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 pkpm 模型计算【VIP专享】

合集下载

pkpm中柱下条形基础计算

pkpm中柱下条形基础计算

pkpm中柱下条形基础计算
2011-11-01 16:05:32| 分类:pkpm
|字号
订阅
在pkpm中,没有专门的柱下条基计算,但是框架结构,柱下如果采用条形基础,那么可以用地基梁来计算,即它可以承担地基反力,计算是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

步骤如下:
1、读入地质资料输入
2、参数输入包括基本参数(主要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梁筏板参数(主要是基床反力系数、地梁相关材料参数、钢筋调整参数、梁肋朝向)
3、网格输入(轴线延伸命令修改形成悬挑地基梁轴线)
4、修改荷载参数、读取荷载
5、定义地基梁(必须定义梁肋高和梁肋宽,地梁翼缘宽度可随意给出但应大于梁肋宽因为退出交互步骤时程序会给出调整翼缘宽度的机会)并布置地基梁
6、退出交互步骤:注意第一修改地梁翼缘宽度第二检查是否生成弹性地基梁计算用数据文件(即出现相关荷载值、相应坐标、地基反力、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等信息)
7、弹性地基梁/ 基础沉降计算:
7-1:检查地质资料是否正确
7-2:设置计算参数(注意:应采用完全柔性假定、地下水高度需要修改)
7-3:进入附加反力图示,选择沉降计算菜单进行沉降计算,之后可查看相关需要数据
8、弹性地基梁/ 结构计算
8-1:选择是否进行交叉底面积重复利用计算、修改地基梁参数(注意:地梁计算时采用的内力)、选择计算采用的模型(可采用satwe、tat生成的上部基础刚度)进行计算
8-2:查看相关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图
9、弹性地基梁/ 参看结果(正常操作)
10、弹性地基梁施工图(正常操作)。

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 pkpm 模型计算

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 pkpm 模型计算

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pkpm 模型计算关于建筑工程中的桩基础问一下:1、平时说的“桩基础”就是现场看到得“人工挖孔桩”吗?(圆形砖砌体砌筑的)。

是不是?2、还有“拉梁和联系梁”就是人工挖孔桩之间的“地梁”吗?3、墩基础又是什么样的基础呢?最佳答案桩基础有很多,你说的人工挖孔桩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预置方装预制管桩沉管灌注桩等等这些都是桩基础!用砌体砌筑的是砖基础!!砖基础和桩基础是有区别的!!砖基础属于浅基础,而桩基础是深基础!两者差别很大!砖基础通常是在基础梁上方砌的墙,也叫地下连续墙,因为在地下,承重有基础的特性,所以把它当基础看待,还有就是农村没有其他基础,直接用砖砌在地基上,这些才是砖基础连系梁的话,是为了增加整体性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和局部墙体拉裂而设置的,通常用的是经验,不参与结构内力计算的!拉梁有自己的定义,拉梁是在独立基础里的,链接相邻两个独立基础的梁叫拉梁,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增加整体性的!个人认为连系梁也是拉梁的范畴!墩基础也就是很大很大的基础,打个比方,很多跟桩布置很近,通常直接挖个大坑,然后用混凝土把这些桩都浇注在一个整体里,因为体积比较大,象墩一样,就成为墩基础!土建工程里不常见到墩基础,一般是道路桥梁或者超高层建筑才有!大家好我是一个新入行的结构设计者使用的是pkpm 结构设计程序.一般设计基础地梁我们采用反算法计算在使用pkpm 计算中我想将基础地梁作为标准层第一层输入模型一起计算不知道应注意什么特此请教各位同仁鄙人认为是不是可以将地梁两端设定为铰接第一层高度设为地梁梁高即可符合要求先回答你的问题,地基梁不能作为一层结构层输入,不管你用什么软件。

基础梁顶面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下部与地基直接接触,其受力状态完全不同于上部结构,应按弹性地基梁进行分析。

你要好好看看有关的书,先把概念搞清楚再说,PKPM 仅仅是个工具而已,作为结构设计者概念不清可要吃大亏的!我的看法和以上这位仁兄不一样,地基梁以上的土体大部分是回填的,那么基础梁在结构受力上应是承受梁上砌体荷载、下部土体对梁身的反力很小,我个人意见是只要考虑其对上部荷载的承受能力,并认为它还起了个连系作用。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07-02 15:00:56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 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PKPM采用地梁时的两个问题

PKPM采用地梁时的两个问题

PKPM采用地梁时的两个问题
1,有地梁时,如果没有地下室的建筑,PM总信息里地下室的层数也应该为1层,第一段体型系数为1(此工程为一与教学楼分离的阶梯教室,仅一层,无地下室。

第一段体型系数即使按第二段取为1.3,PKPM也会按1.0计算,因为基础不计入风载)。

如下两图:
总信息:
风荷载信息:
如果不这样的话,整个建筑都考虑了风荷载,这样地梁及柱配筋偏大。

2,地梁平面无楼板时(即第一层填土堆高做地面),PM里结构楼面布置要将无板的这些房间做全房间开洞,而不仅仅是板厚为零。

这一点特别要注意,否组认为有楼板的话,因为板的刚度,柱的侧向刚度也增大了,导致实际配筋偏小。

下图仍为这个阶梯教室:。

pkpm结构模型输入及参数设置

pkpm结构模型输入及参数设置

结构专业技术文件(J02-2010)结构模型输入及参数设置2010年7月结构模型输入及参数设置1、总信息:1.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系夹角:0根据抗规(GB50011-2001)5.1.1条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当计算地震夹角大于15度时,给出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系的夹角(逆时针为正),程序改变整体坐标系,但不增加工况数。

同时,该参数不仅对地震作用起作用,对风荷载同样起作用。

通常情况下,当Satwe文本信息“周期、振型、地震力”中地震作用最大方向与设计假定大于15度(包括X、Y两个方向)时,应将此方向重新输入到该参数进行计算。

1.2混凝土容重:26KN/m2本参数用于程序近似考虑其没有自动计算的结构面层重量。

同时由于程序未自动扣除梁板重叠区域的结构荷载,因而该参数主要近似计算竖向构件的面层重量。

通常对于框架结构取25-26 KN/m2;框架-剪力墙结构取26 KN/m2;剪力墙结构,取26-27 KN/m2。

1.3钢容重:78 KN/m2一般情况下取78,当考虑饰面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

1.4裙房层数:按实际填入混凝土高规(JGJ3-2002)第4.8.6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

同时抗规(GB50011-2001)6.1.10条条文说明要求:带有大底盘的高层抗震墙(筒体)结构,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地下室顶板以上H/8,向下延伸一层,大底盘顶板以上至少包括一层。

裙房与主楼相连时,加强部位也宜高出裙房一层。

本参数必须按实际填入,使程序根据规范自动调整抗震等级,裙房层数包括地下室层数。

1.5转换层所在层号:按实际填入该参数为程序决定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计算和内力调整提供信息。

PKPM建模基础梁的问题

PKPM建模基础梁的问题

1其实关于地梁建模的问题一直不是很清楚,以前的做法是地梁再建一层,输入墙荷载,此时荷载导入到柱,和柱基础,则柱基础和柱就偏大(疑问,这应该不算是地梁,是有上部荷载的拉梁?这个地梁是否设垫层?)
2第二种做法,按照pkpm的JCCAD建地基梁再加线荷载,地梁荷载是不导入柱和独基的,地梁配筋都很大。

(地梁底标高是否同独基底,是否贯通独基?)
3第三种做法,而按照JCCAD手册,底层框架填充墙也可以输入墙下条基(布置墙后,自动生成),(疑问,此时是否还需要独基设拉梁,)
4第四种做法不设地梁的话又可以设拉梁,荷载不能加附加均布荷载,而是要加节点荷载给柱(疑问,这和在上不建模一层有何区别,拉梁标高?)
几个疑问,一直模糊,请大家讨论,指点
你去找PKPM新天地看一下,不记得是哪一期了,可以做一层框架梁输入,然后定义底层为地下室
一般使用第一种做法,然后定义一层为地下室,感觉那个和实际相符~~
地基梁有好多种,不晓得你说的是那种,地基肋梁也算地基梁啊,如果只是拉梁的话一般采用第一种,可是还是不准确,其实拉梁应该是拉弯受力。

你说的是承台上的地梁吧。

以前问过审图的,他说随便他的做法是再建一层模型,按照地下室输入的。

我师父他们却是按JCCAD 里面布置拉粱的。

审图都不会有异议的。

我感觉还是JCCAD里面输入。

拉粱自己计算,荷载手动输入点荷载。

拉粱标高宜和承台一样。

基础梁、地梁、圈梁的区别

基础梁、地梁、圈梁的区别

从pkpm软件的介绍里面可以看出来,没有关于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所以不建议使用软件计算柱下条形基础。

按照《地基规范》8.3.2,正常做起来能够完全满足8.3.2.1要求的连续梁做的时候不是特别多,但是如果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到现在还没发现有比较适合手算的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尽量把梁按照连续梁的要求做。

通常是先按照构造要求初选截面,这时候通常要满足基础梁高度不小于1/6柱距;尽量使用连续梁的计算方法计算,按照8.3.2.1的要求调整弯距,可以使用pk作图基础地梁一般是承受基础的竖向反力,是受力构件.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 基础拉梁是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承受一层隔墙的荷载,其尺寸按跨度的1/15确定,配筋为0.1N 在计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虑为仅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总量并且将之传给两边基础的两边铰支(或者有时可以考虑是弹性支座)的单跨梁(即在两边基础内钢筋不连续而是达到锚固长度),它的计算同一般的上部结构两边铰支梁;然而,拉梁在实际施工及使用中,由于其基底下层土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压实土层,而且在协调变形的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两边基础的变形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

因此,保守地说,拉梁计算应考虑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钢筋以应付两种可能性的发生。

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钢筋配置一致。

另外如果基础埋置深度深的时候可以用多建一个标准层的方法,把拉梁作为一个标准层建模,然后把地下室“土层抗力系数”改为1,楼板开洞,算一下,一般都是按构造配筋!关于地基梁等的一些概念: 1、基础梁或地基梁是指:柱下(梁式)条形基础、筏板梁肋、桩基础的承台梁(也可为条形基础和筏板梁肋),它可以承担地基反力,计算是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

2、基础拉梁:连接独立基础之间,条形基础之间的梁为拉梁。

拉梁的两个作用:一是承担上部墙体的重量;而是减小底层柱计算长度,增加基础的整体刚度,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

拉梁的计算:1).拉梁不作为柱底弯矩平衡结构时(柱底弯矩有基础承担): a)拉梁弯矩:由其承担的竖向荷载引起的弯矩,例如承担上部墙体对梁产生的内力; b)拉梁拉力:0.1倍较大柱轴力; c)按偏拉构件,对称配筋,计算纵向受力钢筋; d)不需要按抗震框架梁设计拉梁。

简介地梁、基础梁、拉梁的区别~~~~

简介地梁、基础梁、拉梁的区别~~~~

简介地梁、基础梁、拉梁的区别~~~~在实际工程种可能很多新手工程师都不区分地梁、基础梁、拉梁,也有很多新手工程师不能区分这个三种埋置在底下的梁到底有什么区别!!现在我对我所理解的者三类梁的区别做一个简单介绍:地梁,又称地框梁,在图纸种表示DKL,他是拉结柱子一般设置在-0.060处的梁,设置在这个标高处可以减去做防潮层这道工序。

一层砖墙也在这条梁上开始砌筑。

这道梁由于埋置深度较浅,在抗震设计时需要满足抗震构造措施。

拉梁,在图纸种表示JLL,是拉结基础、承台的梁,主要是为保持基础的整体性、稳定性而设置,在10高规3.12.3条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中也提到独立基础之间宜采用拉梁连接。

基础梁,在图纸种表示JL,它是拉结基础,且直接放置在地基上,是会承受基地反力的梁,类似为条形基础的受力形式,梁配筋需要倒置。

而前面两者都是在浇筑完之后进行素土回填的,所受的基底反力很小。

这点希望新手工程师们要多多注意~~~以上是老工程师们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所总结的内容,如果有什么不对请各位多多包涵,并且指出~~~~下面是42楼的朋友补充的内容,我觉得很不错就拿上来了,42楼的兄台别介意:地梁,即地下框架梁的计算一般是在PKPM中建模时按一层输入,将楼板开洞,将地面荷载和墙体荷载输到梁上进行整体计算。

配筋构造详见图集06G101-6第68、69页。

基础拉梁,一般是将与之相连的柱底轴力的1/10作为拉力,加上梁上承担的墙体荷载,按偏心受拉构件进行计算。

配筋构造详见图集06G101-6第68、69、70页。

基础梁是以两侧的柱作为梁的支点,将地基反力作用于基础梁上,按连续梁进行计算。

在地基基础规范中有详细介绍。

配筋构造详见图集06G101-6第51~56页。

[本帖最后由 sxs512 于 2011-9-9 13:55 编辑]。

pkpm弹性地基梁计算.doc

pkpm弹性地基梁计算.doc

pkpm弹性地基梁计算一说到pkpm弹性地基梁计算,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我国对pkpm弹性地基梁怎么规定的?如何计算?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梳理pkpm弹性地基梁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下面通过相关内容的梳理,pkpm弹性地基梁基本规定内容如下:⑴按普通弹性地基梁计算:这种计算方法不考虑上部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只有当该方法时基础设计不下来时才考虑其他方法。

⑵按考虑等代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弹性地基梁计算:该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设计人员人为规定上部结构刚度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

该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基础发生整体弯曲的程度。

而上部结构刚度到底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并不好确定。

因此,只有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并且用模式1算不下来时方可采用,一般情况可不用选它。

⑶按上部结构为刚性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3与模式2的计算原理实际上最一样的,只不过模式3自动取上部结构刚度为地基梁刚度的200倍。

采用这种模式计算出来的基础几乎没有整体弯矩,只有局部弯矩。

其计算结果类似传统的倒楼盖法。

该模式主要用于上部结构刚度很大的结构,比如高层框支转换结构、纯剪力墙结构等。

⑷按SATWE或TAT的上部刚度进行弹性地基架计算: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理想,因为它考虑的上部结构的刚度最真实,但这也只对纯框架结构而言。

对于带剪力墙的结构,由于剪力墙的刚度凝聚有时会明显地出现异常,尤其是采用薄壁柱理论的TAT 软件,其刚度只能凝聚到离形心最近的节点上,因此传到基础的刚度就更有可能异常。

所以此种计算模式不适用带剪力墙的结构。

另外,设计人员在采用《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附录C 中推荐的基床反力系数K时,该值已经包含上部刚度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

⑸按普通梁单元刚度的倒楼盖方式计算:模式5是传统的倒楼盖模型,地基梁的内力计算考虑了剪切变形。

该计算结果明显不同与上述四种计算模式,因此一般没有特殊需要不推荐使用。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 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地下框架梁DKL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若这梁的上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低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JLL,其纵向钢筋必须锚入基础,不是锚入柱子,因为在施工JLL时,KZ还仅仅只有插筋,没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锚入柱子的说法;若某梁的下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高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DKL,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第38页第2节第5.2.1条中阐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设置在基础顶面以上且低于建筑标高±0.000(室内地面)并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梁。

其纵向钢筋必须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关要求锚入柱子。

计算模型包含地梁层对首层柱配筋计算结果的影响

计算模型包含地梁层对首层柱配筋计算结果的影响

计算模型包含地梁层对首层柱配筋计算结果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计算时加入地梁层是许多结构设计人员的习惯做法,即在结构整体建模时将地梁层作为计算模型的第一层,首层柱的基础H0段作为计算模型的第一层柱;二层楼面和首层柱建模为计算模型的第二层。

这样建模既有地梁的配筋计算结果,同时输出的柱脚内力包含了地梁传来的荷载、可直接用于基础设计,对设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近期一些汶川震害调查报告反映,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在5.12大地震中因首层柱破坏而倒塌,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

因此设计人员应吸取汶川震害的经验教训,充分评估上述建模方式对首层柱配筋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柱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1加入地梁层对首层柱配筋计算结果的影响1.1 对内力计算结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首层柱的基础H0段的长度都比较小,结构整体计算时加入地梁层对内力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少。

这正是设计人员采用这种建模形式的原因。

1.2 对设计内力调整的影响为了推迟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截面出现塑性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为《砼规范》)第11.4.3条规定对此部位柱的弯矩设计值采用直接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以增大其正截面承载力,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增大系数分别为1.5、1.25和1.15。

另《砼规范》第11.4.4条按强剪弱弯原则确定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V c时,要采用经调整后的框架柱端弯矩设计值。

结构整体计算时加入地梁层后,如无特殊处理,计算软件将对计算模型的首层柱(实际是首层柱的基础H0段)进行内力调整。

而实际的首层柱将无法按《砼规范》的要求进行内力调整,其弯矩和剪力的设计值小于规范要求,使配筋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

1.3 对配筋计算长度l0的影响(1)如果按《砼规范》第7.3.11条第2款来确定框架结构各层柱的配筋计算长度l0,结构整体计算时加入地梁层后,实际的首层柱为计算模型的二层柱,计算软件采用的配筋计算长度l0比规范要求大,对现浇楼盖由1.0H变为1.25H (H对底层柱为从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对其余各层柱为上,下两层楼盖顶面之间的高度),使配筋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地梁

地梁

地梁地梁英文词条名:patand地梁也叫基础梁、地基梁,简单地说就是基础上的梁。

一般用于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中,框架柱落在地梁或地梁的交叉处。

其主要作用是支撑上部结构,并将上部结构的荷载转递到地基上。

理论在基础梁的现有计算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1)对墙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承台梁以上墙体为半无限平面弹性体,基础梁与墙体(半无限弹性体)共同变形,视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按弹性理论求解基础梁的反力,经简化后作为作用在基础梁上的荷载,然后按普通连续梁计算内力。

(2)对柱下条形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即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为梁的支座,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其内力,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架计算确定。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情况的基础梁,现有观点在计算过程中,均曾视其为弹性地基梁,所不同者,墙下基础梁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而柱下基础梁则视为弹性地基梁。

但应指出的是,现有观点的以上处理方法,是与弹性地基梁的定义不符合的。

计算方法地梁(也有称弹性地基梁):1、地梁一般指梁板式筏形基础和柱下条基中的梁,该梁的最大弯矩在上部跨中及下部支座处,纵向钢筋的接头尽量避免在内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在内力较小的部位,宜采用机械连接和搭接,不应采用现场电弧焊接。

2、地梁的纵向钢筋应该在支座锚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纵筋的接头位置、接头百分率的控制,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按抗震构件的构造要求执行。

地基梁:通常是指用以承担围护结构荷载的梁,如厂房的围护砖墙下,有时不做墙基础,而是设基础梁将其荷载传至柱基础。

这时,可以和地圈梁,拉梁一起考虑,一梁多用!基础梁或者地基梁就是承担地基反力的梁,例如柱下条形基础,例如梁筏中的梁。

它们的梁底都在持力层上。

拉梁仅仅是一种联系梁或者构造梁。

例如专门承担上部填充墙的联系梁,例如承台之间的梁,例如一些重要独基之间的拉梁。

它们的特征就是,梁底一般都可以不在持力层上,因为它们不需要承担地基反力。

设计中关于地梁与拉梁的计算问题

设计中关于地梁与拉梁的计算问题

设计中关于地梁与拉梁的计算问题“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截面宽度可取1/20~1/30。

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内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拉梁和地梁是有区别的。

2、拉梁可按照轴心受压或轴心受拉。

3、用拉梁平衡柱底弯距,则基础按照中心受压考虑。

4、上部墙体荷载应组合计算。

正常情况下:1.柱间距方向设地梁,比如说柱间距为6000m,设计中用1/15,即400mm;刚架跨度方向不设地梁。

2.地梁设计时可以考虑两边刚接,因为厂房设计时按照一品刚架设计而来,基础并不整体建模,所以必须在pkpm中重新建一个模型输入墙体荷载,整理出地梁计算书(这也是审图需要的),最终配筋时放大1.2倍,上下配筋取一样(没有什么道理,这样去做不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个新手);特殊情况下(仅供参考,无实际工程依据,无经验时请不要采用!):1.当地基有比较混乱关系的暗浜、土层分布不均匀或其它复杂地基问题时,在没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建议不要建造跨度大的厂房;不然必须就得用条形基础了,可以仅柱间距方向有地梁,但地梁高度为1/6跨度,最终做成口字形;四边挑出1/4跨地梁(也有称弹性地基梁):1、地梁一般指梁板式筏形基础和柱下条基中的梁,该梁的最大弯矩在上部跨中及下部支座处,纵向钢筋的接头尽情避免在内力较大的地方,选择在内力较小的部位,宜采用机械连接和搭接,不应采用现场电弧焊接。

2、地梁的纵向钢筋应该在支座锚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纵筋的接头位置、接头百分率的控制,纵向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按抗震构件的构造要求执行。

地基梁:通常是指用以承担围护结构荷载的梁,如厂房的围护砖墙下,有时不做墙基础,而是设基础梁将其荷载传至柱基础。

这时,可以和地圈梁,拉梁一起考虑,一梁多用!地基梁是结构构件,要承受荷载,而地圈梁一般是为了满足构造而设立的。

不过,我曾经在一个独立基础框架结构的基础工程施工中,设计的地圈梁按照常规设置,没有考虑跨度达到了将近5米(因为独立基坑开挖,造成地梁势必有悬空的),上部有将近4米的砌体,地圈梁施工时因为下部的土方没有夯实(施工管理问题),造成地圈梁施工后还没有砌筑上部的砌体就已经因为自身的问题开裂了,所以在框架结构的地梁施工时,要注意这些问题。

基础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的区别

基础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的区别

[转]基础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的区别(copy)作者:卫素坤基础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的区别基础梁是以孔桩或独立柱基为支座,基础连梁是以基础梁或DKL为支座的,DKL是以独立柱或剪力墙为支座的,这就是区别基础梁一般在基础结构中是承重构件,而基础连梁是连接主要承重基础的,如桩承台之间的梁,就是连梁,按照图纸的规定和04G101-3,06G101-6的相关说明设置锚固、搭接等等基础梁:不是一单独的构件,只是基础构成的一个部分,主要作用是满足基础的特殊的要求(抗弯,提高刚度等)而设置的,算量时基础梁和基础没有扣减关系,基础梁一般是和所依附的基础合并计算的;钢筋特征经常设置通长的纵向受力钢筋。

基础连梁:一般是一个单独的构件,他不是依附在基础上的,只是由相邻的基础(承台)所支撑,算量时一般单独计算工程量,和基础有扣减关系。

钢筋的主要特征是纵向受力钢筋可以分别截断,在相邻的基础(支座)内锚固;承台梁:是一个独立的构件,也可以理解成承台的一种特殊形式,算量时单独计算,钢筋主要特征是有上下贯通的纵向受力钢筋,一般中间没有锚固。

基础梁也可叫地梁或地基梁,是一个意思.简单说就是与基础上的梁。

基础梁一般用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落于基础梁上或基础梁交叉点上,其主要作用是作为上部建筑的基础,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地基上,基础梁作为基础,起到承重和抗弯功能,一般基础梁的截面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议取1/4~1/6跨距,这样基础梁的刚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础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计算确定。

基础圈梁就是地圈梁,地圈梁是设在正负零以下承重墙中,按构造要求设置,连续闭合的梁,其截面、配筋由构造确定,一般是用在条形基础上面.地圈梁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加强基础的整体性,也使地基反力更均匀点,同时还具有圈梁的作用和防水防潮的作用同时条形基础的埋深过大时,接近地面的圈梁可以作为首层计算高度的起算点,地圈梁一般用于砖混、砌体结构中,不起承重作用,对砌体有约束作用,有利于抗震。

基础拉梁与基础地梁的区别

基础拉梁与基础地梁的区别

基础拉梁和基础地梁的区别我们常说的基础地梁实际上是指基础梁,属连续基础;基础拉梁仅是传力构件,目的是将其上的荷载传递给基础基础地梁其实是指基础梁,而基础拉梁是为上减少不均匀沉降,传力用的构件,也有的是充当上部墙体的基础2基础拉梁(框架结构),只是一部分,图名正确的应该是“基础拉梁”在计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虑为仅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总量并且将之传给两边基础的两边铰支(或者有时可以考虑是弹性支座)的单跨梁(即在两边基础内钢筋不连续而是达到锚固长度),它的计算同一般的上部结构两边铰支梁;然而,拉梁在实际施工及使用中,由于其基底下层土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压实土层,而且在协调变形的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两边基础的变形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

因此,保守地说,拉梁计算应考虑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钢筋以应付两种可能性的发生。

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钢筋配置一致。

至于实际计算,1/15的长跨比在底层层高以及拉梁埋深总和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捉襟见肘。

构件设计要满足使用要求,可能发生什么就要满足什么。

公式和概念虽然死板,但是本质还是为了实践的应用,所以要灵活应用。

连梁还是基础梁不是一个字面有区别或者设计时定义了就能满足不同实践要求的,关键还是满足实际需要。

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梁的翼缘。

如果说你设置的梁没有翼缘,虽然实际还是给下层土留有一定的承载面积,但是影响不大,特别是连梁宽度不过200〜300mm勺情况。

此刻,这根梁想当作基础梁也不行了,没有底面积嘛,它定然是拉梁。

那么有了底面积的梁是基础梁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如果一根宽度有3M 的梁,上面除了点覆土,连墙重也没有,它就算按照基础梁模式去进行弹性地基梁或者其它模式的计算配出钢筋又怎么样呢?你认为它是基础梁了?它只是具备了作为基础梁的一部分条件,但是实践上没有什么作用,是浪费。

概念是搞清楚了,可是对于实践没有正确用上没嘛。

实践就是,一根有翼缘的梁,下层土是好土或者处理过的可以持力的土,经独立验算可以承受墙重和自重等荷载总量的,至少在两头的柱下基础是可以考虑不分担这些总量了,可以做小一点,对不对呢?这根有翼缘的梁管他是什么梁,按照满足强度和变形的各方面要求用一种合理的算法详细计算出具详图,对于实践来讲分不分清是不是拉梁有何用?不分清也满足实践要求了,而且概念其实非常清楚嘛。

PKPM技术问答精选

PKPM技术问答精选

PKPM技术问答精选摘要:1.找不到设缝连梁的建模和连梁设置的地方答:SATWE→接PM 生成SATWE数据→补充输入及SATWE数据生成→特殊构件补充定义→特殊梁→单缝连梁。

2.钢框架建模时地梁和短柱部分可以另建一个标准层计算吗?答:可以分开建模并计算,当然混凝土短柱参与和不...1.找不到设缝连梁的建模和连梁设置的地方答:SATWE→接PM生成SATWE数据→补充输入及SATWE数据生成→特殊构件补充定义→特殊梁→单缝连梁。

2.钢框架建模时地梁和短柱部分可以另建一个标准层计算吗?答:可以分开建模并计算,当然混凝土短柱参与和不参与计算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果基础拉梁参与结构整体计算,我们考察的主要是基础拉梁的配筋。

3.数据检查时出现梁上加有非适当约束?答:可能是由于支座设置有问题,可以在每层中使用清除支座,然后重新退出PM,数检计算应该就没问题了。

4.钢结构建模参数设置里没有质量等级选项?答:程序默认为B,计算的时候都是构件应力计算,板件的强度等级与ABCD等级无关,只与钢材牌号有关,质量等级要求只是对于适应场合的应用问题。

5.关于打断后构件的信息?记得PKPM说新的版本打断构件后,构件的荷载以及其他信息不会像以前丢失,以前用的也的确是这样。

但今天用了一下,发现又回到以前了答:直接加直线打断没有问题,但是镜像过去的直线与原构件打断后会出问题。

已经改善,下次的补丁会加入此改进。

6.PMCAD柱好像只能修改底标高答:柱顶的标高一般是随节点的标高,也就是说你建的标准层上的节点都是与层高度一致的。

如果是比层高低或高的话,网格生成里面有上节点高命令,一般是用此命令来调整上节点高属性。

7.钢结构三维模型输入中有无跟PMCAD一样增加快捷菜单?答:应该是指右侧的竖向工具条吧。

您的建议很实用,我们下一版本会在程序中加上。

8.一个关于屋面支撑输入的问题?结构是混凝土柱子钢屋面梁,屋面水平支撑,是应该按梁输入呢还是按斜撑输入,两个输入后算的结果对于柱子的配筋和位移不一样,感觉按斜撑输入对柱子没影响,不知道为什么。

P K P M参数

P K P M参数

PKPM参数拉梁:1,联系各框架柱形成一个整体2,可以减小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长度3,可以传递一层填充墙的荷载4,位置尽量靠近室外地坪,埋入土中即可,不必与基础相连。

基础梁:是用来承担地基反力的,和基础的受力情况类似,不时所有埋在地下的梁都叫基础梁。

例如,承台间的拉梁,底层柱之间的拉梁,只能叫基础联系梁,而不是基础梁。

地梁:是个笼统的概念,基础梁和基础联系梁有时都称作地梁。

圈梁:是砌体结构中常用的名词。

2010版SATWE计算参数选用一、2010版计算参数的选用(PKPM及SATWE):1、总信息:A、“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该参数为地震力、风荷载作用方向与整体坐标的夹角。

此参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修改,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不仅改变地震作用的方向而且同时改变风荷载作用的方向,如果平面是十字形、L形等不规则平面建议输入水平力夹角,对比计算结果取最不利者,其它情况可以将周期计算结果中输出的“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填到“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

B、PM里的“混凝土容重”一般考虑取25kN/m3, 主要是现浇板重自动计算,进行现浇板配筋采用,而SATWE里的“混凝土容重”一般考虑取26.5kN/m3,主要是用来计算结构中的梁、柱、墙等构件自重荷载,考虑抹灰荷载用的(现在版本软件PM与SATWE的“混凝土容重”是联动)。

C、“裙房层数”“转换层所在层号”均包含地下室层数。

“裙房层数”仅用作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判断。

通过“转换层所在层号”和“结构体系”两项参数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带转换层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需要同时填上述两项,否则程序不执行高规的针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

“嵌固端所在层号”注意嵌固端和嵌固端所在层号的区别,举例说明假如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则嵌固端所在层号为地上一层。

理论上讲嵌固端以下不参与计算(徐培福)。

D、“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一般控制在1米以内,软件隐含值即为1米,设计上部结构时不允许采用2米,2米只能用在计算位移等参数时采用,配筋及内力只能用1米,尽量细分网格。

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说明书

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说明书

第3章 PKPM-BIM结构设计PKPM-BIM结构设计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

BIM结构设计主要是指基于钢筋混凝土及钢梁结构的全框架、半框架结构的设计,本章以一个全框架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例,将PKPM-BIM结构设计的相关工具指令和BIM设计流程进行全面介绍。

3.1 PKPM-BIM结构设计概述建筑结构是房屋建筑的骨架,该骨架由若干基本构件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构成整体,能安全可靠地承受并传递各种荷载和间接作用。

注:“作用”是指能使结构或构件产生效应(内力、变形、裂缝等)的各种原因的总称。

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作用:即习惯上所说的荷载,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

• 间接作用:指使房屋结构产生效应,但不直接以力的形式出现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材料收缩、地基变形、地震等。

图3-1所示为某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1-屋面板;2-天沟板;3-天窗架;4-屋架;5-托架;6-吊车梁;7-排架柱;8-抗风柱;9-基础;10-连系架;11-基础梁;12-天窗架垂直支撑;13-屋架下弦横向水平支撑;14-屋架端部垂直支撑;15-柱间支撑图3-13.1.1 建筑结构类型在房屋建筑中,组成结构的构件包括板、梁、屋架、柱、墙、基础等。

028中文版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1. 按材料划分按材料划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及塑料结构等,如图3-2所示。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木结构塑料结构 砌体结构图3-22. 按结构形式划分按结构形式划分,可分为墙体结构、框架结构、深梁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网架结构、空间薄壁结构(包括折板)、钢索结构、舱体结构等,如图3-3所示。

墙体结构 框架结构 深梁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 网架结构 薄壁(膜)结构 钢索结构图3-33. 按体型划分建筑结构按体型划分,包括单层结构、多层结构(一般2~7层)、高层结构(一般8层以上)及大跨度结构(跨度约为40~50m 以上)等,如图3-4所示。

PKPM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

PKPM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

PKPM中连梁的建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墙开洞,一种是按框架梁建模。

这二者的区别关于连梁的输入,其实我一直很糊涂。

倒不是糊涂,而是对PKPM有点怀疑。

总怀疑连梁的建模在PKPM中不明不白的,而且怀疑它计算的准确性。

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规范的规定,第二是PKPM的计算方式。

先来看第一个,规范关于连梁的规定。

规范规定,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一般可按连梁设计,跨高比大于5的按框架梁设计。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在建模的时候,看看跨高比。

如果小于5的话,一般可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

如果跨高比大于5呢,可按框架梁来输入。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来说就是这么操作的。

再来看PKPM的计算方式。

如果你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的话,程序是按壳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的。

因为墙在程序里面是用壳元来模拟的。

而如果你是用框架梁来建模的话,程序就会用杆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因为框架梁在程序里面是通过杆单元来模拟的,杆单元与墙单元变形不协调,PKPM通过增加“罚单元”来解决,但有误差。

也就是说两种建模方式虽然都是可行的,但是程序模拟的单元都不同,这样很明显计算结果就不同了。

如果仅以跨高比5作为区分的话,这两种模拟方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暂时也没有见过相关的比较文章。

所以我还是觉得很糊涂。

假如说有人能给出一篇文章,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在跨高比>5和<5的计算误差,才能让人比较信服。

今天想总结一下关于这两种建模方式的另一种区别。

在PKPM中有个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在计算整体位移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可以填1,也就是不折减(抗规6.2.13-2条文说明)。

在计算配筋时,可以填一个小于1的数,这样连梁刚度折减,地震力就转移到墙肢上去了。

以来可以使连梁不超限,而来墙肢配筋增大,有保障。

(PKPM进行整体计算时,经常出现位移不够的情况,比如位移比或者层间位移角不够。

以前都是拼命的增加结构刚度,调整结构布置来解决,比较费时费力。

这几天跟同事讨论,发现规范上竟然有条文规定,让位移能够比较容易的算过去。

无地下室的基础拉梁(地梁)的设计

无地下室的基础拉梁(地梁)的设计

日志规范中“特征值”的概念无地下室的基础拉梁(地梁)的设计结构设计2010-05-11 14:33:19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无地下室的基础拉梁(地梁)的设计【前言】在多层建筑和小高层建筑中,往往不设计地下室。

在主体结构为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工程项目中,基础形式多为柱下独立基础和桩基础。

结构设计时,出于抗震的需要和建筑功能(地上一层有填充墙)的要求,在基础之间、埋置于地下的框架柱之间都会设置拉(地)梁(例如中竣商城项目和集美广科花园项目),对该拉(地)梁如何进行结构设计,规范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结构设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意见。

先就该问题提出笔者的设计思路和看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设计荷载和内力的组成】无地下室时的柱下基础拉﹝地﹞梁,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考虑以下荷载及设计内力:(1)拉梁承担的柱底弯矩:拉梁分担的柱底最大弯矩设计值可近似按拉梁线刚度分配;(2)拉梁承担的轴向拉力:取两端柱轴向压力较大者的1/10;(3)拉梁上的荷载:当需拉梁承担其上部的荷载(如隔墙自重、楼梯梯板荷载等)时,应考虑相应荷载所产生的内力(确有依据时,可适量考虑拉梁下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一般情况下,上面第(2)和(3)荷载是必须考虑叠加组合的,但是第(1)荷载如何考虑其取值大小、是否需要与第(2)和(3)荷载进行叠加组合,下面详细说明。

【拉﹝地﹞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柱底弯距】一般情况下,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时,拉﹝地﹞梁设计时需要考虑柱底弯距:①、单柱单桩的承台之间的拉﹝地﹞梁:其原因是单柱单桩的承台往往自身刚度较小,桩与承台之间设计一般按照绞结考虑,而上部柱子的嵌固面往往在承台面,上部柱子传来的弯距必须由拉﹝地﹞梁来承担。

②、两桩承台的短方向:原因同上。

③、拉﹝地﹞梁的梁顶标高设置于基础承台面标高以上时:这种情况主要是当基础埋置深度较大时,设计经常会在室外地坪处设置一道地梁,该地梁除承担两端柱轴向压力较大者的1/10、其上部的荷载(如隔墙自重、楼梯梯板荷载等)外,必须考虑承担柱底弯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pkpm 模型计算关于建筑工程中的桩基础问一下:1、平时说的“桩基础”就是现场看到得“人工挖孔桩”吗?(圆形砖砌体砌筑的)。

是不是?2、还有“拉梁和联系梁”就是人工挖孔桩之间的“地梁”吗?3、墩基础又是什么样的基础呢?最佳答案桩基础有很多,你说的人工挖孔桩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预置方装预制管桩沉管灌注桩等等这些都是桩基础!用砌体砌筑的是砖基础!!砖基础和桩基础是有区别的!!砖基础属于浅基础,而桩基础是深基础!两者差别很大!砖基础通常是在基础梁上方砌的墙,也叫地下连续墙,因为在地下,承重有基础的特性,所以把它当基础看待,还有就是农村没有其他基础,直接用砖砌在地基上,这些才是砖基础连系梁的话,是为了增加整体性的!防止不均匀沉降和局部墙体拉裂而设置的,通常用的是经验,不参与结构内力计算的!拉梁有自己的定义,拉梁是在独立基础里的,链接相邻两个独立基础的梁叫拉梁,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增加整体性的!个人认为连系梁也是拉梁的范畴!墩基础也就是很大很大的基础,打个比方,很多跟桩布置很近,通常直接挖个大坑,然后用混凝土把这些桩都浇注在一个整体里,因为体积比较大,象墩一样,就成为墩基础!土建工程里不常见到墩基础,一般是道路桥梁或者超高层建筑才有!大家好我是一个新入行的结构设计者使用的是pkpm 结构设计程序.一般设计基础地梁我们采用反算法计算在使用pkpm 计算中我想将基础地梁作为标准层第一层输入模型一起计算不知道应注意什么特此请教各位同仁鄙人认为是不是可以将地梁两端设定为铰接第一层高度设为地梁梁高即可符合要求先回答你的问题,地基梁不能作为一层结构层输入,不管你用什么软件。

基础梁顶面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下部与地基直接接触,其受力状态完全不同于上部结构,应按弹性地基梁进行分析。

你要好好看看有关的书,先把概念搞清楚再说,PKPM 仅仅是个工具而已,作为结构设计者概念不清可要吃大亏的!我的看法和以上这位仁兄不一样,地基梁以上的土体大部分是回填的,那么基础梁在结构受力上应是承受梁上砌体荷载、下部土体对梁身的反力很小,我个人意见是只要考虑其对上部荷载的承受能力,并认为它还起了个连系作用。

不知是否正确,请各位多多交流。

地基梁是指基础拉梁,像柱下独立基础之间的梁,与基础地梁是完全不同的,基础拉梁的计算方法据本人了解不太统一,一种方法是取1/10 的柱轴力作为拉力计算拉梁配筋,同时满足一层隔墙的承重要求;另一种是将基础拉梁作为一层计算,按楼板开洞计算。

那基础梁用电算应怎样算??不可能一个个手算吧?现在工程的时间这么短!我做的工程一般都都基础梁当一个标准层输入算的!我们这里的一级注师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基础梁也起到一个抗弯的做用,假如真的用手算,岂不是要算一整天毕竟也属框架嘛!也需刚度分配嘛!我认为取1/10 的柱轴力作为拉力计算拉梁配筋就可以了我们的做法跟各位仁兄基本相同!先按一个标准层上加墙体的线荷载在PKPM 上计算,然后再按1/10柱底轴力作为拉力计算校核。

7 楼的老兄,要是全部都要按1/10 柱底轴力作为拉力计算校核的话,高层的不说,就是做6-7 层左右的框架,天然基础的话,那基础梁就要不取得好大,要不就是超筋、现在设计时间都很紧!我一般都是做为一个标准层输,考虑一层线荷载,注意层高,有时可箍筋不加密!路过看过了,多谢各位前辈现实中,我们院的几个结构的做法就是按一个标准层输入的。

至少,我看的。

比如我有个柱下独立基础的工程他们就是叫我要这样做的。

这里是计算出来的是地梁的配筋而已。

独立基础的配筋我则是在Morgain 的下面计算出来的。

我也有使用过tssd 计算过,后来放弃了。

对于不同意按标准层输入的几位先辈,我认为,没种做法都是有他的适用条件的。

用楼住的方法,适用的条件是什么?我门这里都是这样做的。

而我本人的看了点书。

认为是:拉梁的计算按下面的两种方法之一算1、取相连的柱轴力 F 较大者的10作为拉梁的轴心拉力,按轴心受拉进行计算。

拉梁的配筋应上下相同,个不宜小于 2 D14 的,箍筋8200 2、以拉梁平衡柱下的弯矩,柱的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的钢筋全部拉通,支座的负钢筋要有1/2 拉通。

如果拉梁的承受隔墙等其他何在的时候,则应将竖向的何在产生的内力与上面的两种方法之一的计算的结果相加配筋!我的一点疑问lbm2001 和liufengvv 你们既然不同意,就说说你们的做法吧。

请别简单说就是“手算拉“ 说说你们在什么基础上,地梁是怎么分析的,梁满足上面的那些何载的受力要求,配筋是取大,或是取叠加。

请指教吧。

十楼的老兄你可能是个急脾气,先把问题看清楚了再发言。

地基梁如果指与条形基础结合在一起的基础梁,应按弹性地基梁计算;如果是基础拉梁,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以柱下独立基础为例:如果基础拉梁顶面与独立基础顶面在同一标高,则不能按一层输入,可近似取柱最大轴力的1/10 作为基础拉梁的轴力,按轴心受拉构件计算;如果基础拉梁在首层标高处,与基础顶面有一定的距离,可以按一层计算,首层底面宜做成刚性地面。

虽然我没有推荐用手算,但作结构设计要是不会用一些手算作为必要的补充,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结构师(别误解,你的手算能力一定很高)。

看来这个问题争论的很激烈阿我前面就问了这样的一个帖子我的做法是:全部按简支!上下部钢筋取相同值!很简单!全是简直梁我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到底这样可不可以啊?这问题提的太好了,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这里搞结构设计,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对这种情况好像是按一层来输,因为毕竟多层还好说,因为无论风荷载还是地震效应对算完的结果影响的好像不是很大,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建高层不带地下室的模,把一层地面的地梁当层一层来输,楼板按开大洞考虑,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结果,我觉得和实际受力出入会很大。

在这一点上,一定要谨慎为妙。

我还有一个问题,基础梁顶(桩基础)在规范上一般与承台面平,但实际上施工队很难做到这一点,基础梁实际上都是放在承台面上的,那么与承台面平和放在承台面上的算法有什么区别吗?还有有些柱与基础梁连的有些没有,层高就有所区别了,又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呢?肯定不能了,下部结构的变形很复杂基础地梁能不能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pkpm 模型计算,主要看竖向构件的嵌固端为何基础。

对于独立基础,由于基础地梁常设在0.000 处,而此处又不能完全嵌固,基础地梁作为结构第一层输入pkpm 模型计算。

我也认为不可以,那样一层柱的计算高度难以确定!那请问你们都怎么算的呢?手算吗?广东这边有个结构计算软件--广厦CAD 结构设计软件,它里面介绍了一种计算地梁的方法就是把地梁层作为一个标准层来输入,这可能与广东这边的施工做法有关,他们一般是把地梁放到正负零下去一点,好处是防基础连梁要作为一层输入地圈梁不要不能,基础梁承受的是负弯矩力,上边框架梁是正弯矩力,而且基础考虑许多内力组合,与框架梁组合不一样小生看了各位的讨论,越来越模糊了。

本人认为:无伦作为拉梁还是地基梁这只不过是概念问题,(也许是pkpm 中对概念定义的太死,,以至我们本来很清晰的头脑变得模糊起来)实际当中可以按实际情况不同计算。

本人是新手,是第一次用pkpm,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是基础梁梁底标高较低,或置于土质较硬的土上,就按地基梁考虑;当梁面标高为0.000 时作拉梁考虑(另作结构层,仅算基础梁)。

当然二者配筋会有较大差别。

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还请各位前辈指教!!同意!独立基础,我是按0 厚板考虑的基础连系梁的受力特征与框架梁的受力性能不大一样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它作为框架梁输入;不知道各位仁兄所提的按最大轴力的1/10 按受拉构件计算有什么根据基础拉梁的受力性能应该就是和框架梁一样吧当基础拉梁的梁底位置不在持力层时应该可以按照框架梁来算我不知道按最大轴力的1/10 按受拉构件计算有什么根据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2 种算法对于一层柱的计算结构区别很大把低于0.000 一点的基础拉梁作为一个结构标准层来的算的话一层的柱配筋比不做为一个结构标准层来算的计算结果大很多;主要是柱子计算长度系数区别很大我是当标准层输入,加墙线荷载比弹性基础梁配筋要大,但安全,我是这样,如果有否,欢迎同仁提出那要是按第一层建模,该输入第一层的高度为梁高吗?我有一次把拉梁按一层模型输入算出的柱子的配筋比去掉那层的配筋要小所以以后就不敢按一层输入了只是两种方法互相校核买一本陈青来的,平法设计与施工那本书,里面就讲到了地下框架梁,完全可以按一层输的,关键是看你的做法。

包括新的平法06G101-6 上也有这种提法,所以应该是可以做的。

关于框架拉梁的问题,的确捆饶了我好久前天买了一本书lt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gt--------------张维斌主编这里就讲到了框架拉梁的问题现将有关内容写下:当多层框架没有地下室的时候,大体有如下三种计算方法:1、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为从基础顶到一层楼面顶的高度。

2、当为柱下独立基础时,若基础埋置深度比较深时,为了减少底层柱子的计算高度和底层位移,可以在正负0.000 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此时,可以将从基础顶到拉梁顶算为一层,拉梁顶到一层楼面顶算一层。

即,将原来结构加多一层计算。

此时,拉梁按照框架梁设计。

(本人注:本人认为,此时拉梁上下钢筋拉通,即即使是面筋也不要截断,因为,房屋下沉会导致拉梁上部受拉。

)3、可以将基础作成高杯口基础,满足杯壁厚度要求,则,底层层高从基础顶算起。

4、当为柱下独立基础时,若基础埋置深度比较浅时,建议将拉梁放在基础顶面,拉梁按照轴心受力构件设计,独立基础按照中心受压设计。

按照一层模型输入时,底层的层高降低,这样底层地震作用的弯矩就减小,导致底层柱子的弯矩减小,这样竹子的配筋就比不按照一层输入时的配筋小,我试过至少小一个级别,而且梁的配筋也小,他的实际受力情况到底更接近哪种模型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为了安全第一最好不要按照一层模型输如果你单纯就看地基梁的配筋可以那么计算的但是要看上部结构梁与柱子的配筋不可以那样计算建议弄 2 个模型有地基梁的不要当计算书交到审图所把没把地基梁当一层算的交上去我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到底这样可不可以啊?PKPM 梁间荷载输入时是否计入自重?为什么我在输入荷载后,在后面的荷载图上,只有梯形荷载和外加的均布荷不计入自重。

梯形是板荷载。

荷载图上只显示外加荷载自重除外。

PKPM 柱下独立基础拉梁的设置原则?求解独基拉梁是用来平衡基础的不均匀深降的,在独基纵横两个方向上拉通,截面高度取柱中心的1/12-1/20,按轴心受拉构件配筋,上下筋相同,所受轴力按所连接两根柱的轴力校大值的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