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尺效应

合集下载

登门槛效应!为什么帮助别人后,别人容易对你得寸进尺?

登门槛效应!为什么帮助别人后,别人容易对你得寸进尺?

登门槛效应!为什么帮助别人后,别人容易对你得寸进尺?其实,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这是源于我们在和别人交往中,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比如,当有人给你戴高帽,那么你就会努力展现自己这方面的良好形象。

我们都想在人际交往中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实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

反复无常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无法控制。

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在社交中保持自身形象的一致性。

【实验】1966年,实验者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55%的人同意了。

【分析】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

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

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

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为了恢复内在协调,这种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改变成为持久的。

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中称为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每天一个心理学得寸进尺效应

每天一个心理学得寸进尺效应

每天一个心理学得寸进尺效应1⃣️得寸进尺效应是什么:得寸进尺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答应你第一个请求后,很大概率会答应你第二个请求。

.⃣️通过这个心理学效应,可以逐渐突破别人的心理防线,达成自己的目的。

.2⃣️得寸进尺效应的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这种效应的存在已经被很多试验所证明:.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直接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有46%的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

.但若分两步提出,第一天先请人们佩戴活动的纪念章,第二天再请求其捐款,结果自愿捐款的人几乎增加一倍。

.3⃣️得寸进尺效应的启示:“得寸进尺效应”表明,人们或许很容易做到拒绝别人或者拒绝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

.不过,一旦把这个要求分成几个小请求,他们便会对某个小请求失去拒绝的理由。

.①从这个心理效应我们能够学到: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②在追女生的时候,如果你想向对方提一个要求,又怕对方不答应,可以把这个要求分成几个小要求,慢慢提,Ta答应了你的第一个要求,那么第二个、第三个便很难拒绝,因为Ta的潜意识里希望给你留下言行一致的印象。

.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好“得寸进尺效应”,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让生活变得更加顺利,你学会了吗?.我是小愈,每天一个心理学知识,。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物理学科转化“差生”的几点想法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物理学科转化“差生”的几点想法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物理学科转化“差生”的几点想法摘要:得寸进尺效应其实是一种指令人愿意接受一个可能需要令人付出较小较大代价的合理要求而最终导致令人接受一个需要他付出较大较小代价的合理要求的行为可能性大大增加的一种现象。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生们的每个人在意志上的行动都常常有赖于行动的最初一个目标,在许多人的学习实际状况,由于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常常是复杂的,学生就常常可能会同时面临各种不同学习目标的综合比较、权衡和综合选择,在相同实际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学习目标容易实现让每个学生很难接受。

另外,学生总是比较愿意把自己形象调整到形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学生形象,即使一个教师对于一个学生的这一学习习惯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能够维护在一个教师眼中深刻印象的学生一贯性,学生也总是会愿意继续执行跟着教师的这一命令学习下去。

上述两种心理诱导效应经验告诉我们,要是能让一个学生完全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可能是很难的一个要求时,最好先不要让他完全接受一个小的的要求,一旦他完全接受了这个小的的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一个要求。

此文就我对物理学科转化“差生”的几点想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得寸进尺效应;物理学科;“差生”;想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优点向别人展示出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话那当然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可是事实情况不然,成绩好的学生乐意与老师互动,反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总是不敢与老师进行沟通。

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优异,不甘心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如何转化“差生”,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是每个物理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差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1.“差生”情感意志较薄弱“差生”在情感和意志上的缺陷综合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大部分“差生”在学习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他们有时候自己就会把自己定性为“差生”,自己成绩差就会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物理,觉得自己的老师、同学都瞧不起自己,在物理学科上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对于物理这门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不求上进。

留面子效应欲得寸先进尺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得寸进尺

留面子效应欲得寸先进尺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得寸进尺
留面子效应:欲得寸先进尺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得寸进尺
• 再高的楼,也有通向顶层 的阶梯;再高的山,也有 通往顶峰的小径。再困难 的任务也都有完成的途径 ,只要找到了借力腾飞的 “台阶”,就能够找到通 往成功之路。有的目标看 似异常艰巨,如果把它分 解到每一天、每一秒中, 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 留面子效应” 。心理学 家认为,在提出自己真 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对 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遭 到拒绝以后,再提出自 己真正的要求,对方答 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 加。
•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效应”的产生, 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内疚感。人们在拒绝 别人的大要求时,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 别人,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损害了 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会感 到内疚。这时,如果对方再次提出一个较 小的要求,人们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 良好形象,也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便 会欣然接受。
登门槛效应: 步步为营,得寸进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有一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 打搅我们。”乞丐说:“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 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一想又不用给他东西,便让乞 丐到厨房火炉旁烤火。乞丐把衣服烘干后,便对厨娘说: “我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只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 汤。”“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 成汤。”她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 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他自然 地说道。厨娘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 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汤 里。最后,这个聪明的乞丐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美美地 喝了一锅肉汤。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

“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转化“差生”的一点想法青州市工农子弟学校那丽媛“得寸进尺效应”给我们的思考——我对转化“差生”的一点想法那丽媛人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才能看到时间的美好,同时也能洞悉更多不同的声音。

我是一个有十二年教龄的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这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我喜欢跟学生接触的时光,喜欢看到他们那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到他们那清脆的话语,喜欢看到他们无忧无虑奔跑的样子,喜欢听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童年的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他们喜欢将之尽情展现,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自然是令人可喜,诚然,在学习上稍显薄弱的孩子往往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本。

我不敢说我有多么独特的眼光,但我对这些孩子的确有特殊的感情。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他们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否定了自己,掩藏光芒,宁愿从别人身边悄悄走过。

我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为这些孩子揭开面纱,绽露光彩。

通常观念上的后进生我们通常所谓的后进生,是指行为表现不佳、学习成绩偏差,进步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是一所学校和一个班级体中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多表现为思想差、行为差、道德差和成绩差等几种情形。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人文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用不变的旧眼光去看待“后进生”,则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荒谬的行为结果。

“后进生”从何而来?说到底,是中华传统教育的结晶。

以考分评价学生,把学生划分成优、及格、差三等,这种以考试成绩为尺度简单地把学生分等之举,既不合理,更不人道。

古人云:“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六行八道,率各有所长,岂能千人一技乎?”每位学生因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优劣势表现不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告诫过教育工作者,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爱迪生。

后进生是相对的,在后进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

136思维模型:登门槛效应一得寸进尺

136思维模型:登门槛效应一得寸进尺

136思维模型:登门槛效应一得寸进尺网上也常看到一句有趣的话:“每天给他一块钱,只要有一天不给,他就会记恨你;每天给他一巴掌,只要一天不打,他就会感激你。

”这仅仅是人性的弱点吗?一句“斗米恩,升米仇”就能完美解释吗?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它是登门槛效应长期积累的结果。

很多时候,一些我们解释不具体的现象,常常爱用“人性”一语概括,实际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

很多用“人性”解释的现象,心理学都有深刻研究。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生活有哪些具体案例?如何用好等门槛效应?今天,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一、什么叫登门槛效应呢?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得“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二、登门槛效应案例大道至简,最受用也最实用的理论,往往道理极其简单,而应用却千变万化。

有做恶的,也有向善的,也有中性的。

登门槛效应的原理可以深挖,追问本质;也可以用形形色色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思考素材。

1、某滴打车最开始培养用户习惯,超额补贴,降低使用门槛。

打车费用总共15元,可以补贴客户14元,1元打车,另外还补贴司机10元,皆大欢喜。

等习惯逐渐养成,补贴开始减少到5元,再然后2元,再然后就没有补贴。

等占领市场,某滴打车的费用比出租车还贵。

2、某多多推广很多人很烦某多多,但其商业结构上的运作成功,极其高明,回想自己的同学群家人群,有几个群没有被拼多多轰炸过。

某多多病毒推广,1000元红包,只差砍掉1毛钱就可以拿到,然后希望你点击砍一刀,这个请求门槛设计得够绝。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好好想想这条~)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是指在得到一点东西后,人们往往会想要更多。

以下是得寸进尺效应的一些例子:
1. 食物:当我们吃到美味的食物时,我们常常会想要再吃一点。

然而,这种想法可能会导致我们吃得太多,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2. 收藏品:当我们开始收集某种物品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想要更多。

例如,如果我们开始收集邮票,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渴望拥有更多的邮票,这可能会导致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满足这种需求。

3. 社交媒体: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一些“赞”或“关注”的数量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更多。

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以获得更多的赞和关注。

4. 工作:当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或升职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更多的成就和晋升。

然而,这种追求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度工作和忽略其他方面的生活。

得寸进尺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需要警惕它的出现,并尝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 1 -。

关于“得寸进尺”效应的思考

关于“得寸进尺”效应的思考

关于“得寸进尺”效应的思考作者:刘锦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12期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建设性成就的工程项目。

作为建设主体的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是备受关照的祖国花朵。

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今所有任教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由于先天条件或由于后天环境等因素,班级后进生群体在全国范围内都客观存在。

所谓“后进生”通常是指不遵守教学纪律、思想觉悟不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需巧妙借助相应的心理效应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

本文将由“得寸进尺”效应带来的思考出发,系统的阐述班级“后百分之三十学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学段;后进生;班级管理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87“得寸进尺”效应,简而言之就是从提出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出发,给当事人一个思想过渡的时间继而让当事人答应更加过分的要求的可能性增加的心理效应。

就像在搭楼梯一样,需要一步一个台阶依次建造,稍微一个步骤出了差池就寸步难行。

这一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学上,可以有效转化班级后进生,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班级后进生无论在核心素养还是学业成绩方面都落后于班级整体水平,需要教师借鉴“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小步伐,多迈步,勤关照,多引导”的方针进行对后进生的管理,从根本上培养后进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班级后进生存在的现实原因1.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班级后进生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既是外因也是内因。

有的家长,没有专业、科学的教育手段却妄想子女成龙成凤,盲目的采取高压方式压榨孩子的学习乐趣;有些家长为了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只好回馈一种叛逆的形象来博取关注;有的家长更是过分宠爱,放任孩子的一切行为,久而久之便导致孩子产生心理扭曲,缺乏自我约束。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得到一些小的好处后,会想要继续获得更多的好处,进而不断要求更多的利益。

以下是一些得寸进尺效应的例子:
1. 在工作场所,一个员工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次晋升,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了,进而开始要求更高的薪水和更大的职位。

2. 在生活中,一个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房子需要翻新,于是开始重新装修。

但是,一旦重新装修开始,他可能会想要更多的改变,比如购买新的家具,更换地板等,进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3. 在政治中,当一个团体获得了一些权益,比如同性婚姻合法化,他们可能会要求更多的权益,比如性别平等和种族平等。

4. 在商业中,当一个公司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获得了一项重要的合同,他们可能会想要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总之,得寸进尺效应通常是一种自我强化的心理过程,当我们获得一些好处时,我们会认为我们应该获得更多,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压力和不必要的开支。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自己,避免被得寸进尺的心态所驱使。

- 1 -。

登门槛效应例子

登门槛效应例子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于1966年“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实验中提出来的。

“登门槛效应”也被为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一个最经典例子就是创造马拉松比赛冠军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

山田本一每到一个新地方参加马拉松比赛,比赛前他必定要坐上轿车“熟悉”赛道环境,记录赛道上每隔一段路程的建筑物或者其他醒目的标志。

比赛时,熟记的下一个标志都是他下一个:最终”目标,两个目标之间的路程不是很长,每次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目标,一个个目标的完成造成了马拉松冠军。

通俗的讲,这称为“目标分解法”。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乞丐说:“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一想这又不用给他东西,便让这个乞丐到厨房火炉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干后,便对厨娘说:“我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只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汤。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

”她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

”他自然地说道。

厨娘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汤里。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一、马太效应(锦上添花与落井下石):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消极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赏识的学生滋生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众,为其他学生所孤立;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赏识的学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境;三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先提一个小要求之后再提大要求,两个要求之间可以间隔很久,而且两个要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而低球效应是先提一个小要求后“马上”提一个让别人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时间较短,而且事件密切联系。

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三、南风效应(多说温暖的话,会让人心理更舒服一些):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六、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低球技术

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低球技术

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低球技术一、登门坎效应/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登门坎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研究的第二步‎,在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实验者‎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

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登门坎效应的‎实验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得寸还是进尺?登门坎效应的用与防

得寸还是进尺?登门坎效应的用与防

得⼨还是进尺?登门坎效应的⽤与防两家卖粥的⼩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

然⽽晚上结账的时候,左边的那家⼩店总⽐右边的那家多赚五六百块钱,天天如此。

细⼼的⼈发现,先进右边粥店时,服务⼩姐微笑着迎上前,盛了⼀碗粥,问道 :“加不加鸡蛋?”客⼈说加,于是⼩姐就给客⼈加了⼀个鸡蛋。

每进来⼀个⼈,服务⼩姐都要问⼀句 :“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半。

⾛进左边粥店,服务⼩姐也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上⼀碗粥,问道:“加⼀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客⼈笑着说:“加⼀个。

”再进来⼀个顾客,服务⼩姐⼜问⼀句:“加⼀个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说加⼀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天下来,左边这个⼩店就总⽐右边那个卖出更多的鸡蛋。

01登门槛效应社会⼼理学研究表明,⼈类更乐于是始终如⼀的,并在他们的⾏为中表现得始终如⼀。

⼀般情况下,⼈们都不愿接受较⾼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难以成功,相反,⼀个⼈⼀旦接受了他⼈的⼀个微不⾜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以前后⼀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的要求,这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级台阶⼀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处。

登门槛效应⼜称为“留⾯⼦效应”,⼜被称作“欲得⼨先进尺”。

国⼈将这种效应俗称为得⼨进尺。

1.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美国⼼理学家查尔迪尼曾经进⾏过⼀项“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实验。

他将⼀批参加实验的⼤学⽣分为两个⼩组,⾸先,对第⼀个⼩组的实验者说,要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

这是⼀件劳神费⼒的⼯作,⽽且没有任何回报。

结果,⼤学⽣们都以各种理由断然拒绝了。

随后,他提出了另⼀个要求,让这些⼤学⽣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次,需要耗时两个⼩时。

结果有 50%的⼤学⽣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接下来,他向第⼆组⼤学⽣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却只有 16.7%的⼈同意去动物园。

“得寸进尺”与登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与登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与登门槛效应作者:龚自珍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4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答应了别人很过分的要求,那对方是怎么做到的呢?当你有得寸进尺的念头,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对方答应你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心理学上一个有趣的效应中。

“登门槛效应”的相关实验及解释196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分别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型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实验者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断然拒绝,仅有17%的居民表示接受。

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多采取了一个小步骤,就是先请求居民在一份“呼吁驾驶员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很容易做到,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照办了。

过了几周,实验者再回到这个居民区,向大家提出竖立标语牌的要求,结果这里愿意配合的居民与上个居民区有了很大提高,人数占到全部居民的55%。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概括为“登门槛效应”。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捐款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了一倍。

研究者认为,对于“竖立一个巨大的标语牌”这样的要求,大部分人产生拒绝的反应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诸如“在请愿书上签个字”这样的小请求,人们一般没有必要的理由去拒绝,很可能会同意。

而当他们一旦涉足了这项活动,便会产生“我是一个关心社会福利的人”这样的自我概念。

这时如果再拒绝与这项活动相关的后续要求,就会出现自我概念上的不协调。

因此,这种保持一致性的内部压力就会促使人们接受本来难以接受的要求。

生活中的应用登门槛效应常常被销售行业用来攻克消费者的心理戒备。

爱美的女士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本来只打算买自己想好的东西,但化妆品柜台的导购小姐经常会热情地请你试用一下某个新产品,当她忙前忙后地给你试用好后,随之而来一定会有诸多赞美,“非常合适”,“很衬你的肤色”等等。

名词解释登门槛效应

名词解释登门槛效应

名词解释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更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所以又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当你走在商业街上,很多店铺会让店员邀请你免费试用他们家的产品,比如面膜、化妆品等等,他们的说法都大同小异:“我们这个不要钱的,你试试吧”。

但是你真的试用了之后,她又会邀请你进他们店铺看看,不买也没关系,然后让你继续试用。

期间他会用各种言语说动你,比如用了这个产品之后,你产生了什么好的变化,他们的店铺最近在做活动,如果你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机会,总而言之就是巧舌如簧的说服你买下他家的商品。

可能等你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到家才会突然惊觉,自己好像上当了,本来没想买东西的,怎么最后反而不知不觉间掏了钱呢?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登门槛效应,也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得寸进尺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自我参照效应:人你们对于有关他们自身的信息识记效果更好的倾向。

过度辩护效应(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自我概念: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即自我美化或自我开脱,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1、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2、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源于:自我参照效应;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自我服务偏见的利弊:有利之处: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更能适应社会,积极乐观,缓解焦虑,抵御抑郁,有利于心理健康等不利之处:不能面对客观现实,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引发不和与嫉妒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1)社会比较(2)他人的反馈自我概念的功能1、组织功能:人们将信息储存在自我图示中。

2、管理功能,即管理人们的行为,做出选择以及形成对未来的计划。

自尊的构建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向上比较,向下比较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实际的自我对人知觉——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1、外表,语言:2、非言语线索:表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3、超语言线索: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之外的线索。

4、行为(二)印象的组织结构1、维度观:三个维度评价: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价力量: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强与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水平: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类型观: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

如:外向,稳重,忧郁等典型特征印象的作用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从而保持原有印象的不变。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态度的定义及构成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态度的“ABC”)。

认知:是指态度主体对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理解、信念情感:是主体对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是指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态度三个因素中,认知是基础,态度来源于价值。

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和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又影响行为倾向行为倾向制约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向,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态度的特点(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对象性。

(3)态度的稳定性(4)态度的内在性(5)态度的协调性: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协调态度的功能1、调适功能(效用功能)2、知识功能。

知识代表态度的认知部分。

3、自我防卫功能。

态度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4、价值表达功能。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一种主要根据人们对于态度对象的性质所持有的信念而形成的态度。

(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一种根据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对态度对象本质的信念而形成的态度(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基于对态度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

态度形成与变化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

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消除失调的方法:以戒烟为例(戒烟,因为吸烟可能导致癌症)①、改变态度: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于协调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②、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③、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失调的几种情形①决策后认知失调:选择引起失调,人们会提高对选择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对象的评价 经典案例:末日信仰团体的行为②反态度行为:常被称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attitude-discrepant behavior ),当一个人持有一种信念,而又表现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调。

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

经典案例:费斯廷格的实验;范跑跑的行为解释③ 努力 :一个人花费越多的精力去做一件带来负面后果的事,就会有越多的失调发生。

改变态度有助于证明自己过去的付出是正确的。

如父子对兄弟会的看法 六、霍夫兰的信息传递理论(说服模型)(一)说服成为改变他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

该说服模型涵盖了所有与说服有关的因素(二)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专家资格和可靠性(说服者是否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 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个性特征) 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或 外部刺激说服对象作用过程结果基于Hovland 观点的说服模型参照群体(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判断标准、并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2、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的也较大。

但差距不能过大,否则被说服者会感觉无法消除这种差距或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信息唤起的恐惧感:引发恐惧的沟通:通过引发人们恐惧感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态度的说服性信息。

公益广告中:关于吸烟的危害;酒驾;远离毒品等会产生沟通或说服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制造出足够的恐惧使人们能够注意你的信息,但不可太过分,免得人们忽略或扭曲你的信息第二,要提出具体建议,以保证关注你的论证能帮助人们消除恐惧。

信息的呈现方式:说服使用的媒体;大众传播+面对面的交谈效果佳;说服信息复杂时,不生动的媒介好;说服信息简单时,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单面说服(只呈现有利于你立场的观点):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适用双面说服(同时呈现支持和反对你立场的观点):当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适用。

提出观点的时间选择:与对立的观点同时表达时,注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被说服者的因素人格: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高低(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

低更容易被说服)自尊(中等自尊的人更容易被说服)被说服者的心情:好心情容易被说服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被说服者的自身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产生免疫力。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责备个体差异:认知需求高低、(1)自我检控:高自我检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

广告中视觉效果的产品易影响高自我检控者,产品的内在品质可以说服低自我检控者(2)年龄:18-25岁的人更易于改变态度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预先获得反对的少量证据可以防止被说服(2)分散注意:如果说服信息强而有说服力,确保听众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说服效果;反之,说服者提供是信息过于单薄,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更好(三)抗拒说服信息:态度的预防免疫:通过让人们事先接触少量反对其观点的论证,使其能够对改变他态度的企图产生免疫警告产品内置:广告商将产品信息内置于某一个节目之中,如剧本,电影等拒绝同伴压力:抵制情感上的吸引如青少年吸烟、喝酒甚至吸毒很多来至同伴的压力拒绝同伴压力的方法:以相应的逻辑证据作为预防免疫;教会抵抗压力的技巧或方法当说服产生反作用时:抗拒理论抗拒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的行为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

偏见所谓“偏见”是对某一群体的成员所特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通常是敌意或负面的。

偏见的起因:(一)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的不足或黑暗面的结果。

(二)如何赋予意义:归因偏见(三)竞争:现实冲突理论(四)从众行为:规范性的标准三、减少偏见:(一)社会化(二)受教育水平(三)接触并满足一下六点:1.团体间相互依赖2.追求共同目标3.保证团体的平等地位4.在友好的、非正式情境中相处5.个体相信外团体成员是他们群体中的典型成员,即频繁接触6.团体间平等的社会规范。

(四)自我检控人际关系含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时空接近增加交往频率,导致熟悉、熟悉是产生喜欢的重要前提2、相似性相似性主要指在价值观、态度、信念、兴趣、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或是人格因素等方面的匹配程度。

3、互惠式的好感仅仅知道某个人喜欢我们就足以提升我们被那个人吸引的程度;对他人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是增进人际吸引的有效途径4.外表的吸引力5.互补性利他行为定义: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第三,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外在酬赏的期望;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利他行为的决定步骤1)可能的助人者知觉到有人需要帮助2)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他人帮助的原因3)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作出利他行为怎样增加助人行为:了解潜在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发扬那些因素以增加人们助人的可能性;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志愿服务;让人们体验移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