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普宁华美实验学校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考试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逐渐加深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根据“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民族认同感的逐渐加深,故C正确;黄帝得到各族公认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宗族观念逐渐强化和世袭制度的不断延续,故B和D项错误。

选择题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了
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D.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可以看出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A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皇权,不是强调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和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故BD项错误。

选择题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选择题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

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选择题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

由此可知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
的做法”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B选项错误,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的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选择题
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

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

宋朝这些措施
A. 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 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
C. 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 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

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结合所学可知,这使一些文化素质较
高的宗室成员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的认可,并逐渐融入士大夫群体,体现了宋朝理性施政的精神,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允许和鼓励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士大夫群体,与科举程序的公正性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涉及的是宗室子弟,与平民无关;D选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选择题
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

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
A. 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
B. 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
C. 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
D. 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形成了这样的行政程序: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
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才能执行,这个过程强调了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明代皇帝身边的官员的传旨,由内阁复奏皇帝,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没有涉及到皇权专制渗透到各个部门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传旨奏章得以施行的程序,没有体现内阁大臣的职权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明代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的问题,无法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故D选项错误。

选择题
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

这表明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但仍然严辞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信息可知,梭伦和华盛顿不贪图
权力,显示了其高尚的品德,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B正确;AC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排除D。

所以选B
选择题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

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

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内容不是代议制本身的意义,只是对扩大选举权的评价,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扩大选举权,而且不能表明该主张被否定,所以不能判断是否趋于保守,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是在英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列举一例介绍民主进程的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得出自上而下就是英国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作为保守党领袖,提出有利于民主进程的主张,遭到指责,客观上表明了英国当时民主化的艰难,故D项正确。

选择题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解析】
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
(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

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

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

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解析】
本题结合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可知,科举制从唐代到宋代再到明代在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到方面都有
明显变化,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