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对应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对应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对应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根据《弟子规》的内容,有一些经典的故事可以与之对应:
1. "父母恩深似海":这是弟子规中强调尊敬父母的教诲。

相传
古时候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每天早上都会亲手为父母准备温暖的水和洗脸用品,然后等待他们起床洗脸,直到他们离开床铺再离开,这样他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2. "友谊的力量":弟子规中教导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迷路了,但他的好朋友一直陪伴着他直到找到回家的路,他们的友谊在困难时刻得到了验证。

3. "诚实为上":弟子规中提倡诚实正直。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
他店铺里的秤不准,但他并没有作弊,而是主动告诉客人秤的问题并补偿他们。

他的诚实赢得了客人们的尊重和长期的买卖。

4. "孝敬师长":弟子规中教导尊敬和孝顺师长。

传说中有一个
学生非常尊敬他的老师,每天早上他都自愿地帮助老师清理教室和备课,老师非常感动,并且激发了他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弟子规中的道德原则,并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觉悟。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弟子规中对应的小故事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礼的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

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

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1. 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教育弟子时,曾经问孩子们是否都知道弟子规。

孩子们都回答:“知道。

”孔子又问是否都能按照弟子规去做,孩子们却都回答:“不能。

”这个典故表达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和教育的重要性。

2. 忠言逆耳孟子曾经劝告齐国君主,称他的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君主听后非常愤怒,但孟子却坚持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有时候忠言逆耳,但却是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

3.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目的是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鲁班七梦传说中的木匠鲁班在梦中得到了七种木工技巧的启示,从而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木匠。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努力和刻苦的工作可以带来成功和成就。

5. 鲁迅的教育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不能等待。

”这个典故表达了鲁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迫切性。

6. 孙中山的教育理念孙中山提出了“救亡、立志、自强”的三大教育理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立志奋发和自强不息。

7. 墨子的爱人教育墨子强调爱人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和谐社会。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爱和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8. 孟子的仁爱孟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爱之心。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仁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标。

9.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劳动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 雅典的希腊教育古希腊雅典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注重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培养。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如下:
孔融让梨。

《弟子规》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故。

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巧遇梨园之主,他父亲的好友张公,给了他一棵梨树。

孔融和兄弟们吃梨时从不会争抢,而是排队拿最小的一个。

父亲好奇
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孔融是为了尊敬长辈。

因为古代长者为尊,所以
这一典故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

黄香温席。

典故来源于小黄香,在九岁时夏天就给父母挥扇,冬天
用身体给父母暖被窝。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句“晨则省”也是指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的生活起居。

囊萤映雪。

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学习;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读书学习,
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

程门立雪。

杨时在拜访老师时下了大雪,他和同学在门外等待老师,不畏严寒,虚心求教,这便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深刻内涵。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对此就由小编给大家认真整理好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的相关内容,以便提供给各位参考。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篇(1)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译文]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

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小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

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

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译文]长辈呼唤人时,如果你听到了,应马上帮他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而你能做长辈吩咐的事,就应该前去照应。

[小故事]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

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

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

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译文]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齐国宰相晏婴有位车夫叫吕成,他依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

有一次吕成回到家中妻子表示要离开他。

吕成很吃惊地问:“我为宰相赶车,多体面啊!不愁吃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妻子说:“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车夫啊,你看晏大人虽然贵为宰相,但从没有像你那样的招摇和炫耀……”听完妻子的批评,吕成很惭愧。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故事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故事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故事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故事导语:《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及解释故事,欢迎借鉴!《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

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

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淨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閒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慼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汎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僕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馀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终弟子规易解◎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

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故事(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篇1在我们班,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设了“少儿英才讲堂”我也是“英才”之一。

其中我们要讲《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编著的,将中华五千年来立身处世的准则,精微而独特地浓缩在短短的篇幅中。

许博斓,班里的中等生,这个学期老师奖给了他一次登上“英才讲堂”的机会,他讲的是《弟子规》中的:“无心非,民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意思是:如果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就叫“过错”,如果是明之故犯,便是罪恶。

虽然我们班每人都免费拥有一本《弟子规》,但他为了讲这12个字,为同学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他父亲又用自己的血汗钱专门为他买了一本《弟子规解读》,他引用了其中一个恰当的故事《曹操割发》。

这节课我听的非常入神。

我懂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如果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做,那是错上加错。

感人的事情还有。

张奕哲,主动申请主讲《弟子规》中的:“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表示你心不在焉;写出来的字如果潦草不工整,就表示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

为了讲好这一次课她专门请求父亲从太原邮购了一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出版的《钱文忠讲解弟子规》,这件事班里流传,全班都被她感动了她以响亮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言讲完了这节课,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微笑地走下了讲台。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字要正要写规范。

经典道理我懂得了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容易,老师有时说我写的字像“扁柿饼”我感到很惭愧。

我发奋以后一定要把只写正,摒弃浮躁,踏踏实实。

愿我们班“少儿英才课堂”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学到更加经典的作品,领悟经典精神,健康成长。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教育读物,它以教育子女为宗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许多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传
递了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领略一些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弟子问礼。

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常常问师傅孔子有关礼仪的问题。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弟子何为不得不学,不得不问?”孔子回
答说,“不得已而学,不得已而问,这就是学问的开始。

”颜渊听
后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勤奋地学习礼仪。

故事二,弟子患难。

孔子曾经告诉弟子们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叫做颜渊的弟子,他
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勤奋好学。

后来他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对他说,“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
会有所成就。

”颜渊听后倍感鼓舞,他不仅康复了,而且更加刻苦
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

故事三,弟子尊师。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尊师的故事。

有一位叫做季路的弟子,他非常尊敬孔子,时刻以孔子为榜样。

有一次,季路对孔子说,“弟子有不孝之行,无地葬身。

”孔子听后感慨万分,他告诉季路,“尊敬师长,是为人之本。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

这些故事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比如勤奋好学、尊师
重道、团结友爱等等。

弟子规里的经典故事,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宝
贵遗产,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教育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
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人才。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

弟d ì子z ǐ规ɡu ī【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 孔 子 讲 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z ǒn ɡ 叙x ù】弟d ì 子z ǐ 规ɡu ī 圣sh èn ɡ 人r én 训x ùn 首sh ǒu 孝xi ào 悌t ì 次c ì 谨j ǐn 信x ìn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弟子规故事及解释

弟子规故事及解释

弟子规故事及解释弟子规故事及解释《弟子规》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故事及解释,欢迎参考阅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 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和典故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和典故

《弟子规》全文如下: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典故:
1. 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见着不吱声。

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

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 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施礼再喝酒。

” 钟
繇又问:“喝酒为什么不施礼?” 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

” 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这个典故说明了饮酒时要遵守礼仪,而偷酒喝则不合乎礼。

以上只是《弟子规》部分内容的解释和典故示例,如需获取更多内容,建议查阅原文或相关注释资料。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我们来看看先人是怎样行孝道,以古为鉴,孝敬父亲母亲,为子女建立楷模。

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服侍母亲三年之久毫无牢骚,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固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敬,不论每日公事多么忙碌,都不忘去给母亲问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昼夜精心服侍,一步也未曾走开,从未睡过一个平稳觉。

每日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生怕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被传为千古美谈。

反观现代人唯恐很难做到亲身服侍年老有疾的父亲母亲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料,假如自己照料预计还得诉苦父亲母亲耽搁了工作。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导,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告假回家,探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究竟死不死啊 ?我就请了 7 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1 / 5这样的案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倒是真切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的故事大全周代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憎恶闵子骞,冬季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倒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但是由于衣裳单薄,身体严寒,一个不当心,不觉失去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开初认为儿子太马虎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由。

回家后,再摸摸此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倒是温暖的棉花。

父亲的内心理解了,是后母凌虐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假如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人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思悔过,而变为了慈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_精校精排版

《弟子规》全文拼音解释及对应故事_精校精排版

弟dì 子zǐ 规ɡuī【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zǒng 叙x ù】弟d ì 子z ǐ 规ɡuī 圣shènɡ 人rén 训xùn 首shǒu 孝xiào 悌t ì 次c ì 谨j ǐn 信x ìn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5篇)第一篇:弟子规背后的故事《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

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

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

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原意】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郯(读作tán)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

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

郯子看到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心里头很难过。

他听人说喝鹿乳可以强健身体、治愈眼疾,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郯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鹿乳。

回程途中,正巧遇上了猎户。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

弟子规经典故事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育读物,被誉为儒家启蒙教材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教导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其中蕴含着许多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吧。

故事一,孝心感天。

在弟子规中,有一则关于孝顺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这个孤儿非常孝顺,每天都会亲自给祖母洗脚、捶背、煮饭,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一天,祖母生病了,孤儿日夜守在她的床前,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细心呵护着祖母,最终祖母病愈。

后来,这个孤儿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保佑。

故事二,诚信为本。

在弟子规中,也有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小商贩,他一直以诚信经营,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的一个顾客付了一张银子,但是商贩却找不到零钱。

于是,他请顾客先把货拿走,等他找到零钱再来取。

顾客听了很感动,于是就把银子给了商贩,说,“你不用找了,这个银子就当是给你的。

”从此以后,这个商贩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商人。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弟子规中,还有一则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但是父母却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点食物和物品。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好习惯。

他们知道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不容易,所以他们都很珍惜每一分钱。

长大后,这些孩子都成了很有本领的人,他们的家庭也因为勤俭节约而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些故事都是弟子规中的经典之作,它们教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孝心感天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诚信为本告诉我们要诚信经营,勤俭节约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更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生动诠释。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牢记这些故事,做一个孝顺、诚信、勤俭节约的人。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

弟子规全文教育故事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经典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而编写的。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并附带一些教育故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原则。

第一条:父母呼,应立、立则听,听则顺,顺则昌,昌则休。

故事一:从前有个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听话,经常做爸爸妈妈的事情。

有一天,父亲站在门口喊他回家吃晚饭,小明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朝父亲伸出大拇指说:“爸爸,我听到了,我马上回家。

”故事二:小芳的父母非常忙碌,平时工作很晚才回家,所以很少能够陪小芳一起吃晚饭。

但每天晚上,小芳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去家门口等待父母的到来。

父母一到家,小芳立刻迎上去给他们递上拖鞋,并关心地问他们一天过得怎么样。

第二条:父母教,须敬、敬而听,听而徙,徙则有功。

故事一:小华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经常教小华一些知识。

每当父亲向小华讲解时,小华都会站在他的旁边,认真地聆听。

父亲感受到了小华的尊重和听从,非常欣慰。

故事二:小杰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她教小杰如何绘画。

小杰非常喜欢画画,每次母亲示范之后,小杰都会仔细地模仿和学习。

多年过去了,小杰的画技日益精湛,这都要归功于他对母亲教诲的尊重和倾听。

第三条:朝起早,夜眠迟,父母有事,不敢坐。

故事一:小红知道母亲每天早上要起早去做饭,为了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小红决定在每天早上帮助母亲。

她每天一早就起床,开始做早饭。

即使她知道自己不会做得很好,但她还是坚持站在厨房里,给母亲提供一切帮助。

故事二:小明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小明每天晚上都会等到父母回家,只有在他们休息之后,小明才敢坐下来。

他知道父母辛苦工作,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省去一点麻烦。

第四条:称尊长,体恭敬,加朝服,拜见听。

故事一:小华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有威严的长者,在小华心中,祖父就像一个偶像一样。

每次小华见到祖父时,都会主动向他问好,并且会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弟子规故事大全

弟子规故事大全

弟子规故事大全弟子规故事大全《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

【白话解说】《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

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

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道德始祖———舜帝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 s□u,ㄍㄨˇ 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

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著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

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

象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

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

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

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

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

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1、宋濂诚实守信宋濂:顶风冒雪不失约明代名臣宋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

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书,越读越爱读,就想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母亲见小宋濂这么辛苦,就劝他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因为找这位学者求教的人很多,所以事先就确定好了见面的日期,谁料到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宋濂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挑起行李就准备上路。

母亲惊讶地拦住他说:“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巳经大雪封山了,路肯定不通。

你就这一件旧棉袄,怎么能抵御得住深山里的严寒呢?”宋濂耐心对母亲解释道:“娘啊,我也知道天冷雪大路不好走,可是今天要是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是失约。

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冒着严寒出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由衷地称赞道:“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定有出息!”2、齐景公关心百姓春秋齐景公时,有一年数九寒冬,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搅得天昏地暗,连下几天都不停。

漫山遍野都是银装素裹,齐国百姓啼饥号寒,到处可见冻尸饿殍。

齐景公裹着轻软名贵的银狐皮袍,坐在温暖如春的画阁里欣赏宫外的雪景,旁边摆着烧得通红的炭炉,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玉液佳酿。

喝了半晌,景公额上不觉沁出薄薄一层汗水。

正在这时,晏子披着一身白雪从外面走进来。

景公对他说,“今年真奇怪,大雪连下这么多天,却没有一点寒意。

”晏子说:“天气真不冷吗?”景公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微笑不语。

晏子缓过一口气,说道:“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肚子吃饱就会想到百姓的饥饿,身上穿暖就会想到百姓的寒冷。

可是要做到这点真难啊!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大王您是一点也不知道吧?”景公接受了晏子的劝谏,立刻叫人把自己身上的银狐皮袍脱掉,并命人打开国家的粮仓,发放粮食,救济挨饿的老百姓。

人生哲理:养尊处优者是很难体察到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不同的阶级是没有共同语言的,由于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同一件客观事实也会得也不同的结论。

3、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时间: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房景伯的孝心:房景伯做清河太守时,具丘有位妇女,举出事实,告她的儿子不孝顺。

房景伯的母亲崔氏,把这妇女叫到自己家里来,和她对著吃饭。

并叫妇人的儿子规规矩矩站在门边上,观看房景伯为他们添饭上菜。

不到十天,儿子认错,请求放他回去。

崔氏说:‘他现在脸面上觉得惭愧,心里并不以为然,没有真正认错。

’仍然让他呆在那里,这样过了二十几天,这位儿子叩头认错,头破血流,母亲也流著泪请求回家。

后来这位儿子成了有名的孝子。

(《列女传》、《历史感应统纪》)(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扇枕温衾: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煽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故事1】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

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

(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故事2】戏彩娱亲[亲所好力为具]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故事3】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故事4】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

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