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一单元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2、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3、北京人的特征:①外形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②使用工具:使用石块、兽骨、鹿角等打制工具。
③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④火的使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生存条件。
4、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他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新石器时代。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三、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爱美意识、审美观念。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
北京人、山顶洞人
地点 时间
生产生活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 _打__制__石__器_;群居生活、共同 劳动;_会__使__用__火_(学会用火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 期智人;使用_打__制__石_器__,开始制 作骨器,掌握了_磨__光__和__钻__孔_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__工__取__火__;靠采集、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 服;具有爱__美__意__识__,有埋葬死者 的行为;集体生活、共同劳动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传说有夸张虚 构的成分,对真实情况有 不同程度的加工或改编; 史实则是对历史真实情况 的客观叙述和记录。
(2)联系:传说不等于史 实,但它可能包含着一些 真实的历史信息。
(一)之最类
1.__元__谋__人___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周口店__北__京__人___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3.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水__稻___、_粟__和__黍__均发现于我国。
随葬品对比鲜明,说明 当时_阶__级__分__化__严重; 随葬品来源广泛,反映 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 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
经出现__早__期__国__家___
已经出现了__早__期__国__家__
意义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多__元__一__体____的特征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总结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总结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朝代,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这三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夏朝的发展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开始,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夏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朝代,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很大发展。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家实行世袭制,国王是统治者。
商朝的兴盛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实行世袭制。
西周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很大发展。
西周的兴盛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
这三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朝代,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这三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和重要事件。
本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回顾这一时间段的核心历史内容,包括重要的时间线、历史人物、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单元首先介绍了远古时期的人类起源和发展,包括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等先祖的贡献。
随后重点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包括分封制、井田制等核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接下来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大繁荣。
此外秦汉时期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结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涉及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1. 简述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初步探索,更是构建个人历史文化认知体系的基础。
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基本线索。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致框架和脉络。
同时历史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使其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因此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 介绍第一单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史前文明的出现。
这部分内容将介绍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包括狩猎采集时代、农业革命以及城市文明的萌芽等。
学生需要了解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各个古代文明奠定基础。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以下是初一上册历史的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居民,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4.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5.半坡文化:约公元前5000-6000年,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饲养家畜。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建立,著名的青铜器文化代表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分封制是其主要政治制度。
4.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5.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汉朝: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巩固了中央集权;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和融合,儒学的发展和佛教的传播等。
3.隋唐: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唐朝实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4.宋元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四大发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等。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明朝强化专制统治:废丞相,设内阁,皇权空前加强。
2.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日本海盗经常出没,戚继光积极抗击。
4.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平定准噶尔、回部贵族的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理,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
5.明清时期的文化: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7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7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夏商周时期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第一个有统一政权的朝代——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时期大秦统一,商鞅变法,周武王伐纣,商家旧制、礼乐文化等,并简要学习分析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历史格局变迁,开阔历史视野。
二、知识网络
1、夏商周政权
2、大秦统一
(1)秦始皇统一中国
(2)秦将统一带到南方
(3)秦灭六国
3、商鞅变法
(1)设置刑罚
(2)改革国家职权
(3)经济改革
4、周武王伐纣
(1)显示周威力
(2)传递文明理念
5、商家旧制
(1)宗法制度
(2)皇权制度
(3)分封制
6、礼乐文化
(1)歌舞
(2)庄言谣
(3)声律启蒙
三、核心知识
1、夏商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政权有:夏、商、周三个朝代。
2、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分封制的政权。
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统一会计制度、统一量度制度、皇室典制等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
4、周武王伐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格局。
5、商朝的文化活跃,在诗歌、乐章、舞蹈、礼仪等方面均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元谋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2.郧县人发现地点:湖北郧阳距今时间:约100万年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3.蓝田人发现地点:陕西蓝田距今时间:约160万年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4.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生产生活: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狩猎、采集;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③用火:已经会使用火体貌特征: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意义: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②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5.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时间:约3万年生产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②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6.古人类起源和演化进程二、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农业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定居生活: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代表:河姆渡遗址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时间:距今约7000年建筑: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农业:大量水稻遗存,骨耜得到广泛使用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社会组织:原始氏族社会。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 元谋人。
-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 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生产生活: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 北京人。
-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 - 20万年。
- 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 生产生活:- 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如尖状器、刮削器等。
- 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山顶洞人。
-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 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 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生产生活:-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 懂得人工取火。
- 有爱美意识,会缝制衣服,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他们过着氏族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河姆渡人的生活。
- 生活区域: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适合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具有通风防潮的作用。
- 生产生活:-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 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如骨耜。
- 饲养家畜,如猪、狗和水牛等。
- 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2. 半坡居民的生活。
- 生活区域: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 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屋内有灶坑,适合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具有保暖的作用。
- 生产生活:-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 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磨盘等。
- 饲养猪、狗等家畜。
-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归纳总结
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归纳总结学好初一历史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轻松习初一的历史。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归纳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程标准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二、知识梳理元谋人1、时间:距今170万年2、生活状况: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3、地点:云南省元谋县4、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北京人1、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发现:遗址于1921年被发现,依据3枚牙齿将其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又相继发掘出土北京猿人头盖骨直立人化石及石器和动物化石。
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4、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5、生产生活情况:①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旧石器时代)。
②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③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④火的使用作用:照明,防寒,驱兽,烧烤食物6、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拓展延伸1、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的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大,温度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岩石。
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柔软部分,也会在地层中留有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石头,就叫做化石。
化石形成后,几乎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诞生1.人类文明的定义与特征2.人类文明的形成和传播3.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生产方式的变化4.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5.农耕与牧牛的发展和变化6.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火药的发明和应用2.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3.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4.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5.四大发明的意义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6.面向未来的创造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1.文化的定义与特征2.商、周两代文化的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4.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5.历史文化的回溯与现代文明的发展6.文化的多元化与创新第四单元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1.世界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文明的特点与贡献3.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4.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5.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6.文化多样性与发展趋势的思考第五单元古代帝国的崛起和变革1.帝国的定义与特征2.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3.漫长的隋唐时期和唐朝的中兴4.元朝的创立与中国的统一5.古代帝国的发展和衰落6.帝国的崛起与文化的繁荣第六单元大航海时代的开端1.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产生2.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探险活动3.古代中国和中东在贸易与经济交往中的地位4.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形成5.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影响6.大航海时代的启示及对未来的影响以上就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的汇总,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和国家的文化和贡献。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历史的掌握有帮助,也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历史观、文化观、全球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1. 远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介绍了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元谋人、北京人等,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
2. 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讲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稻作和粟作农业的出现,以及定居生活的形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概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如伏羲、神农、黄帝等,他们被认为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介绍了夏朝的建立者禹,以及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5. 商朝的兴衰: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明,商汤推翻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的青铜器文化非常发达,但最终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灭亡。
6. 西周的建立与分封制: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7.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闾等。
8. 铁器的使用与社会变革: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革。
9. 百家争鸣与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繁荣。
10.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还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和趋势,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基础。
七年级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了解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了解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在七年级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探讨以下历史知识点。
一、人类的起源
科学家们相信人类起源于非洲,约200万年前。
最早的人类是狩猎采集者,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是最早的文明之一。
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他们相信死后有永恒的生命。
古希腊文明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希腊人对哲学、数学、艺术和民主政治有很高的贡献。
三、古代中国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中国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商朝和周朝分别在夏朝后出现。
中国发明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
四、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是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实现的帝国。
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条理的法律体系。
五、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和瘟疫。
基督教教堂在中世纪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对于欧洲文化和政治的影响非常深远。
总结:
了解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学习过去的错误和成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七年级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探讨人类的起源,古代文明,古代中国,罗马帝国和中世纪。
7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2024人教版新版)
7年级上册初中历史知识点(2024⼈教版新版)第⼀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类活动速记点1 我国境内的远古⼈类1.我国⼈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类化⽯和旧⽯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这些古⼈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类(1)元谋⼈:元谋⼈是我国境内⽬前已知最早的古⼈类之⼀,距今约170万年。
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类的两颗⻔⻮化⽯,以及⼀些粗糙的⽯器。
(2)郧县⼈:发现于湖北郧阳,⽬前发掘出3个头⻣化⽯,距今约100万年。
蓝⽥⼈:发现于陕⻄蓝⽥,包括⼀个下颌⻣和⼀个完整的头⻣化⽯,距今约160万年。
3.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郧县⼈、蓝⽥⼈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具。
元谋⼈上⻔⻮化⽯:古代⽣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经过⽯化变成了⽯头,被称为“化⽯”。
重点掌握:化⽯是研究远古⼈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速记点2 北京⼈1. 北京⼈的发现(1) 地点:北京⼈遗址位于北京⻄南周⼝店⻰⻣⼭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
(2) 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化⽯,将活动在这⾥的古⼈类命名为“北京直⽴⼈”或“北京⼈”。
(3) 发现⼈:1929年,我国⻘年学者裴⽂中发现第⼀个北京⼈头盖⻣化⽯,同年⼜发现⽤⽕遗迹。
此后,北京⼈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化⽯,共出⼟40多个个体的直⽴⼈化⽯⼈,以及约10万件打制⽯器和⼤量的动物化⽯。
这些化⽯和⽯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的体质特征和⽣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经测定,北京⼈⽣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4) 外貌特征:①头部:北京⼈的头⻣,前额低平。
眉⻣粗⼤,颧⻣突出,⿐⻣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现代⼈⼩。
②躯⼲:他们的身⾼平均为157厘⽶,上肢与现代⼈相似,下肢较上肢略⻓,能够直⽴⾏⾛。
2. 北京⼈的⽣产⽣活状况:(1) ⽣活环境:当时北京⼈⽣活的地区有⼤⽚森林和⽔域,⽓候温暖湿润。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
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1. 元谋人: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
云南省元谋县的长江流域。
他们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2. 北京人:北京人是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北京市周口
店龙骨山上的黄河流域。
他们的身体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以及使用天然火源。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
3.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距今约3万年前的人类,与现代人的体貌特征基本一致。
他们能够人工取火,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进行采集、狩猎和捕鱼活动。
他们已经具有审美意识。
4. 原始农业生活:半坡和河姆渡居民都是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并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房屋样式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5.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的统治者启继承父位
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因桀的残暴统治而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史的开端,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
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如下:首先,我们了解到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
北京人会使用火,而山顶洞人则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这些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们学习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民族起源的探索。
随后,我们探讨了尧、舜、禹的传说,这些传说体现了古代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的历史过程。
尧舜禹的禅让制,展示了古代社会权力传承的一种方式,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和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则以青铜器的制作和甲骨文的使用而著称。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周公的制礼作乐,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
商朝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周朝的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同时,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和文学艺术,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
最后,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百家争鸣。
春秋五霸的崛起,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史的开端和发展,还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知识点的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1. 采集、狩猎、渔猎、简单的农业生产2. 社会分工的形成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1. 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2. 使用石器、木器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十年炙,乃肉;汤在旨,其父受命,其年可迁。
」5. 资料的发现、考古学等帮助我们了解原始社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着重分析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探讨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渔猎和简单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这些生产活动在当时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使用石器、木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种居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态,也为后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家长制和部落制是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一大特点。
家长制体现了家族的尊重和权威,部落制则促进了部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两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为古代我国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影响了后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尚书》中对原始社会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通过对这些描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征,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总结回顾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起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后来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必背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
1.文明的概念:文明是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
2.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文明分为四大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埃及文明。
二、华夏文明的发展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指在中国境内产生和发展的文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2.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主要有建立、衰落、传说等阶段。
3.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以商汤创建商朝为标志。
4.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
三、世界古代文明交流
1.古代世界的三大文明交流:东西方文明、中南美洲文明、非
洲文明。
2.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影响:交流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技术、制度、宗教、物产等各个方面。
四、历史的基本概念
1.历史的概念:历史是指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
研究和记载这一过程的学科。
2.历史的时序:历史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
现代四个时期。
3.历史的分类:历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
科技史等不同类型。
五、历史的研究方法
1.考古学方法: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文物、遗址等,了解历史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文献学方法:通过分析史书、文献、档案资料等,重现历史真实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3.史料搜集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有关历史资料,准确分析历史目的和思想。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认识现实世界。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历史的第一单元主要是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建立起对人类社会演变的整体认识。
我们需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00多万年前的早期石器时代。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以打猎、采集为生,生活在狩猎采集经济的社会中。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开始建立城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贸易,逐渐形成了早期文明。
早期文明主要包括四大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和中国黄河文明。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民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并建造了金字塔、神庙等宏伟的建筑。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巴比伦、亚述等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印度河谷文明位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人民建立了哈拉潘和摩亨佐达罗等城市,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黄河文明位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建立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除了四大文明外,还有一些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阿拉伯文明等。
这些文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历史的第一单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对人类社会演变的整体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也是人类未来的基石,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为建设美好的人类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2000字】第二篇示例: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阶级状况,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变迁,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一、简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文明的发展展开,涉及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
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史前时期的基本概念和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不同地区的早期文明的发展过程。
该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梳理这一单元的关键知识点。
1. 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第一单元的主题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是学生学习历史文化、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
这门课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作为整个历史课程的开篇,其主题聚焦于“古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这一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探索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文明的兴起,再到早期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都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历史时期的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同时这一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学生后续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第一单元主题概述人类文明的起源:本单元首先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包括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关键时期。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原始社会的形成,以及部落文化的出现,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步基础。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强调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与技术的革新是如何推动了文明发展的第一步。
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部分,我们会学习到各个地区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了解这些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以及他们是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
此外该部分内容也会探讨贸易路线的开辟对于古代文明的影响和全球化初期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复习指导线索与特征概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约170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国是发现远古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重点、难点精要解析:1、元谋人和北京人,要重点掌握其生活的年代、并结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了解其所在大江大河流域;记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要特别注意此处“已知”两字的含义;知道北京人遗址的世界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注意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史实,并认识原始人类用火的意义。
2、比较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还能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应注意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群居生活和氏族生活等几组历史概念的主要异同点。
例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相同点有:(1)都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2)都过原始的社会生活;(3)都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4)都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等。
主要不同点可从距今年代、面部特征、取火方式、是否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氏族是否形成等角度考虑。
3、“民以食为天”,原始农耕的出现是原始社会的重大事件。
应注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两种粮食作物分别由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最先种植。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会建造房屋,但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他们所建造的房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而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却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4、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应注意黄帝之所以受到后人尊敬,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即“人文初祖”。
5、禅让制,应掌握两点:一是它实行的时间,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二是它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中考考查的重点:1、元谋人和北京人;2、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公社;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的由来;5、禅让制。
中考考查形式与特点分析:本单元内容讲述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形式大多为选择题,在中考中涉及较少,一般只涉及1—3个知识点,分值为2分左右。
命题时一般情况下只限于最基础知识的测试,对能力要求不高,重在培养学生应有的民族情结。
【经典名题解读】[例1](2007莆田市)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A.云南省B.北京市C.陕西省D.浙江省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远古人类基本知识的记忆、辨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字样,知道这一遗址应是远谋人,再确定该遗址所在的省市──云南省。
答案:A[例2](2002长沙市)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A.70万—20万年前B.18000年前C.6000年前D.5000年前解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中“北京人”生活的具体年代,可采用选择题中常见的排除筛选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四个选项中,B项是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C、D两项所涉及的时间已到了原始农耕阶段,而“北京人”属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距今应是较久远的。
答案:A[例3](2004安徽省)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C.秦朝时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D.明朝时占城稻开始在我国得到推广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稻在我国种植推广的历史知识。
答题既可用直选法,也可用排除法。
如果采用排除法,B项应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C项中应是唐朝时才出现的,而D项中的占城稻应是在宋朝时得到推广的。
该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提醒学生应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答案:A[例4](2004灵武市)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B.粟C.玉米D.高粱(2)造成图Ⅱ和图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B.生产方式C.人文环境D.自然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对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以及读图和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
通过观察两图可以知道,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差异较大,住房的结构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干燥寒冷,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有助于保暖;而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温暖潮湿,为了通风防潮,人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所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种植的分别是水稻和粟,所以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的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相对来说,本题难度不大,如果去掉图片下的注释,难度会有所增加,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答案:(1)B (2)D[例5](2006怀化市)假如能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解析:本题考查对半坡氏族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
粟是我国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作物,在半坡时期看到妇女们收割粟的场景是正确的。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不可能种植水稻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才有可能;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我国在宋朝开始种植棉花,而且起初是在珠江流域。
因而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案:B【考点过关模拟】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山顶洞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2.右图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3.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4.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B.七十万至二十万年C. 一万八千年D.七千年5.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A.原始人群B.氏族C.部落D.部落联盟6.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 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7.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A.女娲B.伏羲氏C.神农氏D.黄帝8.“民以食为天”。
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粟B.水稻和小麦C.水稻和玉米D.粟和小麦9.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黄陶10.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11.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A. 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 半坡居民12.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A.余姚B. 西安C.北京D.泰安13.孙中山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是指()A.蚩尤B. 黄帝C.炎帝D.大禹14.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A.采集B. 渔猎C.制陶D.农耕15.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A.黄帝B.仓颉C.嫘祖D.伶伦16.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的发展B. 阶级的产生C. 社会组织的进步D.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17.“三过家门而不入”赞颂了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首领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
这位首领是()A.黄帝B.舜C.禹D.尧18.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A.舜→禹B.舜→尧C.禹→舜D.尧→禹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A.约公元前3070年B.约公元前2070年C.约公元前1800年D.约公元前1600年20.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21.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远古人最需要的是()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22.在传说中,有一个人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人类从此可以方便地烧熟食物了。
这种生活与下列哪种人的生活类似()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23.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下列组织()①部落②氏族③部落联盟A. ①②③B.②③①C. ②①③D.③①②24.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能够最先品尝用稻米做成的香喷喷的大米饭?()A.北京周口店B.陕西半坡村C.山东大汶口D.浙江河姆渡25.某东南亚华侨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请回答:(1)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是什么?答:北京人。
(2)该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答: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你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重要历史信息?答: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答出四点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黄帝;人文初祖。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答:涿鹿之战。
历史影响: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答:禅让制。
实质是一种原始的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答:共同点: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及后人敬仰。
三、简答题28.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作用:(1)熟食(烧烤食物),缩短消化过程,增强人的体质;(2)驱兽(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3)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4)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