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PSDBPA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PSD-BPA的IEEE30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基于PSD-BPA的IEEE30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董明君,赵希潼,刘昕沅
1
论文撰写——董明君 PPT制作——刘昕沅 潮流计算操作——赵希潼
2
工作流程
• 软件工具简介 准备工作 • 计算节点类型
• 绘制地理接线图 建立计算模型 • 控制语句的填写与数据的输入
• 潮流计算收敛调整方法 结果分析 • 潮流结果分析
3
前身为BPA程序,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 90年代发展成为Windows版计算程序。 进入本世纪,逐步完善为PSD。
15
16
本次算例采用的主要控制语句如下:
(POWERFLOW,CASEID=EMS,PROJECT=TEST)(潮流方式及工程名称)
/SOL_ITER,DECOUPLED=15,NEWTON=30,OPITM=30\(PQ 分解法迭代 15 次,牛 顿拉夫逊法迭代 30 次,)
/P_INPUT_LIST,FULL\(全部输出输入的原始数据的控制语句。)
/P_OUTPUT_LIST,FULL\(潮流计算结果输出选择:全部)
/P_ANALYSIS_RPT,LEVEL=4\(输出第四级分析列表)
/NEW_BASE,FILE=IEEE30.BSE\
/PF_MAP,FILE=IEEE30.MAP\(运行 IEEE30 地理接线图)
/RPT_SORT=ZONE\
/NETWORK_DATA\
8
在将控制语句填写完成之后,即可将已知的数据进 行输入。对于线路的各种参数如阻抗参数可依据 IEEE30电力系统的实际参数进行整定。下图为节选 输入数据:
9
建立DAT文件之后,即可进行潮流计算。潮流计算 是对实际电网潮流状态的仿真计算。如输入电网参 数及运行方式符合实际,那么潮流计算应能正常收 敛,且计算得到的电网潮流状态应和实际电网状态 基本相符。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计算实验报告11.手算过程已知:节点1:PQ 节点,节点, s(1)=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节点, p(2)=0.4000 v(2)=1.0500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平衡节点,U(3)=1.0000U(3)=1.0000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23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由2000.00500.012j Z +=Þ71.418.112j y -=; 2000.00500.013j Z +=Þ71.418.113j y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71.418.11212jy Y +-=-=; 71.418.11313j y Y +-=-=; =21Y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 -==; 002323j y Y +=-=;=31Y 71.418.11313j y Y +-=-=; =32Y 002323j y Y +=-=; 71.418.13133j y Y -==;\形成导纳矩阵B Y :úúúûùêêêëé-++-+-+-+-+--=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 2)计算各PQ PQ、、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 +=+=000.0000.1)0(2)0(2)0(2j jf e U +=+=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应用PSD_BPA程序进行220kV电网潮流计算

应用PSD_BPA程序进行220kV电网潮流计算

所安排
备注 类型
名称
压(kV) 名称 际有功出 大无功出 的电压
力(MW) 力(Mvar) 标幺值
注 意 : 填 写 Pgen与 Qmax时 , 一 般 填 写 “999.”表示不作限制,程序会将计算结果返回一 个值给该节点。如果Qmax处不填写数据,程序就 会认为无功最大出力为0而导致计算出错。一般将 平衡节点电压作为基准参考值,相角θ为0˚,表示 不填θ的值。
力(MW) 力(Mvar) 标幺值
表6 PQ节点填写方式
B A220站(高压侧) 230. 01 254.6 51.7 填写 B A220110(中压侧) 115. 01 方式 B A2201051(低压侧) 10.5 01
B A22001(中点) 1.0 01
备 卡片 注 类型
节点名称
恒定有 恒定无 基准电 分区
关键词:电力网 PSD-BPA 潮流计算 Key words: Power grid PSD-BPA Power-flow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潮流计算是电力网络设计及运行中最基本的 计算。通过给定电网结构、参数、发电机、负荷 等元件的运行条件进行潮流计算,可以得到系统 的各母线电压、线路潮流分布及功率损耗等结 果。根据计算结果,可以检查系统中各元件是否 过负荷,各节点电压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功率分 布及功率损耗是否合理,并为精确短路计算及稳 定计算提供初值等。
功负荷 功负荷 压(kV) 名称
(MW) (Mvar)
侧就不需填写负荷数据。“中点”是由于程序计 算需要而增设的母线节点,是实际不存在的虚拟 母线,只在填写三绕组变压器卡片时才用到它。 其基准电压可以为任意值,一般填1.0。
5.5变压器填写方式 算例中的变压器包括电厂升压站双绕组变压 器及变电站三绕组变压器,填写方式如表7、表 8所示。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实验报告
三、使用仪器、材料
计算机、PSASP软件
四、实验步骤
母线数据:
交流线数据:
两绕组变压器数据:
发电机及其调节器数据:
负荷数据:
区域数据:
1、在文本环境窗口中点击“方案定义”后,弹出方案定义窗口,方案定义如下:
2、在文本环境窗口中点击“潮流”,在潮流计算信息窗口中定义作业1和2,如下:
3、报表输出:在文本环境窗口中,点结果-潮流-报表输出,输出单位选有名值,分区输出为否,点“输出范围选择”选中全网,输出方式,选择输出EXCEL报表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2014年12月4日
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
年级、专业、班
姓名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电力系统分析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以及PSASP软件对潮流的计算过程。学会分析有关数据。二、实验原理
应用PSASP软件的对电力系统潮流进行计算
4、图示化输出:在文本环境窗口中,点结果-潮流-图示化输出,选“母线支路图示化”,输出单位为标幺值在选定一个母线则显示母线结果;“选区域图示化”后,再选择作业号则输出区域结果
5、潮流结果图:在潮流单线图计算运行模式窗口中,点视图-潮流结果,选择作业号则显示潮流结果。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程序、数据、图表、计算等)作业号1母Fra bibliotekGEN1-230:
作业号2母线GEN1-230:
作业号1区域1:
作业号2区域1:
作业号1区域2:
作业号2区域2
作业号1潮流结果图:
作业号2潮流结果图:
作业号1报表:

最新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最新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一、实验目的掌握潮流计算计算机算法的方法,熟悉MATLAB的程序调试方法。

二、实验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熟悉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自行学习MATLAB程序的基础语法,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写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或PQ分解法) 的计算程序,用相应的算例在MATLAB上进行计算、调试和验证。

三、实验要求每人一组,在实验课时内,调试和修改运行程序,用算例计算输出潮流结果。

四、程序流程五、实验程序%本程序的功能是用牛拉法进行潮流计算%原理介绍详见鞠平著《电气工程》%默认数据为鞠平著《电气工程》例8.4所示数据%B1是支路参数矩阵%第一列和第二列是节点编号。

节点编号由小到大编写%对于含有变压器的支路,第一列为低压侧节点编号,第二列为高压侧节点编号%第三列为支路的串列阻抗参数,含变压器支路此值为变压器短路电抗%第四列为支路的对地导纳参数,含变压器支路此值不代入计算%第五烈为含变压器支路的变压器的变比,变压器非标准电压比%第六列为变压器是否是否含有变压器的参数,其中“1”为含有变压器,“0”为不含有变压器%B2为节点参数矩阵%第一列为节点注入发电功率参数%第二列为节点负荷功率参数%第三列为节点电压参数%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为节点类型参数,“1”为平衡节点,“2”为PQ节点,“3”为PV节点参数%X为节点号和对地参数矩阵%第一列为节点编号%第二列为节点对地参数%默认算例% n=4;% n1=4;% isb=4;% pr=0.00001;% B1=[1 2 0.1667i 0 0.8864 1;1 3 0.1302+0.2479i 0.0258i 1 0;1 4 0.1736+0.3306i 0.0344i 1 0;3 4 0.2603+0.4959i 0.0518i 1 0];% B2=[0 0 1 0 0 2;0 -0.5-0.3i 1 0 0 2;0.2 0 1.05 0 0 3;0 -0.15-0.1i 1.05 0 0 1];% X=[1 0;2 0.05i;3 0;4 0];clear;clc;num=input('是否采用默认数据?(1-默认数据;2-手动输入)');if num==1n=4;n1=4;isb=4;pr=0.00001;B1=[1 2 0.1667i 0 0.8864 1;1 3 0.1302+0.2479i 0.0258i 1 0;1 4 0.1736+0.3306i 0.0344i 1 0;3 4 0.2603+0.4959i 0.0518i 1 0];B2=[0 0 1 0 0 2;0 -0.5-0.3i 1 0 0 2;0.2 0 1.05 0 0 3;0 -0.15-0.1i 1.05 0 0 1];X=[1 0;2 0.05i;3 0;4 0];elsen=input('请输入节点数:n=');n1=input('请输入支路数:n1=');isb=input('请输入平衡节点号:isb=');pr=input('请输入误差精度:pr=');B1=input('请输入支路参数:B1=');B2=input('请输入节点参数:B2=');X=input('节点号和对地参数:X=');endTimes=1; %迭代次数%创建节点导纳矩阵Y=zeros(n);for i=1:n1if B1(i,6)==0 %不含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Y(p,q)=Y(p,q)-1/B1(i,3);Y(q,p)=Y(p,q);Y(p,p)=Y(p,p)+1/B1(i,3)+0.5*B1(i,4);Y(q,q)=Y(q,q)+1/B1(i,3)+0.5*B1(i,4);else %含有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Y(p,q)=Y(p,q)-B1(i,5)/B1(i,3);Y(q,p)=Y(p,q);Y(p,p)=Y(p,p)+B1(i,5)/B1(i,3)+(1-B1(i,5))/B1(i,3);Y(q,q)=Y(q,q)+B1(i,5)/B1(i,3)+(B1(i,5)*(B1(i,5)-1))/B1(i,3);endendfor i=1:n1Y(i,i)=Y(i,i)+X(i,2); %计及补偿电容电纳enddisp('导纳矩阵为:');disp(Y); %显示导纳矩阵%初始化OrgS、DetaSOrgS=zeros(2*n-2,1);DetaS=zeros(2*n-2,1);%创建OrgS,用于存储初始功率参数h=0;j=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i~=isb&B2(i,6)==2 %不是平衡点&是PQ点h=h+1;for j=1:n%公式8-74%Pi=ei*(Gij*ej-Bij*fj)+fi*(Gij*fj+Bij*ej)%Qi=fi*(Gij*ej-Bij*fj)-ei*(Gij*fj+Bij*ej)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imag(B2(j ,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注意这时不可再将h初始化为0if i~=isb&B2(i,6)==3 %不是平衡点&是PV点h=h+1;for j=1:n%公式8-75-a%Pi=ei*(Gij*ej-Bij*fj)+fi*(Gij*fj+Bij*ej)%Qi=fi*(Gij*ej-Bij*fj)-ei*(Gij*fj+Bij*ej)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创建PVU 用于存储PV节点的初始电压PVU=zeros(n-h-1,1);t=0;for i=1:nif B2(i,6)==3t=t+1;PVU(t,1)=B2(i,3);endend%创建DetaS,用于存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电压幅值的不平衡量h=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i~=isb&B2(i,6)==2h=h+1;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 %delPiDetaS(2*h,1)=imag(B2(i,2))-OrgS(2*h,1); %delQiendendt=0;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注意这时不可再将h初始化为0if i~=isb&B2(i,6)==3h=h+1;t=t+1;DetaS(2*h-1,1)=real(B2(i,1))-OrgS(2*h-1,1); %delPiDetaS(2*h,1)=real(PVU(t,1))^2+imag(PVU(t,1))^2-real(B2(i,3))^2-imag(B2(i,3))^2; %delUi endend% DetaS%创建I,用于存储节点电流参数i=zeros(n-1,1);h=0;for i=1:nif i~=isbh=h+1;I(h,1)=(OrgS(2*h-1,1)-OrgS(2*h,1)*sqrt(-1))/conj(B2(i,3));%conj求共轭endend%创建Jacbi(雅可比矩阵)Jacbi=zeros(2*n-2);h=0;k=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B2(i,6)==2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 %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Jacbi(2*h-1,2*k)+2*real(I(h,1));Jacbi(2*h,2*k)=Jacbi(2*h-1,2*k-1)-2*imag(I(h,1));else %非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Jacbi(2*h-1,2*k);Jacbi(2*h,2*k)=Jacbi(2*h-1,2*k-1);endif k==(n-1) %将用于内循环的指针置于初始值,以确保雅可比矩阵换行k=0;endendendendendk=0;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if B2(i,6)==3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 %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2*imag(B2(i,3));Jacbi(2*h,2*k)=2*real(B2(i,3));else %非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0;Jacbi(2*h,2*k)=0;endif k==(n-1) %将用于内循环的指针置于初始值,以确保雅可比矩阵换行k=0;endendendendenddisp('初始雅可比矩阵为:');disp(Jacbi);%求解修正方程,获取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DetaU=zeros(2*n-2,1);DetaU=inv(Jacbi)*DetaS; %inv矩阵求逆% DetaU%修正节点电压j=0;for i=1:n %对PQ节点处理if B2(i,6)==2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if B2(i,6)==3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 B2%开始循环**********************************************************************while abs(max(DetaU))>prOrgS=zeros(2*n-2,1);h=0;j=0;for i=1:nif i~=isb&B2(i,6)==2h=h+1;for j=1:n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for i=1:nif i~=isb&B2(i,6)==3h=h+1;for j=1:n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 OrgS%创建DetaSh=0;for i=1:nif i~=isb&B2(i,6)==2h=h+1;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DetaS(2*h,1)=imag(B2(i,2))-OrgS(2*h,1);endendt=0;for i=1:nif i~=isb&B2(i,6)==3h=h+1;t=t+1;% 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DetaS(2*h-1,1)=real(B2(i,1))-OrgS(2*h-1,1);DetaS(2*h,1)=real(PVU(t,1))^2+imag(PVU(t,1))^2-real(B2(i,3))^2-imag(B2(i,3))^2;endend% DetaS%创建Ii=zeros(n-1,1);h=0;for i=1:nif i~=isbh=h+1;I(h,1)=(OrgS(2*h-1,1)-OrgS(2*h,1)*sqrt(-1))/conj(B2(i,3));endend% I%创建JacbiJacbi=zeros(2*n-2);h=0;k=0;for i=1:nif B2(i,6)==2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Jacbi(2*h-1,2*k)+2*real(I(h,1));Jacbi(2*h,2*k)=Jacbi(2*h-1,2*k-1)-2*imag(I(h,1));else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Jacbi(2*h-1,2*k);Jacbi(2*h,2*k)=Jacbi(2*h-1,2*k-1);endif k==(n-1)k=0;endendendendendk=0;for i=1:nif B2(i,6)==3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2*imag(B2(i,3));Jacbi(2*h,2*k)=2*real(B2(i,3));else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0;Jacbi(2*h,2*k)=0;endif k==(n-1)k=0;endendendend% JacbiDetaU=zeros(2*n-2,1);DetaU=inv(Jacbi)*DetaS;% DetaU%修正节点电压j=0;for i=1:nif B2(i,6)==2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for i=1:nif B2(i,6)==3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 B2Times=Times+1; %迭代次数加1enddisp('迭代次数为:');disp(Times);disp('收敛时电压修正量为::');disp(DetaU);for k=1:nE(k)=B2(k,3);e(k)=real(E(k));f(k)=imag(E(k));V(k)=sqrt(e(k)^2+f(k)^2);sida(k)=atan(f(k)./e(k))*180./pi;end%=============== 计算各输出量=========================== disp('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disp(E); %显示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用复数表示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V);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的模值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ida);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相for p=1:nfor q=1:nC(p)=C(p)+conj(Y(p,q))*conj(E(q)); %计算各节点的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S(p)=E(p)*C(p); %计算各节点的功率S = 电压X 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disp('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 %显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Sline=zeros(n1,5);disp('-----------------------------------------------------');disp('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Sline(i,1)=B1(i,1);Sline(i,2)=B1(i,2);if B1(i,6)==0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lseSi(p,q)=E(p)*(conj(E(p))*((1-B1(i,5))/B1(i,3))+(conj(E(p))-conj(E(q)))*(B1(i,5)/B1(i,3)));Siz(i)=Si(p,q);endSSi(p,q)=Si(p,q);Sline(i,3)=Siz(i);ZF=['S(',num2str(p),',',num2str(q),')=',num2str(SSi(p,q))];disp(ZF);enddisp('-----------------------------------------------------');disp('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if B1(i,6)==0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lseSj(q,p)=E(q)*(conj(E(q))*((B1(i,5)*(B1(i,5)-1))/B1(i,3))+(conj(E(q))-conj(E(p)))*(B1(i,5)/B1(i,3)));Sjy(i)=Sj(q,p);endSSj(q,p)=Sj(q,p);Sline(i,4)=Sjy(i);ZF=['S(',num2str(q),',',num2str(p),')=',num2str(SSj(q,p))];disp(ZF);enddisp('-----------------------------------------------------');disp('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DS(i)=Si(p,q)+Sj(q,p);DDS(i)=DS(i);Sline(i,5)=DS(i);ZF=['DS(',num2str(p),',',num2str(q),')=',num2str(DDS(i))];disp(ZF);enddisp('-----------------------------------------------------');disp('各支路首端编号末端编号首端功率末端功率线路损耗');disp(Sline);六、运行结果及其分析是否采用默认数据?(1-默认数据;2-手动输入)1导纳矩阵为:2.9056 -11.5015i 0.0000 + 5.3173i -1.6606 +3.1617i -1.2450 + 2.3710i0.0000 + 5.3173i 0.0000 - 4.6633i 0.0000 + 0.0000i 0.0000 + 0.0000i-1.6606 + 3.1617i 0.0000 + 0.0000i 2.4904 - 4.7039i -0.8298 + 1.5809i-1.2450 + 2.3710i 0.0000 + 0.0000i -0.8298 + 1.5809i 2.0749 - 3.9089i初始雅可比矩阵为:11.1267 2.7603 -5.3173 0 -3.1617 -1.6606-3.0509 11.8762 0 -5.3173 1.6606 -3.1617-5.3173 0 5.3173 0 0 00 -5.3173 0 4.0092 0 0-3.3198 -1.7436 0 0 4.8217 2.69800 0 0 0 0 2.1000迭代次数为:4收敛时电压修正量为::1.0e-05 *0.0349-0.2445-0.0101-0.5713-0.0931-0.0073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9673 - 0.0655i 1.0252 - 0.1666i 1.0495 - 0.0337i 1.0500 + 0.0000i -----------------------------------------------------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9695 1.0387 1.0500 1.0500-----------------------------------------------------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3.8734 -9.2315 -1.8419 0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0000 + 0.0000i -0.5000 - 0.3000i 0.2000 + 0.1969i 0.3277 + 0.0443i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S(1,2)=-0.5-0.30713iS(1,3)=-0.24266-0.197iS(1,4)=-0.25734-0.11013iS(3,4)=-0.055551+0.0017528i-----------------------------------------------------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S(2,1)=0.5+0.24606iS(3,1)=0.25555+0.1952iS(4,1)=0.2712+0.1014iS(4,3)=0.056496-0.057061i-----------------------------------------------------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DS(1,2)=0-0.06107iDS(1,3)=0.012892-0.0018014iDS(1,4)=0.013863-0.0087295iDS(3,4)=0.00094545-0.055308i-----------------------------------------------------各支路首端编号末端编号首端功率末端功率线路损耗1.0000 + 0.0000i2.0000 + 0.0000i -0.5000 - 0.3071i 0.5000 + 0.2461i 0.0000 - 0.0611i 1.0000 + 0.0000i3.0000 + 0.0000i -0.2427 - 0.1970i 0.2556 + 0.1952i 0.0129 - 0.0018i 1.0000 + 0.0000i4.0000 + 0.0000i -0.2573 - 0.1101i 0.2712 + 0.1014i 0.0139 - 0.0087i3.0000 + 0.0000i4.0000 + 0.0000i -0.0556 + 0.0018i 0.0565 - 0.0571i 0.0009 - 0.0553i七、实验体会及感悟通过这次实验,首先让我对matlab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它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掌握了设置断点和断点调试的一般方法,结合课本上的程序流程图和参考资料上的例子单步跟踪调试,再一次的熟悉了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计算机计算潮流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潮流计算时,虽然依次学习了节点导纳矩阵,功率方程、雅可比矩阵,但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委,通过程序的编写,知道了其中的联系,也知道了每个方程、矩阵在计算中的作用。

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实验项目 : PSD-BPA潮流计算实验学院 :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 :任课老师:班级: 2010级学号:姓名:图 9-20 三机系统网络结构图表9-2 网络参数表9-3 节点参数表9-4 发电机参数一、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对系统的IEE90文件进行修改程序清单:.=========================================================================.一、文件头部分一般为控制语句,用于指定:.1。

程标识(如"IEEE9")以及工程名称(如"IEEE_9BUS_TEST_SYSTEM");(POWERFLOW,CASEID=IEEE9,PROJECT=IEEE_9BUS_TEST_SYSTEM).2。

法选项,这里将采用两次PQ分解法,然后转入牛顿_拉夫逊法,最大迭代次数为15次/ SOL_ITER,DECOUPLED=2,CURRENT=0,NEWTON=20,OPITM=0 \.3。

定基准功率/ MVA_BASE=100. \.4。

成的文件名称,如用于稳定计算的BSE文件名"IEEE90.BSE"以及用于画图的MAP文件名为"IEEE90.MAP"/ NEW_BASE,FILE=IEEE90.BSE \/ PF_MAP,FILE=IEEE90.MAP \./ NETWORK_DATA, FILE=, RXCHECK=ON\.5。

输出选项,这里将全部输出潮流的原始数据、计算结果/ P_INPUT_LIST,FULL \/ P_OUTPUT_LIST,FULL \.6。

析模式选择,这里按第四级来选择,具体的含义参见手册/ P_ANALYSIS_REPORT,LEVEL=4 \.==========================================================================.二、网络数据部分,包括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变压器数据等等.==========================================================================..1.节点数据,包括普通PQ节点、PV节点以及平衡节点等等BS GEN1 16.501 999. 999. 1.01BE GEN2 18.001 163. 999. 1.01BE GEN3 13.801 85. 999. 1.01B GEN1-230230.01B STNB-230230.02 90. 30.B GEN3-230230.01B STNC-230230.01 100. 35.0 20.B GEN2-230230.01 10.B STNA-230230.01 125. 50. 20..2.变压器数据,包括普通的变压器、移相器、带调节的变压器等等T GEN1 16.5 GEN1-230230. .0576 16.5 242.T GEN2 18.0 GEN2-230230. .06250 18.0 242.T GEN3 13.8 GEN3-230230. .0586 13.8 242..3.支路数据,同一路径上的平行线路需要用回路标志来区分L GEN1-230230. STNB-230230. .0 170 .0920 .1580 L GEN1-230230. STNA-230230. .0100 .0850 .1760 L STNB-230230. GEN3-230230. .0390 .1700 .3580 L STNA-230230. GEN2-230230. .0320 .1610 .1530 L GEN3-230230. STNC-230230. .0119 .1008 .2090 L GEN2-230230. STNC-230230. .0085 .0720 .1490 .==========================================================================.三、结束.==========================================================================/CHANGES\PZ 01 1.0 1.0(END)二、执行计算,输出结果文件最后的输出结果:详细输出列表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最后结果收敛,具体数据已经详细算出。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对复杂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使系统潮流计算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及各节点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计算方法的理解,学会运用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二、实验内容:编制调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

程序要求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及各节点参数,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要求计算出节点电压、功率等参数。

1、在各种潮流计算的算法中选择一种,按照计算方法编制程序。

2、将事先编制好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3、在相应的编程环境下对程序进行组织调试。

4、应用计算例题验证程序的计算效果。

三、实验程序:function [e,f,p,q]=flow_out(g,b,kind,e,f)%计算潮流后efpq的终值s=flow(g,b,kind,e,f);k=0;while max(abs(s))>10^-5J=J_out(g,b,kind,e,f);J_ni=inv(J);dv=J_ni*s;l=length(dv)/2;for i=1:le(i)=e(i)-dv(2*i-1);f(i)=f(i)-dv(2*i);ends=flow(g,b,kind,e,f);endl=length(e);for i=1:ls1=0;s2=0;for j=1:ls1=s1+g(i,j)*e(j)-b(i,j)*f(j);s2=s2+g(i,j)*f(j)+b(i,j)*e(j);endp(i)=e(i)*s1+f(i)*s2;q(i)=f(i)*s1-e(i)*s2;endfunction s=flow(g,b,kind,e,f)%计算当前ef与规定的pqv的差值l=length(e);s=zeros(2*l-2,1);for i=1:(l-1)s1=0;s2=0;for j=1:ls1=s1+g(i,j)*e(j)-b(i,j)*f(j);s2=s2+g(i,j)*f(j)+b(i,j)*e(j);ends(2*i-1)=kind(2,i)-e(i)*s1-f(i)*s2;if kind(1,i)==1s(2*i)=kind(3,i)-f(i)*s1+e(i)*s2;elses(2*i)=kind(3,i)^2-f(i)^2-e(i)^2;endendfunction J=J_out(g,b,kind,e,f)%计算节点的雅克比矩阵l=length(e);J=zeros(2*l-2,2*l-2);for i=1:(l-1);if kind(1,i)==1s=PQ_out(g,b,e,f,i);for j=1:(2*l-2)J(2*i-1,j)=s(1,j);J(2*i,j)=s(2,j);endelses=PV_out(g,b,e,f,i);for j=1:(2*l-2)J(2*i-1,j)=s(1,j);J(2*i,j)=s(2,j);endendendfunction pq=PQ_out(g,b,e,f,i)%计算pq节点的雅克比矩阵l=length(e);pq=zeros(2,2*l-2);for j=1:(l-1)if j==is=0;for k=1:ls=s-(g(i,k)*e(k)-b(i,k)*f(k));endpq(1,2*i-1)=s-g(i,i)*e(i)-b(i,i)*f(i); s=0;for k=1:ls=s-(g(i,k)*f(k)+b(i,k)*e(k));endpq(1,2*i)=s+b(i,i)*e(i)-g(i,i)*f(i);s=0;for k=1:ls=s+(g(i,k)*f(k)+b(i,k)*e(k));endpq(2,2*i-1)=s+b(i,i)*e(i)-g(i,i)*f(i); s=0;for k=1:ls=s-(g(i,k)*e(k)-b(i,k)*f(k));endpq(2,2*i)=s+g(i,i)*e(i)+b(i,i)*f(i);elsepq(1,2*j-1)=-(g(i,j)*e(i)+b(i,j)*f(i)); pq(1,2*j)=b(i,j)*e(i)-g(i,j)*f(i);pq(2,2*j)=-pq(1,2*j-1);pq(2,2*j-1)=pq(1,2*j);endendfunction pv=PV_out(g,b,e,f,i)%计算pv节点的雅克比矩阵l=length(e);pv=zeros(2,2*l-2);for j=1:(l-1)if j==is=0;for k=1:ls=s-(g(i,k)*e(k)-b(i,k)*f(k));endpv(1,2*i-1)=s-g(i,i)*e(i)-b(i,i)*f(i); s=0;for k=1:ls=s-(g(i,k)*f(k)+b(i,k)*e(k));endpv(1,2*i)=s+b(i,i)*e(i)-g(i,i)*f(i);pv(2,2*i-1)=-2*e(i);pv(2,2*i)=-2*f(i);elsepv(1,2*j-1)=-(g(i,j)*e(i)+b(i,j)*f(i)); pv(1,2*j)=b(i,j)*e(i)-g(i,j)*f(i);endend%数据输入g=[1.042093 -0.588235 0 -0.453858-0.588235 1.069005 0 -0.4807690 0 0 0-0.453858 -0.480769 0 0.9344627];b=[-8.242876 2.352941 3.666667 1.8910742.352941 -4.727377 0 2.4038463.666667 0 -3.333333 01.8910742.40385 0 4.26159];e=[1 1 1.1 1.05];f=[0 0 0 0];kind=[1 1 2 0-0.3 -0.55 0.5 1.05-0.18 -0.13 1.1 0];[e,f,p,q]=flow_out(g,b,kind,e,f);ef四、例题及运行结果在上图所示的简单电力系统中,系统中节点1、2为PQ节点,节点3为PV节点,节点4为平衡节点,已给定P1s+jQ1s=-0.30-j0.18 P2s+jQ2s=-0.55-j0.13 P3s=0.5 V3s=1.10 V4s=1.05∠0°容许误差ε=10-5节点导纳矩阵:各节点电压:节点 e f v ζ1.0.984637 -0.008596 0.984675 -0.5001722.0.958690 -0.108387 0.964798 -6.4503063. 1.092415 0.128955 1.100000 6.7323474. 1.050000 0.000000 1.050000 0.000000各节点功率:节点P Q1-0.300000 -0.1800002–0.550000 -0.13000030.500000 -0.55130540.367883 0.264698结果:五、思考讨论题1.潮流计算有几种方法?简述各种算法的优缺点。

武大电气《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2019年度PSASP实验报告

武大电气《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2019年度PSASP实验报告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2019年度PSASF实验报告学号:姓名:班级:1、阐述基于PSASP勺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掌握用PSAS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计算,暂态稳定计算。

(1)潮流计算可以为短路计算和暂态稳定计算提供初始状态,是电力系统计算中的基本计算,要求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并对比分析牛顿拉夫逊法和PQ分解法的区别,在实验过程中体会PQ分解法相比牛顿拉夫逊法的特点。

(2)短路计算的目的要求根据数据结合对称分量法加深对于短路计算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3)暂态稳定计算里最关键的是故障极限切除时间的确定,加深对复杂电力系统暂态的判定的认识。

2、简要阐述本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任务(1)掌握用PSASP寸电力系统进行建模。

(2)潮流计算,包括对常规方式和规划方式的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

(3)短路计算,基于潮流作业1和2等5个单相接地短路、AB两相短路、复杂故障短路计算等短路计算并分析结果。

(4)暂态计算,基于潮流作业1和2的瞬时故障进行暂态稳定计算并分析结果3、实验方案原理图介绍。

(b)规划方式以上为系统常规运行方式的单线图。

由于母线STNB-230处负荷的增加,需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3 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4、计算分析用建模数据的整理表1母线数据表2交流线数据表3变压器数据表3发电机用于潮流计算数据续上表(发电机用于暂态稳定计算数据)5、按照下列作业要求,完成计算分析实验作业。

(1 )基于实验二的潮流计算,对牛顿法和PQ法的原理做比较性的说明表6常规方式下PQ法和NR法的潮流计算摘要信息报表牛顿拉夫逊法每次都对电压幅值和相位进行修正,且每次计算MAX(DVRQVI)判断是否小于允许误差,满足条件时停止迭代。

PQ分解法利用交流高压输电网中输电线路电抗远大于电阻的特点,对于牛顿拉夫逊法修正方程式的系数矩阵进行简化,节点的有功功率不平衡量只用于修正电压的相位,节点的无功功率不平衡量只用于修正电压的幅值,单次迭代计算量小,两个步骤分别轮流迭代,分别计算MAX(DP),MAX(DQ)最终保证两者都小于允许误差。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学 号: 2007学生姓名: 学 院:电力学院 系 别:电力系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〇一一年十二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1、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掌握节点导纳矩阵形成和修改的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熟悉Matlab运行环境,了解Matlab基本编程语句和语法;运用潮流分析程序对给定网络的运行方式做潮流分析,并初步分析计算结果2、实验要求:通过预习,对计算机潮流分析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为程序准备必要的、准确的原始数据;熟悉Matlab运行环境,输入潮流程序,上机独立完成程序的调试,给出潮流分析的结果并按要求绘制潮流分布图3、实验内容:输入网络参数,包括节点号、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功率等;输入潮流程序、调试并输出结果,绘制潮流分布图4、实验步骤:1、熟悉原始资料:根据计算要求,整理数据,包括:计算网络中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形成节点导纳矩阵;表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

(以上数据均采用有名值计算)2、读通潮流程序:完成程序的解释和说明,必要时附加对应的公式和程序语言的说明3、上机调试:熟悉Matlab的运行环境,准确输入原始数据、节点编号、节点注入功率等信息4、整理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作电网潮流分布图原始网络:5、实验数据及处理:一、实验程序:clearG(1,1)=;B(1,1)=;G(1,2)=;B(1,2)=;G(1,3)=0;B(1,3)=0;G(1,4)=;B(1,4)=;G(1,5)=0;B(1,5)=0;G(2,1)=;B(2,1)=;G(2,2)=;B(2,2)=;G(2,3)=;B(2,3)=5;G(2,4)=;B(2,4)=5;G(2,5)=-5;B(2,5)=15;G(3,1)=0;B(3,1)=0;G(3,2)=;B(3,2)=5;G(3,3)=;B(3,3)=;G(3,4)=-10;B(3,4)=30;G(3,5)=;B(3,5)=;G(4,1)=;B(4,1)=;G(4,2)=;B(4,2)=5;G(4,3)=-10;B(4,3)=30;G(4,4)=;B(4,4)=;G(4,5)=0;B(4,5)=0;G(5,1)=0;B(5,1)=0;G(5,2)=-5;B(5,2)=15;G(5,3)=;B(5,3)=;G(5,4)=0;B(5,4)=0;G(5,5)=;B(5,5)=;Y=G+j*B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delt(1)=0;delt(2)=0;delt(3)=0; delt(4)=0;u(1)=;u(2)=;u(3)=;u(4)=; ps(1)=;qs(1)=;ps(2)=;qs(2)=;ps(3)=;qs(3)=; ps(4)=;qs(4)=; %设迭代初值k=1;precision=1 %设迭代次数和精度N1=4; %PQ节点数while precision> %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delt(5)=0;u(5)=; %给定平衡节点编号for m=1:N1for n=1:N1+1pt(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m) -delt(n)));qt(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 -delt(n)));endpi(m)=sum(pt);qi(m)=sum(qt); %计算PQ节点的注入功率dp(m)=ps(m)-pi(m);dq(m)=qs(m)-qi(m); %计算PQ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endfor m=1:N1for n=1:N1if m==nH(m,m)=-qi(m)-u(m)^2*B(m,m); N(m,m)=pi(m)+u(m)^2*G(m,m);J(m,m)=pi(m)-u(m)^2*G(m,m); L(m,m)=qi(m)-u(m)^2*B(m,m);JJ(2*m-1,2*m-1)=H(m,m); JJ(2*m-1,2*m)=N(m,m);JJ(2*m,2*m-1)=J(m,m); JJ(2*m,2*m)=L(m,m);elseH(m,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 )-delt(n)));J(m,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 m)-delt(n)));N(m,n)=-J(m,n);L(m,n)=H(m,n);JJ(2*m-1,2*n-1)=H(m,n);JJ(2*m-1,2*n)=N(m,n);JJ(2*m,2*n-1)=J(m,n); JJ(2*m,2*n)=L(m,n);Endendend %计算jocbi各项,并放入统一矩阵JJ中,对JJ下标统一编号JJfor m=1:N1PP(2*m-1)=dp(m);PP(2*m)=dq(m);End %按统一矩阵形成功率不平衡uu=inv(JJ)*PP';precision=max(abs(uu)); %判断是否收敛for n=1:N1delt(n)=delt(n)+uu(2*n-1);u(n)=u(n)+uu(2*n)*u(n); %将结果分解为电压幅值和角度end %求解修正方程,得电压幅值变化量(标幺值)和角度变化量k=k+1;endfor n=1:N1+1U(n)=u(n)*(cos(delt(n))+j*sin(delt(n)));endfor m=1:N1+1I(m)=Y(5,m)*U(m);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电流5551j j i I Y U ==∑endS5=U(5)*sum(conj(I))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555S V I =for m=1:N1+1for n=1:N1+1S(m,n)=U(m)*(conj(U(m))-conj(U(n)))*conj(-Y(m,n));% endendend %求节点i,j 节点之间的功率,方向为由i 指向j, *ij ij i S V I S %显示支路功率二、实验结果:1、节点导纳矩阵Y =+ 0 + 0+ + + +0 + + ++ + + 00 + + 0节点导纳矩阵特点:1.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就等于各该节点所连接导纳的总和2.节点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3.节点导纳矩阵一般是对称矩阵4.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Yij等于连接节点i、j支路导纳的负值5. 节点导纳矩阵是方阵2、迭代过程数据:电压变化量du = - - - -du = - - - -du = - - - -du = - + - -功率不平衡量dS = - + + -dS = - - - -dS= * - - - -dS = * - - - -雅可比矩阵JJ =0 0 0 00 00 0JJ =0 0 0 00 00 0JJ =0 00 00 00 0JJ =0 0 0 00 0 0 03、收敛后数据:支路功率S =0 - 0 - 0 + 0 + + -0 - 0 - - + - + 0 00 + + 0 0平衡节点功率 S5 = +潮流分布图GG++++++++++++++++。

潮流计算实验

潮流计算实验

PSASP 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掌握用PSASP 软件对系统潮流进行计算的过程。

学会在文本方式下和图形方式下的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关潮流计算的内容,了解有关潮流计算的功能,理解常用潮流计算方法,了解PQ、PV和Vθ(平衡节点,在PSASP中称为Slack节点)的设置。

三、实验内容(一) PSASP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

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

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PSASP 潮流计算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潮流计算各种计算公共部分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结果的编辑和输出计算结果库执行计算图形方式文本方式计算作业的定义(运行方式和计算控制)方案定义(电网结构)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用户自定义模型库电网基础数据库图形方式文本方式数据录入和编辑以一个图所示9节点系统为例,计算其在常规、规划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

规划运行方式即在常规运行方式下,其中接于一条母线(STNB-230)处的负荷增加,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机3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

(二) 数据准备1. 指定数据目录及基准容量双击PSASP图标,弹出PSASP封面后,按任意键,即进入PSASP主画面:在该画面中,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 指定数据目录第一次可通过“创建数据目录” 按钮,建立新目录,如:C:\CLJS。

以后可通过“选择数据目录”按钮,选择该目录。

(2) 给定系统基准容量系统基准容量项中,键入该系统基准容量,如100MVA。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PSDBPA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PSDBPA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学号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邱晓燕二Ο一四年六月二日1实验一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的相关原理。

2.了解和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方法(即潮流计算)。

3.了解并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单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电网通过互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使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还是运行,对其安全稳定进行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

PSD-BPA软件包主要由潮流和暂稳程序构成,具有计算规模大、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好、功能强等特点,已在我国电力系统规划、调度、生产运行及科研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课程基于PSD-BPA平台,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掌握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的原理、分析步骤以及结论分析。

清晰认知电力系统分析的意义。

三、原理和说明1. 程序算法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主要是潮流计算,软件中潮流程序的计算方法有P_Q分解法,牛顿_拉夫逊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算法。

采用什么算法以及迭代的最大步数可以由用户指定。

注:采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相结合,以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能,程序通常先采用P-Q分解法进行初始迭代,然后再转入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

2. 程序主要功能可进行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也可进行包括双端和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

除了潮流计算功能外,该软件还具有自动电压控制、联络线功率控制、系统事故分析(N-1开断模拟)、网络等值、灵敏度分析、节点P-V、Q-V和P-Q曲线、确定系统极限输送水平、负荷静特性模型、灵活多样的分析报告、详细的检错功能等功能。

3. 输入、输出相关文件*.dat 潮流计算数据文件*.bse 潮流计算二进制结果文件(可用于潮流计算的输入或稳定计算)*.pfo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map 供单线图格式潮流图及地理接线图格式潮流图程序使用的二进制结果文件*.pff,*.pfd 中间文件(正常计算结束后将自动删除。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分析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电力系统网络中功率和电压的分布进行计算,以评估系统的运行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并掌握使用PSASP、ETAP等软件进行潮流计算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1. 基本原理潮流计算主要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通过求解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功率和电压分布,得到各节点电压、线路电流和设备功率等参数。

2. 计算方法常用的潮流计算方法包括牛顿-拉夫逊法、快速分解法、迭代法等。

本实验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

3. 实验步骤(1)建立电力系统网络模型,包括节点、线路、变压器等元件;(2)设置各节点电压初始值和负荷功率;(3)计算网络中各支路功率和节点电压,判断是否满足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4)根据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条件,修正节点电压,重复步骤(3)直至满足收敛条件。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实验数据本实验采用某实际电力系统网络进行计算,网络包括10个节点、15条线路和3个变压器。

2.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电力系统网络模型;(2)设置各节点电压初始值和负荷功率;(3)使用PSASP软件进行潮流计算;(4)分析计算结果,包括节点电压、线路电流和设备功率等。

3. 结果分析(1)节点电压分布合理,各节点电压满足运行要求;(2)线路电流分布均匀,线路负载率在合理范围内;(3)设备功率分配合理,满足电力系统运行需求。

四、实验总结与讨论1.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了使用PSASP软件进行潮流计算的基本技能。

2. 讨论(1)实验中,节点电压初始值设置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2)潮流计算结果受网络拓扑结构、元件参数和负荷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3)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潮流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 报告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 报告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的相关原理。

2.了解和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方法(即潮流计算)。

3.了解并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单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电网通过互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使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还是运行,对其安全稳定进行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

PSD-BPA软件包主要由潮流和暂稳程序构成,具有计算规模大、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好、功能强等特点,已在我国电力系统规划、调度、生产运行及科研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课程基于PSD-BPA平台,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掌握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的原理、分析步骤以及结论分析。

清晰认知电力系统分析的意义。

三、原理和说明1. 程序算法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主要是潮流计算,软件中潮流程序的计算方法有P_Q分解法,牛顿_拉夫逊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算法。

采用什么算法以及迭代的最大步数可以由用户指定。

注:采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相结合,以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能,程序通常先采用P-Q分解法进行初始迭代,然后再转入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

2. 程序主要功能可进行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也可进行包括双端和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

除了潮流计算功能外,该软件还具有自动电压控制、联络线功率控制、系统事故分析(N-1开断模拟)、网络等值、灵敏度分析、节点P-V、Q-V和P -Q曲线、确定系统极限输送水平、负荷静特性模型、灵活多样的分析报告、详细的检错功能等功能。

3. 输入、输出相关文件*.dat 潮流计算数据文件*.bse 潮流计算二进制结果文件(可用于潮流计算的输入或稳定计算)*.pfo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map 供单线图格式潮流图及地理接线图格式潮流图程序使用的二进制结果文件*.pff,*.pfd 中间文件(正常计算结束后将自动删除。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潮流计算实验报告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潮流计算方法,对一个简化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探讨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实验背景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用户组成。

在电力系统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潮流计算是一种基于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通过求解节点电压和功率的方程组,来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的方法。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潮流计算方法,对一个简化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目标包括:- 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 研究电力系统中负荷变化对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探讨电力系统中的潮流分布情况。

3.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潮流计算。

首先,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建立电力系统的节点电压和功率方程组。

然后,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最后,根据求解结果,分析电力系统中的潮流分布情况。

4. 实验结果通过潮流计算,得到了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电力系统中,电压和功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节点的电压和功率存在差异;- 负荷变化会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产生影响,负荷增加会导致电压下降,功率增加;- 电力系统中存在潮流集中的现象,即部分节点的潮流较大,而其他节点的潮流较小。

5.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分布不均匀,这是由于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的差异所导致的;- 负荷变化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负荷增加会导致电力系统中的电压下降,功率增加,从而可能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集中现象可能会导致部分节点的负荷过载,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二、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室里的PFC(潮流计算)软件,并用该软件对课本中的例2-1网络进行潮流计算。

三、实验电路图例[2-1]的电力系统四、软件计算步骤1、运行flowen50_2000_1.exe,进入起始界面2、输入密码进入程序主界面3、Calculate condition /Select…(计算环境/选择)点选LYS项,显示原始数据,再点Return回主界面。

4、Data prepare /DATAEDIT(数据准备/数据编辑)填写数据卡:需要填写“91卡”(约束条件卡),“01卡”(支路数据卡)和“02卡”(节点、发电机、负荷卡),数据第一项以卡号开头,(即:约束条件,填91,支路数据,填01,节点、发电机、负荷数据,填02)。

根据例2-1所给出的条件在编辑区填写各个数据卡,保存后退出回到主界面。

5、Data prepare /DATACHANGE(数据准备/数据改变)按Run开始转换数据,如果没有错误,将生成*.INT、*.P_V、*.Z_F、*.Z_H、*.Z_L等文件,并且程序直接返回主程序界面;6、Data prepare /Data check(数据准备/数据检查)点击check进行检查7、Calculate /Begin calculate(计算/开始计算)点Begin后开始潮流计算,如果结果收敛则出现如下图的显示,如果不收敛则必须找出原因重新计算或者对网络数据重新编辑。

8、在Lprint or Screen中查看该题的原始数据和计算数据以下七个图分别是点击ZL,ZF,ZH,FDJ,JIED,ZHILU,ZJI后显示的。

图a 支路原始数据(Branch)图b 发电机原始数据(Generator)图c 负荷原始数据(Load)图d 发电机结果数据(Generator)图e 节点结果数据(Node)图f 支路结果数据(Branch)图g 总计结果数据(Total)六、实验结论在Lprint or Screen中查看该题的节点结果数据,与课本中例2-1的计算结果中的节点比较,发现各个节点电压幅值相差小于等于0.03,而相位相差小于等于0.1°,应该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因此此次实验计算出的潮流分布是正确的。

潮流计算分析实验报告(3篇)

潮流计算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利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3. 分析潮流计算结果,验证潮流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和收敛性。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种基本计算方法,用于求解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分布及损耗等。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建立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包括节点电压方程、支路功率方程和节点功率平衡方程。

2. 采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上述方程,得到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分布。

3.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电压水平、功率损耗、不平衡量等。

三、实验仪器与软件1. 仪器:计算机、Matlab软件2. 软件环境:Matlab R2020b四、实验步骤1. 导入实验数据:包括节点电压、节点注入功率、线路参数等。

2. 建立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包括节点电压方程、支路功率方程和节点功率平衡方程。

3. 编写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程序,包括迭代计算、收敛条件判断等。

4. 运行程序,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功率分布及损耗等。

5. 分析潮流计算结果,验证潮流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和收敛性。

五、实验数据1. 各节点有功:-1.2500 -0.9000 -1.0000 0 0 0 1.6300 0.8500 02. 各节点无功:-0.5000 -0.3000 -0.3500 0 0 0 0 0 03. 各节点电压幅值: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2501.0250 1.04004. 各节点电压相角(度):0 0 0 0 0 0 0 0 05. 节点导纳矩阵:1 至 6 列,7 至 9 列6. 有功不平衡量:-1.2500 -0.9000 -1.0000 0 0 0 1.6300 0.85007. 无功不平衡量:-0.2590 -0.0420 -0.1710 0.6275 0.7101 0.8614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功率分布及损耗等。

四川大学电力系统算法潮流计算-精品报告系列

四川大学电力系统算法潮流计算-精品报告系列
目录
一、 实验名称...........................................................................................3 二、 实验概况...........................................................................................3
2.2 实验目的
1.掌握潮流计算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数据的要求; 2.熟练使用 PSASP 建立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模型,并完成潮流计算; 3.掌握潮流计算结果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 3 页 共 21 页
4.熟悉不同潮流计算迭代算法的性能 5.利用 PSASP,分析电力系统潮流分布受不同运行方式影响及其规律; 6.通过计算机仿真,巩固《电力系统分析理论》 所学,对“有功潮流/电压相角”、 “无功潮流/电压幅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有功潮流-无功潮流”的解耦关系加 深理论和实践认识。
Hij ViVj Bij(i,j 1,2,
,n 1)
Lij ViVj Bij(i,j 1,2, ,m )
因此解耦后的表达式即为 P =-VD1B VD1
则简化后的修正方程式为
Q
=-VD
B
2
V
P / V B Q / V B V
通过上式可知,P-Q 彼此解耦,有功功率与电压相角关联,无功功率与电压 幅值关联,即可进行 P-Q 分解法潮流计算。
建立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的需求上,人类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 将计算机用于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此后发展出了不同的潮流算法。对潮流算 法的要求主要有算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计算速度和内存占用量;计算的方便性 和灵活性等。其中经典的牛顿-拉夫逊法(简称牛顿法)和 P-Q 分解法(也称快 速解耦法)是计算机潮流算法中最为经典的两种,因此对二者进行深入应用并加 以对比将促进我们加深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上学期在电力系 统分析理论课程中所学可知,电力系统线路两端电压幅值和相角可由通过该段线 路的有功和无功功率近似表示,在进行合理简化后可以得到有功-相角与无功-赋 值的耦合关系,推广后即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传输分布的变化将主要影响电压相 角,而无功功率传输分布的变化将主要影响电压赋值。由于实际电力系统运行中 存在频繁的电压波动,而负荷的投切与发电机可能出现的故障也将导致系统潮流 的不同分布,因此进行这一内容的仿真显得尤为必要。通过 PSASP 平台上运用 其方便的图模一体化与数据库系统,可以灵活地在之前所搭建的 WECC-9 系统 学习和验证这两种耦合关系,并通过数据收集、处理与可视化更直观地反映出来。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体会(3篇)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体会(3篇)

第1篇实验报告撰写指南1. 封面-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潮流计算(Matlab代码实现)-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完成日期2. 目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设备与软件-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3. 实验目的明确阐述实验的目的,例如:- 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 学习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实现潮流计算。

-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拉夫逊法在潮流计算中的有效性。

4. 实验原理- 简述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

- 介绍牛顿-拉夫逊法的原理及其在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5. 实验设备与软件- 列出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如计算机、Matlab软件等。

- 说明Matlab软件版本。

6.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Matlab代码编写过程。

- 说明如何使用Matlab进行数据输入、计算和结果输出。

7. 实验数据- 列出实验的初始条件,包括各节点有功、无功、电压幅值和相角等。

- 展示节点导纳矩阵。

8.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有功不平衡量和无功不平衡量。

-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牛顿-拉夫逊法的收敛速度和内存占用。

9. 实验结果- 展示实验计算得到的各节点电压、网络中的功率分布及功率损耗等结果。

- 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误差。

10. 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说明牛顿-拉夫逊法在潮流计算中的有效性和优点。

- 指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1.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文献,如教材、论文等。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应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便于读者阅读。

- 数据分析应详细,使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应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

- 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您顺利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祝您实验顺利!第2篇在完成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模型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学号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邱晓燕二Ο一四年六月二日1实验一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的相关原理。

2.了解和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方法(即潮流计算)。

3.了解并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单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电网通过互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使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还是运行,对其安全稳定进行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

PSD-BPA软件包主要由潮流和暂稳程序构成,具有计算规模大、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好、功能强等特点,已在我国电力系统规划、调度、生产运行及科研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课程基于PSD-BPA平台,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掌握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的原理、分析步骤以及结论分析。

清晰认知电力系统分析的意义。

三、原理和说明1. 程序算法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主要是潮流计算,软件中潮流程序的计算方法有P_Q分解法,牛顿_拉夫逊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算法。

采用什么算法以及迭代的最大步数可以由用户指定。

注:采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相结合,以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能,程序通常先采用P-Q分解法进行初始迭代,然后再转入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

2. 程序主要功能可进行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也可进行包括双端和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

除了潮流计算功能外,该软件还具有自动电压控制、联络线功率控制、系统事故分析(N-1开断模拟)、网络等值、灵敏度分析、节点P-V、Q-V和P-Q曲线、确定系统极限输送水平、负荷静特性模型、灵活多样的分析报告、详细的检错功能等功能。

3. 输入、输出相关文件*.dat 潮流计算数据文件*.bse 潮流计算二进制结果文件(可用于潮流计算的输入或稳定计算)*.pfo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map 供单线图格式潮流图及地理接线图格式潮流图程序使用的二进制结果文件*.pff,*.pfd 中间文件(正常计算结束后将自动删除。

不正常时,将留在硬盘上,可随时删除)pwrflo.dis 储存一个潮流作业计算时屏幕显示的信息。

pfcard.def 定义潮流程序卡片格式文件,用户可更改及调整该文件。

该文件安装时放在与潮流程序相同的目录中。

打开TextEdit应用程序时先读入该文件。

234. 程序常用控制语句常用的控制语句主要包括:(1) 指定潮流文件开始的一级控制语句“(POWERFLOW, CASEID=方式名,PROJECT=工程名)”(2) 指定计算方法和最大迭代次数的控制语句“/SOL_ITER,DECOUPLED=PQ 法次数, NEWTON=牛拉法次数\”;(3) 指定计算结果输出的控制语句“/P_OUTPUT_LIST, …\”;(4) 指定计算结果输出顺序的控制语句“/RPT_SORT= …\”;(5) 指定计算结果分析列表的控制语句“/P_ANALYSIS, LEVEL= ?\”;(6) 指定潮流结果二进制文件名的控制语句“/NEW_BASE, FILE = 文件名\”;(7) 指定潮流图和地理接线图使用的结果文件控制语句“/PF_MAP ,FILE=文件名\”;(8) 指定网络数据的控制语句“/NETWORK_DATA\”;(9) 指定潮流数据文件结束的控制语句“(END)”;5. 计算结果介绍(PFO 文件)潮流计算结果文件内容主要分下述几个方面:1) 程序控制语句列表。

2) 输入、输出文件及输出的内容列表。

3) 错误信息。

如为致命性错误,则中断计算。

4) 误差控制参数列表。

5) 迭代过程。

6) 计算结果输出:详细计算结果列表:按节点、与该节点相联接支路顺序,并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控制语句控制)可按照字母、分区或区域排序输出潮流计算结果。

分析报告列表:并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控制语句控制),输出各种潮流分析报告。

7) 错误信息统计。

6. 算例IEEE 9节点例题:图1 IEEE9节点系统接线图节点参数、线路参数及变压器参数分别见表1~表3。

表1 IEEE 9节点算例节点参数表2 IEEE 9节点算例线路参数表3 IEEE 9节点算例变压器参数注:表1-表3中功率基准值为100MV A;电阻、电感值为标幺值。

4对应于上述系统及数据的潮流计算数据(IEEE90.DAT)见例1。

例1:(POWERFLOW,CASEID=IEEE9,PROJECT=IEEE_9BUS_TEST_SYSTEM) /SOL_ITER,DECOUPLED=2,NEWTON=15,OPITM=0\./P_INPUT_LIST,ZONES=ALL\/P_OUTPUT_LIST,ZONES=ALL\/RPT_SORT=ZONE\/NEW_BASE,FILE=IEEE90.BSE\/PF_MAP,FILE = IEEE90.MAP\/NETWORK_DATA\BS GEN1 16.501 999. 999. 1.04B GEN1 230.01B STATIONA 230.01 125. 50.0 0.B STATIONB 230.01 90. 30.0 0.B STATIONC 230.01 100. 35.0 0. 000B GEN2 230.01BE GEN2 18.001 163. 999 10 25B GEN3 230.01BE GEN3 13.801 85. 999. 1025.L ----------------- transmission lines ----------------------------L GEN1 230. STATIONA230. .0100 .0850 .0440L GEN1 230. STATIONA230.2 .0100 .0850 .0440L GEN1230. STATIONB230. .0170 .0920 .0395L STATIONA230. GEN2230. .0320 .1610 .0765L STATIONB230. GEN3230. .0390 .1700 .0895L GEN2230. STATIONC230. .0085 .0720 .03725L STATIONC230. GEN3230. .0119 .1008 .05225.T----- transformers ---------T GEN116.5 GEN1230. .0576 16.5 230.T GEN218.0 GEN2230. .0625 18.0 230.T GEN313.8 GEN3230. .0586 13.8 230.(END)5四、实验过程及结果(一)IEEE9节点算例:1.系统接线图:2.在BPA软件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结果如下:1)系统数据672)计算过程迭代信息及详细的输出列表:小结 3.406 -60.2 0.000 28.2 0.000 0.0 3.406 -32.08------- ------- ------- ------- ------- ------- ------- -------总结 3.406 -60.2 0.000 28.2 0.000 0.0 3.406 -32.0* 并联无功补偿数据列表/---------- 电容器(Mvar)-----------/ /----------- 电抗器(Mvar)-------------/ 区域/分区最大容量使用容量备用未安排容量最大容量使用容量备用未安排容量01 73.4 73.4 0.0 0.0 0.0 0.0 0.0 0.0------- ------- ------- ------- ------- ------- ------- -------总结73.4 73.4 0.0 0.0 0.0 0.0 0.0 0.0TRANSMISSION LINES CONTAINING COMPENSATIONOWN ZONE BUS1 BASE1 ZONE BUS2 BASE2 ID PERCENT CASE CONTAINS NO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SERIES COMPENSATION* 节点相关数据列表节点电压/-------- 发电--------/ /--- 负荷----/ /----- 无功补偿-----/ 类型拥有者分区电压/角度kV MW MV AR 功率因数MW MV AR 使用的存在的未安排PU/度发电机 1 16.5 16.5 105.4 23.1 0.98 0.0 0.0 0.0 0.0 0.0 S 01 1.000/ 0.0发电机2 18.0 18.0 180.0 40.6 0.98 17.0 8.0 0.0 0.0 0.0 E 01 1.000/ 5.4发电机3 13.8 13.8 85.0 13.8 0.99 0.0 0.0 0.0 0.0 0.0 E 01 1.000/ 1.6母线1 230.0 239.3 0.0 0.0 0.0 0.0 21.6 21.6 0.0 01 1.040/ -3.5母线2 230.0 238.3 0.0 0.0 35.0 10.0 0.0 0.0 0.0 01 1.036/ -0.6母线3 230.0 240.3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1.045/ -1.3母线A 230.0 232.6 0.0 0.0 125.0 70.0 20.5 20.5 0.0 01 1.011/ -6.0母线B 230.0 234.1 0.0 0.0 90.0 40.0 10.4 10.4 0.0 01 1.018/ -5.7母线C 230.0 235.6 0.0 0.0 100.0 55.0 21.0 21.0 0.0 01 1.024/ -3.1------- ------- ------- ------- ------ ------ ------整个系统370.4 77.6 367.0 183.0 73.4 73.4 0.0电容器总和73.4 73.4 0.0电抗器总和0.0 0.0 0.0910* 旋转备用数据列表 ------------ 有功功率 ----------- ------------------------ 无功功率 -----------------------区域/分区 最大值 实际出力 备用 最大值 最小值 已发无功 吸收无功 备用 (MW) (MW) (MW) (MV AR) (MV AR) (MV AR) (MV AR)(MV AR)01 370.4 370.4 0.0 2997.0 0.0 77.6 0.0 2919.4------- ------- ------ ------- ------- ------- ------ -------总结 370.4 370.4 0.0 2997.0 0.0 77.6 0.0 2919.4说明:1. 有功旋转备用不包含所有同步电动机的功率(如 抽水蓄能电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