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熊建新、胡智勇、周勇

实习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实习时间:2014年4月26日—2014年4月29日

专业班级:地理科学12102班

姓名:胡琴

学号:201214010225

张家界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内容提纲一实习目的

1 通过此次实习,实地勘察以武陵源为核心的张家界地质地貌,增强对理论课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了野外观测的技术,提高了自己的野外学习的能力。

2实地考察:地质条件与特征;地貌特型、特征、成因;气温、气压、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及气候垂直分布规律、成因和水文特征;植物、土壤分布规律、成因。

3 了解张家界地区风土人情,以及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分析以武陵源为核心的张家界的旅游优势与劣势以及发展前景。

4 分析张家界地区地质和地貌类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实习时间:2014年4月26——4月29三实习地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

四实习路线:

1.天门山——林峰宾馆

2.武陵源——十里画廊——天子山——贺龙公园——袁家界——百

龙电梯(晚上:在哈利路亚大剧院观烟雨张家界)

3. 水绕四门——金鞭溪——森林公园——黄石寨

4. 林峰宾馆——黄龙洞

五实习内容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河谷地貌、台地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张家界的山地气候;张家界的水文特征;张家界的土壤和植被等。张家界的旅游区域规划及其风土人情。

六报告正文

1.张家界简介

2.景点简介

3.张家界自然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2)气象气候

(3)水文

(4)生物

4.张家界人文地理概

(1)发展历史

(2)人文景观

(3)风土人情

5.发展优劣势及建议

七实习总结

张家界简介

张家界市,地处北纬

28°52?--29°48?、东经

109°40?--111°20?之间,

是湖南省西北部一个正在开

发、建设,以发展张家界旅游

业为特征的新兴省辖地级市。

张家界市所在地,原名大

庸。1988年5月18日,国家

批准建立了地级大庸市;因

“大庸”之名远不及境内所辖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的知名度高,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全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2008年总人口163.95万人,总面积9563平方公里。市府设永定区,距省会长沙390公里,距长江三峡300公里。

张家界,相传汉代留侯张良隐居于此而得名。本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在张家界建国营林场。70年代末,张家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奇观被世人发现,得以开发。1982年9月25日,国家计委行文,将林场所属范围定名为“张家界森林公园”。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等景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市境主要自然、人文景观还有“武陵之魂”天门山、“百里画廊”茅岩河、“亚洲第一洞”九天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江南名刹”普光禅寺、“楚南盛景”五雷山,以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贺农故居等。全市已开发景区景点12处,开辟游览线30多条,可供观光游览的主要景点景观300余处

张家界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的这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婚嫁丧葬习俗、信仰习俗、岁日节令、歌舞曲艺等。其中,以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龙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傩愿戏、花灯,以及大庸阳戏等最具代表性。游客进入张家界市境,随处可见土家苗寨、吊脚木楼、石磨水碾、笕槽筒车、小桥清溪。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成为张家界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界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八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市境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属850种,脊椎动物146种。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6种,二级保护的20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5种,二级保护的有21种。全市有自然保护区5处,总面积3.4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32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即张家界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0.87万公顷。已建立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63.66%,活立木蓄积量1024.1万立方米。

景点简介

一天门山

天门洞,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气势磅礴,巍峨高绝,是罕见的高海拔穿山溶洞,更是尽显造化神奇的冠世奇观[2]。

天门洞终年氤氲蒸腾,景象变幻莫测,时有团团云雾自洞中吐纳翻涌,时有道道霞光透洞而出,瑰丽神奇,宛如幻境,似蕴藏天地无穷玄机。地方史志曾记载:“玄古之时,有土人见霞光自云梦出,紫气腾绕,盈于洞开,溢于天合,以为祥瑞,肃而伏地以拜之”。自古以来,奇幻美丽的“天门吐雾”、“天门灵光”,被认为是天界祥瑞之象,名闻遐迩。

圣境蕴玄妙神奇传久远。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天门山,一直被当地人民奉为神山、圣山,更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这些美誉的由来,在当地人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中尽可以找到根源。在当地乃至整个湘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个传说,是“天门翻水”和“天门转向”之迷。“天门翻水”,是天门洞右侧绝壁之顶,会在旱季晴天忽泻洪水,而出水之处并无任何水源,本地人基本都多次

目睹过这一奇特现象。更为神秘的说法是,出现翻水的年份总与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年份吻合。“天门转向”在张家界也家喻户晓,当地居民几乎都很肯定地认为,天门洞的方向近几十年来在悄悄转动,以前在市内几处能清楚看见天门洞的位置,却因方向不对,见山不见洞,只有天门洞从北向西北方向发生转动才会如此。还有很多关于天门山自然现象的神奇传说广泛流传,许多现象很难有科学的解释,这一切使得天门山更显神秘玄奇

融合了当代索道工程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堪称当代索道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奇迹,一个里程碑。

考虑到索道运行时间较长,高温时游客们需要通风,每个轿厢专门设计了两个通风窗,形成空气的对流,这人性化设计在国内是唯一的。索道钢绳则来自于法国,直径50.1mm,每米重达10kg,确保游客安全无虞。

天门山索道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爬坡面支架的设计,这个支架共有压索轮96个,托索轮16个,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现代工程学、现代制造业中最先进的理论和成果

天门山索道共有下、中、上三个站房,其中下站房占地达11140平方米,地面标高海拔165.80米,为迂回拉紧站房,同时也是装载游客的站房,其造型充分体现了现代的设计灵感,壮观气派,通透典雅,两侧附楼的楼顶弧度就象一对迎空的翅膀,整个站房以白、绿两种颜色为基本色调,象征着白云与自然;中站房建筑面积为3230平方米,是动力驱动站房,不提供游客上下车;上站房地面标高海拔1438.56米,它也是迂回拉紧站房,占地1973平方米。

天门山索道以张家界市中心的城市花园为起点,直达天门山顶的原始空中花园,犹如一道彩虹飞渡“人间” “天上”,又象一条巨龙腾翔素云苍穹,依山籍壁,拔地冲天,荡气回肠,恢宏壮观,成为天门山旅游风景区“四大奇观”之一。

天门洞

世界最高海拔天然穿山溶洞天门洞堪称传奇的代表。天门洞悬于海拔1300余米的峭壁之上,高 131.5米,宽57米,深60米,终年吐云纳雾,震世撼俗。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天门洞作为祈福许愿的灵地。而天门洞,就像一首无声的诗,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也给人无限的想象!从1999年世界特技飞行大师穿越天门开始,天门山注定成为一个永远被世界所聚焦的传奇之地!2006年,俄罗斯最高飞行战将含泪吻别天门,让天门洞一度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神话;2007年,法国著名蜘蛛人打破神话,成功徒手攀越天门,将生与死的绝壁芭蕾如花绽放,天门洞由此成为了奇迹诞生地的代名词。

玻璃栈道是2011年9月份完工的一个贴山悬空玻璃过道。位于天门山鬼谷栈道起始位置500米处,这里是一个岔路口,对于喜欢刺激点的,可以选择这样走过,反之可以绕旁边的石道而过。它采用坚硬的钢化玻璃,周围有金属栏杆,脚下就是透明的玻璃,长60米,最高处海拔1430米,宽1.6米。从上面走过,能炼胆。胆小者勿去

鬼谷栈道

鬼谷栈道,位于觅仙奇境景区,因悬于鬼谷洞上侧的峭壁沿线而得名。

栈道全长1600米,平均海拔为1400米,起点是倚虹关,终点到小天门。与其他栈道不同的是,鬼谷栈道全线既不在悬崖之巅,也不在悬崖之侧,而是全线都立于万丈悬崖的中间,给人以与悬崖共起伏同屈伸的感觉。

站在栈道上俯瞰群山,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由于天门山

是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特别丰富,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所以,在这条栈道上更能找到一种在乘坐直升飞机飞越热带雨林大峡谷的感觉,这平时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在这里能让你身临其境。

由于海拔和气流的影响,很多小鸟都不能到达与栈道平行位置。所以,站在这里,脚下是没有边际的绿野,成群的小鸟在峡谷中嬉戏,偶尔有老鹰从眼前掠过,闭上眼,挺着发麻的双腿,带着急促的心跳,伸开双臂,你就能得到一次最完美、最刺激、最贴近自然的SPA。因为,要知道这种在悬崖上赏风景一般都是非人类所能享受的。

如果是雨前雨后,在栈道上则是身边雾气盘绕,脚下云海翻腾,令人抬腿似生雾,迈步如踏云,人间天界,世外洞天也就是如此了

张家界天门山公路非常险峻,比原来通往湘黔要道的价非常惊人。整个公路全长约十公里,每米造价约10000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高速公路的单位价格)。故整个天门山盘山公路的造价已超过了一亿人民币。

天门山盘山公路共有九十九道急弯,其中最为险峻的一段是经过科学的论证及设计才得以修建成功的,大家可以通过图片看到其中公路之险峻。

天门山盘山公路为通往天门洞的不二途径,全新进口的考斯特车全部由驾驶经验特别丰富的司机驾驶,对于如何控制速度、如何会车、如何拐弯都有专业的流程及标准规定。故在天门山盘山公路上乘坐天门山景区环保车是非常安全的。

二武陵源

十里画廊

廊位于谷城南河龙滩东沟大峡谷,北起龙滩村,南至万兴村,全长28华里。峡谷蜿蜒曲折,时宽时窄,但谷地平坦。深谷像一条充满诱惑的画廊向前逶迤延伸。东沟大峡谷,山势陡峭,峡谷幽深,奇峰异石突起,秀林修竹满涧。明清时代民居、石墓碑、石岩洞、古山寨、五龙山天池宫、云霄洞,十里画廊内可谓步步有景,处处如画。

进入十里画廊沿途有转阁楼、寿星迎宾、采药老人、两面钟等十个主景点。风景十分秀美。

天子山

在茶盘塔的西南侧,有一座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峰,这就是“天子峰”。天子峰,看上去活象一位伟人,他坐在那里,身披铁甲,右手握箭,浓眉隆起,两眼怒视前方,似正要指挥千军万马出征,大战一场。这个形象就是人们传说的向王天子,所以取名叫“天子峰”。

天子山美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晨、昏、午、夜四时各异。霞光中的天子山,似一幅金碧辉煌、色彩亮丽的油画;月光下,错落有致的迷朦山峰,构成一幅水墨山水。春天山花灿烂,依红偎翠;冬日冰雪皑皑,银装素裹。乍晴乍雨或晨错交接之时,天子山云烟缭绕,或铺天盖地,或袅袅婷婷,静如薄纱笼罩,动则运天雪涌。

天子山位于“金三角”的最高处,素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的美誉。天子山海拔最高1262.5米(昆仑峰),最低534米(狮兰峪)。景区总面积67平方公里,环山游览线有45公里。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1800毫升,年无霜期240天,年冰冻期60到80天左右。从天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除山顶上海拔几百米以上有一层石灰岩和极少量的龟纹石以外,大部分景区景点都是新会石英石构成,属砂岩峰林地貌,基本上与索溪峪,张家界相同,是三亿八千万年前由一片汪洋大海逐步沉下来的沉积岩(水成岩),后来,又由于复杂而漫长的成岩过程,才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总厚度达五六百米的石英砂岩,形成了各种造型奇异的景观。

水绕四门

水绕四门地处武陵源中心,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的东大门、索溪峪风景区的西大门。金鞭溪、索溪、鸳鸯溪、龙尾溪四条溪流在这块不足200平方米的山谷盆地里盘绕汇流。四周峰岩奇秀,溪流潺潺,竹茂树繁,花香鸟语,奇峰石壁间有一个芳草萋萋的绿洲,几条山溪切割出东南西北四道山门,人称水绕四门。置身其中,但见“水在山间流,人似水中游”,可称

天下绝景。此处的万岁牌、将军岩、笔架

山等景,均有极佳的观赏情趣。

水绕四门原名止马塌,又称纸马塌、天子

洲,距十里画廊谷口2公里。因有三条溪

水,分别从西、北、南三谷口流出,然后

相汇合流,注入索溪,故称水绕四门。传

说有二:一传西汉开国元老张良见吕后掌

权后乱杀忠臣,遂辞官不做,随赤松子遍

游名山,寻访隐居佳境。经长江,过洞庭,

溯澧水,得知青岩山灵秀绝佳,便骑马到

此。见此处山回水转,奇峰环抱,茂林修

竹,中有盆地,势阔气爽,又有涓溪环绕,

通达幽深,是难得的福地洞天,喜之不胜,即下马不归,故名止马塌。二传明代当地土民首领向大坤不满朝廷统治,在此举旗造反,有纸人纸马相助,自称天子,故称天子洲,亦称纸马塌,此小景区内以水绕四门、九天银练景观最佳

金鞭溪

金鞭溪全长7.5公里,一般游览时间在2个半到3个小时左右,因途径"张家界十大绝景"之一—神鹰护鞭的金鞭岩而得名。金鞭溪沿线是武陵源风景最美的地界,穿行在峰峦幽谷间,溪水明净,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人沿清溪行,胜似画中游。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之一”。金鞭溪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早开发的景区之一,它发源于张家界的土地垭,由南向北,蜿蜒曲折,随山转移,迂回穿行在峰峦山谷之间,最后在水绕四门与龙尾溪、鸳鸯溪、矿洞溪汇聚。“奇峰三千、秀水八百”,金鞭溪把张家界的山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有着“千年长旱不断流,万年连雨水碧青”这样的美誉;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它是“张家界的少女”,当年张家界的宣传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此曾赞叹它是“一片童话般的世界”。

金鞭溪一带主要分布常绿和落叶阔

叶林,而主要树种楠木。张家界的

楠木共有16种,如香楠、利川润楠、

红叶枝楠、光叶石楠、虎皮楠、绒

毛石楠、赤楠、大叶楠、蝴蝶楠、

竹叶楠等,尤以香楠为最珍贵。张

家界还有一种奇异的楠木。一年,

林场场长刘开林采伐了一株楠木,

锯成板子准备做箱子,却意外发现

板子上有十分奇特的纹路:有山峰、

有流水、有小草、有花朵、有太阳、有月亮、有飞翔的小鸟,有奔跑的野兽。有人说这些象形的花纹是周围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便把它叫做“映花楠”。早在汉代,张家界的楠木就开始被朝廷征伐;明代定为贡品。汉正德年间(1515-1520),茅岗覃氏土司先后向朝廷进贡大楠木四百余根,修建被火烧毁了的宫殿,土司王因此被皇上提拔,并为覃氏赐派,历史上称为“覃氏御派”。

金鞭溪里有一种“娃娃鱼”,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类,属国家二级保护

动物。娃娃鱼学名叫大鲵,

全世界只有中国、日本、

美国才有,因它发出的声

音如同小孩啼哭,所以叫

作“娃娃鱼”。张家界市

的桑植县是著名的“娃娃

鱼之乡”。国家在宝峰湖

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大鲵

救护中心。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

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

得名。溪水弯弯曲曲自西

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

不会断流。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走着走着,忽然感到一阵清凉,才觉察有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洒落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

穿行於绝壁奇峰之间,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称为“山水画廊”、“人间仙境”。有诗赞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

森林公园

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部,距张家界市城区32公里、距武陵源区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和省道S306均可抵达。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沙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张家界地域古属朝天山,因明崇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团官”设衙署于此而得名。1958年建立国营张家界林场,198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百龙电梯

“乘百龙电梯,观袁家界美景”——百龙观光

电梯位于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

区,以“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运行速度

最快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三项桂冠独步

世界,是从水绕四门跨越万丈绝壁通往袁家界

连接天子山等机器凝固的垂直交通工具。百龙

电梯气势雄伟,工艺复杂,运行高度326米,

运行时间1分58秒,每小时运载量达4000

人次。2005年度在国际建筑装饰峰会上被评

为IAID“国际十大旅游景观工程”。百龙观

光电梯由北京百龙绿色科技企业总公司、英国

佛洛伊德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总造价1.2亿,

于1999年10月动工,电梯设备委托德国

Ragger(朗格尔)国际电梯公司生产。

袁家界

袁家界景区虽然在地域上隶属于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

林公园,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却被众星捧月般地位居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与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金鞭溪一衣带水,东接索溪峪,南眺鹞子寨,西望黄石寨,北靠天子山,总面积约1200公顷,平均海拔1074米。

站在袁家界景区的观景台上,三千奇峰尽收眼底,雄险秀野,神态各异。峡谷深处,千百根石峰石柱奇伟突立。峻峭之石,如英武将帅;嵯峨之峰,似勇猛壮士。有声有色,若静若动,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天下第一桥作为张家界十大绝景之一,横跨在两山之间,雄伟壮观。俯首桥下,但见白云飞渡,奇峰林立;放眼四望,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独立石峰扑入眼帘,让您目不暇接。天下第一桥桥面宽2米,厚5米,跨度为25米,垂直高差357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垂直高差最大的天然自生石板桥。当地有一首土家民谣这样形容天下第一桥的气势磅礴:一桥一桥高又高,天天都被云雾包,初一桥上扔花瓣,十五还在空中飘。实际上,天下第一桥所跨的两座大山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只因中间部分的石质较为脆弱,由于风化、崩塌作用的影响,又经过

日晒雨淋、流水冲刷、山洪肆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便形成了呈现在眼前的这一旷世奇观。

从天下第一桥至迷魂台的路途中,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石板游道环绕在悬崖峭壁的边沿。从空中俯视,这条游道恰似一条用千针万线织成的土家花带,一头系着天下第一桥,一头系着迷魂台。我们置身在这条花带上,可以欣赏到武候祠、八卦阵、猿人问月、神龟探天、小洞天、情人谷、五女拜帅、乾坤柱、阴阳界等绝世美景,还可以在累了的时候聆听一曲仿若仙乐的原汁原味的土家山歌。

五女拜帅这处景点位于沙刀沟的峡谷中。五根石峰并排而立,活脱脱就是五位准备征战疆场的女将军在临行前拜别元帅。从那刚毅的脸上,我们可以读出“巾帼

不让须眉”

的坚强信念,同

时也折射出张家界

的土家女儿那刚直

不阿的性格。

迷魂台是袁家界景

区最好的天然观景

台,因只要一站在

观景台上魂儿便会

被眼前美景所迷而

得名。上百座石峰

在峡谷中静静矗

立,直插蓝天,似

士兵列阵,似群贤

聚会,姿态万千,

气势非凡。天狗望月、海螺出水、将军列队、一柱擎天等美景被山坳和屏障有序地分列开来,使这些石峰更显得鳞次栉比,挨挨挤挤,蔚为壮观。站在迷魂台上俯视群峰,不仅魂儿被迷住了,心魄也会丢在峡谷中。著名词作者梁昌武曾站在迷魂台上随口吟出一首《清平乐》:云雾缭绕,花香鸟语早,南国奇峰何处找,袁家界上独好。千峰穿云高耸,万顷松杉葱茏,石林百态千姿,幽谷碧水淙淙。在袁家界景区的南边,有一处藏而不露的景观,当您在崖间翠竹丛林中向下穿行时,突然被一面石壁挡住去路。正疑无路,却见绝壁上拐弯处,洞开一满月状白石。穿门而过,眼前突现数十座奇峰参差耸立于墨绿深涧之中。但见石峰攒簇,涧水萦回,古木参天,盖天铺地。登高俯瞰,似天然盆景。石峰成百上千,高的入云,矮的卧地,大起大落,相映生辉。

张家界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美称。在恍若人间仙境的袁家界,也少不了水的衬托。苍松掩映下,一抹泉水自200多米高的崖顶飘然而下,仿佛一匹白练自天而降。飞瀑下临深潭,绿水泱泱,水雾漫漫,桥悬绝壁,雄奇险峻,触目惊心。盛夏多雨时,瀑布直冲壁下石坎,水珠飞溅半空后复跌落谷底,洒落至10米开外,声如闷雷。瀑布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一道道彩虹,如遇轻风吹过,便见金光万点,飘飘洒洒,又仿如六月飞雪,迎风飞舞,让人心旷神怡,不愧这“天悬白练”的美名啊。

张家界自然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张家界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

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

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

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

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

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

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

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

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

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

高达350米,石峰形态

各异,优美壮观,是世

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

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

价值。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来漫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产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

平台、方山: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为边缘陡峭、相对高差几十至四百米,顶面平坦的地貌类型,顶面由坚硬的含铁石英砂岩构成。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的平台方山地貌。

峰墙:随着侵蚀作用的加剧,沿岩石共轭节惠中发育规模较大的一组世理形成溪沟,两侧岩石陡峭,形成峰墙。如百丈峡即属此类型。

峰丛、峰林:流水继续侵蚀溪沟两侧的节理、裂隙、形成峰丛,当切割至一定深度时,则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峰柱构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的地貌特征。

残林:峰林形成后,流水继续下切,直到基座被剥蚀切穿,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残林地貌。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继续,残林将倒塌贻尽,直至消亡,最终形成新的剥蚀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则为此类地貌类型。

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演化历史:

(a)孕育期

4亿年前沉积石英砂岩,2.5亿年前沉积形成石灰岩。至2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晚期,本区地壳全面上升成为陆地。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区内海拔1000-1200m(天子山一期)及海拔800m(天子山二期)两级剥夷面。(b)幼年期

由于地壳间歇抬升,石英砂岩的盖层岩石被剥蚀掉。流水沿几组节理下切,形成以索溪为轴的水网,将古剥夷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初始方山及条状山脊,其

边缘沿节理切削成岩柱的雏形。代表性地貌有天子山、袁家界、腰子寨及黄狮寨等方山台寨。

(c)壮年期

区域性掀斜抬升作用导致侵蚀基准面进一步下降,河流深切及向源侵蚀交替进行,水网密度增大,使初始方山台寨,岩柱进一步增高,并且由于沿垂直节理出现边坡式重力崩塌,进而塑造出各种分离兀突的砂岩峰林地貌。代表性地貌有:峡谷、岩柱、峰林、峰墙、天生桥、天门等。

(d)晚年期

壮年期后,地壳处于稳定状态,砂岩峰林使地区继续出现崩塌,河谷更加开阔。由于侵蚀基准面较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及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岩峰、岩柱高度逐渐被剥低,体积变小,个体数量变稀。本区索溪峪一带及河流下游地段的一些地貌景观,就属于晚年期。它们有:骆驼峰(孤峰)、仙女献花(峰林)、采药老人(石柱)、猛虎啸天(孤峰)、索溪峪(开宽河谷

公园内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岩溶洞穴地貌。地貌形态有漏斗、洼地、溶丘、石

芽、石林、穿洞、溶洞、

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黄

龙洞为典型,洞内景观引

人入胜,洞穴迷宫、卷曲

状钟乳石、鹅色彩绚丽晶

莹剔透、形态各异、精妙

绝伦的滴水石,如石钟

乳、石笋、石柱、石瀑、

石幔、石帘、石花等。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

溶地貌,是张家界地貌的

一个突出的特点。约占全

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

岩溶洞穴地貌的形成条件:

(一)二迭系和三迭系厚层灰层,是溶洞形成的物质基础

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中最典型的黄龙洞与九天洞,均发育于二迭系-三迭系石灰岩中,该套地层连续沉积,厚度巨大,产状平缓,其间夹有若干层抗化学侵蚀能力较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粉砂岩等,有利于岩溶洞穴多层结构的形成。(二)地台型共轭垂直节理,为洞穴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由于共轭垂直节理发育,渗入地下的酸性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将裂隙、节理两侧的灰岩缓慢溶蚀。正是这种“蚂蚁啃骨头”的作用,顽强地在灰岩中开凿出迂回曲折的洞穴地貌。

(三)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形成了溶洞的多层式结构

无论是黄龙洞还是观音洞,都呈现多层式结构。黄龙洞的“四层”特点,标志着自晚第三纪以来,至今经历了四次明显的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

2 气象气候

张家界市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夏凉,秋冬暖,平均气温16,4一16,8°C。无霜期历年相等1为245一268天,年终降雪日工15天。历年平均日照为1449,6小时。境内群山起伏,峡谷交错,市城区与风景区差异突出,形成鲜明的旅游气象特征。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该园有森林面积达274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8%。经测算,每天释放氧气量达8660立方米,空气含菌量比外界低134倍,含尘量低3,6倍。其中位于金鞭溪游览线的母子峰景观处的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超过10万个,空气含菌量为零:“张家界的空气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这里每呼吸一小时,在美国至少值一美元。”美国科罗拉多州副州长本希?迪克于1986年4月游览张家界时对张家界气候作了明显的说明。

张家界市年平均云量总计高78米,低58米。平原区少于丘陵,丘陵少于山区。云量最多是春季,最少是秋季;春夏秋三季对流云多,高达1,5万公尺,最低O,6万公尺;起云多在每日1至7点,14至18点消散。市境雾日年均50天左右,秋末冬初为盛,

武陵源处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山原型湿润气候。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气温垂直递减。同时,因山谷幽深和盆地开阔受到阳光辐射差别大,局部地区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原季风气候。云雾多、湿度大、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16.3~16.8℃,1月平均气温4.8~5.1℃;7月平均气温22.5~23.7℃,极端高温41.6℃,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5208.4℃~5353.6℃,无霜期267~275天,年降水量1382.1~1427.3毫米,主要集中在4~8月,5~7月多暴雨,占全年降水量的30%以上,年蒸发量1140.6~1285.5毫米,相对湿度平均为77%~79%,5~6月为79%~81%。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土壤的形成和动植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条件。

武陵源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为每年3月到6月,到了6月下旬,武陵源开始进入夏季,直到9月上旬。武陵源夏季的平均气温在22至26摄氏度之间,最高时也不过32℃左右。此时,许多地区酷热难当,而这里却一派清凉,是避暑消夏的理想处所之一。

3 水文

张家界市境内溪河纵横,武陵源区水系以澧水和溇水为主,澧水干流在桑植县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为主干,发源于桑植县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东麓;南源出永顺县龙家寨,三源在龙江口汇合后往南经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最后流入洞庭湖,干流流贯全市的长度是313公里,流域面积8135平方公里。境内修建了储水库多个,为当地用水,用电提供足够的来源。

溇水是澧水的最

大支流,发源于湖北鹤

峰,向东南流经桑植、

慈利注入澧水,干流全

长250公里,在全市境

内的流域面积为2565

平方公里河流穿行与

石灰岩高山深谷之中,

基岩裸露,坡陡流急,全河80%属峡谷区。总落差400多米,是湖南省水流面积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此外境内还有一部分河流流向沅水,流域面积1428平方公里。市境内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212条,其中一级支流48条,二级支流101条,三级支流54条,四级支流8条。

武陵源土壤的垂直分布地带明显,索溪峪东部、天子山南部海拔500~1000米的土壤多为黄红壤,母质石灰岩,碱性反应。西部(含森林公园)海拔500~1000米以上土壤为砂岩黄土壤,黄棕壤,母质石英砂岩,为砂岩的化合物,土壤疏松,酸性反应,缓坡为风化淤积土壤,土壤表层腐殖质积聚,有机质含量高,因此天然林发育良好。

4 生物

森林资源

张家界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9.62%,居湖南省首位。成片的原始次生林中,保存有如珙桐、

银杏、红豆杉、鹅掌楸的

古老珍贵树种。石峰溪谷

间,生活着有如灵猫、娃

娃鱼、红腹角雉的珍禽异

兽。现有黄石寨景区、金

鞭溪景区、腰子寨景区、

砂刀沟景区、琵琶溪景区

五条旅游线路。传说这

是张良的家界,因此叫

“张家界”。世界自然遗

产、世界地质公园、第一

个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

家5A级旅游区。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南部,距张家界市城区32公里、距武陵源区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和省道S306均可抵达。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沙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张家界地域古属朝天山,因明崇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团官”设衙署于此而得名。1958年建立国营张家界林场,198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木本植物

张家界仅木本植物这一项,就有93科,517种,比整个欧洲还多出一倍以上。从珍贵树种来看,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珙桐(外国人又叫“中国的鸽子花”)和属国家二级、三级保护的钟萼木、银杏、香果树以及鹅掌楸、香叶楠、杜仲、金钱柳、猫儿屎(第三纪残遗树种)、银鹊、南方红豆杉等等,这里都有,而且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森林宝库。从植物分类来看,世界上的五大名科植物,如菊科、兰

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张家界国

家森林公园都有。就地方树种来看,张

家界公园占湖南全省树种的27.67%。

从隶属科数来看,也占湖南全省科数的

81.78%,足见它的富有!在这里,属地

方乡土树种的还有苦木科的刺樗、杨柳

科的大叶杨、川鄂杨;属樟科的宣昌楠、

润楠、宣昌木姜子、猴樟;属槭树科的

尖叶槭、房县槭,属沽油科的膀胱果;

属榛科的山白果;属木兰科的红花木

珍惜动物

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苏门羚、华南虎、云豹、米猴、灵猫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依托原产地大鲵资源、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饵料及优良水资源优势,实施“以大鲵特色养殖富民强市”、“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大鲵资源保护”战略,将大鲵产业作为扶贫攻坚核心工程和全面建设张家界小康社会的重点产业来抓,成立了张家界大鲵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张家界大鲵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张家界的地型地貌、气候环境和水资源条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因地制宜布局张家界大鲵养殖区域,已在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的15个乡镇建立商品大鲵养殖中心,在张家界市经济开发区正在修建张家界大鲵综合利用基地。

目前,在张家界市辖区已有驯养繁殖许可企业20余家,其中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有2个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1个大鲵展览经营利用许可证,公司委托代理驯养户320余户。全市储存大鲵资源15.3万余尾,年产大鲵幼苗10万余尾,年销售子二代大鲵4.9万尾,创产值2.5亿元。随着近年来张家界大鲵养殖产业的发展,张家界大鲵已经逐步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鲵产业也逐渐成为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有力辅助产业之一,是张家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张家界大鲵资源具有稀缺性、独特性等特点,其产品正在成为张家界高端的旅游纪念品。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依托张家界旅游资源,着力将大鲵打造为张家界新的名片

.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区、国际度假区。

矿产资源

地层和构造的特殊条件,使张家界的矿产以沉积形成的矿产为主,有煤、铁、镍、钼,其次有低温热液形成的铅、锌、铜,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萤石、重晶石、硅石(石英)等,例如青安坪就有丰富的大理石、煤、铁等资源,还有矿泉水。形成武陵源景区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也是一种矿产资源,其二氧化硅含量达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点零六,是生产石英玻璃的优质原料。

张家界人文地理概况

1 发展历史

张家界境内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人文传说和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先后出土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173件、三级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吴景帝孙休下令设置天门郡,最初郡治就设在永定城区古城堤。商周时期地属荆楚,春秋战国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已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置郡县,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县官塔坪,在澧、沅流域建立了现今湖南境内第一个行政区黔中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今张家界市两区两县均属其所辖。

西汉时期,除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加封国,实行的是郡国交错体制。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己亥年),刘邦当朝,他下令分黔中郡为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充县(含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桑植县)。

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未年)见嵩梁山洞门大开玄朗如门,以为吉祥,便改嵩梁山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

唐朝时期,全国改为十道。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辛已年)下令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统辖六县,慈利与崇义县(今永定、武陵源二区与桑植县)归其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

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农历癸亥年)下令将今张家界市全境划归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元朝时期,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始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农历丁丑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

明朝时期,明王朝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实行省一级民政与财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己酉年),降慈利州改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

清朝时期,在全国设立二十三个行省,以下设府、州、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庚戌年),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辖州,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废永定、九溪两卫,新设安福县(今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在当时均属安福县)。

民国时期,先在省下设三个道,六十个县,后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归辰沅道。湖南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年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而大庸、桑植两县则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属永顺专区管辖,月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至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大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