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fd7a6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7.png)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2、渊源与发展:(1)、追溯渊源: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061390ee2bd960590c677b5.png)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 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
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几乎就是一片空白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 性。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 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 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 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 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 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
佛 教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晨
幸 福 人 生
暮 诵 读
每天定时参加早晚课,能够让心安住在善所缘中,
训练安住的力量,培养定力。
诵读的过程又是培养善心相续的过程,让佛法智慧
渐入心田,为生命播下善的种子。 反复诵读令法在内心生根并成为数数思维的源泉,
成为指导生活的人生智慧。
红尘喧嚣处,聆听清凉法音。 世事纷扰中,观照心念起落。 恭 听 慈 经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7dca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4.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学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7ab429647d27284b7351f4.png)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通过2010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五、佛教的核心理念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
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
“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
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
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
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
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https://img.taocdn.com/s3/m/6e2bc51952ea551810a68748.png)
25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accumulated vast quantities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and left over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treasures. They have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n ideology, science and imagery.
19
The comprehensive Taoist culture created a cultural pattern, combining Taoism and the Taoist school,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uddhism.
9
影响最深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 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活动,
道教的伦理制 度,主要是建立森 罗严密的等级制度, 是道教融合儒家思 想,以加速和实现 自身封建化的重要 举措。
道教的伦理思 想,就是把儒家的 忠孝思想和性命学 说写入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
23
24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230d88f02d276a200292e14.png)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首先很荣幸能上老师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个新的佛教概念。
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
当然,我说的信佛是烧香拜佛,祭祀、祈求那些,那些只是一些飘渺的东西,而在我的观念中,佛教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是追求自身思想提高、觉悟的一种修行。
是一个影响我们的生活活动、世界观、待人处事的一种思想。
是一种文化,深刻影响我过传统思想的一种文化。
而我想了解和学习的是佛教的各种思想,了解佛教的文化,增长见识。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
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
“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
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
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
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
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
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416ab73dd88d0d232d46ae0.png)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d66f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5.png)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文化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将对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旨在分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措施,以推动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入发展。
二、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我校《传统文化》课程涵盖了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系统讲解与深入分析,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3. 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学校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1.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虽然我校《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有一定创新,但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
3. 教学资源不足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如古籍、文物、视频资料等。
目前,我校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方面仍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四、改进措施1. 深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继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a56164950e2524de5187ed9.png)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e5654fef90f76c661371a95.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8f0fb3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15f642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儒道佛三种思想体系,对人类道德、伦理、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的道德规范,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加以培养和教化,才能将其潜能发挥出来。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儒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人类道德、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道”和“无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道”所支配和驱动。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家思想则强调“慈悲”和“净土”,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强调了一切有为法都是短暂的,只有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才是永恒的。
这三种思想体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了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则强调内心的净化,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也可以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篇二: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的相关文献后,我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体系,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和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4-佛教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4-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837bb6c5b9d528ea81c77974.png)
衰微 —— 明清
大乘佛教 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 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佛道的相争相融 儒道排佛 化胡之争 灭佛辱道 三教相融
《一团和气图》
明朝第九代皇帝英宗朱见深画
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 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 “虎溪三笑 ” 的典故,来表 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期望。
中国传统文化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黎波
一、佛教的产生与派别
创建 结集著经 部派时期 分大小乘
公元前六世纪 释迦摩尼 佛祖去世后 弟子念诵写经 分“上座”、“大众”两部 公元一世纪前后
小乘佛教 修习三学,证罗汉果,达到个人的解脱 大乘佛教 修习三学六度,渡己渡人,共同脱离轮回
二、佛教教理的基本思想
• 韩信托生曹操,彭越托生刘备, 英布托生孙权,三分汉家天下;
• 项羽托生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以报前仇;
• 蒯通托生诸葛亮,机谋盖世;
• 许复托生庞统,赵王托生刘禅, 丁公托生周瑜,萧何托生杨修;
• 玉帝加判:司马貌托生司马懿, 出将入相,子孙统一三国建晋。
画幅上粗看好似只有一个 人,但实际上是三个人相拥 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 官互相借用,合成一张脸。 造型奇妙,令人叫绝。
六、我国的佛教派别与禅宗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全面兴盛 标志是八个佛教宗派的形成
三论宗 瑜伽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净土宗 禅 宗 律宗 密宗
禅宗宗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心性 顿悟成佛
禅宗著名公案
佛祖拈花示众 达摩一苇渡江 慧能一偈传衣钵 心动风幡传大法
佛祖拈花示众
一次灵山法会上,佛
祖释迦牟尼向众人展示大 梵天王向佛祖献上的一枝 金波罗花,却一语不发。 大家不知佛祖是何用意, 一时间面面相觑,疑惑不 解。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 诃迦叶于静默中领会了佛 祖的深意,展颜微笑。
菩提书院同喜班学修--第4课
![菩提书院同喜班学修--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cd11dbe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0.png)
菩提书院同喜班学修--第4课
⼀、学前思考
佛教,对中国⼈来说并不陌⽣,尤其是在古代中国。
我们推崇备⾄的许多⽂⼈雅⼠,如苏东坡、王维、⽩居易、范仲淹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但是,我们平时了解得并不多。
佛教和传统⽂化到底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修学内容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
三、修学标准
认真阅读教材三遍以上
四、修学思考
1、从魏晋时期到民国年间,佛教对中国哲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2、佛教对中国⽂学有哪些⼴泛的影响?
3、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哪些⽅⾯?
4、佛教对国⼈的道德观念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它的可⾏性更强?
5、佛教是怎么看待幸福的?获得幸福的关键取决于什么?
6、佛教“空”的智慧怎么理解?有什么作⽤?
五、修学检验
1、佛教对传统⽂化各领域具有⼴泛⽽⼜深远的影响,我是否了解清楚?
2、学习本课之后,我对佛教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完整word版)佛教与中国文化
![(完整word版)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799edc32af90242a995e583.png)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 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道家儒家文化佛学[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d50fe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2.png)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艺术创作都有着显著的痕迹。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对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它起源于印度。
根据史书记载,汉明帝时期,有两位来自大秦国(指古代罗马帝国)的僧人传教到中国。
这标志着佛教第一次正式传入中国。
从此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得到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不仅在宗教信仰上对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思想观念的融合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放下欲望、超脱尘世。
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佛教还引入了轮回转世的观念,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呼应,进一步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观念体系。
2.文学艺术的融合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很多著名的佛经和佛教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比如著名的《楞严经》、《金刚经》等,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宗教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佛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佛教的传入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影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1.促进社会和谐由于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忍辱等核心价值观,它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的信徒们通常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善良宽容。
佛教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摆脱纷争,追求心灵的宁静,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艺术创作的繁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5f0da82d0d233d4b14e696b.png)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学1002班刘合文4303100428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一:佛教基本涵义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83b50aa8114431b90dd89a.png)
1.简述‚五戒‛与‚六度‛的内容。
答:‚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六度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
度即渡之意。
六度,‚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
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4.名词解释‚五蕴和空‛,‚四大皆空‛。
答:‚五蕴和空‛: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
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
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为蕴,反之相克,都看明了为空透。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
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和颜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https://img.taocdn.com/s3/m/6e1302e425c52cc58bd6bef9.png)
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 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 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 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 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 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 典型形态。
道教的伦理 思想,就是 把儒家的忠 孝思想和性 命学说写入 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 重要组成部 分。
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 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 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 最大。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 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 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 带。
道教吸取儒 家思想,建立 了道教的宗教 伦理学。从它 产生时起就表 现出对世俗生 活的极大关注 。
他们一直注 重研究儒家 《五经》, 从中吸取资 料,建立道 教的伦理制 度和伦理思 想。
道教的伦理 制度,主要 是建立森罗 严密的等级 制度,是道 教融合儒家 思想,以加 速和实现自 身封建化的 重要举措。
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象文化的发展
32
• 首先,在传统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 的新品种。
• 东晋 顾恺之
地狱变相图,是盛唐“画圣”吴道子所作,于 “寺观之中,图画墙壁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卧 异状,无有同者。
天王送子图
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 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地总结法义:一:佛教与哲学。
佛教渊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我国古代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宋明理学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
等维新人士,他们的思想源于佛学。
二:佛教与文学、艺术。
佛教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影响也非常深远,文学及艺术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
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字画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所以有说“不懂禅,不足
以言诗歌论书画”。
三:佛教与民俗、道德。
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
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
宗教是道
德建立的基石,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
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
而佛教,则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
更使人容易接
受的是。
四:佛教与人生的幸福。
佛教认为生命是习惯的积累,幸福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心态,未来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取决于心理素质。
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面对
世间的风云变化,如果能时时保持一份正见,能够始终坦然淡定、宠辱不惊,何时
何地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五、“空”的智慧。
佛教所说的“空”,非常人所理解的什么都没有。
佛教的“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
从佛法修行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
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佛法认为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
佛教关于“空”的
认识,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初
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心得分享:
1、让我由一种重读经典的计划:如《红楼梦》、《西游记》、古诗词。
特
别唐朝的诗歌。
2、佛教应该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应该
包含佛教:
(1)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北京日报刊登的题目是《佛教的本质不是宗
教而是教育》里面提到说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
如彼岸、现行、刹那、因缘、当头棒喝、皆大欢喜、昙花一现、天女散花、醍醐灌顶、借花献佛、痴人说梦。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讲的是对领导者和群众都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
的教育。
(列举学生办公室抓花生米的例子)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
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
3、佛教具有包容性。
更使人容易接受: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国中央
政府的支持,佛教亦从未假借神意而强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发动宗教战争,企图消灭异教与其他文化。
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与理智、平等、博爱、和平的伟大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