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
学术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及其应用

四、实例分析: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及其应用
一、引言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实际情境中的数据,提炼出有意义的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而非基于理论假设进行推导。在学术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本文将探讨扎根理论的概念、基本步骤、优点和局限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展示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以“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实例分析。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数据,提炼出以下理论:社交媒体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于信息过载、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以及社交比较和评价压力。这些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理论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二、扎根理论的概念与基本步骤
1.概念:扎根理Biblioteka 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从数据中提炼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而非基于预先设定的假设。
2.基本步骤: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数据:包括访谈、观察、文献资料等。
(2)开放式编码: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关键概念和初始概念,形成初步的编码。
五、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概念、基本步骤、优点和局限性,展示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有助于理解研究情境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尽管扎根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通过实例分析,我们进一步证明了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步,扎根理论有望在学术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扎根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研究展望
深化理论体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扎根理论的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其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拓展研究范围
可以尝试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更多具体领域,如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等,以拓展其应用 范围。
创新研究方法
结合其他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创新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高 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扎根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 扎根理论概述 • 扎根理论的应用案例 • 扎根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 • 扎根理论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扎根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强调 从实际数据出发,通过系统化的理论 构建过程来解释现象。
特点
以数据为基础,自下而上构建理论, 注重理论生成而非理论验证,强调理 论敏感性。
04
扎根理论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发展前景分析
跨学科应用
扎根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潜力,如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未来将有更多 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
数据分析技术融合
随究效率和准 确性。
拓展应用领域
扎根理论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应用将 逐渐增多,有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 会现象的理解。
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起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由社会学家Glaser和 Strauss提出。
发展
经过不断完善,扎根理论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法。
应用
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如管理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
扎根理论的应用领域
组织行为研究
用于探究组织内部运作机制、员工行为等。
跨文化研究
用于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象和行为。
局限性分析
扎根理论

2 不断进行比较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 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 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 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 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 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 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 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 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已成型或正形成的理论基础上 进行样本选取过程,目的是为了概念本身更清晰, 概念间的关系更清楚。理论性抽样的对象是与用来 建构理论的那些概念相关的事件。 6 检验与评估标准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扎根理论展开评估: 1,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样本选择的依据2,研究背景 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3,具体概念和范畴与原始 资料的对应程度4,概念和范畴的代表性5,概念和 范畴的稠密程度6,理论抽样的依据7,初步形成理 论对进一步收集资料的指导性8,假设被验证的程 度9,核心范畴确定的科学性10,理论的歧义性11, 程序的科学性12,成形理论的解释力。
二 扎根理论的特点
1 在资料中建构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 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 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 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 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 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 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可以被用来指导人 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认为应该在实证资料中获得实质理 论,进而上升到形式理论,作为实证资料与形式理 论中介的实质理论的建构也就成了扎根理论的首要 任务。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检核与评价 1.扎根资料 2.密集的概念 3.概念间有系统联系 4.理论具有较强解释力
扎根理论是一个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假设的 连续循环过程。
三、可信度的确保策略
1.延长的参与 2.持久的观察 3.三角测量 4.同代人的陈述 5.反面的个案分析 6.参考的足够性 7.回访受访者
资料的分析与编码示例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归纳的过程,自下而上 “实质理论”与“形式理论/规范理论”的建构 大量资料来源——多个实质理论——形式理论
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
内涵:多视角、多方法(焦点小组、参与观察、阅 读文献、学术交流等),相互印证,以求真
理论抽样
内涵:根据理论目的和相关性的标准进行样本选取
具体编码:
1.开放编码—发现概念类属,确定其属性和维度(能发现的 概念都列出)
2.垂直编码—发现核心概念,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 (有机关联)
3.核心编码—将核心概念系统的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多个 概念)
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不断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 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 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扎根理论发展历程

扎根理论发展历程扎根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安斯科姆·施瓦茨(Anselm Strauss)和巴尼·格拉苏(Barney Glaser)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因,以及深入揭示人们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社会交互的复杂性。
扎根理论最早是由施瓦茨和格拉苏在1967年所出版的《发现社会问题的方法》中提出。
他们通过对患者在医院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深入采访,发现了一些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他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施瓦茨和格拉苏不断完善并发展了扎根理论。
他们通过对大量不同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则包括:以数据为中心、比较和对比分析、理论逐步发展以及理论饱和等。
此后,扎根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采用该理论进行研究,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
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扎根理论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研究框架。
施瓦茨和格拉苏鼓励研究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并根据研究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
这种开放性和适应性使得扎根理论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
总之,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式,并为研究者提供了灵活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扎根理论将继续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扎根理论

是值得商榷。 (3)质化研究者很容易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资料搜集与理论分析的工
作维持高度的互动关系,两阶段的处理方式经常会变成一种主观解释现
实、“事后诸葛亮”的尴尬。 (4)扎根理论的方法使得研究者须出入游走于现象场中无数次,然而,
扎根理论却似乎忽略了实地研究之不易。
文献回顾 初始抽样 理论抽样
扎 根 理 论 研 究 流 程 图
纵向理论建构
是 按时间先后整理数据 数据编码并分析 否
建构理论 理论是否饱和
是 撰写文章 否
扎根理论的实际操作流程
理论建立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一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Open Coding)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 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 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 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 ,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 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 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指的不是具体的某种“理论”, 而是形成、建构、发现某种理论的方式、思路、套路。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 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 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 法。
扎根理论

3.不断比较(贯穿研究始终)
其过程分为4项步骤,依次为: 事件与事件、概念与更多事件、概念与概念、外部比较(比 如轶事、故事和文献)。
事件与事件的比较可以在(数据的)行句间编码时进行;
当一个概念已经形成,它会和更多的事件进行比较,以便让这个正在形 成的概念饱和;
然后概念和概念之间进行互相比较,以形成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
当一个概念已经达到了它的理论性完整,它可以和文献或个人经验进行 比较。
又称核心编码,指 在已发现的概念范 畴中经过系统分析 选择一个“核心范 畴”,从而将分析 集中到那些与该核 心范畴有关的代码、 概念和范畴之间。
28
(3)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
核心类属需要具有如下特征:
①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类属都更加集中, 与最大数量的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 ②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表现的是一个在资料中反复出现的、 比较稳定的现象; ③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联; ④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理论; ⑤随着核心类属被分析出来,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往前发展出来了。
包括三个步骤:逐 行编码、概念化 、 范畴化
三级编码:
主轴式编码 (axial coding)
恢复打碎资料的过程
又称轴心编码,是 寻找范畴之间以及 范畴和概念之间的 相关关系,然后发 展出一个主轴范畴, 并对这一主轴范畴 进行深度分析。
选择式编码 (selective coding)
析出核心范畴的过程
分的哪一个范畴的特征? 数据中真实发生的是什么? 什么代表了基本问题和过程?
25
开放式编码 (open coding)
扎根理论(grounded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简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的⽅法之⼀,由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及AnselemStrauss 于 1967 年提出,⽤来探索存在于⼈们互动之间的社会⼼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以发展出扎根于社会实相和情境脉络的理论。
近来在护理上被⼴泛的使⽤,做为发展护理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法。
扎根理论的渊源来⾃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与实⽤主义(pragmatism)。
符号互动论关注⼈们如何从互动得到意义,并突显⼈们语⾔、⾏动符号的「意义」结构,其基本前提有三,⼀为⼈们对事情的感受、举⽌、⾏为表现等,是根据这些事情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来⾏动的;第⼆是意义的产⽣是经由社会互动过程⽽来。
第三是当个⼈要根据事情的意义来⾏动时,是经过⼀诠释的过程(徐,1997)。
⾄于扎根理论受实⽤主义的影响则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法,扎根理论解决问题的⽅法是不断的分解与综合,研究结果所形成的理论是为使⼈了解及解决困境,并⼀直接受挑战与修正(徐,1997)。
王(1995)指出扎根理论是⼀种从事有意识、有⽬标的⾏动过程,其具有积极活动的⾓⾊,且研究并不是由建⽴假说、资料搜集到验证假说的线性过程,⽽是⼀种不断来回相互影响及⽐较的过程。
也就是因为扎根理论是⼀⽅⾯收集资料,⼀⽅⾯检验的连续循环的过程,不仅着重归纳亦⼗分重视演绎,因此被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种⽅法(Hammersley,1989)。
与其它质性研究⽅法如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之间最⼤的不同在于,扎根理论以发展⼀个可以解释某个特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为⽬的(Strauss & Corbin,1990)。
此外,扎根理论的策略是运⽤系统化的程序,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及整理资料,对此 Stern(1980)有五点描述:1.扎根理论的概念架构是来⾃研究资料⽽⾮以前相关的⽂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置
在阅读资料B时,被访谈者提到自己面对伤口持 久未愈痛苦、彷徨,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这种 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与研究者以前对坚强特征 的定义是相悖的,此时研究者暂时将自己的判 断悬置,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努力 使自己进入被访谈者当时的情景,理解她的感受。 同时在自己的笔记中做好记录,即被访谈者曾 因伤口持久未愈出现过彷徨和绝望,她是如何 度过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 ?
悬置的具体方法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没必要 访谈前 看大量 文献
TEXT
TEXT
TE
预访谈 做充分 的研究
提高兴趣 在转录的 过程中一 定要如实 转录
TEXT
TEXT
反复阅 读大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访谈 资料
外部比较举例
在构建坚强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将初步形 成的理论与Craft坚强理论比较,意识到“忍 耐力”作为Craft坚强理论的核心类属,在本 理论框架中是否同样存在呢?于是在收集资 料时,进一步寻找被访谈者相关特质,发现忍 耐力也是本研究被访谈者所具有的,并将其 归入“自我控制”类属下。
TEXT
第 18 页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 1.研究过程的比较 • 质性研究的研究过程看似松散,却是一环扣一环。从提出 研究问题到研究的实施,每一步都对下一步有着指导性的 作用,特别是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因为资料的收 集和分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研究者需不断地进行着程序 相同但内容却不相同的研究,收集后分析,再根据分析的 结果进行调整性的收集,就像走迷宫一样,只走错一步, 就会找不到现象的本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 不断地思索、摸索和调整,不是单一线性方向式的研究 • 形式。 • 量性研究有一个非常阶段性的、严谨的研究程序,整个研 究过程很明朗,不需要研究者去摸索下一个研究步骤。 • 但是不管是用哪种方法,研究者都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和目 的很明确。
理论敏感性 理论抽样方法
文献的使用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思想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
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
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
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
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
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
第7页
2 分类
2.1按比较对象分类
编码与 编码的 比较 类属与 多个编 码的比 较 类属与 类属的 比较 外部比 较(轶 事比较)
第8页
2 分类
2.2 按持续比较的方式分类
与最初分析的几
份资料中产生的
编码和类属进行 的比较
与最初分析的几
份资料中产生的
假说进行的比较。
与相关研究 的理论和相 似类属间的 比较
《扎根理论的 发现》第一次 明确指出了这 些策略,提倡 在基于数据的 研究中发展理 论,而不是从 已有的理论中 演绎可验证性 的假设。
第2页
1 扎根理论的背景
3 2
扎根理论的内涵
4 3 扎根理论的特征
4 研究的基本步骤 5 实例分析
扎根理论
扎根
研究的分析的结果植根于所收集的 资料基础上
指将一组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概念、类别及 其关系的陈述,形成一个理论框架,用以 解释一些与社会、心理、教育、护理或其 它相关的现象。
第9页
理论敏感性
1 理论敏感性的内涵及意义
理论 敏感 性
指研究者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 要对资料保持理论的警觉,注意 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敏感性
a研究者的洞察态度 b分析资料含义的能力 c理解能力和判断正误的能力
理论
a研究者自己的固有理论 b前人的理论 c本研究资料中呈现的理论
第 10 页
2. 理论敏感性 的目的
• 2.研究成本的比较 • 控制成本也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不可忽视 的一个问题。很明显,质性研究所需的时 间远多于量性研究。但在很多其他学者以 量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起解释作用的研 究过程中,质性研究所需的时间又远不及 量性研究。因此,研究成本的控制不在于 选择什么研究方法,应该是根据研究问题 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再在研 究过程中进行成本的控制。
文献的使用
关于文献使用的两种不同观点: 1、大部分扎根理论研究者强调在研究中期进行文献 探讨,不主张在研究前或研究刚刚开始时就进行 文献探讨。 2、部分扎根理论研究者认为在研究开始前或开始时 进行文献查询,可以更好的掌握目前相关研究的 现状。 3、解决方法:“悬置”个人“偏见”、 研究界的“定见”
指导着研究者下一步要采集什么资料,从哪里采 集等,即根据研究中发展理论的情况,有目的的 收集资料。
理论抽样举例
本研究首先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研究者于2006 年1月—2006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 外科住院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以“医学应对问卷 ”为筛选工具,选择其中面对得分大于等于癌症常 模、屈服得分小于等于癌症常模者,并考虑其表达 能力、年龄覆盖面、诊断及手术方式、放化疗次 数等因素,经知情同意后,目的性地选择访谈对象 17名。由于通过目的性抽样选择的访谈对象均为 术后初期,为填补理论中患病时间较长以及复发转 移病人的体验,研究者又进行了理论性抽样,即在肿 瘤医院乳腺癌病人康复组织会员中寻找术后1年以 上的病人加入访谈,选取8名。
主讲人:高洁
小组成员:高洁、刘铭、王颖、张颖
历史背景
扎根理论起 源于格拉泽 和斯特劳斯 两人60年代 的一所医院 里对医务人 员处理即将 去世的病人 的一项实地 观察。 他们在长期的 交谈中考察了 分析性观念, 交换了在该领 域所做的分析 性观察的初步 笔记,构建了 关于死亡的过 程分析,形成 了系统的方法 论策略。
是一种构建理论的方法,在自然情景下,利用开放性访谈、 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 长期的研究,广泛系统的搜集和经历三层编码的基础上, 寻找反映和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概括出理论命题,并回 到资料和类似的情景中接受检验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第4页
理论
扎根 理论
扎根理论的基本特征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持续性比较法
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
事实作为依据。
持续性比较法
在资料和资料之间, 理论和理论之间不 断的对比,这种比 较贯穿于研究的整 个过程,包括研究 的所有阶段,层面 和部分。 就是将观察笔记、访 问稿等资料逐字、逐 将意义相同或 句、逐段进行分解并 相近的编码归 加以标签,即将个别 的时间或现象赋予一 为一类。 个概念性的范畴。
• 理论饱和:在开始研究时,研究者根据研 究课题选择了相应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 过程中,随着分析资料的深入,又出现新 的概念时,还需要选择以该问题为中心的 对象进行研究,一直到理论没有新的发现 为止。
理论性饱和的标准
• (1)关于某一个范畴,再也没有新的或有 关的资料出现 • (2)资料里的范畴已发展得十分丰厚,在 典范上的各部分都能紧密的连结,有过程 和变异性 • (3)范畴间的关系都能妥当的建立,并且 验证属实
帮助研究者按 一定的焦点和 方向收集料, 特别是当资料 内容本身比较 松散时应在分 析资料时注意 寻找那些可以 比较集中、浓 缩地表达资料 内容的概念(类 属 )。
3.提高理论敏感性 质量的相关因素
自身掌握相 关研究文献 的程度专业 经验和个人 经验 自身 的研究水平
第 11 页
理论抽样方法
• 理论抽样:是指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