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之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简要介绍
凯恩斯在 1936 年完成了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曲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 。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6 篇24 章。

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

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

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

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

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

二、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否定
萨伊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该定律认为,一切商品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平衡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和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在《通论》第二章“经典学派的前提”中,凯恩斯对萨伊定理以及迷信萨伊定理的经典学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凯恩斯指出,自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认为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或间接用在购买该产物上,不过他们没有说清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20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的那种认为资本主义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那样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

①《通论》以凯恩斯定律否定了萨伊定律以及有其决定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就业论由三部分组成: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旧货币数量论。

传统就业论认为失业源于工资高引起的就业量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必须削减工资。

凯恩斯认为,在充分就业实现之前,在既定的实际工资之下,劳动者愿意提供任何数量的劳动,而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后,实际工资才会随着劳动供给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劳动的需求而不是供给。

根据凯恩斯的劳动市场论,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致使有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因此解决的办法是设法扩大需求。

在凯恩斯的模型里,不是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决定了产出和就业从而决定了供给,这就是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对传统学者所相信的萨伊定律进行了抨击,传统学者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实际上,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总供给和总需求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可以经常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偶然情况。

凯恩斯认为“富裕中的贫困”的始作俑者是自由主义放任思想。


三、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1、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该理论主要阐述了有效需求的含
①胡代光、厉以宁:《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之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义,以及影响收入转化为有效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也就是企业家的生产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须考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情况。

所谓总供给价格是指厂商对自己企业里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所要求的卖价,这一价格至少要保证收回成本和获得起码的利润。

与此相对应,总需求价格是厂商估计社会上购买这些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只要总需求价格比总供给价格高,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多雇佣工人,增加生产,知道两者相等。

与萨伊定律不同,凯恩斯指出,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即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

在一定的时期里,一个均衡的就业量具有唯一的确定性,也就是意味着企业家能够再次就业量基础下获得最大利润。

但这个均衡的有效需求并不一定与充分就业相一致。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这一均衡一般都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非自愿性失业”是长期存在而且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需要有足够的需求来增加就业,而刺激有效需求就必须依靠政府干预,这便是有效需求的理论核心。

2、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由于基本的心理法则,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这是以递减的幅度进行的,造成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是:一方面,它使得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

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资需求的两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是比利率更重要的因素。

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预期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新增利润之比,深受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率因素的影响。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流动性偏好。

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

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又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

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

投机动机使得人们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利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无限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

3、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

然而,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

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他看来,充分就业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1)当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不会引起就业量进一步增加时的就业水平;(2)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这些生产要素为维持一定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时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但是,大萧条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

这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

当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意味着传统就业理论的失效,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凯恩斯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就业水平的决定理论。


4、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

凯恩斯把投资需求
①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0页。

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乘数效应”或乘数理论。

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越小。

乘数理论实际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国民收入的增加常常会大于初始需求的增加。

同时,凯恩斯也指出了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它们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关联度高。

即使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闲置资源,但由于某些关键部门的资源“瓶颈”制约,也使得乘数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四、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著《通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解决当时经济学界的理论纠纷,还为了政府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他主张国家干预政策。

当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有统治地位,但是1929年-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倒退很多,危机显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失灵。

公众与知识分子越来越接受这样的看法:政府应该起更积极的作用,它应该进行干预,抵制无节制的私人企业造成的不稳定,它应当充当平衡轮。

依靠古典经济学描述的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因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才能摆脱萧条和失业,因此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入手。

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注意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第二,财政政策。

在本书中,凯恩斯并没有专门讨论财政政策,只是散见于各章之中。

凯恩斯指出:应采取大胆果断的步骤,即以收入再分配和其他办法来刺激消费倾向。

具体来说,对于消费倾向,国家将要通过赋税制度,部分通过利息率的涨落,和部分通过其他手段来试驾引导作用。

凯恩斯特别强调政府举债支出的作用。

他认为,政府如果靠增加税收来扩大政府支出的来源,则会减少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结果将达不到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因此,实行举债支出以弥补赤字的财政政策虽然浪费,但结果可以使社会致富。

这样,凯恩斯便突破自斯密以来传统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观点。

五、重要意义
《通论》它在当时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第一,它所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1929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并使它们在二战后约为20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

其次,它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它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四,它为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

《通论》的内容还是存在着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之处的,具体说来有两点: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

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

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

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

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由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失调,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失业、产品积压,资源短缺等“市场失灵” 现象。

就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现象而言,《通论》中的上述两点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利用。

此外,《通论》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对国际贸易难以顺利进行的说明、对数理经济学的评价、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展望等等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中经典理论更是值得我们借鉴过来,加以充分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书目: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凯恩斯,商务印书馆,2006年。

2、《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胡代光、厉以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之父》,蔡庆悦、马光秋,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