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合集下载

30年代德国对华军售与中国的抗战

30年代德国对华军售与中国的抗战

截至1937年六月抗战爆发前,国军已完成35个调 截至1937年六月抗战爆发前,国军已完成35个调 1937年六月抗战爆发前 35 整师与24个整理师,另调整东北军10个师、 24个整理师 10个师 整师与24个整理师,另调整东北军10个师、广东 10个师 川康军26师及9个独立旅, 个师、 26师及 军10个师、川康军26师及9个独立旅,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次军政军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 近代第一次军政军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 在这些部队中直属中央的有三十个师, 在这些部队中直属中央的有三十个师,是完全接 受或部份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 受或部份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其余的各师多 少也以德制编装为标准作过调整, 少也以德制编装为标准作过调整,这些部队在抗 战初期就成为直接迎战日军的主力; 战初期就成为直接迎战日军的主力;其中又以德 制化最高的第87/88/36三个师, 87/88/36三个师 制化最高的第87/88/36三个师,与唯一完全按德 国步兵标准编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国步兵标准编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最称精 锐。
同年三月, 同年三月,蒋介石电再令驻德专员再采购 武器一批: 武器一批: 迫击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三千发) 迫击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三千发) 驳壳枪二万支(每支配弹二千发) 驳壳枪二万支(每支配弹二千发) 高射机关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五千发) 高射机关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五千发) 15公分重炮弹六千发 公分重炮弹六千发 各式炮弹一万八千发 步、机枪弹三千七百万发 水雷一批
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 1936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 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 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 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 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 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 15公分要塞大炮 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 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 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 大批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240 240枚 大批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240枚、 快艇若干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 快艇若干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 兵工生产机具等设备。 工、兵工生产机具等设备。 通过这些努力与建设, 通过这些努力与建设,国民政府在不到十 年间, 年间,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 新式陆军, 新式陆军,为日后爆发的中日大战奠下了 一个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 一个能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

不存在的“德械师”,实际只是按照德国军事思想训练的“德式师”

不存在的“德械师”,实际只是按照德国军事思想训练的“德式师”

不存在的“德械师”,实际只是按照德国军事思想训练的“德式师”网络上关于德械师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不少人戏称德械师为“德盔师”。

而实际上德械师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德式师”,即“德国式的陆军师”。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德军事合作的结晶—德械师的诞生始末。

我国进口德国武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晚清时期李鸿章等人就大量进口德制武器,包括军舰、火炮、步枪等。

进入民国以后,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武器需求量大增,根据统计的数据,在1911年至1913年间,德国的军火进口数量占中国购买军火总量的60.8%;1924年至1928年间,中国从德国购买的军火数量占同期世界军火输出国卖给中国军火总量的41.87%;到1938年,中国进口的军火装备80%都来自德国。

德国军械的质量保证、返厂维修服务给中国的各种军队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领导者之后,他希望效仿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通过武力统一全国,就以为模板德国军队改造国民革命军。

从1928年蒋介石开始组织德国军事顾问团,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爆发全面冲突,作为日本盟友的德国与中国的合作也必然受到了影响,德国顾问团也因此于1938年被迫离开了中国,中德之间长达十年的军事合作到此终结。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代表团赴德考察,11月,顾问团在德国组建完毕并启程返华。

在首任顾问团团长鲍尔的建议之下,教导队应运而生:全员配发德式装备,并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作为国军的示范单位,训练成功之后推广全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总队成立于1931年1月,最初的编制是两个步兵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及通信部队组成的团级部队。

在国军的档案之中记载,这个团级部队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装之试验以及新武器的研究。

这个团列装全套德国装备、接受德国军事训练思想、按照德国军制编练而成,可以说是确确实实的“德械团”。

1933年,塞克特向蒋介石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提出了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计划,准备装备和训练60个德械国防师,预计于1938年完成。

德械师[七绝]

德械师[七绝]

德械师[七绝]
三师一队德械兵
血肉长城卫金陵
雨花台上梁栋骨
当年无愧号精英
当时国军中央军精锐有三师一总队之说,即指装备德式军械的36、87和88师以及教导总队,这批部队号称德式,其实只是勉强够得上德国轻式步兵师的标准,以配属炮兵和其他指标来看还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德械师,民国政府战前原来准备组建六十个这样的标准师作为抗日国防中坚,但最后由于经费实在有限,加之时间不等人,几经周折裁减,最终成军的只有上述少数几支部队,而这批蒋中正的嫡系部队被全部投入淞沪会战的血肉大磨坊里,和其他地方军队一起硬扛日军海陆军现代化火力的疯狂攻击,三个月下来已经残破不堪。

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就强烈反对将这批极待休整补充的部队再投入作战,认为他们应该作为种子部队到大后方扩编为至少三个军。

而且南京自古以来就易攻难守,但从国际视听和外交形象考虑,避免不经一战就轻易将首都拱手让出,蒋中正还是决定打一场南京保卫战,并把手头上唯一能打的这批三师一总队的残部作为守城的中坚力量。

于是,这些幸存的精英官兵默默的走上南京城墙。

经此一战,国军的抗战序列里,这些部队的番号再也不为人所熟知。

德械美械师

德械美械师
国民党的第一批美械军共有10个(43到45年),即5,8,13,18,53,54,74,94A,N1,N6A。国民党的第一批半美械军共有4个(43到45年),即28,46,52,92A。(出处:《国际展望》2003年第19期)以嫡系整编第十一师为例(美械军):师辖11,18,118三个旅,一个榴弹炮营105毫米炮8门,一个山炮营75毫米山炮12门,另32毫米平射炮(也称防步兵炮)24门,22毫米机关炮12门。旅辖2个步兵团,一个75山炮营(12)门。团辖3个步兵营,一个迫击炮连(美式口径81毫米)8门,一个战防炮连6门,火箭筒4支。营辖3个步兵连,一个战防炮排4门,一个重机枪连8挺,一个小炮排60炮6门。连辖3个步兵排,步枪90支,轻机枪9挺(每个班一挺),冲锋枪24支(班长以上每人1支),卡宾枪12支,枪榴弹6具。每个旅都超过8千人。还是普通师的实力。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总数已经超过六百万,编制混乱,国民党于是在46年对其军队进行了大整编,这就是所谓整编师和整编旅的由来,决定分期分批对109个军339个师进行整编,决定所有军都改成整编师,师改成整编旅.旅辖2个团.以前国民党军的军有三师的也有两师的,师一般是三个团.但由于军队太多,而且他急于发动内战,这个计划并没有完成,从46年1月到8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编,整编了84个军226个师,国民党军的几个王牌比如整编11师(师长胡连)整编74师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很快投入了内战,但还有不少部队没有进行整编,同时在战争过程中,这种新编制暴露出很多问题,加上各种原因,也遭到了很多中高级军官的抵制,最后其实是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是失败的,所以解放战争史里国民党军的编制相当混乱.军整编师整编旅师旅都有.其中反应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二团制旅,受到很多非议(国民党也吃了和平民主新阶段的亏),最后不得不改回三团,但那是在48年以后的事情,并不是在46年夏天,那时候还处于整编的高蜂,46年3,4月完成第一期,5,6月第二期,7,8月第三期.完成了整编的第一阶段。国军整编师什么时候恢复3个团还真说不准,正式的国防部文件是48年8月下发的。也有不少人说48年初已经开始逐步改3个团了。更早的还有47年下半年就恢复三个团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直接把后方整训的那个团直接恢复建制?1948年8月3-6日,蒋介石主持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会议决定正式取消整编师旅的编制和番号,恢复军师的原有编制和番号,军定编三万五千人,师以下采取三三制,恢复了三团制,至48年十月,除少数部队外,各军师基本恢复整编前的编成和番号.醒悟的太迟了。

二战国民党德械师起到了何种作用,有哪些德械武器

二战国民党德械师起到了何种作用,有哪些德械武器

二战国民党德械师起到了何种作用,有哪些德械武器二战时期法西斯同盟国中其实一直有一个让人不可理喻的事情,那就是既然日本和德国既然是队友准备今后瓜分地球,那为何日本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上还有那么多王牌德械师?一九三三年阿道夫~希特勒获得德国大选当上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总理希特勒的野心终于有了机会实施。

但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来给自己组建军队,就此当时中国自己工业水平太落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也到了最密集的时间段,也是德国帮助国民政府实现现代化军事。

仅一九三五年,中国就从德国进口20mm高射炮12门、37mm高射机关炮6门、37mm战防炮60门、探照灯9架、窃听器6架、钢盔9.5万顶,另有子弹、炮弹数千万发。

当时德国军事总顾问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赛科特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国民政府组建军事防务。

其目的也就是卖些军事装备给中国国民政府换钱给自己组建军队。

当时德国也是真心想帮助中国提高国防能力,其原因稍微懂二战历史的都知道一开始希特勒是想约蒋介石来完成法西斯大业,但因为蒋介石不愿意,所以只能卖一些武器给蒋介石做国防事业。

汉斯~赛科特到了中国后提出了《陆军改革建议书》,那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要中国组建60个师的德械装备师,还有一种说法是80个师。

汉斯~赛科特认为当时国民政府只要按照他的方案组建出60德械装备师,那将完全能抵御任何军事状况。

这也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所说的“陆军整编师”方案来源。

在1936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政府开始接收德国军械装备,最开始预计是要装备二十个师,其中有第三师、第六师、第九师、第十四师、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精锐的中央校军教导总队优先装备德械装备。

同时也有德国军事顾问进行训练和指导部队。

或许是民国政府资金问题,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带上了德式头盔和便携帽,可是在主要作战武器上还是大量用着中正式步枪,德国ZB—26轻机枪也是没有装备到原定计划的每个班。

国民党德械师88师资料大全

国民党德械师88师资料大全

国民党德械师88师资料大全1932年,该师在上海参加“—.二八”抗日之役时,隶属张治中将军的第五军,当时的师长是俞济时,旅长是孙元良。

《淞沪停战协议》之后,俞济时调浙江省保安处长,遗师长缺由孙元良升任。

这个师原为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二师,军长是顾祝同。

以后,警卫军的第一、二两师分别改编为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第八十八师,这两个师的官兵素质装备均佳,师的编制也很庞大,与普通师的编制不同。

每师除辖两个旅另附两个补充团外,师部尚直辖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特务各1个营。

每个团的编制,除步兵3个营外,团部还直属有榴弹炮兵、通信兵各1连,另附一个特务排。

每营辖步兵三连,另重机枪、迫击炮各1连。

它的武器和装备,都比普通陆军师为优。

此时的序列是:第88师第264旅旅长钱伦体、副旅长黄梅兴;第264旅第527团第3营营长陈振新;第88师直属工兵营营长唐遁(2月22日,阵亡)。

1933年,“福建事变”时该师序列是:师长孙元良,辖第262旅旅长冯圣发(该旅下辖第523团团长朱奇一,第524团团长)第264旅旅长黄梅兴(该旅下辖第527团团长廖龄奇,第528团团长何世贤)工兵营营长劳冠英,辎重营营长。

师直属特务连连长、骑兵连连长、山炮营营长谢安邦、通讯营营长、担架排排长。

1937年“七七”事变时,师长孙元良,副师长冯圣法,参谋长陈素农。

这个师乃是中央嫡系精锐部队,当时驻无锡整训。

并负保卫京、沪、杭铁路沿线运输的责任。

该师下辖第262旅旅长彭公英,第264旅旅长黄梅兴(8月14日阵亡)。

淞沪抗战:第88师第246旅旅长黄梅兴(1937年8月13日阵亡),遗缺由廖龄奇升任第246旅第527团团长廖龄奇,(其升任旅长后,遗缺由三营长李杰升任)第527团第一营营长邓竹修中校,副营长袁道泉(8月19日阵亡)第527团第三营营长李杰1937年9月,该师序列是:辖第264旅旅长,第524团团长韩先元,副团长谢晋元(该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

李鸿章与中德军火贸易

李鸿章与中德军火贸易

李鸿章与中德军火贸易
周建明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7(60)4
【摘要】在中德军火贸易中,李鸿章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促使清政府购买更多的德国军火,德国政府想方设法讨得李鸿章的欢心。

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向德国购买了火炮、军舰、枪支弹药等大批军火。

在向德国购买大批军火的同时,李鸿章派遣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去学习军事,并聘请德国专家到中国来担任教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促进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总页数】6页(P547-552)
【关键词】李鸿章;中德;军火贸易
【作者】周建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中德农产品贸易合作旭日东升——中德肉类贸易合作在北京正式开幕 [J], 李小卉
2.论军火贸易的国际法规制及其对我国军火贸易政策的影响 [J], 张玮
3.抗战时期中德易货贸易述评——兼论中德关系的演变 [J], 刘盛;张安
4.西方军火商曾使劲讨好李鸿章 [J], 宋涛;游勇茂
5.军事科技的国际转移与管制分析——来自军火贸易网络的证据 [J], 张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德械师打光了,“苏械师”随后补上,其中有不少熟悉番号

抗战时德械师打光了,“苏械师”随后补上,其中有不少熟悉番号

抗战时德械师打光了,“苏械师”随后补上,其中有不少熟悉番号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双方在30年代的时候签署协议,以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交换,换取德国的军事援助,由于一战时期德国战败,因此导致了部队被大量裁员,而中德合作时期,也有不少原属德军的军官受聘于我国担任军事顾问,也因此我们组建起来早期的现代化部队——德械师。

当时德械师原本计划组建60个师,但是局限于中国军事工业,实际上连20个师都很面前,而真正形成战斗力的,也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支部队,如在四行仓库抵抗日军的就是出自德械师88师524团,直至1938年中德合作中断以后,德械师的建设也随即遭到了中止。

而已经组建好的德械师,按照原本的估计,这些部队是能够正面抵抗日军精锐部队的,但由于组成时间短暂,加上各个部队之间配合不紧密,也没有现代化军事作战的思想基础,结果在抗战初期就损失惨重,其中比较突出的如87师、88师基本上被打残,而36师在武汉会战时期与日军血战,等撤下来的时候,全师仅剩800人。

因为德械师损失惨重,因此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支援,并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开始与苏联接触,双方迅速达成了组建20个苏械师的协议,然而双方在协议签署过程中,也产生了非常多的矛盾,特别是对部队的编制方式等等,当时运送进来准备分配给苏械师的火炮都重点集中起来,组建了炮兵团。

直至1938年以后,才开始按照苏联的军事顾问建议下,组建突击军,并选定了第4师、第89师、第200师作为苏械师,后来又从200师抽调了部分干部士兵组建了新编22师,也都采用苏械,当然与真正意义上苏军装备的武器也有区别,比如步枪是我们自己的,没有选取苏联提供的步枪,而且也缺少野炮。

当然这四个师后来并未按照苏联的建议组建突击军(原本是准备应对日军的野战师团),而是像撒糖果一样分派到其他地方,而真正意义上的苏械军是1939年以后,由第200师为主力,加上新编第22师组建的第五军,你没看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装备了T-26坦克机械化部队,直属军部指挥。

国军德械师从何而来?德国赠送40万套装备,却指名索要三样东西

国军德械师从何而来?德国赠送40万套装备,却指名索要三样东西

国军德械师从何而来?德国赠送40万套装备,却指名索要三样东西1933年5月,在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大门前,几个穿着皮大衣的男人似乎焦急地等待着什么,其中一个人在原地来回踱步,并且不时拉开袖子,看看手表上的时间,他就是蒋介石。

也就是这时候,一辆汽车稳稳地停在了众人面前。

蒋介石赶忙迎了上去,身后的随从打开了车门,车上下来了一位德国人。

汉斯·冯·塞克特这位德国人名叫汉斯·冯·塞克特,是一位德国军事专家,他正是来协商资助中国的相关事宜。

因为当时的美国对华态度不明确,虽然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原材料,但是为了保住自己在远东的利益,美国选择了支持日本,而不把武器卖给中国。

蒋介石为了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欧洲。

德国在这个时候“无偿援助”,并多次派遣军事顾问团访问中国。

德国为何愿意在那个时期帮助中国呢?德国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密谋呢?事情还得从清朝说起。

鸦片战争(油画)李鸿章的战略判断,推动中德军火贸易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战败让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主张。

也就是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欧洲方面,西方各国先后经历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各国的军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西方的殖民侵略过程中,由于德国前期发展较慢,所以没有占据太多的殖民地,因此在商品输出方面处于劣势,于是德国政府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了利润空间较高的军火贸易。

而恰巧这个时间,清政府内忧外患,为提高军队的作战水平,需要向西方购进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但是向哪个国家购买却有了争论,朝廷内部一部分主张向英国购买,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此举有损天朝上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李鸿章经过多方争论,李鸿章最终决定向德国购买武器装备。

他认为:“德国无侵华领土野心,可以作为长时间的合作伙伴。

”于是清朝当时的大部分装备都是向德国购买的。

但是世界局势风云莫测,1914年,随着一战的爆发,北洋政府选择加入协约国方面,而与德国的联系也就此中断。

1937年,中国建立了7个德械师,一个师拥有多少兵力?

1937年,中国建立了7个德械师,一个师拥有多少兵力?

1937年,中国建立了7个德械师,一个师拥有多少兵力?在众多的抗战影视剧中,都出现了德械师的身影。

提起德械师,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熟悉。

但是,对德械师又存在很大的误解。

由于很多抗战影视剧的胡乱吹捧,造成了德械师装备精良,堪与德国军队比肩的问题。

截止1937年全面抗战的时候,我国总计建立了7个德械师。

那么,一个德械师到底拥有多少兵力,装备与标准的德国步兵师,存在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北洋军,因为这存在很大的因果关系。

清朝的军队原本分为了八旗军和绿营军,其中,八旗军是作战主力,总兵力20多万,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军的数量太少,因此,清朝在明朝投降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绿营军。

绿营军有60多万,负责协助八旗军作战,同时维持各地治安。

从雍正、乾隆时期开始,八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斗力都迅速下降。

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一败再败,自身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组建新军部队,例如北洋新军、南洋新军等等。

新军的部队编制很特殊,有的不伦不类,采用了镇、协、标等编制。

但是,新军的建立并没有挽救清朝的统治,反而成为了加速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

当时,各地的新军部队,就是军阀争霸的重要资本。

在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例如奉系、皖系、粤系等等。

在军阀混战阶段的历史文献中,各个军阀的部队番号、编制都非常杂乱。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在军阀混战时期,百姓们的日子非常苦。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南京方面在名义上,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此之后,南京方面开始考虑整合全国各地军阀部队的问题。

早在1928年,便提出了《改组军队的备忘录》。

但由于中原大战的爆发,这一改组计划被推迟。

1931年,日本军队占领了东北三省以后,又开始侵犯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等地区,情况非常危急。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组部队编制的需要越来越急迫。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
发。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 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
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
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 年时间里国民党从
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
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
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 月中
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
越公路,1940年6 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
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
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 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
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 37.7万个,枪
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
业器等)。1941年3 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
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
提供军事援助。
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 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
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
1938年 :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
1939年 :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
1940年 :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

全面抗战“德械师”武器配置PK“美械师”武器配置

全面抗战“德械师”武器配置PK“美械师”武器配置

全面抗战“德械师”武器配置PK“美械师”武器配置注:德械师是网络叫法,国民政府当时叫调整师注:网络叫法德械师一般仅指第36、87、88师及教导总队。

前面3个德械师为2旅4团制,教导总队为3旅6团制。

(注:未算每师2个补充团,因为其武器配置都是换装前的旧武器。

如第36师就是在1933年用第87、88师共4个补充团兵力为基础组建的)德械师(调整师):1934年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向国民政府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

提出用仅有的物力财力先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核心示范武装。

再分别完成60个师的整编。

这样60个装备精良的常备师足以应付各种状况。

1935年第五任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提出“五年军火发展计划”,帮中国新建及改造军工厂。

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原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美械师:主要是指1943年后,国民政府用来自美国的大批军事援助组建成的一批现代化军队。

第一批由中国驻印军的新1军、新6军接收。

第二批由中国远征军的第2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接收。

第三批由国内的第5军、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接收。

共13个军39个师。

(注:截止全面抗战结束,除了中国驻印军2个军,其他的都不是全美械,为半美械或大部美械)【轻武器】德械师(调整师):以第36、87、88师标准配置为例,下同。

教导总队武器配置多于该3个师标准配置,因此不用。

步枪:1924式毛瑟步枪(Kar98k步枪前身)或中正式步枪。

【1934年德国顾问团免费将1924式毛瑟步枪全套工作图纸送给中国,1935年中国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开始大将生产,命名为中正式步枪。

1940年德国将Kar98k步枪2万多张工作图纸送给中国用于改良中正式步枪。

抗战时期造了40余万支中正式步枪】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中正式步枪轻机枪:主要为ZB-26捷克式轻机枪,每个班一挺。

画虎类犬:国民党德械部队发展史

画虎类犬:国民党德械部队发展史

画虎类犬:国民党德械部队发展史国民党军队(国民革命军)自1925正式成军到1950年退出中国大陆历史舞台为止,由于派系林立,自成一体。

对于英美德法日等军事强国的武器装备都有过进口和仿造,部队编制和战略战术思想也都有过模仿和学习。

其中实力最强的南京系中央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序号装备名称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历史影响1苏械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苏联开始派遣军事顾问团和援助武器弹药1927年“宁汉合流”,驱逐苏联顾问团。

国民党建立第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确立“以党领军”、“以党治军”的党军思想。

后期南昌起义和中原大战军队多为苏械装备。

2德械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开始着手按照德军装备和编组、训练方式改组国民革命军1937年,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德械师整理师伤亡殆尽,仅余小部分突出重围。

确立全国陆军统一换装,按照统一的训练模式、编制架构,重组全国军队的概念(过程中由于日军侵华被打断),建立现代化步、炮、工、辎、装甲和通信兵种,6个德械整理师被打垮以后,剩下中央军轻武器以仿造德国为主,飞机、大炮、坦克重武器多为苏联援助3日美械混编1941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以有偿和无偿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结束调拨40个师的美械装备给国民党军队,国军在此基础上,以美械和缴获的日械混编成立60多个半“美械师”,这些式向中国援助各类军事物资军队构成了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军的主力。

同时以美英飞机,和各国淘汰小型舰艇,重建中国空军和海军受各类文学和影视作品影响,头戴M35钢盔、手持仿1924年毛瑟步枪的中正式步骑枪、斜挎武装带、铁制饭盒的中央军精锐德械师。

也成为了各类影视剧中国军最标准的形象。

实战中,德械部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下面就来说说德械部队的起源、发展和覆灭这段历史。

一、中德合作的历史背景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在会议上全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流砥柱 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中流砥柱 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中流砥柱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德械师”非清一色德式武器由于国民政府从德国大量订购军火物资,4月24日苏罗通工厂代表向中方开出各种武器价格表:20毫米机关炮200门,每门附炮弹3000枚,总价697.7马克;37毫米战车防御炮200门,每门附炮弹500枚,总价400万马克;75毫米山野炮200门,每门附弹500枚,总价800万马克;105毫米榴弹炮120门,每门附炮弹930万马克。

以上4种火炮之附件、观测器等总价300万马克。

如果中方需求,可分4年将上述武器全部交付给中国。

但由于国民政府财力有限,无法一下子购买如此之多的军火,导致整编军队变得十分缓慢。

截止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调整了30个师,分别为: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第5师、第6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第13师、第14师、第16师、第25师、第27师、第36师、第51师、第56师、第57师、第58师、第67师、第78师、第80师、第83师、第85师、第87师、第88师、第89师、第98师、第2师补充旅、教导总队。

其中,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并没有调整完毕。

这些师步枪很多都采用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轻机枪为勃朗宁式、重机枪为三十节重机枪。

而其余20个师,轻武器虽为中正式步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98K步枪。

轻机枪为捷克式、哈乞凯斯,重机枪为马克沁或者仿造的二十四式,但机关炮、战车防御炮、步兵炮、山炮、榴弹炮却没有装备到位。

根据情况,军械司提出第一、第二批共20个调整师应该再增加高射机枪24挺、20毫米高射炮12门、37毫米高射炮40门。

战车防御炮每个步兵团6门,每个师共24门,105毫米榴弹炮120门。

但以国民政府当时的财力,根本无法向各个师增加这些武器。

截止到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购买了40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而这些火炮还是开战之后才运到中国,分别组建了炮兵第11团、炮兵第13团,根本没有分配给这20个“调整师”。

民族记,抗战中的德械师

民族记,抗战中的德械师

民族记,抗战中的德械师
德械师,民国时期是接受了德式(仿制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中国军队。

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仅调整了30个步兵师。

这30个步兵师因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官兵头戴德国M35钢盔并装备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后被称为“德械师”。

作为国军主力的德械师参加了整个松沪会战,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时间德械师就损失过半。

但作为淞沪会战中坚力量的德械师,硬是凭着血肉之躯挫败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上海失守后德械师均退至南京休整,随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至此德械师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此后再无德械师。

略论抗战时期中_德军事合作关系

略论抗战时期中_德军事合作关系

军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德军事顾问的作用,设法运用各种渠道进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 事力量, 对坚持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德国军事顾问支援中国抗日、 促进中德经贸往来等积极作用应予肯定, 对 陶德曼调停中的诱降活动应予否定。中德军事关系的维系, 受制于德国的远东战略, 德国的远东战略的变化导致 中德军事关系最终破裂。
“调停” 二、 中国政府期望德国 中日战争
“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 。 (, 德国声称采取 “七七事变 ” 后, 中国急切地希望得到德国的支 持。德国政府表示了早日结束中日冲突的愿望和 “中立政策 ” 。 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同德 $ 月 (! 日, “德国政府 国外交部长牛赖特会谈。牛赖特表示, 觉中日间有此冲突, 深为不幸, 甚盼能和平解决, 否 ” 则非世界之福。 当程天放询问, 如果冲突扩大, 德国 “德政府对 将持何种立场时,牛赖特向程天放保证: 双方都很友好,必然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 中、 德关系更是扑朔迷离。抗战期间, 中、 德长期形 成的军事合作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到最后崩溃 的复杂过程。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 德在抗战时期 短暂的军事合作关系, 对于研究中德政治、 军事关 系和抗日战争的历史, 有着重要的意义。 恢复和发展起来, 两国频繁地磋商, 于 ("*( 年 & 月 *% 日在德国声明文书的基础上签 订了 《 中德协 约》 。此后双方照会往返, 中德关系至此完全恢复 正常。 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与德国在经济、军事、文 化诸领域继续着广泛的合作 , 建立了极为密切的 《反共产国际 关系。虽然德国 ("!- 年 (( 月签订了 协定 》 , 与日本互相勾结 , 但它依然小心翼翼地在 中日两国间执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

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

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
马振犊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6()3
【摘要】抗战爆发之前德国军火输华是中德双方开展“以货易货”贸易的两大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德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国民政府方面而言,其对德关系之开展,除了工业及外交需要之外,主要就是出于军事目的的需要,而且也是促使中德关系发展的原始动因之一。

在中德军事合作方面。

从德国进口军火是与引进顾问、发展军事工业并立的三大内容之一,是一项“引远水救近火”的燃眉之需。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开府以后。

忙于连绵的内战,近有“安内”之争远有“攘外”之需,以国内脆弱落后的兵工业基础远不能满足战争之需要。

【总页数】10页(P76-85)
【关键词】军火贸易;德国军事顾问;蒋介石;抗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传记文学;中德关系;中国军队;南京政府;易货贸易
【作者】马振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
【相关文献】
1.矿物?盟友?——浅析抗战爆发前后德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J], 张士伟
2.近代华洋交流中的西江流域口岸研究——以1897年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梧州港为例 [J], 陈宇思
3.简论全面抗战爆发后德国的对华政策 [J], 梁星亮
4.安徽报纸抗战文学作品述评——为纪念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60周年而作 [J], 许宗元
5.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防空建设述评 [J], 古琳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爆发后中德易货档案史料选(上)

抗战爆发后中德易货档案史料选(上)

抗战爆发后中德易货档案史料选(上)
佚名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5()2
【摘要】1.叶琢堂致翁文灏函1937年10月29日霓先生大鉴:十月廿二日大示奉悉。

关于赴德华货,自八月十三日沪战发生迄今,已购入五百十七万余元,惟开战两星期内,上海交通暂时全归停顿,嗣后中德轮运,迄未完全恢复,经陆续设法由太古船分批运港转德,截至现在止,共已运出一百六十六万余元。

查此项购运之所以较前减色,出口困难固为一因,同时,上海与内地交通之窒碍及兵险问题,为尤难解决,本局曾与美最时商洽合作,亦以由产地运至集中地点固属不易,由集中地点运至出口地点更感困难,中外各保险工作既皆拒绝保兵险,货到出口地点时间又复无从估计。

【总页数】20页(P30-49)
【关键词】互换合同;档案史料;中国政府;信托;抗战爆发;1938年;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中德关系;经济关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抗战爆发后中德易货档案史料选(下) [J],
2.抗战胜利前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准备工作档案史料选 [J], 戚如高
3.丰台区档案馆推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周年京津冀部分史料展》 [J], 张德元
4.抗战爆发后中德间关于存粤钨砂交易的一组史料 [J], 马振犊
5.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档案转移经过史料一组 [J], 孙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流砥柱抗战时期中德军火贸易及国军德械师的组建(下) “德械师”非清一色德式武器由于国民政府从德国大量订购军火物资,4月24日苏罗通工厂代表向中方开出各种武器价格表:20毫米机关炮200门,每门附炮弹3000枚,总价697.7马克;37毫米战车防御炮200门,每门附炮弹500枚,总价400万马克;75毫米山野炮200门,每门附弹500枚,总价800万马克;105毫米榴弹炮120门,每门附炮弹930万马克。

以上4种火炮之附件、观测器等总价300万马克。

如果中方需求,可分4年将上述武器全部交付给中国。

但由于国民政府财力有限,无法一下子购买如此之多的军火,导致整编军队变得十分缓慢。

截止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调整了30个师,分别为: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第5师、第6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第13师、第14师、第16师、第25师、第27师、第36师、第51师、第56师、第57师、第58师、第67师、第78师、第80师、第83师、第85师、第87师、第88师、第89师、第98师、第2师补充旅、教导总队。

其中,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并没有调整完毕。

这些师步枪很多都采用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轻机枪为勃朗宁式、重机枪为三十节重机枪。

而其余20个师,轻武器虽为中正式步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98K步枪。

轻机枪为捷克式、哈乞凯斯,重机枪为马克沁或者仿造的二十四式,但机关炮、战车防御炮、步兵炮、山炮、榴弹炮却没有装备到位。

根据情况,军械司提出第一、第二批共20个调整师应该再增加高射机枪24挺、20毫米高射炮12门、37毫米高射炮40门。

战车防御炮每个步兵团6门,每个师共24门,105毫米榴弹炮120门。

但以国民政府当时的财力,根本无法向各个师增加这些武器。

截止到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购买了40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而这些火炮还是开战之后才运到中国,分别组建了炮兵第11团、炮兵第13团,根本没有分配给这20个“调整师”。

师直属炮兵营方面,这20个师每个炮兵营本来应该各装备12门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但国民政府当时只有121门博福斯山炮,其中96?T分别装备于炮兵第1旅、炮兵第2旅。

只有教导总队、第4师装备有博福斯山炮。

其余各师,好一点的装备日本六年式(四一式)75毫米山炮、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差一点的装备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或者上海兵工厂仿造的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

此款野战炮最大射程只有6000米,而日军联队一级的联队炮中队装备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为7100米,野战炮师团装备的改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最大射程为11600米,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最大射程8350米,山炮师团装备的九四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为8300米,射程都远远超越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所谓的20个“德械师”,像第36师连一门山炮都没有,可见真实的“德械师”远不如纸面上的装备精良。

国民政府之前订购的124门Pak35/36型37毫米战车防御炮,直到1937年初才陆续运到中国。

随后,军械司专门派人去验收这批火炮。

验收的时候,验收人员命令炮兵发射几枚榴弹、穿甲弹,观察炮的各部动作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都不会发生什么特殊情况,因此验收人员认为这批德式战车防御炮更不会出现问题。

第一次验收试射时,并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掩蔽措施。

不料发射几发炮弹后,炮管突然被炸成两段,险些把周围人员炸伤。

随后又换了一门火炮进行试射,发射数枚炮弹后又发生炸膛事故。

国民党军装备的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新购买的火炮连续炸膛,验收人员认为十分严重,要求这批火炮不能验收,暂时不能移交给部队使用。

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战事一触即发,中方来不及向德方提出抗议,问题只能自己解决。

经过反复分析研究,首先认为问题出在炮弹上。

随后发现炮弹弹底引信和炮弹连接处密封垫圈选用的材质有问题。

这批炮弹所用的密封圈是钢质材料,硬度很高,不易起到密封作用,因而发射时炮膛内发射药的火焰在高压之下钻入炮弹体内,引起了炮弹在炮膛内爆炸。

之后,验收人员将炮弹全部换为软材质的密封圈,经过多次试射发生没有问题后,才验收了这批火炮及炮弹。

验收之后,这批火炮直到抗战爆发才正式分配到部队:在绥东的第4师、第89师各装备一连,共12门火炮用马牵引。

上海的第87师、第88师各装备一个连,共12门火炮用马牵引。

平汉路一带第26路军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第14军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第53军装备2个排4门火炮(机械化)。

第29军装备一个排2门火炮(机械化),汉口警备司令部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

在沧保线津浦路的第40军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第52军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

山东的第3路军(韩复榘)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第3军(曾万钟)装备一个连(6门)的火炮(机械化)。

第1军负责训练的一个营24门火炮暂时不分配给部队,控制徐州,以备以后之机动。

装甲兵团所属的18门火炮则控制在南京,以备以后之机动。

军校、步校及库存的10门火炮大多数已损坏,因此不能移交给部队使用。

也就是说,要求20个“调整师”每个步兵团装备6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根本达不到。

好一些的如第4师、第89师、第87师、第88师每个师装备了6门,差一点的一个军只装备了6门。

而有的“调整师”,比如第6师、第14师、第11师、第36师、第67师、第57师等部,连1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都没有。

步兵炮方面,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虽然在建议书中要求国民政府,国军每个师步兵团装备一个步兵炮连,每个连4门75毫米步兵炮,20个“调整师”需要320门步兵炮。

但截止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只购买了60门1e.IG18型75毫米轻步兵炮。

按照每个连4门算,可编成15个步兵炮连,可提供4个“调整师”使用。

由于资料受限制,笔者从现有资料发现,有步兵炮连的只有第87师、第88师以及教导总队。

其中,第87师有6门1e.IG18型75毫米轻步兵炮,教导总队第1团、第3团、第5团各有一个步兵炮连。

至于轻武器,“调整师”则采用中正式七九步枪及少量汉阳造七九步枪,机枪为捷克式轻机枪、哈乞克司轻机枪、勃朗宁式轻机枪,重机枪为二十四式重机枪、三十节冷水重机枪,迫击炮为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

也就是说,所谓的清一色德械装备的“德械师”,轻武器主要采用国内仿造的,机关炮、战车防御炮、步兵炮只有少数几个师装备有德国进口的武器外,其余师均没有装备。

至于山野炮,大部分师都采用日造火炮,轻榴弹炮及重榴弹炮就更不用说了。

抗战全面爆发时,整个中国也只有40门德造轻榴弹炮及24门德造重榴弹炮。

因此,“调整师”根本称不上为“德械师”。

按照武器配置标准来衡量,距离“德械师”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

但国军中确实一支部队装备了不少德式武器,这就是教导总队。

教导总队全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是20个“调整师”中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

步枪为德国进口的98K 步枪及中正式步枪,冲锋枪为MP18式,轻机枪为捷克式,重机枪为进口的马克沁重机枪;机关炮为苏罗通及布雷达,并装备有德国进口的F1ak18型37毫米高射炮。

第1团、第3团、第5团各有一个步兵炮连,均装备为德国进口的1e.IG18型75毫米轻步兵炮,直属的山炮兵营装备有12门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与其余“调整师”比起来,教导总队算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与日军师团对比的话,还是相差甚远。

除此之外,曾有资料说另一支现代化德械部队为税警总团。

其实按照税警总团淞沪会战战斗详报记录,该部队既没有机关炮、战车防御炮,也没有山炮、榴弹炮,更没有所谓的装甲车、战车,唯一的火炮就是迫击炮了。

仅有几样德式武器为毛瑟1924式步枪、毛瑟M1932手枪、马克沁重机枪以及M35钢盔。

而国民政府组建的唯一一支装甲部队:装甲总团,只有战车营第3连装备了15辆德制Ⅰ号坦克(也有17辆说法),搜索营第3连装备了12辆德制sdkfz222装甲车。

由于数量太少很难形成战斗力,而且无法抗衡日军89式坦克以及日后的95式坦克、97式坦克。

教导总队步兵炮连杂牌军中的德式武器除了南京中央政府从德国进口武器外,个别地方军也向德国进口大量武器。

如平津一带的宋哲元的第29军曾向德国订购了子弹1000万发、Pak35/36型37毫米战车防御炮50~100门及炮弹。

广西的桂系也向德国订购了七九步枪25000支、子弹500万发,广东的粤军则是购买德式武器最多的地方军。

早在1933年7月份,德国军火商汉史克兰就与两广(粤系、桂系)签订有《中德交换货品条约》。

根据该条约,买方粤系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桂系的第4集团军李宗仁委托德国军火商在琵江口南部地段修建各类工厂。

1:炮厂(费用港币1850000元),每月生产75毫米步兵榴弹炮9?T、75毫米野战炮9门、105毫米轻野战榴弹炮5门。

2:炮弹、信管及火药筒厂(港币1075000元),每月生产12500个。

3:毒气厂(港币490000元),内包括盐酸厂,毒气分解设备,自动装毒气弹设备。

4:防毒面具厂(港币65000元)5: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建筑费、工厂修理费等(港币1700000元)。

6:特别费用港币518000元。

总共费用为港币5698000元,退回特别费用的百分之四,一共费用5490800元。

签约时先交百分之五的费用,其余费用截止到1935年年底缴清。

1934年9月8日,德国军火商克兰又与粤系当局签订了《防毒面具厂合约》。

根据该合约,粤系委托给德国军火商建立防毒面具厂。

该厂每日要生产1930年式面具150具、呼吸装置150具、面具箱150个。

面具厂所需设备为:高压气设备、材料查验设备、裁剪设备、连缝设备、硬化设备、金属物安装及试验设备、面具试验设备、喷气设备、制造滤雾器及其附属品设备、防毒物料配制设备、呼吸器加药料设备、化学试验室。

金属厂所需设备为:金工工作机、压力机、工具及压力机用工具之磨光设备、制造呼吸管之活瓣设备、制造面具呼吸管之设备、去电镀及镀锡等设备。

德国军火商必须向粤系提供工作规程、制造图样及规程、试验规程、验收规程、一切重要的、化学物理试验室规程、原料试验规程,以及供给、验收规程和最新式秘密制造法。

国民党军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除了建厂外,广东粤系又向德国、法国、日本订购了大量武器,以武装自己的队伍。

轻武器方面,从日本军火商购买三八式6.5毫米口径步枪、十一年式6.5毫米口径轻机枪(俗称“歪把子”)。

重武器方面,从德国军火商、法国军火商购买Pak35/36型37毫米战车防御炮、1e.IG18型75毫米轻步兵炮、克虏伯75毫米山炮、施耐德75毫米轻山炮、75毫米重山炮及105毫米重炮,以及s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