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肌肉 瘫痪,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 干肌肉瘫痪,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肌肉瘫痪。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 脊髓前角和神经根的损伤情况,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特定肌肉群的
瘫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 于脊髓损伤部位和自主神经分布区域的
关系。
按损伤原因
可分为创伤性损伤(如交 通事故、跌落等)和非创 伤性损伤(如疾病、老化 等)。
脊髓损伤的症状
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 、触觉等感觉消失。
运动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肌肉瘫痪,肢体 运动功能丧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排汗异常等 。
其他症状
如痉挛、疼痛等。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肺部感染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脊髓 半切综合征等特殊情况,这种综合征 会导致身体一侧的感觉障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和躯干感 觉丧失,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干 和下肢感觉丧失,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感觉丧失。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于 脊髓损伤部位和神经根分布区域
的关系。
针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日常生活活 动、工作技能、休闲活动等,帮助患者更 好地适应生活和回归社会。
言语治疗
心理支持
对于脊髓损伤后出现语言或吞咽障碍的患 者,需要进行专业的言语治疗。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 郁等,因此心理支持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 部分。
脊髓损伤的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提高公众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特别是对青少年和运动员进行安 全教育。
脊髓的分区与节段
脊髓分为31个节段,包括8个 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 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课件
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
病变部位:双侧旁中央小叶;
双侧锥体束。
常见病因:脑出血、
脑梗塞、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上矢状窦附近脑膜瘤、
多发性硬化症
机理:皮质中枢失去对骶髓的
正常的抑制作用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量减少,
不能自控,突然失禁;
膀胱感觉、排尿力量、
外伤、肿瘤、脊膜膨
出;
马尾: 肿瘤
28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病变的一般症状
(4) 膀胱反射和排尿机能障碍
5 .【自动性膀胱机能障碍】
发病机理:
膀胱失去脊髓中枢的控制,膀胱既无 任何感觉,又不受运动神经的支配;
膀胱周围的膀胱神经丛和膀胱壁内的 节后神经原,仍能使逼尿肌收缩,完成 排尿动作
临床表现:
排尿无力,需用腹肌甚或以手压腹, 帮助排尿;
1000ml); 膀胱感觉消失,排尿极度
无力,只能慢慢地溢出; 大量残余尿。
25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病变的一般症状
(4) 膀胱反射和排尿机能障碍
3 .【运动麻痹性膀胱机能障碍 】
病变部位:在排尿反射的传出径 路上
常见病因:脊髓灰质炎,多发性 神经根炎
发病机理:支配逼尿肌的传出神 经麻痹→逼尿肌收缩无力→不能将 尿排净
5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病变的一般症状
(3) 感觉丧失: 感觉缺失常不易被病人所察觉,甚至在
皮肤被划破或烧伤而不感觉疼痛时才引起病 人的注意。 触觉丧失常发现较早,此时病人多感觉 到麻木。 深感觉障碍常因走路有踩棉花样感或在 黑暗行走不稳而被发现
6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病变的一般症状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培训课件
1、对于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而导致 通气功能障碍,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机 辅助呼吸。
2.颈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对腹膜刺激不敏 感,易导致腹内脏器损伤的漏诊、误诊, 对于有休克病人应格外注意。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13
3.药物治疗:研究证明,早期合理选用药物治疗有利于 增加颈髓血流量,降低颈髓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组织退 行性变,最大限度保留脊髓功能。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19
Hale Waihona Puke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11
颈髓损伤后治疗
治疗原则: 正确的现场救护与搬运、保持 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液循环和有效的灌 注,在颈髓发生完全坏死前尽早有效治 疗,颈椎的复位、减压、稳定,恢复椎 管形态、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促进早 期康复。重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12
(一)、具体措施(非手术治疗)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9
二、颈髓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鉴别。
1.当颈髓损伤后,应做出是完全性还是不 完全性损伤判断,这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颈髓可能脊髓 休克情况发生,比较难判断,通常需在 脊髓受损后1-3周才能明确。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疗和治疗原则
10
巨量反射: 在屈肌性反射高潮时,加上一个小 的刺激,能使下肢所有的关节都屈曲,并有排 尿、有时排粪,这种表现,称为巨量反射。
肱三头肌、胸大 肌、背阔肌、肩 胛下肌及肘以下 诸肌 肱三头肌、胸大 肌、背阔肌、肩 胛下肌及肘以下 诸肌 手内在肌
反射改变 脊髓休克期深肌 腱反射均消失, 后期反射亢进或 活跃,出现病理 反射 同上
二头肌(+)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功能障碍。
为了对脊髓损伤进行准确的诊断,医学界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症状和体征
脊髓损伤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常、尿便障碍、肌肉痉挛等,医生可以通过对这些症状和体征的观察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脊髓损伤。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包括X线、CT、MRI 等多种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脊髓的结构和损伤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神经功能评估
通过神经功能评估可以进一步确定脊髓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并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评分法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估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ISNCSCI)。
四、病因诊断
脊髓损伤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创伤、炎症、肿瘤、血管病等引起的。
对于不同的病因,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病因
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诊断体系,需要医生综合运用不同的诊断手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脊髓损伤 诊断要点
脊髓损伤诊断要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脊髓损伤诊断要点”的内容:
1. 脊髓损伤后,身体的反应可明显啦!就像电路出了故障,有的地方灯不亮了一样啊!比如你感觉肢体麻木无力,哎呀,这时候难道还不重视吗?比如老王,之前就是没在意开始的这些小症状,结果问题严重了。
2. 诊断脊髓损伤得看运动功能啊!你想想,如果突然手脚不太听使唤了,做些平常很容易的动作都费劲,那不得好好琢磨琢磨咋回事嘛!像小李,那天发现自己走路有点怪怪的,这不就是个信号嘛!
3. 疼痛也是个重要信号呀!那种奇怪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就好像身体在向你大声呼喊一样!你说小张那次伤到脊髓后,那疼痛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这还能不当回事?
4. 感觉障碍也得留意呀!就像你的触觉突然变得怪怪的,对温度的感知也不灵敏了,这能不奇怪吗?就好比小赵有段时间总是感觉身上某些地方怪怪的,这就是在提醒要注意啦!
5. 反射的变化要注意哦!本来正常的反射变得不正常了,这不就是个警示灯嘛!像那次老孙,发现自己的一些反射变得很奇怪,这多让人担心呀!
6. 大小便出现问题也可能是脊髓损伤的表现呢!这可不是小事呀,就如同家里的水管出问题了,会带来很多麻烦呀!你看小刘后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多吓人!
7. 脊柱的情况也很关键呢!要是脊柱受伤了,脊髓能不受影响吗?这就像房子的根基出问题了,里面的东西能安稳吗?比如那次发生意外后,小强的脊柱就有了损伤,这多让人揪心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脊髓损伤的诊断要点很多,任何一个异常都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和诊断呀!。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定位02-29
总结
O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定位有助于帮助脊 髓损伤患者患者初步确定脊髓损伤的位置, 能够及时制定急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也为 续治疗进行影像学检查时的提供了大致定 位。
谢谢!
请批评指正!
辅助检查:
MRI示:T6-T8椎体骨折,胸脊髓
损
伤
。
最后诊断:
1 、 胸 6 -8 椎 体 骨 折
2、胸脊髓损伤(ASIA A 感觉
平面T5)。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腰膨大(L1~S2): O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 O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
便功能障碍 O 损伤平面在L2~L4时膝反射消失; O 在S1~S2时踝反射消失;以及阳
痿。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O 无下肢瘫痪及椎体束征 O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
呈鞍状分布 O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O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O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马尾: O 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
称 O 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O 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
呼吸困难; O 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
面部痛温觉丧失等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颈膨大(C4~T1): O 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
中枢性瘫痪 O 病变平面以下各感觉缺失 O 括约肌障碍 O 上肢有阶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
肩膀及上肢痛 O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
Horner征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骶髓 S1 足外侧 S2 大腿后侧
S3、4、5 肛周
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
颈髓 C3-4 C5
C7
脊髓病定位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利 用X线、CT、 MRI等影像学手 段观察脊髓形态 了解脊髓病变的 位置和程度。
脑脊液检查:通 过腰椎穿刺获取 脑脊液检测其中 的细胞、蛋白质、 糖等成分以辅助 诊断脊髓病。
影像学定位诊断
04
X线检查
脊髓造影:显示 脊髓形态观察病 变部位
脊柱X线检查: 观察脊柱骨质结 构判断病变位置
脊髓CT检查:观 察脊髓内部结构 确定病变性质
脊髓MRI检查: 观察脊髓形态和 信号诊断病变类 型
CT检查
定义: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X射线对物体进行分层扫描获取物体 的内部结构信息
优点:无创、无痛、无辐射能够清晰显示脊柱的解剖结构对脊髓病 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脊髓病定位诊 断中的应用:观 察脊髓形态、位 置及信号变化辅 助医生进行定位 诊断
MR检查
定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优点:无创、无辐射、无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理: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 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再通过计 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应用:诊断脊髓病中的血管病变
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
电生理检查:利 用肌电图、神经 电图等电生理技 术检测神经肌肉 功能辅助诊断脊 髓病。
脊髓病定位诊断的步骤
确定病变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部位是在脊髓的哪个节段。 判断病变性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病变的性质是肿瘤、炎症还是变性等。 分析病因: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职业等因素分析可能的病因。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定位诊断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合分析:结合影像学和神 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定位
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韦宏宇 课件
6区:调节随意运动张力作用。 支配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
锥体系病变体征:在大脑皮质内,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很大重叠,不 易分清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 只有达到延髓尾端以后,锥体束 损伤才产生比较单纯的锥体束体 征。临床上将锥体系病变引起的 瘫痪称上运动元瘫痪,严格来讲 也含有锥体外系(6区纤维)损伤 的表现。
三叉 丘系
内侧丘系 背侧
感觉种类及检查方法
? 种类:浅感觉 包括痛、温、触觉 深感觉 关节肌肉感觉(位置和运动感觉) 音叉振动觉 两点辨别觉 压迫感觉 重量感觉 实体感觉: 对物体的性质(温度、重量、形状、表面、
大小)的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结合成对该物 体一定的综合概念。
感觉障碍的种类
? 感觉消失 ? 感觉减退 ? 感觉过敏
一患儿,发热后发生一侧下肢瘫痪,肌肉 松弛,肌反射消失,知觉正常。 病灶定位:腰脊髓灰质之前角,脊髓灰质 前角炎的诊断基本可以成立。
定位诊断的要求
? 病灶是弥散的还是局灶性 ? 病灶是颅内的还是脊椎管内的
椎管内的病变: 定位应确定病灶的上界、下界、髓内、髓外、硬膜 内、硬膜外
髓内病变: 确定病灶占据的范围 颅神经损伤: 确定核上、核性病变、核下 周围神经病变: 确定根性、神经丛、具体神经损伤
脊髓丘脑前束
1.2
(触压)
(第Ⅱ级N元)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后角1、4、5层
1.2 0.2围突 中枢突后根 0.2
边上升 边交叉
后角固有核
(4、5层)
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生理功能:此束主要传导痛、 温觉
病变体征:此束损伤后,身体 对侧病灶水平以下 痛、温觉消失或减 弱
脊髓损伤及定位
脊髓损伤及定位
复习课
第1页
上田敏认为Brunnstrom评价法正确地把握了脑 卒中偏瘫恢复过程,判定标准基本明确,不过 分级太粗,应将其细分方便增加敏感性。为此, 上田敏以Brunnstrom评价法为基础设计了12级 评价法。
Brunnstro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级分 别相当于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0、(1、2)、 (3、4、5、6)、(7、8)、(9、10、11)、 12级,所以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和Brunnstrom 评价法没有本质上差异。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4页
5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造成对侧病变水平以下触觉 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弥散性 疼痛,常伴感觉过敏。
6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震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因为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区分在皮肤书 写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在对应支配区可出现电 击样剧痛。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1页
(三) 脊髓反射
许多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初级中枢均在脊髓,脊髓对骨骼肌、腺 体和内脏传入刺激进行分析,经过联合神经元完成节段间与高级中 枢联络,支配骨骼肌、腺体反射性活动。主要脊髓反射有两种:
1 牵张反射 骨骼肌被牵引时,引发肌肉收缩和肌张力增高。当突 然牵伸骨骼肌时引发被牵伸骨骼肌快速收缩,如膝反射和各种腱反 射。骨骼肌连续被牵伸,出现肌张力增高,以维持身体姿势即姿势 反射。这两种反射弧径路大致相同。这种反射不但有赖于完整脊髓 反射弧,还要受皮质脊髓束抑制。假如皮质脊髓束抑制作用被阻断, 就会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这是椎体束损害主 要征象。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0页
4 网状脊髓束;行于前索及外侧索,连接脑桥和 延髓网状结构与脊髓中间带神经元,主要参加躯 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控制;5 顶盖脊髓束:在 对侧前索下行,将中脑上丘冲动传至上颈髓中间 带及前角基底部,兴奋对侧颈肌及抑制同侧颈肌 活动,是头颈反射(打瞌睡时颈部过低会反射性 抬头)及视听反射(突然光声刺激可引发转颈) 结构基础;6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将中脑及前 庭神经核冲动传至脊髓上颈段中间带,继而支配 前角运动神经元,协同眼球运动和头颈部运动, 是眼震和头眼反射(头部向左右、上下转动时眼 球向头部运动相反方向移动)结构基础。
脊髓损伤后的症状与定位
③ 对一侧前外侧索压迫可引起对侧痛温觉减退。 ④ 最终导致膀胱、直肠失控。
14-1 (3) 哑铃型肿瘤综合征
这类肿瘤一律为神经鞘瘤,起源于椎间孔内,向外同时也向椎管内生长。 症状:
① 它产生神经根受压的征状与体征。 ② 当脊髓侧方受到压迫时,也可逐渐导致Brown-Sequard 综合征。
。 症状: (1)节段性肌张力低下,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反射消失
(2) 感觉传导束未累及,无感觉缺损。
XX
8. 前角、皮质脊髓侧束联合综合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 (1) 为前角细胞缓慢变性疾病, 好发于颈段, 通常为双侧性, 多节段的损伤可导致两手固有肌出现对称性萎缩。
(2) 如累及皮质脊髓束,常伴有上位神经元损伤(下肢肌)的症状。
发病:常见于脊髓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Friedrech 共济失调(遗传性疾病, 常见于幼年或少年)、外伤和脊髓外肿瘤。
症状: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和辨别觉缺失。 Romberg (+)
3 X
4. 后角损伤
后角损伤出现于 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髓内肿瘤等。 症状:感觉分离, 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 深感觉正常。
X
5. 脊髓空洞症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的坏死或空洞的形成,累及不同的 结构引起不同的症状。
② 累及到后索 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受损
③ 累及到皮脊侧束, 引起损伤平面以下 的锥体束征
④ 影响到前角 受损节段肌肉萎缩性麻痹
①累及到前白连合 节段性双侧分离性感觉缺失, 痛、温觉受损,深感觉正常
上圆锥 (L4-S2 节段) 圆锥(S3-Co 节段)
脊髓定位诊断及急性脊髓炎护理课件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因 素的刺激,以免诱发急性脊髓炎的 复发。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和病 毒感染等常见诱因。
04
急性脊髓炎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进展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急性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 或地塞米松,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水肿,保 护脊髓免受进一步损伤。
对于糖皮质激素无效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 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环孢素等。
抗病毒药物
营养神经药物
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脊髓炎,可使 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如维生素B1、B6、B12等,有助于促进神 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进展
椎板减压术
通过手术减压,减轻脊髓受压, 改善脊髓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脊髓移植
对于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考 虑进行脊髓移植手术,以促进神 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在康复期,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褥疮、肺部 感染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拍背,加强口腔护 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复发护理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复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和复发迹象
。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预防复发。
营养支持
急性期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提高机
体免疫力。
康复期护理
康复训练
在康复期,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 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 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预防并发症
颈段脊髓损伤
颈椎脊髓损伤鉴定标准
颈髓损伤即颈脊髓损伤,颈脊髓损伤通常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鉴定。
当患者出现此情况后,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颈脊髓损伤通常是指外部暴力等各种原因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颈椎,造成颈椎骨骨折或者累及颈部脊髓神经节的损害,患者损伤水平以下躯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般情况下,根据症状还可以判断颈脊髓损伤的部位,如患者颈脊髓损伤发生于第四颈椎以上,可出现膈肌、肋间肌、腹肌全部瘫痪,可伴随窒息。
但如果颈脊髓损伤发生于第四颈椎以下,膈肌运动还可存在;
2、辅助检查:患者如出现颈脊髓损伤,应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完善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鉴定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部位。
当患者在进行CT扫描时,可见椎管腔变形。
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可见脊椎受到压迫,椎管内存在血肿等情况,但具体鉴定标准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建议患者出现颈脊髓损伤后,应注意立即制动,避免盲目移动,以免导致二次损伤。
同时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关键词:脊髓损伤诊断,脊髓损伤定位,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在不断升高,准确定位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目前脊髓损伤分为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横向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包括以下5点: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
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
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
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
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
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
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
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
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
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
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
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标准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标准一、引言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脊髓损伤,确定脊髓损伤平面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义、确定标准、分类与评估、治疗方案与预后评估,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义脊髓损伤平面是指脊髓损伤部位在脊柱上的水平位置。
在解剖学上,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从颅骨底部一直延伸到尾骨。
脊髓损伤平面是指脊髓在脊柱的哪一个节段发生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三、确定标准确定脊髓损伤平面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确定标准:1.病史:询问患者受伤时的具体情况,如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时的姿势等,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2.体格检查: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运动和反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脊髓损伤的平面。
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和脊髓的结构,有助于精确确定脊髓损伤平面。
四、脊髓损伤平面的分类与评估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与评估方法:分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脊髓损伤分类方法,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A-E),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2.Frankel分类法: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A-E),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ASIA标准是一套详细的评定工具,包括感觉、运动、直肠和膀胱功能等几个方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ASIA标准可以将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损伤、不完全性损伤和无损伤三种类型。
该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
4.脊髓损伤程度评估:除了确定损伤平面外,还需要评估脊髓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受伤节段、损伤类型(如压缩性、撕裂性等)、神经功能状态等。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一、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感觉与运动、自主调节功能缺失的一种病症。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是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部位进行准确判断的重要步骤,是指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脊髓损伤的横断面位置。
本文将探讨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重要性确定脊髓损伤的平面有助于评估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同平面的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确定损伤平面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三、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1. 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损伤的机制、症状的起始时间、疼痛部位、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损伤的范围和平面位置。
2. 神经学检查进行神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如四肢的动作功能和感觉反应等。
根据神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损伤平面所在的脊髓节段。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脊髓损伤平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和MRI等。
CT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结构,有助于判断脊柱骨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而MRI则能够直接观察脊髓的结构和异常变化,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四、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方法1. Frankel分级法Frankel分级法是根据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分级的方法。
根据不同分级,可以初步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
分级法分为A、B、C、D和E五个级别,分别代表完全丧失、严重受限、轻度受限、恢复到正常的部分功能和恢复到正常的完全功能。
2. 脊髓髓外损伤指数(ASIA指数)ASIA指数是评估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ASIA指数,可以评估脊髓损伤的级别和脊髓的完整性,从而帮助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3. 影像学定位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脊髓损伤的位置和范围,从而确定损伤的平面。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由于神经纤维中有大量的有髓纤维,因而在新鲜的切片上呈现白色,这些神经纤维包含:1、脊神经节发出的传入纤维;2、起自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束,将传入的感觉冲动上传;3、起自脊髓以上的脑区,将运动冲动下传至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4、起自脊髓神经元且终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完成节段内及节段间联系的纤维;5、起自脊髓前角和侧角的运动纤维,经前根出脊髓。
在白质内,上行和下行的长距离纤维占据特定的区域,且有序的排列,形成不同的传导束。
其中上行传导束有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髓皮质束及脊髓橄榄束等;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及中介脊髓束等。
二脊髓的功能脊髓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主要是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和神经营养功能。
(一)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由长短不等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组成,将脑和躯干、四肢联系为整体,完成神经信息的传导,实现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当脊髓的某部分发生病变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则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二)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因在脊髓内有相应的反射中枢。
1躯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以抵抗牵张,即牵张反射。
临床上常用于检查的牵张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髌反射和踝反射。
当四肢远端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被刺激的肢体屈肌收缩,即屈肌反射。
2内脏反射脊髓内有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因此在脊髓内存在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
由脊髓完成的内脏反射有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和瞳孔反射。
(三)躯体神经营养功能脊髓前角细胞对其支配的骨骼肌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可致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另外,前角细胞对其所支配的相应骨骼亦有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后,受损节段支配的相应骨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现象。
四脊髓与脊柱的关系脊髓在结构上并不分节,但由于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相连接脊髓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整个脊髓节段可由上而下依次划分出颈髓8节,胸髓12节, 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髓增长的速度慢于脊柱,故成人脊髓比脊柱短,以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椎骨。
从胸段开始,每对神经根都在椎管内斜向下行,方穿出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神经根聚集成束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脊髓节段与椎体序数的关系如下:上颈髓(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C5〜C8)与上胸髓(T1〜T4)比相应的椎体高1个椎骨;中胸髓(T5〜T8)高出2个椎骨;下胸髓高出3个椎骨;腰髓则位于T10〜T12;骶髓和尾髓位于T12〜L1 之间。
由于棘突呈叠瓦式向后下斜行,椎体与棘突不在同一平面,这种脊髓与椎体和棘突相互之间的不对应关系亦很重要。
临床上米用某些体表标志来确定椎体或其棘突的节段,如颈部最突出的棘突为C7、两肩胛岗内端连线中点为T3棘突即相当于T4椎体、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为T7棘突即相当于T8椎体、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为L3〜L4的棘突之间即相当于L4的椎体、两髂后上嵴连线的中点相当于S2椎体。
(一)脊髓横断损害的定位诊断1脊髓完全性横断(“横贯性”似乎更合适)损害在急性脊髓横断早期,出现急性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多是指急性脊髓炎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出现肢体软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一般持续2-4周则进入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然后逐步上移);约4-6周后逐渐出现横断损害节段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挫伤、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可有脊髓休克现象,以后导致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损伤、急性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2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在病变同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受损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存在;早期有皮肤潮红、发热,以后发绀、发冷;在病灶侧与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有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根痛或束带感等感觉异常(皮肤变化和病损节段的变化可否省略,否则横贯性损害部分亦应提及)。
常见于硬膜下髓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
3脊髓中央损害在脊髓损害节段成分离性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存在。
较早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皮肤自主神经营养功能障碍(“较早出现相应节段的植物神经功能和皮肤营养障碍”是否更合适,临床所见脊髓空洞多位于颈胸段,鲜见括约肌功能明显障碍者,不知是否别的文献中也这样写?),运动功能正常。
见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
4脊髓前角前根损害在受损的前角前根支配区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颤动?)但无感觉障碍。
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脊前动脉梗死等。
5脊髓后角后根及后索损害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
后索损害时,在病灶侧节段水平以下深感觉最先消失、触觉次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肌力”是否更合适?共济失调可是运动障碍)正常;后根损害时,其支配区早期有剧烈根痛和束带感,以后各种感觉、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角受损时,其支配区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反射减退或消失。
见于脊髓神经鞘瘤或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可概括)、椎间盘突出症等。
(二)脊髓节段损害的定位诊断(脊髓损害的纵向定位诊断)1高颈段(C1〜C4)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
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2颈膨大段(C5〜T1)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
3 胸段(T2〜T11、T12)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膨大段(T12、L1〜S2)腹股沟、臀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5圆锥部(S2、S3〜尾1))大腿后部、臀部、会阴肛门区有鞍状感觉障碍(“马鞍区感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但根痛不明显,下肢运动功能正常。
6马尾部(L2以下)早期有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根痛或坐骨神经痛,臀部及会阴肛门区呈鞍状感觉障碍,可有下肢弛缓性瘫痪,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费力、晚期尿潴留。
症状和体征两侧不对称。
(马尾部的病变其马鞍区感觉和二便功能障碍出现较晚,甚至可以不提及的)如马尾(脊柱L2以下)1下肢根痛明显,单侧或不对称。
2、小腿肌肉萎缩。
3、损伤神经根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神经营养不良。
4、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外病变的定位诊断(横向定位诊断)1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似乎应该是纵向定位部分的内容,临床工作中感觉平面的检查十分重要,但往往并不那么典型和可靠,似乎不必写得过细)主要依据于:早期根痛于节段性症状;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
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节区有重叠,故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感觉减退或过敏带之间的界限为病变的上界。
2髓内与髓外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建议从起病和病程、疼痛性质、感觉平面变化、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CTM及MRI 特点、CSF化验等方面列表比较)髓内病变常以感觉分离或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常从病变节段平面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对称性,根痛较少见,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而且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病程短,一般无椎管梗阻或部分性梗阻,脑及液蛋白量无明显升高。
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以根痛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常有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待脊髓完全横断损害时,才恒定于病变节段。
皮肤营养障碍少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椎管阻塞出现早切呈完全性多,脑脊液蛋白量明显增高或呈黄变征。
硬膜外病变起病较快、病程较短,根痛明显且常伴棘突叩压痛,瘫痪出现快、两侧体征常对称。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