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一生的文章-跟大师学文化_《资本论》与《物种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灵凤《资本论》的第一卷在1867年第一次出版时,马克思本拟在卷首的献辞上,将这本著作献给达尔文,表示自己对于这位科学家在自然科学上伟大成就的敬意。
他事先写信给达尔文,征求他的同意。
可是达尔文回信婉辞谢绝了。
他说他对于经济科学一无所知,不敢掠美,但是希望大家从不同的道路上推进彼此的共同目标一人类知识和幸福的进展。
于是马克思就将《资本论》的第一卷献给他的好友和工作助手:威廉·乌尔夫,如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那样。
乌尔夫是马克思在工作上得力的助手之一,追随他已经多年。
据保尔拉法格的回忆,在马克思的工作室内,有一座壁炉架,那上面的东西是从来不许别人乱动的。
在烟丝缸和火柴盒的杂乱之中,放着许多他心爱的人们的照片,有一帧便是乌尔夫的。
第一卷《资本论》出版时,乌尔夫在曼彻斯特刚去世不久。
马克思将他毕生的大著献给他,正不是偶然的。
达尔文虽然辞谢了马克思要将《资本论》第一卷献给他的动议,可是当1873年第二版发行时,马克思曾送了一本给他,达尔文有一封答谢的信,见莱雅沙诺夫所编的那本《马克思:人,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封复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先生:我谢谢你将你伟大的著作《资本论》送给我所给与我的荣誉;我诚挚的希望,我能更透彻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深湛而重要的一些问题,使我更为值得接受这本书。
虽然我们的研究是十分不同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双方都在热切的企求知识的扩展;而这个,终究,必定可以增加人类的幸福。
我永远是,亲爱的先生,你的忠实的查理·达尔文。
”
马克思与达尔文两人的交情,除了《资本论》卷首献辞的逸话以外,还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得出。
他自己就曾经这么说过:“达尔文的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适合于作为历史的阶级斗争之自然科学的支柱。
”读完了《物种起源》之后,马克思曾写过一封信给恩格斯,表示他对于这部著作的意见。
其中曾说;“虽然那解说是英国风的,而且有点粗杂,便是这本书对于我们的见解给了一个自然史的基础。
”
因此,后来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海洛特墓场上的葬礼演说中,就曾经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他说:“正如达尔文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
恩格斯的褒辞并不是随便说的。
因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达尔文,与研究社会进化的马克思,两人会发生深厚的友谊,而且可以相提并论,乃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大家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向上;不过一个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去阐明过去,一个是根据人类的经济生活去指示将来。
贫困的折磨,马克思自己就切身体验够了。
据他的传记所载,他侨居伦敦的时期,也正是他潜心从事《资本论》的写作时期,他的生活上的贫困真是惊人的。
他住在湫隘不堪的贫民区内,除了零星写作的稿费和友人偶尔的馈赠之外,毫无其他固定收入。
他时时没有钱买面包,
房租费更不用说。
有三个孩子都因营养不良而先后生病死去,女儿死时更穷得无以为殓。
马克思夫人曾在一封信中提起过这种悲惨的遭遇。
有时,当家中什么东西都典质一空,而又告贷无门,邻近的伙食店又拒绝再赊欠时,他们一家便会真正的挨一天饿。
入夜,没有钱买煤油,黑暗无灯火,马克思夫妇在楼上默然相对,孩子们坐在楼下的门口玩,每当讨账的来了,他们照例回答一句“马克思先生不在家。
”
这种生活曾使得他自己一再感慨。
但他知道,这是“贫困”在作祟。
而贫困的原因,乃是由于社会应该给与他的工作酬报已经中途被人剥削。
由于这种切身的体验,使得他更坚持自己的学说研究,终于在伦敦博物馆的图书室里完成了他的《资本论》的初稿。
文章点评…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观点去阐明过去。
马克思根据人类的经济指示将来。
作为时代的巨人这样为整个人类造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呢?
科学和艺术李政道狄拉克有一次对奥本海默说:“我听说你也是一位诗人。
”奥本海默回答说:“是的。
”狄拉克说:“这很奇怪。
诗人描述的感情是每个人内在所有的,也都能理解的,但是他所叙述的方式是从未有人用过的;在物理学中则正相反,我们用的是和其他人同样的语言,但表达的是以前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知识。
你怎么能同时成为两者呢?”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方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它们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不同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它的真理性植根于外部世界。
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在这一点上不同,它们仍然有着很强的关联。
李白(公元701—762)在他的诗《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300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作了《水调歌头》,他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19、20吐纪之交,科学家作出了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前者是爱因斯坦特殊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本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才得以存在。
对人类和人类了解自然,它们几乎包括了一切。
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说明。
科学和艺术的很多内容是基于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自然界是不是完全对称的,或者她有着内在的不对称性?具有全部对称的东西更完美,还是具有部分不对称的东西更完美?
在日常生活中,左和右明显是不同的。
但是在1956年底发现左右对称破坏(宇称不守恒)之前,自然定律在左右交换下的对称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
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
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文章点评…科学和艺术因与生活密切相关而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是,像奥本海默那样同时成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现代社会科学如此发达,但艺术却远远跟不上科学的步伐,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