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2.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4.存货投资: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5.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的一种支出。
6.折旧:是指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造成的贬值的费用提取。
7.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国内生产净值:指的是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的余额。
9.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除政府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名义报酬收入。
10.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11.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去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
1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14.消费曲线:是指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储蓄曲线:是指用来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15.外生变量:是指模型以外的因素或外部力量决定的变量。
16.内生变量:是指模型以内的因素或内部力量的变量。
17.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18.净投资:是指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
19.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已耗费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20.总投资:为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投资。
21.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变革和金融技术进步。
22.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时点上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23.凯尔斯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于手中的情况。
24.IS曲线:表示的是投资等于储蓄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25.LM曲线:表示的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和经济总量的一种学科,其名词解释一般涉及政策、货币、金融和国际经济等多个不同领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常见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以调整经济活动和控制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给、货币收缩、利率的调整等政策。
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货币流通,以满足经济发展及消费者对货币需求的手段。
货币供给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央行回笼,二是增贷。
三、货币收缩:货币收缩指央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流通,以遏制通货膨胀,阻止经济过热,提高货币价值的行为。
货币收缩的措施一般有减少央行回笼,减少增贷等。
四、利率:利率是指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贷款利息的收取标准。
利率的调整是政府与中央银行用来控制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央行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上调、下调利率,以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
五、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对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包括可以在上面进行买卖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
金融市场对国家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方向。
六、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活动范围内的相互联系,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和资本的流动。
国际经济活动不只影响到每个参与国家,而且可以影响全球经济体系,是国际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话题。
七、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措施来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政府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政府的政策也被称为“宏观经济政策”。
以上是关于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的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人员来说,了解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对他们更加了解经济运作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世界经济,掌握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发现抓住机遇,把握发展方向。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体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
1.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活动的长期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包括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
2. 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研究物价水平的总体变动趋势,即通货膨胀。
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控制方法。
3. 失业:宏观经济学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就业状况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减少失业率以及提高就业水平。
4. 货币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5. 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外汇交易。
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使用各种量化方法和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包括国民收入账户、经济增长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
它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可以用来制定经济政策,指导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管理。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TR)代表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TR)=dY/dTR=β/1-β(1-t)3、政府购买乘数:表示政府购买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倍增或倍减作用。
以K(G)代表政府购买乘数,则K(G)=Dy/dG=1/1-β(1-t)4、凯恩斯流动陷阱: 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且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即h=无穷大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变成水平线,经济严重萧条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5、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主要通过①累进税制度②政府转移支付制度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这三项得到发挥。
6、摩擦性失业:是指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渡之中所产生的失业。
7、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总和。
8、滞胀: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数量不变,总需求不变,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总产量下降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简而言之就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10、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
1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3、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收入所能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金额,也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即MPC=△c/△yd14、棘轮效应: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而不易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减少消费。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济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变化率)=3%—2*失业率变化4、经济周期:指的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7:黄金律稳态:人均稳态产出f(k★)K★:稳态人均资本存量。
&k★:折旧。
当资本存量等于黄金率水平,f(k★)图线的斜率与&k★的斜率相同时,稳态水平的消费达到最大时,整个经济才处于黄金率稳定水平。
条件:MPk=&(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黄金率水平:索罗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Kg★。
78页图8、稳态:△k=sf(k)—&k.当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k=0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
sf(k★)=&k★.74页图9、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2、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3、古典两分法: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
14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1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体系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总体影响,并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理论建模和数据分析等手段,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宏观经济信息。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领域包括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国际贸易与支付平衡、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等。
通过研究这些领域,宏观经济学可以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评估政策的效果。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理解。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它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速度的指标,它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情况。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衡量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此外,宏观经济学中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目标。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的货币环境,以实现稳定的物价和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活动和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体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面对宏观经济挑战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决策。
通过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国家的经济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加速模型2、动物本能:3、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变动可能由于实际利率或通货膨胀变化同方向变化,通货膨胀率1%的上升引起名义利率1%的上升的现象。
4、货币幻觉:指只看到名义货币量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它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只把货币与其名义量联系在一起,而看不到价格变化对购买力的影响。
这是名义货币量变动所造成的幻觉,故称货币幻觉。
5、铸币税:是指政府想花更多的钱而而无须增加税收或发行国债, 而是选择从印钞票中得到的收益。
6、卢卡斯批评:指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的预期影响,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不仅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根据他们所得到结果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造成经济学家难用经济模型评估经济政策。
7、庇古效益: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实际货币余额作为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总需求、消费和支出。
8、自然率假说:指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中影响产出与就业。
而在长期中,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9、经济模型是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主要分析方法—用数学术语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
10、市场出清:产品市场上的价格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都具有充分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迅速调整,不存在超额供给。
11、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12、实际利率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13、消费者物价指数: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
14、欧拉定理:对于规模收益不变,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为零,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被支付了其边际产量,这些生产要素报酬耗尽了总产出量分配净尽定理。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十章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总体活动成果(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的基本指标。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之和。
3.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产出物,是能为消费者直接使用的产品和服务。
4.中间产品和服务:在制造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所生产并被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5.增加值:生产过程中每个企业新创造的价值。
6.资本品:是为了协助其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而生产的耐用品,厂房和机器便是典型的资本品。
7.名义GDP:按核算年份的当年价格计算得到的GDP。
8.实际GDP:按基年价格计算得到的GDP。
9.人均GDP:10.生产法:是指将整个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全部市场价值加总来计算GDP的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又称增加值法(只计算新增加的价值,扣除生产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又称部门法(先统计每个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11.支出法:是一种从最终使用形成支出的角度核算GDP的方法。
12.消费支出:简称消费,是指家庭在食物、服装、娱乐、出行、教育等产品与服务上的花费。
13.投资支出:是指企业购买资本品,如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的花费,以及居民购买新建住房的花费。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投资、存货投资)14.存货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存货的增加或减少,是流量。
15.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最终产品(如大炮、坦克)与服务(如公共教育)等的支出。
16.出口:是指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销往国外的经济行为。
17.进口:是指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购买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18.净出口:等于出口X减去进口M。
19.收入法:是一种从要素收入的角度核算GDP的方法。
20.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国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扣除个人或家庭所纳税款后的个人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支配和使用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总需求: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6.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7.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8.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10.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
11.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示)总和,一般用H表示。
12.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
1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4.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5.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6.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不同时期的GDP不能够直接比较,也使得象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通过市场的活动很难在其中得到反映;GDP核算“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相对纯净的流量指标,且该指标并不反映产品的实现情况;明确GDP核算的地域范围是“一国或一地区”,注意其在核算原则上与GNP的区别。
由于人们经常把GDP作为指导和反映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读者在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指标的重大缺陷(如,GDP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现有的GDP指标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
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
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即投资支出。
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
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支出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XXX提出的需求能创造本人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步伐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XXX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阐发,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面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4.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5.国民生产净值(NNP) : NNP=GNP-资本折旧6.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
7. 个人收入(PI) :指个人得到的收入。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 DPI=PI一个人所得税9.通货膨胀: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
10.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1.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12.劳动参与率:指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数的百分比。
13. 就业率: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14.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15.结构性失业: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16.季节性失业: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17.周期性失业: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
18.总需求(AD):指整个社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之和。
19.总供给(AS) :指一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之和。
20.平均消费倾向(APC) :以消费支出额占可支配收入额的比例。
21.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22.平均储蓄倾向(APS) :是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23.边际储蓄倾向(MPS) :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量。
2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如你收入增加的快。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正常的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生产的GNP。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流量和存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7.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无形磨损,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8.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9.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14.重置投资:建造一个企业所欲要的成本。
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平均消费倾向:指在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上的比率。
12.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一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多少。
13.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会改变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15.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是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16.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引起的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凯恩斯消费函数:(c=α+βy)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18.投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应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利息率)的数值。
1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0.平衡预算乘数:执政府收入与支出可以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体的现象和规律,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对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规模和增长率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整体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但高通胀可能导致物价不稳定和经济不确定性。
3.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表示劳动力市场上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与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较高的失业率通常意味着经济活动低迷,导致需求不足和产能利用率低下。
4.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经济中的资金供给、消费和投资水平,从而调整经济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水平。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调整公共财政收支状况的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6.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生产总值的长期增长,代表着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
经济增长通常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
7. 消费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指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和个人经济状况的预期和信心程度。
消费者信心水平对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决策有重要影响,较高的信心水平通常意味着消费支出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8. 涨停和跌停(Limit up and limit down):在股票交易市场中,当一只股票的价格涨幅或跌幅达到设定的上限或下限时,交易所会暂停该股票的交易。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4、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5、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
7、名义GDP: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8、实际GDP: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
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
11、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
(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