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分流河道与水上分流河道的区分

合集下载

分流河道名词解释

分流河道名词解释

分流河道名词解释
分流河道是河流在某一地点分成两条或多条水道流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河流流经平坦地带或沉积物丰富的地区,导致河水在流动时分散成多条水道。

在河流中,分流河道可能指的是一些细小的支流或者河湾。

这些分流河道可能源于河流主流的两侧,也可能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形成新的分支。

这些分支通常会携带一些沉积物,形成河岸沉积。

分流河道的存在对于河流系统的整体形态和流动特征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它们可能会改变主流的方向,改变河岸的侵蚀和沉积模式,以及影响洪水泛滥的范围和频率。

总的来说,分流河道是河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河流的流动、沉积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渗油藏高渗条带特征及治理对策

中渗油藏高渗条带特征及治理对策

中渗油藏高渗条带特征及治理对策发布时间:2021-06-10T11:02:13.02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作者:张国凯[导读] 中高渗油藏在注水开发中,由于重力分异,非均质性严重等因素,不可避免的出现高渗条带,制约了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

从高含水油藏注水开发特点来看,由于高渗条带的普遍发育,有藏面临着水驱波及体积减小,注水利用率低,吨油耗水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张国凯 457001摘要:中高渗油藏在注水开发中,由于重力分异,非均质性严重等因素,不可避免的出现高渗条带,制约了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

从高含水油藏注水开发特点来看,由于高渗条带的普遍发育,有藏面临着水驱波及体积减小,注水利用率低,吨油耗水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文章主要综合岩石学,储层沉积学,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高渗条带的特征,提出治理思路,从经济效益角度优选出高效措施,倡导节能理念,达到效益开发的目的。

关键词:高含水油藏高渗条带治理思路1、高渗条带形成微观机理1.1孔隙结构变化通过对研究区内取芯井H12-20井(水洗前)和胡检1井(水洗后)分析,水洗后储层砂岩退出汞效率降低(从水洗前的25%降至水洗后的21%),最小可流动孔喉直径增大(从水洗前的0.03μm增至水洗后的0.42μm,对应的汞饱和度平均值由71.2%增至76.1%),说明注水后岩石中流体流动的主孔喉向大孔喉方向移动,而且流动主孔喉控制的孔隙体积略有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岩石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发育高渗条带。

并且从孔径及吼道分布图来看(图2),储层经过水洗后,各种孔径级别的大孔隙在储集空间总面积中的比例增加,一部分大孔径的储集空间已逐渐取代了小孔径的储集空间储层砂岩的喉道直径平均中值由注水开发前1.3μm增加到了注水开发后2.8μm,导致流动主孔喉偏向较大的孔喉。

孔径及喉道直径的变化促使储层大孔隙的发育,也进一步导致高渗条带的形成。

三角洲相介绍

三角洲相介绍

第二节 三角洲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河控三角洲形态
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 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按照三角洲的形态, 可进一步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两种类型。
(1)鸟足状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
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
二、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浪控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类似于河控三角洲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 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发生再分配。河口砂坝的形成受到阻碍,三角洲前 缘斜坡较陡,进积作用沿整个三角洲前缘发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 进行。它的进积作用比河控三角洲前缘进积要慢,但对这类三角洲的沉 积亚、微相沉积特征还缺乏深入研究。一般来说,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 序通常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 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以此区别 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浪控三角洲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 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具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 递变纹理和交错纹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纹理的、分选好的高能 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
第二节 三角洲沉积特征
二、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浪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浪控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呈鸟嘴状,故又称为鸟
嘴状三角洲。其形成特点是海洋的波浪作用大 于河流的作用,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道人海, 分支河道少而小。河流输入泥砂量不多,而且 被波浪作用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 系列平行于海岸的海滩、砂嘴、砂坝,并在它 们的向陆一侧形成半封闭的泻湖和沼泽,仅只 在主河口区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突出于 河口的鸟嘴状形态。法国的罗纳河、埃及的尼 罗河、意大利的波河形成的三角洲以及巴西圣 弗兰西斯科河三角洲都属于此类型。

水进、水退、吉尔伯特型湖波扇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的特征

水进、水退、吉尔伯特型湖波扇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的特征

水进、水退、吉尔伯特型湖波扇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的特征一.水进型三角洲该类扇三角洲是山地河流出山口后就直接进入湖盆浅水区所形成,几乎全部没入水下的扇形砂砾岩体,它一般发育于断陷湖盆的陡坡一侧,距物源近,缺失陆上扇环境。

周围泥岩的颜色为灰绿色和浅灰色,含浅水生物化石,说明为滨—浅湖环境。

该类扇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湖进阶段,常缺乏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该扇三角洲的岩性,形态和分带特点类似于山麓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砂体亚相带。

1.扇根其中的微相有河道与河道间,岩性上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夹灰绿色和灰色泥岩并且粒度粗分选差,成分复杂,泥质较高。

沉积构造上表现为块状层理、正或反递变大型交错层理,垂向层序呈向上变细正旋回测井曲线特征为自然电位中低幅齿状,电阻高。

2.扇中扇中包括三种沉积微相分别为扇状水道、扇中前缘、扇中水道间。

(1)辫状水道微相沉积物成分、结构等特点受物源控制,如有些地区砾岩含量高,而有些地区岩性则偏细,但总体看来岩性较粗,以砂砾岩和砂岩为主。

砂岩和砾岩的分选较差,成分复杂,不稳定的矿物碎屑和基质含量较高。

砂层的底面见冲刷,常见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和中至大型的交错层理,单一向上变细的层序厚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在砂层之间常夹灰色和灰绿色泥岩夹层,常构成数十米厚的叠加的叠合砂岩。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箱状和顶底渐变的箱形。

(2)扇中前缘微相扇中前缘实际上是扇中水道向盆地方向的延伸,粒度变细,底部冲刷不如水道区发育,交错层理比水道区发育,但厚度一般比水道区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的漏斗—钟形和钟形,反映河道冲刷作用减弱,并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

(3)扇中水道间微相主要由灰绿色至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组成,砂岩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层理构造。

滑塌和变形构造亦常见。

由于辫状河道的冲刷力强,改道频繁,一旦发生改道,这些沉积物被冲刷变薄,甚至全部被冲刷掉。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指状或齿化钟形。

扇中地区以形成良好的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

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

1081 区域地质概况真武油田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力含油层段为垛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

沉积演化研究表明,垛一段沉积时期,高邮凹陷已进入衰亡阶段,凹陷内水系发育,并逐渐由戴二段时期的湖泊环境转变为岸上河流环境。

垛一7砂组沉积时期和垛一6砂组初期沉积时,真武地区湖盆仍处于缩小后的阶段,湖泊仍有部分存在。

随后一次大面积的湖泊侵蚀事件发生,使得垛一段沉积了一套黑色泥岩作为垛一段的标志层。

此后,湖泊逐渐消亡,直到形成了广阔平坦的陆上冲积平原,发育大量的河流沉积。

2 垛一段典型沉积类型2.1 曲流河E 2S 14- E 2S 15为曲流河沉积,岩性以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中、薄层粗、细、粉砂岩,局部含砾状砂岩。

4-5砂层组含油层段地层厚度约100m,平均埋深1900m。

研究发现,真武油田曲流河沉积的亚相与微相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2.1.1 河床亚相河道微相岩性以中砂-细砂岩为主。

河道底部多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具有冲刷面,向下突变接触,具递变层理,底部多为斜层理及交错层理,顶部多发育波状层理与平行层理。

砂体厚度3~8m,典型正韵律或复合韵律,测井曲线呈小的钟形或箱形,电位曲线(SP)、伽马曲线(GR)曲线低值、随钻实时曲线(RT)曲线高值。

边滩微相是曲流河沉积中砂体发育范围最广、厚度最大的沉积相带,底部沉积相对较粗,整体上岩性为细砂-中砂岩或含砾砂岩,顶部沉积较细,为粉细砂—细砂岩,砂体厚度>8m,多种层理均有发育,有斜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以及平行层理,沉积粒序为正韵律,具有二元结构,测井曲线呈箱形、齿化箱形或钟形、齿化钟形及其叠加,SP、GR曲线低值,RT曲线高值。

2.1.2 堤岸亚相决口扇为高水位期河水漫过河岸,水流能量下降,由河水携带而来的大量悬浮物沉积而成。

岩性从细砂至泥质粉砂岩均有发育,砂体厚度小,多为薄层。

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形以及齿状或齿化钟形。

2.1.3 河漫亚相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张进 罗洪飞 吉翔 李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真武油田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垛组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类型复杂,微相种类繁多。

沉积相划分

沉积相划分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沙坝、远沙坝、席状沙
前辫状河三角洲
前三角洲

三角洲
扇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漫滩沼泽
扇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
前扇三角洲
前三角洲
海 洋环境
海洋碎屑沉积
滨岸亚相(无障壁型)
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
滨岸亚相(有障壁型)
潮坪、泻湖、障壁岛、后滨、前滨、临滨
沼泽
沙漠
冰川
坡积和残积
冲积扇
扇根
沉积类型: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泥石流沉积
扇中
扇端
海 陆过渡环境
三角洲
正常
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
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
沼泽、淡水湖泊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
支流间湾、河口坝、远沙坝、席状砂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滑塌浊积扇
辫状河
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道、越岸沉积
浅海陆棚相
潮汐控制/海流控制/风暴控制的陆棚沉积
半深海相
深海相
相组

亚相
微相
大陆环境
河流相
平直河
曲流河
河床亚相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
堤岸亚相
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
河漫亚相
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
牛轭湖亚相
辫状河
河床亚相
河床滞留沉积、心然堤
泛滥平原
湖泊相
半深-深湖亚相
滨浅湖亚相
洪水漫湖亚相
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岸扇、湖底浊积扇、滩坝等亚相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根据河流不同河段的水文信息进行划分,根据流量、流速、比降、落差、泥沙含量、河流季节变化、水补给等因素进行划分。

根据流域内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势等因素进行划分。

小河流比较短,上下游差别不大,一般没必要划分。

河流各段在河道比降、水流特性、水量和侵蚀与堆积作用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一般说来,上游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以下切作用为主;中游河道比降小,流速缓,水量增多,以侧蚀为主;下游河道开阔,水量大而流速小,从上游搬运来的冲刷物一部分在这里沉积下来。

将河流大致分成三等段,河流的入(海、湖)口至最后一个较大支流的入口之间称为下游地区,河流越往下游走支流越少,流速缓慢、河面展宽,泥沙淤积,河流落差小,周围地形以冲击平原为主,洪水期河水经常漫过堤岸;上中游划分,要看河流周围地形地势走向、水文信息的变化等因素,上游地区一般为高山地区,河流深切山地形成许多深谷,流速急、落差大,多急流瀑布;中游地区一般流经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速明显下降,平均比降下降,河流流经地区形成较为宽阔的谷地平原。

应该说河流的上中下游的划分是有依据的,但是由于河流与河流间还存在差异,所以不能以同一指标来等同划分,不同的河流应该综合分析考虑。

河流从源地到河口,其河态、河床、坡降、流量等都是具有一定变化规律的。

所以,凡大江大河,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量资源,发展水运交通以及城镇建设等,通常将它们划分为上、中、下游。

其标准往往不一,但目前大多数是根据河流地形、河道特征和水文情势等进行划分的。

【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长6300公里,习惯上,人们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三个河段是依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长江上、中、下游河段也各有明显差异。

先看长江上游,这一河段长约4500公里,河流大部分流经高原、高山、峡谷地带,特别是通天河、金沙江和三峡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

流动带指标和压汞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流动带指标和压汞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流动带指标和压汞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对流动带指标以及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分析,研究了利用流动带指标和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的依据,建立FZI与孔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以及排驱压力之间的关系图,利用流动带指标FZI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将该区域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参数主要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

并对该区域的沉积微相进行了分类研究。

关键词:流动带指标毛管压力曲线沉积微相一、划相参数—流动带指标(FZI)流动带指标(FZI)是划分流动单元的一种定量方法,是油藏品质因子与孔隙体积和颗粒体积的比值。

根据压汞分析资料,建立FZI与孔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以及排驱压力之间的关系图,从而可以利用FZI作为划分沉积相带的指标。

FZI值越高,储层物性越好,赛汉研究区的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类,其中,Ⅰ类的FZI值最高,>0.9;其次为Ⅱ类,FZI在0.9-0.24之间,最后为Ⅲ类,FZI0.28MPa,中值压力小于1.5MPa,微孔隙较发育,连通性差。

三、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通过对该区域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可知,该区域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孔隙结构特征如下:1.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是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砂体厚度一般在1-5m,岩性较粗,一般为灰色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

底部具有冲刷面,发育交错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等,常见植物碎屑和碳屑。

测井响应特征上,分流河道表现为正旋回,一般为箱型、钟形,SP曲线负异常,自然伽马值较低,声波时差出现高值。

粒度概率曲线一般为两段式。

其中,发育的中砂、细砂物性较好,孔隙度在0.24%以上,渗透率在170以上,分选系数大于2。

FZI 值较高,大于0.9。

2.河口坝河口坝是水下分流河道向湖盆方向的延伸。

砂层呈中层到厚层状,沉积物粒度较细。

主要的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第四单元 三角洲环境及相模式

第四单元   三角洲环境及相模式

鄱阳湖三角洲
六、古代三角洲沉积鉴别标志
1.岩石类型单一,沉积物往往很厚 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 三角洲平原——常见暗色有机质沉积(如泥炭或薄煤层等)。 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与河流相和湖泊相区别之一。 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比河流相高。 2.粒度分布特征 陆→海:具“碎屑粒度变细、分选变好”的总趋势。 C-M图:三角洲前缘具有QR和最发育的RS段——反映以悬浮为主,滚动较少。 概率图: 远砂坝——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 河口砂坝——粒度过渡带,以跳跃总体为主,为(2~3.5)Φ,分选好, 反映水流作用不很强,而且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 3.多种沉积构造 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能和海能(波浪、潮汐)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如: 砂岩和粉砂岩——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泥岩——水平层理。 此外还有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变形构造、生物 扰动构造 4. 古水流显示有双向性。
(1)分流砂坝和河道分岔的形成 (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
河口区,河流流速骤减,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分流砂坝,并将水流分成两股, 形成两个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流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 级分流砂坝。以上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湖)延伸的多岔道河 网系统。
二级分流砂坝
巴布亚湾港湾形潮控 三角洲
被潮汐作用所改造的三角洲模式
3、按进入蓄水体中的河流(地表径流)的类型划分
(1)扇三角洲 (2)辫状河三角洲 (3)曲流河三角洲 (4)网状河三角洲
五、三角洲沉积环境划分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分为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2.沉积亚相特征:(1)三角洲平原:✧位置: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水上部分),始于河流大量分叉处,止于岸线或海(湖)平面处,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的延伸。

✧形态描述:为一广阔而低平的地区,其上主要由一系列活动或废弃的低弯度或辫状的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地区组成。

河流两侧发育有天然堤,河间地带为低湿的泥沼、草沼和树沼等大片沼泽地。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

✧微相类型:①分流河道(分支河道/分流河床)微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可有一条或多条,是河流将陆源物质向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形成三角洲的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流河道搬运至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沉积特征:分流河道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具有向上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层序。

但是分流河道比中上游河流沉积的粒度细、分选变好;在分流河道的下游,由于受到涨潮或者向岸风浪的影响,在废弃河道的河口地段常有海滩沙的堵塞。

在非洪水期的河道下游因底负载的搬运受阻,细粒沉积物将沉积在河道中形成细的覆盖层。

岩性:以砂质为主,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体系中的砂质格架,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变化较大。

一般底部为侵蚀面(分流河道的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向上为较粗的滞留沉积(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滞留沉积物),再向上为槽状交错层理的砂层并过渡到波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和粉砂层。

最上部为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的粉砂和黏土层。

(一般底部为中-细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

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层具有槽状或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而其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底界常与下伏岩层呈侵蚀冲刷接触。

)沉积构造:冲刷-充填构造、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等。

砂体形态: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在平面上为长形,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

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常见地质问题

常见地质问题

(一)地层对比方法常见地层对比方法有: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学方法、地层物理方法等。

南梁-华池地区自上而下依次钻遇了第四系、白垩系、华池组、洛河宜君组、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延长组(未穿)。

该区长4+5地层厚度达90-100m左右,地层内部缺乏标志层,对比难度较大。

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1)标志层控制由于该区内部标志层很难确定,前人所用的标准层有两个:安定组泥灰岩和张家滩页岩,前者在研究区属未测井段,后者研究区大部分未钻穿,地层对比时难以使用。

经过反复地追踪对比,发现延9顶部煤层在该区相对稳定,平面上有一定的可追踪对比性,是研究区最好的对比标志层。

延9顶煤标志层大多由2层煤组成,单层厚1.2m,电性特征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高阻、高声速、低自然伽玛,易于识别和追踪。

对比中认为:本区声速、井径、电阻在地层对比中用得最多,可代表等时,依据是在相同时间形成的一套岩石应具有相同的岩性特征,反映在声速、井径曲线相同。

(2)邻井追踪不同沉积相带分布有一定的范围,各种相带在平面上组合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进行邻井追踪以保证地层对比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地层厚度基本相近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地壳运动以整体的垂直升降作用为主,盆地地层厚度基本保持一致,变化相对稳定,研究区的这一特点,为采用“等厚法”的地层对比方法创造了先决条件。

地层厚度基本一致的特点在华池-南梁地区表现的尤其明显。

(4)运用旋回对比对比中主要以电测曲线、岩性特征为主,结合沉积旋回分级控制、逐层、逐井对比,并参考地层厚度进行地层划分,将长4+5分为两个小层,其中长4+51是本区主要含油小层。

(二)测井曲线在沉积中的含义测井曲线可用来识别沉积相的类型。

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的变化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及物源供给的变化。

通过对自然电位、自然伽玛曲线的分析研究,可概括以下几种曲线形态:①箱形:曲线呈负值或低值,具有幅度高、宽度大、曲线上下值基本一致的特点。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1、三角洲概述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

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

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

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2.1建设作用2.1.1河口作用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

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

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

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河流微相的划分

河流微相的划分
■微相类型及特征:
→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特征与河流相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骨架。
▲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差。
▲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
▲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
▲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一般由陆上弱氧化→水下弱氧化(泥岩颜色、自生矿物)▲古生物更发育
(1)天然堤沉积
河流在洪水期因水位较高,河水携带的细、粉砂级物质溢出河道沿河床两岸堆积,形成平行河床的砂堤,称为天然堤。
■天然堤的地貌特征:
●它高于河床,并把河床与河漫滩分开。
●天然堤两侧不对称,向河床一侧坡度较陡。
●每次随洪水上涨,天然堤不断加高,其高度范围与河流大小成正比,最大高度代表最高水位。
二元结构(水下河道、水下河道间);不明显正韵律;冲刷-突变面;横剖面透镜状、平面长条状等;
与陆上河道的区别:——以河能为主,短时间海(湖)能改造
▲既有河流的流水层理(槽状、板状交错层理)——洪水期可见海(湖)能层理(波状、脉状、透镜状)——洪水期后
▲冲刷—充填构造,向海减弱,直至消失。
▲与明显水下特征的支流间湾等微相共生。
●弯曲河流的凹岸天然堤一般发育较好,凸岸天然堤逐渐变为边滩的上部。尤其在较小河流中,天然堤和边滩上部交互出现,很难分开。
■天然堤的沉积特征:
●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粒度比边滩沉积细,比河漫滩沉积粗;●垂向上突出的特点是砂、泥岩薄互层。
●层理构造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上攀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垂向序列是:上部泥质岩则发育水平纹层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称之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另一重要特征:多阶性
在一个地区河流沉积剖面上,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就可形成河流沉积相 的间断性正旋回,岩性上出现间断性粒度正韵律,每一个旋回即由一个二元结 构所组成,通常也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河流沉积的多阶性有两种成因:
①由区域性地壳振荡运动所造成,称为构造多阶,其特征是分布范围广, 具区域性,韵律和旋回性明显,最底部具明显的冲刷侵蚀界面,韵律间自下而 上无粒度由粗变细的总趋势;
辫状河沉积模式图
河流相
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组合 1)河流沉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等各类碎屑沉积物组成。 2)上游偏粗,下游偏细。砾石成分复杂,有比较多的陆源砾石。 3)底部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是河流相的重要鉴定标志之一。
2、结构 1)河流沉积的分选差到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频率 曲线常为双峰,正偏态; 2)粒度概率图上、常表现明显两段性,且以跃移总体为特征。
边滩下部一般为粗、中砂为主,形成于 洪水退去时期,位于河水较深处,水流 为缓流,出现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 边滩中部或上部,有时在低处或较高处, 水体变浅,水流变急,Fr(弗劳德系数) =1,可出现平行层理。平行层理与大型 (或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交替出现是边 滩层理的组合特征。 边滩上部为细砂和粉砂沉积,以小型交 错层理和爬升层理为特征,有时有平行 层理 边滩顶部为泥和粉砂沉积,是洪水期的 侧向加积产物,属于河漫滩沉积
3、层理一般不发育,可见 粒序层理和交错层理
4、可划分为扇根、扇中和 扇端 亚相
5、物源充足时,形成向上变粗变厚的相序 6、平面相组合:物源区残积、坡积物相--扇--沉积区冲积平原或湖海区 7、砂体平面上为扇形、横剖面为透镜状,纵剖面为顶面下凹的透镜型

浅述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

浅述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

浅述建设型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方式摘要在经典的建设型三角洲沉积模式中,三角洲相可分为三个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其中三角洲亚相又可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

在经典模式中,水下分流河道完全由入湖或者入海的河流惯性牵引流下蚀冲刷形成。

关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模式,除经典模式外,近些年一些研究者通过物理模拟、实地考察、理论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有极端者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完全由蓄水体水位较低时期河流在三角洲平原下蚀形成,在蓄水体水位上升之后,水体淹没分流河道而成为水下分流河道;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将由于河流从陆上注入蓄水盆地并向前延伸,经历不同的沉积环境,其地貌、水动力等特征差异较大,为此,按蓄水盆地水深、水动力、河流能量等条件,将水下分流河道细分为4带:)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浅水带、中岸中等水深带、远岸深水带等。

在这四个带上,由于水动力逐渐减弱,河流的下是能力逐渐减弱以至于完全不具备冲蚀能力。

而以上所做的工作在实际的生产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水下分流河道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演化而来,那么河道砂体底部的侵蚀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准层序的界面。

而如果认为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则代表水下泥岩与河道为连续沉积,不存在沉积间断。

因此,正确认识砂体成因,对精确恢复湖(海)盆演化历史是十分重要。

关键词经典三角洲沉积模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一、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三角洲前缘相(delta-front facies)是三角洲相沉积亚相类型之一。

三角洲沉积相共分为三个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亚相(delta-plain facies)、三角洲前缘亚相(delta-front facies)、前三角洲亚相(prodelta facies)。

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水上部分,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为水下部分。

三角洲前缘围绕三角洲平原的边缘伸向海洋或湖,位于海(湖)平面和浪基面之间,呈环带分布。

相序定12

相序定12

相序定律:只有哪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叠加在一起相模式:以相序定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古代沉积研究为依据,归纳出的反映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具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空间组合关系山麓-洪积相冲积扇形成的过程:强烈的构造运动;明显的物理风化作用;干热气候和山区洪水作用;快速水流作用和地形坡度变化;水流流速变慢和沉积物快速沉积冲积扇基本特征1)山麓处锥形沉积体2)剖面为楔形、透镜状3)沉积厚度变化大4)单个或群体出现5)沉积物类型和沉积面积依赖于构造、气候和物源类型:干旱型:岩性粗厚度大面积小,河流作用不太明显;湿润型:岩性细厚度薄面积大,河流作用较明显河道沉积形成:暂时性河流切割、充填沉积形成;特征:沉积物粒度粗,分选差,成层性较差,发育冲刷面。

漫流沉积:形成:河床末端漫出流水、沉积物呈席状;特征:砂泥间互沉积,交错层理或块状,透镜体。

筛状沉积:形成:砾石级沉积物沉积,渗透性好;特征:分选较好的砾石,块状,充填物少。

泥石流沉积:形成:泥、砂、砾混杂,密度大、粘度大;特征:沉积物粗细混杂,分选极差,块状干旱型冲积扇沉积特征:1组成:泥石流等四种沉积2泥石流:沉积地位重要,无层理,基质支撑,棱角状碎屑3、远端沉积物变细,纹层明显。

湿润型冲积扇沉积特征:1、自近端到远端,沉积特征变化明显2、扇根:厚层、具交错层理砾岩;3、扇中: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砂坝多;4、扇缘:薄层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河道发育冲积扇识别标志:1、岩性:色红、粒粗、混杂,杂基多,盐类矿物2、结构:砾石多,成熟度低,结构混杂,分选差3、粒度特征:三段式概率曲线,C-M图--QR段4、生物化石:极少5、沉积构造:层理不发育,多块状和冲刷构造6、垂向序列:正、反旋回冲积扇与油气关系:1、烃源岩:无2、储层:砂砾多,但储层物性差,扇中相对好3、盖层:扇根的泥石流和扇缘的泥岩4、运移通道:断层层流:质点运动方向彼此平行、规则成层流动的水流。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
变陡缓坡
台地
局限台地
潮坪、泻湖、萨勃哈
开阔台地
浅滩、点礁、潮下低能
台地边缘
台地边缘浅滩
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
台地边缘生物礁
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
台地边缘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大陆斜坡
上斜坡、下斜坡
滑塌堆积、碎屑流、浊流、斜坡扇、等深流
台盆
深海盆地
盆地边缘、海底扇、深海平原
*注:1、扇三角洲、辫状河、网状河三角洲(包括大陆体系组中的)亚相、微相类型依上述三角洲类推;2、当天然堤、决口扇、道间滩分不清时,可笼统称为分流河道间,作为一个微相处理,前缘内的微相亦然。
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
体系组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微相
大陆
沉积体系组
风化残积
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
冲积扇
扇根
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
扇中
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
扇缘
漫流沉积为主
河流
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
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
溢岸
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
堤岸
天然堤、决口扇
河床(河道)
曲流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
辫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网状河系统
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
湖泊
滨湖
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
浅湖
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
较深湖-深湖
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
近岸水下扇
扇根
水道、水堤、滑塌堆积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特点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特点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特点水下分流河道是指在河流或河口入海时形成的,由于水量的差异导致水流在分流口处出现不同大小的分支,进而形成了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的存在对于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沉积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沉积物的特点。

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物主要包括粗沙、卵石和泥沙等,这些沉积物的大小和形态与水流速度和颗粒密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分流口附近的水流速度较大,粒径较大的沉积物更容易被搬运和沉积。

而分流流域中的水流速度较小,较细微的泥沙更容易在此沉积。

其次,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沉积特点还包括沉积层的分布和厚度。

根据研究,水下分流河道中的沉积物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的主河道和分支河道附近,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沉积层。

沉积层厚度的差异与分流河道的水量分配有关,较大水量的主河道通常具有更厚的沉积层。

而分支河道的沉积层厚度较小,可能受到主河道冲刷的影响。

此外,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沉积特点还与沉积物的颗粒组成和分布有关。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中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的差异,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在分流河道中的分布也呈现出差异。

较大粒径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道的中央,而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则更容易向河道两侧沉积。

这种颗粒组成和分布的特点对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过程和河床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沉积特点主要包括沉积物的特点、沉积层的分布和厚度以及沉积物的颗粒组成和分布。

这些特点的研究对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水动力学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点与水流动力学、河床地貌的关系,以及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关联,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河道砂体厚度没有水上分流河道的厚,但是水下分流的河道的砂体一般比水上分流河道的砂体要细,要纯一些。
分流河道属平原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属前缘亚相,这就决定了分流河道原亚相属正韵律,前缘亚相属反韵律,这是个人在沉积亚相及钻井层序划分方面的个人认识
箱形曲线和正旋回的钟形曲线都是分流河道的特征。
钟形测井相:其曲线从下向上幅度突然变高,然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基线,反映沉积环境从低能突变为高能,又从高能缓慢恢复到低能。岩性具正粒序结构,砂体底部与泥岩呈突变接触,为冲刷面;顶部与泥岩呈渐变接触,反映了逐渐减弱的水动力特征。
箱形测井相:曲线形态呈箱状,反映沉积过程程中物源丰富和水动力条件强,砂体顶、底与泥岩均为突变接触。根据曲线形态可进一步分为齿化箱形与光滑箱形。齿化箱形自然伽玛曲线齿化,岩性组合由多个正粒序或反粒序组成,夹层较多,反映了水动力条件强弱频繁交替的特征。光滑箱形自然伽玛曲线光滑或微齿化, 砂岩中泥质含量低,砂质较纯,砂体底部与泥岩以冲刷面开始的突然发育和砂体顶部近于废弃的突然结束。一般反映物了物源充足,强而稳定的水动力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