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使用所学的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变速自行车变化出不同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自行车的种类,你有哪些理解?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由回答。

有普通自行车,还有变速自行车。

二、新授1.探究自行车的速度和内在结构的关系。

⑴猜测,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⑵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能够蹬一圈直接测量。

也能够计算得出。

)⑶观察讨论: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转过几个齿?你是怎样知道的?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有什么关系?(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因为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对应。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数成反比例。

)⑷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蹬一圈的路程的公式。

(蹬一圈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轮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⑸实际操作、测量、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蹬一圈直接测量,误差比较大。

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转数计算的结果相对准确)2.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表)⑴提问: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变速自行车游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根据这个结构和前后齿轮的齿数,能够组合出2×6=12(种)速度,其中有两个速度相同,所以这种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1种速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为第五章《比例尺、旋转和圆》中第三节“自行车里数学”。

我们将通过自行车实例,探究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具。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是否存在数学关系?2. 例题讲解(1)展示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齿轮齿数与轮径关系。

(2)讲解比例尺概念,推导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

(3)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有关自行车数学关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如何应用?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数学2. 内容:(1)齿轮、链条、轮径数学关系(2)比例尺概念及应用(3)例题解析(4)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40,后齿轮齿数为20,前轮直径为2米,求后轮直径。

(2)应用题:小华骑自行车行驶1000米,前齿轮转400圈,求后齿轮转多少圈?2. 答案:(1)后轮直径为1米。

(2)后齿轮转200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自行车里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了解车轮周长和转动圈数之间存在的反比例关系,能解决简单的此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感知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有关圆的知识、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排列组合等知识。

内容难度比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在学习“前齿轮齿数×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转动圈数”时,学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比较困难。

由于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完整的建立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建模构建过程的完整性,合理运用课件解决学生思考的难点。

重点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师: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咱们班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哪些同学有自己的自行车?那么它是怎么行进运动的?(展示自行车实物)请学生介绍自行车结构及自行车的行进原理:人给力脚踏板,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传动给后齿轮,后齿轮转动带动后车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向前行进。

一生说,师演示,其余生看、听。

同桌互说。

全班齐说师相应课件演示。

2.师:自行车里有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师:打开书66-67页,快速浏览这两页内容,合书,你想研究什么问题?预设问题1: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师:我也很想知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建立数学模型一一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弄清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行车图片,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二、学习准备1.观察并思考:自行车里蕴藏道哪些有趣的知识呢?预设1:车架是三角形,这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预设2:车轮是圆形的,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这里利用了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预设3……2.讨论: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行进的呢?(引导学生得出:脚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又带动后轮转动。

)3.王老师骑着一辆车轮半径为30cm的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车轮刚好转了100圈,你能算出王老师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三、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方案一:直接测量。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测量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不太准确。

4.方案二:计算的方法(1)思考:要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该怎样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蹬一圈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

(2)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预设1:车轮转动的圈数与前后齿轮有关。

预设2:前齿轮转动几个齿,后齿轮也转动几个齿,也就是说“前齿轮转动的总齿数=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

预设3: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动圈数,从而得出:后齿轮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前齿轮齿数1× 预设4:得出了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知道了车轮转动的圈数,接下来用“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就得出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自行车为载体,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发现自行车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中的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1. 自行车中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提炼。

2. 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一辆。

2. 角度测量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自制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4.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自行车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呢?”2. 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比例与速度、角度与平衡、齿轮与传动比等方面进行探究。

3. 讲解:针对每个方面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速度、调整座椅角度等。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和实例。

作业设计:1. 测量自行车轮径,计算自行车行驶一定距离时的圈数。

2. 调整自行车座椅角度,观察不同角度对骑行舒适性的影响。

3. 观察自行车齿轮,了解齿轮传动比的概念和应用。

4. 设计一道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2. 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讲解不够清晰、实践环节组织不够严密等?4. 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5.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环节:通过展示自行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可能蕴含的数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比例尺》中的内容,通过自行车的相关数据来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定义,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例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米尺、计算器。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行车轮径和车架长度,记录数据。

2. 例题讲解(1)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2)讨论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评价、讨论。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定义: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2. 计算方法:比例尺 = 图上长度÷ 实际长度3. 应用: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自行车模型,计算实际自行车的轮径和车架长度。

a. 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b. 一张纸上的长度为20厘米,实际长度是多少米?2. 答案:(1)轮径:60厘米,车架长度:120厘米。

(2)a. 实际距离为500米。

b. 实际长度为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否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3.了解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自行车齿轮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2.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1.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自行车构造图、齿轮示意图等。

2.实验器材:自行车、尺子、速度计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行车齿轮的作用1.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齿轮的构造和作用。

2.老师演示如何调整齿轮,让学生进行操作。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老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计算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并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3.总结本节课内容,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自行车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速度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小结自行车数学问题的应用,展示实验成果。

五、课堂讨论与总结1.学生进行自行车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拨错误,总结本次教学。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

2.各小组制定自行车数学问题的研究计划。

七、教学反思1.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2.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绤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比例关系分析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距离问题,尤其是比例的转换和计算;
-掌握自行车齿轮原理,理解齿轮齿数变化对速度的影响型,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在团队合作中,有效沟通与交流,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举例:针对比例关系分析自行车行驶中的速度、时间和距离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如速度=距离÷时间。此时,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比例转换和计算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自行车里的数学》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行车这个生活化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对轮子周长、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等数学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成功,因为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自行车相关的问题,学生们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齿轮原理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使用了实物模型和动画演示,希望这样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齿轮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轮子周长的计算和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行车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自行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改变齿轮的齿数,观察自行车速度的变化,从而验证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关系分析自行车行驶中的速度、时间和距离问题,提高数据分析与推理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行车的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计算、以及简单的比例问题。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把握不准,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复杂情况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自行车的相关结构,方便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相关问题,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形?自行车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等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几何图形计算和比例等知识。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如:自行车的轮胎半径增加了10%,轮胎的面积增加了多少?等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答案。

4.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我们将从自行车的各个方面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

我们会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包括车轮、车架、链条等。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我们会探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2.掌握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3.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自行车尺寸的方法。

难点: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辆自行车,并引导他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出问题,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架是什么形状的?链条是如何连接的?2.讲解:我会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如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性质。

3.实践: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如车轮的直径、车架的长度等,并使用计算器计算相关数据。

4.讨论:学生们会分组讨论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原理,如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确定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数学原理、测量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设计一辆自行车,并计算其尺寸和性能参数。

答案:由于答案可能因学生的设计而异,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答案。

但学生们应该能够根据他们所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尺寸和性能参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测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探讨自行车轮子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学会使用比例和齿轮原理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齿轮比例计算,速度与距离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掌握齿轮比例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齿轮比例演示仪。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齿轮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轮子转动一圈,自行车会行驶多远?”引导学生思考。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子,尝试测量轮子直径,计算轮子周长。

2. 例题讲解:讲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以自行车为例,讲解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关系;通过齿轮比例演示仪,讲解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比例计算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齿轮比例,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自行车轮子直径为60cm,行驶5圈距离。

答案:2820cm2. 作业题目:自行车前齿轮有40齿,后齿轮有20齿,当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答案:2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行车里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生活中数学现象可以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齿轮比例,如钟表、汽车变速箱等,解齿轮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方程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自行车的部件为例,如车轮直径与自行车周长的比例,引入比例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如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性质3.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每小时15公里,问小明骑车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小时)2. 题目:一本书的价格是80元,商店进行了打折活动,现在售价是64元,问打了几折?(答案:8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方程的解法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购物、烹饪等,鼓励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前思考◆※对于自行车,学生究竟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行车学生都不陌生,很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但通过课前与学生的几次交谈,发现学生对于自行车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自行车里有前齿轮和后齿轮,齿轮数和转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对于自行车是如何运动的?前后齿轮的齿数、转数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变速自行车为什么能变速?绝大部分学生都只了解大概。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我对于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自行车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前提。

※对于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师需要教哪些?对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后的拓展研究,我的定位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实际问题。

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齿轮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知识点,准确把握住教材是上好这节课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第一次试教】◎教学片断: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看视频:一同学骑普通小轮自行车,一同学骑大轮变速自行车进行比赛,最后普通小轮自行车赢了。

师:为什么普通自行车会赢?生:可能把变速自行车的档位调到最小了。

2.说原理。

师:你知道自行车是怎样前进的呢?生:踩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转动,后齿轮带动后车轮转动,后车轮推着前车轮往前走。

3.提问题。

师: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车轮的周长是多少米?生2:脚蹬1圈,轮子是否也转1圈?生3:蹬1周,自行车能走多远?……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蹬1圈,自行车能走多远?”这个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9节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9节——《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会通过自行车的相关知识,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自行车中的数学奥秘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的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图片、PPT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张自行车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谁能告诉我,自行车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回答。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他们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我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讲解内容包括:自行车的长度、宽度、轮子直径等。

4.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如:“一辆自行车轮子的直径是70厘米,求自行车的轮子一周的长度。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然后,我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辅导和解答。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1. 长度2. 宽度3. 轮子直径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回去后,观察一下家里的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并记录下来。

2. 计算一下自行车的轮子一周的长度,并解释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们对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环保、交通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讲解速度与时间的概念,阐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行驶的距离越远。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时间和距离。
3.距离的计算
-介绍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测量轮胎周长。
-讲解如何利用轮胎周长和速度计算行驶距离,使学生掌握距离的计算方法。
5.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吗?自行车里有哪些数学知识呢?”引发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倾向。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兴趣,尤其是自行车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水平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如速度、时间、距离等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他们对自行车内部结构的了解相对有限,对于自行车中涉及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尚需进一步引导。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9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章,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功能以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与数学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计算,自行车路线的规划。

难点:自行车的尺寸测量,速度与时间的换算,自行车路线的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尺子、计时器、地图。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2. 知识讲解:介绍自行车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讲解自行车与数学的关系,如自行车的尺寸、速度与时间的计算等。

3. 例题讲解:以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计算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并进行讨论交流。

5.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行车路线的规划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6. 成果展示:邀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自行车路线规划成果,并讲解规划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自行车结构、自行车与数学、速度与时间计算、路线规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15公里/小时,行驶时间为2小时,求行驶的路程。

(3)请尝试规划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自行车路线,并运用数学知识优化路线。

2. 答案:(1)自行车部位名称及其功能:车把(控制方向)、车座(乘坐)、车轮(滚动)、链条(传动)、脚蹬(踩踏)、刹车(停止)。

(2)行驶的路程:30公里。

(3)自行车路线规划:根据学生家庭住址不同,路线规划答案各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他们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收集和处理自行车行驶数据,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行程问题,培养其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空间观念:以自行车轮圈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自行车里的数学》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数据的处理》。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行车行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如速度、时间、距离等;2.掌握通过自行车行驶问题引入的简单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3.学习使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4.通过自行车轮圈转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5.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行车行驶中的数学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他们积极地思考自行车轮圈与行驶距离的关系,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概念时存在一些困惑。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自行车运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比例和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2. 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计算器。

3. 白板和笔。

4.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自行车的了解,引起学生对自行车与数学关系的思考。

2. 探索: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发现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3. 讲解:详细讲解齿轮比例与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计算器计算不同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分享结果。

板书设计1. 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 齿轮比例的计算公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调查不同自行车齿轮比例下的速度,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和如何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齿轮比例与速度关系的理解。

在自行车中,齿轮比例是指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数比。

当驱动齿轮转动一圈时,从动齿轮转动的圈数就是齿轮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统计”和第六章“比例”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自行车速度、时间的计算,以及自行车的齿轮比和行驶距离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齿轮比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计时器、幻灯片等。

2. 学具:计算器、纸张、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引发学生对自行车结构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讲解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一辆自行车的齿轮比为1:3为例,讲解如何计算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距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齿轮比的自行车速度和行驶距离。

5. 小组竞赛:设置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计算的速度和行驶距离最接近实际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自行车在齿轮比为1:3的情况下,行驶1小时的路程。

答案:行驶路程为3小时。

2. 题目:已知一辆自行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齿轮比为1:3,求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答案:行驶距离为45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齿轮比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误差,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自行车其他部件的数学原理,如刹车系统、悬挂系统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
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
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例题讲解.
(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
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变速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它怎么变速吗?
一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12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四、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顺风路段和爬坡路段你觉得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合适?
五、巩固练习:
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26个,后齿轮齿数为16个,
车轮半径为33cm。

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吗?小明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2、一辆自行车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前进5米。

求自行车车轮的直径。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六、归纳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自行车里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
2.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1.前齿轮齿数×圈数=后齿轮齿数×圈数
2.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3.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