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说相比你认为影片活着结尾好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一班张梦蝶

活着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活着》的结局改编得不错,当读完原著余华写的小说后,心情有种说不清的沉闷,人生最悲催的事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一家十几口人都死了,只留他自己一个,家人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给我们带来无比的震撼,比如儿子有庆竟是被护士抽血救上层领导抽死的,让人无法想象当时社会的等级阴暗面,人为地在社会上作恶,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之气,小说给人仿佛血一样的死寂,与小说名活着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始终没有留给人一线希望。而张艺谋的影片结尾里,虽然父母儿子儿媳死了,但是仍有福贵和外孙他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我觉得这是电影改编的第一成功之处,点题又给人希望,留有一线,不作绝,这便是电影的优势,而有些时候为了外部因素,电影是不能做得像小说一样彻底的。

其二,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贯穿全片的线索——皮影戏,这是张艺谋导演在艺术加工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其实这是对小说的一个升华,皮影戏只是表面,真正代表它的是一个木箱,它穿梭在福贵生活的各个时代。当福贵落魄决定洗心革面之后,别人送的木箱成为他唯一的瑰宝,他重视且希望利用它重振自己及家业;当福贵被国民党掳去时,他仍不忘记木箱,遇到共产党时,他又捡起掉落的木箱,时时刻刻抓紧它,这也意味着福贵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危难的时刻,他不会忘记家庭,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影片最后木箱的点题更是将主旨升级到了极致,福贵将皮箱从床底拉出,他对孙子讲:“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时代在变化,共产主义来临,幸福地畅想未来,艺术也将永恒地成长下去。

我更喜欢电影《活着》,小说当然有其可取之处,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生活映射的当然更加深刻,但是不否认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加深了其人道主义,加深了小说的主旨,更反映出小说的精华,可能电影本身的影视拍摄局限以及外部条件不能完美地将导演要讲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拍摄这一类农村生活题材的影片,张艺谋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那个讲述残酷社会的主人公们,就比如那个贯穿全片的木箱,木箱不仅是代表家庭,它还代表了一种精神,木箱反映了主人公福贵的内心变化,编写出福贵的成长,,如此不起眼的东西作

为影片的关键所在,不可谓不说张艺谋是一个玩转艺术的高手,木箱象征着家庭的稳固可以抵抗一切社会不利因素,这便是影片的价值所在,当然还有许多影片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去探究。

电影《活着》注重时代背景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不由自主;小说《活着》注重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和承受态度。两者都关涉生命、命运的话题,但前者着眼于社会历史层面;后者更关注人性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