者右边。

在梦里,这个人告诉他,不管选择哪条路,都必须孜孜不倦地走完,才能受到众人的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险,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弟子规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懂得从小事做起,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不断总结反思;每天有所思考,不断向前迈进。

这些原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地去追求你所想要的东西。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 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zh āng 劭sh ào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鲊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为您介绍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帮助您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第一则:弟子规的来历弟子规的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徐孺子。

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儿童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共分为十二个部分,包括了108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包含一条教育孩子的原则。

第二则:尊敬父母弟子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尊敬父母。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不懂事,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最后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尊重和听从父母的重要性。

第三则:孝敬长辈孝敬长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弟子规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帮助老人过马路的情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会了尊重和关爱年长者。

第四则:友善待人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待人接物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帮助别人是一种友善、无私的行为。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五则:珍惜食物弟子规中还有关于珍惜食物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吃完饭后不剩一粒米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粮食的珍贵,教育我们要懂得节约和珍惜。

第六则:端正态度弟子规中有关于端正态度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与人交往时态度不端正,最后遭到了别人的误解和讥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会了要保持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和事。

第七则:勤奋好学弟子规中有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和进步。

第八则:诚实守信弟子规中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在考试中作弊,最后被老师发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始终保持诚实的品质。

第九则:正直坦率弟子规中有关于正直坦率的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育读物,被誉为儒家启蒙教材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其中蕴含着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孝心感天。

在弟子规中,有一则关于孝顺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这个孤儿非常孝顺,每天都会亲自给祖母洗脚、捶背、煮饭,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一天,祖母生病了,孤儿日夜守在她的床前,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细心呵护着祖母,最终祖母病愈。

后来,这个孤儿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故事二,诚信为本。

在弟子规中,也有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小商贩,他一直以诚信经营,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的一个顾客付了一张银子,但是商贩却找不到零钱。

于是,他请顾客先把货拿走,等他找到零钱再来取。

顾客听了很感动,于是就把银子给了商贩,说,“你不用找了,这个银子就当是给你的。

”从此以后,这个商贩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商人。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但是父母却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点食物和物品。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好习惯。

他们知道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不容易,所以他们都很珍惜每一分钱。

长大后,这些孩子都成了很有本领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因为勤俭节约而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些故事都是弟子规中的经典之作,它们教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孝心感天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诚信为本告诉我们要诚信经营,勤俭节约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牢记这些故事,做一个孝顺、诚信、勤俭节约的人。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经典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而编写的。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并附带一些教育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第一条:父母呼,应立、立则听,听则顺,顺则昌,昌则休。

故事一:从前有个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听话,经常做爸爸妈妈的事情。

有一天,父亲站在门口喊他回家吃晚饭,小明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朝父亲伸出大拇指说:“爸爸,我听到了,我马上回家。

”故事二:小芳的父母非常忙碌,平时工作很晚才回家,所以很少能够陪小芳一起吃晚饭。

但每天晚上,小芳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去家门口等待父母的到来。

父母一到家,小芳立刻迎上去给他们递上拖鞋,并关心地问他们一天过得怎么样。

第二条:父母教,须敬、敬而听,听而徙,徙则有功。

故事一:小华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经常教小华一些知识。

每当父亲向小华讲解时,小华都会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聆听。

父亲感受到了小华的尊重和听从,非常欣慰。

故事二:小杰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她教小杰如何绘画。

小杰非常喜欢画画,每次母亲示范之后,小杰都会仔细地模仿和学习。

多年过去了,小杰的画技日益精湛,这都要归功于他对母亲教诲的尊重和倾听。

第三条:朝起早,夜眠迟,父母有事,不敢坐。

故事一:小红知道母亲每天早上要起早去做饭,为了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小红决定在每天早上帮助母亲。

她每天一早就起床,开始做早饭。

即使她知道自己不会做得很好,但她还是坚持站在厨房里,给母亲提供一切帮助。

故事二:小明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小明每天晚上都会等到父母回家,只有在他们休息之后,小明才敢坐下来。

他知道父母辛苦工作,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省去一点麻烦。

第四条:称尊长,体恭敬,加朝服,拜见听。

故事一:小华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有威严的长者,在小华心中,祖父就像一个偶像一样。

每次小华见到祖父时,都会主动向他问好,并且会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1. 孝敬父母。

从前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孝顺父母,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母做家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父母对他非常满意,孩子也因此获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赞扬。

2. 尊重师长。

有一位学生,他对老师非常尊敬,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老师有问必答,从不敢懈怠。

最终,他不仅学业有成,还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校长的表扬。

3. 尊重长辈。

有一次,一个小孩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人,他连忙上前扶起老人,诚恳地向老人道歉。

老人看到他的诚意,也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4. 尊重他人。

有一对兄弟,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们总是礼貌待人,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5. 勤俭节约。

有一个孩子,他从小就学会了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不浪费食物。

他的家人都很欣赏他的品质,认为他是个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6. 诚实守信。

有一次,有人丢了东西,这个孩子捡到了,他主动找到失主,把东西归还给了他。

失主非常感激他的诚实,还送给他一份礼物。

7. 尊敬老人。

有一位老人过马路时摔倒了,这个孩子见状连忙上前扶起老人,送他回家,并照顾他一段时间。

老人非常感激他的帮助,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孙子一样宠爱。

8. 爱护小动物。

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他经常去喂食街上的流浪猫狗,还会带它们去看兽医。

他的善良行为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9. 关心弱小。

有一次,这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被欺负,他毫不犹豫地上前去帮助,让小朋友摆脱了困境。

这样的行为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小英雄。

10. 勇敢正义。

有一次,这个孩子看到有人在偷东西,他毫不犹豫地报了警。

警察赶到现场后,成功抓获了小偷,孩子因此得到了警察的表扬和奖励。

11. 学会宽容。

这个孩子曾经和同学发生过矛盾,但他主动和解,不计较过去的事情,重新和好如初。

这样的宽容让他的朋友们更加尊敬他。

12. 学会感恩。

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对父母说一声谢谢,他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儿童弟子规故事

儿童弟子规故事

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都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老百姓,汉文帝服侍母亲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弟子:学生规:规矩圣人:圣贤的人,古代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人叫做圣人。

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训:教诲孝:孝顺父母悌:有爱兄弟姐妹谨:做事谨慎信:讲信用,诚实泛:广泛的,博大的。

爱:有爱心,有慈悲的心。

众:很多人。

(要有博爱之心,自己有时间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别的小朋友)亲:亲近。

仁:仁德,品德高尚的人。

亲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余力,则学文:余:多余。

力:精力。

文:文化典籍。

首先要有道德品行,要先孝顺,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为人讲究诚信做事谨慎真诚,同时有仁爱之心。

这些都做到了才开始学习别的东西。

说古论今:1、舜的故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

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

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

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

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

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

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总结:舜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即使他的父母对他这么不好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们好,这就是古人说的以德报怨什么叫以德报怨?就是不去记别人对你不好的地方,反而尽量对别人好一些,小朋友们平时之间不要计较太多。

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是我们的本分。

要做到的就是“孝”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重点在适当,怎么适当的惩罚呢?用正直的心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报答恩德。

2、晏殊的故事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十三岁时,他已学贯古今,比许多成年人还博学多才。

这一年,朝中重臣张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乡视察旱灾,他发现晏殊极有文采,就将他带往京城举荐给了宋真宗赵恒。

当时,正赶上进士殿试,宋真宗就让晏殊与其他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试卷发到手后,晏殊仔细阅读试题,结果他发现试题上要求作的赋自己十几天前刚写过,当时他写的这篇赋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致的评价是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内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将这篇赋原封不动地默写在考卷上,一定会得到宋真宗的青睐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

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给他。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当场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特许他进入皇宫读书。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没有这样做。

所以我是有愧于皇上夸奖的北宋晏殊诚实的故事故事。

”宋真宗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便让他当了宰相。

总结: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无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偿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城事死者如事生解读:呼:呼唤,召唤应:答应。

缓:迟缓命:命令行:行动懒:懒散教:教导,教诲须:应该,必须敬:恭恭敬敬责:责备顺:恭顺承:承接,接受冬:冬天温:温暖凊:凉爽(qing)晨:清晨,早晨省:向父母问安昏:黄昏,傍晚定:安定,服侍父母安睡谈古论今:1、朱寿昌的故事朱寿昌字康叔,是扬州天长县人。

因父亲朱巽(xùn)的荫庇任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

州濒临重湖,有很多水盗。

朱寿昌登记民船,刻下姓名,让他们互相窥伺侦察,出入一定要报告。

水盗出先,验明船的方向穷追讨伐他们,水盗逐渐消除,别的郡都加以效法。

富弼、韩琦任宰相,派使者到四方宽缓体恤民力,选择朱寿昌出使湖南。

有人说邵州可以设置冶匠采金,皇上下诏动工。

朱寿昌说邵州接近蛮人地区,金矿如果被开发,蛮人必定会争抢,从此边境恐怕生出很多是非,况且废掉几百顷良田,不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办法,皇上下诏立即停止了这件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多次杀人,依仗钱财和势力没有被判死罪。

到这时,又杀了人却贿赂他的里人出来接受审讯。

已经判罪定案,朱寿昌发现其中的奸诈,把囚犯带出来责问他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的女儿为媳妇,并且让你的儿子做女婿,所以你代他受罪,有这种事吗?”囚犯脸色动了一下,就又指责他说:“你就要死了,书券上把你的女儿作为婢女,把钱说成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又不让你的儿子做女婿,你又能怎么样呢?”囚犯醒悟,泪流满面,说:“我差一点错死。

”就把实情说了。

朱寿昌立即把雍子良抓来法办了。

郡里称赞他是神人,蜀地人至今传颂他。

朱寿昌的母亲刘氏,是朱巽的妾。

朱巽守京兆时,刘氏正在怀孕而离家出走。

朱寿昌出生几年后才回到父亲家里,母子有五十年没有相见。

他走遍四方寻找他的母亲没有找到,饮食很少喝酒吃肉,一说起就流泪。

用浮屠的方法灼背烧顶,刺血写佛经,只要力所能及的,他没有不做的。

神宗熙宁初年,他和家里人告别,丢掉官职进入秦地,说:“不见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

”于是在同州找到了他的母亲。

刘氏时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嫁给党氏生有几个孩子,他全都把他们迎回来。

京兆钱明逸把他的事情报告上去,皇上下诏让他回来担任原来的官职。

从此他以孝闻名天下。

从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都争着写诗赞美他。

朱寿昌因为要供养母亲的缘故,请求做河中府通判。

几年后母亲去世,朱寿昌守丧几乎双目失明。

埋葬了母亲之后,有白鸟聚聚在墓上。

抚养同母的弟妹更加深厚。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积功升官至司农少卿,改为朝议大夫,迁为中散大夫,去世,时年七十岁。

朱寿昌勇于为义,解救别人的危急没有什么吝惜的,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他的天性就是这样。

2、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总结: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子情深,和父母在一起是古人最期待的。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你们身边会怎样?会不会感觉不开心?想念他们呢?爸爸妈妈喊你的时候要及时答应,爸爸妈妈让做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拖拉拉的。

如果你叫妈妈没有及时答应你,你会不会很着急?3、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

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

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

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

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

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

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