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三峡大学-12-李咸善-基于学科协同校企协同的“334”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三峡大学-胡孝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延伸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三峡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政治思想教育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延伸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1)三峡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胡孝红、李敏昌、陈运普、胡俊修、闫少华、赵志君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胡孝红 教授 三峡大学 260 主持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敏昌 教授 三峡大学 192 负责延伸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陈运普 教授 三峡大学 460 主持“人生发展设计室”和拓展课程工作胡俊修 教授 三峡大学 224 主持“天文讲坛”和参与拓展课程工作闫少华 副教授 三峡大学 310 负责网络教学平台工作赵志君 讲师 三峡大学 384 参与“人生发展设计室”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教学模式一体化形成了三峡大学特色的“课堂教学+延伸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延伸教学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衔接的教学通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延伸教学常态化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每学期接待来访学生近千人;“天问讲坛”举办的系列讲座时间场次地点固定,主讲教师为校内外知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逐步成长为三峡大学的“百家讲坛”;国家级网络视频公开课《胡适的人生与风范》是大学生的公选课,深受学生好评。
(三)网络教学单元化三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以课程章节为基本教学单元设计延伸内容,老师设计网络题库,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在线答题。
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是一种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要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申报项目名称: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项目概况本项目旨在总结和评估三峡大学近年来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申报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
通过深入研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课程教材的改革以及学科竞赛的推动,我们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鼓励教师们进行教学科研,并倡导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学改革:通过总结和分享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项目内容1.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我们通过引入问题导向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课程教材的改革:我们针对不同学科和学生需求,对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更新,使其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
3. 学科竞赛的推动: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通过竞赛的经历和成果,激励学生的学业投入和专业发展。
四、项目成果1.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我们成功应用了问题导向学习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课程教材的改革:我们更新了多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增加了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充实了课程的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学科竞赛的推动:我们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和声誉。
五、项目评估与反馈通过对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评估,我们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和意见。
教师们纷纷表示,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效果,也增强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们也通过参与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六、项目展望基于已有的教学成果和评估反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校企合作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申报单位:[学校名称]申报项目名称:校企合作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项目简介校企合作教学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本项目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符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项目背景[学校名称]一直倡导校企合作教学,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的实施,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培养情况,招聘优秀人才,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项目目标1.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参与真实工作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3.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通过深入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四、项目实施1. 教学计划制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时间和任务分工。
2. 学生选课与分组: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课程,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学生和企业导师组成。
3. 实践操作与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课程,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4. 教学反馈与总结:学生和企业导师进行定期教学反馈交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项目成果1.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2.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知识更新能力。
3. 企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力与优势,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参考。
六、项目评估与改进为确保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我们将定期进行项目评估与改进。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申报简表成果名称: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成果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成果完成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推荐等级建议:二等奖推荐单位名称(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推荐时间:xx年三月三日成果科类:工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xx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成果类别:教学改革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完成单位:(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申请人及简况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庆宁高级工程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610学时主持项目设计引进实施陈长江教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150学时参与项目设计实施陈彬高级工程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600学时参与项目实施熊绪副教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80学时参与项目引进朱春华高级工程师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80学时参与项目设计实施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争取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探索出了实行产权联结,按现代企业的制度运作,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大纲,构建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3,在船舶类高职院校率先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收入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还可以作为工作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4,专业教师以工程师身份积极参与工作站的船体生产设计,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了联合设计和技术交流,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了"tribon"软件和造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为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工作站既作为佳豪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作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学院提供近600㎡的场地,xx年9月佳豪公司投入50余万元,购置电脑,安装船舶设计软件.xx 年6月再投资200余万元安装"tribon""sb3ds"软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2,学校和企业"双向兼职,双岗双职"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构建了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工作站工作团队由本院师生和上海佳豪公司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站站长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企业管理按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站承接船舶产品生产设计任务,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船舶生产设计,与佳豪公司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与锻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3,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船舶产品生产设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企业文化中教学做合一,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4,实现教学与生产双丰收,学校与企业共受益.xx年佳豪公司从工作站直接招聘技术熟练的学生40名进入佳豪公司工作,现在大部分学生已成为项目主管,为佳豪公司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先后完成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分公司350人生活驳船,振华港口机械公司1200吨,3000吨浅水铺管船,南京武家嘴船厂1080teu标准集装箱船,长航宜昌船厂8000吨多用途船舶等共230个分段,近8000张图纸的生产设计,设计产值150万元.图纸已全部用于企业生产,得到了厂家的高度赞扬.2,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xx年,工作站又引进了佳豪公司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计划对学校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开展实船生产性实训,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等专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专业化,系统化.通过改革与实践,专业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被评为xx年省级精品课程,编辑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指导》,《船体放样实训指导》教材,发表了人才培养和实训教学论文三篇,对船舶类国家示范性建设的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1,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全院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全院船舶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毕业生获得企业的高度赞扬.实现了与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2,工作站的实船生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教学平台,图纸用于企业生产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入的一部分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3,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湖北省高教处处长张建军等领导和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先后到工作站进行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船舶报》xx年4月2日发表"设计公司开进校园——武汉船院与佳豪公司联手打造生产设计工作站"的文章,并发表评论:"让设计公司开进校园,这无疑给正在苦苦求索解决之道的大专院校提供了一条途径.设计工作站是学生们对其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演的一个绝佳场所……".《中国水运报》xx年3月26日也发表文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武汉船院与上海佳豪公司搭建教学新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素质教育)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基于O*NET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夏星副教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56 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舒蕾讲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95 平台建设、教育与服务于姗姗讲师计算机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服务游怡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360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李璟璐讲师计算机学院96 模型构建、论文撰写鲁一荻讲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96 材料汇编与整理、教育与服务谭蔚讲师艺术设计学院96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吴婷婷讲师经济与管理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涂军副教授计算机学院320 创业平台的设计与编程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2006年学校着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尝试工作,十年积淀,相关研究和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提出了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12345”工作思路和“11111”发展目标。
2、引入并优化O*NET职业信息网络模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不同性格特征,按四种创业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分层分类,提高了分层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创了“众创式”创业教育模式。
面向行业需求,多方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创了“鹰才式”创业教育模式。
形成了完备的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的全链条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为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样湖北工业大学,建立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紧紧围绕“创业可不可以教”、“如何合理分流”、“教什么、怎么教”等三类问题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相关学术论文15篇,学术会议6篇,编辑出版教材1部,获奖8项。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成果类别:文学申报等次:三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应用性的强调。
既重视古籍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有效应用,同时注意与区域文化结合。
教改过程中注重施用“两重互证”——古今互证、方普互证,培养学生实现“两个转换”:即一是繁简字的双向转换,二是古文今译和今文古译的双向转换。
(2)研究型的强化。
注重吸纳最新成果,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研究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3)现代性的支持。
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努力打造教学的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校级网络平台----求索学堂:在网上进行答疑、布置、批改作业,上传课程资源,如课件、参考书籍,让学生实现网上学习,扩充课堂讲授内容,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4)实践性的关注。
加强毕业论文与课外社会实践的指导,目标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重点关注与一般指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实践能力的增强。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制订了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
在仔细剖析国内若干套较有影响的古汉语教材并认真吸收其长处的基础上,在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能够体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三结合”精神的教学大纲。
大纲提出了培养能力所应采取的切实措施,具体包括:精讲与多练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读、写、议相结合,学习文化典籍与学习做人相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与掌握计算机相结合等。
在这一大纲的指导下,“古代汉语”的教学确实收到了优良的效果。
同学们都能顺利地由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学问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大纲,很好地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正确原则和时代精神,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优才率起到了指导、保障作用。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docx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世敏董兵海王国成赵丽曹万强章天金郑克玉陈琴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世敏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08 负责人,方案设计与实施董兵海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58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国成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0 课程方案设计、教学组织赵丽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20 实习实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曹万强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4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研究章天金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98 教学管理、推广应用郑克玉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86 精品课程和开发课程建设陈琴讲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80 学生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科教协同,构建“三类三结合”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本科生按照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分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实行导师制,进入科研团队,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分类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学术类: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就业类:企业需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相结合;创业类: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相结合。
2.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实施“三四五”立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开放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发挥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优势,实现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共建,创建本科创新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类实验实践教学点——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点;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认识、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创业演练;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材料学科是现代产业的基础学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材料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师范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完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潘继承王友如王卫东汪劲松张新潮李运涛胡远亮张润锋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潘继承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00 项目总负责人王友如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50 组织实施实验教学体系王卫东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80 项目分管副院长/副主任汪劲松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00 学研教协同机制运行张新潮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50 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李运涛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40 参与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胡远亮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20 组织协调经费支持张润锋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50 参与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 创建了“4×2”(4层次实验×2个结合)实验教学体系。
2. 构建了基于学研教协同、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将“学研教”的协同教学理念融入生物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行导师制下的开放式组织教学形式、以教师的科学研究为载体、以本科生实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为落脚点。
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科研为载体,建立基于教学、科研、学习(“学研教”)协同的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4×2”生物学实践育人新体系,培养“双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创新型人才。
2. 重构实践育人方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2006年实现了实验课与理论课剥离、单独计算学分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实验实践课时约占理论课时的50 %。
3.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一条主线、二大体系、三个阶段、四个层次”的地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即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支撑;以基础、提高、创新三个递进式阶段、四个层次实验(模块化基础性验证实验、项目化合设计型实验、基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元化的专业素质拓展实践)实施教学。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省三等奖
31.
基于“1333”体系的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唐波、罗朝祥、邓长征、张宇娇、王彦海
2014年
校一等奖
3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建设与改革
王成江、陈铁、牛祖蘅、徐林菊
2014年
校三等奖
33.
以需求为导向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群建设与优化
2006年
校二等奖
电子竞赛
7.
正弦信号发生器
彭文标袁兆强顾益民刘从新胡艳
2006年
校二等奖
电子竞赛
8.
数控直流点流源
程江洲施保华黄南山万钧力杨盛
2006年
校二等奖
电子竞赛
9.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龚本灿周学君蒋廷耀
贺鹏张红卫
2006年
校三等奖
10.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
张德煌周学君覃颖
胡翔勇、李咸善、孟遂民、肖建修、刘会家、李文武、杨盛、黄景光
2013年
省一等奖
29.
主动适应行业需求的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教材体系研究与建设(教材)
孟遂民、唐波、江全才、高虹亮、李光辉、陈祥和、高广德、罗朝祥
2013年
省三等奖
30.
具有系统视野的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黄悦华、郭贵莲、刘平、王仁明、吴正平、张秀芝、孙坚、蒋冰华
校一等奖
电子设计
竞赛
14.
电动车跷跷板
丁晓波周新华冯正华高学军梁会军
2008年
校二等奖
电子设计
竞赛
15.
电动车跷跷板
曾维鲁袁兆强程江洲杨盛甘行元
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公告学位论文名称:基于自适应保护的微电网群保护策略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方婧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含小水电的微电网群故障重构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鲁伦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多能互补微电网群联合优化运行的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张晋维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微电网与水电联合供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及方案评价硕士研究生姓名:易茗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基于梯级水电调节的风电消纳关键技术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范雨萌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风电场经VSC-HVDC远距离传输特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杨丝琪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价格型需求侧响应不确定性的水光储柴微电网优化调度硕士研究生姓名:王锦龙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宜昌点军区配电网规划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郭新征指导教师:李咸善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胡学兵高工,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风电消纳的风-蓄联合系统N-1安全校正方法硕士研究生姓名:郝亚群指导教师:钟浩副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水库库容变化对水机电耦合动态特性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姓名:肖宇指导教师:陈铁副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高压SF6断路器全过程建模及仿真硕士研究生姓名:柯颢云指导教师:陈铁副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风电频率控制的电网风电穿透功率极限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唐红艳指导教师:李世春讲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李文武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 Research on Mid-Long Term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of Hybrid Pumped Storage Cascaded Reservoir viaReinforcement Learning Method硕士研究生姓名:DANIEL Eliote Mbanze指导教师:李文武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3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周云海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张彬桥副教授,鲍刚副教授,万亚涛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新能源接入变电站低压侧对电力变压器的影响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付豪指导教师:周云海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及其维修决策方法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王泉指导教师:周云海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及居民小区配电网承载能力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屈梦然指导教师:周云海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风电消纳的电动汽车充放电优化调度策略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任旭东指导教师:周云海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风-光-荷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能量管理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李坤指导教师:赵平讲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基于一致性算法孤岛微电网分层控制硕士研究生姓名:李国平指导教师:赵平讲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水轮发电机组调速系统串级H∞控制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胡一鸣指导教师:李文武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水电机组振动区的电力系统日优化运行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刘易斯指导教师:李文武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基于SARSA算法的梯级水库长期随机发电优化调度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张雪映指导教师:李文武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考虑调频需求及发电经济性的微电网调频优化方法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雷小林指导教师:李世春讲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赵平讲师学位论文名称:晋中市榆次区中心城区配电网规划探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宫官指导教师:张彬桥副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基于“负荷-电价”联动的热电联产系统弃风消纳研究硕士研究生姓名:周正威指导教师:钟浩副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张彬桥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学位论文名称:怀远徐圩35kV输变电工程设计及实现硕士研究生姓名:周力为指导教师:李文武教授专业 (学科):电气工程所在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答辩地点:F-201答辩时间:2019年5月31日上午8:30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咸善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铁副教授,钟浩副教授,胡学兵高工,聂建新高工答辩委员会秘书:李世春讲师。
高等学校教案成果奖申请表格大学数学教案深耕、精研及拓新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课成就奖申请简表介绍学校〔盖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就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就名称:大学数学教课内容研究与创新性教课实践达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就主要达成人:李志明李雄伟肖海军李星付丽华边家文刘智慧近三年年姓名专业技所在单位均教课工在该成就中肩负的工作术职称作量李志明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66学时高等数学课程教课内容研究李雄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52学时线性代数课程教课内容研究肖海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86学时大学生数学比赛指导与研究李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78学时大学数学信息化教课研究付丽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56学时数学建模比赛指导与研究边家文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72学时概率统计课程教课内容研究刘智慧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98学时大学数学教课方法与理论研究一、成就主要创新点〔400字之内〕深度研究大学数学的教课内容,成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和构造系统,概括方法,总结原理,提炼思想,阐释精神。
在教课中浸透数学思想和文化,解说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的自然性与合理性,使教课过程充满研究性和启迪性,指引学生重视原创性思想活动。
运用信息化技术拓展教课空间,有利于广阔学生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自主学习意识。
网络教课切合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转换和特色,有利于增强教课的过程管理,为教课质量评论供给参照依照。
将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比赛作为大学数学惯例教课活动的有利增补,发现和培育了一批优异学子,进一步展开了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带动了全校更多学生喜爱数学,热爱学习。
从多方面促使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课改革,为提升课程教课质量研究出了新的思路和门路。
-1-二、成就主要内容概括〔1000字之内〕〔1〕深入研究大学数学教课内容深刻思虑大学数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和构造系统,以经典教材为本源,宽泛参阅创新性教教事例,推测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教育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杨鲜兰靖国平秦明君李中伟李木洲高天琼李兆华徐祖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杨鲜兰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2 主持与设计靖国平 教授 教育学院 116.6 设计与教研实践 秦明君 副研究员 楚才学院 /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 李中伟 / 教务处 /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 李木洲 副教授 教育学院 383 报告撰写与教研实践高天琼博士、博士后(不参评职称)通识教育学院 335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李兆华 教授 资源环境学院 376 教研实践与数据分析徐祖顺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26 教研实践与数据分析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形成“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湖北大学长期坚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注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一流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通识教育和英才教育”为两翼,以“择优选拔、个性化培养、协同保障、多元评价”为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构建“分段式、模块型、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专业教育,将人才培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相渗透,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模块型课程体系,实行“一生一导师、一生一方案”的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等培养方式来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在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湖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长期注重培养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自上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获批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到2006年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计划,到2008年和2011年先后成立楚才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再到2016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
三峡大学教学成果奖
申报书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申报人
推荐奖励等次
申报时间
成果科类
教务处
填写说明
1、请按表中栏目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主要合作者不超过4位。
3、各栏目填写不够时可加附页。
4、“推荐奖励等次”由完成单位确定,限填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
5、“成果科类”暂按如下分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其他(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6、本表一式三份,其中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
一律用A4纸印制,于左侧装订成册。
申报人情况
主要合作者情况
注:此表可按需要复制填写。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整体胜任力目标的护理本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三峡大学 成果科类: 医学 申报等次:三等奖成果名称:基于整体胜任力目标的护理本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1)三峡大学 (2)成果主要完成人:高学农 李 昕 杨绍珍 郝巧蓉 贺 筠 朱小玲 宁翠萍 李新志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高学农主任护师三峡大学128学时项目负责人,主持设计与实施李昕副主任护师三峡大学64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资料整理杨绍珍主任护师三峡大学64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课程负责人郝巧蓉主管护师三峡大学128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课程负责人贺筠副主任护师三峡大学64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课程负责人朱小玲副主任护师三峡大学64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课程负责人宁翠萍副研究员三峡大学64学时参与计划实施,资料整理李新志主任医师三峡大学128学时指导并参与实施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成果适应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具有整体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护理本科专业人才为目标,紧扣护理专业“人性关怀”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以“仁爱奉献、求索创新、精益进取、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整体胜任力框架,构建了“突出人文、凸显能力”特色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实施了以问题为导向及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确立了护理本科生整体胜任力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式。
在教育系统观指导下,确立“培养护理本科生整体胜任力”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将“仁爱奉献、求索创新、精益进取、和谐共生”作为毕业生核心胜任力的要求,构建了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式。
2、服务“整体胜任力”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突出人文、凸显能力”的特色。
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创新教学、注重能力”为原则构建三峡大学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五大部分;增加了人文社科比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开设《公共关系学》、《护理礼仪》、《医学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设《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体现了当前卫生保健重点及护理实践的变化特色;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数,以早临床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余厚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培养“三个面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长江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培养“三个面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余厚全 严碧波 李永全 佘新平 杜 红 孙祥娥 邹学玉 黄金平申请人及简况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余厚全教授长江大学400 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的研究与规划严碧波副教授长江大学400 负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李永全副教授长江大学450 负责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教学研究佘新平教授长江大学460 负责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杜红教授长江大学480 负责试点班教学改革建设孙祥娥教授长江大学400 负责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邹学玉教授长江大学450 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黄金平副教授长江大学350 负责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形成了“三个共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了“三个面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新方案,实施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多种模式,通过引入企业的新员工考核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指导和答辩以及定期追踪毕业生工作情况等手段共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三个共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开展了“三类课程”、“三个平台”建设,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引导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的“三个平台”:学科竞赛与创新训练平台、创新创业体验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实施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项目实践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全过程。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形成了“三个共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三峡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基于学科协同、校企协同的“334”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1)三峡大学
(2)宜昌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咸善,张涛,李振兴,方子帆,王成江,游文霞,李力,刘子伟
姓名 专业技术
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李咸善 教授 三峡大学 120 项目负责人
张涛 副教授 三峡大学140 方案设计与实施 李振兴 副教授 三峡大学140 方案设计与实施 方子帆 教授 三峡大学120 教学管理,质量分析 王成江 教授 三峡大学120 方案设计与实施 游文霞 副教授 三峡大学140 方案设计与实施 李力 教授 三峡大学120 教学管理,质量分析
刘子伟 高级工程
师
宜昌电力勘测设计
院有限公司
60 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334”培养模式创新。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学科协同、校企协同的“334”研究生培养模式”。
2)“3化”课程建设创新。
学科协同、校企协同“专业化、微型化、实践化”的“3化”课程建设。
校级基础课程专业化:采用“基础课教师+电气专业教师”授课组,实施“基础理论+专业案例”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微型化:面向学科、行业前沿,专业课程采用微课程形式,适应多研究方向的需要。
应用课程实践化:开设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工程业务等实践课程,由企业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引导”教学方法创新。
在课程、科研、实践教学中,倡导“科研、实践、创新”引导的“3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创新”。
4)“4统一”培养平台创新。
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构建“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队伍、研究平台”的“4统一”研究生教育平台,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及企业实践。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1)“334”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适应电力行业发展需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协同、校企协同为路径,提出了“基于学科协同、校企协同的“334”研究生培养模式”,即“3化”课程建设、“3引导”教学方法、“4统一”培养平台(解释随后),探索实践了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途径。
2)“3化”课程建设。
面向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重构课程体系。
学科协同、院际联合、校企协同,进行以“专业化、微型化、实践化”为特色的“3化”课程分类建设。
进行了6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化建设、40门专业课程的微型化建设、20门企业开设应用课程的实践化建设。
通过66门课程建设,形成了应用特色鲜明的逐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拥有了大批研究生教学案例和讲义。
3)“3引导”教学方法。
面向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研究与实践中,倡导实践了以“讨论式、案例式”教学为主的“引导式”(科研引导、实践引导、创新引导)的“3引导”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三个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20余项研究生教研项目研究,产出一批研究生教学研究成果,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
4)“4统一”培养平台。
发挥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和企业实践资源优势,构建“4统一”(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队伍、研究平台)的研究生教育平台,依托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特色优势学科群等,构建了14个“4统一”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实施以科研团队、工程团队为纽带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深度参与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解决系列科技问题,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350余人次参加企业实践及工作站培养,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26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13项(一等奖7项),获省优校优研究生学位论文36篇。
6)培养成果。
近4年来,毕业研究生400余人。
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主要就业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成果于2017年2月通过了省级教学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建设成果处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与推广价值。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成果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践应用,毕业学生400余人,主要就业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保持在100%。
2)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积极组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解决系列科技问题,350余人次参加企业实践及工作站培养,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批专利226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13项(一等奖7项),获省优校优研究生学位论文36篇。
3)通过66门研究生课程建设,拥有一大批研究生教学案例和讲义。
学科协同、校企协同的课程建设模式以及专业课程微型化模式已在我校多个学科全面推广应用。
4)通过20余项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研究,产出一批研究生教学研究成果,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
建立了15个多功能研讨室,构建了14个“4统一”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建设资源全校共享。
5)研究成果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优秀结题奖励,应邀到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第十二次工作会议(2016年11月)做大会报告,本项目成果受到入会专家的肯定,并入选《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选编(2014-2015)》。
6)校企协同的工作站培养模式,得到湖北省教育厅的肯定,并在该工作站召开现场交流会,供全省相关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