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口诀
1.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
2.扩充的词语要与原句搭配得当。
缩句:1.删去“的”前的修饰成分;2.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起修饰限制的时间、地点要去掉;6.“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不能删;7.“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8.“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1.“难道”“怎能”都不要;2.“吗”“呢”也丢掉;3.末尾问号变句号;4.有“不”的去“不”;没“不”的加“不”。
直接叙述改成间接叙述的方法:1.冒号前边的内容照着写下来;2.将冒号改为逗号,同时去掉引号。
3.将第一称的“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的“他”、“她”或“他们、她们”。
4.句子中还有其他的人就改成人的名字。
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1.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双重否定词及分类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不是不、不敢不;无不、无非、没有不、不是没有、不可能不;不??不??、没有??不??、非??不可。
2.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3.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4.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意思是否改变。
修改病句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2.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表达技巧类考题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一、词语意思答题公式:原指.....,在文中指..... ( 找到该词语近/同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再结合文章说文中具体含义)。
二、词语替换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一般不能)+解释原来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替换后不能表达什么的意思,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词语删减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不能删掉)+解释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如果删掉会怎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语句的作用答题公式: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此外,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的作用。
五、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答题公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找出中心句,用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题型。
六、段落的作用答题公式:1. 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发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点题。
七、主要内容答题公式:时间+地点+人物+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八、中心思想答题公式:通过......的故事,歌颂了(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九、关键语句及其作用答题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句。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十、标题的作用答题公式:标题提纲领,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一、描写及修辞方法的作用答题公式: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征。
2.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
4.排比: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章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节奏感、音韵美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拖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六、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七、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八、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2、语言描写--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3、动作描写--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4、心理描写--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5、神态描写6、细节描写7、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九、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1、联想2、想像3、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4、比较5、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7、衬托(正衬、反衬)--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8、烘托9、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10、以小见大11、托物言志12、借物喻理(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3、寓理于物15、状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十一、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一、基础知识部分1. 字词积累公式:会读+会写+会用=字词掌握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掌握的字词;(2)运用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拼读字词;(3)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字词;(4)结合具体语境,运用所学字词造句。
2. 词语解释公式:词义+例句=词语解释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解释的词语;(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用具体句子解释词语;(4)注意检查例句是否符合题意。
3. 词语搭配公式:主语+谓语+宾语=词语搭配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搭配的词语;(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3)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4)检查搭配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
4. 句子仿写公式:原句+修改=仿写句子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仿写的句子;(2)分析原句的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3)根据要求,修改原句的某个部分,如词语、句式等;(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阅读理解部分1. 理解词语公式:上下文+词义=词语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3)根据词义,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是否准确;(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2. 理解句子公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语境=句子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2)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等;(3)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3. 理解段落公式:段落主题+段落层次+段落大意=段落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段落;(2)概括段落主题,梳理段落层次;(3)理解段落大意,把握段落内容;(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4. 理解文章公式:文章主题+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文章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文章;(2)概括文章主题,梳理文章结构;(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语文的答题公式与技巧
语文的答题公式与技巧以下是 8 条关于语文答题公式与技巧:1. 哎呀呀,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可别瞎猜呀!一定要紧扣原文找答案呀!就像警察破案一样,线索都在原文里呢!比如那篇讲秋天美景的文章,问题是作者为啥喜欢秋天,那咱就得从原文里找他描述秋天的那些语句,答案不就出来了嘛!2. 嘿,作文可是有大讲究的!要想拿高分,就得学会凤头猪肚豹尾呀!开头一定要吸引人,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让老师眼前一亮!中间内容丰富得像个大宝藏,结尾有力得像个拳头!比如说写《我的梦想》,开头就可以来一句“梦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多吸引眼球呀!3. 哇塞,诗词鉴赏有妙招呀!分析意境就像走进一幅画里一样!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呀!像那首《静夜思》,咱就得去体会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乡之情,这样赏析起来就容易多啦!4. 呀,文言文可别害怕呀!把那些实词虚词搞清楚,就像给文言文编织一张知识网!比如“之”字的各种用法,记住了不就不怕啦!像“吾欲之南海”里的“之”就是“去”的意思呀!5. 喂,语言表达题要注意用词准确呀!就像射箭要射中靶心一样!不能含糊其辞呀!比如让你描述一个人跑得快,总不能说跑得还行吧,得说像风一样快呀!6. 嘿哟,概括主要内容可不能啰嗦呀!就像给文章瘦身一样,只留精华呀!读了一篇长长的故事,咱得简洁明了地说出重点!比如那个《小红帽》的故事,不就是小红帽去看外婆遇到狼嘛!7. 哈哈,修辞手法要用得巧妙呀!把句子变得像花儿一样美丽!比喻、拟人、夸张,都用起来呀!“太阳像个大火球”,这样一比喻,是不是感觉太阳好形象呀!8. 哎呀,语文学习要多读多练呀!这是真理呀!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像建房子一样越来越高呀!每天读点好书,做几道题,语文成绩肯定能蹭蹭往上涨呀!我的观点结论是:掌握了这些语文答题公式与技巧,语文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有趣,成绩也会大幅提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提醒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详细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答复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衬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比照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一、辩证法
1、定义阐明:文章提出的问题有意义,并了解它的定义。
3、辩证结论: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二、归纳法
1、观察概括:对于问题,采用观察概括的方法,从文中总结出结论,从而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
3、结论总结: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三、逻辑推理
1、正反论证: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其正反两面,比较相同点和不
同点,一方的正面要用反方的反面来反证,以加强论据的有力性。
3、结论总结:把论点提炼出来,依据上面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结论。
四、综合多种方法
1、比较观察:从不同侧面、层次上观察问题,比较其中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从而找出问题的本质和特性。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1、理解+抒情=诗歌鉴赏2、事实+分析=议论文写作3、表达+感悟=读后感写作4、描写+抒情=小品文写作5、情节+人物=小说梳理6、史实+解读=历史文章7、主题+剖析=文学作品阅读8、对比+分析=古代文学对比9、主旨+例证=现代文学分析10、现象+思考=社会热点评论11、文本+背景=文学批评12、语言+形象=写景鉴赏13、人物+故事=寓言故事分析14、情节+结局=小说评价15、文本+情感=散文阅读16、材料+观点=命题作文17、喜怒哀乐+描绘=古诗文鉴赏18、想象+描写=叙事作文19、观点+分论点=议论文构思20、现象+原因=科普阅读21、造型+主题=美术作品分析22、情感+意境=诗歌分析23、语言+意义=文言文理解24、文本+背景=传统文化解读25、现象+分析=新闻报道26、事实+解释=历史考察27、人物+心理=小说人物形象分析28、场景+描写=写景作文29、情感+传达=散文写作30、主题+情感=诗歌创作31、观点+证据=命题议论文写作32、风格+特点=文学流派分析33、对比+分析=文学作品对比34、文本+文化=语文文化阅读35、语言+韵律=古诗词朗诵36、情感+体验=读书笔记37、场景+人物=小说情节分析38、文本+观点=综合阅读39、事件+意义=历史故事分析40、人物+冲突=小说情节梳理41、思路+论述=文章写作42、对比+抒情=诗歌对比鉴赏43、背景+人物=阅读理解44、情感+感受=散文欣赏45、主题+表达=小说主题分析46、文本+解读=文学批评47、语言+韵律=现代诗歌欣赏48、情感+表达=写作技法练习。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
语文答题公式大全
以下是部分常用的答题公式,希望可以帮助你。
1.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描述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描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
总结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2. 作文开头公式: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提出疑问,引发思考。
引用名人名言或故事,引发关注。
3. 作文结尾公式:
总结全文,强调主题。
提出建议或展望,引导读者思考。
引用名言或诗句,增加文采。
4. 议论文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观点来证明论点。
5. 说明文写作技巧:
分类别:将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分类说明。
下定义:明确地定义说明对象的含义。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上周五我曾经和大家说过,做阅读题,是有公式的,这个绝对是可以多捞上几分的诀窍:不知道的丢分,知道的多拿分。
如果你实在读不出来内容来,把格式往那里一摆,老师也得给你几分:喔,原来你还是知道答题方法的,好吧,给你点辛苦分。
下面,我将每一种想到的题型都说一下。
1.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说明、抒情、记叙、议论。
1-1描写从角度上来说,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1.1 侧面描写,有的时候就是衬托,只不过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
首先不管是什么题,你都要答上涵盖的内容,描写就是描写了……内容,说明就是说明了……内容,比喻就是把……比作……,拟人就是把……人格化,赋予……以人的……,就是你不会的手法,凡是能判断出来的,都得写上运用了……,……了……内容,然后再决定你做不做这道题。
说不定就这概括内容的部分,1分到手。
拓展分可丢,基础内容分不能丢。
侧面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衬托(烘托),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综合起来,就是:这段话运用了侧面描写,描写了……内容,衬托出……,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主旨)。
典型举例:《爸爸的花儿落了》。
1-1.2 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1-1.2-1 人物描写,又可以分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
总的来说,人物描写可以体现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形象,生动形象准确真实,这些是套话,关键的是考试的时候怎么用。
1-1.2-1.1 外貌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的外貌,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表达了……主旨)(为下文……做铺垫)。
典型举例:《最后一课》写麦尔先生的外貌,《背影》写朱自清父亲的外貌,《老王》写老王的外貌,《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1.2-1.2 动作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了谁的……动作(可以加入“连用1、2、3、4等动词”),生动真实传神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表达了……主旨)(为下文……做铺垫)。
其实,最后表现或者表达了什么,可有可无,但是为保险起见,能写就写;还有,为了保险起见,我不口干舌燥,我后面就省略这一部分,大家在答题时千万别忘了。
典型举例:这个太多了,随便找出一篇记叙文都有。
(《背影》)
1-1.2-1.3 语言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描写了谁的……语言,生动准确地写出……,为下文……做铺垫。
其实描写一大作用便是铺垫,下面两种描写也有,所以我也省略,大家该写上的时候不能忘了。
典型举例:这个也不少,《亲爱的爸爸妈妈》《两角钱》《背影》《芦花荡》里面都有。
1-1.2-1.4 心理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描写了谁的……心理,生动真实的写出了……。
典型举例:《蜡烛》《老王》、
1-1.2-1.5 神态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神态描写,描写了谁的……神态,生动传神的写出了……。
典型举例:鲁迅的文章。
1-1.2-2 景物描写,又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1.2-2.1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社会环境描写(这也是
套话,后面省略),描写了……的景象,点明了……的社会背景,简明交代了……,为下文……做铺垫。
典型举例:《最后一课》写普鲁士士兵操练。
1-1.2-2.2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格式,描写了……的景象,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人物性格/气氛,表现了……,为下文……做铺垫。
典型举例:《芦花荡》《社戏》《土地的誓言》。
1-2 说明主要运用于说明文,一会儿再做总结。
1-3 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等等,多是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旨,起突出强调作用。
典型举例:期中考试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道题(很多人写了议论)。
1-4 议论,初一初二一般不考,这是九年级的重点学习内容,还没到出场表演时间,记叙和说明现在正如日中天、还轮不到议论文上场。
1-5 记叙,这个放到后面的记叙顺序当中去。
2.记叙顺序。
先说它吧,省的忘了。
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几种,其他的不考。
2-1 顺叙,其实它也不怎么考,我也不说了。
有一个考点,就是详略得当,这个放到后面。
2-2 倒叙,答题格式:把……放在开头说(倒叙了……内容),突出强调了……,表现了……的强烈中心、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这种题一般和开头的作用放在一块考,这时倒叙可以作为答题的切入点。
典型举例:这个目前没学到,九年级鲁迅的《伤逝》里会有。
2-3 插叙,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补充交待了……内容,一般这句话是对前面的进一步升华和提炼),突出强调了……,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波澜有起伏,情节更加充实,内容更加完整。
典型举例:《紫藤萝瀑布》《爸爸的花儿落了》。
3.内容概括。
3-1 六要素很重要,不管是全文还是片段,它都是标准。
不过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词、修饰性的,但又对文章理解有帮助的词语,必须要加进主要内容里,这经常成为采分点,也是很多人和标准答案差一两个字就扣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注意答题规范。
这个老师已经讲了很多很多次了,我就不再啰嗦。
3-3 “为什么?”型题目。
这种题的原因需要自己判断,而且只要不是一时糊涂忘了自己是给考生使坏的,出题的人让你写的都不会那么简单,都需要由表及里,层层剥茧抽丝,从现象到主旨,你都得答,少一个地方都不给你分。
如果真遇到发烧的出题的人,你也千万不要高兴,那种往往更恐怖,把题给你改几个字,把原因改成理解,你整个的答题思路都得变,往深了挖掘。
所以,应付这种题,大家应该变成挖掘机,哪家强用哪家。
4.人称问题。
一般考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更有可能不考。
4-1 第一人称,感情是真实、亲切的,这种难以让你写中心,所以一般不考。
4-2 第二人称,感情强烈,强烈表达……中心,强到什么程度,详情翻阅《土地的誓言》,连呼告都出来了。
5.表现手法,包括如下内容:对比、衬托、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前后
照应、先抑后扬。
答题时注意内容+主旨。
大家应该注意,写作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不是“庞然大物”所能形容的。
5-1对比,答题格式:把……和……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突出强调……,也有为下文做铺垫的情况。
典型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2 衬托,刚才已经在侧面描写的时候讲过。
5-3 详略得当,答题格式:详写了……,略写了……,详略得当,文章结构更完整,表现了……。
5-4 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这两个有很多共性,放一块儿说。
答题格式:“”和“”两句互相照应/呼应,强调了……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引起读者共鸣。
5-5先抑后扬,答题格式:抑笔写了……,扬笔写了……,突出……人物形象,前后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典型举例:《阿长与<山海经>》。
6.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6-1 比喻6-2 拟人6-3 排比都不用我说了,大家应该倒背如流。
6-4 设问6-5 反问一个设置悬念,使文章结构完整,引人思考;一个语气强烈,突出强调,引出下文,说明文中常见。
答题格式就是我刚才说的,外加文章的主旨。
6-6 对偶,主要是工整。
6-7 反复,答题格式:反复运用了……,突出强调写了……,表达了……。
表达强烈情感。
6-8 夸张,这个一般不考。
最常见的就是什么什么堆的跟小山一样。
7.说明手法,包括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用、分类别、举例子、摹状貌。
不考的,有画图表、摹状貌(就是说明文当中的描写);不说的,有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作诠释、下定义。
以下只说四种最常见的、也可以说是必考的。
7-1 列数字,答题格式:列举了……的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进一步说明了……,这也是可有可无的),具有科学性。
典型举例:《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
7-2 举例子,答题格式,列举了……的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典型举例:太多,不举。
7-3引用,答题格式:诗歌、文言文:引用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加文采,吸引读者;专家说的,就把最后两句改成“具有权威性”。
典型举例:《中国石拱桥》。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见到的阅读题能不能看懂,千万别发蒙、千万别放弃,多读几遍,然后看题,判断一下属于哪种题型,然后把以上所说各种公式放进去,保管你能多拿个10分8分。
预祝大家期末都能拿到漂亮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