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数字地图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9期·浙江经济
/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标准地”数字地图,“明码标价,择优成交”,借助数字化手段,满足投资对用地的需求和土地对投资的准入,将土地资源对投资项目的供给和保障,纳入了“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的轨道
“标准地”数字地图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
□张统
企业要拿土地、上项目,最头痛的莫过于不了解政策、不能及时掌握土地出让的信息、缺乏投资意向商谈渠道。针对这一痛点,9月19日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标准地”数字地图,借助数字化手段,以解决土地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地提供各地工业项目“标准地”准入要求、出让信息、政策规划等服务,推进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打造浙江省“标准地淘宝城”。
“标准地”数字地图蕴含“三个转变”
浙江省“标准地”数字地图是一场从理念、制度到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是深化“标准地”改革
的新成果,也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新实践。一张“图”、一座“城”,撬动了要素配置模式、供地模式、招商模式的变革,推动政府从简政放权到全面创新的蝶变。
要素配置方式的转变。数据显示:2018年1月-2019年9月,全省新批工业用地中,仅有一家企业参与招拍挂的比例达90.8%,多家企业参与招拍挂的比例仅9.2%。这种由项目决定土地供应的模式,往往是定向的、缺乏竞争的,是只有一家企业上演的“独角戏”,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偏低。“标准地”数字地图建立了工业项目“标准地”信息发布查询机制,企业可了解政策规划、知晓项目准入门槛、
18
封面专题F
回溯成交历史信息、掌握地块出让信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降低企业拿地的信息搜寻成本,扩大信息发布的送达对象,有效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通过营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土地出让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政府服务“特定企业”向服务“特定行业”转变,提高企业家对于政府公平公正办事、恪守契约精神的预期,实现企业拿地“找市场不找市长”。
土地管理制度的转变。目前浙江开展的农村“三块地”、土地二级市场改革,已经初步回答了“如何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如何征用土地”“如何管理土地二级市场”等问题。但对“如何完善当前的‘招拍挂’制度,更好的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并未涉及。按传统土地招拍挂流程,土地公告发布后,企业才能获得土地信息,距离土地招拍挂往往仅30来天,企业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做出投资决策。“标准地”数字地图通过新增“发布拟出让地块信息”环节,帮助企业在地块公告之前,全面了解地块信息和投资环境,延长企业投资决策的“窗口期”,助力企业拿地更准、更稳,进一步健全国有土地出让管理制度,与其他几项土地改革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改革链条,是对现行土地制度、土地市场改革的系统探索。目前,“标准地”数字地图集中推出了各地年底前计划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262宗、1.5万亩。
招商引资模式的转变。传统招商模式基本是平台招商,政府和企业达成初步的投资意向后,需要临时找地、临时征迁,一个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标准地”数字地图推出“标准地”带“地”招商,地图上不仅简洁明了地显示出各地块准入指标、“七通一平”等“标准”信息,还标注了所在产业平台的基本情况,周边产业和配套设施情况,企业投资所需信息实现了“一图打尽”、一次告知。对于企业,这既是一张项目导航图,企业可在线“选地”、随时联系;也是一个推动项目落地的加速器,企业可借助地图集成的信息快速做出投资决策。对于政府,绘制数字地图是对区域内土地、项目摸底的过程,也是横向对比,找准定位和优势的过程。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及快捷性等优势,数字地图把“标准地”推向不特定对象市场化主体,拓宽招商引资范围,推动招商引资模式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变、从粗放分散向精准集约转变、从个体出击到统一优化发展的转变、从短线价值到长远
规划的转变。
“标准地”数字地图催生“三大法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标准地”数字地图方兴未艾,处于不断完善、迭代升级过程中,需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开发更多、更好的应用,着力打造一个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的样板平台、助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平台。
以数据共享为核心,实现“标准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融合投资在线、亩均论英雄、公共信用、执法监管等平台,加强数据归集和关联,通过“两码一号”(企业信用代码、项目代码、地块电子监管号),将企业信息、项目信息、地块信息、信用评价信息、行政执法信息、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信息串联起来。通过“承诺履约+信用评价+数据应用”,构建覆盖项目准入、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生产运行、股权转让等阶段的“标准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形成信用监管“闭环”和履约监管“闭环”,打造“全过程、双闭环”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项目建设“合规”、信用承诺“践约”,真正发挥每一宗“标准地”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以业务流程优化为核心,实现区域评估数字化管理。区域评估是“标准地”改革提质的核心抓手。依托数字地图,开发区域评估模块,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识别并改进影响效率的关键流程,有效解决目前区域评估线下管理分散、信息查询不便的问题,实现全省区域评估管理“一盘棋”。
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实现投资发展趋势监测预测。通过土地项目化、项目数字化,使得每一块土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投资都自带数据流。通过监测“标准地”指标的约定数值,可以研判未来若干年之后的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和经济运行态势;通过监测“标准地”指标竣工验收和达产复核的实际数值,可以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修正。通过开展分区域、行业、平台、企业多层次分析,提供多维度预警和产业政策指导等功能,着力将“标准地”投资发展趋势监测预测体系打造成现有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监测预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推动精准施策,为政府决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发改部门当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总规划师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19
/
浙江经济·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