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报考指南——经济学专业(个人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噢因素,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二)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给的含义和内容。
(三)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
(四)弹性
各种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价格弹性在企业价格决策中的应用。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伯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等基本理论。
考试内容
(一)无差异曲线
效用的含义和分类,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商品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二)预算约束
消费者约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预算线的形状和变动特性。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和条件,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
三、生产和成本理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成的理论,生产函数的含义和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等基本理论。
考试内容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的组织形式,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形式,一种要素的主要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的含义和类型,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知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四、市场结构理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的依据,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中产量和价格的决定模式,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的决定模式。
五、市场失灵和政的干预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
考试内容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资源配置和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市场失灵的含义。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基本因素的含义及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科斯定理的含义。
六、国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知识。
考试内容
(一)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及其主要核算办法。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消费、蓄和投资
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储蓄的含义和储蓄函数,投资的含义和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的含义和公式,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总供的含义和构成,总供求模型的含义。
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和计公式。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经济周期的阶段的划分和阶段特征,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我国的经济波动,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和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八、价格总水平就业、失业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一)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二)就业和失业
就业、失业的含义和计算,失业的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失业业形成的特点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
(三)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系
奥肯定律及其计算公式,菲利普斯曲线及应用。
九、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考试内容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影响国际贸易的困素,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方式,倾销和反倾销。
(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原因,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方式。
第二部分财政
十、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的原因与表现形式,能够从财政学的角度理解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政府的财政职能,并能够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特定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作出相应的分析与判断。
考试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十一、财政支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的不同类型及其分类方法,立足于国际视野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趋势的整体反握,从不同角度对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有意义的解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财政支出实践活动作出分析、评价与判断。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十二、财政收入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收入的各种形式及相应特征,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各个要素及税负转嫁的原理,国债的种类、结构与政策功能,以及依据以上知识,正确理解税收和国债作为财政收入工具的限度,并从理论上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财政入及其分类,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二)税收
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税制要素,税收分类,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三)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四)国债
国债的基本含义,国债种类与结构,国债的政策功能,国债的负担与限度,李嘉图等价定理,国债的制度。
十三、政府预算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政府预算的含义和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及其分类,政府预算管理职权,我国政府预算系,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对相关的政府预算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
考试内容
(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取权,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
十四、财政管理体制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类型和作用,分税制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确定的内容,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特点,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对相关财政管理体制的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
考试内容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的内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十五、财政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和目标,财政政策的工具和类型,财政政策的乘数和时滞,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和四季度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成效,及与1998年积极政策的不同,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对相关财政政策的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的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类型。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财政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的时滞。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北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十六、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包括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并能够分析有关货币和宏观经济的问题和现象。
考试内容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主要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需求的测度。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机制,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
(三)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货币失衡的类型,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治理。
十七、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独立性,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主要内容,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总体架构。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含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的含义,各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近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十八、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定义与作用,并能够对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出解释。
考试内容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定义、性质、组织形式和功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进展和主要内容。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金融市场效率的定义与有效市场理论,金融市场7个子市场的定义和有关内容,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十九、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有关金融监管的知识,包手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并能够分析有关金融监管的问题。
考试内容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概念,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的类型。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的类型,次贷危机。
(三)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金融监管的发展,主要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四)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
(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巴塞尔协议的背景和发展,巴塞尔协议的性质和作用,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新进展,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
二十、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有关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的知识,包括汇率决定与变动、国孙储备及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等。
并能够分析有关国际金融活动和政策。
考试内容
(一)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概念,汇率制度的划分,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的管理。
(三)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主要国际金融组织。
第四部分统计
二十一、统计与统计数据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统计、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统计指标的含义等,统计数据及其计量尺度、统计数据的分类。
考试内容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的含义。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分类。
二十二、统计调查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种类,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和应和场合,抽样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各种抽样方法,搜集第二手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的误差来源、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等。
考试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统计调查的种类。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场合,抽样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抽样方法简介。
(三)统计数据搜集方法
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登记、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和试验设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应用。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数据的误差、误差的来源,登记性识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区别,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
二十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数据整理在整个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求,并能够合理运用统计表来显示数据。
考试内容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频数与频数分布的含义,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分类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条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圆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
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的计算方法,顺序数据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数据的分组的含义和作用,数据分组的方法,上限、下限、组距、组中值的含义,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根据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三)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统计表的基本构成,统计表的设计要求,能够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统计表。
二十四、数据特征的测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数据特征测度的意义,数据的特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含义,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各测度的计算方法、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考试内容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中位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的含义、特点、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地位,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数的含义,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主要用途。
(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测试数据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标准差和方差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离散系数的含义、作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二十五、时间序列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时间序列的含义,时间序列的一些简单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并能够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时间序列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时间序列的分类。
(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发展水平的含义,发展水平的有关概念;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不同时间序列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含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速度之间的相互推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其用途,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二十六统计指数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指数的意义和作用,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及编制方法,并运用指数体系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指数的概念,指数的分类
(二)加权综合指灵敏
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三)指数体系
总量指数、指数体系的含义;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和绝对数量关系,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
(四)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的概念及编制方法。
第五部分会计
二十七、会计概念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目标、会计的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法规的内容。
考试内容
(一)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三)会计要素
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及主要业务造成会计要素的变动。
(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时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概念及每个基本前提的具体含义影响。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的具体含义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的构成,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二十八、会计循环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会计确认的概念及确认标准,会计计量的概念及会计计量的属性,会计记录的概念、方法,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告的概念、内容和种类,主要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报表格式、主要项目及其编制方法。
考试内容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的概念和确认标准。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的概念,计量属性。
(三)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的概念,会计记录的方法,账户的概念分类,记账凭的概念,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的概念、内容与分类。
(五)主要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概念,报表的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
二十九、财务报表分析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考试内容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报表分析的意义和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比率分析法中常用的比率,比较分析法中的指标评价标准,趋势分析法的概念。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三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