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训诂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古代的文献探讨古代词义的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问。
运用训诂知识指导中学古典诗文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词语的确切含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一些书,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欠确切.据“说文”段注,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即“广大”的意思。
“谤”即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又“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据此,开头那句应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又如初中六册《曹刿论战》一课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不少注本把“加”字释为祭品的增加,是不确的.课本注为“加,虚夸。
这里说以少报多” 是对的。
但我们还应知道,“说文”第十三篇下释“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
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又“说文”三下“诬,加也,段注:“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加”即是" 说假话”、“虚报”,它的反义词是“信”,而不是“减少”。
可见掌握一些训诂知识对准确理解词义是大有好处的。
二、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中“夫子何命焉为?”一句,课本注为“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
”《古书虚字集释》中说:“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往 可以从字形 的分析 中显示 出来 。而 且古代汉语 以单音节
二 、 运 用 声 训 , 建 立 词 义 和 字 音 之 间 的 联 系 ,有 效 掌
为主,用汉字记 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 言 ,基本上 一个字就 握通 假 现 象
是 一 个 词 。 因此 , 古 代 汉 语 书 面 语 言 里 的 词 , 除 了 有 音 、 声 训 ,又 称 音 训 、 因 声 求 义 , 是通 过 汉 字 声 音 线 索 的
T 理
浅 谈 训 诂 学 对 中 学 文 言 文 教 学 的 作 用
◎杨 帆
训 诂 学 是 我 国传 统 的 语 言 学 之 一 , 与 文 字 学 、音 韵 学
( 一 )苏教 版高 中语文 《 孟子 ・ 滕 文 公 下》 : “ 志
元 ”字 ,在 这 里是 统称 为小学 ,文字 学研 究的对象主要 是字形 ,音韵 学研 究 士 不 忘 在 沟 壑 , 勇 士 不 忘丧 其 元 。 ” “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音 , 训 诂 学 研 究 的对 象 主 要 是 字 义 。 训 诂 的 “ 训 ”字 , 《 说 文 ・言 部 》 : “ 训 , 说 教 也 。 ”段 注 : “ 脑 袋 ”之 义 ,这 个 字 的古 字 形 是 “ 1 『 ” ,本 义是 头 ,下 面 是个 人 形 ,上 面 的 圆 形 指 示 人 的 头 部 。 “ 丧 其 元 ”就 是 丢
这个 时候 ”、 “ 趁 着 ” ,再 引 申为 “ 涉及 ”、 “ 到”、
“ 与 ”等 等 。
文言文是 中学语文 的重要板块 ,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
文 时 最 大 的难 点 就在 于 词 汇 ,训 诂 学 的研 究 对 象 就是 古 代 的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
中学语文教学应多点“训诂学”训诂学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通常只局限于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当中。
我认为,训诂学的一些知识也可以运用于中学教学实践。
因为我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1.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训诂学通常只是围绕语义转圈圈,如果把它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中有这样一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除了讲解“之”的用法外,我还把“项”字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
我告诉学生,“页”作汉字的形旁,其本义往往和“头”有关。
比如在《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中对“页”为偏旁的字有这样的解释:“顾”,环视也;“颈”,头茎也;“硕”,头大也……我问学生:“长时间抬头观看飞舞于空中的蚊子,身体哪个部位比较容易僵硬?”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脖子。
”将文中的“项”解释为“脖子”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应理解为“头后”才更合适。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还举了成语“望其项背”作例子,把“项”和“背”结合起来,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头后”的含义。
通过细节描写,原文形象地把儿童那种天真可爱的天性展现了出来。
对每一个字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趣”也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样,古诗《过故人庄》中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学生对其中的“就”解释为“靠近”觉得很难理解。
我便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就”的本义入手。
《说文》中“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
后由本义逐渐衍生出了“靠近、走近、趋向”等意思,比如“各就各位”“就位”等中的“就”。
接着我同样用训诂学的方法,从本义出发介绍了“就”的几个同义词,比如“即”“傍”,它们都有“靠近”的意思。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扩展出“立即”“即位”“依山傍水”“傍晚”甚至“傍大款”等词语。
围绕一个知识点,不断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字词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激发出了他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
3、重视实践,循序渐进。将训诂学融入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篇 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训诂学方法,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
以《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例,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可能会对“乐”字的含义产生疑惑。通过运用训诂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探究“乐”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如《诗经》、《左传》等中的用例。学 生会发现,“乐”字在此处并非简单地表示“喜欢”,而是蕴含着“以之为乐” 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 解。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诂学注重对文言文的音韵、用字、词汇等方面 的研究,通过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从 而提高其语感能力。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和历史遗产。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 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内容摘要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言
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义、词 义及语法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训诂学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 程 教 育研 究
中注意力 , 自觉地深入 到教 学 内容 的深层 ,不断激活他们 的
思维灵感 ,有效地培 养学生 自 主 学 习、主动发展 的意识和 能
力 ,充分发掘 其创造 潜能 ,就一 定能 实现语 文教 学的有效教 学,真正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训诂 在 中学文言文教 学实践 中的运 用
【 文献标识码 】 A
【 r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6 ) 2 2 — 0 2 9 1 — 0 2
此后 汉所 以倾 颓也 。先 帝在 时,每 与 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 息 痛恨于桓、 灵也 。”沪教版 高三 第一 学期 《 伶官传序 》: “ 梁, 吾仇 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 ,与吾 约为兄 弟,而 皆背晋 以 归 梁。此三者 ,吾遗恨 也 。沪教 版 高三 第二 学期 《 答 司马 谏 议 书》 : “ 今 君 实所 以见教者 ,以为侵 官、生事、征利 、
S h e n L o n g
( C o l l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H u n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Y a n ’ a n Mi d d l e S c h o o l , S h a n g h a i , 2 0 0 0 6 2 ) 【 Ab s t r a c t 】E x e g e s i s i s a n i mp o t r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 I t s c o n t e n t i n c l u d e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o r d s .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 使用训诂学在解释古代词义的时候, 能够从语法和修辞方面, 从语言的角度帮助解释古代文献, 是阅读古代文献时重要的参考。
训诂学的训指的是对词义进行解释, 训诂学的诂指的是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
当今中学语文教师对训诂学了解尚浅,纵观当前中学课本, 出现一字多释、错释等诸多不利教学的现象。
关键词:训诂学;?语文教学;?文言教学;?训诂运用;1 训诂学的内涵意义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和语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属于应用型的学科。
训诂学主要的用途是对汉文古籍进行解释。
运用训诂学的释读技术, 能够对汉文古籍词句进行精准的解释,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文古籍的意思。
训诂学采用的主要技术是根据文章的形态和声音解释文字意义, 特别是对于汉魏以前的古籍解释有重要的价值。
训诂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 战国时期的《尔雅》实际上就是训诂学最早的著作。
训诂学真正的形成是在唐代, 由孔颖达和黄侃推进了训诂学传统观念的发展。
训诂学分为古代训诂学和现代训诂学, 古代训诂学经历的漫长发展时期, 例如唐代的《释言》、《释诂》、《释训》, 一直到清朝末年的《论语言文字之学》、《文史》, 都积累了训诂学的重要价值。
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孔颖达、章太炎、黄季刚。
近代训诂学包含了广义和狭义的分类。
从广义上理解训诂学,包含了音韵学和文字学。
而狭义上的训诂学主要就是小学中的音韵和文字的对照。
训诂学也可以分为新旧两种。
一种是王力的《新训诂学》, 一种是周大璞的《训诂学要略》。
训诂学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因为古书上的字词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词义和语法在不同的时期赋有着不同的意义。
而训诂学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补充和考证。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有互训、形训、义训、反训、递训等。
训诂学与语法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训诂学在不断的完善和推进中, 凸显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融合发展, 训诂学也与中学文言教学密切相关。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前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的学问,对于中学生来说,训诂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在中学的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讨论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即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注释和解释的学问。
它是整个古代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环,对文献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训诂学主要是以辞训、正音、考证等形式存在,直到唐代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训诂学这个领域里,训是指解释,诂是指注释。
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和注释古代文献,特别是注释词义和解释文章意义,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化背景。
训诂学的运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注释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上,通过给文言文加上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其中,注释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包括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释义,另一方面还应该涉及文言文本身的用法和文化背景,比如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的解释。
2. 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注释,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运用。
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有利于深入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作品。
3. 解读文言文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解读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词义、句式和语法等方面来解读文意。
其中词义的解释就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深入探寻每个词语的含义,力求达到准确、科学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结语训诂学是中学文言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问。
通过对训诂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语法等方面的学问,是中华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训诂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训诂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可以掌握更加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传统中有很多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献,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因此,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语言能力,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门,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既有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受益于训诂学的理念和思想,让教师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体现在理论依据上。
训诂学的基本理念是“以诗乐为阶梯,以典故为根本”,即通过诗歌和乐府,通过传统文化的典故,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与此同时,训诂学也提供了大量思想框架,让教师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语文学习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连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训诂学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训诂学中,人们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自我意识,着重分析实际情况、辩证思考问题,运用语言赋予文本以深刻的意义,丰富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同时,训诂学还注重学生性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做到站在一定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把语文学习融合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健康发展。
最后,训诂学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将语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总之,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未来,训诂学理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训诂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
(一 )对 文 的 运 用 对文是指前后文之间的句与句或者词语与词语字数相 等,结构相同,对应位置词语的语法功 能 也 相 同,并 且 词 义 相 同或者相反的现象.利用对文的结构,可 以 方 便 我 们 根 据 已 知的词义来推断未知的词义. «曹刿论战»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 加 也,必 以 信.”对 曰: “小信未 孚,神 弗 福 也.”公 曰:“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 战.战 则 请 从.”注 释 说:“信,
汉字是一种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的 构 形 符 号 本 身 就 具 有表意的功能.现在由于字形的演变和书体的变化等方面 的原因,很多汉字已 经 看 不 出 其 构 形 符 号 中 的 表 意 性 能,但 是在古文字阶段像甲骨文、金文等过时根 据 字 义 来 绘 制 或 者 组合形体结构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往 往 有 着 直 观 的 联 系. 因 此汉字的形体结构的这种特征,就给我们 提 供 了 一 条 通 过 字 形的分析来达到解释字义的途径.这就 是 前 人 所 说 的“据 形 索 义 ”的 “形 训 ”这 种 训 诂 方 法 .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探究法
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点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
训诂学在中05学语文教学
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避免过度阐释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要适度,避免过度阐释
过度阐释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 对语文的兴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表达:通过训诂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学素养
情感教育:通过训诂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 趣
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介绍古代 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 品、文学流派等
古代历史常识:介绍古代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典故等
古代哲学常识:介绍古代 哲学思想、哲学流派、哲 学代表人物等
讲解法可以引 导学生掌握文 言文的语法和 词汇
讲解法可以培 养学生的文言 文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
对比法
比较不同版本 的教材,了解 不同版本的特
点和差异
比较不同时期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时期 的教学方法和
特点
比较不同地区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地区 的教学方法和
特点
比较不同国家 的语文教学, 了解不同国家 的教学方法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训诂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承中华文化: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训诂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训诂学在中03学语文教材
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 学
试论训诂学知识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实现纠正 。如人教版语文七 年级 ( 下) 《 伤 仲永》 一课: “ 邑人奇 之 , 稍稍 宾 客其父 , 或 以钱 币乞之 。 ” 注释对于 “ 或 以钱 币 乞之” 的“ 乞” 字 注 释为 “ 求取” , 而“ 乞” 字有多个 义项 , 在此处应该 理解为 “ 给予 ” 。又如人教 版 高 中语文《 归去来兮 辞》 一课 i “ 景翳 翳 以将 人 , 抚 孤松 而盘桓 。 ” 注释 把 “ 景” 字释作“ 同‘ 影’ , 日光” , 按《 说文 》 : “ 景, 光也 , 从 日, 京声 。 ” 查《 广 韵》 也有“ 居影切” , 释为 “ 大也, 明也 , 像也, 光也, 熠也 ” 。又有 “ 於 丙” 切, 释 义为 “ 形影” 。可 见 这 里 解 释 为 “日光 ” 是 正 确 的, 但又说“ 同 ‘ 影” ’ , 则是不对的。在同一语境 中, 不能 同时有 日光和 日 影 两个义 项。 这 正是通过训诂学最基本 的原 则解决 了注 释不妥 的问题 。 二、 可 以通过 训诂学方法 . 教会学生 自学古文的能力 1 . 利用“ 形训” 进行教 学 形训 , 顾名思义是指用分 析文字形体 的方 法来解 释字义 。汉字是 以象形 字为 基础 而发展 起来 的意音 文字 。运 用 形训 , 能解决 学生 在文 言文 阅读 中遇 到的 一些 问题 。如 中学 语 文课 文 《 鸿 门宴》 中有 “ 按剑而 跽” , 《 唐 雎不辱 使命 》 中有 “ 长跪 而谢 之” 。《 说 文》 : “ 跽, 长跪也” , 那“ 跽” 与“ 长跪 ” 有何联系 呢?“ 跽” 在小篆 中为“ ” , “ 跪在小篆 中为“ ” 由图可见 , 这两个 字是 和古人 的坐 姿相关 。“ 跽” 与 “ 长跪 ” 的动作 , 是 由坐到站 的过渡动作 。“ 跽” 是准 备起身 了, 而“ 长跪 ” 是表敬 意 、 行礼 的动作 。教会 了学生形 训 的方法 , 让 学 生能够分 析 一个 字的形体与发展脉络 , 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一个字的意义。 2 . 利用“ 声训” 进 行教 学 声训 , 是指用声音相 同或相似 的字来 解释 字义。运用声训的知识 , 我们可以让学生解决 遇到的很难 理解的字 词含 义 。如人教版高 中语文课文 《 谏太 宗十思 疏》 有“ 虽董 之 以严刑 ” 一句, 其 中的“ 董” 不 太容 易 理 解。运 用 声训 的知 识 , 我们 可 以知 道这 里 的 “ 董” 实 际上是 “ 督” 的借 字 。“ 董、 督” 二字 , 在古 音 中同为端 母 , 韵 部为 东觉旁对转 , 故可通借 , 所以这里的“ 董” 为监督 之意。 3 . 利用“ 义训” 进行教学 作 为训诂 的三大方 法之一 , 与形训 、 声训 不 同, 义训是用词义 自身 的内部规律 , 即通 过词 与词直 接 的意义关 系 比 较辨其义 。所 以, 我 们在 采取 义训 的方 法 时, 必须 要 通过 比较 来 进行 。 如2 0 0 4年高考全 国卷有一道翻译 题 为“ 此金 者 , 圣 主所 以惠养 老 臣也 , 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 其中“ 飨” 字较难 理解。我们 联系 中学阶段 学过 的课文 , 《 鸿门宴》 中有“ 旦 日飨士 卒” , 这里 的“ 飨” 理解为 “ 用酒 肉 慰 劳” ; 《 柳毅传 》 中有“ 飨德怀 恩” , 这里 的“ 飨” 理解为 “ 同‘ 享’ , 享 受” ; 《 祭十二郎文》 中有 “ 尚飨 ” , 理解为“ 鬼神专用 的祭 品” 。我们 通过联 系、 对 比。 从而分析 出这里 的“ 飨” 应该翻译为“ 享受” 之 意。 由此看来 ,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 学的确密切相关 , 在文言文教 与学 的 过程中 , 老师教得越 准确 , 学生就会理解得更透彻 , 学得更愉悦。能够将训 诂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运用到 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之 中, 这不仅符合中学语 文 新课标理念, 也能解决 文言 文教学 中的疑难 问题 。对于训诂 学来说 , 这也 是它在实践领域的运用 。这对彼此而言都是相得益彰 、 大有裨益的。
谈训诂学对高中文言教学的作用
谈训诂学对高中文言教学的作用
训诂学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问。
在高中文言教学中,训诂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各种文化、历史、思想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2.加深语言理解:训诂学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言用法和文化内涵,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各种词语、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
3.提高文学素养: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理解力,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4.培养思辨能力:训诂学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训诂学在高中文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理解、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训诂学是指对于古代文献的词义、词形、音律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解析的学科,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训诂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在意义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写作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对文言文理解的影响训诂学对于中学生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古词汇和古语言结构,这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在阅读传统文献时,学生需要理解其中古语言文化的内涵,而这就需要通过对古代文字及其使用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析来实现。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训诂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训诂学在注解中的应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句中省略、叠词、并列等方法,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理解古文的难度。
而在注解中应用训诂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写作技巧和古代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意义。
注解可以对于文言文中的语言结构、表述方式、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内涵。
训诂学在词义理解中的应用古代文字的词义与现代易混淆,因此训诂学在对于古代文字的词义进行研究和解析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古语言、古文化、古典文学。
同时,学习训诂学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更好地表达文言文中的内涵。
训诂学在口语练习中的应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材料,同时也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训诂学知识融入到课堂口语练习中。
通过讲解《说文解字》等经典文献中古汉语在口语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运用古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风格。
总结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训诂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在意义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浅谈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理解古文的方法和技巧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
训诂学是一种对古文进行解读和理解的方法论,作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们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就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浅谈。
训诂学的定义训诂学是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包括对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语法、语义、风格以及背景等方面的解读和研究,致力于准确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训诂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逐渐应用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们在阅读古文时更加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义、语法等方面进行解读,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写作的技巧和特点。
提高古文翻译能力在文言文翻译中,训诂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训诂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文献中的句子和段落。
同时,训诂学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分析和理解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们翻译古文的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训诂学中需要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学生们在学习训诂学中,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训诂学的应用,为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文献理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
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
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
因此,作为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
本文就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试做分析。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
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此言可见,词义是否明确对于读懂古书、理解文意是极其重要的。
如《史记·鸿门宴》(苏教版必修三):“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何娟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0期
摘要: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
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训诂学;中学语文;文言文;字词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
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
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
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如《史记》:“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这里的“夺”和“不与”应作怎样解释?课本注:“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
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之时,是倾向于改革的,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怎么敢从屈原手中“强取”草稿呢?那么“夺”和“不与”应作何解?“夺”的本义是“失”。
可引申为“夺气”“夺志”等,都是“使之失”的意思。
“上大夫见而欲夺之”就是说上官大夫想要屈原放弃改革的主张,修改法令的内容。
“屈原不与”,是说屈原不赞同。
“与”释为“赞同”随处可见。
这样就比较合理: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起草后,尚未审定,上官大夫看了以后,要屈原放弃初衷(修改法令内容),屈原不同意他的意见。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因为受编排体例、篇幅的限制,大多简略,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学生往往不明白其确切含义,对于注释的记忆也只靠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训诂知识,对其中的所以然给学生以讲解,学生便能弄清楚字词的本意,这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
如《劝学》:“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课本释“绝”为“横渡”,虽不误,但未明其所以然。
当然可以强令学生简单记忆,但终不如稍稍释其原委,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兴趣。
《说文解字》中:“绝,断丝也。
”这是它的本义。
引申为一般的截断。
横渡江河,从意念上与截断相似,故也可称为“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下云:“引申之,凡横越之日绝,如绝河而渡是也。
”上述材料全部写入课本注释似无必要,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补充介绍肯定是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训诂学与古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地记忆词义。
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训诂讲解汉语字词,使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知道了字的本义以及演变发展的过程,就会对这个字有系统的认识和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己的古文知识储存水平,为以后的古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教师也应注意训诂学只是在教学某些地方使用,不要将它贯穿整节课。
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袁家麟.训话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J].南京师大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