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1.头面部: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

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

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2齿痛

直刺1.0-1.5寸

留针须张口

攒竹眉头凹陷中,

约在目内眦直上

1目部疾病

2头痛、眉棱骨痛

3呃逆

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

刺0.5~0.8寸。禁灸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旁开1.3寸

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1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

2鼻塞

3癫狂痫

4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

的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口证(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

颊肿)

3瘰疬

直刺0.5-1.0寸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1神志病

2头面部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

3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

升阳举陷可灸法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眩、目翳、鼻渊

鼻衄)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惊悸)

平刺0.5-0.8寸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

点处

1急危重证

2神志病

3面鼻口部病

向上斜刺0.3-0.5寸

四神聪头顶部,

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

共4穴

神志病(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狂乱)

2目疾

平刺0.5-0.8寸

印堂额部,

当两眉头的中间

1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

2头痛、眩晕

3鼻渊、鼻衄

4小儿惊风

5产后血晕、子痫

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太阳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头痛

2目疾

3面瘫

直刺或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2.肩、颈、胸部: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1上肢病证

2瘾疹

直刺0.8-1.5寸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

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1内风所致的病证(头痛,眩晕,失眠,

癫痫,中风、耳鸣)

2外风所致的病证(感冒、口眼歪斜)

3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

向鼻尖方向斜刺

0.8-1.2寸

或平刺透风府穴

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肩部最高处

1局部病证(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

强痛)

2妇产科、乳房疾病(难产、乳痈)

3瘰疬

直刺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

深刺,

3孕妇禁针

期门乳头直下,

第6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4寸

1肝胃病

2奔豚气

3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向上斜刺0.5-1寸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

旁开0.5寸处

1哮喘、咳嗽

2落枕、肩背痛直刺0.5-0.8寸

3.上肢: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

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

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

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

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

3齿痛,颊肿

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

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

1心与神志病

2高血压

3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后微握拳,1腰以上筋骨痛证直刺0.5-1.0寸

溪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头项强痛、腰背痛、肘臂及手指挛痛)

2耳聋、目赤

3癫狂

4疟疾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

内关腕横纹上2寸,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

1心疾

2胃腑病

3中风

4神志病(失眠、郁证、癫狂)

5眩晕

6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大陵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1心痛、心悸、胸胁痛

2神志病(癫狂痫、喜笑悲恐)

3胃腑病(胃痛、呕吐)

4臂手挛痛

0.3-0.5寸

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急证(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

浅刺0.1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热病

2头面五官病

3瘰疬

4胁肋痛

5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1便秘

2耳鸣,耳聋

3暴喑

4瘰疬

5胁肋痛

6热病

直刺0.5-1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

缘0.1寸

1昏迷

2癫痫

3高热、咽喉肿痛

4手指麻木

直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

通里腕横纹上1寸,

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1心病(心悸、怔忡)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0.3-0.5寸

不可深刺

留针不可屈腕

4.下肢:

梁丘屈膝,在客前上棘与髌骨上

缘连线上,髌骨上缘上2寸

1急性胃病

2下肢病

直刺 1.0-1.2寸

3乳疾(乳痈、乳痛)

犊鼻屈膝,

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下肢病向后内斜刺0.5-1.0寸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

胫骨前棘外1横指处

1胃肠病

2下肢痿痹

3神志病(癫狂)

4外科病(乳痈肠痈)

5虚劳(保健要穴)

直刺1.0-2.0寸

保健温灸

条口在犊鼻下8寸

上巨虚穴下2寸

1下肢痿痹,转筋

2肩臂痛

3脘腹疼痛

直刺 1.0-1.5寸

丰隆外踝尖上8寸,

条口穴外1寸,

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1头痛、眩晕

2癫狂

3痰饮病

4肠胃病(腹胀,便秘)

5下肢痿痹

直刺1.0-1.5寸

内庭足背第2、3趾间横纹端

1五官热性病

2热病

3肠胃病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赤白肉际处

1脾胃肠腑病

2神志病(心烦失眠,发狂)

3冲脉病(奔豚气)

直刺0.6~1.2寸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面后缘

1脾胃虚弱诸证

2妇产科病

3泌尿系统病

4心病(心悸、失眠、高血压)

4下肢痿痹

5阴虚诸证

直刺1.0-1.5寸

孕妇禁针

地机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

线上,

阴陵泉穴下3寸

1妇科病

2脾胃病

3脾不运化水湿病(小便不利、水肿)

直刺1.0-2.0寸

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1脾不运化水湿病(腹胀、腹泻、小便不

利、水肿)

2膝痛

直刺1.0-2.0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

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

1妇科病

2血热性皮肤病(湿疹、瘾疹、丹毒)

直刺1.0-1.5寸

的隆起处

委中腘横纹中央

1腰及下肢病证

2腹痛,急性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

直刺1-1.5寸,

或点刺出血

承山腓肠肌二肌腹凹陷的顶端

处,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1腿痛拘急,疼痛

2痔疾、便秘

直刺1-2寸

不可强刺激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1后部筋骨痛症(后头痛,项强,

腰骶痛,足踝肿痛)

2癫痫

3滞产

直刺0.5-0.8寸

孕妇禁针、经期慎用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1头痛,眩晕;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

3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

1胎位不正、滞产

2头痛,目痛

3鼻塞,鼻衄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涌泉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1急症及神志病

2头痛、头晕、目眩

3肺系病(咳血、咽喉肿痛、喉痹)

4大便难、小便不利

4奔豚气

5足心热

直刺0.5-0.8寸

常用灸法、外敷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

的中点凹陷中

1肾虚证

2阴虚性五官病

3肺部病

3腰脊痛、下肢

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5月经不调

直刺0.5-0.8寸

照海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1精神神志病(失眠,癫痫)

2五官热性病

3妇科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4小便频数、癃闭

直刺0.5-0.8寸

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1肝胆犯胃病证

2下肢、膝关节病证

3小儿惊风

直刺1-1.5寸

悬钟外踝尖上3寸、

腓骨前缘

1髓海不足证(痴呆、中风)

2颈项强痛

3胸胁满痛

4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行间足背,

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

1肝经风热所致头目病(中风,癫痫,

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

2妇科经带病

3阴中痛,疝气

4泌尿系统(遗尿,癃闭,五淋)

5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太冲足背,

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

1肝经风热病(中风,癫狂痫,小儿惊

风)

2妇科经带病

3肝胃病

3遗尿,癃闭

4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0.8寸

5.腰腹部:

天枢脐中旁开2寸

1胃肠病

2妇科病

直刺1.0-1.5寸

孕妇不可灸

秩边平第四骶后孔

骶正中脊旁开3寸

1下肢病证(腰腿痛,下肢痿痹)

2大小便不利

3便秘、痔疮

4,阴痛

直刺1.5-2.0寸

次髎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

之间,第2骶后孔中

1妇科病

2小便不利

3遗精

4疝气

5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0.8~1.2寸

环跳侧卧屈股,

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

骨裂孔的连线上的外1/3与

中1/3的交点处

1腰腿病(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

遂)

2风疹

直刺2-3寸

腰阳关后正中线上,

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妇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

3腰骶痛、下肢痿痹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命后正中线上,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向上斜刺0.5-1寸,

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2男科(泄泻。遗精、阳萎)

3妇科

4小腹冷痛、腹泻

多用灸法

中极前正中线上,

脐下4寸

1泌尿系病

2男科病

3妇科病

直刺1-1.5寸

孕妇慎用

关元前正中线上,

脐下3寸

1元气虚损证

2少腹痛,疝气

3肠腑病

4泌尿系病

5男科妇科病

直刺1-1.5寸

多用灸法

孕妇慎用

气海前正中线上,

脐下1.5寸

1气虚病证

2肠腑病

3疝气

4妇科病

5男科病

6泌尿病

直刺1-1.5寸

多用灸法

孕妇慎用

神阙脐窝中央

1元阳暴脱

2肠腑病

3水肿、小便不利

脐中禁刺

多用灸法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1脾胃病

2黄疸

3癫狂、脏躁

直刺1-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

平第4肋间隙

1胸中气机不畅(咳嗽、气喘、

胸闷、噎膈、呃逆)

2胸乳病(乳少、乳痈、乳癖)

平刺0.3-0.5寸

6背部: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肺疾

2肺阴虚证(盗汗,骨蒸潮热)

斜刺0.5-0.8寸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上逆证(呕吐,呃逆,气喘)

2贫血

3瘾疹,皮肤瘙痒

4潮热,盗汗

斜刺0.5~0.8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胃疾斜刺0.5-0.8寸

肾第2腰椎棘突下1肾虚病证直刺0.5-1寸

俞旁开1.5寸2泌尿生殖系统病

3妇科病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腰腿痛

2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

两侧,

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左右各17穴

1上胸部:心、上肢

2下胸部:胃肠

3腰部:腰腹、下肢

直刺0.3-0.5寸,或用梅

花针叩刺。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针灸穴位定位和主治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中府(LUl)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商阳(LI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 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 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14.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 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17.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斜刺1.0-1.5寸可膝肿痛 18.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横指直刺1.0-2.0寸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疳疾,喘咳痰多,头晕,心悸气短;癫狂,失眠;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19. 条口: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直刺l~1.5寸。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20.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直刺1.0-1.5寸可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报考执业中医医师资格的考生,或者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考生,需要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熟知,医学教育网特别为中医医师资格考生准备了这份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用。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脉、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枕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533481.html,/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喉舯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533481.html,/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五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 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隐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附注]手阳明所入为"合" 肩禺 [定位]肩峰锻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隐疹,瘰疬。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533481.html,/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纵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 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护士常用50个穴位

、护土常用50个针灸穴位: (一) 少商: 定位:在拇指挠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咳嗽,气喘。 操作: 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 少冲: 定位:在小指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 中冲: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心烦,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 后溪: 定位:手握拳、小指横纹头尽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疟疾,热病,手指挛急。 操作:握拳,直刺0. 5—1. 5寸或艾条 灸。 (五) 中渚 定位:手背四,五掌骨间,后一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轻握拳,直刺 0.3-0.5寸;艾 条灸。 (六)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央的桡侧。 主治:头痛,外感,高热,无汗,齿痛,咽喉肿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0. 6—1寸, 艾条灸。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七) 阳溪 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手背横纹凹陷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 (八) 大陵: 定位:前臂,掌面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胁痛, (九) 神门: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十)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 治:咳嗽,气喘,咽 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 (十一一)内关: 定位:前臂掌面腕 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 直刺0. 5— 1寸,艾条灸。 (十二)间使: 定位:在腕横纹上三寸,两肌腱之间。 主治:烦燥,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十三)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腕横纹上二寸的桡,尺骨之间。 耳鸣。操作:直刺0. 5— 1寸,艾条灸。 耳鸣。 手腕痛。 处,合谷后1 . 5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主治:心痛,心烦,失眠,惊悸,掌中热。 也可以两手虎口交叉, 食指尖所至的凹陷处。 操作:斜 刺0. 4—0。6寸艾条灸。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操作: 操作:直刺0。5—1寸,艾条灸。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胁痛,

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 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 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鱼际(Yújì)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尺泽(Chizé)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 5.合谷(Hégǔ,)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7.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 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1.头面部: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 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 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2齿痛 直刺1.0-1.5寸 留针须张口 攒竹眉头凹陷中, 约在目内眦直上 1目部疾病 2头痛、眉棱骨痛 3呃逆 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 刺0.5~0.8寸。禁灸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旁开1.3寸 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1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 2鼻塞 3癫狂痫 4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 的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口证(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 颊肿) 3瘰疬 直刺0.5-1.0寸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1神志病 2头面部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 3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 升阳举陷可灸法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眩、目翳、鼻渊 鼻衄)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惊悸) 平刺0.5-0.8寸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 点处 1急危重证 2神志病 3面鼻口部病 向上斜刺0.3-0.5寸

四神聪头顶部, 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 共4穴 神志病(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狂乱) 2目疾 平刺0.5-0.8寸 印堂额部, 当两眉头的中间 1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 2头痛、眩晕 3鼻渊、鼻衄 4小儿惊风 5产后血晕、子痫 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太阳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头痛 2目疾 3面瘫 直刺或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2.肩、颈、胸部: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 直刺0.8-1.5寸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 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1内风所致的病证(头痛,眩晕,失眠, 癫痫,中风、耳鸣) 2外风所致的病证(感冒、口眼歪斜) 3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 向鼻尖方向斜刺 0.8-1.2寸 或平刺透风府穴 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肩部最高处 1局部病证(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 强痛) 2妇产科、乳房疾病(难产、乳痈) 3瘰疬 直刺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 深刺, 3孕妇禁针 期门乳头直下, 第6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4寸 1肝胃病 2奔豚气 3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向上斜刺0.5-1寸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2)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i.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2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3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4 .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5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 1.2 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 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8.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 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干货)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 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 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 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 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

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咽喉病 胸部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口、 鼻、齿病 热病、咽 喉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疾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阴经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脾胃病 妇科病

50个常用穴位

50个常用穴位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 [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主治]面瘫、头痛、眼疾。 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与乳突平齐。[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风府 [位置]后正中发际直上1寸。 [主治]眩晕、项强颈痛、中风不语、癔病、咽喉肿痛等。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 [主治]鼻炎、鼻塞、口歪。 印堂 [位置]两眉头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疾、皮疾、高血压。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癫狂、口眼歪斜、腰脊痛。 神庭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疾、鼻话、癫狂。 头维 [位置]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疾。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话、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腹痛、腹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奶障碍。 大横 [位置]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泻、便秘、腹痛。 三、腰前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痛部疼痛。 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 [位置]痛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 脾俞 [位置]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病、神经性呕吐、肠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生出血性疾病等。胃俞 [位置]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恶心、呕吐。 三焦俞 [位置] 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泻、肠鸣、腹胀、呕吐、腰背疼痛。 肾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