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辑
三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辑为了帮助三年级学生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人教部编辑团队设计了一份包含答案的阅读训练文档。
本文档旨在锻炼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文档概述本文档共包含一系列精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涵盖了三年级下学期的相关内容。
每篇材料后面都附有几个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
同时,每篇材料的最后都附有答案,供学生自行核对。
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能通过自主研究、独立思考,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使用说明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本文档:1. 阅读一篇文言文材料。
2. 尝试回答文后的问题,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思考和思辨。
3. 检查自己的答案,核对参考答案,查漏补缺。
4. 如果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符,可以仔细阅读材料并思考其中的细节,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实用性和独立性本文档的设计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都注重简洁明了,避免了复杂的法律术语和思维方式。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材料,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并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本文档的使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
学生可以独立阅读、思考和解答问题,培养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将对他们的学业发展和终身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总结三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辑是一份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文档。
通过阅读精选的文言文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并提高阅读技巧。
同时,本文档强调实用性和独立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利用这份文档,提升自己的文言文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语文阅读训练(二)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悄悄话”我们形容一个人不善于表达的时候,会用到一个词“木讷(nè)”,就是说这个人像树木一样沉默不语。
其实,植物一点儿都不木讷,它们会说“悄悄话”。
生长在非洲的金合欢树会用特殊的方式说“悄悄话”当羚(líng)羊吃第一棵金合欢树时,金合欢叶还是安全食品。
但是,叶片被羚羊咀嚼后会释放出乙烯(xī),而它就像被点燃的狼烟一样,会迅速将警报传递出去。
接到警报的金合欢树会立刻在叶片中准备好化学武器——单宁酸,如果羚羊胆敢继续吃,轻则消化不良,重则危及生命。
因此羚羊只能在一个地方少量进食,然后再去警报没有传到的地方寻找金合欢树。
植物不仅会跟同类交流,还会用“外语”呼唤动物救兵。
你喜欢刚刚修剪过的草坪散发出来的气味吗?实际上,那是小草的“求救”信号。
一旦被青虫等动物吃时,小草就会释放出这种气味,告诉喜欢吃青虫的胡蜂:快来享用美食吧!胡蜂顺着这种气味赶来,往往能大饱口福。
植物的身上,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1.文中列举了()这两种植物来说明植物会说“悄悄话”A.金合欢树和羚羊B.羚羊和胡蜂C.金合欢树和小草D.小草和胡蜂2.第2自然段中金合欢树的“警报”指的是()A.羚羊B.叶片中的单宁酸C.狼烟D.叶片被咀嚼后释放出的乙烯3.小草的“求救”信号指的是()A.喜欢小草的青虫B.喜欢青虫的胡蜂C.小草释放出的气味D.刚修剪过的草坪4.第3自然段中胡蜂能大饱口福的原因是()A.植物会跟同类交流B.小草发出了“求救”信号C.胡蜂喜欢吃青虫D.青虫来吃小草5.联系生活,你平时发现了植物身上还有哪些秘密呢?试着:举一个例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迎春花今天早晨,我和爸爸走在去公园的小路上。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 ①,衣焦不申,头尘不浴②,往见王曰:“今 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楚⑤。
’臣曰:君 之楚,将奚为北面⑥?’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⑦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⑧。
’此数者⑨愈⑩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 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 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注释)①反:同“返”,返回。
②衣焦不申,头尘不浴:衣裳皱了也不伸展, 头上有尘土也不清洗,形容急切匆忙的样子。
③大行:大路。
④方北面而持其驾: 正面向北方驾着他的车。
⑤之楚:到楚国去。
楚国在魏国南面。
⑥将奚(X I )为北面:又为何面向北方呢?⑦用:费用,钱财。
⑧御者善:驾车的人技术高超。
⑨此数者:这几样东西。
⑩愈:越。
“愈……愈……”意为“越……越……” 。
? 耳:语气词。
?恃(sh 1 )依靠,倚仗。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大王这 样的举动越多,反而离建立霸业越远了。
1 •文中画“ ”句子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 。
2•用文中原话回答:“此数者”指的是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___ 满足这些条件却仍不能到达楚国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辕北辙”的故事是 (人名)讲给魏王听的,3 •文中驾车的人错在哪里?( )A. 出发前选择了错误的目的地。
C.驾车前进的方向不对。
B. 不听别人劝告,不改正自己的错误D.有了目的地却迟迟不动身前往。
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_________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从一家门口,我看见一个因了在那里掘地。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见更(gēng)夫①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3.课内阅读。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是:______。
植物要旅行又用什么_________?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_________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_________。
(1)按照原文填空。
(2)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知道牛马靠______旅行;鸟儿靠______旅行;蒲公英靠______旅行。
(3)你还知道哪写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文言文专项测评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训练一、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1.迟日江山丽,。
,沙暖睡鸳鸯。
——《绝句》2.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3.人间四月芳菲尽,。
长恨春归无觅处,。
——《大林寺桃花》4.清明时节雨纷纷,。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5.爆竹声中一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6.梅子黄时日日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
——《三衢道中》7.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8.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9.兵来将挡,。
10.不入虎穴,。
11. ,耳听为虚。
12.近朱者赤,。
13.人谁无过,,。
——《左传》14.见善则迁,。
——《周易》15.过而不改,。
——《论语》16.改过不吝,。
—-苏轼二、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7.野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元日》作者是朝诗人 ,诗中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绝句》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既有“”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朝诗人。
诗句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习俗有。
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清明》的作者是朝诗人。
诗中描写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等习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
5.“守株待兔”的“株”是树桩的意思。
“待”是等待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比喻的行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2.诗中所写的时节是,天气情况是。
五、下列对《惠崇春江晚景》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B.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然后,由江中写到江岸。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花钟》阅读训练真题含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花钟》阅读训练真题含答案花钟(选自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1.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āng liúxīn sūxǐng jiāo nèn()()()()xiūjiàn kūn chóng zhǎn shìzǔchéng ()()()()2.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凌”的意思是:A侵犯欺侮;B逼近;C升高;D姓1)凌晨四点。
()2)风筝凌空飞起。
()3)她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
()4)凌峰是我的好朋友。
()3.第一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中,各有一个关键词句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4.文中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并说说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修辞手法:参考答案:1、芬芳留心苏醒娇嫩修建昆虫展示组成2、1)B;2)C;3)A;4)D3、第一自然段关键词句: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
”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
”竞斗而讼⑤于社伯⑥。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⑦。
已而⑧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有……者:有个……的人。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
④燔:烤。
⑤讼:争辩是非曲直。
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
⑦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⑧已而:过了一会儿。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弓射之()(2)翔雁燔宜.()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最后的解决办法是______,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买椟(dú)还珠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 hái)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注)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犊:木匣子。
②柜:盒子。
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鬻:卖。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huán hái)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②缀:③饰: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A.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A.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B.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A.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课内阅读。
ㅤㅤ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wéi wèi)宋国笑。
(1)用“横线”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兔走触株”一句中“走”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
现在我们说“走”,一般是指(A.走路,步行B.跑);而在这一句中,“走”的意思是(A.走路,步行B.跑)。
(3)当农夫看到兔子“折颈而死”的时候,他会想:“当他守着树桩的时候,他会想:(4)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偶尔有一次没有认真复习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就不再重视复习。
这种想法就像(人物)一样,是在(成语)。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不需要劳动就能收获。
B.选文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想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
2.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ㅤㅤ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④。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⑤?ㅤㅤ【注释】①涉(shè):过,渡。
②遽(jù):匆忙;急。
③契(qì):用刀雕刻。
④坠(zhuì):落,掉下。
⑤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2)结合注释,“遽契其舟”的意思是A.急忙用刀做了一艘船B.急忙在船上用刀在剑掉下的地方做了记号(3)这个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剑,因为“”(用原句填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B.遇到问题后,要懂得寻求他人的帮助。
人多才能更快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3.回忆二年级读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读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揠苗助长ㅤㅤ宋人有mǐn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③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⑤助苗长矣!”其子qū趋⑥而往视之,苗则gǎo槁⑦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花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雾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1)这段短文节选自课文《》。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
(3)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
(4)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在文章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
察看________ 伸展________ 争妍斗艳________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底世界(节选)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填在括号里。
安全——________ 缓慢——________ 前进——________ 防守——________ (2)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3)“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照样子写句子。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暑假作业——部编版三年级下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
阅读理解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⑧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⑨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选自《笑林》
(注释)①既:既然。②之:代指猴毛。③方:才。④胜:能忍受。
12.根据注释,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把“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改为陈述句。
28.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嫦娥奔月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héng)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chán)蜍(chú),而为月精。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②请:求。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读改姮为嫦。
A.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B.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D.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23.下列词语中的“亡”与“范氏之亡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是()
A.亡羊补牢B.家破人亡C.亡命天涯D.亡魂丧胆
24.联系文意说一说,“得钟者”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则:但是。④负:用背驮东西。⑤椎:槌子或棒子。⑥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⑦遽(jù):立刻。⑧恶:害怕。⑨悖(bèi):荒谬。
【独家原创】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及参考译文)
期末专项训练—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提升提升一课内阅读提升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理解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走: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 冀:___________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是()。
A.宋人/有耕者。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因释/其末/而守/株。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自己的话翻译画“_____”的句子。
4.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他不努力,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B.因为他光顾着捡兔子而荒废了田地,顾此失彼C.因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件极偶然的事情,农夫却希望它天天发生5.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夫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等到兔子B.如果不付出努力,只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C.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提升二(一)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二)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统编(部编)版语文3年级下册 第2单元 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课内回放。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翼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___________(2)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______ 。
(3)冀.复得兔___________(4)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课文片段和短文,完成练习。
陶罐和铁罐(节选)“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作者:黄瑞云)5.在选文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选出描写神态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并完成练习。
谦虚轻蔑傲慢恼怒从这些词语中,我体会到了铁罐的,陶罐的。
7.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这说明既不能被穿透的盾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XXX”的原因是他夸大了矛和盾的功力,使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比较自己的矛和盾与其他同类产品,展示它们的优点和质量,让顾客看到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销售。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饲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XXX却晕倒在地,一无所知。
狗彷徨地嗥叫着,来回在路上奔跑。
家人感到奇怪,跟着狗走。
XXX窒息而死,被人们带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狗始终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十分珍爱,视为亲人。
1.解释加点的字。
1)XXX喜欢打猎(弋:射)(2)狗咬死了蛇(咋:咬)(3)两天后才苏醒过来(乃:才)(4)XXX窒息而死(闷绝:窒息)2.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就跟着狗走。
3.狗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主人,即使主人已经死亡,它也始终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情。
XXX而学,夜以继日,这是形容人刻苦研究,勤奋不懈的样子。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
XXX的学生XXX曾经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点燃了蜡烛。
XXX听说后,称赞他“X XX学”,并将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
XXX后来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改写:形容人在研究上非常刻苦,不断地用夜晚来增加研究时间。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以为有鸿鹄将至( )(3)使弈秋诲二人弈( ) [4]思援弓缴而射之(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使弈秋诲二人弈.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 。
5.《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起守信昔吴起⑧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⑥与之④食。
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②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①俟[sì]:等待②恐:恐怕,担心③暮:夜晚④之:代词,指老友⑤令:派;使;让⑥方:才⑦信:信用⑧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1.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昔吴起出[]②期返而食[]③其为信若此[]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翻译句子。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什么样的品质?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习之说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①时习:时常地去复习。
②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③知:了解. ④愠(yùn):生气,发怒。
1.填空。
“子日”中的“子”是指,他是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说”的读音是,意思是。
这段话出自《》一书,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一句名言是:“,?”2.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1. 下面是普通家庭用水量分布图,请你仔细阅读,完成练习。
(1)普通家庭中用水最多的是______用水和______用水;用水最少的是______用水和______用水。
(2)水,生命之源。
说到水,你还会想到哪些成语?请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介绍一个家庭节水小窍门。
(4)节约用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请你编写一句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语。
2. 重点段落品析。
木棉喜暖在________,桦树耐寒守边疆。
银杏水杉________,开花满院香。
(1)根据课文《树之歌》把上面内容补充完整。
木棉喜暖在______,桦树耐寒守边疆。
银杏水杉______,______开花满院香。
(2)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______ ______桦树守边疆(3)该选段中共有______句话。
从第一句话中我们知道木棉生活在______。
3. 默写古诗,回答下列问题夜宿山寺________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________高声语,恐_______天上人。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①“语”的意思是______。
A.语气 B.说话②“恐”的意思是______。
A.害怕 B.恐慌(3)《夜宿山寺》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写的。
我还知道他写的古诗,如《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小古文专项阅读(含答案)
寓言类小古文专项阅读1.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
兔走②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古文今译】从前宋国有个耕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于是,那个农民就放下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兔子不可移易再一次得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2)因释.起耒而守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①之柜②,熏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辑⑤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⑦珠也。
——《韩非子》【注释】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②柜:盒子。
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辑(jí):通“缉”。
3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燕子、古诗三首、荷花、昆虫备忘录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类文阅读训练(一)蜘蛛蜘蛛的容貌虽然不美丽,但它却有一套为人们除害的本领。
蜘蛛的体内有一种天生的黏液。
它把黏液从尾部拉出来,黏液遇到空气就变成了有弹性的黏丝。
利用这种优势,它经常在两棵大树之间来回移动,边拉丝边爬,在高空中架起桥来,一道又一道,一圈又一圈蜘蛛真的好似一个巧手姑娘在绣花,不久便织成了一张像八角风筝似的网。
网织好了,它显然也累了,便躲在一旁,一边休息一边瞪大眼睛瞧着,等待蚊子、苍蝇们自投罗网。
蜘蛛的本领可真大!(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重点句写的?在文中用“”画下来。
(2)认真读短文,填空。
蜘蛛的( )有一种天生的()。
它把()从()拉出来,()遇到()就变成了有弹性的()。
利用这种优势、它经常在两棵大树之间(),边()边(),在高空中()桥来。
(3)抄写文中一个比喻句。
(4)这段话的段式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蜘蛛的容貌虽然不美丽,但它却有一套为人们除害的本领。
2.体内黏液黏液尾部黏液空气黏丝来回移动拉丝爬架起3.蜘蛛真的好似一个巧手姑娘在绣花,不久便织成了一张像八角风筝似的网。
4.总分总段式。
(二)海蜇大量海蜇的涌来有利也有弊。
捕捞者用长标枪刺破海蜇的伞部,使它失去游泳的能力,然后把它捕捞上岸。
海蜇体内含有高达98%的水分,必须用石灰、明矾浸渍,榨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再用食盐腌渍。
“伞面”制成海蜇皮,“伞把”制成海蜇头,不管是凉拌还是热炒,都清脆可口,令人喜爱。
可是海蜇却让捕鱼者大伤脑筋。
有的海蜇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它们往往能挣破渔网,导致网破鱼跑,弄得渔民无法作业,“可恶”极了。
我们要善于利用海蜇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尽可能地避免它给我们带来的坏处。
(1)这段话是围绕句话写的?用“”出来。
(2)从文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写下来。
( )--() ( )--() ( )--()(3)认真读短文,填空。
“伞面”制成是(),“伞把”制成(),不管是(),还是(),都清脆可口,令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可能是()。
B.《猫捕鱼》2.“全身皆湿”的原因是()B.进入水缸捉鱼了。
3.“欲捕食之”的意思是:想要捕食它。
改写:一只猫趴在鱼缸上,想要捕食里面的金鱼,不小心掉进水中,急忙跳起来,全身都湿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XXX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XXX,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XXX七岁。
()b.生长2)至不知饥渴寒暑。
()c.甚至2.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XXX听到有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马上为家人讲解,从此沉迷于书中,不分昼夜,甚至忘记了饥渴寒暑。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C.XXX/生七岁,凛然如成人4.根据短文内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XXX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5.我认为研究古文的好办法有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条)1)多读多背,熟记古文经典;2)注重理解古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XXX称象XXX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欲知其轻重。
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使水及原痕。
让水涨到原来的痕迹处。
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大象。
3.用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4.XXX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将大象放在船上,刻下水痕,然后将大象放下去,再将其他物品放到船上,使水涨到原来的痕迹处,再称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XXX之子XXX之子为人忠厚,常以孝事母。
2020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考点练习(含答案)
2020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考点练习(含答案)1. 阅读训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这一小节写了_____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爬山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我们来到山脚下,高高的山峰在微笑着欢迎我们。
沿着弯弯的山路向上爬去,小鸟在欢叫,好像为我们加油。
小草和野花对我们点头,好像在鼓励我们。
我们男生和女生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终于登上了山顶。
一阵秋风吹来,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1)在短文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第二自然段有______句话。
(3)请按第二自然段内容,标出顺序号。
()我们沿着山路向上爬。
()我们登上山顶。
()我们来到山脚下。
(4)写出如“美滋滋”这样的词语。
(最少写3个)3. 认真阅读课文片段,完成文后练习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课文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______中的一篇。
(2)你从哪句话看出“我”很后悔?(3)父亲说过什么话?“我”是怎么想的?4.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甲)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②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③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乙)④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①,衣焦不申,头尘不浴②,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④,告臣曰:‘我欲之楚⑤。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⑥?’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⑦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⑧。
’此数者⑨愈⑩善,而离楚愈远耳⑪。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⑫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⑬,犹至楚而北行也。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注释)①反:同“返”,返回。
②衣焦不申,头尘不浴:衣裳皱了也不伸展,头上有尘土也不清洗,形容急切匆忙的样子。
③大行:大路。
④方北面而持其驾:正面向北方驾着他的车。
⑤之楚:到楚国去。
楚国在魏国南面。
⑥将奚(xī)为北面:又为何面向北方呢?⑦用:费用,钱财。
⑧御者善:驾车的人技术高超。
⑨此数者:这几样东西。
⑩愈:越。
“愈……愈……”意为“越……越……”。
⑪耳:语气词。
⑫恃(shì):依靠,倚仗。
⑬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大王这样的举动越多,反而离建立霸业越远了。
1.文中画“____”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用文中原话回答:“此数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足这些条件却仍不能到达楚国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文中驾车的人错在哪里?()
A.出发前选择了错误的目的地。
B.不听别人劝告,不改正自己的错误C.驾车前进的方向不对。
D.有了目的地却迟迟不动身前往。
4.“南辕北辙”的故事是_______(人名)讲给魏王听的,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比喻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画____添____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⑥为之足?”遂⑦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类似壶。
④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⑤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⑥安能:怎么能,哪能。
⑦遂(suì):于是,就。
1.给下列句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数人饮之不足.() A.脚 B.足够 C.满意
(2)引.酒且饮之() A.持,拿 B.引导 C.拉,伸
(3)蛇固.无足() A.坚固 B.固定 C.原本
(4)终亡.其酒() A.逃跑 B.失去 C.死
2.下面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一人饮之.有余C.引酒且饮之.D.一人之.蛇成
3.下面句子该如何翻译?找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A.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B.蛇坚固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C.蛇本来是没有脚的,儿子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4.下面句子该如何翻译?找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A.说蛇有脚的那个人,为了这壶酒而死了。
B.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喝完酒后死亡了。
C.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5.“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____句。
()
A.设问B.反问C.比喻D.疑问
6.请结合短文内容将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先听听状元家族同学们的意见,再说一说你的想
法吧!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凡做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并不断追求,不要被胜利冲
昏了头脑。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截竿入城
鲁有执①长竿入城门者,初②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⑤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执:握,持,拿着。
②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③俄:一会儿,不久。
④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以:用,使用。
1.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________________,后来一个________帮助他想出了办法。
2.老人想出的是什么办法?用“____”画出来。
3.选出句子的意思。
(1)计无所出。
()
A.他不能计算出竹竿的长度了。
B.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遂依而截之。
()
A.于是就按照老人的方法截断竹竿。
B.于是就依靠着竹竿进了城门。
4.你认为老人的办法好吗?你认为怎样进城更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乙]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⑤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⑥而舍之者,不耘苗⑦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⑧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②揠:拔。
③茫茫然:疲惫的样子。
④病:筋疲力尽。
⑤槁:枯萎。
⑥益:好处。
⑦耘苗:给苗除草。
⑧非徒:不但。
1.解释画线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走:__________ (2)释:__________
(3)予:__________ (4)寡:__________
2.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这就是所说的向南行车却向北走的故事。
2.马跑得快车夫驾驶技术高
盘缠带得多方向不对 3.C 4.季梁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二、1.B A C B 2.D 3.A 4.C 5.B 6.蛇足7.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有时候反而会把事情办砸了。
三、1.没有办法进去老人 2.以锯中截而入3.B A 4.我认为老人的办法不好,我认为把竿子的一头放在地上,手握竹竿的另一头,拖竹竿进城更方便。
四、1.跑放下我少 2.C 3.兔子再也没办法得到,而自己也被宋国笑话。
宋国有担心他的苗不生长所以去拔苗助长的人,(拔苗助长后)疲惫地回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