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1)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本节课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

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m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m

PART 03
古诗写景技巧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比喻与拟人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作银河,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
拟人
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其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白日和黄河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深化主题
挖掘景物的深层含义, 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写景的鉴赏与评价
意境美
评价写景是否营造出优美的意 境,是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和想象。
语言美
评价写景的语言是否优美、精 炼、生动,是否符合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
技巧美
评价写景是否运用了恰当的修 辞手法和技巧,使景物描写更 加形象、生动。
创新美
评价写景是否有所创新,如构 思新颖、表现手法独特等。
PART 04
古诗写景的修辞手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偶与排比
对偶
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句 相对,来表达相近、相反或相关 的意思,如“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排比
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 ,表达同一主题,增强语势,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节奏与音韵
节奏
节奏是指诗词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和重音的规律,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诗词的情感 和气势。在写景时,通过调整词语的排列顺序和重音,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音韵
音韵是指诗词中声音的和谐与优美,通过押韵、平仄、对仗等手法可以创造出优美的音 韵效果。在写景时,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诗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语文教案设计:写景诗的创作

语文教案设计:写景诗的创作

语文教案设计:写景诗的创作。

一、设计写景诗的创作教学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写景诗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意思维。

根据教育教学规划的需求,写景诗的创作教学应具有以下方面的内容:(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写景诗的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提倡多感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美。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写景诗创作中,学生需要了解有关的诗词语言、文化背景等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从中汲取美的灵感,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价值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写景诗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来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在创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想象和表达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创新创意思维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景诗是一种注重语言表达的文学形式,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写景诗是一种具有优美言语、色彩艳丽、感染力强、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形式。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更好地进行自我实现和社会交往。

二、写景诗创作教案设计写景诗的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如何设计教案,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以下是一份可行的创作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了解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如借物喻人等手法。

2.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包括写作素材的收集、写作环境的创造、写作流程的规划等。

3.巩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欣赏和鉴赏一些优秀的写景诗,分析诗歌形式、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加深对写景诗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1.课外采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中游玩,让学生了解自然美的本真面貌,为创作提供素材。

“景物描写”教学

“景物描写”教学

“景物描写”教学“景物描写”教学「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

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

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

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

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

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写景古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写景古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写景古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以写景诗为最为琅琅上口。

它们通过虚拟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感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写景古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一堂写景古诗群诗的阅读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景古诗的特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感知能力。

3.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名篇赏析:选取3-5首现代或古代的写景古诗,包括山水、花鸟、季节等主题,其中既有丽景如画的诗句,也有凄美伤感的诗意。

2.语言解读:分析古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对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3.情感体验:通过图片、音乐的配合,激发学生对古诗中所描绘景物的情感体验,增强情感共鸣的能力。

4.仿写创作: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利用影片、图片或诗词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的向往和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

2.赏析研读:教师朗读一首经典的写景古诗,并逐句解读其中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

3.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所选写景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手法,并就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展开讨论。

4.情感体验:播放配合古诗的音乐,呈现诗意留白的图片,让学生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创作分享: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创作,然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促进交流与合作。

6.课堂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并设立互动环节,让全班学生尽可能参与其中。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赏析研读、合作探究、情感体验、创作分享以及课堂展示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难点。

如何通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诗词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或者朗读一首与诗词相关的名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

(1)讲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2)通过课文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3)通过诗词鉴赏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3. 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词中的借景抒情;(2)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然景色图片,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ppt课件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ppt课件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 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 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 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 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 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其增值的这部分资金就是原有资金的时间价值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 四种色彩,织成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有色地描 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 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而“一江春水”,“舴艨舟”,“春草萋 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因为他有形, 具体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 发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 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哪些是实、哪些 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 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 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 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 溢的情思。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⑿以梅子地成熟比喻少女地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地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地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于这首词表达地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地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地主题,赏析诗歌语言地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地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地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地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地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诗写景教案

古诗写景教案

古诗写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古诗写景的特点和常见手法;2.理解古诗写景的功用和意义;3.通过分析、欣赏和创作古诗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写景的基本要素和技巧;2.理解古诗写景的内涵和作用;3.通过创作古诗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古诗写景的常用手法;2.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想象。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创设情境:准备一些精选的古代诗词和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赏并感受其中的美感;2.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读到的古代诗词中经常会写到什么内容?【学习】1.呈现篇目:介绍一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2.讲解要点:解析古诗的写景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常见运用的方法;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分析其中的写景手法和诗人的感悟;4.整理思路: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5.学习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自己在现实中看到的景物有何不同,又有何相似之处?【拓展】1.创作演练:要求学生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模仿或发挥古诗的写作技巧写一首诗;2.分享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与点评彼此的创作,分享自己的感受;3.选读佳作:老师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名家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与评价;4.写景练习:提供一些写景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文章。

【总结】1.抓住要点: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展示成果:在教室的布置墙上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鼓励大家互相欣赏和学习。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创作演练和写景练习,作为课堂作业提交。

六、板书设计古诗写景教案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对古诗写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想象。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古诗词鉴赏常见类型之写景诗
教学目标:通过整合课内诗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考点。

写景诗歌总体特点:
这类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等,有的表达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多用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内典型篇目:《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饮酒(其五)》《野望》《望岳》等。

角度
意象作用
1、从题目及内容把握整首诗歌特点。

2、具体分析内容。

绘山水之景,先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品山水之情。

①默读悟情:通过默读体会或激昂或哀伤或悲愤或欣喜的情感。

②以景推情:特别注意描绘山水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③知人论情:陶渊明闲适恬淡,白居易热爱自然,柳宗元厌倦官场、对现实不满…… 4、分析手法。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九、景物在诗词结构中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 茉莉花 • 刘子翚 • 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 • 一番秋早秀,彻日坐傍香。 • 色照祇园①静,清回瘴海凉。 • 倘堪纫作佩②,老子③欲浮湘。 • 【注】 ①祇园:印度佛教圣地。②纫作佩: 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 ③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 • 诗人是如何描写茉莉花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品格?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 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 •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 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 思乡、孤寂之感。
三、景物与意象
• 景物:客观的自然或社会中的物象 •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 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四、景物特征与景物的写景方法
景物的特征 色彩 动静 大小 形状 声音 味道 冷暖 明暗 粗糙与细滑
写景方法 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味觉等。 写景的顺序:远近、上下(高低)、 内外等。 写景的技巧:正侧结合、意象叠加、 虚实相济、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绘声绘色、白描、工笔细描、渲染 等。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等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 • • • • • • • •
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的区别 不同题材诗词的常见景物 景物与意象 景物特征与写景方法 景物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景物在塑造环境或背景方面的作用 景物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景物在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方面的作用 景物在诗词结构中的作用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分析等思维方式,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最后,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本次课后作业较为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误区,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举例:《惠崇春江晚景》中,要分析苏轼如何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春江晚景,体会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3)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举例:《所见》中,通过对比手法分析袁枚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韵律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平仄、韵脚掌握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举例:通过对比《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平仄韵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美。
(2)诗词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意境的把握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在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可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3)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指导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中语文诗歌写景艺术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写景艺术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写景艺术教案引入新课诗歌写景,是诗人通过观察自然,运用想象和联想,将自然景观转化为艺术画面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著名的写景诗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壮美的自然景象。

教学内容1. 写景诗的特点写景诗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象生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精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理解写景诗的艺术魅力。

2. 写景诗的创作技巧写景诗的创作技巧包括观察、想象、联想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如何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丰富诗歌的内涵,以及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经典写景诗的学习与鉴赏选择几首经典的写景诗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通过对诗歌的详细解读,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讨论式教学: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 实践性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写景诗的创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课堂活动- 朗读欣赏:选取几首写景诗,让学生轮流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图像联想: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 创意写作:提供一定的写作提示,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写景诗。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阅读更多的写景诗,并选择一两首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的写景技巧应用到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中,如散文、小说等。

结语。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课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课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古诗文中景物的典型特征;2.通过联想与想象,感受景物背后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古诗文中景物的典型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联想与想象,感受景物背后寄寓的情感【教学流程】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纵览古今,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的墨宝挥毫在山川景色之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文中的山川景色,观一观这景,品一品那情!二、整体感知——览全景(一)议论性语句主问题:下面有四幅山水图景,请同学们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尝试一下将这几幅图与原文进行连线,并说说你的理由。

A.《三峡》山水奇美图B.《答谢中书书》月夜访友图C.《记承天寺夜游》山水独绝图D.《与朱元思书》山水奇绝图【明确】(议论性语句,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师结:文言文中正因为有如此凝练的议论性语句,才能助我们快速把握景物总体特征!【投屏】《答谢中书书》——奇美《与朱元思书》——独绝《三峡》——奇绝(板书)议论性语句(二)意象1.主问题1: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美妙的图景。

我们在七上就曾学过《天净沙·秋思》一文,这副鲜明的“夕阳羁旅图”,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来把握景物总体特征的呢?【明确】意象2.主问题2: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互相讨论,一人快速说出该文意象,一人进行勾画并尝试用“这是一副_________图“对《唐诗五首》中的景物特征进行总体概括。

【明确】《野望》——夕阳秋景图《黄鹤楼》——怀古伤今图《使至塞上》——边塞羁旅图《渡荆门送别》——江畔出行图《钱塘湖春行》——初春暖意图师结: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特征,快速地进行整体把握。

下面,我们即将将以“意象”作为钥匙,一起品味以下景物的典型特征。

(板书)意象三、细节聚焦——品特征1.意象主问题1:下列写景古诗文中,哪首诗词的写景诗句最易理解?如果要让你对理解他们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你又会怎样排序呢?【投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大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较为沉默,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之后的课堂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最后,今天的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写景类古诗文的鉴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适时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古诗文中的写景描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景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大家体验如何运用意象和语言表达自然之美。
《如何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景类古诗文阅读》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古诗文: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学习这三篇古诗文,让学生掌握写景类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如何从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鉴赏古诗文,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文中的意象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如何从意象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
-难点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意象如何反映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2)对古诗文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如何识别和赏析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举例:学生可能难以识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对仗和夸张手法,以及它们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七、情与景的关系
•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 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二者相 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 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 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 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 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 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 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 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 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 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 惨烈。
四、虚与实的结合
•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 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 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 种浓郁的情思。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 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 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 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 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在鉴赏时 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 的是实还是虚。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 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 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 “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 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 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 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 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 “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 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 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

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

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手法释疑:何为“列锦(意象叠加)”?列锦(名词叠加)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

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