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1.问题的提出。学习有碎片与整体化之分。碎片化学习从尽可能小的知识点和技能入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和对技能的熟练应用。整体化学习追求完整的心智
与完整的学习对象共同,追求价值确立、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的水乳交融。前者把学
生看成学习的工具,学习意味着用脑,用手。后者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学习意味
着从心出发。
我想,所有的读者都有学习广播体操的经历。只要还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教我们学广播
体操的过程,就不难理解何为训练。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碎片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
教学或作业设计时,首先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熟练应用。概而言之,教与学都集中在两件事上:知识点、技
能点理解和记忆。
2.碎片化学习
学生碎片化的“学”,源于教师碎片化的“教”。在讲授性教育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教”绝对控制着、影响着“学”。于是就有了“教学”这个词:教在先,学在后;“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的方法。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行为方式正是教师碎片化教学
方式的结果。在传统课堂上、教室里,碎片化学习无处不在:
——教师的讲授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或者史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不是按照学
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而是按照所授知识体系入手,自然就是由先到后,由小
到大,由易到难,自然也就是碎片化学习了。
——学生的学习只求结果的正确,不问过程的意义。在课堂上,学生在紧张地、忙乱地应对教师的提问。问题总是很小,很碎,因而很多。表面上看,课堂很互动,很参
与很热闹。实际上,学生不是在探究问题,而是在找寻答案;不是在主动发问,而是
在被动应对。由于问题太碎片化了,学生只知错的意义,不知道甲问题和乙问题之间
的关联,不知道下一个问题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功能。学生或受表扬,或遭批评,都无动于衷。学生在“被学习”。
——作业的碎片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业确实有训练的功能,但作业不该等
同于训练。
3.整体化学习
整体化学习强调的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它的核心是:学习是在感悟学习意义前提
下的学习,在目标引领下的学习,在心元素整体参与下的学习。它可能的实施方式有:
——让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对象。
——让学生依据任务与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案,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和路线图。
——让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展示学习收获。
——让学生随时可以用目标、任务来调节、完善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同时在学习
过程中不断实现或修正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主反思一个阶段的学习,自主总结一个阶段的收获,自主梳理一个单元、模块、项目的结构,自主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4.方法背后的文化
整体化学习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文化。它可能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
为什么是芬兰人积极倡导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教育方式呢?在教育方式的背后,是文化,是社会进步水平。提及两个数据,一是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有关各国基础
教育质量的排名。芬兰数次排在第一。二是联合国2012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有关各国幸福指数的排名。芬兰排名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