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及行为等方面的表现,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以下将分别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各个方面。

一、认知发展
1、认知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在思维、记忆、注意力、判断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对周围环境和自身也有一定的认知与思考。

2、学习成绩
小学生学习成绩表现为考试成绩及其他综合成绩,好的成绩能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尊重感及成就感,也会激发他们的动力。

二、情感方面
1、情感状况
小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比较易受影响,需要家长、老师及同伴的关注和支持。

当他们感到困惑或担忧时,应及时给予解决方案和安慰。

2、情感管理
小学生需要学习正确的情感管理方法,例如与人沟通交流、包容、宽容等,以及积极应对挫折与困境等。

三、社交方面
1、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发展,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中
体验到各种交往形式和情境,从而学习如何与同伴和成人相处。

2、社交技能
小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社交技能,包括表达、询问、倾听及控制情绪等。

四、行为方面
1、行为表现
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应该符合规范和道德准则,要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作息规律。

2、行为管理
小学生需要学习遵循校规、家规,妥善处理日常问题和
违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多个方面需要得到关注
和支持。

家长、老师及学校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验,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修养,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小学生是社会未来和希望的宝贵资源,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建立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进取心强烈。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充满活力与求知欲,经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良好的胆识,善于分析和比较,在问题解决中活跃积极。

二是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强。

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能够掌握自身的情绪变化,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有利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他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自我认知,积极性得到体现。

三是社会交往灵活多变。

小学生的社交心理状态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能够自如地进行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有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他们觉得一件事有意义时,便会认真去鼓励他人,从而产生正面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小学生具有广泛的心理健康特点,但也应该注意,学习过程中有时小学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

引导和调节孩子的行为,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持,是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欢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环境具有高效、欢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坚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让我为你的心灵插上一双放飞的翅膀。

1、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研究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研究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研究竞争加剧,研究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我不好,对自我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构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研究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我强(如进修、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豪情。

见不得别人比自我好,觉得自我才是的。

(5)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期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

异常是自我表现好却得不到教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6)自卑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我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是其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究竟有哪些呢?首先,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状态。

他们通常是快乐的、充满活力的,能够体验到各种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满足。

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也能较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会长时间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如过度的焦虑、悲伤或愤怒。

比如,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但能够很快振作起来,分析原因,努力改进,而不是一味地自责或自暴自弃。

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们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规律,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

在面对新的任务、新的环境或者新的人际关系时,能够迅速做出调整,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例如,当班级换了新的老师,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

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不会过分自负,也不会过度自卑。

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努力改进。

比如,他们知道自己在数学方面比较擅长,但在语文写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

再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他们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乐于分享,关心他人,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够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争吵或打架等不良方式。

同时,他们也能与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愿意听取长辈的建议和教导。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和耐心,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和自我提升的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

另外,小学生心理健康还体现在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上。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1、不同年级均存有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对人多疑恐惧。

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

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

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3、对他人冷漠敌视。

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

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4、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水平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绝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例如,一位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准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

”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协助他们的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简要描述: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通常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小学生在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特殊性学习困难。

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甚至学习成绩差。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认知功能缺陷或不利的教育环境导致的。

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涉及小学生情绪状态的异常变化。

包括分离性焦虑(如不愿意上学、担心家长外出等)、情绪急躁易怒、抑郁等。

导致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社交困难等原因。

三、社会适应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指的是小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适应学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表现为长时间不与他人接触、入学不适应、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困难等。

这个心理问题可能与小学生的性格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品德缺陷品德缺陷是指小学生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偏差或不足。

表现为叛逆、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诲、缺乏责任感等。

这个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

五、其他常见问题焦虑:小学生可能因学习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关系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

孤独感:在社交圈中感到孤立无援,缺乏亲密关系和归属感。

自责倾向: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容易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产生自责心理。

羞怯: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羞、胆怯等情绪。

六、应对措施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支持系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为小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关爱小学生的良好氛围。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小学生心里健康测评孩子在家的表现

小学生心里健康测评孩子在家的表现

小学生心里健康测评孩子在家的表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表现:1、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2、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

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4、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5、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一、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

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

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二、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

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

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

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

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

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小学生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判标准包括六个方面:
1.智力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智力发展正常;若智力水平低下,心理算不上健康。

2.情绪稳定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大多是乐观、愉快、开朗、满意、心境良好等积极情绪占主导,但同时又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遇到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时感到悲哀;且能随着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喜欢上学,认为学习让人愉快,感到轻松;热衷于学习内容,乐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识的客观程度。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顺利地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自我中心阶段;将自己与客观现实相联系,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客观地认知自己。

5.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独立生活能力强,自己能照顾自己的日常事务,适应不同环境的社会生活,乐于跟同学、老师交往,积极融入集体生活,自觉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符合社会的要求,而非以自我为中心,孤立自己。

6.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行为习惯良好,对外部刺激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不因小事大发脾气,很少出现莫名其妙的举动,行为表现与年龄特征相符。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2.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3. 心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态,情绪稳定,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4.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5.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6.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1. 咬指甲: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 吮吸手指: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应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 屏气发作: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可能出现屏气发作的现象,表现为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等。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 口吃: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 言语发育延迟: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 选择性缄默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工作;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

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

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

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

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

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

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1、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自信,至尊,不会整天愁眉苦脸,焦虑不安,会比较平和,不会无理取闹,多疑,过敏。

2、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容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孩子每天快乐,乐于交朋友,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

天真浪漫,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都表现在脸上。

4、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粘着父母,喜欢给父母讲学校的事情,喜欢自己的家,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有健康的感情。

5、对学习有一定的热情,但也有可能有厌学的情绪,但是总体能够接受学校的学习,没有严重的厌学,或者自残、怨恨等行为。

6、小孩子比较淘气,喜欢玩游戏,喜欢大自然,喜欢出游,喜欢玩水,喜欢玩沙子,对大自然感兴趣好奇,对社会各种事情感兴趣好去,男孩比较的淘气,探索欲望较强,女孩喜欢美的事物,喜欢拍照,画画,总体来说比较积极健康向上。

7、能够理解正常的语言并且做出合乎常规的行为,虽然有时候自己不愿意,但也能通过否定,苦恼表达自己的情绪。

8、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候会无理取闹,但是大部分情绪是正常的。

9、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生活能够自理。

10、在学校生活中能够和同学、老师相处,能够正常的沟通交流,而不是比较的孤僻。

11、自信、爱笑,乐观,不会觉得低人一等,能够肯定自己,不会经常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12、能够融入班级集体的生活,而不是孤僻,遇到事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就受不了,小孩子可能会敏感一点,更在意别人的举动和别人的评价,但不至于一点都受不了刺激。

13、做事情的有一定的专注力,而不是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分散,或者常常一点小事都不知道怎么做。

14、作息规律,不会常常失眠。

15、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能够主动的适应环境,对生活的环境可以适应。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及处理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及处理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及处理方法2023年的今天,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常见的表现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焦虑焦虑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比较常见的表现之一。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小学生经常面临升学压力或家庭环境不稳定等问题所导致。

处理方法包括:1.和孩子倾心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和理解。

2.引导孩子沉淀心态。

教育孩子要学会放下,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心,因为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信心解决的。

3.适当的放松和休息。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孩子的心情,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二、抑郁抑郁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另一个常见表现。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小学生遭受到了困难、挫折、失落等所致。

处理方法包括:1.主动关心和鼓励孩子。

通过与孩子交流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2.激发孩子兴趣。

让孩子学习有意义的活动和技能,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自信和快乐,减少抑郁情绪。

3.倾听合适的表达。

在孩子表达抑郁情感的时候,不要轻易评价和指责,要倾听孩子的话,请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自卑自卑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表现。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孩子没有自信感或被其他人刺激所导致的。

处理方法包括:1.培养孩子自信心。

通过支持孩子的努力和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2.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流。

与其他人交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3.引导孩子学会积极面对挫折。

教孩子如何习惯失败,完善自己,这样可以提高自信心,减轻自卑。

总之,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更好的关注和处理。

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从中走出来,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下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观。

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适度的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等需要的能力。

二、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集中注意力。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既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

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四、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五、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1)四个方面:1、学习方面问题:厌学、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抄袭他人的作业,对考试产生焦虑、恐惧。

2、人际关系方面问题: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缺乏知心朋友,独来独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2)3、情绪方面问题: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

4、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打人、骂人、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离家出走等。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心理行为障碍: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心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

小学生情绪障碍(1)1、焦虑症: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

焦虑症可突然发生,患者常有恐惧、心慌、气急、振颤,重者瞳孔散大;慢性焦虑者可有多动、学习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小学生情绪障碍(2)2、抑郁症:某些遗传素质不良、经历坎坷的小学生易发生本病。

一般女生多于男生。

抑郁表现可持续很久,甚至达数年以上。

常表现有自责自罪、易激惹、敏感、哭闹、违拗;厌倦、孤独、不安,好发脾气;以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周围不感兴趣,退缩、抑制等。

患抑郁症的小学生很少主动诉说抑郁情绪。

小学生情绪障碍(3)3、恐怖症:小学生易患学校恐怖症,常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话的乖孩子身上。

发病时常有焦虑,也可有抑郁;惊恐,大发作时脾气大、暴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愿一个人呆在家里,怕教师、同学。

拒绝上学的原因常常与某些情绪障碍有关,如与亲人分离,意外惊吓;教师态度粗暴,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de)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e)特点,我们把小学生(de)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de)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de)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de).(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de)变化而产生合理(de)情绪变化.所谓合理(de)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de)事时产生悲哀(de)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de)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de)情绪.(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de)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de)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de)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de)困难;学习效率高.(4)自我认知(de)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de)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de)参照点,对自己(de)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de)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de)能力,自己(de)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de)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de)行为符合社会(de)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de)人群格格不入.(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de)小学生一般有良好(de)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de)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d e)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de)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de)年龄特征相吻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de)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de)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de)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de)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de)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de)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de)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de)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de)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de)能力,充分发展自己(de)智力,能根据自身(de)特点,在集体允许(de)前提下,发展自己(de)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de)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de)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de)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de)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de)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de)基本需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de)一般原则是,在发展(de)背景下去理解学生(de)行为,在发展(de)框架内去评价学生(de)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de)稳定性.(一)发展常模在发展(de)背景下理解小学生(de)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小学生(de)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de),在某一年龄阶段很普遍(de)行为,在其他年龄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de)生物(de)恐惧在低年级小学生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小学生行为(de)发展变化对于心理健康测量是非常重要(de),因为,同样(de)行为在某一年龄阶段属于发展正常范围内(de),而在另一年龄阶段可能是病理(de)指标.小学生(de)心理具有鲜明(de)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测量工具时应当考虑测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de)、特定(de)年龄常模.心理(de)发展是不平衡(de),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阶段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de)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de)信息对测量结果作出合理(de)解释,在心理健康测量中也是非常重要(de).(二)发展过程为了正确解释测量(de)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小学生(de)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小学生(de)一般发展过程,其二是每个小学生独特(de)个人发展史.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de)发展.每个年龄阶段(de)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de)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de)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de)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de)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de)发展变化.仅把小学生(de)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有明显(de)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de)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de)偏离(de)病理发展过程(de)指标.小学生(de)个人发展史应包括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de)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学生独特(de)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de)机制和原因.(三)发展(de)稳定性稳定性指(de)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de)一致性.从发展(de)观点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de)稳定性是非常重要(de).稳定性(de)程度取决于所测量(de)心理机能和行为(de)类型,取决于测量(de)是心理机能和行为(de)哪些方面,取决于测量(de)是孤立(de)行为还是不同维度行为(de)集合.例如,心理学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de)行为集合比孤立(de)行为更为稳定.正是考虑到发展(de)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小学生(de)心理健康测量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作出综合(de)客观(de)测量.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生跨情境(de)变异性,在测量小学生心理特质和行为本身之外,对其他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等)(de)相关方面也应该进行测量,因为许多重要(de)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de)适应.(四)共生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中除了要考虑发展因素之外,还应当注意小学生心理问题(de)共生现象.所谓共生现象,是指同一个学生(de)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de)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de)单一问题.观察发现,许多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de)(如情绪、学习、社交等)问题,这种共生现象(de)高比率决定了心理健康测量必须是综合性(de).心理健康测量不仅应跨越不同(de)背景,而且应跨越不同(de)心理机能,不仅要测量学生、家长、教师所报告(de)问题,而且要测量在适应中那些潜在(de)共生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de)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二)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de)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de)、形象(de)、直观(de)内容,能较地理解,有观察(de)兴趣.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de)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de)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de)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de)需求.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de).6、对感兴趣(de)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de)活动,在成人(de)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8、有玩耍和娱乐(de)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9、对自己(de)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de)场合,能收住哭声.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de)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de)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11、听成人(de)话,尤其听老师(de)话,懂得成人及老师(de)话有时也有错.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de)欲求.13、注意到他人(de)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de)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de).。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资料,欢迎阅读。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南京团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涉及南京10所小学。

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

82.08%小学生心理健康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的302名1~6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1、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2、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

6、叛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

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家长可以怎么做?1、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

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2、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

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详解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详解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详解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分析1. 研究压力:小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压力,如考试、作业等。

长时间的研究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增加。

2. 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3. 社交压力:小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可能面临来自同学之间的排斥、欺凌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媒体影响: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小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媒体内容。

不适宜的媒体内容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和紧张:小学生常常面临考试和学业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

长期紧张可能影响他们的研究和生活质量。

2. 自尊心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建立的阶段。

低自尊心可能导致他们自卑、自我评价不足,影响他们的自信和研究动力。

3. 情绪管理困难:小学生往往还不具备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较大,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4. 注意力问题: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可能容易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对他们的研究和表现造成困扰。

心理健康促进策略1. 家庭支持: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和支持,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和需求。

2. 学校辅导: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支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积极的情绪管理技巧。

3. 社交技能培养: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社交压力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4. 媒体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的媒体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体,培养良好的媒体素养,减少不良媒体内容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详解涉及到研究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压力和媒体影响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阶段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

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

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南京团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涉及南京10所小学。

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

82.08%小学生心理健康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的302名1~6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写。

从结果上看,小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82.08%;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其中轻度以上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障碍,只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恢复健康。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有30.8%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和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女生好于男生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将小学生按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患病、不同成绩水平分类,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详细分析。

【抽样结果】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以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7.62%和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孩问题多一些,现代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榜样力量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11~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检出率为18.24%,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6~7岁年龄段,检出率为18.03%,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题最少的是8~10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11~13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6~7岁的孩子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检出率低,为9.72%~16.83%。

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专家分析】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据了解,这两年南京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生病人,有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

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心理专家介绍,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也让孩子们缺乏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少年儿童明显增多,这种“高楼孤独症”的心理疾病,正日渐成为大城市的常见现象,由于高楼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找不到玩伴,找不到快乐,他们中一些人习惯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不见面的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障碍。

专家呼吁,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

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

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