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的治理

合集下载

知识拓展:莱茵河治理

知识拓展:莱茵河治理

知识拓展:莱茵河治理
二战结束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蕴含着德国煤矿资源78%的鲁尔区成为德国重建的“动力工厂”。

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莱茵河。

莱茵河不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而且周边生态也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曾经使莱茵河一时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为了重现莱茵河的生机,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莱茵河流经的部分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荷兰等于1950年7月11日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一批具体直接的国际公约得以陆续通过并付诸实施。

1963年,在该委员会的框架下各国签订了合作公约,制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1976年,该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以及专门的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条约;1987年,该委员会通过了重在全面整治莱茵河的《莱茵河行动计划》;1995年,关于莱茵河地区的《防洪行动计划》也获得批准,一系列的措施从最初的治理清污到寻求莱茵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相关协议,该保护委员会专门下设了若干工作组,分别负责如对水质进行监督评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头等工作。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各类不合理工程被拆除,两岸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护坡重新被草木替代;部分曾被改弯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复了其自然河道。

与此同时,全面控制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生活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莱茵河,坚持对工业生产中危及水质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及减少莱茵河淤泥污染等大量措施同时并举——莱茵河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之后,如今又成为了“一条活生生的河,有自自然然的水”。

1 / 1。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污染治理
亡羊补牢
莱茵河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排污
两岸的工厂生产必须先接受政府严格检测,确认对 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通过建立污水、垃圾处 理厂,采用新的环保设施手段,处理工厂排放物。
莱茵河污染治理
德国明斯特污水厂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富磷污泥)
莱茵河污染治理ຫໍສະໝຸດ 实时检测污染目前,沿岸各国在莱茵河流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监 测预警系统,从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间共设立了9个 国际水质监测站和数十个地方级的水质监测站,采 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河水进行监控。开始监测的重 点是水体中众多的化学物质,后来逐渐地扩展到悬移 质、底质、生物种群,监测手段又增添了生物监测。
莱茵河污染治理
谢谢观看
莱茵河污染治理
赫昇科技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经验可以借鉴, 事件不要重演。
对事件发生后的协调与合作高度重视; 把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亡羊补牢, 建立预防机制; 加强监测, 建立有效的信息通报和预警机制.
莱茵河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理和开发得最好的一条河,
是河流文明最新的结晶。其成功经验,被人们称为: 1、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 2、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 3、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莱茵河污染治理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
莱茵河污染治理
欧洲最大的下水道
莱茵河污染治理
受伤的父亲河
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 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 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 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自20世纪50年 代起,鱼类几乎在莱茵河中上游绝迹。下游国家荷 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河流污染而损失惨重。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研究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被誉为欧洲的母亲河。

莱茵河流域地区涵盖着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七个国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莱茵河的水质遭到了严重污染,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险。

因此,如何治理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污染,二是工业、城市的点源污染。

地表污染来源于化肥农药、柴油、机油等有机物的排放,同时人类活动导致的废水、污水和坑洞淤泥等也加剧了莱茵河的水污染问题。

而在一些工业都市和城市,排放废水和污水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城市的下水道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污染物排放量,致使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这是造成莱茵河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有效治理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一、加强监管,完善管理机制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监管和管理机制,建立更为严格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需要建立全流域的监测体系,对主要污染物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处罚机制,对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取缔。

应该加强跨国合作,联合建立控制污染物的国际标准,以便实现水质标准的统一。

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流域的环保情况,监测污染源的情况,再通过统一行动,实现莱茵河流域水污染的全面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技术其次,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技术,使得治理工艺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创新,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

可以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来降解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治理污水废物,实现水质的提升。

同时也可以发展新型材料,如光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来增强水污染物的过滤、分离和吸附能力,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能力,提高水的净化效率。

三、提高公众意识,培养环保习惯最后,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水资源保护,强化绿色发展,降低生活和工业的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污染治理
随即提出一个行动计划要在2000年前让鲑鱼重返莱茵河以及处理三角洲的污染沉积物计划目标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的标准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主要行动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及形态变化的计划1992年2月7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成立欧盟的条约该条约是欧盟的基础
1971年的夏天,德国中部美茵茨河支流汇入莱茵 河的河口到科隆段大约200km的河道鱼类消失。 德国境内的河流水质污染又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荷 兰
博登湖
欧洲著名旅游胜地博 登湖,是德国境内最 大的湖泊。长约63km, 宽约14km,最大湖深 254m
荷兰因受到北海盐水入侵的影响,存在土地盐碱 化问题,为此荷兰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治理措施,并有 所成效。但自1850年以后,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 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 荷迅速增加。德、荷边界鲁比瑟站在1900年~1930年和 1930年~1960年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番, 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莱茵河行动
计划目标 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 的标准 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 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 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
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 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 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 少扩散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 变化的计划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河流之一,它源于瑞士,流经德国、法国、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家,最终注入北海。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莱茵河水域经历了许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到的各种污染排放也很严重。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莱茵河成为欧洲超级污染物潮流的代名词,给当地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已经成为了当地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污染物类型和来源莱茵河所遭受的污染物种类丰富,一般分为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染等几个方面。

1.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莱茵河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和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工业污染物来自各种工厂,包括钢铁、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

2. 城市污水城市污水源于人类的工业和日常生活活动,其中包括生活废水、厨余垃圾、医疗废弃物、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下水道进入莱茵河中,对水质和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 农村污染农村污染取源于农场和农户的各种活动,包括畜牧业、农业生产等。

这些活动排放出的动物粪便和农药垃圾等污染物,也会对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污染治理的现状目前,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最初的治理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启动,各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建立污染控制区域、维护水质安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针对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技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术方法。

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将污染水体通过生物作用去除其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和厌氧处理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

2. 膜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是通过将水体通过膜过滤器过滤,去除其中的固体颗粒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应用广泛,处理效果好,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12人如何治好莱茵河

12人如何治好莱茵河

12人如何治好莱茵河莱茵河是欧洲的美丽河流,流经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后流入北海。

它不仅是欧洲的风景线,还是欧洲最繁忙的运输大动脉,流量是我国长江的1/6,运力则是长江的6倍。

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中,莱茵河遭受严重污染。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冶炼煤炭和钢铁为主业的德国开始大规模战后重建,鲁尔工业区、法兰克福-美因河工业区、莱茵河三角洲工业区大量废水排入河中。

生物大量死亡,莱茵河的标志性动物鲑鱼在1958年绝迹。

昔日涟漪碧浪的莱茵河死了,它成为“欧洲下水道”、“欧洲的厕所”。

莱茵河流域生活着5800万人,2000万人以莱茵河为饮用水源。

在荷兰倡议下,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秘书处设在德国科布伦茨,它只有12名来自各国的工作人员。

作为政府间协调机构,这个组织没有权力强制任何国家做事。

当时污染积重难返,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扯皮推诿的事儿还会少吗?可是这12人创造了管理史上的奇迹。

经不懈治理,今天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流。

12人是怎么管住莱茵河的?其一,从源头上严控污染源,控制各种污染物入河。

两岸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荷兰曾有一家葡萄酒厂检测出一种从未见过的化学物质,委员会立即组织8个国家的监测站寻查,发现是法国一家葡萄园喷洒农药的残留,污染很快得到解决。

其二,促进各成员国达成共识,即莱茵河是个大生态系统,各国息息相关,须一致行动。

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各国部长工作会议,而负责落实的执行会议几乎每周一会。

各国分工治理,费用各自承担。

其三,强化社会压力使企业恪守责任。

超标企业必须撤出市场或作出整改。

化工企业须先接受检测,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方可生产。

其四,尽量以“自然方式”治理,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

如原有渠化堤岸不适合水生植物和动物生长,就把它恢复为自然滩状,以大石头替代水泥,以使人工放养的鲑鱼能在石隙间找到微生食物。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战后随着欧洲工业的发展,莱茵河从母亲河成为欧洲下水道,1958年的时候,莱茵河彻底死去了,所有生物几近灭绝,作为莱茵河重要物种之一的鲑鱼再也看不到了。

70年代污染问题开始引起足够的重视,莱茵河上下游各个国家开始协作起来,治理污染,但是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莱茵河治理的转折点是1986年的瑞士化工厂爆炸事件,但是几乎真个莱茵河都没有毒化工软料污染了,引发瑞士人的大规模游行和抗议活动。

从此以后,通过立法和几百亿欧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使莱茵河逐渐恢复了生机,到了1995年,已经绝迹多年的野生鲑鱼又出现了莱茵河上游。

莱茵河的治理,用去10几年的时间,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虽然污水得到了治理,但是莱茵河的生态问题依然存在,200百年以来的工业污染有毒物质仍然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淤泥中。

由于人为改造河道,使河道变窄,造成洪水泛滥。

水电站的大量修建,造成鲑鱼洄游的障碍。

这些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例如拓宽河道,增加洪泛区,给鲑鱼洄游设立专用通道。

莱茵河的治理效果显著,得益于上下游国家的协作,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环境意识的觉醒。

工业文明讲求征服和改造自然,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灾难,事实证明人必须和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

作为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历史上倡导的是天人合一,可是随着我们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我们逐渐抛弃了这一理念,今天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及其严重。

莱茵河治理

莱茵河治理

莱茵河治理身为国际河流的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荷兰,最终进入北海。

20世纪50年代时它曾被称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5000-6000立方米/天规模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该河,到1965年,河水COD达到30-130mg/L,BOD 达到55mg/L,DO<1mg/L。

为了加强对莱茵河的污水整治,相关国家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治理该河的污染。

首先是制定了一个排污总量,并按照人口数量比例,将这个总量分配给了沿途的几个国家,然后严格加强水质监测,兴建了一批水质监测站,对排入河中的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并定期给河水充氧。

采取这些措施后,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泰晤士河治理18世纪时,泰晤士河还是鲑鱼的重要产地之一,但由于遭受到5次大规模霍乱疾病的影响,19世纪后期,泰晤士河的水质状况极度恶化,甚至到了水中无鱼的境地。

为了拜托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从1850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整治,成立泰晤士河水管局,负责管理水资源利用、航运、排洪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入;制定科学的规划,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严格立法。

通过以上的举措,到1960年,泰晤士河又出现了鱼类,1976年以后,100余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其它水生物也得到了很好的生长繁殖,那里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0年前,香港建有6座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污水量增长的很快,大量污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直接排入了海洋中,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地海水严重污染,维多利亚湾赤潮频发,海洋浴场被迫关闭,水产品质量恶化,海水中散发着臭味。

20时间80年代,香港颁布了海域水质控制区,各控制区都有明确的用途和相应的水质要求,如航运、排污等。

90年代时又编制了污水策略性排放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排放方式等。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一、引言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是著名的工业区和旅游胜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莱茵河流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为了综合管理和修复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探讨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分析其启示和经验。

二、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问题莱茵河流域面临着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导致莱茵河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

同时,由于干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莱茵河流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三、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模式1. 政府协调与合作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需要各国政府的协调与合作。

相关国家成立了莱茵河流域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和协商,共同制定管理策略和计划,并监督执行情况。

政府的协调与合作为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对莱茵河流域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莱茵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和《莱茵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障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3. 技术手段的应用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中广泛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生物工程和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废水,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水质的提高。

同时,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莱茵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模式1. 水生态修复莱茵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复水生态系统。

首先,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禁止破坏性的渔业活动和捕捞方式,保护原生鱼类资源。

其次,修复湿地和河岸带,增加生物多样性,为水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生境。

通过生态修复,莱茵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2. 水资源管理莱茵河流域采取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
莱茵河的治理
政府间主义 超国家机构、联邦主义
多层治理体系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 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国家的饮用 水源。
在后来几年里,莱茵河里无鱼可捕捞。官方 告诫沿岸地区的人们不得饮用莱茵河水。法 国政府下令禁止本国渔民下河捕鱼,同时不
准在沿河地区放牧牲畜。德国有几个城镇靠 消防车运水供应居民。
有人称这次事故是“水工业的切尔诺贝利事
件”。

沿岸国家负责管理莱茵河的部长们在事故发
生后,连续在苏黎世和鹿特丹召开紧急会议, 商讨对策,最后委托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制定一个彻底根治莱茵河的方案。
1986年的瑞士桑多兹化工厂仓库爆炸事件,
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事故发生两天后, 巴塞尔和卡尔斯鲁尔河段内15万条鳗鱼遭到 无妄之灾,使这一河段内鳗鱼濒于绝迹。
尤其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不仅大火带来了一 场生态化学灾难,灭火本身也不例外地破坏 了生态环境。灭火液遇高温起化学反应,生
成有害气体。大量用来灭火的水通过排水道 将10至30吨农药和至少200公斤汞带入了临 近的莱茵河,使这条人们世代歌颂的河流中 几百公里内的生物逐渐死亡
b. The Swiss Confederation pays a 12 % share. c. The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 pay the rest
at the following shar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32.5%
决策的执行是各成员国的责任。 委员会下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 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76年,ICPR通过 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
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 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
充协议。1987年,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 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 1998年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 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莱茵河是一条长达1150公里的欧洲河流,流经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四国,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

莱茵河的治理曾陷入困境,但随着发展中国家主权和权利的改善,国际公约的签订,多边合作的加强,以及技术改进的同步,莱茵河治理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莱茵河的环境状况已从发育病患的有害污染物转变为清洁和有机物的合理处置。

从莱茵河成功的管理案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启示:一、加强技术改善改善河流环境。

莱茵河的治理首先是要尽快减少污染的输入量,而技术改进则正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所在。

技术改善必须经过多方合作,包括:改善污水处理设施,科学设计的污水处理技术,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源,优化河床的流量和水位,实现污染物的减排。

二、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及国际公约的签订政策的科学性是莱茵河成功治理的关键所在,主要是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把握重点,制定实施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开展多边治理,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突出国际合作,这些措施均能带动当地环境状况的改善。

此外,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签订相关国际公约,增强各国治理莱茵河水环境的责任感及义务,努力实现国家之间的政策及法律对莱茵河的有效管理。

三、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多边合作是莱茵河治理的核心,以国际河流管理委员会(IRMC)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莱茵河治理的深入发展。

委员会为各方提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机制,并整合国际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实施有影响力的共同行动,为莱茵河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综上所述,从莱茵河成功的管理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加强技术改善改善河流环境、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及国际公约的签订、完善多边合作机制。

希望国家间能够以此为指导,携手合作,实施深入的河流治理,改善河流的环境状况,保护河流的生态平衡,不断提高河流管理的水平,促进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穿过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最终注入北海。

莱茵河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管理挑战。

为了实现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这些模式和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综合管理模式:多方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模式强调多方合作和共同治理。

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定期进行协商和合作,制定流域管理计划和政策。

该委员会囊括了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这种合作共治的模式有助于促进流域内各方的共识,协调各种利益,并推动流域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修复模式:生态红线,生态恢复莱茵河流域采取了有力的生态修复措施来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环境。

其中,建立生态红线是其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之一。

生态红线是指在流域范围内划定的生态重点保护区,严格控制开发和污染,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划定生态红线,莱茵河流域实现了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恢复了湿地和河岸带的自然状态,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经验启示:科学规划,有效管理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首先,科学规划是实现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的基础。

需要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流域特点和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需要建立协调合作的机制,形成共治共享的格局。

各方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形成共识和共同努力。

第三,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四,注重科技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修复效果。

未来,对于其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可以借鉴莱茵河流域的经验。

首先,要强调多方合作和共同治理的理念,建立协商合作的机制。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一、引言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瑞士、法国、德国等国家,是欧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莱茵河流域开展了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并分析其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二、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莱茵河流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紧缺等。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排放对莱茵河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乱伐乱种、湿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使得莱茵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模式为了解决莱茵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措施。

首先是建立了跨国合作机构,通过协调各国的政策和行动,促进流域内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其次,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如水价调整、用水权管理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同时,也加强了对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推行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控制等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对湿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综合管理中,政府与公众、企业等各方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形成了多方共治的局面。

四、莱茵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模式为了改善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首先是进行河道整治,修复河道沉积物和湿地,恢复河道的水流和生态功能。

同时,针对莱茵河水域的修复,实施了生物修复、人工增氧等手段,提高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其次,加强了对岸滩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增加了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

莱茵河华丽转身的治理经验

莱茵河华丽转身的治理经验

莱茵河华丽转身的治理经验作者:居小秋从德国访学回国近3年,时常会想起曾经缓步在伍珀河小桥上,稍作驻足,便可听到桥下潺潺的水流声,看见小河水浅浅的、泛着银色的光,缓缓地流动着。

如果下起雨来,伍珀河可没有这么秀气了,河水水量将成数倍的增长,通过伍珀河最终汇入到莱茵河。

历史上,莱茵河流域出现过洪水肆虐,更为可怕的是,莱茵河流域曾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经过近五十年的治理,莱茵河流域已经旧貌换新颜,从莱茵河的华丽转身,可以窥见德国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曾经不堪重负的莱茵河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全长1232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工业化再度加速,莱茵河周边建起密集的工业区,以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

德国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就在其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入河中。

此外,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莱茵河流域的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据估算,水中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致使大量水生物种面临威胁。

上世纪60年代末,莱茵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下水道”,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在德荷边界河段绝迹。

痛定思痛后的莱茵河治理1986年,瑞士莱茵河畔Sandos公司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大量含剧毒化学品物质的消防水直接进入莱茵河,沿线河水变成了红色。

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实施,莱茵河的鲑鱼从1940年开始正式绝迹。

“Sandos”事件和“鲑鱼消逝”事件成为了德国和莱茵河沿岸国家决定对莱茵河开展治理的标志性事件。

成立跨国协调合作机构。

由于莱茵河是跨国河流,上下游涉及多个国家,为了加强合作、联防联控,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成立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经过60多年不断改进,该组织不仅设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还设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包括水质、生态、排放、防洪、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工作小组,将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和整体战略。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
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可能是最急于改善水质和治理污染的国家之一。

以下是几个原因:
1.先进的环保意识和立法:德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
着较高的意识和要求。

自20世纪起,德国采取了严格的
环境法规和监管措施,提出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排放限制。

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强调对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控制,推
动水质改善和污染治理。

2.国内经济和社会压力:作为莱茵河流域的重要国家,德国
有着发达的工业和城市系统。

由于工业活动和人口密集,
德国面临更大的水环境压力和水污染问题。

改善水质和治
理污染成为迫切的需求,以保护环境、人民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

3.国际合作和责任意识:莱茵河是一个跨国河流,流经包括
德国、瑞士、法国、荷兰等国家。

作为莱茵河流域中最大
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改善莱
茵河水质为目标。

德国在合作中承担更多责任,并推动其
他国家加强水质管理和污染治理。

4.历史影响:莱茵河流域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发展源远流长,
多年来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污染问题。

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带
有历史责任感,需要努力改善水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并为未来可持续的蓝色经济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德国可能是莱茵河流域内最急于改善水质和治理污染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先进的环保意识和立法、国内经济压力、国际合作责任和历史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莱茵河流域是欧洲重要的河流,流经六个国家。

20世纪初,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莱茵河流域成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1986年,发生了瑞士的Sandoz药厂污染事件,导致许多鱼类死亡,引起了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后,莱茵河治理成为了欧洲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莱茵河得到了显著的治理和恢复。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治理污染需要全球合作。

莱茵河流域跨越欧洲六个国家,它的污染问题也需要这些国家共同合作解决。

欧洲多国政府和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莱茵河流域管理计划,并通过协商控制了污染源头。

通过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

立法和监管是治理成功的关键。

欧洲国家在治理莱茵河污染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措施。

这些法规和标准不仅规范了企业的污染排放,还规定了一些敏感水域的保护措施。

在监管方面,欧洲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

这些法规和机构的存在,为治理莱茵河污染创造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监管保障。

技术创新和工业改造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关键。

欧洲降低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了工业改造和技术创新,改变了过去的高排放设备、过时生产工艺和工业排放问题。

实施了绿色化和环保技术,推动工业转型,进一步降低了工业污染。

第四,公众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国家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社会组织和市民团体也对莱茵河污染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帮助政府监督企业、检查污染排放情况等环保工作。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环境保护需要跨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治理环境问题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也强调了全球合作、立法监管、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位于第三位。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 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 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河水来源于阿尔 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最大与最小月流量 的比值是2~3。有 利的航运条件等使 其成为欧洲的航运 要道,德荷边界年 过船1.5万艘,货运 量达1.8亿吨。
莱茵河的自然概述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

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 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 莱茵河在欧洲是 一条著名的国际 河流,沿途的列 支敦士登、奥地 利、法国和荷兰 都留下了它的足 迹。


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
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变化的计划
治理,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
莱茵河的问题
问题:莱茵河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防洪建设方面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于1995年3月30日在斯特拉 斯堡宣言中宣布成立“莱茵河/默兹河区域规划与防洪” 跨国工作组。以此为基础的计划命名为“莱茵河和默 兹河综合治理计划(IRMA)”,从1997年至2001年对 莱茵河和默兹河沿岸地区实施特殊的防洪措施。
(4)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莱茵河的自然概述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

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 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 莱茵河在欧洲是 一条著名的国际 河流,沿途的列 支敦士登、奥地 利、法国和荷兰 都留下了它的足 迹。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以后 。 RAP制定后,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目标的实 现。根据1985年至1992年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削减率的统计, 10种污染物100%削减,20种污染物达到80-100%的削减率, 其他污染物也达到程度不等的削减。充分显示了国际合作 的成果。
(2)生态恢复方面
除了改善水质,生态恢复主要是指实施“莱茵河 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
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变化的计划
治理的具体措施
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程

莱茵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其治理不可能是一国 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沿岸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内 的国际合作。在莱茵河治理过程中相继成立了许多国 际性组织。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是国际合 作的典型。

1950年,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恶化状况,莱茵河沿岸国 家中的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和荷兰成立了保护莱茵 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 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76年,ICPR通过 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 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 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 充协议。1987年,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 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 1998年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 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莱茵河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防洪、航运和发电。根据 各河段的特点,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以前 主要是修建防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自20世纪初开 始则积极修建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5)旅游业的发展
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发源以后往西北方向入海。基于 其地貌类型特征的自然禀赋,逐渐形成了上游、中游、 下游格局特色的旅游产业空间结构。
位于第三位。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 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 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河水来源于阿尔 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最大与最小月流量 的比值是2~3。有 利的航运条件等使 其成为欧洲的航运 要道,德荷边界年 过船1.5万艘,货运 量达1.8亿吨。
莱茵河流域面积170000km2,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
莱茵河的问题
问题:莱茵河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③中莱茵河地区:1996年到1999年,圣巴赫—布鲁克斯水
系成功改造了六座河堰。2002年,人们已经对莱茵兰-巴拉 丁地区阿尔河上三座河堰进行了改造,还有六座正在计划 改造中。 ④上莱茵河地区:上莱茵河从伊费茨海姆到巴塞尔共164 公里的法德河段中存在十座拦河坝。法、德以及周边水电 站的运营者共同出资,在伊费茨海姆水坝建造了一条鱼道。 ⑤高莱茵河地区:自1996年划定溯游障碍以来,高莱茵河 支流威斯河、比尔河和埃戈尔茨河中已有8处障碍得到改 善。
上游
中游
下游
启示
关于中国的湘江 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




用 (二)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果关 系 (三)注重构建沿江多元交通方式凸显交通廊道的景观功 能 (四)切实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再现湘江航道的历史文 化 (五)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湘江旅游经济带 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