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径流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孔隙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意外的水分子,时候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中立作用下运移。

毛细水:指的是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毛细现象: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毛细管中水位上升一定高度的现象)容水度: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饱水带中地下水存在形式: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含水层: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称作潜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

承压高度:稳定水位与个税顶板高程指尖的差值。

测压水位:如果在某处打井那么刚渗透出水的位置叫做初见水位层,此时停止挖掘如果该处地下水存在承压水或者上层滞水那么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是指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所释放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蒸发: 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蒸散发: 来自地球表面的蒸发和植被的蒸腾的总和.径流: 没有被蒸发的那部分降水.在地面上(地面径流)或在土壤内(表层径流或壤中流)流向河流的那部分降水。

雨水资源化:在自然赋存和人为干预下,将降水的时空不连续性、不稳定性转化为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有用水源的过程.土壤水库:土壤是一个非均质的、多相的、分散多孔的系统.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宛如一巨大的蓄水库:黄土性土壤依赖其25%~30%的持水孔隙蓄纳天然降水,使之转化为土壤水.深厚多孔的土体,可形象地称为土壤水库.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不造成水量持续减少,水质恶化及水环境被破坏等不良后果的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量。

可供水量: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后,可提供的水资源量。

从水资源数量分析,水资源量必然多于可利用量,而可供水量则主要取决于工程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缺水量: 是即可供水量减去需水量.可供水量: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后,可提供的水资源量。

从水资源数量分析,水资源量必然多于可利用量,而可供水量则主要取决于工程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缺水量: 是即可供水量减去需水量.缺水率:是缺水量除以需水量,以百分数表示.干旱(Drought)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常有三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水文指标和农业指标。

气象上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多少来划分干旱的强度。

洪涝(Flood)洪水和雨涝的简称。

洪涝灾害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降水量偏多。

寒潮(Cold wave)冷空气的南下可以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大风、雨雪天气。

如果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称为寒潮。

常用的一个标准是最低气温下降到5︒C以下,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最大降温达到10︒C以上。

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差异, 标准也可有所不同。

雪灾(Snow-related hazard)与降雪有关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牧区常见的因为积雪过厚而发生“白灾”;其次是风吹雪;以及雪崩。

沙尘暴(Dust strom)大量尘土沙粒被大风吹起, 空气变得浑浊,能见度下降, 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称为沙尘暴。

径流的季节变化名词解释

径流的季节变化名词解释

径流的季节变化名词解释引言:探索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和分布是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径流作为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季节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径流的季节变化进行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径流的概念概述:径流是指地表水在雨水或融雪等作用下由地面流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系统的一种水文过程。

它是由降水超过土壤蓄水能力而导致的,也包括了蒸发、蒸腾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1.1 基本定义径流是自然界中水分的重要移动方式之一。

当降水发生时,部分水分经过入渗和蓄水后被土壤保持,而剩余的部分则形成径流。

这些径流经过地势的引导,最终聚集成小溪、河流和湖泊等。

1.2 形成过程径流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降水量、土壤类型、坡度和植被覆盖等。

雨水下降后,经过一部分的入渗和蓄水,无法被土壤保持的水分开始形成表面径流,并沿着地面的不平坦路线流动到达河流系统。

第二部分: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概述:径流的季节变化模式是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降水、温度、融雪和土地利用等。

2.1 气候与降水气候是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在干湿季节交替的地区,季节性降雨的模式直接影响着径流量的变化。

春季和夏季的多雨天气通常导致径流量增加,而秋季和冬季较少的降雨则导致径流量减少。

2.2 温度和融雪温度变化也对径流季节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山区或具有大面积冰雪覆盖物的区域。

春季气温的升高会导致积雪融化,进而增加径流量。

相反,在冬季或较低温度下,积雪会逐渐累积并减少径流量。

2.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密集林地和草地通常具有较大的水源涵养能力,因此在降雨季节中,径流量相对较低。

然而,城市化和农田化等人类活动会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并导致径流量的增加。

第三部分: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概述:径流的季节变化模式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生态系统径流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物种多样性。

水文名词解释

水文名词解释

水文名词解释
1. 水文学:研究水文现象,分析水文数据,探索地表水和地下
水的水文循环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 水文循环:地球上水体在不同形式和不同时间下,从一个地方流动
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雪、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等。

3. 蒸散发:地表水或湿度较大的土壤含水层由于气温、风速、辐射等
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水分转换为水蒸气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包括蒸发、植物蒸腾和水体蒸发三种方式。

4. 降水:大气中水气冷却、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后,以沉积或落下形
成对地表带走水分的过程。

5. 径流:径流是地表水在降雨或融雪等雨雪作用下,由于无法被地面
蒸发、渗透和吸收而沿地表流入河流、湖泊等地面水体的过程。

6. 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在土壤和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以及含水层中储
存并流动的水。

7. 含水层:通过孔隙、裂隙、岩石缝隙等处累积下来的地下水形成的
一定深度上下密封的地质地层。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基本概念: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称之为强径流带或集中径流带。

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溶隙率:衡量岩石溶隙多少的指标叫溶隙率。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涉及到水的形态、分布、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水文循环分为海洋内循环、海陆循环、陆陆循环三种形式,其中海洋内循环是指海水经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洋的过程;海陆循环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陆陆循环则是指陆地内部的水分交换过程。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指降水通过地表和地下的径流通道,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入江河、湖泊等水体中。

径流的大小和质量取决于降水类型、土壤质地、地形地貌等因素。

水文循环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学复习 重点

水文学复习  重点

第一章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水资源: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狭义: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径流的特征值: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秒;径流总量:径流总量W是指T时间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径流深度:径流深度R是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之比;径流系数:径流系数a是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a<1。

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超渗产流:当降雨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未渗入土壤的水分便形成地表径流,即超渗产流。

河岸调节作用:当河网水位上升至高于其两岸地下水位,且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时,一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的地下蓄水量;当河网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一部分地下水补给河水,这种调节称为河岸调节。

二、简答题1、水资源的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2,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 利与害的两重性2、水循环的发生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3、水循环的实质水循环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的区别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若以n 表示岩石的孔隙度,V 表示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n 表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则:3、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4、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饱水岩石柱体中在重力作用下给出的水的体积。

给水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5、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途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也可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6、弱含(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就不能当成隔水层,这样的岩层称为弱透水层。

7、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8、渗透系数:为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渗透系数K 的因次与渗透流速相同,一般采用m/d 或cm/s 为单位。

9、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公升中所含克数(g/L)表示。

10、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S042-还原为H2S : S042-+2C+2H2O —H2S+2HCO3-结果使地下水中S042-减少以至消失,HCO3- 增加,pH 值变大,这种作用称为脱硫酸作用。

简答题1、简述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答: (1)上层滞水指赋存于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径流名词解释

径流名词解释

径流名词解释
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成冰雪融水径流。

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径流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降水的形式不同,径流的形成过程也各异。

我国的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冰雪融水径流只是在西部高山及高纬地区河流的局部地段发生。

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

径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

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

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

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

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

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

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

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

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

在融雪期间发生降
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

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 (2)

工程水文学名词解释 (2)
3水循环的意义: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改变了地表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地带性,在全球尺度下进行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在分配。 是海陆间的联系的纽带。 水循环是地球系统中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的总和,这使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循环强弱的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记为F,以km2计。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勾绘出流域分水线,然后用求积仪量出其流域面积。
1.径流形成过程: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径流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为便于分析一般把它概括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两个阶段。降落到流域内的雨水,一部分会损失掉,剩下的部分形成径流,显然,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二者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我们把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净雨量也称为产流量。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然后再沿着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总个过程
5.“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到利用”。水资源是再生资源是因为地球水圈各种水体通过蒸发,降水,下渗,径流进行往复循环,把海陆有机的连接起来,不断的提供再生的水资源。
6.水位: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程。水位观测的意义:一方面直接为水利,水运,防洪,治涝提供资料。另一方面Hale Waihona Puke 用水位推求其他水文数据,如推求流量。
9,什么是相关分析,以及怎样分析两个水文变量存在相关分析:分析和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分析。进行相关分析时,变量之间一定存在成因联系,不能只凭数据的巧合。分析两个水文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要看两者之间是否有物理成因上的联系,如径流与相应的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水文学名词解释

水文学名词解释

水文学名词解释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暴雨损失:暴雨损失主要包括植物截留、蒸发、填洼和下渗。

资料的代表性:现有资料系列的统计特性能否很好反映总体的统计特性,应对资料系列的代表性作出评价。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下渗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

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

不连续系列:通过历史洪水调查和文献考证后,实测和调查的特大洪水需在更长的时期N内进行排位,需耗时不连贯的,其中有不少属于漏缺项位,这样的系列成为不连续系列或不连续样本。

水文学知识总结【加粗体有可能填空】水文循环的四大类型:降水、蒸发、渗流、径流水文循环定义: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内,在太阳作用或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地表径流过程分类:坡地漫流、河槽集流水文学的研究:水文学史研究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水的各种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他、地利综合法河长:从河源到河口的距离。

中泓线:河道中各横断面,水流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深泓线(浮线):河道中和横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弯曲系数:沿河流中泓线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与直线距离的比值。

河槽基本特征:在平原河道,由于河中环流的作用、泥沙的冲刷与淤积,平原河道具有蜿蜒曲折的形态。

深槽与浅槽沿水流流向交替出现,有一定规律。

山区河流为岩石河床,平面形态异常复杂,无上述规律。

河流的纵断面一般是指沿河流深泓线的断面。

纵断面作用:表示出河底的纵坡和落差的分布,是推算水流特性和估计水能蕴藏量的主要依据。

河流的横断面:与水流方向相垂直的断面,两边以河岸、下面以河底为界称河槽横断面;包括水位线在内的横断面则成为过水断面。

枯水期水流通过的部分称为基本河槽,也称为枯水河槽或主槽。

只有在洪水期才被洪水泛滥淹没的部分称为洪水河槽或河漫滩。

水文学的流量名词解释

水文学的流量名词解释

水文学的流量名词解释水文学是研究水文过程的科学,涉及到了多种流量名词。

这些名词包括径流、河流流量、降雨流量等等。

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洪涝灾害预测与控制等领域中,对这些流量名词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1. 径流:径流是指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一种运动形式。

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水分渗入土壤,被植被吸收,也有一部分水蒸发或透发到大气中。

剩余的水几乎全部形成了径流,通过河流和湖泊等形式流入到海洋。

径流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2. 河流流量:河流流量是指河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河段的水量。

常用的单位有立方米每秒(m³/s)和千立方米每秒(km³/s)。

河流流量的测定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至关重要。

从工程角度来看,河流流量的测定可以用于水资源规划和水电站的设计。

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测量河流流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流水量的变化规律,预测水文过程的发展趋势。

3. 底流:底流是指河流中来自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是指储存在地质储层中的水,它通过岩石裂隙或孔隙的连接形式形成独立的水体。

当地下水岩石层与河流相连时,地下水会以底流的形式进入河流。

底流的大小和水文地质条件、降雨量和地面径流等多种因素相关。

底流的补给能够维持河流的流量,对于保证河流的持续供水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4. 涨潮流量:涨潮流量是指海洋中涨潮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进入一定海域的水量。

涨潮是海洋中潮汐现象的一种,是水位升高的过程。

涨潮流量的变化受到潮汐力、风力和地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涨潮流量有助于预测沿海地区的潮汐现象,对于港口建设、航运和海岸线演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5. 降雨流量:降雨流量是指单位面积上降雨过程中径流形成的水量。

降雨流量的大小与降雨量、下垫面条件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相关。

通过对降雨流量的测定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降雨对于水文过程的影响和水资源的分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单位通常以m3/s表示。

某一瞬时的流量称为瞬时流量;一日内流量的平均值为日平均流量;一月内流量的平均值为月平均流量;一年内流量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流量;多年内流量的平均值为多年平均流量。

2、径流量(W):某一时段(日、月、年)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水的体积)称为径流量,单位一般以m3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W=QT3、径流深(Y):径流深为某一时段内河流某一断面或某一水文站以上流域径流量被均匀分布于流域面积(A)时的水层深度,单位以mm表示,其计算公式为:Y=W/(A×103) A-流域面积,Km24、径流模数(M):指流域内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流量,单位以m3/(km2·s)或L/(km2·s)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M=Q/A [m3/(km2·s)]5、径流系数(a):某一时段内,流域内的径流深与相应的降水量之比称为径流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a=Y/P,径流系数是个无名数,它表示流域内的降水量有多少成为径流流入河流,其值小于1。

6、校核洪水位:相应大坝校核标准的洪水位,也是水电厂设计中所规定允许达到的最高库水位,故也称为上游最高洪水位。

(本水库校核洪水位266.47m)7、防洪高水位:水电厂为承担下游防洪时所拦蓄的洪水,坝前所达到的洪水位称防洪高水位。

(本水库防洪高水位264.88m )8、正常蓄水位:指水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满足设计的兴利要求,水库应蓄到的最高水位。

(本水库正常蓄水位264.13m )9、死水位:在正常运用条件下,允许消落的最低水位。

(本水库死水位248.13m )10、死库容:死水位以下的库容称为死库容。

11、有效库容: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库容称有效库容或兴利库容、调节库容。

12、防洪库容:正常蓄水位与防洪高水位之间的库容。

(0.034亿m3)13、调洪库容:正常蓄水位与校核洪水位之间的库容。

地面径流名词解释

地面径流名词解释

地面径流名词解释地面径流是指降水从空气中降落到地上,在表层土壤中流动经过沟渠、湖泊等,最终流向河流或海洋的过程。

地面径流是森林、草原、沙漠等土地覆盖形态维持及改变的重要机制。

它也是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文水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洪水灾害研究及防治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径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降雨、渗流及径流。

降雨是指空中降水从地面落下,易受空气温度、风力等影响,可分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渗流是指降水落入地下,由地下水径流及地表径流组成。

径流是指雨水在降雨活动后,从地表流入沟渠、湖泊等水体的过程,它包括表层径流和次表层径流。

径流的运动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土壤含水量、地型、植被覆盖率和土壤类型等。

相应的,径流地区可以分为两种:坡面流区和湿地流区。

坡面流区指径流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以上游至下游的迁移形式出现。

湿地流区指径流在较小的斜坡上,以洪滩或泊状形式出现。

径流也可分为平流、补充流、植被径流和渗出流等四类。

平流是指水从高处流入低处的过程,它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补充流是指原水体的补充,它是补充某一水体的水量,也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径流是指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促进植被的生长,而且还可以减少径流,促进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渗出流是指地表径流到地下的过程,其中既包括水体的渗出,也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径流在土壤水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过程,提供有关水文水资源的资料,用于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及开发利用。

地面径流的观测、测定表明,地表径流的分布及特征,深刻反映出河流上游地表降水的压力以及地表水文系统变化所引起的影响。

地面径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还可以保护水文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及时调节水流,降低洪水的灾害,增强河流的泥沙质量,改善水质,保护自然环境。

正是由于地面径流的存在,以及它能够对人类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径流在地理学与水文学的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水文学的名词解释

水文学的名词解释

水文学的名词解释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水的循环、成因、分布、质量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水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介绍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陆地和海洋之间不停地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等环节。

蒸发是地球表面水分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降水则是指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雨、雪等形态从大气层降落到地表。

径流则是指在雨水降落后,流入河流、湖泊等水域的一部分水分。

地下水补给则是指雨水渗入土壤,最终进入地下水层的过程。

2. 水循环模型水循环模型是用来描述水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型。

常见的水循环模型包括Bernard模型和Penman-Monteith模型。

这些模型基于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通过数学公式计算水分蒸发和降水的量,从而揭示水循环的机理和规律。

3. 降水降水是指水蒸气由凝结转变为雨、雪、露、雾或霜的过程。

降水是水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补充地表和土壤水分,影响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常用毫米来表示。

4. 蒸发蒸发是指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水在受热的条件下从地表、植物叶面等处转化为水蒸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蒸发速率受气温、湿度、风速、土壤水分以及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蒸发对地表水分的逐渐减少、形成降水以及维持气候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5. 地下水地下水是指位于地表下的水体,主要存在于土壤层和岩石裂隙中。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库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还维持着湖泊、河流和湿地的水源供应。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水和地表径流,而且其补给速率相对较慢,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6. 河流河流是指在地表形成河谷并在一定的纵向和横向的范围内流动的水系。

河流是水文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不仅承载着大量的径流水分,还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土壤侵蚀和植被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水文分析与计算的名词解释

水文分析与计算的名词解释

水文分析与计算的名词解释水文分析与计算是一门研究自然水文过程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水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计算来揭示水文规律、解决水文问题以及提供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本文将对水文分析与计算中涉及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降雨分析降雨分析是水文分析的基础工作,指对降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降雨特征分析:通过统计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频率等指标,得出不同降雨类型的特征,如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

2. 降雨频率分析:利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确定特定降雨量在特定频率下的发生概率,从而为水资源规划和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降雨时空分析:研究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降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行空间插值、时序对比等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降雨的形成和分布。

二、径流分析径流是指雨水流经地表、河道、地下水等途径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

径流分析是研究流域内径流过程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单位线理论:利用单位线理论,通过推导和分析过去的降雨-径流过程,找出流域的水文响应特征,并为未来的洪水预报和设计提供依据。

2. 洪水频率分析:通过对历史洪水事件的统计和分析,确定一定重现期下的洪峰流量,为防洪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3. 水文模型: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水文模型,模拟流域内的水文过程,预测洪峰流量、径流深度和洪水演变过程等,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洪预警提供支持。

三、水文计算水文计算是对水文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化降雨计算:根据降雨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采用插值方法将点降雨数据转化为区域降雨数据,以提供流域径流计算的输入。

2. 时序分析与计算:通过对流量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计算,研究流域内的径流变化规律、季节性变化、长期趋势等,并利用统计模型对未来流量进行预测。

3. 水文要素计算:对流域面积、壤土水分持有量、植被覆盖率等水文要素进行测算和计算,为水文过程模拟和方案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径流的名词解释

径流的名词解释

径流的名词解释径流是水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它通常用来表示地表水在降水后自然流向河流、湖泊或海洋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径流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环,对于了解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径流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径流是指在大气降水之后,降水不能够直接透过土壤或被植被吸收而向地下渗透的那部分水分。

当降水发生时,一部分水分会被植被吸收,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补给。

这部分水分被称为蒸散发,是水文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没有被植被吸收的水分,即超过土壤持水量的部分,会通过重力作用最终形成径流。

径流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表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当降水发生后,如果土壤的含水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或者土壤的渗透能力不足以让水分渗透到更深层,这部分水分就会形成表面径流。

表面径流会顺着地势的高低流向相对较低的地方,最终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而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或者土壤的渗透能力较强,超过土壤保水能力的水分则会渗透到地下层,形成地下径流。

径流是自然界中水资源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水循环的平衡和地质水文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径流的量和质对于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研究径流,可以提前预测降雨对水文系统的影响,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排水系统,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另外,径流还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河流和湖泊中的径流输入量和质量会影响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过量的径流会带来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中低水位的径流则会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萎缩。

因此,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径流,可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径流的测定和预测是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目前,科学家们利用地表水位观测、降雨观测和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径流的量和流向。

这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径流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径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水流来源可有降雨径流和融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

此外,还有水流中含有固体物质(泥沙)形成的固体径流。

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成冰雪融水径流。

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径流
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降水的形式不同,径流的形成过程也各异。

我国的河流以降雨径流为主,冰雪融水径流只是在西部高山及高纬地区河流的局部地段发生。

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

径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

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

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

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

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

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

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

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

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

在融雪期间发生降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

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