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9渐近法
第9章渐进法
M 图 ( kN.m )
§9.2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上节通过单结点的连续梁说明了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对于多 结点的连续梁或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只要逐次对每一个结点应用上 述基本运算,就可以求出最终杆端弯矩。下面举例说明其计算过程。
例2 如图示连续梁,作M图。 解:在B、C结点引入刚臂 求出固端弯矩
-42.3/ i
-17.94
7.7/ i
5.15
例4 如图示对称结构,用力矩分配法作M图(EI=常数)。
解:此结构和荷载均为双对称
因此仅取 ¼ 结构即可。 固端弯矩
F 2 M AG 1 qlAg 22.5kN.m 3
q=30kN/m
A B C
3m
F
E D
M
F GA
ql
1 6
1 12
2 Ag
如图所示,对于BK杆根据转角位移方程得
F M BK 4i BK B 2i BK K M BK F M KB 2i BK B 4i BK K M KB
K B J
iBK
iBJ
上式中消去K, 得 1
B
M BK
2
M KB
1 1 M KB M BJ M JB 2 2 i BK i BJ
杆端 AB BA 0.4 0 0 BC 0.6 -300
Fp=400kN q=40 kN/m
A i=2 6m B i=3 3m 3m C i=4 6m D
如:
CB 0.5 300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0.5
图(a)
CD DC
SAB
1
2 传递系数C
传递系数: 一单跨超静定梁的一端(A端)单位转角时,发生于远 端(B端)的弯矩与近端(A端)的弯矩之比。
结构力学教案第9章用渐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
结构力学教案第9章用渐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第九章用渐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一、力矩分配法中使用的几个名词 1、转动刚度(S ij )使等截面直杆某杆端旋转单位角度?=1时,在该端所需施加的力矩。
2.传递系数(C ij )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之比称为传递系数,用C ij 表示。
3、分配系数(μi j )杆ij 的转动刚度与汇交于i 结点的所有杆件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
(a )MBM ACADM(a )A BS AB=3EI/lBS AB =EI/l(c )(d )(b )S=0二、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具有一个结点铰位移的结构 1、解题思路2、解题步骤(1)在刚结点上加上刚臂(想象),使原结构成为单跨超静定梁的组合体,计算分配系数。
(2)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进而求出结点的不平衡弯矩。
(3)将不平衡弯矩(固端弯矩之和)反号后,按分配系数、传递系数进行分配、传递。
(4)将各杆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传递弯矩相加,即得各杆的最后弯矩。
3、例题: 例9?1 试作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各杆EI 为常数。
M BM f BC M f BACB A (b)A(a)例9?2 试作图示刚架的弯矩图。
9.2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一、基本概念1、力矩分配法是一种渐近法。
2、每次只放松一个结点。
3、一般从不平衡弯矩绝对值较大的结点算起。
二、计算步骤1、确定各结点处杆端力矩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2、计算个杆端的固端弯矩。
3、逐次循环放松各结点,以使结点弯矩平衡,直至结点上的传递弯矩小到可以略去不计为止。
4、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历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相加,即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
B 120kN 89.8三、例题: 试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图示连续梁,绘弯矩图。
M 图(kN.m)A300kN30kN/m160kNM图(kN.m)例9?4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9?8(a)所示的刚架,并绘M图。
9.3 无剪力分配法一、无剪力分配法的应用条件刚架中除两端无相对线位移的杆件外,其余杆件都是剪力静定杆件。
理学结构力学渐进法
§9-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计算。
一、转动刚度S: SAB=4i
1
4i
1
转动刚度 (劲度系数) 杆件AB(如图)的A端转动单 位角时,A端(近端)的弯矩 MAB称为该杆端的劲度系数,用 SAB表示。
转动刚度 (劲度系数)标志该杆端 抵抗转动能力的大小。与杆件 的线刚度有关,与杆件另一端 (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取一半结构计算,如图d。
由于假设H点无水平位移,此时竖杆均为无侧移杆,所有横梁都是剪 力静定杆→可用无剪力分配法求解。
§9-4 无剪力分配法
计算过程如图a。
§9-4 无剪力分配法
弯矩图如图b。
求F点的竖向位移时,静定的基本体系如图c。
ΔFy
1 EI
Fl [ 1523l 10000 2
1 3
2l 3
§9-4 无剪力分配法 • 用于计算有侧移刚架。 • 要求刚架仅由剪力静定杆和无侧移杆组成。
无侧移杆
无侧移杆
剪力静定杆
剪力静定杆
无侧移杆
剪力静定杆
§9-4 无剪力分配法
剪力静定杆的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和固端弯矩
剪力静定 杆
M
F AB
ql 2 3
;SLeabharlann A iMF BAql 2 6
CBA 1
剪力静定杆可看成一端固定,一端滑动的单跨超静定梁
配并传递,如图。
§9-3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例9-2 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a 所示连续梁,并绘制弯矩图。
解:EF的内力是 静定可去掉。
1、计算分配系数 设i=2EI/8m。
DC BC
4i 0.625 4i 3 0.8i
01-结构力学 渐进法知识点小结
第9章 渐近法(知识点小结)一、转动刚度与传递系数使杆端产生单位角位移时需要在该端施加(或产生)的力矩称为转动刚度,它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是杆件及相应支座所组成的体系所具有的特性。
转动刚度与该杆远端支承、近端支承情况及杆件的线刚度有关。
传递系数表示近端有转角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
对等截面杆件来说,传递系数随远端支承情况不同而异,如表9-1所示。
二、分配系数各杆端在结点A 的分配系数等于该杆在A 端的转动刚度与交于A 点的各杆端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即:AjAj Aj S Sμ=∑ 同一结点各杆分配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1Aj μ=∑ 这个条件通常用来校核分配系数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其过程可形象地归纳为以下步骤:(1)固定结点 在刚结点上加上附加刚臂,使原结构成为单跨超静定梁的组合体。
计算各杆端的固端弯矩,而结点上作用有不平衡力矩,它暂时由附加刚臂承担;(2)放松结点取消刚臂,让结点转动。
这相当于在结点上又加入了一个反号的不平衡力矩,于是不平衡力矩被消除而结点获得平衡。
此反号的不平衡力矩按分配系数分配给各近端,于是各近端得到分配弯矩。
同时,各分配弯矩又向其对应远端进行传递,各远端得到传递弯矩。
(3)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对应叠加,就可以得到各杆端的最后弯矩值,即:近端弯矩等于固端弯矩加上分配弯矩,远端弯矩等于固定弯矩加上传递弯矩。
四、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的刚架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计算步骤如下:1、将所有刚结点固定,计算各杆端的固端弯矩;2、依次放松各结点每次放松一个结点(其余结点仍固定住)进行力矩分配与传递。
对每个结点轮流放松,经多次循环后,结点逐渐趋于平衡。
一般进行2-3个循环就可获得足够精度。
3、将各次计算所得杆端弯矩(固端弯矩及历次得到的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对应相加,即得各杆端的最终弯矩值。
五、力矩分配法和位移法的联合应用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就是利用力矩分配法解算无侧移结构简便的优点和位移法能够解算具有结点线位移结构的特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优点的联合方法。
结构力学 渐进法
EI=1 6m
D
iBC iCD
M F -60
1 2 S 4 BA 6 3 S 4 1 1 BC 4
1 6 2 1 8 4 1 6
B
分 14.7 配 与 传 1.5 递
0.2
Mij -43.6 43.6 A 21.9
0.3
92.6 -92.6 92.6 B
B
F
CB 0.445 CF 0.222 0.333 CD
单独使用时对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的 计算特别方便。
一、基本概念
(1)转动刚度(S): 使杆端发生单位转角时需要施加的杆端弯矩。 SAB=4i
A B
SAB=3i
1
A B
1
SAB=i
A B
SAB=0
A
B
1
SAB=4i SAB与杆的i(材料的性质、横截面 的形状和尺寸、杆长)及远端支承 有关, 而与近端支承无关。
F 21 2
A
q 12kN / m
M1
1
M2
2
B
28.6
50
6.1
100
-28.6 -57.1 -42.9
21.4
-9.2 -12.2
1.8 1.8
-6.1
6.1 3.5 2.6
放松结点1(结点2固定):
S12 4i S1 A 3i 12 0.571 1 A 0.429
… … ...
41.3
-41.3
0
2 3 0.4 BA 2 1 3 0.6 BC 1 S 4 1 CB 4 S 3 1 1 CD 6 2
渐近法
各式右边的第一项仍是固端弯矩。第二项是由结点转动Z1 角所产生的弯矩,它好比是将各近端的分配弯矩以传递系 9 数的比例传到各远端一样,故称为传递弯矩。
得出上述规律后,可不必绘
MP图也不必列出和求解典
型方程,而直接按以上结论计算各杆端弯矩。其过程分为 两步:
(1)固定结点 加入刚臂,此时各杆端有固端弯矩,结点上有不平衡 力矩,它暂时由刚臂承担。
B
4
(2)传递系数Cij
1
当近端转动时,远端也产生一 M AB 定的弯矩,好比近端弯矩按一定比 =4i 1 例传到远端一样。 A 远端与近端弯矩之比称为近端 MAB 向远端的传递系数,用CAB表示。 =3i
或MBA=CABMAB 远端固定时:
1 A
MAB =i
A
EI
L SAB=MAB=4i
B
MBA =2i
+1.16 -1.16
+4
17
注意:
1. 分配系数小于1,传递系数也小于1,一轮分配、 传递后,新的不平衡力矩一定比原来的小,理论上经 无限次分配、传递一定达到平衡,可获得精确解。 2.分配和传递从不平衡力矩最大的结点开始,经验证 明这样可加速收敛。 3.由弯矩分配法思路可知,对多结点问题它是一种 逐渐逼近精确解的近似方法。 4.实际应用时,一般只进行二、三轮的分配和传递 (考试只进行二轮即可)。
0.571 0.429 +150 +600 -450 +75 +225 -225 -129 -96 +16 -9 -7 +1 -1 0
0 0 0
最后弯矩M -208 == 10
21
+484 -484
+553 -553
结构力学 第九章07 渐近法
显然, 结点各杆的分配系数总和恒等于1 显然, A结点各杆的分配系数总和恒等于1。
分配力矩:将A结点的不平衡力矩改变符号, 结点的不平衡力矩改变符号, 分配力矩: 乘以交汇于该点各杆的分配系数, 乘以交汇于该点各杆的分配系数,所得到的杆端 弯矩称为该点各杆的分配力矩(分配弯矩)。 弯矩称为该点各杆的分配力矩(分配弯矩)。 传递系数:三类位移法基本杆件AB,当仅 传递系数:三类位移法基本杆件AB, 其一端产生转角位移时, 其一端产生转角位移时,远端的杆端弯矩和近 端的杆端弯矩的比值,称为该杆的传递系数, 端的杆端弯矩的比值,称为该杆的传递系数, 记作C 例如对位移法三类等直杆 记作CAB 。 C AB = 1 / 2 C AB = 0 C AB = −1 i A B A i B A i B 显然,传递系数也仅与远端约束有关。 显然,传递系数也仅与远端约束有关。
C ij =
4iφA EI A φA 3iφA EI A φA l iφA EI A φA l B l 0 B -iφA B 2iφA
M ji M ij
CAB=2iϕA/ 4iϕA=1/2 CAB=0/ 3iϕA=0
CAB=-iϕA/ iϕA=-1
二、举例说明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解题思路: 1、解题思路: P
1、确定各结点处杆端力矩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确定各结点处杆端力矩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 计算个杆端的固端弯矩。 2、计算个杆端的固端弯矩。 3、逐次循环放松各结点,以使结点弯矩平衡,直至结点 逐次循环放松各结点,以使结点弯矩平衡, 上的传递弯矩小到可以略去不计为止。实际应用时, 上的传递弯矩小到可以略去不计为止。实际应用时, 一般只进行二、三轮的分配和传递。 一般只进行二、三轮的分配和传递。 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历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相加, 4、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历次分配弯矩、传递弯矩相加, 即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 即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
结构力学09第九章渐近法
MB11kN.m
9 B -8
例9-1-2 讨论悬臂端的处理。
200kN
20kN/m
30kN
A
EI B
EI C D
a)
3m
3m
6m
2m
解: 切除CD段,则BC杆的C端有顺时针方向
的力矩60kN.m,该力矩在BC杆产生固端弯 矩,见图 b)。
200kN
20kN/m 60KN.m 30kN
A
EI B
3m
B
C
32.13
158.56 M图( kN.m )
例题9-1-1 作图示刚架 M 图。
解:
10kN.m
12kN
6kN/m
1)求分配系数 i E I
4
A
D I (i) B I (i)
S BA 3i SBD 4i
(2i) 2I
4m
SBC23i6i
BA
3 13
0.231
C
2m 2m
4m
BC
6 13
分配法进行计算,见图 c)。
解: i E I
6
1)求分配系数
SBA 4i
BA
4 7
0.571
SBC 3i
BC
3 7
0.429
2)求固端弯矩
M A FB1 82006150kN.m MB FA1 82006150kN.m
MB FC1 8206290kN.m
结点B约束力矩为: 结点B分配力矩为:
SBA35i15i S BC 3i
BA
5 6
BC
1 6
2)结点C处的分配系数是为了解决固端弯矩 的求解问题。
3)上面的计算过程等同于下图所示的处理方
结构力学渐进法原理的应用
结构力学渐进法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结构力学渐进法?结构力学渐进法是一种力学分析方法,用于求解复杂结构的静力学和强度问题。
它基于结构的几何特性,将结构分为许多子结构,然后将这些子结构进行逐步分析,最终得到整个结构的静力学和强度解。
2. 渐进法的基本原理渐进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结构划分为多个子结构,每个子结构都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
然后通过逐步分析和计算这些子结构的静力学和强度问题,最后将结果汇总得到整个结构的解。
3. 渐进法的应用领域渐进法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构设计:通过对结构进行逐步分析,可以优化结构的力学性能,减轻结构的重量,提高结构的强度。
•结构优化:渐进法可以用于优化结构的几何形状,减少结构的应力集中,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分析:渐进法可以用于求解结构的静力学问题,例如计算结构的应力分布、变形等。
•结构材料选择:渐进法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
•结构损伤评估:渐进法可以用于评估受损结构的剩余强度,确定结构的维修和加固方案。
4. 渐进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渐进法具有以下优点:•分析精度高:通过逐步分析子结构,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构解。
•计算效率高:渐进法将结构分解为多个子结构,可以并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设计灵活性强:渐进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和复杂度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然而,渐进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对结构划分的依赖:渐进法的准确性和效率高度依赖于对结构的合理划分。
•计算工作量大:对于大规模的结构,渐进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大。
•不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某些结构问题可能不适合使用渐进法进行分析,例如存在较大的非线性行为的结构。
5. 渐进法的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些渐进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飞机机翼设计:利用渐进法可以对飞机机翼进行逐步分析,优化翼型和结构布局,提高机翼的强度和稳定性。
•桥梁结构设计:通过渐进法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逐步分析,优化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结构力学------渐近法9
第九章
§9—1 引 言
渐近法
§9—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9—3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9—4 几种近似法
2
§9—1 引
言
计算超静定结构,不论采用力法或位移法,均要组成 并解方程,当未知量较多时,其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寻求 较简捷的计算方法,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又陆续出现 了各种渐进法,力矩分配法就是其一。 渐进法的共同特点是,避免了组成和解算典型方程, 而以逐次渐进的方法来计算杆端弯矩,其结果的精度随计 算轮次的增加而提高,最后收敛于精确解。 这些方法的概念生动形象,每轮计算的程序均相同, 易于掌握,适合手算,并可不经过计算结点位移而直接求 得杆端弯矩。在结构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2 +5.62 -7.62 -4.76 -2.86 +0.68 -0.43 -0.25
+0.11 -0.07 -0.04 +0.02 -0.01 -0.01
+4 0
M 0
+1.16 -1.16
14回 返 +4
1.5kN/m A C I B
8kN 2I
D
I
4kN
2I
E
F
4.69
5.63
12
10.40
(1)计算各杆端分配系数 B EI AB=0.445 AB= =0.333 AC (a) AD=0.222 AC= (2)计算固端弯矩 4m 据表(10—1) AD= qL2 = 12 qL2 + 12 =
例 9—1 试用力矩分配法作刚架的弯矩图。 解: 60 55.5 50kN
30kN/m
1j =
(9—1)
显然,同 一结点各杆端的分配系数之和应等于1,即 ∑ 1j =1 。
lv_9渐进法及超静定结构影响线解析
第九章 渐进法及 超静定结构影响线
2019年4月6日4时45分 By Lvyanping 1
9-1 渐近法概述
1、结构力学的渐近法
不建立方程式,直接逼近真实受力状态。
力学建立方程,数学渐近解
本章讲解第二种方法,其突出的优点是每一步都有明确 的物理意义。
2、不建立方程组的渐近解法有:
传递
50 50 → 25 16.7 ← 33.3 7.2 ← 14.3 10.7 → 5.4 -3.6 - 3.6 → 1.8 -2.7 ← -5.4 1.3 ← 2.6 1.9 → 1 - 0.6 → -0.3 0.5 -0.5 ← 0.3 100 100 40.3
计算单刚结点无侧移结构的解是精确的。
2019年4月6日4时45分 By Lvyanping 8
例1. 作图示连续梁弯矩图。 167.2
(1)固定B结点 MAB=
M图(kN· m) 115.7 200kN 60 20kN/m MBA= 150 kN m 2 90 20 6 300 90kN m MBC= EI EI C B 8 A 150 -90 -150 MB= MBA+ MBC= 60 kN m 3m 6m 3m (2)放松B,即加-60分配 + -60 设i =EI/l 计算转动刚度: 0.571 0.429 SBA=4i SBC=3i A -17.2 4i -34.3 B -25.7 0 C 分配系数: BA 4i 3i 0.571 0.571 A -150 -17.2 -167.2 0.429 150 B -90 -34.3 -25.7 115.7 -115.7 C 分配力矩: 0 0
分配传递 -20.8 -4.2
李廉锟《结构力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渐近法【圣才出品】
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力矩分配法(见表9-1-1) ★★★★图9-1-1二、无剪力分配法(见表9-1-2) ★★表9-1-2 无剪力分配法表9-1-3 剪力分配法9.2 课后习题详解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转动刚度?什么是分配系数?为什么一刚结点处各杆端的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答:(1)转动刚度的定义杆端的转动刚度是指当杆件的近端转动单位角时,在该近端产生的弯矩。
(2)分配系数的定义分配系数是指结点某一杆端的劲度系数与该结点处所有杆端的劲度系数的比值。
(3)刚结点处各杆端的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的原因:因为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在刚节点处各杆端分配系数之和应为1ijij n ijj S Sμ==∑111n ij j ij n ijj SSμ====∑∑2.单跨超静定梁的劲度系数和传递系数与杆件的线刚度有何关系?答:单跨超静定梁的劲度系数不仅与杆件线刚度i=EI/l相关,而且与杆件另一端(又称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传递系数与杆件的线刚度无关,只与远端支承形式有关。
3.图9-2-1所示三个单跨梁,仅B端约束不同。
它们的劲度系数S AB和传递系数C AB 是否相同,为什么?图9-2-1答:不考虑杆件轴向变形,(a)、(b)、(c)三个单跨梁的劲度系数均相同,即S AB=4i,其中i为杆件的线刚度;(a)、(b)、(c)三个图的传递系数均相同,即C AB=0.5。
因为虽然B端约束表面上形式各异,但在不考虑杆件轴向变形的条件下,(a)、(b)、(c)三个单跨梁在B端的最终约束效果上均可以当成固定端来处理。
若考虑杆件轴向变形,(a)、(c)的劲度系数相同,(b)远端可在水平向自由收缩,A端转到相同的转角需要的力更小,因此劲度系数略小于(a)、(c)。
4.什么是不平衡力矩?如何计算不平衡力矩?为什么要将它反号才能进行分配?答:(1)不平衡力矩的定义不平衡力矩是指在附加约束结点处各固端弯矩所不能平衡的差额。
渐进法
——比例系数μAj MAj=μAjM ——加于A点的M按μAj分配到各杆A端
分配系数
Aj
S
A
S Aj
—— 表示杆Aj的转动刚度 在交于A点各杆的转动刚度之和中所占比例 关系式: Aj= AB+ AC+ AD+ AE=1
A
(4)固端弯矩MF(同位移法,表8-1)
2、基本运算(单结点力矩分配)
力学过程 a)受载结构的实际受力、变形(θB、θC) b)B、C加约束,各杆隔离(独立受力、变形) 阻止结点B、C转动→MB、MC (荷载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力矩) c)放松B,(C仍约束)即加反向力矩(-MB) B结点单结点力矩分配、传递 → MC‘(结点C不平衡力矩) d)约束B,(在 c)状态基础上)放松C, 即加反向力矩 -(MC+MC') C结点单结点力矩分配、传递 → MB‘(结点B不平衡力矩) e)约束c,(在 d)状态基础上)放松B,… …
(悬-铰)
题9-13~15(对称性)
*题9-16(简捷计算)
8/3
8
1
4 8
2
8
0.8
3.2
4
4
【例9-3】对称结构,取半跨。 (无剪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支座
§9-5无剪力分配法
无侧移刚架 ——力矩分配法 特殊的有侧移刚架 ——无剪力分配法 无剪力分配法概念: 1.基本原理 与力矩分配法相同——i、s、μ、c、MF。 2.应用条件: 刚架中除两端无相对线位移的杆件外, 其余杆件都是剪力定杆件。
剪力分配法(反弯点法) ——侧移刚度
[例]图示刚架,横梁刚度∞,作用水平结点力 柱端滑动杆——抗剪刚度 Q → r= 12i/l2 (Δ=1,侧移刚度) 位移法解:
第九章 渐进法
(successive appoximation method)
渐进法又称为力矩分配法是基于位 移法的逐步逼近精确解的近似方法。 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异步迭代法。 力矩分配法单独使用时只能用于无 侧移(线位移)的结构。
力矩分配法基本思想
以图示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按位移法求解时,可得下页所示结果
解: 3 EI S BA = 3 × = EI 10 10 EI S BC = 5 0.3 EI μ BA = = 0.6 (0.3 + 0.2) EI 0.2 EI μ BC = = 0.4 (0.3 + 0.2) EI
100kN .m
A
100kN .m
EI
B
EI
C
10m
5m
100
50
μ
M F − 100
M
A
EI1 l1
C
EI 2 l2
B
r11 = 4i1 + 3i2
R1P = − M
M
i1 = EI1 / l1 i2 = EI 2 / l 2 B A C l2 l1
Z 1 = M /( 4i1 + 3i2 )
M CA = M × 4i1 /( 4i1 + 3i2 ) M CB = M × 3i2 /( 4i1 + 3i2 ) M AC = M CA × 2i1 / 4i1
M
例3
20kN / m 40kN .m
求不平衡力矩
A
EI
B
EI
C
6m
20kN / m
4m
40kN .m
60
A
60
B
40kN.m
u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