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与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评价体系
当你知道该评估什么的时候,就是你知道要教 什么的时候!
“在教育中, 经常本末倒置”。学习过程中, 学生做什么,想什么,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这 些都是由评价体系决定的。
知识、案例、项目三重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构成要素:
能力体系、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评估
/考核方案 由能力表丰富为课程体系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能力体系基于学生从事职业的 两个角色(企业人员、学习者)确定了三级能力。一级能力是管理旅 游企业的能力、对客服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二级能力是对一级能力的进一步细分;三级能力是直接针对岗位需求 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管理团队与部门的能力、操 作旅游团队的能力、开发与销售旅游产品的能力等8大能力。在分析 得出的专业能力基础上,分析确定各学年专业教学能力层次并制定评 价体系。能力体系需清晰描述学生面对的职业角色、岗位、具体能力 要求,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给予了清晰的界定。特别 指出的是,根据旅游行业特点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 以轴型设计为主,线性设计为辅。轴心设计是指重复培养几项专业核 心能力,但复杂性会逐年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对核心能力如管理团队 与部门的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的培养均不可一蹴而就,需反复 贯穿于三年的教学计划中。而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等专业要求不高的 非核心能力采用分布在各个学期一次性完成培养的线性设计。另外, 大量实践课程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实境教学并与企业的培训体系结合起 来,体现学院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任务
关于知识、技能的界定
7、最终阐述能力 8、用简短的名称命名能力 例:管理团队与部门的能力 不要用部门管理
能力或管理能力
step4、制定能力体系表 定位:能力体系表中的能力取决去通过调研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
温守坤;周俊平
【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的主流模式,在国内外职教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
同时,执行环节的难以到位、过分注重企业需要即职业技能而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发
展的需要等,也是能力本位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从能力本位教学发
展的历史脉络、内涵、实践程式、理论及实践的反思等对能力本位教学进行剖析,
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总页数】2页(P105-106)
【作者】温守坤;周俊平
【作者单位】鹤壁工贸学校,河南鹤壁458000;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鹤壁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浅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 [J], 冯昌君
2.创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 [J], 王晓军
3.浅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 [J], 温守坤;周俊平
4.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J], 李为
5.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本科教学模式 [J], 崔胜忠;朱一超;李迎春;周蓉;王觉进;陈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能力为本位

在几天的培训中我对荷兰学院教授们所谈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内容印象较为深刻。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之前了解到它最初来源于美国,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 加拿大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主要根据地,90年代经加拿大的引介入中国。
荷兰学院他们在这一块颇有经验, 但是培训课讲解的较为粗略,不太够深入。
我大概讲一下教授们所阐述的一些内容,不太完善,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基本了解到他们说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譬如酒店管理专业,酒店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前台客房服务能力,餐饮服务能力等,按照岗位的需要, 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来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个方面: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
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外教授们谈到一个学习金字塔,学生的学习习得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譬如阅读,视听,示范展示,小组讨论,实践操练,担任教师把所学知识教授小组成员等。
这些活动在学生的知识习得方面有不同的学习效果,阅读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知识习得可以达到10%,…… , 教授他人学生知识习得 达到最高,有90%,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起来,也许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Learning For Life In a Dynamic WorldPractical Learning12能力本位教育的三大要素: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如何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综合性、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指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教育支持政策增加、专业教学种类增加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大的市场,使教育制度及体系越来越完善;挑战指的是教育制度完善、教学模式多样化、人才能力要求高等,使教育教学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教学过程中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几年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即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为教目的,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和实践型人才。
一、“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的概述基于某具体职业必备能力实现对培养目标的确定,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能力本位教学的核心观点。
通常情况下,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职业能力,这里的职业能力不但包括专业和方法能力,还包括社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进行能力培养时要先对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分解,以确定出不同等级的能力培养目标,然后坚持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逐一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这是基于“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的能力培养方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应用于形象设计专业的必要性分析第一,很多中职学校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学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获取设计师上岗证等,其实质就是通过证书来证实形象设计能力,但实际证书获取过程中,学生的形象设计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因为多数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理论,这就决定通过以能力为本教学来提高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成为了一种必然;第二,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的内容是理解形象设计的主要技法及其设计方格等,通常都是老师利用多媒体将优秀的形象设计作品展现给学生,以实现实践性教学,但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形象设计专业学生,难以满足社会上设计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焊工人才的需求,因为实形象设计工作中的形象设计极为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其设计难度远大于教学中的实践性形象设计难度,所以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其他技术专业同样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者:陈红云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08期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全面迈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而且中国经济在加入WTO 以后,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损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技强国之路。
在当今的大形势下,职业教育直接依赖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
当然,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必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的职业教育,学科型的教学体系使用了几十年,自进入90年代后,在总结办学的得失和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了一大飞跃。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大转变就业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已成为职业教育同行的共识。
1.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理解为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
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繁荣、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管转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结合。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2.转变办学模式,以“订单培养”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素质,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可以分段分区完成学业。
能力本位教学

能力本位教学
1.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学?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关键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 能力本位教学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不确定性的时代,知识迅速更新,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更加重要。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解决复杂问题。
因此,能力本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3. 能力本位教学的策略
-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
-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 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合作、展示的机会。
- 教师作为引路人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4. 能力本位教学的困难和对策
- 教师观念转变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 课程设计的困难:需要精心设计情境任务,结合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
- 教学组织的困难:需要优化课堂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 评价方式的困难: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评价。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
我们需要持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以能力为本位

质教 育 为 中心 , 出 专 业 的特 点 , 化 专 业 突 强 培 养 目标 。 目前 中 等 卫 生 职 业 学 校 的 生 而
源 发 生 了较 大 的 改 变 , 相 当一 部 分 进 入 有
中 职 卫 生 学 校 的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和 学 习 方 法
知 道 用 所 学 的 知 识 解 决 专 业 和 生 活 中的 问 题 。 成 产 生 “ 而 无 用 ” 思 想 , 而学 习 造 学 的 因
式 不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发 现 , 析 、 用所 学 分 运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和 操 作 技 能 , 全 不 完 符 合 “ 就 业 为 导 向 , 力 为 本 位 , 发 展 以 能 以 () 2 评价 的 结 果 不 客 观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9 9 ( 0 10 ( ) O 5 0 1 7 5 2 1 ) 5 a- 1 - 2 63 8 窄 , 出 表 现 为 重 理 论 轻 实 践 , 种 考试 评 突 这 价 学 习成 绩 方 式 , 视 了 对 学 生 的 素 质 。 忽 如: 自我 管 理 生 活 和 学 习 的能 力 、 与人 沟 通 和 合 作 的 能 力 、 用 所 学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的 运 能 力 、 及 创 新 能 力 的 考核 。 学 生 的 这 些 以 但 素 质 不 是 在 一 次 考 试 中能 形 成 , 是 在 整 而 个 学 习 过 程 中 日积 月 累 逐 步 形 成 的 。
( 评 价 体 系不 健 全 。 3)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 能 力 为 本 位 , 发 展 学 习 成 绩 仍 不 佳 。 以 以 技 能 为 核 心是 职 教 新 理 念…。 而 中 等 卫生 因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浅探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浅探摘要:植物生产环境是高等职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植物生产高职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的核心载体和平台,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本位特征仍然十分突出,主要问题在于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轻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形成[1]。
职业院校如何按照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职教课程,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2~3]。
本文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这节课为例对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哲学上将能力定义为“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
心理学界将能力定义为人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能力是心理特征,是能够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标准可将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里我们将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
1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一种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集观察、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为一体的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它能帮助人们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包括事物的构成、性质、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立体认知,而不是片面的。
植物生产环境课程针对的是高职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由于年龄所限,他们不可能完全自觉地发挥认知的作用,必须在教师不断培养和指导下,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内容,挖掘自身的认知潜力。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的是通过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具备能力本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能力本位的核心在于发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并不断地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而非依赖外界的帮助和资源。
在外界条件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力本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它们。
通过了解自己,并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其次,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关注自我提升和成长。
这包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另外,能力本位也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
能力本位的思维方式还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有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力本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柳州市一中教学理念。

柳州市一中教学理念。
高中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
这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服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在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教学过分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关怀。
当代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根本。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下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价值、生存方式、心理世界以及生活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能力本位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
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概念,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
三、学习方式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分析,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和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对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文章围绕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分析和讨论。
标签: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方法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近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较强、可塑性大,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对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然而,根据笔者对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现象愈来愈重。
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强社会竞争力是当前中职学校领导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措施1. 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此,笔者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研究,将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我校实训场所的现状,编写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
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 革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关键环节,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必须手段,教学过程直接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效。
以“能力为本位”原则规划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2 0 年 8月 06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Vo . N . 1 o8 3
第3 卷 第 8期
Ju a o b i nvrt f cn m c u aie dS c l c ne or l f e U ie i o o o is m ntsa oi i cs n Hu sy E  ̄H i n aSe
当然 , 进 行 专 业课 程设 计 时 。 在 我们 也 不 能忽 视 一 些 构 成
职业 能 力 素 养所 需 要 的 跨 专 业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技能 。 比如 构 成 职业 能力 模块 基 础 的 语 言 、 际 、 析 、 括 以 及 计 算 机 等 现 交 分 概 代 化 设 备 应 用 能力 模 块 目标 就 可 以 通 过 若 干基 础 学 科 课 程 的
课 程 设 置是 指 为实 现 学 校 的 培养 目标 规 定 的 教 学 科 目及
其 目的 、 内容 、 围 、 量 和进 程 的 总 和 。 把 各 科 教 学 内容 与 范 份 它 进 度整 合 成 一 整 套 教学 体 系 。 培 养 人 才 的 蓝 图 。 究 高 职 人 是 研 才 的培 养 模 式 问题 .教学 课 程 设 计是 必 须 首 先 考 虑 的 首 要 问
等 方 面 的 问题 。
关键词 : 力; 能 本位 ; 高职 ; 养 ; 式 培 模
能 力 本 位 职 业 教 育 . 又 称 C V ( o p t c ae B E C m e n eB sd e V ct nl d ct n 。 也 有 称 C T ( o e ne ae oa oa i E ua o ) i B C mpt c B sd e Ta ig能力 本 位 培 训 )是 以全 面 分 析 职 业 角 色 活 动 为 出 发 ri n n 。
能力本位论

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能力本位观的来源 能力本位观的含义 中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内容 能力本位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能力本位观的改革思想
一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来源
• “能力本位”源于世界职教领域的改革。 • 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 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教 育(cBE)”。 • 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 行为科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的发展,CBE得以复兴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系统、 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流行于北 美地区。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 训(eompeteney based edueation and training —cBEF)”成为了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 方向和趋势。
• 第二,在人才规格上,中等职业学校尽管强调的是 职业能力培养,但缺少了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 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四 能力本位观在中等职业学校 中的应用
•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中等职业学校是以一种 标准化的模式培养,过于依赖国家制定的能力标准, 忽视了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灵活、开放和深 入学习背景,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 第四,在教师角色转换上,中等职业学校在能力本 位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应 该从传递知识专家转换为学习辅导员,负责指导并 协助学生参加各项能力教育培训。
建立科学的切合高职教育实际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与企业建立质量双保制度即学校与企业明确各自在合作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分工学校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加强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训秩序的维护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而企业对人才质量实施目标评价加强对学生在预就业或实习期间的能力考核和培养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认可入学学生通过考试后的原始经验所获得的能力;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的办学形式。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方法和时间。
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长短不一,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主体,按照学科的学制和学制安排教与学的教育体制。
以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职业教育和培训趋势。
它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倡导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理念源于二战后美国对退休人员的再培训。
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然后传播到加拿大。
20世纪80年代,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主要英联邦国家相继按照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重建了本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潮由加拿大引入中国。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因其显著的优越性而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并一度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2强调岗位能力的能力本位教育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能力何以本位

上 工 作 岗 位 后 能 不 断 地 获 取 和 正 确 地 运 用 新 的 知
识 而 就 能 力 和 素 质 而 言 . 然 素 质 本 质 上 是 能 力 虽 的 内 在 基 础 . 能 力 是 素 质 在 实 践 活 动 中 的 外 在 表 现 . 在 教 育 活 动 中 . 力 却 是 比 素 质 更 高 、 能 显 但 能 更
关 “能 力 ”内 涵 的 理 解 . 经 经 历 了 从 “职 业 技 能 ” 已 到 “ 识 、 能 、 度 ” 到 “综 合 职 业 能 力 ” 样 一 个 知 技 态 再 这 逐 步 深 入 的 过 程
“ 识 本 位 “ “ 质 本 位 ” ? 是 因 为 学 生 在 学 校 知 或 素 呢 这 学 习 的 时 间 毕 竟 是 有 限 的 . 学 到 的 知 识 在 社 会 实 所 践 中 所 能 发 挥 的 作 用 也 是 有 限 的 所 以 . 有 着 力 只 培 养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 素 质 和 能 力 . 能 使 学 生 在 走 才
该 提 倡 “ 识 本 位 ” “素 质 本 位 ”, 实 . 是 对 “ 知 或 、其 这 能
发 展 学 生 的 能 力
也 许 有 人 会 问 .为 什 么 是 “能 力 本 位 ”而 不 是
力本 位” 误 解 , “ 力本 位教育 ”C 的 在 能 ( BE, o p 。 C r e o t n v B s d E u a in) 形 成 、 展 过 程 中 , e t ae d c t o 的 发 有
示 其 优 越 性 的 一 个 范 畴 .能 力 与 素 质 相 比 具 有 三 大 .
在 C E 模 式 形 成 之 初 . 企 业 界 和 培 训 界 都 把 B 职 业 技 能 视 为 技 能 型 人 才 最 重 琵 的 品 质 但 是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业 管 理 者 们 发 现 . 撑 一 个 人 职 业 企 支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一、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方法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社会能力则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等能力。
二、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导向的,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职业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
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操作实践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主。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行业指导的评价标准行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应由行业来指导制定评价标准。
同时,行业还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行业指导的评价标准应以行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作者:潘慧玲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8期[摘要] 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用人需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近几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日益显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已采用该教学模式,但运用于中职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课的例子少之又少,理论与实践几乎空白。
据此,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谈谈实践体会。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中职;学前教育;环境创设[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8-0032-02古語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使国民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结合我县中职传统环创课堂来看,目前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幼儿园的用人需求,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是不适应当前幼儿园的用人标准的。
为达到幼儿园的用人标准,学前教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所学的环创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中职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开拓了一条新道路。
笔者认为,“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职教理念可为中职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树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这一职教理念,是现代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应该谨记的教学思想,也是符合当代教学规律的一种理念。
“学生中心”“能力本位”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灵魂,“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实施的途径。
学生对传统课堂或多或少感到厌倦,如果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中职教师来说,教师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完美融合,通过对学生理论与操作一体化的指导,能够把知识和技能更为完美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也更为扎实、深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培养模式论文摘要:通过虚拟实习公司、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并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能培养考评体系。
2005年底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准确地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
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标准,注重于满足个人对技术的探求以及满足行业中技术人员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任何有效的职业教育都应充分满足行业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要符合能力本位思想,增大技能培养所占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经历中才能有效获得,因此,对学生技能培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将他们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亲历真实的工作情景,切实感受他们将来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虚拟实习公司对某些专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可通过虚拟实习公司进行技能培养。
虚拟实习公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与管理的、由教师和商业合作伙伴支持的、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的公司。
这种仿真公司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商务活动。
尽管虚拟实习公司没有真正实现商品和资金的流通,但是可以进行所有的商业活动,如发送和接收订单、开具支票、管理财务记录、支付员工工资等。
借助这种虚拟的商务办公环境,可以培}}I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
公司内部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如接待、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档案、生产、财务等部门,学生可在各部门进行轮岗实习。
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工作,学生可以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其他职业能力。
虚拟实习公司的优势在于:整个模拟工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不依赖教师,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工外能力,而且学生自己安排工作流程,使其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业教育创新

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业教育创新
陈红照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陈红照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相关文献】
1.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基于江苏联院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3.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创业教育模式
4.夯实素质教育主阵地全面推进“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5.国学基础上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
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
这一类事物或现象得以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据。
对人的发展、人的培养而言,本位即指作为整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的活动的根据。
它不是具体的人的活动某一方面的价值尺度,也不是泛指一些特殊的政治要求、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而是所有这些要求、规范、原则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还要满足作为投资者的学生家长的意愿。
但是,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受教育者能力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
对学生而言,尽管其人生追求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这些追求、这些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发展这个中心。
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尽管其任务、职责是多方面的,但其最大的任务和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呢?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所以,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地获取和正确地运用新的知识。
而就能力和素质而言,虽然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但在教育活动中,能力却是比素质更高、更能显示其优越性的一个范畴。
能力与素质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素质是内在的,具有不可视性,没有能力的帮助就无法确认和把握,而能力则是外化的,具有可观察性和确证性,易于把握;二是素质并不是一个实践行动范畴,对素质的强调并不一定是对实践行动的强调,而能力却是一种实践行动范畴,对能力的注重实际上就是对实践行动的注重;三是素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通过能力来表现、实现、体现和确证,而能力本身就是
一种价值和意向,有其价值导向,它以其现实性、可确证性、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性,显示其对社会、历史、现实、实践和人生的作用及其意义。
另外,在理解“能力本位”时,还要特别注意“能力”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是“Competency”。
Competency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的能力“Ability”,而是职业胜任能力。
在当今社会它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较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缘于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变迁等所导致的岗位变化的需要。
(2)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
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带来的转岗、下岗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
(3)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即在观念更新、价值嬗变、节奏加快、心理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正常自如地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4)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即成为建设法制、文明、富裕社会中的合格公民与劳动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