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正确归因》校本课程教案
《学会正确归因》课件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消费者行为归因分析
总结词
消费者行为归因分析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以理解消费者决策 过程的一种方法。
详细描述
在消费者行为归因分析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多种因素,如产品特性、价格、品牌形象、 口碑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真正原因
要点一
总结词
在归因分析中,需要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 能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许多外部因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政策变化、经 济环境、市场竞争等。在进行归因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 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分析。如果忽 略了外部因素,可能会导致归因分析的结果不准确。
分析数据并确定归因因素
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探究各因素 之间的相关性,识别可能的影响因素 。
确定主要归因因素
在众多相关性中,确定对归因目标影 响最大的因素,这可能是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因素。
验证归因结果
验证归因结果的准确性
在得出归因结果后,需要通过其他途 径或证据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确保 归因分析的可靠性。
在开始归因分析之前,需要明确想要探究的问题或目标,例 如销售业绩的变动、用户行为的改变等。
确定归因目标的具体指标
将问题或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例如销售额、用户活跃 度等。
收集相关数据
收集与归因目标相关的数据
根据归因目标,收集与之相关的数据,例如销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
确保数据质量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数据误差对归 因结果的影响。
归因理论的应用领域
教育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 课程背景介绍- 介绍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引入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
2. 目标设定- 理解归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掌握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提高个体对问题归因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3. 教学内容- 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区别与例子。
- 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和特点。
4. 教学过程4.1 引入环节-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归因偏差。
- 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因方法。
4.2 知识讲解- 分步骤介绍归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 解释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比较。
- 介绍个体归因风格的分类,如乐观和悲观归因等,并阐述其特点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3 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和分享个体归因风格的案例,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 情景模拟:提供一个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归因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可能解决办法。
4.4 提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归因多样性,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评估方法。
- 分析正确的归因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5. 总结与反思- 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归因风格,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归因方法来提升心理健康。
- 提供反思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进一步思考。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 以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为例,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其可能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7.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或期刊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归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 引导学生关注归因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备注:此教案为简要示例,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学会合理归因 教案
学会合理归因【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理解维纳归因理论;2.认识不合理归因的不良影响;3.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4.体验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维纳归因理论,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
【教学难点】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进行合理归因。
【教学方式】游戏活动、心理测试、案例分析【课前准备】归因测试卷、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暖身活动——绕口令不NG(一)说明游戏规则每组选派3名学生代表本组参赛,3人排好队,随机抽取绕口令任务,逐个进行绕口令,速度要快,音要准。
如果有人出错,则从第一人重新开始,再同上,直到3人无误念完才算通过。
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无误念完的组胜出。
组员累计出错3次即为过关失败。
(二)寻找游戏中成败的原因分别邀请胜出的组和失败的组的同学分享成败的原因。
(三)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归因:就是寻找产生结果的原因,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
通过游戏中学生分享成败的原因,总结出归因外部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
二、自我诊断——我的归因特点(一)归因自测完成心理问卷,统计结果:单数项目共几题?双数项目共几题? (二)诊断分析如果单数题占多数:你可能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通常习惯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和环境。
双数题占多数: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你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
究竟哪一种归因方法更合理呢?呈现《飓风的威力》表三、理论分析——维纳归因理论(一)分析讨论从《飓风的威力》表中,你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信息?(二)引入维纳归因理论1.说明: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等。
并且,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从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它能否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从它是否稳定将它分为稳定和不稳定。
2.师生共同将这四个原因进行分类。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正确归因 不断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正确归因不断进步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认识不合理的归因产生不良的影响。
3、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方法:问题启发法、讲授法、故事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5分钟)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以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成了家,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有人分别问他们,不料他们说了一句共同话。
请同学猜猜看,他们会说怎样一句相同的话呢?(答案:“谁让我有这样的一个父亲呢?”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两个儿子对自己不同的生活走向所做出的归因看似相同,但在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受了杀人犯父亲的遗传,不可能会有好的作为;而另一个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父亲给自己的遗传。
这个故事说明,这两个人对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找出了不同的原因,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我们的考试也跟这个故事有类似的地方,考试之后总是有人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有些人人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也就是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
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考试成功或失败寻找原因。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请问各位:失败就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师:是的,的确不一定。
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积极归因,然后针对原因找出对策,重新振作,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由此可见,正确积极的心理归因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上课的主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归因:归因简单地讲就是寻找原因,即你对学习、考试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
二、自我归因(5分钟)这次期中考试同学们考得如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请大家对自己的考试进行归因分析。
认真分析:你觉得这次考得如何,好还是不好,原因列出来,为什么考好,为什么考差。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目标:学习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时间:2小时
教学内容:
1. 引入(10分钟)
- 使用真实案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思
考这些问题可能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30分钟)
- 介绍合理归因的概念和定义。
- 解释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心理
健康问题。
- 解释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并展示示例。
3. 案例分析(40分钟)
-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可能的归因方式,讨论
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考为什么我们倾
向于使用某种归因方式。
4. 归纳总结(20分钟)
-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总结归因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 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如何运用合理归因来改善心
理健康。
5. 小结和展望(10分钟)
- 复习本堂课的重点和要点。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合理归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讨。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成果评估、个人思考总结。
教学资源:多媒体投影、案例分析材料。
注:教案不含标题,仅为教学内容的描述,以避免标题相同的文字。
学会正确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案
学会正确归因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第八课)一、教学目标:了解归因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树立自信。
二、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如果你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非常糟的电影。
你会怎么解释呢?有几种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许他那阵子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搭档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
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演员。
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
如果你选择了前三个之类的非赏演技的原因,你还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个归因,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换一个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别好,你又会怎么解释?碰的?还是你那天心情特别好,意外?还是你终于考出了真实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两因类,则你不会更从地对自己有信心,对运气一类的,你会因此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两例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会寻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叫“归因”。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
提问:你们对这次月考满意吗?那么你们是如何归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让它过去,还是真正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其实,我认为:输或赢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
(二)新课讲解:1、现在,我请大家写下你们这次考试失败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将认为自己失败的与认为自己成功的分开。
根据反馈来分析,向学生解释正确归因的方法。
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分析学习或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人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努力。
认为自己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
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的归为运气好,任务容易、自己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甚至无能。
(积极归因:当失败时,要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因为我的努力不足,我的能力是足够的,只要我努力了,无论下次任务有多难,我都可以战胜困难”)2、指导学生阅读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败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1. 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认识归因方式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情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归因方式及影响3. 正确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运用归因理论调整情绪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归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含义和作用。
3. 分析常见的归因方式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归因方式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教授正确归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归因理论调整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情绪的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归因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常见归因方式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归因理论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归因理论,提高自我调整情绪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心得,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演练中。
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归因理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归因》优质课教案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积极归因》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积极归因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归因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积极归因的概念和意义- 定义积极归因的基本概念;- 介绍积极归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界定;- 积极归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原则。
3. 积极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提倡积极的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因素和力量。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积极归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积极归因的定义和意义;- 解析积极归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互动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因的实例,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如何进行积极归因。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情景模拟(15分钟)- 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互相观察和评价对方的积极归因能力,并进行反馈。
6. 总结归纳(10分钟)- 归纳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强调培养正确的积极归因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积极归因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积极归因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中的积极归因能力表现;- 通过互动讨论和总结归纳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积极归因方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际案例材料;-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指导手册。
积极合理归因 初中 教案
积极合理归因初中教案年级:初中学科:心理健康课时:1课时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合理的归因习惯,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合理的方式归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1. 归因的概念及其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演练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归因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归因的理解和经历。
二、讲解归因理论(10分钟)1. 教师讲解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归因。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三、学习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如强调努力、可控因素、积极心态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四、实践演练(10分钟)1. 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练,练习积极合理归因。
2. 学生分享演练心得,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与感悟(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积极合理归因的感悟文章。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归因习惯。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归因习惯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感悟,让学生学会积极合理归因,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积极合理归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合理归因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合理归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合理归因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方法指导:教授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合理归因的方法解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演练,评估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合理归因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道具,方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合理归因方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合理归因的作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归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合理归因,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设计理念】归因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助于我们产生努力的愿望,对未来充满希望。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能对其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有促进作用,促使其愿意投入学习、激发积极力量。
【活动目标】1. 体验生活中的归因,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
2. 了解自己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3.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学习生活。
4. 学习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重点】1. 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2. 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活动难点】1.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生活实际;2. 尝试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准备】1. 纸、笔: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想法;2. 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3. 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提供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游戏:左手抓,右手逃。
目的: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和情绪。
(二)导入新课:1. 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开心或难过?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的存在,并关注情绪的产生。
(三)学习归因理论:1.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析积极合理归因与消极不合理归因的影响;3. 案例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
目的: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四)自我探索:1. 让学生完成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2. 分享自己的归因方式,讨论是否合理;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归因倾向,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认识到不合理归因的影响。
(五)学习合理归因方法:1. 讲解合理归因的步骤;2. 练习题:尝试用合理归因方法分析生活中的事件;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归因心得,互相学习。
目的: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教案名称:归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了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掌握归因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4. 学会运用归因理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5. 能够运用归因理论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归因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4. 运用归因理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5. 运用归因理论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难点: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来演示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来加深学生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入讨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等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归因方式和原因2. 学生讨论归因理论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四、讨论互动(20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和分享他们对心理健康和归因理论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五、总结和反馈(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归因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的心理健康。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来提升心理健康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归因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了如何通过归因理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教案心理健康
面对挫折,合理归因【活动背景】归因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今后行为的认识。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时往往无法正确归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活动目标】学生初步认识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归因意识;学生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学生知道怎么积极归因。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分析、了解常见的归因类型;在创设的情境中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启发引导学生领悟积极归因的重要性和消极归因的害处;培养积极归因意识。
【活动时间】一课时,40分钟【活动对象】初二年级【活动方法】讲授法、活动法、情景演绎【活动准备】课件【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3分钟)2个学生扳手腕,让学生从中寻找赢得比赛的原因或者输掉比赛的原因。
引出:归因概念,引入今天主题。
二、合理归因(5分钟)故事——“相同的开始,不同的结局”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以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成了家,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有人分别问他们,不料他们说了一句同样的话。
请同学猜猜看,他们说了一句怎样的话呢?(学生讨论回答)(答案:谁让我有这样的一个父亲呢?)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师总结:两个儿子对自己不同的生活走向所做出的归因看似相同,但在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受了杀人犯父亲的遗传,不可能会有好的作为;而另一个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外界环境的先天不足。
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三、生活情景引入,各抒己见(20分钟)呈现两个情境,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情景一:小雷小学时学习成绩较好,总是名列班级前茅。
上了初中以后,他还是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看书、做作业、作业做完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一件也没少,他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使他文武双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正确归因》课件
16.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 17.考题总是太难………………………………( ) 18.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 19.情绪不稳,常被无端的情绪干扰…………( ) 20.本身能力不够,根本不是学习的材料……( )
其他:???? 影响我学习的五个重要因素依次为:?
思考:小溪是如何归因的?
你如何看待小溪的归因?
旁白:考试后,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坐在一起, 闲聊起来:
甲:唉!这书真读得苦啊! 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样? 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 乙:你平时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 甲:是啊……小学是“希望之星”,初二就成了“流星”!
单数题=双数题
如果你的单数题和双数题差不多,这 说明你不是典型的内部控制或外部控 制的人。
基本知识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我们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 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方法等。
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 从它来源于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 从它能不能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分为可控和不可控; 根据它的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你是怎样归因,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心灵寄语
合理的归因是对过去事情的全面总结,更 是下一步行动的好的开端!
合理归因的目的是明确努力方向,去取得 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每次归因之前,应当有这样一个信念—— 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回顾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节课的收获
我的未来不是梦
因为我不在乎 别人怎么说 我从来没有忘记我
8.我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 ( ) 9.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 ) 10.我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 11.学校令人讨厌………………………………( ) 12.我学习基础不好,跟不上…………………( ) 13.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我…………………( ) 14.我自己努力不够……………………………( ) 15.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是不考…………( )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二、教学重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实践三、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2. 如何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技巧解决问题四、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合理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和解释方式。
良好的归因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维护心理健康。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
2. 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积极归因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角色扮演法3. 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挑战和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对合理归因产生兴趣和共鸣。
2. 理论讲解: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积极的归因方式。
4. 角色扮演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通过讨论分享不同的归因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5. 总结:总结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2. 学生案例分析报告3. 教学实践观察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处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掌握归因的三维度(稳定性、控制性、可控性)和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2. 正确归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归因。
3. 积极归因训练:培养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2. 讲解归因理论:介绍归因的三维度和六因素,让学生掌握归因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心理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变化,评估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的教材或相关书籍。
2. 故事素材:用于导入的短篇故事。
3. 案例素材:用于分析讨论的实例。
4. 课后作业: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和正确归因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4. 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 课件心理健康八年级
2、一般情况下,以积极的归因模式归因。从 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 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但也不要一味学聚会,其中一位同学向你四周的同学都 握了手,却唯独漏了你一个人,此时你会想 到什么呢?
你是怎样归因,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努力程度
不及格, 这次作文 题实在是 太难了。
任务难度
韦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 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 论;
成败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 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思考:
你们是如何归因的呢?结 合刚刚的游戏想一想你的 归因模式
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
——爱因斯坦
看看下面的情景
四位同学急切地拿到老师批阅后发下来的作文。
你们作文 写得怎么
样?
你们比我 好多了, 我又不及 格,我真 不会写作
文。
能力
我本以为这次一 定写砸了。结果 却得了个良好。 我想老师一定没 认真读我的作文。
运气
我也没写好,只 得了及格,其实 我是能写好的, 但我最近学习不
够努力。
成功
失败
能力 努力
自我满意,自豪, 丧失信心,自暴 骄傲,自负 自弃,放弃努力
自我满意,自豪
重燃希望,更努 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认为难度低,愿意 学习的积极性受 挑战更难得任务 影响,失去信心
有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对比在抓与逃活动中的归因,现在看看是否合理。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强→自尊→增加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
我的期待:
用心倾听 积极参与 真实分享
学习
一、活动:抓与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正确归因
教学目标:
1、了解归因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树立自信。
教学过程:
引言
如果你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非常糟的电影。你会怎么解释呢?有几种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许他那阵子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搭档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演员。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如果你选择了前三个之类的非赏演技的原因,你还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个归因,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换一个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别好,你又会怎么解释?碰的?还是你那天心情特别好,意外?还是你终于考出了真实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两因类,则你不会更从地对自己有信心,对运气一类的,你会因此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两例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会寻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叫“归因”。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提问:你们对这次月考满意吗?那么你们是如何归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让它过去,还是真正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其实,我认为:输或赢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现在,我请大家写下你们这次考试失败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败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讨论两个问题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这时,你会怎么归因?
分享:故事《沉香与木炭》
引导: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调整自己的归因倾向,学会积极归因,走向成功。