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水沟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
水沟穴古代文献应用分析耿丽萍【摘要】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rule of Shuigou (DU26)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Shuigou (DU26).Methods Taking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the Fourth Edition) included 1000 books as the search range, Shuigou (DU26) attending disease syndrome, combination of acupoints, compatibility to treat syndrome, moxibustion methods, stimulating quantity etc.literatures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Results Shuigou (DU26) attending application had 425 articles, involving 171 books.The compatibility of frequency of Shuigou (DU26) was 240 times, and there were 109 acupoints had compatibility with Shuigou (DU26).Conclusion Top 10 compatibility points are as follows: Hegu (LI4), Baihui (DU20), Zusanli (ST36), Shangxing (DU23), Chengjiang (RN24), Qihai (RN6), Jiache (ST6), Fengfu (DU16), Zhongwan (RN12) and Weizhong (BL40).The commonly used acupuncture depth is deep, and the commonly used amount of moxibustion is three times.%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四分,常用的灸量为灸三壮.【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07【总页数】4页(P923-926)【关键词】水沟穴;文献研究;腧穴【作者】耿丽萍【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滕州 277500【正文语种】中文水沟,首载于《针灸甲乙经·面凡二十九穴第十》,即“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直唇取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狗的穴位图及相关图解(包括针法及适应症)九十四穴
图不好找,还是原来娃病的时候找到的,一直留着呢.发上来分享吧.有些针灸疗法能用上的1山根(素髎) 2水沟(人中) 3锁口4廉泉5印堂6三江7睛明(睛灵) 8睛俞9承泣10太阳11上关12下关13开关14耳尖15耳根16翳风17伏兔1 8风池19天门20颈脉21喉俞22大椎23陶道24身柱25灵台26中枢27脊中28悬枢29命门30阳关31关后32百会33二眼34尾根35尾本36尾尖37后海38会阴39夹脊40肺俞41厥阴俞42心俞43督俞44膈俞45肝俞46胆俞47脾俞48胃俞49三焦俞50肾俞51气海俞52大肠俞53关元俞54小肠俞55膀胱俞5 6卵巢俞57子宫俞58天突59中脘60神阙61天枢62膊尖63膊栏64胸膛65肩井66肩外髃67抢风68郗上69肘俞70前曲池71前三里72四渎73外关74内关75阳池76腕骨77膝脉78合谷7 9涌泉80前六缝81肾堂82环跳83汗沟84仰瓦85膝上86膝凹87膝下(掠草) 88阳陵89后三里90解溪(后曲池) 91后跟(跟端) 92中付(太溪) 93滴水94后六缝- 2 -狗穴位图顺序分别是:序号穴名穴位部位针法适应症头部1山根(素髎)鼻背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1穴三棱针或毫针点刺或直刺0.2~1厘米,出血中暑、休克、感冒、发热、中风2水沟(人中)上唇唇沟上1/3与中1/3交界处,1穴三棱针或毫针点刺或直刺0.2~1厘米中暑、咳嗽、休克、昏迷、中风3锁口口角后约0.5厘米,口轮匝肌后缘,左右各一穴毫针顺口角微向后上方斜刺面部肌肉抽搐或麻痹4廉泉下颌正中线上,喉头上方舌骨上缘交界的凹陷处,1穴由下向上直刺2~3厘米舌运动或分泌障碍5印堂两眼眶上突连线的中点处,1穴毫针自上而下平刺1~1.5厘米或灸感冒、意识不清、癫痫6三江内眼角下的眼角静脉处,左右各1穴三棱针点刺0.2~0.5厘米,出血便秘、腹痛、目赤肿痛7睛明(睛灵)内眼角上、下眼睑交界处,左右眼各1穴将眼球向外推挤开,毫针直刺0.5~1厘米结膜炎、角膜炎8睛俞上眼睑正中,额骨眶上突正下缘,左右眼各1穴下推眼球,毫针沿眼球与眼眶之间刺入1~1.5厘米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角膜溃疡9承泣下眼眶上缘中部,左右眼各1穴上推眼球,毫针沿眼球与眼眶之间刺入2~3厘米结膜炎、角膜炎10太阳外眼角后方凹陷处,左右各1穴毫针直刺0.5~1厘米眼病11上关颧弓上方与下颌关节突的关节囊内,左右各1穴毫针直刺3厘米或艾灸颜面神经麻痹、耳聋12下关颧弓下方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左右各1穴毫针直刺3厘米或艾灸颜面神经麻痹13开关口角后上方咬肌前缘,左右侧各1穴毫针向后上方或向前下方斜刺2~3厘米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14耳尖耳廓背面尖端脉管上,左右耳各1穴三棱针或小宽针点刺出血发热、中暑、感冒、中毒15耳根耳根后方的凹陷中,左右耳各1穴毫针向内下方斜刺3厘米耳部炎症16翳风耳基部,下颌关节后下方的凹陷中,左右各1穴毫针直刺1~3厘米面神经麻痹,耳聋17伏兔耳基后1~2厘米,环椎翼后缘的凹陷中毫针斜向后下方刺2~3厘米破伤风、颈部疾患18风池环椎翼前缘直上部的凹陷中,左右各1穴毫针直刺2厘米感冒、颈部风湿颈部19天门头部枕骨后缘正中,1穴毫针平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3厘米发热、癫痫、瘫痪20颈脉颈部旁侧面,颈静脉上、中1/3交界处,左右侧各1穴小宽针顺血管刺入0.5~0.8厘米,出血中暑、中毒、肺充血21喉俞颈部腹侧,第3、4气管轮之间的两侧凹陷处毫针平刺或斜刺0.5~1.5厘米慢性气管炎、肺热咳嗽背腰和尾部正中22大椎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2~4厘米或艾灸发热、咳嗽、前肢及肩部风湿症、扭伤23陶道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斜向前下方刺入2~4厘米或艾灸前肢及肩扭伤、癫痫、发热24身柱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或向前下方刺入2~4厘米或艾灸肺热咳嗽、肩部挫伤25灵台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稍向前下方刺入1~3厘米或艾灸胃痛、肝胆湿热、肺热咳嗽26中枢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1~2厘米或艾灸腰背疾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27脊中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1~2厘米或艾灸腰背疾患、消化不良、腹泻28悬枢最后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1~3厘米或艾灸腰风湿、腰扭伤、消化不良29命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或向后下方刺入1~2厘米或艾灸腰部风湿、泄泻、肾虚腰痿、腰椎病30阳关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或后下方刺入1~2厘米或艾灸性机能减退、子宫内膜炎、腰风湿、腰椎病31关后第五、六腰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1~2厘米或艾灸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腰风湿、腰椎病32百会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1~3厘米,或艾灸腰胯疼痛、后躯瘫痪、脱肛、不孕症33二眼第一、二背荐孔处,左右侧各2穴毫针直刺1~2厘米或艾灸腰胯疼痛、后肢瘫痪、子宫疾病34尾根最后荐椎与第一尾椎棘突之间,1穴毫针直刺0.5~1厘米或艾灸尾麻痹、脱肛、便秘、腹泻、后肢瘫痪35尾本尾根部腹侧正中,距尾根约1厘米的血管上,1穴三棱针直刺0.5~1厘米,出血腹痛、尾麻痹、腰部风湿36尾尖尾末端,1穴小宽针或三棱针直刺0.5~1厘米中暑、感冒、发热、中毒、腹泻、中风37后海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中,1穴毫针向前上方刺入2~4厘米腹泻、脱肛、公犬阳痿、母犬不发情38会阴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正中缝的中点上,1穴。
人中中医分析解读
人中中医分析解读人中中医分析解读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名词解释词目:人中拼音:rén zhōng 亦称:寿堂(非安置死者棺木以行祭礼的厅堂)基本解释[philtrum] 位于上唇中线的垂直沟,督脉穴位之一。
详细解释 1.人群之中。
《左传·襄公二二年》:“他日朝,与申叔豫言,弗应而退。
从之,入於人中。
”2.人间。
《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3.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
明陶宗仪《辍耕录·人中》:“钱唐陈鉴如……因谓曰:脣之上何以谓之人中,若曰人身之中半,则当在脐腹间。
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暨二便皆单窍。
”朱自清《择偶记》:“回来裁缝说人家看得很细:说我的'人中’长,不是短寿的样子。
”4.穴位名。
位于上唇人中沟正中近上方处。
为急救昏厥的要穴。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二折:“呀,叫一声杨景哥哥,直恁的叫不回他。
我这里掐人中,七娘子揪头发。
”《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下老夫妻手忙脚乱,掐住人中。
”《红楼梦》第五七回:“﹝李嬷嬷﹞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
”5.亦称寿堂,人中清晰,是长寿的象征。
故人中亦称寿堂。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水沟。
穴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基本概念针灸学名词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历代医家认为,人中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
治疗呕吐的6大穴位
治疗呕吐的6⼤⽳位
治疗呕吐有疗效的⽳位:⾓孙⽳、⽔沟⽳、章门⽳、劳宫⽳、期门⽳、委中⽳。
取⽳技巧及按摩
(⼀)⾓孙⽳:正坐,举起两只⼿,⽤⼤拇指的指腹由后向前将⽿翼摺屈,并顺势向上滑到⽿翼尖的部位,两个中指的指尖恰好相连于头顶正中线上,⽤⼤拇指的指腹揉按这个⽳位,会有胀痛的感觉。
两侧⽳位,每天早晚各揉按⼀次,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沟⽳:正坐或仰卧,伸出左⼿或者右⼿放在⾯前,五指朝上,⼿掌⼼向内,⾷指弯曲放在⿐沟中上部,此部位就是该⽳位,⾷指弯曲,⽤指尖揉按⽳位,有刺痛感。
两只⼿先左后右,每次各揉按1⾄3分钟,如果急救就⽤指甲掐按1⾄3分钟。
(三)章门⽳:正坐或仰卧,两只⼿的⼿掌⼼向下,指尖朝下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指直下掌根处像鱼⼀样的⾁厚处部位,即鱼际,揉按⽳位,并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侧⽳位,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四)劳宫⽳:正坐,⼿平伸,微屈约45度,⼿掌⼼向上,轻轻握掌,中指尖所指掌⼼部位即是该⽳,⽤另⼀⼿轻握,四指放在⼿背,⼤拇指弯曲,⽤指甲尖垂直掐按⽳位,有刺痛感。
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位各掐按⼀次,每次1⾄3分钟。
(五)期门⽳:正坐或仰卧,举起双⼿,⼿掌⼼向下,指尖相对,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和⾷指直下掌根处像⼀条鱼的部位,揉按⽳位,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位,每次揉按1⾄3分钟,或者两侧⽳位同时揉按。
(六)委中⽳:端坐垂⾜、双⼿轻握⼤腿两侧、⼤拇指在上,其余四肢在下,⾷指放在膝盖⾥侧,就是腿弯的中央部位,⽤⾷指按压所在之处,有酸痛感。
⽤⾷指的指腹,向内⽤⼒揉按,每次左右两侧⽳位各揉按1⾄3分钟,也可以双侧同时揉按。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穴名释义】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
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下2/3交会处。
【穴性特点】本穴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为针灸临床治疗休克等急症的第1要穴,回阳救逆功效显著,有醒神开窍,清热熄风,疏通督脉经气功能。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寒热头痛,水沟主之。
”《甲乙经》:“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 “口不禁水浆,噼,水沟主之。
”【主治概要】1.本穴属督脉,督脉从巅入络脑,为阳脉之海,总督渚阳,故主通窍而清神志,升阳通气而回阳救逆,是昏迷急救的主要穴位。
本穴广泛用于各种急症的抢救,是昏迷、休克、昏厥等病针灸救治第1要穴。
如急救无医疗用具时,亦可以用拇指重掐该穴。
如昏迷、癫痫、狂证、中风等。
2.本穴位于口鼻之间,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即该穴通手足阳明经,加之督脉由于其旁的足太阳,手太阳脉气相通,故可治疗口、牙痛、落枕、闪腰等。
本穴是治疗急性腰痛的重要穴位,对急性腰扭伤表现为后正中线疼痛、压痛为主症的情况有迅速止痛之功。
3.现代研究发现,水沟穴抢救休克,有迅速升高血压、抗休克作用,对失血性休克取效尤捷。
水沟穴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对呼吸衰竭亦有效。
【临床应用举例】1.休克指机体在强烈有害因素作用下,神经、内分泌、代谢、循环等重要机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引起的,以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障碍等。
休克晚期会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厥证”范畴。
因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取28~30号1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进针约0.5寸,行强刺激的捻转手法,直至患者病情好转为止,一般约30分钟可获效。
水沟穴的故事
水沟穴的故事
水沟穴的故事如下:
水沟穴,也被称为人中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面部,因其在沟壑中而得名。
水沟穴是督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解痉止痛等功效。
在古代,水沟穴被认为是一个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神奇穴位。
据传,有一位古代的皇帝,他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昏迷不醒,所有的医生都无法治愈。
皇帝的病情迅速恶化,直到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被请来。
张仲景仔细检查了皇帝的病情,并发现皇帝的体内有大量的热毒,导致神志不清。
为了清除热毒,张仲景决定在皇帝的人中穴上施针。
他使用了一根银针,准确地刺入了人中穴,然后进行捻转。
不久,皇帝的病情开始好转,最终完全康复。
除了治疗昏迷外,水沟穴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例如,它可以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痫、口眼歪斜、面瘫、小儿惊风、产后抽搐等。
在现代医学中,水沟穴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例如,它可以用于治疗休克、抽搐、中暑、晕厥等急症,也可以用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水沟穴的功效不仅限于人类,它也可以用于动物的治疗。
在农村地区,许多农民都知道水沟穴可以用于治疗家畜的疾病。
例如,如果牛出现昏迷等症状,可以在其水沟穴上施针进行治疗。
总之,水沟穴是一个神奇而重要的穴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和民间疗法中。
它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证实。
针灸穴位 水沟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水沟穴说明指导书总述水沟,经穴名。
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官、鬼市、鬼厅。
属督脉。
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
向上斜刺0.3-0.5寸。
1.名称水沟穴2.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官、鬼市、鬼厅3.出处《针灸甲乙经》4.隶属督脉5.位置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6.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7.功能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
8.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9.主要配伍配肾俞穴、命门穴治腰背酸痛10.定位位于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11.解剖在口轮匝肌中。
有上唇动、静脉。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颊支。
12.名词释义穴在鼻柱下人中,因喻穴处犹如涕水之沟渠,故而得名。
13.功能作用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
14.详细主治1、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
2、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
3、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
4、闪挫腰痛。
15.详细操作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本穴不灸。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癫狂、癔病、痫症、精神病、急惊风、休克、晕厥、急性腰扭伤、急性胃疼、晕车、晕船、鼻病、口臭、面肌痉挛、面部蚁走感、糖尿病、霍乱、中暑、面肿、产后血晕、子宫出血、丹毒、黄疸等症。
2、现代研究,针刺水沟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可使呼吸运动即时性增强。
对呼吸中枢衰竭也有很好疗效。
针刺水沟穴可使心功能增强。
17.配伍1、配中冲穴、合谷穴、太冲穴治昏厥。
2、配曲泽穴、委中穴、十二井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热厥。
3、配颊车穴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
针刺水沟穴为主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1例
连 续治疗 1d为 1疗程 , 程之 间休 息 3 。针刺 期 间 0 疗 d
不 服用任 何治疗 抑郁 症 的药物 。 心理 治 疗行 , 5 1次 。 每 d 主要 为认知 疗法 , 剖析 息者所 患疾 病 , 使
褥期 抑 郁症 的诊 断 标 准”2 [ 确定 :在 产后 2周 内 出现
关 、 阴交 、 冲 。针 刺方法 : 者平 卧位 , 三 太 患 穴位 常规 消 毒 , 0 3 用 . 0mm ×2  ̄ 4 5 0mm 不锈钢 毫针 , 沟穴 针 水
为无 效 。所有 数 据采 用 S S 1 . P S 0 0统计 软 件包 进行 处
理, 治疗前 后 的 比较采 用 配对 t 验 。 检 治疗 结果 根 据汉 密尔 顿 抑郁量 表 ( HAM— 7 D1 , 1 7项 ) 标 准 , 1例 患 者 中 , 之 3 3例 评 分 在 7 1 ~ 7分 之
前、 治疗 1 疗程 、 个 治疗 2个疗 程 、 治疗 3个疗 程 、 治疗 4 疗程 用 HAM— 7 表评 分 。计 算治 疗 前后 的减 个 D1 量 分率 , 即减分 率 一 ( 治疗前 总分一治 疗后 总分 ) 治疗前 /
愉 悦 ; 体 重显 著下 降 或增 加 ; 失 眠或 睡 眠过 度 ; ③ ④ ⑤ 精神 运动性 兴奋 或阻滞 ; ⑥疲 劳或 乏力 ; 遇事 皆感 毫 ⑦
留 针 3 mi , 间 行 针 1次 。 上 述 穴 位 针 刺 每 天 1 , 0 n期 次
等为 由求 助 针灸 调 理 。其 中初 产妇 2 1例 , 经产 妇 1 o
例 ; 龄最小 2 年 7岁 , 最大 3 8岁 , 均 3 平 1岁 ; 程 1 病 ~8 月 。诊断标 准根据 1 9 9 4年美 国精神病 学会 制定 的“ 产
急救要穴——水沟穴
急救要穴——水沟穴【治疗机理】1.水沟穴的急救机理人体产生昏迷或晕厥,多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强刺激或者体内脏腑机能突发异常,同时还伴有血压和呼吸的异常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水沟穴可以起到回阳救逆,醒脑开窍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人清醒过来,其作用机理在于提升血压和促进呼吸两个方面。
(1)刺激水沟穴具有提升血压的作用。
血压是生命的主要指征之一,如果血压过低就会危及生命。
处于危急情况下,提升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
水沟穴位于体表的上唇外,而上唇内与之相对应的是龈交穴,按压水沟穴实际上是一指取两穴。
水沟穴属督脉,龈交穴属任脉,督脉统一身之阳,而任脉统诸阴之血。
因此按压水沟穴的作用在于统领人体经络之阴阳,以气领血,有效的提升动脉血压。
(2)刺激水沟穴具有促进呼吸呼吸是生命的另一主要指征,如果人体处于昏迷或晕厥时呼吸发生异常,时刻会危及生命。
按压水沟穴可以起到持续性的呼吸兴奋作用,保证大脑和各脏器的有效氧气供应。
水沟穴是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交汇点,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刺激水沟穴可以有效促进呼吸。
2.水沟穴的诊别机理传统中医学的诊法中有“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其中的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像、排泄物的变化来诊察病情。
《黄帝内经》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配五脏,因此面部的五色变化能够反映出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
水沟穴作为督脉的要穴,观察其五色变化对了解脏腑组织的功能异常尤为重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五色与病理的关系如下:1.水沟穴部位颜色发红,表明热邪侵入,体内有瘀血。
2.水沟穴部位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土黄色,则表明脾胃虚寒,可能患有慢性胃病。
3.水沟部位颜色发青,则表明内里有寒湿,女性可能痛经,男性则可能睾丸有问题。
4.水沟穴部位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产生病机。
5.水沟穴部位颜色暗绿,表明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等症状。
倪海厦针灸笔记(五三)水沟穴(人中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五三)水沟穴(人中穴)我们再来看看水沟穴,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水沟穴就是我们的人中,(见下图)水沟穴在临床上有清热开窍、回阳救逆的作用,配颊车、下关、鱼腰可疏经通络,祛邪散风,治疗口眼?斜;配合谷、内庭、中极、气海,可解暑清热、醒神开窍,主治中暑晕迷;配中冲、合谷,可醒神开窍,主治中风昏迷;配太冲、合谷、神门,可清心熄风,主治痉症;配大椎、风池、后溪,可调和阴阳、醒神开窍,主治癫癎;配合谷、大陵、曲泽,可清热凉血解毒,主治气营两燔之热病;配委中,可活血化瘀、行气通经,主治闪挫腰痛。
按摩水沟穴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1、两手拇指微屈,其他四指轻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梁两侧上下往复摩擦数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侧。
2、双手捂住脸部,左右手各自向相反方向弧形揉搓脸部。
3、用一指尖轻按人中穴(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以顺、逆时针方向各旋转按揉50次。
每日早晚各做1次,只要长期坚持,定会收到满意效果。
现在讲穴道怎么下,书上说:“主消渴饮水无度”,因为在嘴巴旁边,你喝一杯水就尿一杯出来。
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
有的人人中是一条缝,像个水沟。
有的人没有水沟,平的,代表没有小孩,没有儿子,有水沟代表有儿子。
常常有的妇人,早上起来脸肿,都可以下水沟穴,效果都很好。
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
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醒脑开窍针法中水沟穴作用探讨
醒脑开窍针法中水沟穴作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水沟穴在醒脑开窍针法中的作用。
方法:根据文献及现代医学机理,对针刺水沟穴在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中风急症期可醒脑神、开清窍,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调神作用为主,其作用机制,在于针刺刺激了穴周的面神经、三叉神经分支,激活了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一方面兴奋脑神经元,另一方面,改善了脑血流。
其刺激的量化标志就是流泪。
[主题词] 醒脑开窍;穴,水沟;中风/针灸疗法水沟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人中(《肘后备急方》)、鬼宫、鬼客厅(《备急千金要方》)、鬼市(《千金翼方》)等,系督脉穴,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水沟为临床上常用的急救穴,作用强烈,在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中,水沟是主穴之一,本文针对其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以浅析。
1 中风急性期以”醒”为主在中风急性期,多有神志障碍,以清窍闭阻、神气匿藏为病机的主要方面,因此醒神当为大法,正如葛洪在《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中所云:”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督脉入脑,总督一身之阳气,而脑为”真气之所聚”,神即气也。
就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而言,脑主真气而藏元神,并通过命门与肾水结合形成肾间动气而后激发心、肝、脾、肺之气,主导着正常生命活动,这就是现代中医学关于生命中枢的脑-肾学说。
中风急性期,针刺水沟穴,可调督脉之阳气而醒脑神、开清窍,脑之神气激发肾间动气,而使机体生命活动恢复。
这就是水沟用于中风急救的基本机制。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水沟可改善脑及内脏的血流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心功能,这就是其在中风急性期急救的基本原理。
2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调神为用在中风的急性期过后,针刺水沟有其独特的意义,神志的清醒标志着脑神的再现,脑神即脑气,脑气的病理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总括起来无非有虚而不至,聚而不至及藏而不现3个方面。
急性期为藏而不现,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为聚而不至,因此在急性期过后,针刺水沟主要在于调导聚积之神气,使之布散于肢体及咽喉舌窍,而发挥其主运动感觉等功能。
1958年资料1 漫谈“水沟”穴
操作手法:素问(王水注)说:“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针四分,留六呼,灸不及针。”广注:“口含水突上处是穴位。”
2.主治中风口眼㖞斜、小儿惊风、昏迷卒倒甲乙经说:“口不能水浆,㖞僻,水沟主之。”千金方:“水沟主㖞僻不能言。”玉龙歌:“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胜玉歌:“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神农经:“治小儿急慢惊风, 可灸三壮,炷如小麦。”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千金方:“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又云:“治卒死无脉,无他形候,阴阳俱竭故也,针间使各百余息,又灸鼻下人中,一名鬼客。”又云:“治鬼击病方,灸人中一壮立愈,不瘥更灸。”外台秘要:“文仲疗卒死方,灸鼻下人中三壮。”张氏类经图翼:“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痫卒倒。”
4.主治腰脊强痛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膂脊之强痛。”玉龙歌:“伛补曲池泻人中。”又云:“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痠亦可攻。”
人中穴对于腰脊强痛,是有特殊疗效的。一般外伤性(闪挫、折伤、跌扑等),往往取用腰阳关、肾俞、委中等穴而无显效时,笔者即采用人中穴以强刺激的手法,每多应手而愈。但对慢性寒溼之腰脊痠疼,则又不及背部俞穴(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腰阳关、腰俞等)的灸治疗效。曾经有人提出,水沟穴为什么能治腰脊强痛呢?依据中医的经络学说理论:“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即尾闾骨端长强穴的会阴部),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因此,我们从水沟穴的主治作用与督脉经的循行路线来对照一下,就可体会古代对经络学说的理论,是有它客观物质根据的,这是古人从临床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理论,并非向壁虚构的无嵇之谈。所以我们有发掘与钻研之必要。
急救要穴——水沟穴
急救要穴——水沟穴【治疗机理】1.水沟穴的急救机理人体产生昏迷或晕厥,多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强刺激或者体内脏腑机能突发异常,同时还伴有血压和呼吸的异常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水沟穴可以起到回阳救逆,醒脑开窍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人清醒过来,其作用机理在于提升血压和促进呼吸两个方面。
(1)刺激水沟穴具有提升血压的作用。
血压是生命的主要指征之一,如果血压过低就会危及生命。
处于危急情况下,提升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
水沟穴位于体表的上唇外,而上唇内与之相对应的是龈交穴,按压水沟穴实际上是一指取两穴。
水沟穴属督脉,龈交穴属任脉,督脉统一身之阳,而任脉统诸阴之血。
因此按压水沟穴的作用在于统领人体经络之阴阳,以气领血,有效的提升动脉血压。
(2)刺激水沟穴具有促进呼吸呼吸是生命的另一主要指征,如果人体处于昏迷或晕厥时呼吸发生异常,时刻会危及生命。
按压水沟穴可以起到持续性的呼吸兴奋作用,保证大脑和各脏器的有效氧气供应。
水沟穴是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交汇点,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刺激水沟穴可以有效促进呼吸。
2.水沟穴的诊别机理传统中医学的诊法中有“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其中的望诊是运用视觉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像、排泄物的变化来诊察病情。
《黄帝内经》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配五脏,因此面部的五色变化能够反映出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
水沟穴作为督脉的要穴,观察其五色变化对了解脏腑组织的功能异常尤为重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五色与病理的关系如下:1.水沟穴部位颜色发红,表明热邪侵入,体内有瘀血。
2.水沟穴部位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土黄色,则表明脾胃虚寒,可能患有慢性胃病。
3.水沟部位颜色发青,则表明内里有寒湿,女性可能痛经,男性则可能睾丸有问题。
4.水沟穴部位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产生病机。
5.水沟穴部位颜色暗绿,表明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等症状。
水沟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水沟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定位】在人中沟的中上1/3交界处.【类属】属督脉.【穴性】醒脑开窍,祛风通络.【作用功效主治病证】1.邪气闭窍之癫狂、痫证、小儿惊风、昏迷、晕厥、中暑诸病症.2.风邪袭络之口眼?斜、牙关紧闭、面肿、鼻塞、鼻衄、齿痛诸病症.3.经脉痹阻之腰痛、脊膂强痛诸症.【常用配伍与功效】1.配巨阙尺泽、大陵、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泄热化痰、清心开窍,治疗痰热壅盛、内闭心包之昏迷、厥证.2.配中冲、合谷、丰隆、太冲、涌泉,针刺泻法,中冲点刺出血,清热启闭、开窍醒志,治疗痰蒙清窍之中风闭证.3.配曲泽、曲池、神门、委中、内庭,针刺泻法,曲泽点刺出血,解暑清热、醒神开窍,治疗中暑昏迷.4.配颅息、神门、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开窍、镇肝息风,治疗痰热扰心之惊风.5.配曲池、劳宫、神门、合谷、委中、太冲,针刺泻法,清心平肝、息风开窍,治疗热入营血之痉证.6.配大椎、神门、后溪、丰隆、太冲,针刺泻法,息风豁痰、开窍醒脑,治疗风痰扰神之癫痫.7.配上脘、大陵、丰隆、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清火涤痰、开窍醒脑,治疗肝火挟痰、上扰心神之狂证.8.配素髎、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针刺补泻兼施,重灸神阙、关元,益气固脱、苏厥醒神,治疗元气虚脱之晕厥.9.配风池、曲池、外关、列缺,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宣肺行水,治疗风水面肿.10.配风池、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邪、疏经通络,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斜、牙关紧闭等.11.配印堂、风池、迎香、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通利鼻窍,治疗风热鼻塞、鼻衄等.12.配风府、大椎、后溪、夹脊,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脊背强直.13.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针刺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闪挫腰痛.【穴性文献辑录】1.《针灸甲乙经》:寒热,头痛.水肿.口不能禁水浆,?僻.鼻鼽不得息,不收洟,不知香臭及衄不止.2.《黄帝明堂经》:主寒热头痛.水肿,人中尽满,反者死.口不禁水浆,?僻.癫疾互引.鼻鼽不得息,鼻不收洟,不知香臭及衄不止.振寒,手卷前僵.3.《肘后备急方》:卒死中恶.卒死尸厥.卒客忤死.卒得鬼击.卒中邪鬼,恍惚振噤.4.《备急千金要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目风痒赤痛,肝风占喉口不能言.5.《外台秘要》:癫疾互引,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振寒,手捲前僵,口噤?僻.6.《太平圣惠方》:消渴,饮水无多少,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节,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叶叶肺风,状如虫行,口噤.又:小儿急惊风.7.《针经摘英集》: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又:中恶.8.《针灸大成》:卒中恶,喘渴,目不可视,黄疸马黄,瘟疫,通身黄,口?僻,水面肿.9.《经穴解》:督之本病,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笑,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鬼击,喘渴,目不可视,口?僻.督之脾病: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面肿唇动,状如虫行,黄疸,马黄瘟疫,遍身黄.10.《针灸精粹》(李文宪):卒中风头面风邪.11.《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清热息风,苏厥醒神.12.《常用腧穴临床发挥》(李世珍):辨证取穴,用泻法(或强刺激),或拔针不闭穴孔,令出血少许,开窍启闭、清脑醒志;用爪甲切之,开窍醒志.循经取穴:用泻法,宣通督脉经气.局部取穴:用泻法,通调面络.13.《针灸腧穴学》(杨甲三):清神志,开关窍,苏厥逆,止疼痛.14.《针灸腧穴手册》(杨子雨):醒脑启闭,通经活络.15.《针灸探微》(谢文志):清热开窍,回阳救逆.16.《中医针灸通释·经脉腧穴学》(康锁彬):清神苏厥,开关止痛.17.《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清热开窍,回阳救逆.18.《腧穴临床应用集萃》(马惠芳):醒神开窍.苏厥止痛.19.《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20.《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刘冠军):清热开窍,回阳救逆.21.《新编简明针灸学》(闫乐法):疏风开窍,通络利腰.22.《腧穴学讲义》(于致顺):开窍,苏厥,宁神,健腰.23.《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醒神开窍,宁神镇痛,祛风清热,回阳救逆,通窍止痛.24.《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复苏宁神,窍启闭,祛风止痛,清热化痰.25.《珍珠囊穴性赋》(张秀玉):中风不醒人事水沟堪治.26.《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醒脑启闭,通经活络.27.《临床常用百穴精解》(王云凯):平补平泻法,宣通督脉经气.泻法:开窍启闭,清脑醒志,通调面络.【古今应用辑要】1.古代文献摘录(1)《针灸甲乙经》:癫疾互引,水沟、龈交.(2)《备急千金要方》:鼻不收涕,不知香臭水沟、天牖.口不能禁水浆,?僻:水沟龈交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水沟、神庭.(3)《针灸摘英集》:中风口噤,牙关不开:水沟、颊车.(4)《神应经》:面肿,水沟、上星、攒竹、支沟间使、中渚、解溪、行间厉兑、谚禧、天牖、风池.(5)《灵光赋》:癫,水沟、间使.(6)《针灸大成》: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不效复刺哑门、大敦.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口内生疮:海泉、人中、承浆、合谷腰脊强痛:人中、委中.不识人:水沟、临泣、合谷.中恶不省:水沟、中脘、气海.大小五痫: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鼻流清涕:上星、人中、风府.上牙痛:人中、太渊、吕细.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面肿:水沟、上星、攒竹、支沟、间使、中都、液门解溪、行间、厉兑、、天牖、风池.喜哭:百会、水沟.喜笑:水沟、列缺、阳溪、大陵.中恶不省:水沟、中脘、气海.(7)《百症赋》:痿伛,人中、风池.面肿虚浮:人中、前顶.(8)《玉龙歌》:伛,补曲池,泻人中.中风:中冲(先补后泻)人中.口臭:大陵、人中.腰脊闪痛:委中、水沟.(9)《胜玉歌》:中风口吐沫,人中、颊车.(10)《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少商、人中、涌泉.2.现代研究进展雷正权等针刺水沟、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43例,基本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3.02%[雷正权,李瑛,李亚东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43例陕西中医,200526(2):157-157【安全针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不灸.。
穴位-s-水沟穴(专栏)
穴位-s-水沟穴(专栏)shui水沟穴刀疗象数対穴: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镇静镇惊抗癫痫类水沟—间使附:水沟,又名人中、鼻人中、鬼宫、鬼市、鬼客厅。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为督脉经腧穴。
以穴在口鼻之间,即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其中而得名人中。
鼻通于天气(自然界之大气,富有营养之气),口通于地气(五谷杂粮之气,即饮食入口,吸取精华,排出糟粕,还原于地,以促使水谷之生长,再供应人体之需要的循环观)。
养生学家闭口藏舌,舌舐上腭,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人中又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
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
用于治疗晕厥、昏迷、癫证、狂证、痫证、子痫、脏躁(癔症)、急惊风、中风口噤、不省人事、口眼喎斜、产后血晕、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心腹胀满、绞痛、气冲心胸、消渴、水肿、黄疸、寒热头痛、崩漏、丹毒。
【伍用功能】水沟为督脉经穴,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间使为心包经腧穴,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理气宽胸、和中化痰之效。
水沟以醒脑开窍为主;间使以开胸化痰为要。
水沟突出一个“开”字;间使侧重一个“降”字。
二穴伍用,一开一降,醒脑开窍,豁痰止痉之功益彰。
【主治】1.癫痫,正值发作时宜用。
2.邪癫,即精神分裂症。
【操作法】水沟: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人中沟中线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
从下向上斜刺0.3~0.5寸。
间使:伸臂仰掌,手掌后第1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处取穴。
直刺0.5~1寸。
【经验】水沟—间使伍用,出自《灵光赋》:“水沟、间使治邪癫。
”盖癫、狂、痫证,中医学均责之于“痰”,故宜与中脘、丰隆伍用,以增强祛痰之功。
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与礞石滚痰丸参合,每服4~6克,日服1~2次,以大便畅通,且有黏稠液排出者为宜。
救命法宝D水沟穴,竟有如此多的妙用!
救命法宝D水沟穴,竟有如此多的妙用!人们在生活当中感冒发烧、或是得胃肠疾病等,这些情况总是难免的,不过,一些中老年人也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疾病,比如急性休克,或是昏迷等现象,有时候人们就会使用掐人中的方法来急救。
其实,人中就是中医上的水沟穴,这是救命法宝。
下面我们讲讲水沟穴,令你感到惊奇的是,原来水沟穴竟有如此多的妙用,大家赶紧把这些急救常识收藏了吧。
人中就是我们经络经穴上的水沟穴,它位于人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又称人中沟,鬼客厅,鬼宫,在奇经八脉之督脉上,是急救要穴。
历代医家都认为,水沟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休克等。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
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
能醒神开窍,对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掐之有效,多与掐十宣,合谷穴合用,可使人很快苏醒!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中沟部位是人体经络密集部位,有诸多经脉或其支脉联络于此,故全身脏腑组织都直接或间接与此部位联系。
人中沟位于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上通于脑,贯心络肾,交会联系诸阳经,并与任脉交于龈交,使阴阳二脉相联。
所以人中沟为经络气血运行的通路,针刺人中沟可调和阴阳气血,通达五脏六腑,从而治疗全身多种病症。
现代研究亦表明:刺激水沟穴可以升高血压。
在休克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而连续强弱刺激水沟穴,都能使动脉血压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也可以调整人节律性的呼吸活动。
人中沟皮肤薄而柔嫩,且富有弹性,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管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血管运动纤维。
其肌层为口轮匝肌之提上唇肌。
有面神经分支及眶下神经分支分布。
运用水沟穴救治休克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法宝。
它适应用于:晕厥、抽搐、中风、面瘫等各类脑病,头痛、牙痛、急性风湿痛等诸痛症,特别是对于急性腰扭伤疗效十分明显。
水沟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水沟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穴位名水沟Shuigōu,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鬼宫、鬼市、鬼客厅。
水即水液,沟即沟渠,此穴在人中沟,形似水沟,故名水沟。
穴位经属属督脉,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取法:仰卧,面部人中沟上1/3处即是。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作用与主治作用: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头面、神志及腰嵴疾患等:如口眼部诸肌痉挛,面肿唇动,僻,齿痛,鼻塞,鼻衄,休克,癫痫,精神病,癔病,颈项强痛,急性腰扭伤,中风昏迷,口噤不开,口眼斜,水气浮肿,小儿惊风,心腹绞痛,晕厥,窒息,精神分裂症,低血压,昏厥,抽搐,急慢惊风,唇肿,牙关紧闭,目赤肿痛,腹胀,胃痛,消渴,黄疸,闪挫腰痛,嵴膂强痛,遍身水肿,气冲心胸,中暑,腰嵴强痛,鼻鼽,虚脱,面神经麻痹,口眼肌肉痉挛,晕车,晕船等,并可用于急救。
刺灸法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局部以痛感为主,捻转时可有酸胀感。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不灸。
按摩:掐水沟穴(人中),是最常用的急救措施。
具体方法是:每分钟掐压人中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一般病人会很快苏醒,病情较重患者要立刻送医院。
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十宣穴治休克、虚脱。
配风池穴、风府穴、中脘穴、太冲穴治精神分裂症。
配委中穴治急性腰扭伤。
配合谷穴、内庭穴、中极穴、气海穴治中暑不醒人事。
配中冲穴、合谷穴治中风不醒人事。
配委中穴治闪挫腰痛。
配合谷穴、阴陵泉穴、内关穴、风池穴、涌泉穴治惊厥。
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
配委中穴治腰嵴强痛。
配海泉穴、承浆穴、合谷穴、金津穴、玉液穴、长强穴治口内生疮。
配承浆穴、金津穴、玉液穴、曲池穴、劳宫穴、太冲穴、行间穴、商丘穴、然谷穴、隐白穴治消渴。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寒热头痛,水沟主之。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操作: 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用雀啄手法 或指甲掐按或三棱针点刺放血,不灸。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操作: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尖向下按压,并 作圈状按摩。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操作: 按摩人中穴的方法: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 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 次连续0.5-1秒为佳。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配伍:
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 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 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 配委中穴(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 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谢谢!
水沟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水沟穴
拼音:shuǐɡōu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经络:督脉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取穴: 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 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 的压痛感。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 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解析: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 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 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 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 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 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 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 意与鬼客厅同。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解析: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 沟:水液的渠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冷 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 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 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 析: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 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 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 无它意。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功能: 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主治:
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昏迷、 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 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 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 闪腰疼,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 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 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 过于强烈。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解析: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 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 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 之会。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意义: 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督 脉手足阳明之会。
中医穴位详解:水沟穴
运行: 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 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