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地总结法义:一:佛教与哲学。佛教渊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我国古代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宋明理学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

等维新人士,他们的思想源于佛学。

二:佛教与文学、艺术。佛教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影响也非常深远,文学及艺术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

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字画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所以有说“不懂禅,不足

以言诗歌论书画”。

三:佛教与民俗、道德。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宗教是道

德建立的基石,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而佛教,则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更使人容易接

受的是。

四:佛教与人生的幸福。佛教认为生命是习惯的积累,幸福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心态,未来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取决于心理素质。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面对

世间的风云变化,如果能时时保持一份正见,能够始终坦然淡定、宠辱不惊,何时

何地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五、“空”的智慧。佛教所说的“空”,非常人所理解的什么都没有。佛教的“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从佛法修行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佛法认为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佛教关于“空”的

认识,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生命就会回归到原初

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心得分享:

1、让我由一种重读经典的计划:如《红楼梦》、《西游记》、古诗词。特

别唐朝的诗歌。

2、佛教应该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应该

包含佛教:

(1)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北京日报刊登的题目是《佛教的本质不是宗

教而是教育》里面提到说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如彼岸、现行、刹那、因缘、当头棒喝、皆大欢喜、昙花一现、天女散花、醍醐灌顶、借花献佛、痴人说梦。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讲的是对领导者和群众都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

的教育。(列举学生办公室抓花生米的例子)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

3、佛教具有包容性。更使人容易接受: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国中央

政府的支持,佛教亦从未假借神意而强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发动宗教战争,企图消灭异教与其他文化。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与理智、平等、博爱、和平的伟大教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